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齐伟的文章,看了几遍,还是转到这里供大家共享。不得不说,老齐的分析颇有道理。有时最怕和教育软件的厂商聊天,老齐已经说出了最重要的几点。说起大数据,貌似很多从事教育技术的专家都很兴奋,所以还有一个段子不得不提(来自温大俞博士的微信朋友圈):
Big datais like teenage sex: everyone talks about it, nobody really knowshow to do it, everyone thinks everyone else is doing it, soeveryone claims they are doing it.
翻译一下吧:
大数据就像青少年初尝禁果。每个人都说自己有经验,其实没有人知道应该怎么做。他们都以为其他人都在做,于是夸口说自己也有做……
以下为正文(http://www.itdiffer.com/doc-view-643.html):
因为个人经历,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有一些了解。近日看到一些朋友们在积极投入到这个领域,而且携带着各种各样的梦想。由此,产生一种想法,以庞杂的方式谈谈自己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理解。以下内容或许内容杂乱,本来定位在杂谈嘛,看官就别计较了。
面向中小学教育的产品,粗略地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面向教师/学校管理者/后勤等部门人员使用的,或者说是供学校里面的非学生群体使用的,我这里将这类称之为T类。另外一类就是让学生直接操作使用的,我称之为S类。有的产品兼具上述两类,就叫做ST类。
T类产品
T类产品,曾经很多。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厂商做这个东西。但其中的从业者都了解,这类产品一方面开发的成本比较高,另外销售也比较难。当然T类产品中还可以细分。但是,不管如何细分,这类产品的总体特征就是购买者(有权力掏钱的)和使用者(具体应用人)常常是分离的。比如一款为教师课堂教学使用的模拟实验软件,能够决定是不是购买的是校长或者更上级的人物,最终软件使用是由老师来操作。这种情况的结果是什么呢?如果让教师说好,就要付出很多开发成本。如果让校长说好,就要付出很多另外的成本(你懂得,我相信)。相对另外的成本来讲,开发成本是巨大的。因此,我们会看到很多T类软件就是垃圾,依然能够被采购;有的虽然是精品,由于没有另外的成本付出,也同样不能被购买。
对于T类产品,如果要打造精品,是难度很大的。因为天朝的教师可以说是地球上最勤奋和最懒惰的综合体。他们会很奇怪地认可产品,也会很奇怪地否定产品。终极原因就是他们...(此处省略若干字)。
如果还有公司在生产T类产品,一方面,一定要切中学校层面的痛点。也就是找出刚需来。比如管理软件和办公系统,不管用哪个公司的,反正学校总要用一套。不过这类东西的利润已经不高了,因为招标这关总要过的。此外,就要找到独特的痛点了。比如易水禾的智能视频虚拟切片和摘要系统,满足就是少数学校的刚需,其实是少数校长的刚需。
还有一种T类产品是在中小学颇受欢迎的,那就是免费软件(含盗版软件),这似乎是废话,谁都喜欢免费的。是的。所以,如果T类软件要在中小学教育中得到推广,免费是一条非常好的方式。免费了怎么挣钱,开发者怎么或者?这就要考验开发者的智慧了。
开发免费的T类产品,绕过了另外成本,直接面对使用者,特别是面对教师。这方面最好的代表的就是某搜索的文库(因为该网站的图片和某些搜索内容容易对未成年人造成坏的影响,所以此处对该搜索网站的名字给予封杀),充斥了大量老师备课用的资料,很多老师就用这个东西做为备课参考资料。此外还有一些网站提供免费的试题下载等。这些都可以看做是T类产品,它们广受欢迎。
S类产品
S类产品存在的历史几乎和T类同样长久了。还是在单机版软件的时代,就有公司制作光盘为载体的试题系统销售,而且名噪一时,典型代表就是科利华,这是一家神奇的公司。
S类产品的最大特点是家长买单,孩子使用。这里的买单者就的很,也盲目的很。他们比较相信广告、口碑和孩子让越来越让人揪心的学习。所以,在某种情况下,家长们都是以冲动消费的方式来购买的。
对于S类产品,不要认为只有试题库,虽然×国以此为主。除了试题,还有很多其它的软件(这里就不谈游戏了,那是直接面对孩子,而且孩子自己买单的),比如美国有几何画板(在×国是盗版的),insprition等,都是孩子们学习使用的软件。
就×国来讲,S类的产品类型比较单一,针对低龄幼儿的还多点,针对年龄稍微大一些的,基本上就是习题了,似乎孩子们到了初中,就只有做题一项活动。不过,SCRATCH的确是一个使用年龄段很宽的好东西,可惜×国的应用者不多,虽然它是免费的。
从上面看官是不是知道了?如果要做S类产品,试题方向是最好的,必经我们是应试教育。但是,因为大的教育环境和学校教育封闭,乃至于不可理喻,导致再好的S类产品也难以有较好的收益,更何况X国还真的没有出现让人喜欢的S类产品。某题库最近推出了高考题目。我想只不过是一种市场宣传,以显示自己的肌肉和铜钿罢了。最近网上流行微课什么的,很多都可以理解为S类产品。有的内容相当不错,只可惜孩子们真的没有时间看这些课程,即使它们是免费的。
总结一下吧,做S类产品,还需要有更高级的智慧。还是上面提到的X搜索网站,能够搜到很多孩子平时所作题目的答案。除了错误的之外,都是对的,挺受不懂事的孩子们欢迎。这是不是有点启发呢?
