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校园铭刻心中----天津三中1960年以前在铃铛阁时的原貌_厚德载 天津铃铛阁

美 好 校园 铭刻 心 中

-----天津三中1960年以前在铃铛阁时的原貌

王嘉琪

看过舒畅同学写的博文,梦游天津三中原校址的《一个长长的梦》后,引发我对三中故园的无限情思。我和舒畅同学同年入学三中,初中、高中都在这里就读。三中当时是天津市最好的中学,1956年刚入学时,开学典礼上校长讲话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我们三中1956届高中毕业生高考升学率是100%,全市第一。”我还记得1960年应届毕业生的高考口号是“全省【当年天津市是河北省省会】第一,全国第二。”1960年三中搬离原址后,再也没有能力喊出这样的口号,再也没有达到我们在学时及以前的水平。现在天津市市五所也没有一个能够喊出“全国第二”这样的口号。

造成三中53年没有彻底翻身,这不是三中自己的过错,它源于1960年不该发生的搬迁。当时为了搞所谓的教育革命,在没有十年一贯制教学大纲,没有十年一贯制教材的情况下,急于盲目上马搞了一个由向东小学和向东初中九年一贯制的向东学校,把当时红桥区最好的三中校舍让给向东学校,三中搬到了丁字沽公社柳滩大队农田里的65中学建筑工地【三中这个校舍可能是没有出台的65中学校舍】,而忽视了三中近60年在天津市的领先地位,三中积累起来的教师队伍、教学经验、教学设备,以及可以吸纳市内六区优秀生源的地理位置。搬迁时在柳滩大队农田里只有一座教学楼,还是坯房,另一座只盖了一层就下马停工待料,根本不具备进行教学条件。拿毁掉一所历史名校的代价,来搞没有把握的教育革命,这只有在荒谬的气候下由荒唐之人才能做出的决定。1960年以后的实践已经证明,当时三中搬迁是一场折腾,其造成的后果至今还没有清除。可现在官方也没有人对此事的错误有真正认识,或者敢于承担责任。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非理性的致命的搬迁只发生在三中,远离市中心造成的一系列毁灭性的后果不好消除,而一般的、大面积上的干扰破坏各个学校都有,随着形势好转可以逐步消除。

天津三中创建于1901年,地点在天津老城西北角铃铛阁大街最东头,路南,门牌一号。在天津市官立、私立、教会中学当中,三中是成立最早的中学,在全国各类中学当中也是成立最早的之一。1900年天津市遭受八国联军的涂炭,人们背井离乡。国难后,当时天津爱国人士痛定思痛,认识到废除旧学兴办现代教育,实现教育兴国、科技兴国的重要性,重拾戊戌变法时期天津各书院改办学堂、变法兴学的想法,决心广设学堂、开启民智。

天津地方绅士高凌雯、王世芸、林兆翰、王春赢、高凌霨等议定在稽古书院原址改设学堂,公推高凌雯、王世芸办理开办事宜。经当时掌控天津市行政大权的八国联军都统衙门总文案美国人丁家立的认可,于1901年农历正月十九成立,备案取名为天津普通学堂。高凌雯、王世芸为董事,美国人格林任英文总教习。当时教舍20余间,除格林外,还有汉文教员4人,华人英文教员4人,学生有两个班,共98人。1902年八国联军撤出,天津地方官署,在直隶省各府设立中学的兴学当中,经协商,把刚成立的天津普通学堂移交天津知府衙门,改为官办,更名官立中学堂。一直到建校后的50多年,不管校名怎样更改,天津人都习惯称这座学校为官立中。1960年天津三中搬离铃铛阁后,这个惯用名称就消失了。

从建校到1960年搬离原址的59年期间,三中历史上多次扩建,因为是天津市最早、最好的学校,清政府、民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都曾经投资修建、扩建,清末已具规模。民国时期1930年代是建设的一个高潮使三中更更加完善:

一是有完善的图书馆,包括书库两间和阅览室两间,1936年藏书2·5万册,期刊120多种。每天在阅览室读书的达300人以上。

二是有1934年建成理化馆,含物理、化学仪器室各一间物理、化学实验室各一间,共有仪器1096件,1935年又拨专款按部颁标准购置仪器,1936年较前超过5倍以上。

