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解读最新 作者:李炳亭

高效课堂解读(最新)作者:李炳亭

一、高效课堂的内涵

(一)课堂实然目标:从低效甚至负效→有效课堂的探索→实现课堂高效。通过改变课堂效益量化,旨在发挥45分钟的时间效能,原则是尽可能不浪费每一分钟。唯此,才有可能把学生从时间+汗水的应试模式中解救出来,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睡眠、灵性、兴趣、发展还给学生。

(二)课堂应然目标:从学会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终身发展能力。实现课堂真正意义上“质”的提升,课堂即成长,即成长知识能力,也成长精神创造。

其实,课堂破局的真正奥秘在于“学习能力”,只有会学才能减少对“教师”和“教”的依赖。因而我们主张素质教育的主要素质恰是“学习能力”。课堂一旦堕落为“知识本位”时,教学就变成了灌输和死记硬背,学生便变成了“知识的奴仆”,教师则变成了“知识的贩卖者”和“二传手”。唯有敢于把学习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的课堂我做主,让学生去“经历”并且“经验”,学习的过程才充满生命的律动,因律动而感动,因情感的介入而生动和灵动,所谓主体,既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性应始终在课堂上得到体现。

(三)高效课堂的特征: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主动是学习状态,“主动”会激发潜能、乐在其中个、带来效益、生成能力。生动性,是追求课堂的情感价值,突出“学乐”和“乐学”,学习如饮甘露琼浆,变“怕上学”为“怕下课”。生成性,课堂要敢于变各种“句号”、“叹号”为“问号”。追求“主体多元”,鼓励不同见解,让思维激荡思维,让思想冲撞思想,让方法启迪方法。课堂价值尽在“不可预设”的“现场生成”上,一切的预设应服务于现场,而不是服务于预设。

(四)内涵概述: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超市:体现的是对“学生”和“学习”的尊重性、选择权、自主性,同时要求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和多义性,琳琅满目、各取所需,谓之知识超市。

狂欢:从“知识”到“生命”,课堂立意的变化带动课堂价值追求的“质变”。课堂是学生成就人生梦想的舞台,是展演激扬青春的芳草地,是放逐心灵的跑马场。

(五)和新课改的关系:一脉相承,是对素质教育内涵和新课改理念的“实践表述”。新课改主张的“自主、合作、探究”,正是高效课堂的“六字真言”,落实成方法恰是——群学、对学、群学。

二、行动研究计划的七大关键词

(一)定位:致力于“途径和方法”的探索与应用。今天的教育缺失的不是理论、理念,而恰恰是方法、操作。让理念落地,转化成课堂教学行为才能让理念“鱼游大海”,并显现出理论的价值,因此呼吁专家应学习袁隆平,把科研搬到田间地头,理念唯有在实践中生根,才可开花结果。

“皈依行动”、做课改的田野研究,唯有找到实践操作的“入口”,课改才可能从象牙塔里走出去,并“活”在课堂。

(二)聚义:课堂聚义、搂抱发展、相互借道、共同成长

以课为媒,立足课堂,从问题入手,以方法解决。

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发展即成果。

以“改”促进“新名校”、“新名师”的成长、成名、成家;用“新课堂”为当代学校注入“新血液”;让教育体现出应有的尊严、散发出生命的活力;让教师感动教育生活的幸福,让学生尽享成长和发展的快乐。

(三)模式:五步三查模式

1、模式简述:第一步,学案自学,找出学习困惑;教师“一查”自学进度、效果

第二步,围绕困惑对学、群学

第三步,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组织下,“展示”学习成果,谓之“小展示”;教师“二查”展示过程在暴露的问题。

第四步,教师根据小展示暴露出来的近共性问题,组织全班“大展示”

第五步,学生归位,整理学案、整理纠错本;教师利用对子“三查”对子测评。

2、五步三查模式是课堂操作的抓手。是高效课堂的基本规范。

形象地说:是飞机起飞需要的“跑道”,是到达目的地的载客汽车,是传统教学方法的升级版,是现代化的收割机取代农耕时代的镰刀。

3、主张模式至上并非唯模式,而是教之“规”,学之“范”。尊重模式便是尊重“三效”,既效益、效果、效能。

4、模式是课堂产品的“生产标准”,模式是课堂评价的“短兵器”。

(四)操作:高效课堂模式的“四评一控”操作技法

四评:1、自学三要:围绕导学案预习、自主解决50%问题、标注出疑难问题。

2、课堂三看:自主程度、合作效度、探究深度。

3、小组三评:互动温度、拓展宽度、生成的高度

4、展示三性:展示选择近共性问题、强调展示过程中的互动性、追求生成的价值性

一控:学生主体学习过程,教师主导课堂成果。

附:

课堂三看:看自主程度、看合作效度、看探究深度。

注:继续沿用《高效课堂22条》所列的标准。

1、看学生参与的人数多少?是100%还是大于或者小于100%,要求一节课参与人数不少于120次。

2、学生参与的质量如何?“质量”指标体验在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书写板书、是否有知识性错误。

3、导学案或者预习笔记的检查。这是五步三查中的“第一查”,教师要依据这一“查”,而决策课堂导入、环节安排等。

小组三评:互动的温度、拓展的宽度、生成的高度。

注:小组学习决定着高效课堂的成败。对于已经实施了高效课堂的学校,也必须进一步研究、利用好小组学习这一形式。如何分组、怎样结对?组与组什么关系?组内对子是什么关系?怎样组织对子测评?对子与对子是什么关系?

