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和视平线的确定,对于绘制建筑透视图或者建筑速写来说,是第一位的工作。
所谓视点就是作画者作画时眼睛的位置(在电脑绘图中,指的就是照像机的位置)。“近大远小”这条最基本的透视规律就是相对视点来说的,这是绘制透视图的主要依据。
视高就是视点相对于地面的高度。
视点所在的水平面称为视平面,因为与眼睛相平,在画面中呈现为一条水平线,即视平线。
在绘制任何一幅透视图之前,首先必须精心选择视点。一般来说,视点可以选择相当于普通人站立时眼晴的高度,其优点之一是这样所获得的视图与人的日常经验相吻合,较为真实可靠;另一个优点则是为确定人物、车辆、树木等有确定高度值的物体在识图各个位置的大小和高度提供了十分便利可靠的标尺。当然,作图者也可以选择高于或低于人眼的视点位置,所产生的效果各不相同:对表现建筑而言,视点低可使对象显得更加高大;对室内表现图来说,较低的视点可以模拟坐着观察的情况;对表现一定的场景范围来说,视点稍高一些,比如10~20米,画面内容也许会更加丰富,甚至还可以表现出屋顶的细部。
如果选择站立时眼睛的高度作为视高,为便于绘图,可将其设定为距地面1.5米,便于换算和作图。
关于视平线和视高,有这样几条法则需要牢牢记住,并在作图过程中随时加以检验。第一,在实际位置中高度等于视高的物体,不论远近,其上檐在画面中始终与视平线相平齐。第二,在实际位置中高度高于或者低于视高的物体的上缘,不论远近,其上檐在画面中始终高于或者低于视平线。
比如说画面中站立的人,我们假设他们都站在与作画者同一标高的水平面上,身高1米6多一些的人,其眼睛的高度差不多就是1米5,而身高1米7以上的人,其下巴的高度差不多是1米5。据此,我们可以方便地在画面中画出各种距离站立的人来,只要将其眼睛或者下巴的位置放在视平线上即可。但是,不论远近,只要他们都站在与作画者同一标高的水平面上,他们的脚绝不能跑到视平线的上方,正常成年人站立时的脑袋绝不能画到视平线下方。
如果要画一个1米高小孩,可以先在画面中确定他的位置,比如位于父母身边。从他的脚到视平线高度是1米5,目估取其三分之二,就是1米,可以很方便地画出来。这是为什么建议选择1米5而不是1米6或者1米55作为视高的原因。
如果要画小轿车,其高度一般非常接近但是不高于1米5,所以在画面中,不论远近,只要都位于与作画者同一标高的水平面上,其车身顶部都不要超过视平线。而大巴车的车身高度一般能达到3米5,其车窗下檐一般也在2米左右,其在画面中的位置可以依据前例画小孩的方式简单算出,但绝不能跑到视平线下方。
对于行道树,不论远近,其一,树根绝不能跑到视平线上方,其二,树冠总是位于视平线上方,否则人就不能走到树下乘凉了。
如果人或者物体所在的水平面与作画者不同,只要有确定视高的视平线,就可以很方便地进行简单计算,获得画面中的恰当高度。比如画公园中的水面和水中的游船。假设水面低于岸上(作画者所在的水平面)0.5米,只要将岸边任何一点到视平线(视高仍为1.5米)的高度向下延长1/3即可得到该点水面高度。
要画水中游船上的游人,假设他们坐的位置与水面相平,坐高90厘米左右。根据水面距视平线2米,取其一半稍低一点,画游客头顶,即可方便获得。同样的方法,你也可以画出坐在岸边戏水的游客。
一条确定视高的视平线对于建筑透视和速写来说,真是非常重要。一幅好的建筑透视图或者速写,你可以容易发现作画者依据的视平线。
相反,那些无视视平线的作画者,其画出来的画作,如果只是些花鸟草木倒也罢了,若是要画街景,必定是会出错误的。比如下图,如果以后景中的小车做参照,前景的人物几乎只有老鼠大小。
下图中的建筑下半部分透视有严重的错误,明明是在视平线下的窗子,画着画着就跑到天上去了。
确定视高的视平线是画一切建筑透视和速写的基础,如果忽视这一点,那画出来的画就只剩下线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