市场分类编辑本段回目录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市场进行分类,常听一些这方面的从业者口中说B2B、B2C。而我认为,这两个分类,仅是当前的,并且目光局限在这个分类中,可能还是难以突破。下面一个一个说。
B2B
这种市场模式,就是将产品销售给教育局、电教馆、学校,由这些单位来买单。所销售的产品一般来讲是T类产品,也有S类产品的,比如那个饱受诟病的“家校通”就是通过B2B的方式销售的S类产品。为了说话简单,将上述的那些机构统称为B(注意正确发音,孔子曰:思无邪)。
如果一个软件或者硬件的生产商,要将自己的产品销售给B,毫无疑问,就是要由B的领导做出抉择。当这个B是“一把手”说了算的时候,就幸运了,因为只要通过适当的公关或者关系,搞定“一把手”即可实现销售了;如果这个“一把手”非要拿到所谓“班子”里面说说,估计就要有耐心和狠心,多出点血吧。当然,后面还会有招标流程等等。总之,这个过程是很折腾的。
终于,产品被B购买了,但是B里面的人在使用这个产品的时候,一般不管产品操作多么简单,都要搞一个声势浩大而且B的领导颇为重视,还会上B的网站报道的培训活动。当然,这种培训活动的讲师是由产品生产者提供,并且负担讲师费用。因为培训,就是B在落实工作。
现在是终于的时候了,培训之后,B的员工按理说就开始用了。很多厂商在这时候常常希望树立一个标杆B,以此为榜样,来说明这个东西可以推广。我凭借多年的经验,非常诚恳地说:这真的是梦。因为在B那里,其工作已经完成了。至于B里面的员工(主要是教师)是不是用,B的领导者基本不过问。即使过问,也只是礼貌性的过问罢了。所以,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标杆,即使看到宣传了,说有,可以确信,也是假的。
很多厂商非常可爱,他们坚信销售上的一句话:水滴石穿,只要我的真情不变,一定能够打动客户。我非常敬佩这种精神。或许你有东西要卖给我的公司,你秉承这个态度,的确能够打动我。但是,如果你用这个态度去对待前面提到的那些B,就大错特错了。B的领导都是意志坚定的酒精考验的革命者,光凭那点小伎俩就想脱B的领导......(此处省略若干字)。
所以,可想而知,做B2B是多么艰辛了。也正是这个原因,当前B中的员工,特别是教师,在教学上可以选择并使用的软件越来越少。这会不会影响教学效果呢?比如物理的虚拟实验软件,有一些教师上课的时候或许要通过虚拟演示将知识讲明白,于是从网上找或者自己做虚拟演示的课件,殊不知,那仅仅通过flash或者PPT动画表现的物理过程,常常是错误百出的。不仅没有给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还会影响他们正确理解。
总结:此路基本不同,除非其它。
B2C
这是当前比较受到推崇的,典型代表就是网上已经出现了很多在线做题、在线教学等类型的网站,这些网站或者全免费,以获得访问量,然后期望从增值业务中收费;或者推出名师什么的(很多名师只不过是炒作的,用这种伎俩来蒙骗消费者,可以一时,但不能长久),对部分课程收费。更多还是通过线上导入到线下辅导。
前面讲到S类产品的时候提到过,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有公司面向家长销售试题库系统了(光盘介质),那就是B2C的开始。直到现在,只不过是介质变了,内核没变化。
B2C能行得通吗?能。这是肯定的。但是,要注意以下方面:(1)是不是在蒙骗消费者?某题库,打出了通过所谓遗传基因算法来为学生提供试题。这基本上是扯淡。这种蒙骗消费者的做法,只能是玩火自焚。当然,X国的投资商由于缺少对教育的深层理解,以为只要钱投下去,各种忽悠人的广告做起来,项目就成了,在拿到美国上市,大把大把的钞票就赚到了。我遇到过几个持有这种逻辑的投资商。祝福他们吧。不知道是不是还记得安博吗?提醒不要健忘。(2)线上只是广告,目的是向线下引导。这种模式,某东方、某大、某而思等之类的机构用的方式,如果有钱就烧吧。(3)网校仿版。曾经网校很风光,一闪而过之后,消费者醒悟了,就不上当了。现在一些网站所谓的微课,也是颇有网校风采的,尚未实现模式突破。此前看到某网站推出在线解答,也就是有人提问,网站另外雇佣教师来解答。这种方式能不能成呢?要看机缘巧合了。
