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的1951年,一位北京大学历史系20岁的学生,被选入新中国第一批国家男篮,备战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1955年,这位24岁北大生担任新中国第一届国家男篮主教练。这就是陈文彬,新中国篮球理论的主要奠基人。快速/灵活/积极/主动,这些50年前中国篮球的基本理念和原则,至今依然是世界篮球发展的主流。所以陈指导当年的队员看到今天的美国/阿根廷/西班牙的速度打法会说:这些都是我们当年玩剩下。陈文彬的主要篮球思想/理念/训练手段和比赛战术,都集中在他的著作集《中国篮球理论与实践--探索中国篮球发展之道》中,这是他的队员自费为陈指导刊印的中国篮球圣经。可惜如今想读/能读/能懂/能发扬光大这本书精神的中国教练员太少了。陈文彬和他的弟子钱澄海。杨伯镛之后,中国篮球进入理论无新意,传统无延续的时代。
以下是陈文彬教练的生平资料:
陈文彬 (1931——1979),河北乐亭人,著名篮球运动员、教练员,新中国篮球理论的奠基人。1951年肄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新中国第一任国家男子篮球队教练员,历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会委员,中国篮球协会副主席。
陈文彬是新中国第一代国手,1949—1954年效力于中国学联队和国家队,多次参加国际大赛。1952年,作为中国篮球队队员参加了在赫尔辛基举办的第十五届奥运会。1954年任国家男篮助理教练,1955-1965年任国家男篮主教练。带领1959年的中国男篮达到了世界水平,先后战胜了匈牙利、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以及苏联国家青年队等欧洲劲旅,并夺得社会主义友军篮球赛亚军。
1966年他调到北京篮球队,历任教练员和总教练。陈文彬热爱篮球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为中国篮球运动的发展倾注了毕生精力。他执著的敬业精神,精湛的学识和严谨治学的作风赢得了篮球界同仁的爱戴和尊敬。在训练中,他善于将国内外先进的篮球理论和经验,与中国运动员的素质特点相结合,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篮球训练理论。
在25年的篮球执教生涯中,先后培养出大批优秀选手,其中钱澄海、杨伯镛、张锡山、俞元熙、蔡集杰、王利发、刘贵乙、胡利德、安毓平、张光禄等选手日后都成为中国篮球的中流砥柱。
上世纪五十年代,他为了更好地向苏联篮球队学习,经常通宵达旦自学俄语,不久,便与同行合作翻译了《球类运动的一般理论问题》等译作,他还撰写了《篮球训练工作》、《中国篮球风格与训练浅探》、《技术训练大纲》、《战术汇编(一)——进攻盯人防守的战术部分》等专著,为中国篮球理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1979年,他率北京男篮在上海参加全国大赛时,因心脏病突发倒在球场上,以身殉职。1999年,中国篮球协会追授他“新中国篮球运动杰出贡献奖”,他是中国篮球的一面旗帜(徐济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