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谁,为了谁——也谈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和课堂的高效 你是谁为了谁歌曲原唱

你是谁,为了谁

——也谈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和课堂的高效

文|飞鸿踏雪

今天,偶然读到了《中国教师报》编辑部主任李炳亭的一篇文章《李镇西大战“李镇西”——简答关于“语文味”》,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心里有好多话要说。

首先赞成李老师的下列说法:

1语文课有没有语文味,首先要看学生是否发现和找到了对语文的兴趣;2、语文课有没有语文味,要看学生有着怎样的基础知识积累和审美情趣;3、语文课有没有语文味,要看教师给予学生多大的思维和表达空间;4、语文课有没有语文味,要看教师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我的观点是:

☆能让学生爱上语文,就是最好最高效的课堂

我在李老师文章后的评论里我贴出了我的文章《语文就是一种爱》,列举了好多我听课的实例,目的只有一条,就是说明不论什么样的课堂,能让学生爱上语文就是最好的课堂。我曾听过很多王崧舟式的诗意课堂,也推广过杜郎口式的“学意”课堂,我认为不论什么样的课堂,能让学生有最大收益就是最好的课堂。

☆要在课堂成就学生,老师必须发展自己

教学需要创新,学生需要自主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不是每一个老师都适用于某一种教法。既然课堂里边有老师存在,老师肯定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正如李老师所言“教师必须树立这样的发展观——成就学生、发展自己。”,但老师要想真正在课堂上成就学生,就必须在课下发展自己。从一定程度上说,把课堂还给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更需要的是老师丰厚的知识积淀。那种以为只要课堂活跃,只要学生为主体,老师就可以在一边稍息的观点是错误的。

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在课堂上让学生信口开河,无所顾忌。在这样的课堂上,如果老师的知识积淀和价值观念跟不上,就会导致课堂的方向被学生牵引,甚至跑偏。比如,学了《三打白骨精》,学生认为白骨精身上也有值得称道的地方,那就是她请母亲吃唐僧肉的一片孝心,比如,学了《落花生》,让学生选择做花生还是苹果之类,好多学生会选择苹果,而面对这些偏读误读,老师如果点评不到位,引导不到位,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所以,我认为,没有老师自身的发展,就不会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和成就机会。学生自主学习和成就需要老师提供舞台,老师的成长需要自己不断充电。这个充电,不仅仅是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在新的教学形势下对课堂的把握和调控能力。

☆真正的高效课堂并不一概排斥老师的讲解

学习的机会是应该还给学生,可学习的环境还是要靠老师去营造的。一个爱诗歌的老师,会用自身的魅力去影响好多学生;一个擅长书法的老师,会让班里的好多孩子爱上书法。寿镜吾老先生摇头晃脑的醉读,曾给鲁迅先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梁启超一次手舞足蹈、间流涕狂笑的演讲,曾影响了多少学子!梁实秋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写到:“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受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老师本身是有魅力的,不要把老师的讲解一概理解为剥夺学生学习的权利,有时讲解本身就是一种学生的学习过程。而学生对文学本身产生出的这种强烈的爱好,比一两节学生自己的争论探讨要重要的多,因为它影响的是学生的整个人生。

梁实秋回忆他的老师梁启超演讲时对一首古诗《箜篌引》的诵读和讲解:
“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

渡河而死;

其奈公何!

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像这样的课堂,这样的讲解你能说是剥夺了学生学习的权利吗?老师这段痛快淋漓的讲解,对学生的影响该有多大啊。生命里有多少东西随风俱逝,可有一个课堂却让你一生回味,在某年某月某日的某个时候,会让你蓦然想起老师曾讲解过的一首诗,这就是某些老师“讲”的魅力。而有些知识,一味让还没有足够生活阅历的学生自己去讨论去分析去评价,最后讨论来讨论去未必有个满意的结果,你能单纯地把这样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理解成就是高效课堂吗?