三是有生物馆,含生物标本仪器室和生物实验室各一间,1936年有各种模型、标本、仪器、挂图等1416件其中显微镜22架,切片机1架,显微照相机1架,馆藏古生物模型、食虫植物和深海鱼类标本都很珍贵。

四是有阶梯教室一大间,供各种观摩课使用。

五是有1933年重建的礼堂大楼,其中千人礼堂一座,舞台西侧有一台大纲琴,灯光音响设备很先进,比天津市当时一般剧院还好。礼堂大楼一、二层还有教室12间,储藏室两间,是民国时期该校最大的一项建筑。一直到现在完好无损,虽然它经历了战火、唐山大地震。80年了,仍是老三中仅存的标志性建筑。

六是有劳作室,设有大台案9个,可供50人同时操作,1936年有各种劳作工具1409件。

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没有大的修建。抗战胜利后,日伪时期校长向民国交接时,学校实验器材、挂图、标本都比1936年以前少了,基本没有添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中又有新的设计和建筑,并且扩建了一个新操场:

一是学校东楼在天津解放战争时,部分毁于炮火,当时只能去掉二层,改为平房。

二是学校中楼由于战火成为了危楼,最后决定拆除,把前后院连起来,平整成有四个篮球场大的操场,操场四周有150米跑道。

三是拆除已经成为危楼的北楼,新建一座双层办公教学综合大楼,1951年竣工。高高的、宽敞的学校大门设在新建北楼中央。

四是在学校东南角新建一座双层教学楼,有8间教室。1951年竣工。东南楼东墙北侧是可供汽车进出的三中后门,三中正门台阶比较高。

此从三中形成了由东、南、西、北四面都是教学楼,中央是操场的合理布局。

五是为了增加三中同学体育活动空间,50年代初,政府还在紧挨三中学校西侧的居民区,拆除魏家胡同【后改名为铃铛阁西胡同】东侧所有院落的平房,扩建出一个操场,魏家胡同东面一面高高的红砖墙,是三中最西侧的界限,红墙对过是魏家胡同另一侧的居民院落。这个新操场比原有的,三中院子中央四个篮球场大的操场还要大些,我们放学后在这个新操场上经常踢足球。

经过近60年不断的扩建、修建,三中已经具备了一定规模,设施先进完善,在天津市堪称一流。这个建筑格局一直保持到搬迁时。

在学校建设史上,扩建一个新的大操场是一件大事,可是在三中百年校史中没有记载,这可能是和后来三中搬迁的厄运有关,因为扩建操场是搬迁的一个理由,虽然这个理由很牵强,虽然这个操场问题不应该是影响办学的根本问题,而且可以用就地扩建的办法解决,并且已经扩建了新操场,关键是原地扩建还可以不浪费、不损坏三中几十年积累起来的先进教学设施。因为三中搬迁后,在三中原校舍新办的向东学校,只有小学部和初中部,大部分是小学使用,根本用不上三中原有的先进设施。这个向东学校一直办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来才改为初中校,又改名铃铛阁中学,因为教学质量属于一般,又改为红桥区外国语中学分校,总校原来就有,后来红桥区外国语中学改为铃铛阁外国语中学,总校仍然不在铃铛阁,现在铃铛阁分校也空置了,没有同学上课,只由两名老师看守。提到天津三中百年校庆时编写的百年校史,普遍感到它有一点不足,就是写各次政治运动、大炼钢铁、办校办厂、支农劳动、文化大革命等与办学育人关系不太大的文字过多,有的还把一些错误写成成绩或者轻描淡写,而三中最根本的办学理念、做法、经验总结的不够系统、深刻。书中还把1959年---1960年盲目决策搬迁,写成深得当时在校老师同学欢迎的事情,都兴高采烈情愿徒步手扛肩挑,也不符合实际情况,我们当时感到是很突然的,没有一点思想准备,老师同学只能服从,长途跋涉搬完第一趟,看到农田中孤孤零零一座楼,同学们马上就感到心灰意冷,内心是反感的,尤其是对搬迁后给三中造成的损失,和当时办学非常困难的情况都没有直面总结。这是我们的一己之见,有些不恭。

