也说《竹影》的情趣理 中国情趣用品代理

(程东文的教学思考之170)

(本文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12年第一期)

“爸爸”换位为哪般?

——也说《竹影》的“情趣理”

宁波鄞县蓝青学校马乐

杭州外国语学校程东文

一 “爸爸”是谁

《竹影》一文,主人公毫无疑问是“爸爸”。他是孩子们画竹影的发现者,也是画竹影的参与者,还是绘画话题的主讲者。

人教版《教学用书》在该文“整体把握”中是这样说的:

水门汀上的竹影,好像中国画一样潇洒斑驳,引发了孩子们新一轮的热情。他们用木炭描这些天然的国画,并联想到平时见过的画图。孩子由童心童趣,不由得走到艺术的殿堂门口。于是领路人──“爸爸”出现了。他给孩子们讲了一番中国画的艺术特征,因势利导地给孩子们上了一堂艺术入门课。

这里,“爸爸”一词用引号,只是引文的惯例,并不表明编写者对其身份有什么怀疑,因为在后文的解读中就再无提及。很多执教者都认为文章写的就是丰子恺本人幼年学画的一段经历,并赞扬“丰子恺的父亲”循循善诱云云。

其实,这个理解是不够正确的,或者说,我们是被作者本人给“骗”了。由于本文是一篇散文,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文章应该是写实的,也就很少会想去探究“爸爸”是谁这个问题。如果我们稍稍探讨一下丰子恺的生平经历,就知道其父并非画家,而且在丰子恺九岁时便已过世。从丰子恺的其他文章中还可以找到佐证。

其一,丰子恺小时候还是前清,住的是“老屋”,嘉兴乡下也不可能有“水门汀”。

这地板间的窗前是一个小天井,天井里养着乌龟,我们喊它为“臭天井”。臭天井旁边便是灶间。饭脚水常从灶间里飞出来,哺养臭天井里的乌龟。因此烟气、腥气、臭气,地板间里时有所闻。然而这是老屋里最精华的一处地方了。

——《辞缘缘堂》(浙江文艺出版社《丰子恺散文精选》P155)

可以看出,这里的“臭天井”和《竹影》中描写的清幽、开阔的环境是多么的不相称。

其二,丰子恺小时候也不可能尽情去玩这样富有童趣的游戏。

我家开着染坊店,我向染匠司务讨些颜料来,溶化在小盅子里,用笔蘸了为书上的单色画着色,……第二天上书的时候,父亲——就是我的先生——就骂,几乎要打手心;被母亲不知大姐劝住了,终于没打。我哭了一顿,把颜料盅子藏在扶梯底下了。……这些画的最初的鉴赏者,便是红英。后来母亲和诸姐也看到了,她们都说“好”;可是我没有给父亲看,防恐挨骂。——《学画回忆》(浙江文艺出版社《丰子恺散文精选》P53)

这段文字记叙的是丰子恺先生幼年学画的一段经历,从文章的叙述上来看,他学画并没有得到父亲的支持,反而要被责骂。

那么,“父亲”是谁呢?丰子恺先生在《告缘缘堂在天之灵》一文中这样描述:

秋天,芭蕉的长大的叶子高出墙外,又在堂前盖造一个重叠的绿幕。葡萄棚下的梯子上不断地有孩子们爬上爬下。窗前的几上不断地供着一盆本产的葡萄。夜间明月照着高楼,楼下的水门汀好像一片湖光。四壁的秋虫齐声合奏,在枕上听来浑似管弦乐合奏。这一种安闲舒适的情况,使我永远不忘。(浙江文艺出版社《丰子恺散文精选》P137)

这个缘缘堂是丰子恺先生在“臭天井”的原址上建造的,楼下的“水门汀”在明月的照射下的情形,在《竹影》中得到了再现;根据丰子恺先生本人丰富的艺术修养和对童心的珍爱,以及他的艺术教育家的身份来来推断,文中的父亲应该是丰子恺先生本人。