学生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种,高效课堂强调的两个字就是“高效”,古代思想家教育家荀子在《劝学》中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老师对学生而言是登高远望的梯子,是传播声音的风力。放着这架梯子和这风力为什么不用呢?只要学生能顺着这架梯子往上爬,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能顺着这样的风力,把自己的声音传播,你能说这不是自主学习吗?

☆对教学方式而言,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

对教学的方式而言,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最适合的就是最好,最适合的才是高效的。我们这里好些学校都学过杜郎口,课桌摆放形式变了,四周也是黑板了,但容易照搬的是形式,不易改变的是思想。即使让学生占有了讲堂,而老师缺少对知识对课堂的把握和调控,一节课热热闹闹地下来之后,冷静下来想一想,收获也并非就是想象的那么多。一些生源好一些的学校,把课堂还给学生之后,还出现了几个好学生独霸发言权,垄断课堂的现象,最后改来改去,一切又回到了原来的模样。我知道,针对这些现象,您肯定会说,这些人学的是皮毛,没有学到人家课堂的实质。可是人家课堂的实质,也是人家学校的老师在教改中逐渐摸索出来的,我们在课堂里,强调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同样,在改革中也要尊重老师们的课改体验。

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是在老师教学中逐渐摸索逐渐归纳出来的。曾在一线站了十几年课堂,那时根本就没有什么意识去进行课改,更不要说有什么高深的教学理论了,但因为自己喜欢诗歌,别人都不喜欢教的诗歌,我却教的有声有色,一首惠特曼的《啊,船长啊,我的船长》,在反复诵读中把我和学生们的情感一起推向了高潮,整个诗歌单元学下来,学生们兴味盎然。我的那个男生课代表找我说,老师,这几天,咱们班的学生可爱语文了,每天一些课间也有一些学生在大声诵读诗歌,早读课就更不用说了。要知道,这些高中生,面对高考的压力,常常觉得语文是见效最慢的科目,所以都不愿意下功夫,就是学校规定必须学语文的早读课,学生都偷偷学了英语。他们之所以下功夫去学诗歌,纯粹就是因为一种爱,因为老师对诗歌的爱波及了他们,因为他们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后来,在学习戏剧单元的时候,学到《西厢记》里边的《长亭送别》,我因为喜欢里边的曲子,就在传授给学生元杂剧和元曲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把里边自己最喜欢的曲子,改写为诗歌,哪知学生改写出的诗歌,让我吃惊,如果没读过《西厢记》的人读了这些诗,一定会被诗句里的诗情画意所折服,那一首首诗作,是多好的现代诗啊!现在回头再看,那些课,自己真的是做到了把课堂还给了学生。那两单元的课,是我上过的最诗意最高效的课。

☆语文味和高效并不矛盾,真正高效的课堂,其效果会在学生生命里延伸

我认为,一节真正高效的课堂,它的授课效果一定不会简单地停留在一节课上,而是在课下有延伸的,甚至会在学生的生命里延伸。记得语文老师熊方方说过,一个真正的语文老师,要既能给学生一粒人文的种子,又要能给学生一张大学的门票。一节真正的语文课,应该既是诗意的,又是高效的,这本来应该统一在一起的授课元素,为什么要把它们简单地割裂并加以孤立呢?

李炳亭老师说,语文课有没有语文味,首先要看学生是否发现和找到了对语文的兴趣;我说最高效的课堂必然是学生最有兴趣的课堂,诗意的语文,充满各种味道的语文,只要调动起了学生的兴趣,我们就看到了高效的希望。

李炳亭老师说,语文课有没有语文味,要看学生有着怎样的基础知识积累和审美情趣;我说,基础知识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去积累,只要激发了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这一点是很容易实现的,而审美情趣则必须有老师去引导和协助培养,尤其是对于世界观人生观尚未成型的那些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更应该如此。

李炳亭老师说,语文课有没有语文味,要看教师给予学生多大的思维和表达空间;我说,语文课最大的特点就是思维和表达,随便翻翻初高中的考试试卷,那一年的考试能脱离了这些内容呢?语文的最终目标就是把自己成熟的思想用最佳的语言形式(口语或书面语)表达出来,这是语文的目的,也是考试的目的,当然也是高效课堂的目的,二者是如此高度一致,为什么要搞得水火不容呢?