三中搬迁后,马上从全市第一的位置掉了下来,这是搬迁53年来的事实,从此与市五所无缘,但没有人认真查找原因。搬迁后53年,三中师生花费比老三中更多的努力,比如1962年三中为了扭转搬迁后的落后、混乱局面,重振精神,开展了“扶牌子”活动,活动主题是:“扶三中最佳名誉之牌,恢复三中最佳时期的状态”,如果不搬迁,不折腾,三中还用“扶牌子”吗?。“扶牌子”到1965年,三中才扭转了在红桥区都不是先进的状态,取得红桥区第一的成绩,1978年重新被确定为红桥区重点校,1984年三中重新首批被定为天津市重点学校,当时全校师生决心打好翻身仗,经过三年努力,到1987年高考上线率达到名列全市第二,实际升学率达92·7%,语文、数学都取得总平均分第一的好成绩。这可能是搬迁后的最好水平。

三中隆重庆祝百年校庆后,又一次陷入尴尬境地,红桥区教育系统,支持使用原三中校址的红桥区外国语分校【后改名为铃铛阁外国语分校】,与三中争夺百年老校的地位,三中在红桥区显得很无助,两所学校在《人民日报》上都打广告,都声称是百年老校,当时海内外三中校友纷纷上书,据理力争,最后天津市教委根据历史事实,在《人民日报》专门刊登声明,还了三中百年老校的清白,澄清了红桥区外国语分校是1960年在三中原址新成立的新校,据说,看到《人民日报》的声明,红桥区教育局和有关区机关部门都大吃一惊,没想到天津市教委和《人民日报》社能够尊重事实、支持正义,原来的花招没有能够蒙混过关。可以想象在这种情况下,三中能够得到红桥区领导和教育系统多少真心实意的支持,生存环境何等困难。三中目前还没有纳入市五所,据说三中现在初中教育很好,可是本校初中毕业生都报考市五所的高中,稍差一点的才留在三中,而1960年以前,三中及全市各校优秀的初中毕业生都优先报考三中的高中,不是现在这样,我们1959届初中毕业生,凡是上高中的,绝大部分都考取三中,而且把本校初中毕业生分到高中八个班中做为骨干,像我们初中的男生张孝三、张世俊、李占鳌、王国华、王玉珂、程国禄、张绍清、张xx、包括本人都是学生会或各班的书记、班长。所以现在三中离历史上全市第一还相差甚远,也还没有恢复到全市第一的历史最好水平。

我们1956年初中新生都是保送入学三中的,1959年又继续考入三中读高中,在升高中二年的1960年暑假,我们亲自肩扛桌椅,手捧仪器、挂图,徒步搬离原址到丁字沽公社柳滩大队农田里,当时新学校只有一座没有装修的大楼,没有上下水,没有电,学校周围没有院墙,没有操场,没有大门,只有大楼楼门,没有公共汽车,没有柏油马路。在西沽公园北门5路终点站下汽车,还要走好几里路,才能走进农田,来到教室。这种状况延续了几年。

下面书归正传,让我们简单描绘一下三中原址原貌,从学校的大门开始,从北、西、南、东的逆时针方向,回忆一下我们可爱的校园,它是我们少年时期成长的摇篮,是给了我们最好教育的母。它的原貌深深地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我所回忆的三中原址面貌,是搬迁前真实的情况。

美好校园铭刻心中----天津三中1960年以前在铃铛阁时的原貌_厚德载 天津铃铛阁

一、学校北面

北楼:三中高高的宽敞的大门在北楼中央,是上世纪50年代初竣工的,台阶比较高,有四扇同样大小的红漆大门,中间两扇,两旁耳门各一扇。过道很宽敞,比两间教室还要大些,水泥地面很光亮,墙壁、房顶很平,很白。北楼是二层楼房,主要是老师的教研室、办公室、部分老师的宿舍,一楼还有三间教室,二楼有一间教室,初中四个班在北楼教室上课,我们一班在二楼,离老师最近,其他三个班在一楼教室,一楼西侧楼梯下面是学校理发室,北楼西侧楼道有门,走出此门往西直对着学校厕所,往北和学校西面的生物和图书馆楼相连接。北楼在1994年拓宽芥园道是拆除了。下面紧接着来到学校西侧。