1、所谓互动温度,是指学习氛围和学习状态,要高度重视“温度”,人声鼎沸、吵翻天才是“狂欢”。

2、拓展,既要宽度也要深度,要敢于让学生向未知领域义无反顾地行走下去,较真和钻牛角尖。所谓宽度,是指知识点与点的黏连,条与条的钩挂,块与块的整合,类似滚雪球。

3、生成什么样的高度?要坚决摒弃单纯的知识性学习,从三维的角度去考评价值性。要从“专题”、“专项”、“专利”的高度来审视高度。

展示三性:选择“近共性”问题、强调学习者之间的互动性、追求生成的价值性。

注:展示即“发表”。发表即为了实现心灵的“获取”:评价、批评、接受或获取某种情感期望。

展示是解决学习内驱力的最好手段,是一把“金钥匙”,千万不可看轻展示。另外,展示还是学习成果的最直观暴露,是教师进行学情调查的直接途径,是教师课堂决策的依据,是教师教学智慧的发源地,是学生获得学习情感支持的化学分子,是课堂抵达“知识超市、生命狂欢”的保证。高效课堂也可以说是一种“展示文化”。缺少了展示,就等于“离魂寡居”,课堂就会变得“灰冷阴暗”,没有展示的课堂是畸形的课堂,是“死课堂”,是远离了人性的课堂,是没有温暖、力量、活力的课堂。

1、展示要依据学情调查,找到带有普遍意义和近似性的“问题”,都会的不展示、都不会的更不展示,最容易出现歧义的或者核心的知识问题才拿出来做展示,但生成空间较小的,比如定理定义一般不做展示。

2、千万要注意展示者与参与者的互动关系。要努力杜绝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现象。展示要形成“众人”集体参与效应,展示不是看表演,而是一窝蜂上阵。展示既“互”更“动”。

3、展示不是漫无目的、信马由缰,是“坡上放羊”,虽无绳却有线,要杜绝“无主题”展示,本来是说“西瓜”,结果由“西瓜”到“瓜子”,在后变成了“爪子”,这样的展示表面看起来很热闹,但价值不大!和开party差不多,但课堂绝对不是开party。

(五)路径:临帖——入帖——破帖

我们主张学习即“拿来主义”,学习高效课堂要先找到“帖子”,“帖子”即五步三查模式,比照帖子,先临帖、再入帖,然后破帖。

学习是为了破帖,形成自己的自主课堂特色,走向“新名校”群落。

(六)成效:通过打造高效课堂,实现“零作业”,“放生”学生、解放教师;通过帮助核心校“破帖”形成自主课堂模式,催生课改“新名校”问世

(七)意义:推动教学方式的转变,用课改从“根本上”促进教育的公平、进步和“均衡发展”

三、中国名校共同体2010年度行动研究——改造我们的课堂

主题词:零作业 破帖 区域合作 样本

(一)向课内45分钟要效益,改革传统教学时间+汗水,教师一言堂、满堂灌、题海战术等旧模式,力争所有参与实验的学校能借助高效课堂普适性模式,实现“零作业”目标

(二)对中国名校共同体分布在22个省市的40家核心校,“催生助产”其尽快“破帖”,生成各自具有教学特色的新模式

(三)探索和推进区域课改合作,为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新的路径

(四)尽快出台小、初、高三个学段的课改“行业标准”,做好新课改的“实践推手”

(五)为参与实验的学校提供教室文化、校园文化设计标准化的“CI模板”

四、关于高效课堂

(一)高效课堂的灵魂

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这十六个字代表着一切的方法和出路。

相信学生才是“师德”。传统课堂也有文化,叫“不相信学生”文化。

解放学生是教育的使命。今天的教育学应该叫“教育解放学”。

利用学生是一切教育的智慧源头。要利用好学生的前提是“研究”学生,研究学情和学法。

发展学生是教育的根本。发展什么?课堂的目标六个字:兴趣、能力、知识。

(二)、高效课堂建构重新建构两个关系

“两惟”观:围绕“十六字”灵魂,从“惟学”建构教学关系;从“惟生”建构师生关系

1、改变学习状态就是课改: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

2、“两惟”实现教的方式转变、学的方式的转变、评价发展的转变、发展方式的转变

3、在“两惟”观念下解读主体与主导关系:教师的“角色即人格”,“高效教师”的三种素养——人格、性格、专业化

4、教皈依于学:限制“讲”是为了保障“学”,教是为了不教,不教才能保障权益,“放手”才能学会“走路”。

5、模式是生产力:解脱学对教的依附,解脱教师的“责任”和压力

6、专业化和教学艺术顺从于模式:让“学”和“模式”发挥效能。

7.要明确不能为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去带动学生发展,而应通过学生发展带动教师专业化发展。因为一味发展教师专业化会更助于教师的课堂表演,而教学最终应落脚在“学生”身上,是研究如何“学”才能更好。唯有这样,才可以很好规避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而制约教学质量的问题,我们的主张是让学生直接和学习对话,即所谓“一传”,坚决摒弃让教师充当知识的“二传手”和贩卖者,中国农村教育的振兴和根本解决之道就在这里。