李炳亭老师说,语文课有没有语文味,要看教师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我说,一个语文老师有没有语文味决定了他的课堂有没有语文味;不能想象一个不爱语文的老师可以让他的学生爱上语文,如果语文真正成了师生共同的爱,那还有什么样的话语权不肯交出呢?如果学生真正爱语文,那老师诗意的语言怎会是无端浪费学生的时间呢?语文老师如果真有自身的魅力,如果真能以自身的魅力迷倒一大批学生,让他们成为语文的忠实的粉丝,那老师展示一下自己又何妨呢?

真的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语文的文学体裁如此丰富多彩,语文的教学内容如此博大精神,孔子说“因材施教”,我觉得这个“材”的范围可以再扩大一点,不仅指学生,还包括教材,不同的课程要施以不同的教法,怎么能用固定的模式拘囿了语文的活水呢?

☆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一定是一个聪明母亲,该放手时就放手,该出手时亦出手

李炳亭老师说,所谓语文味,是学的味儿,关键看他是否能“发现”语文,千万别学那迂腐的母亲,设计一切、替代包办一切,那样就会害了孩子的。我说,一个真正的语文老师,肯定是一个聪明的母亲,她首先会把自己的最佳“基因”遗传给孩子,然后用自己的言谈举止去影响自己孩子,然后教会他走路,教会他生活,该放手的时候决不会还把他抱在怀里,真正艰难的时候,也不会坐视不管,因为她明白,孩子成长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必须学会自己走路,但孩子在成长,关键时扶一把,拉一把都是必要的,也是正常的。即使放手,那孩子蹒跚的身后一定还有关心的双眸,一颗心时刻尾随在孩子的身后。在这样的关注中,我们的孩子渐渐长大。

你是谁?你是语文老师!为了谁?为了学生,为了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明白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和最终的目的,为了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我们还有什么不能改变的呢?

课改的路虽然很艰难,但我们也像试步的孩子,也许开始恐惧担心,走起路来踉踉跄跄,但我相信,走一段之后,我们就能自己掌握平衡了,我们会在语文味和高效课堂之间找到平衡点,稳健地迈出前进的脚步。

2011年10月10日星期一

附:李炳亭《《李镇西大战李镇西——简答关于“语文味”》

一段时间以来,如果你要建议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少讲让学生多学,一准他会拿“语文味儿”说事。我真的搞不懂,这语文课竟然还有味儿?若是仅仅语文课有味,那么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等一干老师,则显然是不太合格的;如果每一学科都需要“味儿”,为什么单单只有语文课要高深莫测地讲究味儿?

语文到底是什么味儿?有人说语文课有所不同,要体现和追求“人文性”,难道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等一干课就是“狗文性”了?说语文味儿,其实无非是给“自己作主”的课堂寻找继续作主下去的理由而已,以此来遮掩真实的用心。机关算尽地发明这个词汇,并且穷尽心思地证明这个词汇的真实存在,无非是为了一个自己需要的结论,掩耳盗铃地告诉所有人——自己作主的课堂才有语文味!

其实,仔细研究新课标,你是找不出“语文味”这个词。有人说语文首先是姓语,但这个语,应该是学生的姓,让学生“语”!如果语文教师,只顾自己语,而习惯于让学生“失语”,那语文依然只是众多“工具”之中的一类。任何教学其实都应该是“服务于”学生的进步和成长,打一个不一定确切的比分,如果数学是方凳,语文无非就是张圆凳,都是垫屁股用的东西,它不可能是供在檀木厨子里让人焚香膜拜的,但偏偏有人喜欢这样说,什么语文要传承“文化血脉”,你还打算怎么再整词不?