二学校西面

生物和图书馆楼:西侧从北开始是生物和图书馆楼,是上世纪30年代竣工的,也是二层楼房。该楼北侧有一个大楼梯间,穿过楼梯间与教师食堂小院和餐厅相连,穿过餐厅就到了华侨学生住的小院,华侨人数不多,全部是男生,我们入校时间不长就都毕业离校了,以后再也没有华侨学生,从小院再出去,就到了新扩建的操场,操场北面有一座三合院,青砖瓦房,这两个小院都是拆魏家胡同东侧扩建操场时留下的,可能因为小院房屋质量比较好没有拆,王宗鲁校长一家住在后面这个小院里。我们在新操场踢足球时,不小心把球踢进王校长院子里,捡球时看到小院正房外屋迎面条案、八仙桌、太师椅,屋内很干净、整齐。我们踢的足球是华侨大哥哥给买的,华侨同学住的房间香水味很浓,当时感到太香,不像男生的宿舍。

现在回到生物和图书馆楼。通过该楼北侧楼梯间,来到该楼北侧二楼的生物标本和仪器室、生物实验室、生物老师教研室,袁伟括、徐宗仁等老师在这里办公。生物标本、挂图仪器很多,有些是珍品。实验室里有十几张宽大的实验台,我们每两个同学就有一台显微镜,我们自己做切片,看植物细胞,把青蛙定在蜡盘里,动手做青蛙解剖。生物课标本、挂图和实验能够达到三中水平的在全市极少。二楼房顶上是三中气象站,有风向标,百叶箱里有温度计、湿度计我们初中同学按时负责记录风向、风速、温度、湿度等各种数据,楼梯转弯处有一间饲养室,养了很多小白兔,很好玩。

生物和图书馆楼绝大部分,是图书馆使用,除了生物教学使用的部分外,楼上剩下部分全是图书馆书库,楼下除了阅览室外,也是书库,三中图书馆藏书很丰富,因为建校早,有些报刊、书籍在天津市是孤本,市图书馆都来借阅,据说搬迁中和文化大革命中毁坏丢失不少,校史中没有介绍。当时阅览室里报纸、刊物很多,借书很方便,阅览室人满为患,去晚了没有座位。图书馆真是我们知识的海洋,我们班安玉金、刘增田、徐德民等都曾经是图书馆的管理员。图书馆主任是黄绍武老先生,60岁左右,个子不高,戴着眼镜,手拿文明棍,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年轻时是英语老师,全市有名,黄老先生家和我家住在同一条马路上,距离不足百米。

生物和图书馆楼临操场的东面,楼上、楼下都有宽宽的廊,廊杆是水泥做的,古香古色,一楼的廊更长一些,一直拐到楼南面的尽头,在一楼廊的东南拐角处,有一个平台,上面立着已故校长马千里先生的纪念碑,马千里校长死在岗位上,是天津市著名的教育家,每到课间操时间,张伯清老师准时站在纪念碑前,领着全校师生认真做广播体操,肖传经校长在队列中穿行,检查我们的动作。图书馆门前台阶是石头做的,有十余阶,一人多高,台阶两侧青砖包裹着,两边斜坡面上的条石整齐光滑,可以在上面打滑梯,当然不能让老师看见。该楼前槐树很茂盛,春天槐花开放,整个校园都充满花香。

阶梯教室:也叫特别教室,在学校西侧紧挨着图书馆楼,它建筑于上世纪30年代,青砖建筑,是一个独立的大教室。因为阶梯教室每排座位都要比前一排高出一个台阶,每层台阶上都有舒适的固定桌椅,所以教室很大、很高,窗户是落地式的,窗台不高,窗户很大,教室很明亮。阶梯教室供物理、化学、美术、音乐、生物等需要观摩的课程使用,哪个班级、哪堂课需要使用,都要事先在教导处预约,为了不碰车。我记得老师们课前就把实验器材安装好,我们只把该科的教科书、笔记本带去,书包还是放在本班的教室里,我们观看实验很清楚效果真好。我还记得胡定九老师在特别教室教我们临摹,他那时给我们上课很认真,虽然他老人家已近花甲,又是“戴罪立功”没有工资,但我们上初中的孩子不懂它的原因,只是盼望自己的图画能够得到胡定九老师的签名,而且是横着书写的,这个签名代表你的图画作业是优秀。在阶梯教室上课是一种享受,我们都很喜欢去。