(三)、高效课堂强调“三段一体”

完整的课堂是指将“课中45分钟”向前后延伸,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构成一个整体概念。

课前教师“三备”:编制导学案——备学习目标、备学情、备学法指导

课中教师“抓两头、促中间”——一头抓前端预习、一头抓后端反馈,促进中间的“开放搞活”

课后学生“自查、修复”——整理纠错本、整理学案,发挥课代表、小组长、对子三种作用。

(四)、高效课堂“课中”注重教师“四主”

学案主导:导学案导学,重在“导”,围绕“学”,导是手段,学是目的。

注:导学案具体要求:

导学案的灵魂是三背,背学生、背学情、背学法;

导学案的目标是实现三维:立足知识、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学习主动:把学习还给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尊重思路、包容错误、鼓励创新,注重“三开”:开放、开窍、开心。开放才能解放、解放才能“开窍”、开窍才能“开心”

问题主线:围绕课堂暴露出来的问题,抓住问题“拓、挖、思、悟”,不厌其烦、“无限”放大、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活动主轴:“三动”——身动、心动、神动,一切围绕“学”动,组与组、对子与对子、生与生、生与师互动交流

(五)、高效课堂的五个教学原则

1、分层原则:分层目标、分层学习、分层达标、分层训练

2、选择性原则:“超市”体现出的学习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

3、整体教学原则:整合教材、知识迁移,上挂下联、左顾右盼、举一反三

4、展示教学原则:展示解决了学习内驱力,展示是发表

5、反馈调节原则:注重问题暴露,强调“当堂决策”

(六)、高效课堂的六个基本观点

1、现象诊断:教育的“课堂并发症”

2、轻负高效:学校的“产品”是课堂
高效课堂解读(最新)作者:李炳亭

3、评价系统:以学评教、学生主体

4、素质教育的“素质”是学习能力

5、基础教育的基础是“能力和发展”

6、开放程度决定了教育的高度

(七)、高效课堂具体操作的七个“技法”

1、团队合作:异质同组、同质结对,分组合作、生生互动兵教兵:

2、学习“三式”:独学、对学、群学

3、课堂“三宝”:活页夹、双色笔、纠错本

4、教学“三环”:预习、展示、反馈

5、导学案是路线图、学情调查是教学起点、达标测评是立足“实然”

6、教师主导:精讲、点拨,及时评价、师生互动师亦生

7、模式之“神”:注重模式、不惟流程:大展示与小展示

(八)、高效课堂的八大妙处

1、解决了素质教育与应试的冲突

2、解决了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的冲突

3、解决了学生个别发展与全体学生发展的冲突

4、解决了学生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冲突

5、解决了师资不足、受制于教师专业化水平较低等学校发展的现实困局

6、变厌学为乐学,厌教为乐教,改善了师生关系,让学校充满了魅力。

7、解决了知识与能力结合的难题,把时间和能力还给了学生

8、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

(九)高效课堂推进“九步”程序

“明确课堂主体(学生)”→“围绕导学案自学(独学)”→“自我发现问题(试用双色笔标出自己的学习困惑)”→“自主解决问题(对学、群学)”→“展示解决方案(组内展示与全班展示结合)”→“学生归纳提升(师生生成)”→“教师评价反馈(对子互评检测)”→学生整理学案(对残缺知识修补)→课后分层训练(画知识树或者完成计时训练)。

我的教育“应答”之二 高效课堂的概念与原理 作者:李炳亭

高效课堂的“概念”

我把我们的课堂称之为“高效课堂”。

我仍然要批评那些仅仅从字面上理解我们的人,有人甚至撰文批评高效课堂,我可以说他们不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

让我们大声喊出来——“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超市”是从分层出发,基于“学情”实施分类,即分层目标、分层学习、分层达标、分层作业。“超市”,凸显出对学生学习主体、学习能力、学习内容、学习个性、方式方法的尊重,它遵循的是差异性、选择性、人性化、个体性的教学原理。

“超市”的教学概念是通过“黑板”来实现的。“黑板”类似于超市里的“货架”,它是用来展示和陈列商品,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选择需求。

我们说“黑板”有三个意义。第一,是“货架”,用来陈列展览不同的学习内容,以供不同层次的学生自我选择;第二,是“竞技台”,比较思维过程和创新成果;第三,是“冶炼炉”,思想碰撞、方法汇集,熊熊炉火,炼铁成钢。

