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
孙道荣
一对夫妻,去郊外度假,他们住进了湖边的一座房子。推窗见湖,湖水涟漪,景色宜人,空气清新。夫妻俩很高兴,决定多住些日子。
第二天一早,丈夫就兴冲冲地起床了,他的精神,看起来好极了。妻子却一脸倦容,她有气无力地对他说,昨晚没睡好,断断续续被吵了一夜。
怎么可能?丈夫惊讶地说,这里很安静,我睡得非常好,你怎么会感觉吵呢?
妻子也一脸惊讶,难道你没听到火车声吗?
火车声?丈夫摇摇头,这里怎么会有火车声?恐怕你是幻听吧。他们就是嫌城里太吵闹,才到这里来寻安静,度假的。
一连几天,妻子都没睡好觉。她看起来,比平时上班还疲倦。丈夫却每晚都睡得很踏实。
丈夫担心地说,你总是睡不好觉怎么行呢?这样吧,如果晚上你再听到火车声,就把我喊醒,我听听到底是不是有火车。
晚上十一多钟,丈夫已经熟睡了。妻子轻轻推醒了丈夫,你听听,火车声来了。
丈夫揉揉眼睛,竖起耳朵。还别说,好象真的有火车声。远远的,“哐当哐当”地响,声音渐行渐远,一会儿就消失了。
妻子说,你先别睡,大约半个小时,还会有。
时间慢慢地流逝,周围安静极了,只有湖水轻轻拍打堤岸的声音。
半个小时左右,果然又响起了“哐当哐当”的声音,声音不大,就像远处的滚雷声。但是,如果你侧耳细听,似乎又能听得很清晰,甚至有点刺耳。
火车声再次消失了。
妻子无奈地叹了口气,半夜还会响两三次。
那一夜,丈夫和妻子一样,一次次听到了火车声,他也没睡好觉。
第二天,他们询问了管理人员,果然,在湖的对面,有一条铁路线经过,以前有客运,火车多些,现在全是货运了,只在晚上,有几趟货运列车经过。不过,离我们这有两三公里远,又隔着这么宽的湖面,对我们影响不大,如果不注意的话,根本听不见。管理人员笑着解释说,你们的听力真好,大部分的游客,压根就没注意到对面有火车呢。
又到晚上了。妻子躺在床上,睡不着,她在侧耳等待火车声经过。一向倒头就睡的丈夫,也没睡着,他竖着耳朵,似乎在极力捕捉空气中细微的振动,那个害他的妻子总是睡不好觉的“哐当哐当”的火车声。
“哐当哐当”,轻微而激越的火车声,穿过宽阔的湖面,准时响起。
多么刺耳啊!
他们再也忍受不了了。他们退了房间,逃回了城里。
其实,在他们城里的家,不远处,也有一条铁路线经过,但是,城里的嘈杂声,彻底淹没了火车声。或者,是他们根本就没有注意过,在众多的噪音中,还有一阵“哐当哐当”的火车声。
《今晚报》2014年8月18日
暗时间
孙道荣
单位边上有条小河,闹中取静。所以,每天中午,在食堂吃过饭后,不少人都喜欢绕着小河遛一圈,散散步,消消食,三两成群,一边走,一边闲聊。
他也喜欢沿着小河走一圈,可是,与众不同的是,他基本不和别人一道,而是独自一个人,默默地走。有时低着头,有时蹙着眉,似乎总是想着什么心事。迎面碰到同事,也只是点个头,偶尔甚至会两眼茫然地穿过相向走过来的人,好象对方不存在似的。大家见怪不怪了。有点怪癖,不大合群,这是同事们对他的评价。
在一次与本地副刊作者的交流会上,有人问他,你平时的工作也很繁杂,很琐碎,你哪来的时间构思创作那些作品的呢?他是我们单位小有名气的作家,发表了很多作品。作者的这个问题,也正是我们想知道的。
他说,每天中午,我都会绕着单位边上的小河走上一两圈,这个把小时,正是我每天构思和打腹稿的时间。一旦构思好了,晚上回家后,打开电脑,差不多就能一气呵成了。
原来,我们在闲聊的时候,他已经打好一篇文章的腹稿了。难怪在同一个单位,做同样的事情,承受着同样的压力,人家还有时间和精力,写出那么多好文章。
偶尔看到一篇科普类的文章,才知道,像我们中午走一圈的那个时间,原来有一个很专业的术语:暗时间,即可以用来思考的时间。此外,诸如一个人走路、买菜、洗脸、上厕所、坐公车、逛街、出游、吃饭、睡觉,这些统统都是暗时间。
我恍然明白了,不是别人的时间比我们多,也不是别人的一天比我们长,而是同样的走路、买菜、洗脸、上厕所、坐公车、逛街、出游、吃饭、睡觉,我们只是走路、买菜、洗脸、上厕所、坐公车、逛街、出游、吃饭、睡觉,而有的人,则一边走路、买菜、洗脸、上厕所、坐公车、逛街、出游、吃饭、睡觉,一边在思考,积极地运转他的大脑。我们的这部分时间白白流走了,他的这部分时间却被高效运用起来了。这正是我们的区别。