理化楼:在学校西侧,紧挨着阶梯教室的南面,是青砖二层楼建筑,上世纪30年代建成。理化楼里有理化仪器室、理化实验室、理化老师教研室,全市著名的化学王----王宗鲁老师、门厚载老师,著名的物理老师周铮、巨景昌等都曾在此办公。一楼的理化实验室很完善,每两个同学一组,有方便的上下水,各种试管、烧杯、酒精灯、化学药品、示范教具、挂图很多。这里曾经是天津市各中学实验总站,耀华中学、第二中学是分站,三中负责向全市各中学提供生物和理化的实验教学计划、实验仪器、实验用品,包括生物标本和草履虫、水螅等实物,实验总站负责全市中学实验用品的购买好生产,有制作修理教学实验设备的理化和生物两个车间,总站和各分站承担没有实验室的中学,到站里进行实验课的任务。在实验总站工作的老师有:王宗鲁、于树樟、黑延昌、张喆夫、袁伟括、韩象伯等老师,总站站长是王宗鲁老师,后来他是三中副校长。1956年市教育局成立教学设备站,至此三中实验总站任务终结。

理化楼再往南就是一排平房,一直延伸到飞机式礼堂西翼的小后院,有锅炉房、淋浴室、厕所、木工室,锅炉房门前还有一口手压的地下水井,水很凉。

学校西侧的生物和图书馆楼、阶梯教室、理化楼、平房、厕所现在都已经陆续倒塌了,没有重修。

三、学校南面

是一座飞机式礼堂大楼,它是三中标志性建筑,也是最高建筑,竣工于1933年,礼堂外面朝北的墙上中央,镶嵌着一块大理石纪念碑,碑文是当年河北省政府委员兼省教育厅长、天津市著名教育家陈宝泉的题词:“巍巍黉【音hong二声,意指古代的学校】舍,教泽孔长,礼堂再建,愿寿而康。”因为原礼堂1932年3月10日毁于火灾,才祝愿新礼堂寿而康。礼堂大楼飞机机身二三层是千人大礼堂,一层和飞机机翼两侧是教室12间。三中礼堂在全市各个中学中是数一数二的,它是学校举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文艺汇演、召开大会的地方。宽阔舞台前沿有弧形铜质的护栏,同学们把它擦得锃亮。丝绒的幕布很漂亮,舞台上靠西面角上有一台很大的进口钢琴,学校文艺汇演时,张华清老师用它弹出优美的旋律。舞台上还有一流的灯光,给演出的话剧、舞蹈制作出漂亮的舞台背景。我在这个舞台上和我班同学李鸿光、王志元演出过诗朗诵和尚永昌指挥的大合唱,还主持过开学迎新演出。礼堂的座椅是固定的,很整齐,比一般的剧场、影院座椅的质量要好。三中每年文艺汇演演出质量是很高的,校民乐团合奏总是第一个节目,幕布拉开,几十个人,各种乐器排满舞台,很是壮观,他们演奏的《金蛇狂舞》、《喜洋洋》总是整台演出的开幕曲,水平很高。校话剧团演出的《马路天使》、校舞蹈团演出的蒙古舞蹈、新疆舞蹈,顾慰茹老师演出的《回娘家》都给我们留下了深深地记忆。每当大会结束,整个礼堂放回座椅的声音很小,同学们都是轻轻地送回,三中的师生都是很有教养的。

在学校的东南角,礼堂大楼飞机东面机翼的后院有一座两层的东南楼,是1951年竣工的,全部是教室,共8间,该楼的缺点是光线不好,遇到阴雨天,白天都要开灯。

紧挨东南楼北面学校院墙,有学校的后门,很大,可以开进汽车,学校正门台阶太高,车辆没法通行。

四、学校东面

东面是一长排青砖平房,平房前面也有长廊,绿色柱子之间挨房顶的地方有木花棱,台阶也不矮,原来是二层楼时一定很漂亮。它是上世纪30年代盖的,原来是二层楼房,后来因炮火造成损失,消去一层改为平房。这排平房从南到北依次是:体育器械室、医务室、音乐教室、体育组、部分男老师宿舍【后来改为娃娃厂】。这排平房现在修建成二层楼房,但没有了古香古色。