B2C的关键,就在于给予的内容质量。我本人录制一些初中物理课程,不敢说各个精品,但是,对孩子学习初中物理帮助不小,只是挂到了某酷网上,已经有很多中学生联系我了。这个实践让我感到,网上辅导的内容优劣,是项目成败的关键。可是,目前网上那么多提供在线辅导的,很难找到像样的课。千万别认真长的漂亮就能讲好课。有的机构找大学生或者硕士生,美其名曰和学生没有代沟。真的扯淡,是办教育还是做娱乐?
在线辅导是迎合了当前教育大环境的需要。此外,还有做其它B2C内容的,比如心理测验、技能学习、益智游戏等等。这些在中小学教育市场上,一般都是少数,难以与“考试”博弈。
其它
除了上述两种市场模式,应该还有C2C、C2B。但是,一般做教育行业的人,一方面缺乏想象力,另外一方面缺乏技术。导致这两种类型几乎找不到。
先说C2C。淘宝搞了一个淘宝同学,貌似进入了教育领域,很多媒体跟着乱喊,只不过是一个付账流程罢了,距离教育,还真的很远呢。
或许是突破编辑本段回目录除了B2B和B2C之外,另外两个方向:C2C和C2B或许是在线教育或者教育信息化的突破方向。
C2C
这是说的C2C不是淘宝中搞得那种所谓教育。这里所讲的C2C是作为个体的学习者(别把学习者简单理解为中小学生,思路可以宽泛一些)通过网络媒介向另外一个作为个体的老师(也别简单理解为学校的老师,只要有专长就可成为老师)学习一些东西。这种行为在网上已经很多了,例如我在QQ里面经常为一些朋友解答Python有关的问题,这就是一种C2C模式,只不过我没有收费。
C2C为教师和学习者都提供了广泛的选择空间,能够满足学习者的各种自己独有的学习需要。但是,这种方式的一个弊端就是作为教师的个体收费有点难,除非已经成为大牌的。那么作为个体的学习者,有时候若要学习系统化的知识,也有点困难。(顺便表达一个观点:系统化的知识系统,是一个人的知识体系中必须建立的,如果没有某一个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很难进行零碎学习。我经常看到有人在鼓动年轻人碎片化学习——有的说是利用碎片时间、有的说是用到什么网上查什么然后就学那个——这种学习方法的确是短视行为,只有已经具有了某系统化知识体系之后,才有能力进行碎片学习。因为...所以....(有兴趣于这个话题,可以跟我联系单独聊聊)。)
所以,C2C可以在某些补充性或者技能行的领域大行其道,如果某教师树立了品牌,是一种良好的盈利途径。而且,成本相对很低。最关键的就是教师要吧内容讲好,服务好学生。
C2B
这种模式和B2C在某个程度上有类似的地方,就是都要求B有一定的课程内容和体系,不同的地方在于B2C是以B为主,B提供什么C只能要那个。而C2B是以C为主,C向B提出学习要求,B就能够提供,甚至于是根据对C的信息判断和学习能力诊断提供针对性的学习内容。这种方式是否可以实现?答案是肯定的。
下面就举出我在网上教授Python的例子(这里假设我就那个B,注意读音,还是强调:思无邪)。有一个不知道来历的兄弟向我提出,他想学习wxPython,特别说明,我从来没有用这个东西做过开发,只是有所了解罢了。但是,我没有让这个朋友失望,而是发挥我的强大的搜索能力和快速自学的能力,借助网络,搜索资料并自学,建立的自己对这个东西的理解。同时煞有介事地在网上跟这个哥们交流有关心得(说的有点谦虚了,其实是给他讲课),更重要的是他在我的引导下慢慢理解了这个东西的开发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就是满足了他的要求,就实现了C2B的要求。