当然,我不赞成连吃饭、睡觉、旅游的时候,都要一心二用,想什么终极人生,那会使本应精彩的生活,变得了无趣味。但是,假使你每天不得不乘坐一两个小时的公交车去上下班,坐车的这一两个小时,是拿来无聊地玩手机?打盹?发呆?还是用来思考一下你的工作、生活、情感,或者想一想改善家庭关系的办法?恐怕结果和意义,都大不相同。
暗的时间,会暗自流走,浑然未觉,留住它的办法就是用好它。
《生命时报》2014年8月5日
做成好事
孙道荣
一个罕见症患儿,病情突然恶化,需要立即手术。
患儿的病情很特殊,很复杂,医生们谁也没有把握。而最大的难题还是高昂的手术医疗费。因为给孩子治病,患儿的家庭差不多已经被掏空了。这一次,砸锅卖铁,东拼西凑,才凑了十来万,还差20万元的巨大缺口。
怎么办?
没有钱,就无法手术,孩子命悬一线,随时会出现生命危险。当地的报纸报道之后,已经有好心人开始为孩子捐款,但是,一点一滴地捐款,可能根本赶不上死神的脚步。
其实,还有一个大家都不愿提及而又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难题,那就是,即使筹够了孩子的手术和治疗费用,也可能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钱花下去了,孩子却没救回来,人财两空。因为,孩子的病非常罕见,治愈率很低。
这时候,一位陌生的中年男人,看到报纸后,一下子送来了救命的20万元。
孩子被及时推进了手术室。手术很成功,孩子得救了。
当地的报纸,找到并采访了这位好心的中年人。记者问了他一个问题,因为患儿的病情很罕见,治疗的成功率其实很低,当初,很多人对要不要帮助这个孩子,其实是心存疑虑的,因为,这个社会需要帮助的人还有很多,大家还是希望能尽量把善心和善款用在刀刃上。你为什么会毫不犹豫地捐助20万?
中年人说,我没有想太多,因为孩子的病等不得,所以我就马上捐了。现在,孩子的命救下来了,在我看来,我是做成了一件好事,我很欣慰。如果手术没成功,孩子没能保住,那只是我的好事最终没能成功,但我做的仍然是好事,我不会因此而后悔。
记者了解到,这位中年男人,经常做好事,“做好事,我是喜欢做的。”他淡淡地对记者说。
有些好事做了,可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最终没能做成功;还有些好事,不但做了,而且成功了。在他看来,这就是他所做的好事之间唯一的区别。而每做一件好事,无论结果无何,所带来的内心的愉悦和满足,是一样的。
我相信大多的人都是善良的,都有一颗向善之心。很多人面对他人的求助时,之所以会迟疑,担忧,甚至逃避,那可能是因为他害怕自己被欺骗,被利用,甚至被讹诈,这就是为什么会有老人跌倒街头,而竟无人敢搀扶一把。其实,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帮人一把,你可能没使上力,没真正帮上忙,也可能是最终没得到预期的结果,但这一切,都丝毫不能改变你是做了一件好事。
好事做成了,当然尽善尽美。如果没能成功,做了,就是好事。
《常州晚报》2014年8月5日
教子
孙道荣
回家。在我前面,手拉手走着一对母子,孩子四五岁的样子,虎头虎脑,很可爱。
小区门口的岗亭上,笔直地站着一位保安。小区物业为了改善小区的形象,做到文明服务,要求值勤保安,在业主经过时,必须敬礼。母子从保安身边走过时,保安“啪”地向他们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年轻的妈妈牵着儿子的手,忽然停了下来,弯下腰对儿子说,叔叔向你敬礼,你是不是应该表示感谢啊。孩子看看妈妈,又仰头看着保安,也抬起手臂,学着保安的样子,敬了个礼,并用稚嫩的童音对保安说,谢谢叔叔。年轻的保安脸竟然红了,连连摆手,小朋友,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妈妈蹲下身,赞许地对孩子说,小朋友就应该这样讲礼貌。得到妈妈的表扬,孩子一脸灿烂。