如果独语文需要传承“血脉”,这语文则不仅是“味儿”的问题了,有可能是更加深刻的DNA或者什么了。其实,如果真的对中国文化有研究,并且能对中国的现实有所分析,应该知道,这个国家的文化说穿了就是两个字——“封建专制”,噢,是4个字呀。这种“专制的血脉”需要语文老师去传承和发扬吗?国家的未来在于创新,这个创新则不仅是指教学内容,更主要的则应该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的创新,是学校“教育文化”的创新!如果语文要传承文化血脉,那么,这个文化则必须是“新文化”,而不是腐朽、保守、迂腐、专制的文化。然而,遗憾的是100年前期待的新文化,对今天的中国人依然是奢望!

这个新文化,落实在教师的课堂上,就是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以人为本”,这个“人”首先是“学生”,其次是“教师”。现代教育的两大使命是“发现学生”、“发展学生”。而这个发现,则意味着的是“从学生出发”,认识、研究、接纳、包容、唤醒、激赏每一个学生!教师必须树立这样的发展观——成就学生、发展自己。而不是发展学生、牺牲自己,或者牺牲学生、发展自己!

新的课堂文化,要求教师做到以下三点:1、把学生的权利还给学生;2、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3、创造一切展示学生进步和成长的机会!

有人非要在某某某和杜郎口之间做个比较。这样关公战秦琼的本身就很滑稽。

无法战的,因为各自的“法器”不同,前者是“教中心”、“师主体”,后者是“学中心”、“生主体”。其实,即便是这样,也早就“战”过来,是李镇西大战李镇西,前一个李镇西用前一种方式讲过《狼》,后一个李镇西是用后一种方式上的《狼》,结果迥异!不讲的那个李镇西胜了!

你可能怀疑胜了的结果。那我告诉你,师中心的课堂往往评价的是“教得如何”,看的是教师的表演是否精彩;后一种课堂评价的是“学得怎样”,看的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能力的生成。你告诉我教师表演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展示自己的素养吗?请问教师的素养又是服务于什么的?教师无论怎么的表演,如果仅仅是为了展示自己,一切和学生的学没有直接关联,并且不能指向于学生的需要,那就是画蛇添足,是多余的“脂肪”。

我再说一遍,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是决定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关键,他必须是“服务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教师不是不可以表演,但一定是基于学生在学中遇到的困难,用表演去点燃、点拨、引导,表演是“工具”,而不是“目的”!在网上,对我观点的质疑,几乎都没太明白我想说什么,很多人一眼看到我在批评表演,立马就冲动起来,受不了可以理解,但教育问题毕竟需要我们沉下来解决。还有人这样说,你拿出节课我们看看?哈哈,这样的课有很多,只要是从学生出发,让学生自主的课就符合标准,当然,学生不具备教师的学养,有可能讲得不如老师生动传神,但你要知道,教师讲得好也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如果把学习的权利交付学生,我相信学生中的大多数都强于一般的教师!别再一叶障目了,我以为与其把时间浪费在争吵上,不如试着去变一变自己的课堂,教育需要行者,而不是辩论家!

如果一定不肯取消语文味这个词,那么,我就这样试着说说自己对这个词的理解:1、语文课有没有语文味,首先要看学是否发现和找到了对语文的兴趣;2、语文课有没有语文味,要看学生有着怎样的基础知识积累和审美情趣;3、语文课有没有语文味,要看教师给予学生多大的思维和表达空间;4、语文课有没有语文味,要看教师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至于,什么课堂设计、语言风格、师生对话,那都是些细枝末节。

最后,我要说的是所谓语文味,是学的味儿,关键看他是否能“发现”语文,千万别学那迂腐的母亲,设计一切、替代包办一切,那样就会害了孩子的。

附《中国教师报》梁恕俭的博文:

【按】最近,李炳亭连撰三文,猛批小语名师们,说他们对小语的最大贡献是“把说教升级为表演”,中国儿童就是这样“被沦丧”的,生命创造力、创新精神、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统统在这样的课堂上魂飞魄散了。李还呼吁:教育人必须有大格局!“小语名师”千万不要做“小我”。我们不要官二代、富二代,更不要有意制造“学二代”!