因此我可以下一个绝对性的结论,高效课堂离不开“黑板超市”,没有黑板不能成其为真正的高效课堂,因为你无法实现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不能让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仍然是“大锅饭式”的教学,好比是给脚丫子配鞋子,一旦鞋子不合脚,要么是削足适履,要么是小脚大鞋,“合脚”的才是最好的或者换句话说,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

为了表述清楚这个教学主张,我还可以举例医生和教师的区别来加以说明。

对于医生看病,他能否要求所有的“病人”去照方服药?当然不可以,因为病情不同,需要“对症下药”。即便是为了图省事,医生简单把病人分类,让每类病人按照一个方子去服药,恐怕这样做也不行。可我们的课堂竟然连简单的“按病分类”都没能做到,这样的教学能有什么专业化?真正的专业化是医生看病那样的“望闻问切”。遗憾的是,在我们旧式传统的课堂上找不到这样的专业化。我们让头痛和脚痛甚至没病的“病人”都必须服从于我们的教学设计和进度要求,都必须在教师预设的环节上遇到“障碍”,都必须按照教师课前猜测出来的“难点”去变着法子的强化训练。

“狂欢”是指向于“生命”的“内在状态”的,是指心动和神动,但提前是外在的“动”,即身动。也许很多人至今还没明白,课堂上让学生不开小差、不打瞌睡的,除了兴趣这个词外,还应该让学生动起来,谁见过走着路睡觉的?

课堂要快乐起来,要坚决消灭“苦学”和如坐牢监、度日如年的感觉。我是实在无法容忍旧式传统课堂的不快活的,学生们学得太过于苦不堪言。因此,课堂必须正视和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我们有义务让他们学得快乐,我甚至在想,什么时候课堂能像开晚会那样,孩子们还会度日如年地盼着下课吗?我们没有理由以学习的借口剥夺孩子们的快乐!

“生命的狂欢”,每当我说道这个词的时候,我就觉出了责任。因此,高效课堂一直无比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把学习氛围、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当成最重要的评价依据。在我们的评课里,即便是课堂知识达标率是100%,如果课堂气氛是沉闷压抑的,这样的课堂依然打“零分”,而这样的评价我们称之为“一票否决”。

那么如何实现狂欢?

简单说,就是遵照儿童的方式。好比让喜欢饮酒的饮酒,让喜欢逛街的逛街,而喜欢表现的去尽情表现。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欲,只是我们缺乏激发而已。马斯洛的五大需求,我们的旧式课堂满足了哪个?“遵照儿童的方式”一般情况下就会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为了兴趣而学的课堂一定是不会枯燥的。我又要评价一下减负了,我不知道咱们的学习从什么时候开始演变成“负担”的,如果饮酒对酒鬼意味是负担,那只能说明你并不了解酒鬼的嗜好,因而与其忙着给学生减负,不如把精力放在尽可能多得让课堂充满情趣上,可咱们现在的传统课堂缺的恰恰是情趣。如果课堂上激发了学习的兴趣,那么变“被动”为“主动”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这样说吧,高效课堂要求教师必须在“认识”上无限接近儿童习惯、水平、兴趣、需要,体现出儿童自身的特点。

可以“破题”了。

高效课堂的灵魂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围绕这个灵魂重构两个关系,即变传统教学关系中的“惟教”为“惟学”,生本教育的郭思乐先生总结说“让教皈依于学”,我深有同感;变传统师生关系中的“惟师”为“惟生”,也就是“教师服务于学生的成长”,课堂最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学生”,“两惟”的核心是“学和学生”,主张“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

最后,我要这样声明:高效课堂是一个教育概念,它的背后有三大支撑。

高效课堂的“原理”

如果从教育学的角度概述,我们说高效课堂具备三大特性: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三性”缺一不可。主动性,高效课堂要培植“动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唯有主动学才是真正的学;生动性,我们说课堂必须体现出生命的狂欢,它是相对于传统旧式课堂的“压抑”来讲的,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内在快乐;生成性,这个生成和传统课堂讲的生成是一个词,却有不同的含义,我们说的生成是指在课堂自然生态下,经由自身或者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人与文本之间的对撞、交换、合成等之后形成的一个全新的结合体。

从教育目标上解读,高效课堂是把新课改的三维目标加以实化的,即实现从知识到兴趣、再到能力、抵达智慧的飞跃。简单地说,是立足于“学会、会学、乐学、创学”,高效课堂是在追求“四维目标”,实现更高层次的教育,即超越原有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价值感,而上升到通达智慧的层面。人类文明的传承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严格说来,靠的正是智慧,假如课堂只能给予学生知识却最终形不成智慧,那课堂即便能够满足“三维目标”,仍然是有缺陷的,而高效课堂恰能够较好补正这个漏洞。

高效课堂把“自主、合作、探究”当成课改的“六字真言”加以行动阐述并加以发展,在课堂环节上“落地”为“预习、展示、反馈”,在学习方式上转化为“独学、对学、群学”。

高效课堂的核心是“学习能力”,因而高效课堂认为素质教育的“素质”其主要内涵正是学习能力,课堂一旦仅有知识本位而离开对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课堂是低层次的甚至是应试的。我们固然可以承认知识能够通过灌输获取,那能力呢,智慧呢,可以靠灌输得来吗?离开了“在经历中体验”这一过程,死记硬背和知识灌输则显示出必然的劣势。