那么“我”是谁呢?丰子恺先生的女儿丰一吟认为文中的“我”是丰子恺先生的另一个女儿丰陈宝,文中的弟弟是丰子恺先生的儿子丰华瞻。

二 “换位”的目的

至此,我们明确了主人公的身份,知道作者是用“拟写”的角度,将自己“化身”进去成为“爸爸”,主人公“我”恰好换成了一个孩子的身份。文章从孩子的角度来观察叙述自然现象,然后借父亲之口来解释中国画与西洋画区别的相关画理。

作者为什么不直接以真面目示人,如此换位目的何在?

要回答这个疑问,先要看《竹影》的出处。课下注释说本文选自《丰子恺文集(艺术卷)》,这个标注比较笼统。丰子恺先生有一本《少年美术音乐故事》,全文用第一人称,分别讲述姐弟俩接受美术和音乐启蒙教育的经历,是一本进对孩子进行艺术启蒙的书,《竹影》一文即出于此,全文内容相当于我们今天的美术课本里介绍中国画的特点这么一个章节。

也说《竹影》的情趣理 中国情趣用品代理

行文至此,我们已经明白,丰子恺先生是想借用一个具体的故事,更加生动形象地来阐述艺术原理。那么,我们先来看看,如果是以学者身份做一般意义上的理论阐述,丰子恺先生又是怎么说的:

东西洋文化,根本不同。故艺术的表现亦异。大概东洋艺术重主观,西洋艺术重客观。东洋艺术为诗的,西洋艺术为剧的。故在绘画上,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两者比较起来,有下列的五个异点:

(一)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二)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三)东洋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人物画很重解剖学。(四)中国画不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五)东洋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

(《丰子恺论艺术》摘要)

与上面这段理论性很强的文字相比,课文中的内容应该是更容易被青少年读者所接受。文章中,丰子恺先生运用了拟写体,变换了人物身份,自己没有站出来用父亲的口吻直接写,而是借女儿的身份来描述;他没有直接讲道理,而是借用日常生活中一件有趣的小事,从地上描摹竹影入手来侃侃而谈。原文开头还有一小段话,更能表明作者的写作意图:

几个小伙伴,借着月光画竹影,你一笔,我一画,参参差差,明明暗暗,竟然有几分中国画的意味。也许,艺术和美就蕴含在孩子的童稚活动中。你是否有过类似的体验呢?

三 竹影的“情趣理”

《竹影》一文,作者化身为一个学画的小孩,实际上是自己的女儿的身份;又将自己的实际身份化身为父亲,以便于更好地阐述道理。这样拟写,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出的由事生趣、从趣到理的认知过程。

首先,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更容易突出童趣。譬如,开头一段中,“幽暗的光”“乏了油的灯”,还有“月亮在冬天的竹叶中间发出的清光,”“院子里的光景已有暖色变成寒色,”“黑影”“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这些都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又反映了画家对于光影的敏锐感觉,同时还是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观察对象。由于有了这些“光”的自然描写,自然引出对后文“影”的描摹。文章接着就写出“亮光底下的人影,头上出烟气”,进而自然转到“映在水门汀上的竹叶的影子”,然后不着痕迹转到“中国画”。这样,由事生趣可谓自然而然,毫无造作之感。

随后,“爸爸”出现了,作者又悄悄回到了一个事理阐述者的角度上来,让文章在更高一个层面上展开。 “爸爸”没有一开始就拉开架势宣讲,而是和孩子们一起兴趣盎然地画“竹影”而后,从管夫人,讲到赵子昂,最后讲到画意的问题,充分论述西洋画与中国画的区别。,我们不妨将这一段话中有关的阐述与前面的理论性引文做一个简单的比照。