现实是,一批小语名师正作为一道教育景观,活跃在全国各地的讲台和教育媒体的版面上,他们享受着一线教师的热烈追捧。然而,某些名师无视如火如荼的课堂变革,更有甚者,对杜郎口不屑一顾,说学生的自主展示没有“语文味”。用李炳亭的话说,小语名师们依然在重复着自说自语、自以为是、以“我”为中心的教学,呷着嗓子读、飘着眼神演、扭着腰肢讲、翘着指头夸,比的是课前预设谁更巧妙,课上表演谁更生动,与其说课堂教学,不如说是在欣赏教师的知识储备、表演天赋、普通话水平。

请博友们读完李炳亭的“三谈”再看众老师的评议。

李炳亭:关于小语教学的对话

李炳亭:再答“关于小语教学对话”

李炳亭三谈小语教学:“小语”不要做“小我”

诗意教育贺迎兵:高效课堂无疑是老师追求的目标,但条条道路通罗马!杜郎口是一种方式,王崧舟也有自己的方式!从王崧舟的视频和杜郎口的视频资料看,王崧舟反而比杜郎口高效许多!杜郎口的那几堂语文课,浮于表面,表演的痕迹更浓(当然是学生在表演),这样的语文课离语文是有距离的,学生是否学到的比王崧舟课堂上的更多,我持怀疑态度!!!
赞同高效课堂,也期待杜郎口模式的推广!但王崧舟、窦桂梅等名师,依然应该成为一线老师的明灯,指引着一线老师有更高的课堂追求!作为一线教师,仅仅是学会使用杜郎口模式,只能保证做一个合格的老师或者教书匠,但要成为有自己个人风格的名师,学习杜郎口远远不够。王崧舟的榜样力量就在这里,他让我们明白,语文教学如此美丽,如此有味道。

褚清源:其实,就语文课而言,杜郎口的价值在于让学生去体验情感,课堂的高度是由学生实现的。而语文名师习惯于用自己的体悟替代学生的体悟,听课者听上去很美,但长此以往,并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因此,再能讲的名师也要学会做一名“懒”教师。杜郎口的课堂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学生学习质量的底线,实现了质量的保底;而语文名师们的专业素养让学生感受到了学生无法企及的“语文味”,是质量保底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倾听花开:否定保底的常态课不合适,因为那是大多数老师的要求;否定高层次的示范课,也不合适,因为那代表更高层次的课堂艺术!

长沙黄更敏:还没有看博文,心里就在回忆高效课堂与王崧舟老师课堂的异同,认为高效课堂就如同吃饭穿衣,能够满足学生的生存需求,获得学习的技能和方法,名师课堂如同品味一场音乐会,增添生活情趣,两者之间不应是完全对立,而是相得益彰。古往今来,教无定法但有法是被众人所认同的,李主任何必言辞过激,一定要非此即彼呢?更何况最最重要的是要依靠教育产品——学生来说话,学生能够得到灵动的发展是最实际的,土壤不同,但都可以生长出艳丽的鲜花,如同大山和城市都可以成就杰出人才一般。王老师的课和高效课我都曾现场观摩,王老师的课堂令人景仰不可复制,但我相信学生享受其中,对语言文字的魅力自有一番新的认识;高效课堂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极大体现,但也要看到中下层面学生不论是在自学环节还是展示环节,都有被动和怯懦的表现,特别是大班额教学,如果教师的调控能力不够,更加容易造成两极分化的局面。