是不是看出来了,C2B的模式中对B的要求就是利用网络快速搜集信息,然后整理信息,并实现快速学习,从而为C提供服务。而B的这个过程,现在来看,机器学习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解决的。
如果有哪位对上述两种或许是在线教育突破的模式有兴趣,还可以跟我联系深入探讨。可以坦率地告诉看官,上面仅仅是本人的一点点思想,更多的还在我的脑子里,因为打字的确不是什么快乐的事情。
技术的缺位编辑本段回目录遍览当前的在线教育产品和教育软件产品,如果是一个有点技术人员就发现,所有这些网站的技术含量都不怎么样,即使是号称什么遗传算法,只不过是对外的忽悠罢了,即使是号称多少多少投资,只不过是用来做广告罢了。这种以低端技术搭建起来的东西,结果就是短命。
从思辨的角度来想想吧,人的学习过程和对人的教育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正是这个原因,在工业化乃至后工业化、或者现在的所谓信息化时代,都有很多人想用某种自动化的方式来代替教师,结果教育还是离不开教师。那么这种复杂的过程,如果用简单做简单判断的工具来做,能做好吗?比如学生学习好某一门课,绝对不是简单做题就能够学好的。可是有不少网站只提供在线做题,甚至还忽悠说什么什么算法来指导做题。殊不知,做题只是中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不可或缺,但不是全部,不能以做题替代学科教育。只所以这些网站还这么做,就是因为技术上也无法提供别的,只能这个,然后再加上一个录制教师的讲课,放网上播。这点技术是不能支持复杂的学习过程的。也最终导致雷同的网站出来很多。傻又有钱的土豪投资商们,就开始跟风了,只要有关系能够勾搭上某个投资商,网站办起来,就开始宣称成功了。殊不知,这就是死亡的开始。
其实,软件技术已经有了很多发展,如果能够认真地研究跟教育的结合,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某个教育环节问题的。比如深度学习、OCR等等。目前这些技术解决一般性的问题。如果在教育中,结合教育的特殊性,专门解决教育中的特殊问题,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技术难度的。比如OCR,在一般问题的解决上还有一些欠缺,但是如果针对英语学习,并且还可以跟某种媒体结合,专门针对英语学习中的某个重要环节——记录错题——是不是能够有突破呢?(不在深入说了,还是那个观点,我很懒,有空交流吧,因为这里不是项目计划书)。
总之,目前的技术缺位,导致给用户提供的服务都不属于切入到学习过程中关键部分,并且所提供的内容也是容易找到替代品的——甚至替代品更便捷。比如习题类,印刷版辅导书还是比在线习题受欢迎。
目前流行大数据,似乎大数据和教育有必然联系。
我看未必。
教育中,有大数据的用武之地,只可惜不知道有多少家教育软件企业真正用大数据了?简单一个衡量方法:数据量是否打到5T?(看官可能问为什么非要5T,难道4.9T就不行吗?哈哈。飞流直下三千尺,三千是什么意思?)按照这个标准,恐怕没有几个是大数据的(视频就别充数了)。不否认大数据可以在教育中发挥的作用,同时不要忘记了,教育中还有更多的是专家(教师)的作用,教育本质就包含着知识传承,对中小学生来讲,这还占据了主体内容。
微课也是流行的。我挺喜欢这个,也自己录制了一点。看到很多地方在搞微课大赛,让老师们录制微课。我不认为这种方式是可行的途径。老师在学校里面应该关注的是课堂教学,如果业余时间愿意,就随便录制一些吧。微课,应该是教育企业行为或者是个人行为。
那么用微课翻转课堂呢?权可做为某些老师的耍酷,千万别当真,不信走着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