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符号只要用墨笔就够了。

倘然用了绿颜料,就因为太像实物,反而失却神气。

你想,世界上哪有红色的竹?但这时候画家所描的,实在已经不是竹,而是竹的一种美的姿势,一种活的神气,所以不妨用红色来描。

——东西洋文化,根本不同。故艺术的表现亦异。大概东洋艺术重主观,西洋艺术重客观。东洋艺术为诗的,西洋艺术为剧的。故在绘画上,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

上面两段文字,分别是《竹影》一文的摘要和《丰子恺论艺术》的引文,虽然课文不可能像论文那样周密严谨,却能够从孩子的认知角度出发,从“趣”倒“理”,更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四解读的启示

《竹影》一文,作者其实是有两个身份:一个是文章中的“我”,是童趣的代表,代表学习者的角度;一个是“爸爸”,是事理的代表,代表阐释者的角度。在服务于更好的艺术教育这一大前提下,这两个身份实现了自然的交融。

我们通过分析“爸爸”的换位原因,来还原丰子恺先生的写作动机,可以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老师都困惑于教学内容如何确定,并且常常是画理部分费时较多,常常是把一节语文课上成了美术课。如果明确了“我”与“爸爸”的身份,从“情——趣——理”的角度逐步展开,更符合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

另外,从本文的相关解读中,还可以得到两点启示。

第一点,从阅读的角度而言,我们要读出文本创作的本意,包括教材编纂者和执教者,由于没有明白主人公的身份,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很好根据作者的初衷来阐发原文的意思,甚至是教授了一些错误的知识。前者自然有所亏欠,而后者则是教学的大忌。所以,我们要结合各种相关文本进行互证,尽量接近文本的正确内核。

第二点.从写作的角度而言,我们可以研究本文的写作手法,主要是学习怎样表达才更有效益。其实,民国时期很多的大学问家都自己动手为孩子编写教材,他们身体力行,从孩子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儿童接受的角度精心打造文本。用现在的话说,是有着强烈的“读者意识”,这确是“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的先声。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师,我们要学习教育先驱的道德文章,更好地为新时代的教育服务。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49568.html

更多阅读

转豆瓣上一篇《巾帼枭雄》的评论,非常精彩 巾帼枭雄豆瓣

巾帼枭雄:天下有一人知己,可以不恨妹妹爱看美剧,每次我推荐港剧给她,她总是说港剧节奏太慢。她喜欢紧张刺激的剧情,悬吊着一颗心从开始到剧终。身边的朋友以前喜欢TVB的也不少,但是很多年过去以后,都已改换了喜好。  只有我依然坚持。坚

《相遇问题》的说课 相遇问题的所有公式

此课件适用于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行程问题,用PPT制作而成。能形象地演示比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帮助学生形成抽象地空间观念,并且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多种思路和不同的方法。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总复习《十字

大象无形——《易经》的象结构一 大象无形 大道至简

一、《易经》解读(“象”结构——对中国易学的基本解读)二、执大象,天下往(易中“象”的应用——古人是如何出神入化的)包含三个方面:1、特殊的知识结构2、文象互应3、仁者的心香——象的化境核心第一部分 对《易经》的解读对中国易学的基本

《竹石》——郑燮郑板桥 郑板桥竹石图赏析

竹 石      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注释】1.《竹石》是一首题画诗。2.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3.磨:折磨。坚劲:坚定强劲。4.尔:那。这句意思说:随那东南西北风猛刮,

玄幻小说《盘龙》的三大败笔 中国教育改革三大败笔

玄幻小说《盘龙》的三大败笔《盘龙》系起点中文网签约专栏作家“我吃西红柿”所著,“我吃西红柿”原名朱洪志,现年二十,生长于水米之乡江苏宝应,现就读苏州大学数学系。朱洪志从高中起就先后发表了《星峰传说》、《寸芒》、《星辰变》

声明:《也说《竹影》的情趣理 中国情趣用品代理》为网友时间淡化誓言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