学习能力首先从学科基本的学习能力出发,然后积淀为一种“素质”,最后上升到终身学习能力,即可持续发展能力。

遗憾的是我不懂得“教育学”,更对时下的教育学缺少热情。如果非要“逼迫”我说出高效课堂的教育学原理或者原则,那么我学着鹦鹉学舌,说高效课堂的实践,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则:1、分层教学原则,即从学生的能力、兴趣等出发,实施课堂分层目标、分层学习、分层达标、分层训练;2、选择性原则,即通过“知识超市”,满足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3、整体教学原则:,即通过整合教材、知识迁移,实现知识、情感、能力之间的上挂下联、左顾右盼、举一反三4、展示教学原则:即通过“展示”手段,解决学习内驱力;5、反馈调节原则,即注重问题暴露,强调从学情出发,教师要基于学生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当堂决策”。

高效课堂的模式

高效课堂的理念承载在高效课堂模式之中。以杜郎口中学为例,课堂模式是10+35,规定教师讲的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有人质疑说课堂教学岂能限制教师讲,这样的质疑应该说不是没有道理,但却没有给老师们讲清楚另外一个道理——课堂仅仅只有45分钟,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假如不限制讲,或者从头到尾地满堂讲,往往会导致课堂上的“顾此失彼”,讲服务于什么?如果不加以明确“课堂价值”取决于学得如何,或者仍然不清楚“教服务于学”,那么学的“主体”则只能屈从于“教”的主导,学仍然无法得到落实。课改改什么?改的就是教的方式和学的方式,假如不限制讲,哪能有学的存在?不限制“讲”岂能保障学生的“学”?这道理朴素到和“红灯停、绿灯行”没有差别。

为了捍卫“学”的神圣,并且培养“学习能力”,我们依照新课改转变教、学、评三方式这一要求,坚决“把学习还给学生”,这是“事归原主”,不是什么发明,是常识。

在当下课堂教学中,关于模式的必要性我已写过一系列文章详加阐述。但依然仍然有人在反对模式,他们一般会拿比如“教无定法”来反驳我。我当然承认的确有“教无定法”那样的课堂存在,我的质疑是,如果教学本身就是“艺术”的话,请把中国1600万名教师挨个排一排,谁的教学艺术已臻化境,抵达了撒豆成兵、“教无定法”的高度了?前几天,李镇西先生告诉我,他在武侯实验中学做了个实验,他上《狼》这篇课文,在一个班是使出浑身解数地讲,讲得激昂澎湃、绘声绘色,在另一个班是不讲,放手让学生学,结果组织两个班考试,不讲的班成绩竟然高出讲的那个班14.5分。

或许有人质疑,语文是人文学科,岂能用成绩一较高低?那我当然还可以替李镇西先生这样解释,那个讲的课,站在台上“绘声绘色”的其实只是教师本人!而学生呢,无非扮演是欣赏者角色,是教师绘声绘色的“配角”。这样说吧,听讲如同听戏,而学的课就等同于“演戏”,是出入戏文,出任角色,你看“讲”和“学”隔着皮呢。不走入戏文本身,恐怕只能感受美感,而无法体验出人文要求。更何况,天下有几个李镇西?

承认教师之间的专业化“差异”才是务本求实的科学态度。我这样说,或许有人会指责我说有讨好李镇西的嫌疑,我说李镇西可以“教无定法”,海阔天空地讲,但有些人可能不服李镇西。不服李镇西当然是好事,教育同样要鼓励教师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我们同样也得承认,“教师相轻”这是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一旦谁都自认为有资格讲,那么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我们说“教无定法”的前提是“教学有法”、“贵在得法”,一旦离开了有法这个基础,没学会跑就开始和刘翔比赛跨栏了,纵然你有一颗永不服输的心,恐怕你面对栏架时也得跌跟头,我们不能把“跌跟头”当成课堂艺术。可今天的有些课堂艺术说白了就是在随心所欲地“胡搞”着折腾。有些人一站讲台,就犹如注射了鸡血那般,兴奋得管不住自己了,浑身乱扭,却搞得学生莫名其妙,还以为老师犯了“羊羔疯”呢。

课堂一旦缺乏“约束”和“规定”,就开始鼓励“探索”和“自我发挥”了。别玷污探索这个很有血性的词汇了,今天我们应该“探索”的是如何让学生学得更好,而不是如何“演”得更加精彩。我说模式是“规”,教学必须有“规”,黑社会还有江湖行规呢,学生跳绳做游戏还有规呢,偌大一个教育,这么多的学校竟然没规,而且竟还竞相模仿崇拜那些无视“课规”,浑身抽搐一派“跳大神”做派的“课堂艺术”,如果你没有火眼金睛,认不清有些艺术是课堂幻化的“白骨精”,那你只能犯唐僧先生的错误。