梁恕俭:专门找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一课视频看了,平心而论,这节课(近1小时)上得不错,听说读写各个环节的处理如行云流水,对教材的挖掘深入浅出,对学生的启发循循善诱,王特的教学语言更是让人如痴如醉。放在10年前,这绝对是优质中的好课!但在新课改背景下,再看这节课,能发现许多“硬伤”。首先,“师中心”太过明显,明显到一双大手把三四十个孩子牢牢地控制住了,谁都逃不脱这个手心。其次,没有“自主合作探究”,学生就像木偶一样——尽管这场皮影戏演得很精彩,但功劳全在王特那,换句话说,精彩全是老师的,学生什么也没有。第三,一共36个字的《长相思》讲了整整一小时,几乎把每个字都掰开来,嚼得碎碎的,学生是容易吸收——是不是想吸引就不得而知了。这些都是次要的,关键是作为“小语”的领军人物,其示范与导向是至关重要的!试问,这节课哪些地方体现了新课改精神,哪些技术性的东西可以为普通老师所借鉴,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了吗?下节课,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又如何自学?“教是为了不教”,在这儿根本看不到。王老师的教学功底无可置疑,但教学思想真该改改了。

湖南熊振鸿:我们的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需要有自主精神的人,需要有合作精神的人,需要有展示自己才情欲望的人,需要有创意新精神的人。什么课堂能够给予孩子这些,这就是好课堂。

Resonance_Education:特意仔细看了遍王老师的课程录像,王老师个人素质没得说,标准的普通话,抑扬顿挫的表述,意境的投入……那么该堂课怎么样呢?这里想请教各位专家:1.该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是否达到?你是怎么判断是否达到目标的?(请注意,目标一定是学生应该有些什么收获)2.学习是个体内在的心理活动过程(也就是思考,没有思考也就没有学习),请问,该课中,老师激发了学生的哪些心理活动,你是怎么判定这些心理活动是否真正发生?不能单靠你的设想说事。3.学生知识的增长总是在已有的水平上发展的,由于个体差异性,各人形成的知识是不一样的。请问,在该课中,老师是否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是否注意到并采取措施?4.老师意图培养学生哪些方面能力?你能评判出来吗?不能主观臆想。

天心在云:我们传统教学的最大问题是它以官本位为背景的教育,教师一个人高高在上,成为真理的化身,让学生像开会一样听他讲话,看他表演,学生不时配合着,呼应着,猜测着教师期待中的标准答案。如同三四十年代国民党时期的“一个声音、一个领袖、一个思想”一样。一些名师的课看起来很精彩,只是没看到他的学生比别人的学生发展好多少?快乐是否更多一些?学习兴趣是否更浓厚一些?

吕建斌:就像我们这里的一位导师团队的导师所说,他一学期就准备一节课,到哪里示范都胸有成竹,课堂时间的安排恰如其分,语言熟记于心,这样的课,表演的成分很多,看起来当然很好。

释妙鹏:占用学生宝贵学习时间来展示自我对教师来说是可耻的,对学生来说的可怜的。有的课堂并不是为了教学生学习方法,而是让孩子们配合自己演好戏,教师是主角,本该在课堂占有主体地位的孩子们却成了配角。可悲、可气!——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才能更好的教学,值得我们去深思并探索啊!


香山红叶:名师们的课确实有让学生如浴春风的陶醉感,但是确实难以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欲望;杜郎口的课堂模式,确实能更好地满足每一位的学习欲望,但是语文艺术确实没得到充分展现。或许,名师们俯下身来,向杜郎口迈进一步,为杜郎口的课堂模式增添一些艺术色彩,其引领作用会更大。恕我直言,目前能够更好地引领普通老师课堂教学的,还是杜郎口的课堂模式。在这种模式学习下已毕业学生的反响良好。三水: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它需要熏陶。有些篇目学生自学的理解会比较肤浅,教师的讲,既帮助理解,也是学习方法的引导。不见学生的行动,不等于学生的思维没有活动。课改要统一思想,不是统一行动。

程丽娥:我觉得不能全面否定王崧舟或杜郎口,各有其优缺点,为什么就不能互相学习,互相包容,非说此对彼错呢?我从王崧舟老师和李炳亭老师的谈话中看出了两位对教育的责任和对对方的认可和尊重。但是,时代在前进,课改是必然的,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是时代的召唤,杜郎口无益是一个方向,但是不是完美?我们绝不能照抄照搬,我们要因地制宜地吸收、发扬,走我们自己的路!