另外大门校内两侧,北楼墙根是自行车车棚,正对大门的跑道外侧是一排黑板报,有三四块黑板组成。我班张世俊是负责出板报的同学之一,三中的板报有少先队专栏、学生会专栏、共青团专栏,各专栏内容新颖,形式活泼,文笔流畅,各个专栏互相比,定期更换新的内容,同学们都爱看。我还记得每当考试完毕,标准答案就张贴在黑板报面向操场的一面,同学们看过后答案后就知道自己能够得多少分。黑板报旁有一颗高大的杨树,我们初中孩子爱收集掉在地上的杨树叶根,下课“咬老根”玩,我班刘世平赢的时候多,因为他把老根放在球鞋内捂,很少能够战胜他。

三中的操场在四面建筑的中央,有四个篮球场大,操场四周有标准的跑道,跑道有150米长,跑道外侧阶梯教室前有双杠,礼堂小后院有单杠、爬杆、爬绳、等体育器械,学校号召同学们提前到校,利用体育器械或围着跑道锻炼身体,我班李务本同学用学校的跨栏,每天练习跑60米栏,在红桥区拿到了第一名。操场上还有排球和羽毛球的球网,有供排球裁判用的高高的裁判椅,需要用时立在那里就可以。下午放学后,同学们可以到体育组借篮球、排球玩,到西面新开的操场踢足球。民乐团、舞蹈团、话剧团、合唱团、航模组每周都定期活动,三中到处是生机勃勃的场面。

三中的学习生活、课外生活真的值得怀念,三中的校长老师都是市教育局从全市挑选的一流的老师,三中的教学设施是完善的、一流的,三中的学生都是市内六区优先的学生,能在这个环境中学习成长,是一生的荣幸和骄傲。这就是1960年搬迁以前的三中原貌。它深深地刻在我们的记忆中。这是一生也抹不去的美好记忆。

可惜的是,这么好的校园,在1960年后给了新建立的很革命的向东小学、向东初中使用,再也没有培养出向名牌大学输送的高中生,而这群天真的小孩子,以为在这个校址读书就是百年老校的学子,当然他们不知内情,是慕名而来的好孩子、好学生。

王嘉琪

2013·6·28·于天津市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48829.html

更多阅读

2013年格雷投资致客户的一封信 致客户的一封信

2013年格雷投资致客户的一封信致尊敬的格雷客户:2012年上证指数继续震荡走低,12月在金融股的强势带领下,勉强收阳,全年涨幅3.17%。深证成指全年涨幅2.22%,而中小板指数则是下跌1.38%,创业板指数下

《文艺十七年》之1959、1960年篇 崇祯十七年

《新文学史料》继续发表《王林日记·文艺十七年》之1959、1960年篇。编录者按:(1960年)1959年初政策有所缓和,作家们似乎有了一些希望,但没过多久,一场新的政治风暴已经显露出种种迹象。到了1960年,政治风暴果然

盘点:2014年产后复出忙于捞金的女星们组图

盘点:2014年产后复出忙于捞金的女星们文/乐奀如今的女明星们都爱岗敬业,刚生完孩子就急着出来赚奶粉钱,产后复出的她们战斗力可丝毫未减,公开亮相都大秀好身材。可不是吗?孙俪、吴佩慈、梁静茹等在2014年荣升为辣妈的女星们,纷纷扎堆复

回顾智利1960年9.5级史上超级大地震 1960智利大地震

智利:强震五十年北京时间2010年2 月27 日14 点34 分,智利遭遇世纪罕见的8.8 级特大地震,相当于15 个汶川地震的能量。尽管这次地震被称作人类有记录以来第五大地震,但对于智利来说,这并不是最糟糕的一次。五十年前,人类有记录以来排名第一

声明:《美好校园铭刻心中----天津三中1960年以前在铃铛阁时的原貌_厚德载 天津铃铛阁》为网友无所的畏惧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