我承认课堂有艺术,这艺术体验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尽可能增长学生的学习能力上,如何调动,则是个“技术活”,因此我更愿意主张课堂必须先有“技术”,熟能生巧,艺术是脱胎于技术的,你没有课堂技术哪来的课堂艺术?无他,唯手熟尔,“卖油”的那个老头造就告诉我们,他的艺术是来自于每日里的“手熟”,而我主张以模式去经营课堂,“积跬步”才可“至千里”。当然模式可能不能保证每一课都是好课,但至少不会因为教学的无序而导致无效课堂,尤其是是对那些教师专业化不太整齐的学校,推进模式化教学一定比梦想把教师们都培养成“特级”更有用,而且你也永远无法把所有跨栏选手都培养成刘翔。因此我的建议是,桑塔纳和宝马都需要遵守“交规”,模式面前“人人遵守”,千万不能因为某个人是“特级”就搞“特殊”,特级教师更应该成为课改的积极推动者,否则,我有理由怀疑你当特级的目的不纯,我不说沽名钓誉,我说你得首先对学生负责,与学生“共同”发展,我的梦想是,让所有教师能通过课改成就自己,我说的是所有而不是个别。

当然,我从来没主张课堂教学必须亦步亦趋、恪守模式、循规蹈矩。循规是对的,教学就应该探索学生的认识规律,但蹈矩则显得呆板了,尊重模式是尊重模式中包含的规律,而不是一切顺从于招数,我说要有预习,于是有些学校就固化模块,把预习设置为5分钟,东北一所学校竟然给老师上课配秒表,到时间秒表就滴滴地响,这就是不得其意而只会照葫芦画瓢的结果。其实,我们说课堂就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刘良华教授说,“自学是唯一能保证学生在学校学习不掉队的可靠方式”,预习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如果学生能通过预习把问题全部学会,那这节课就可以不需要其他环节和流程。

不管什么模式,必须包含有预习、展示、反馈三个要素。时下,有些学校变着花样地搞模式,全国遍地123,456的,没意思了。你只要包含了三大要素,什么模式不模式的不重要。我说模式,是为了强化和落实“学”的思想,是为了剔除教师的课堂表演,是为了遵循学习规律,让学生学知识、长智慧,是为了让教师们明白教学的本质是什么。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请按照这个“规律”来,立了敢破,破了再立、再破。

给教师定位

关于“教”和“教师”,我认为传统教学是把教师定位在“二传手”上,似乎知识“必由”教师“传授”才能称其为“教学”。这样的定位对不对呢?

教师当人可以“传授”,把自己多年积累下来的心得、体会、经验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教师作为“先学者”,当然在知识和人生经验上比学生有优势,而“师之教师”,应该算是一条捷径,同时在成长道路上,能得一位学品人品俱佳的“恩师”耳提面命实是人生之大幸。但反过来说,教师工作的辛苦也恰在这里,他必须敢为铺路石,做出奉献和牺牲才可以成全学生,是蜡烛、春蚕、人梯,而无法实现对教师人性的真正关怀,满足教师的发展愿望,或者换句话说,是以牺牲教师为代价“托举”起学生发展的,在传统观念里,教师就是董存瑞那样的“英雄形象”,炸了碉堡也炸了自己。教师当然需要“现身”,其实选择教书就是在选择以血肉和思想“饲养”学生,但教育同样需要“保全”教师的幸福,否则教育对教师而言则“无道”、缺德。

没有教师的解放就没有学生的解放,没有教师的幸福就不会有学生的幸福。教育必须让教师首先找到幸福,才能幸福着学生的幸福,这是常识,用不着怀疑。

然而,把教师定位在“二传手”上是无法实现教师的职业幸福的。教师的体力和责任要求教师必须每天经受着双重的考验。

二传,当然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活儿,于是,我们把培养如何“传球”称之为“专业化”;有些人传球技艺日渐增高,可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却越来越让人忧心如焚?为什么课堂艺术性增强了,教师们越发会表演了,可我们的学生却越来越厌学了?名师固然可以“出高徒”,要是出不了高徒,谁还花大价钱挖名师?然而,“高徒”果真是名师“教出来”的吗?如果可以教出高徒来,为什么有些人放弃本校学生不教,却跑那么远全国到处挖生源?莫非名师只有在高徒身上才能证明自己是“名师”?如果是高徒证明了名师的价值,那么名师应该这样说,“离开了你就没有我”,怎么名师们到处宣讲是自己教出了怎样的高徒呢?这岂不是颠倒了是非?!