李炳亭:其实,没谁否定那些小语名师们表演的到底是不是精彩,而是提醒他们注意:别老是鸠占鹊巢,因为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才应该是主角!否则,便是喧宾夺主,便是打着诗意的幌子,对儿童世界的“野蛮占领”,这和当年西方的殖民做法一个说辞。好课是师生共舞的课!教师的眼里,要始终盯着学生!

庄华涛:说实话,对名师的功底个人非常羡慕,也曾学习、模仿过很多遍,但除了对他们的敬意之外,感觉他们的课堂对于一线普通教师的借鉴意义不大。原因不在于他们,在于中国目前基础教育中教师的素养偏低、专业化程度不深。那么,如何才能让这样的教师也能教好孩子们呢?这才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房科剑:留与历史评判,凡事不要太激进。人家美国一种新药从研究到实验到审核到进入市场往往要七八年之久,我们中国的新药往往一出来就进入市场了。哈哈,火线出炉。教育也常常是这样,不管他有没有副作用,先推广了再说。就像当年的汨罗经验,就是我们同一个市的,其中有言过其实的地方甚多。

张志博:许多人难于理解李先生,难就难在这些人的观念没有真正转变。什么是观念,观念就是人的心灵模式。这些人的心灵模式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控制观念,而非真正平等的观念。教育的本质就是角色,就是关系,角色和关系的外在表现就是“教与学”的关系,内在表现就是一个人的内在心灵模式,即观念。苏格拉底就是最好的老师,把自己视为一无所知,把自己的教师角色定位于助产婆,而不是以大智慧者自居,却被认为是最有智慧的人。人类文明传承的不是知识而是智慧。控制是反教育的,控制必然扭曲人的灵魂,控制就是不让人“自主”,控制所以代替包办。因此,控制是非人性的。对于小语界的优秀代表人物,我们不能不说他们很优秀,也不能不说他们的“技艺”很高超,但我以为他们最多的是在成就自己,而非学生。他们的角色和苏格拉底恰恰相反,更像是孔子,以大智慧者自居,有问必答,或不问也讲。这就是苏格拉底和孔子的区别。苏格拉底之后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而孔子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是中华文明的悲哀!因此,中华的崛起,中华文明的延续,需要传承,更需要突破、创新和重建。

天心在云:教师如果“好为人师”,将课堂当作自我表演的地方,那就坏了,切记,学校是学生成长的地方,千万别把学生当观众。

程丽娥:教学这么多年,虽然学生成绩非常高,但是我最怕上公开课,因为我不想表演,不想平时这样教,公开课却那样做。但是公开课不那样上怎么可以呢?那是老师们心中这么多年已经形成的模式啊,就像样板戏一样啊。有的时候,不得不上的时候,我也只好走模式的路子,因为怕观众不买你的帐啊!哈哈——苦涩的心路。

dajiangyou:至于李老师所说名师所起的示范作用——我想说:教师,尤其是语文老师一定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想,一定从实践中来,扎根于汉语言的丰厚土壤,再审视各种名师的课,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脑子去筛选!否则,那是无视了“我”的存在!我也曾经对窦桂梅、王崧舟老师的实践产生过困惑。但是,现在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他们的可贵。我的教学实践与他们的影响不可分的。说一句:我的学生的语文素养遥遥领先于同年级学生。他们的文章就是一张张生动的脸。由他们的文字,我坚信:语文教学的土壤里,需要诗意的湿润、思想的深刻。