“任何人都教不会别人任何知识”,这句话不是我说的,这是罗杰斯早就得出的结论。可惜,我们仍然没明白这句话,仍然在强调教而忽视学,仍然在放大教的功能而漠视学的意义,仍然在利用节假日关起老师们一味去提升“专业化”,却忘记了如何研究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仍然在执着于教法、教法和教案,而不重视学生、学法和学情。

把教师定位在“二传手”上,除了要考量二传技艺,还需要考量教师的职业态度,他得乐于传或者对二传孜孜以求,当然还要考量教师对自我情绪的掌控能力,如果今天身体不舒服或者情绪不高怎么办?任何教师都可能有发挥不好的情况出现。我当然承认教师里有高手,是世界级的传球大师,问题是,所有的高手是否也会有知识短板,他即便是学富五车、五十车,那他有不懂的知识吗?如果有,请问他是如何在课上讲授的?我因此是否可以这样说,教师课堂上讲授的全是自己熟知的,而教师不会的又如何讲起?那么,咱能不能研究一下“一传”?即让学生直接和知识对话,我说的是“直接”,而不是“间接”,我说的是直接获取新鲜知识,而不是二道贩子贩卖来的陈年旧知;我说的是“省去”教师,不是对教师的专业能力不放心,而是“靠边”站着的人岂不是被解脱了的人;我说不让教师“插手”,是为了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动手”;我说教师的职责是让学生“学会”,而未必是非要费力劳神、一身香汗地“跳大神”不可,我说的是不仅为了让学生学会,还要通过动手、交流去培养学生们的语言表达、书写,乃至沟通、合作的能力;我说的是教育既要发展学生,同时还要满足教师自身的发展,教书不是在夜以继日地“掏空”自己,而是在作为“首席”时增补和完善自身,已达师生相长的境界;我说的是咱不是在“教书”,而是“交流”,不是受罪,是享受。

教师不再是二传手,那么他要敢于做什么?

我说得形象一点,要扮演好四个角色。

“哑巴”:教师要管好自己的嘴巴少讲;“忍者”:千万不要随意打断和批评学生的错误;“懒汉”:要敢于把学习问题踢还给学生,千万别太过于勤快;“大忽悠”:教师的最大作用体现在对学的激励、点燃、激发上。

高效课堂主张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锻炼学生的“一传”——让学生动起来,和知识直接对话。这个对话的过程就是“学习”,学习即经历,即失败、反馈、矫正。

新课标教学中语文教师怎样实现高效课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不断推进,如何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新课标教学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成为语文教师关注的主要问题。因此语文课堂必须呈现出新变化,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实现这一任务。

评判高效课堂只有两个判断标准:学生最大程度的课堂教学参与和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因此在教学实施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教书”理念,在新课程教学中,“教书”不再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讲析,而应是以引导、组织、参与、讨论等综合运用。“书”也不再是单纯的教科书,包括了电视、电影、网络、报刊杂志等在内的多重信息源,更包括生活这部大书。因此实现高效课堂,需要调动多重积极因素,把教学诸因素合理整合。

1.转变教师课堂角色。

新课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况,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学生思维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变为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鼓励不断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事实证明,“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有人说,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这一过程中,教师适当做以点拨和补充,这与老师将现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给学生,效果会截然相反。

以前的语文课堂,很多老师重在讲习,结果容易形成“满堂灌”;课改实施之初,很多老师没有吃透课改理念,结果课堂成了“满堂问”,活着盲目探究,研讨过度。结果是学生发言踊跃,可是提的问题太多,有些问题根本不着边际,但因为学生兴趣很浓,占用了课堂大量的时间,却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通过“国培”学习以及在石家庄四十三中、鹿泉一中、石家庄二中、高密一中的听课学习,结合“八环节教学法”或“四环节教学法”的精神,我觉得比较理想的方式应该是:对班级学生,根据座位划分板块,每四个或六个学生为一个学习小组,每篇课文进入新课前安排学生预习,并通过预习,由每个学习小组提问,组长在课前(至少提前十分钟)将问题交上来,老师根据学习小组所提的十多份问题单,几十个问题进行筛选,选出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问题。在课堂上讨论每个问题时,先公布问题的提出者,这样,对提问者是一种鼓励,也能提高其他同学提问的兴趣。学习小组讨论问题后,每个小组可答问,也可补充。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只要一个同学回答了,课代表对整个小组都作记载,并把记载情况作为对学生课堂表现考核的依据。学生回答不够好,老师再做小结和补充。而在学生回答和补充的过程中,老师主要是引导和鼓励,以保证不偏离教学方向,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努力,促成课堂教学的热烈气氛,让课堂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不同经验与认识的对话、交锋、碰撞和协商中进行。

3.注重培养学生思维方法。

①打破定势,反向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善于指导学生从习惯性思维模式中跳出来,打破思维定势,试着进行反向思维,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事物,从中发现问题。

②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启发学生梳理问题。引导学生多向思维,使学生在思维的发散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讨论或辩论,引起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拓宽思路。

③挖掘难点,训练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在突破一篇文章的教学难点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思维,怎样准确理解问题,怎样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怎样在文中找到与问题对应的信息,怎样组织语言。让学生去发现和探究疑难、突破疑难,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④重视教学评价,激活创新思维。

教师评价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塑造有很大作用。学生在回答问题后,老师都要进行评价,语言或多或少,内容或简或繁。在评价学生的发言时,老师对有创新意识的发言或见解较为深刻的发言,当给予很高的评价,带领同学用掌声加以鼓励,让学生品尝到创新思维的甜头。在学生发言不够深刻或创新意识不够强的时候,适时向深刻、创新方向进行引导,特别是在探究文章主题时或对一些开放性问题的讨论回答时,较为容易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每节课可以评出一个答问最好的学生,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也容易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实现思维的深刻性和思维的创新性。

4.转变备课思维方法

①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首先要明确由谁来“备”的问题。特级教师魏书生说:“我不会教书,是学生教会我教书。我研究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充分说明了学生在备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往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因而只是单纯的由老师来备,而且备课的重点往往放在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上。

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倾听文本的声音,倾听学生的声音,倾听课堂的声音。我们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更应考虑怎样学,怎样进行课堂组织。考虑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思维的空间等。

②解读并超越教材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材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材”的过程。这说明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备课时,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否则,一味地接受和照搬,教师就只是充当教科书的“传声筒”、知识的“贩卖者”角色,而没有了自己的思考,很难将课上出新意和深意。长此以往,教师的思想必然僵化,学生必然厌学。

另一方面,教师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既然是例子,说明教材并非是教学的全部,我们要摈弃那种唯教材是用、唯教参是用的本本主义,倾听学者的声音,倾听编者的声音,灵活变通教材中与学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滞后于时代和学生发展的内容,关注时事,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

③设计弹性化教学方案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生成过程。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成并不是说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展开教学,而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有教学方案的设计,还要在教学方案中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时间和空间,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

教师可以设定教学目标,但目标不仅仅局限于认知,还应该涉及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有弹性,要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坚持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原则;教学设计考虑从何处开始,如何推进,怎样转折、最后可能会有的结果等。这样的设计,较以往精细的提问、预定的标准答案,写下教师上课的每一句话,计算好教学过程每一环节所需时间的教学方案来说,留下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和可变性,才使教学贴近每一个学生的实际,使师生积极互动,发挥出创造性来。

要设定有弹性的教学方式。无论哪种教学模式,四环节、八环节或者五层次,都只是课堂操作的方式而已,我们知道,任何方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都是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的,因此不应囿于形式,该探究则探究,不是以探究的,不妨就有老师来讲,石家庄二中孙国玉老师的“一点突破法”取得了成功,也并非刻意从教学的形式出发,而在于自身细致的研读教材。

5.坚持教学反思

①要反思教学行为。

重点检查在落实教学设计过程中每一环节的教学行为是否体现了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否将预设的教案转化为课堂的教学实践。还要特别关注是否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实际进展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行为,是否运用教学机智巧妙应对偶发事件,把教学中的意外转变为可利用的教学资源。

②要反思教学效果。

包括课堂效果与阶段教学效果。课堂效果的反思主要关注学生的当堂反应和当堂作业等学习状况,总结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思考、讨论、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以及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等。阶段教学效果的反思更多地通过对阶段测试、作业练习以及日常观察等结果的分析和总结来进行,同时注重学生的发展与变化。

③将反思系统化。

反思是对自我的肯定与否定,这也是教师业务水平提高的必由之路。教师可以通过撰写主题研修报告(教育叙事)的方法,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使自己的教学反思系统化,并由此深入思考,捕捉教学中的“灵光乍现”或“暂时失忆”。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提高课堂效率,首先要转变观念,教师要从讲台走近学生,与学生交朋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其次通过巧设疑问训练学生的思维,尤其是思维的深刻性和思维的创新性,关注学生的发展。最后,在备课环节上,于备“教什么”的同时,多思考“怎么教”。这样才能更有效的操作课堂,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49151.html

更多阅读

读《地心游记》心得体会作者:李臻

《地心游记》是法国“科幻小说之父”凡尔纳写的一部描写冒险的书,这本书十分引人入胜,非常精彩。全书讲述李登布洛克教授在一本古老的书里得到一张羊皮纸,发现前人曾到地心旅行,他知道此事后也下决心决定做同样的旅行。于是他和侄子从

五步三查”——高效课堂一般性教学模式解读 高效课堂解读

高效课堂“五步三查”教学基本模式,是《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和中国名校共同体在总结以杜郎口为首的各成员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基础上,结合课改初期易遇到的普遍问题,而设计的一个具有课改推进普适性的高效课堂基本模式。“五步

诗歌--作者:李坛计

大漠情愫李坛计大漠流泪了一股股疯狂的野性载着痛惜和无奈猛烈地撞击着我的心我没有哭风声鹤唳中留下一片苍茫的悲壮爱 在生死不分的地平线上浪漫有疯狂的爱爱得才疯狂灵魂是高尚的爱的确很深沉坚韧而疲惫的爱无牵无

高效课堂解读 互联网 高效物流解读

编者按: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十一个年头,伴随着课程改革,各校的课堂教学也都在发生着变化,好课应该如何上?什么样的课堂是高效的课堂?各地都在探索和思考。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学改革,改到深处是课堂。一所学校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该

声明:《高效课堂解读最新 作者:李炳亭》为网友老海盗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