小数点平行线:大家争论的焦点就是方式问题,是途径问题,如果从教育的目的这个角度也许能够找到共性的东西。李老师的许多观点我是赞同的,王、窦两位名师的长处也是值得肯定的,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思考,反思我们的教育方式,反思我们的课堂,我们就会有收获。

附:

附:诗意教育贺迎兵的文章

诗意教育和杜郎口矛盾吗?诗意教育的理念是什么

问:最近几年,总在思考怎么让课堂教学更高效。在阅读有关高效课堂的书籍中,模式盛行。而我一直很推崇诗意教育的理念。怎样在灵动的诗意教育与高效课堂达到一种有效地有效的平衡呢?第一个疑惑:诗意语文是否只是一种“手法”或“教学艺术”?

答:这并不矛盾,诗意教育使促使学生从内心深处爱上学生,学习动力会更足,学习态度更主动,这不正是高效课堂的宗旨吗?也许大家对高效课堂理解有误,认为仅仅使大容量就是高效,高效的根本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学得更好、学得更快,其逻辑前提在于学生自主发展有效、高效,而不是老师传授知识大容量呀。

诗意教育有三种层面的理解:其一,从教育本质看,它追求归真;其二从道德层面理解,它崇尚求善;从美育层面看,它期待至美。它既是一种教育信念,也是一种教育艺术。

问:“它既是一种教育信念,也是一种教育艺术”,说得太彻底了。 在概念与内涵上,我算是清楚了。“高效的根本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学得更好、学得更快,其逻辑前提在于学生自主发展有效、高效”-----这话说得太好了。可是往往,在实际课堂教学流程中,诗意的课堂,特别是语文课堂,往往是一种慢的艺术,它是细嚼慢咽的品味。

答:那是大家没有回归诗意语文的第一层次,往往将诗意误解成浪漫、柔美的代名词,诗意的本真含义在于自由、自主、自动本真的表达。佛祖拈花,迦叶微笑,这是细嚼慢咽吗?

问:在诗意语文课堂上,我还有疑惑。我这样理解两种课堂的相同点,“诗意课堂可否有一种更为灵动而有味的方式达到高效率、高效益、高水平、高质量?

答:当然可以。诗意使一种顿悟,是现实向理想的泅渡,是教师灵动的点拨与学生会心的觉慧。

领悟:诗意的本真含义在于自由、自主、自动本真的表达,我非常同意你的看法。很多人之所以把诗意理解成浪漫、柔美,那是把诗意等于诗歌——哦,不对,其实诗歌也不仅仅是浪漫和唯美。诗,本质上是心灵的自由,是生命的舒展,由是观之,诗意教育就是用心灵引导心灵,用生命润泽生命!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49168.html

更多阅读

数学论文:浅谈反思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数学论文: 浅谈反思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反思既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技术。教学反思对教师的成长极为重要。只有对教学反思有明晰而正确的认识,才能在情感上真正接受反思思想,从而激发反思的内在动力,进而产生具体的反思行为。而数

浅谈数学教学案例的特点与其研究作用 浅谈广告语言的特点

浅谈数学教学案例的特点与其研究作用数学教学案例是对数学教学活动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具体数学事件的描述和分析。我们所研究的数学案例应同时具备以下几大特点,才具有研究价值。 第一、真实性。案例是我们教学实践的真实记录。案例

浅谈律师业务中的独门利剑—《律师函》 催收货款律师函

浅谈律师业务中的独门利剑—《律师函》在律师业务中的运用王城律师张水山作者简介:张水山,男,1965年出生,郑州大学法律系毕业,法学学士,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高级律师,河南省法学会民商法协会理事,河南省法律咨询协会理事,洛阳市仲裁委员

声明:《你是谁,为了谁——也谈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和课堂的高效 你是谁为了谁歌曲原唱》为网友九月茉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