这一幕,让我非常感动。很钦佩这位年轻的妈妈,通过这样一些细小的举动,不失时机地给孩子以做人的教育,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尊重别人,礼貌待人。
他们沿着小区的道路,朝前走去,我也继续跟在他们后面往家走。孩子一边走,一边还在兴奋地和妈妈讨论这件事。“刚才那个保安叔叔,好帅啊。”孩子说。年轻的妈妈点点头。孩子忽然仰起脸,激动地对妈妈说,“长大了我也要当保安,妈妈,你说好吗?”妈妈停下了脚步,瞪着孩子,“没出息!长大了,你要像爷爷一样当领导,或者像爸爸一样,自己做老板。只有没出息的人,才会去做保安。”似乎还觉得不够,年轻妈妈又重重地加了一句:“儿子,我跟你讲,长大了你要是不好好念书,就只能像刚才那个保安一样,一辈子没出息地替别人站岗,明白吗?”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听着这对母子的对话,我惊愕不已。年轻的妈妈,又一次拿活生生的例子,教育了一回自己的孩子。可是,这前后两次的教育,多么截然不同啊。
这让我想起另一次经历。年前的一天,单位组织一帮人,去慰问扶贫结队户。一位同事将儿子也带上了,他的儿子上小学三年级,淘气得不得了,在家里像个小皇帝一样。同事想找个家里有同龄孩子的困难户,一方面帮他们一把,另一方面也给自己的儿子好好上一课,让他认识到自己的生活,已经多么幸福。慰问了单位结队的困难户后,在村支书的引荐下,我们陪着那位同事,来到了一个困难户家庭。这是一个特别困难的家庭,女主人因重病常年卧床不起,两个孩子,一个读初中,一个上小学,全家的重担,全落在了男主人一个人的肩上,男主人没读过几年书,什么手艺也没有,连像别人那样进城打打工,都不可能,日子过得很艰难。在介绍了情况后,同事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红包,让儿子亲手交给困难户家的男主人。男主人推阻再三,最后,在我们的劝说下,从孩子的手上,接过了那个红包。同事的儿子还掏出了自己的几十元零花钱,送给了困难户家上小学的孩子。两个孩子的手,紧紧地拉在了一起。
回来的路上,我们对同事的做法都大加赞赏,一致认为,这是一堂生动的教育课。同事摸着儿子的头,夸奖他今天的表现非常好。孩子有点害羞地低下了头。没想到,同事又趁热打铁地教育儿子:“看到了吧,回去不好好读书,将来你就会和那个叔叔一个下场。”
一车人错愕不已。
也许我的这位同事,与我在小区所遇到的那位母亲一样,急迫地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可是,这一课的背后,是多么让人悲凉和痛心的现实啊。我不能确定,我们在孩子心灵中,到底埋下的是怎样一颗种子。
《新民晚报》2014年6月22日
不要问,不要等
孙道荣
一个儿子,给乡下的老母亲打电话。
电话通了。儿子对着话筒说,“妈,你最近还好吧?”
“好,好。妈好着呢,你放心吧。”
“妈,天冷了,你的老寒腿有没有发作?要不要我给你买件保暖的衣服,比如一件羽绒服,又轻巧,又保暖。”
“妈妈的腿没事,我穿着棉裤呢,不冷。你的工资也不多,留着自己花吧,给自己买件那个羽毛服吧,别舍不得花钱。一个人在外地,要学会照顾好自己啊。”
“妈,你放心吧,我都多大了。前段时间工作太忙,没回去看望你,要不,这个月末,我抽个空,回家看看你。”
“我知道你忙,别记挂着我,我很好。没空就别回来了,路这么远,来回折腾,多累啊,星期天,你自己多休息休息,把身体养好了,妈就放心了。”
“妈,那我就不和你多说了啊,有空的时候,我再给你打电话吧。”
“没空就不要打电话回来了,安心工作,如果有事,妈会给你打电话的。”
“妈,那再见了啊。”
“再见,儿子,自己在外面多保重啊。”
电话挂了。儿子放下电话,长吁了一口气,妈妈一切都好,儿子放心了。儿子不知道的是,电话那头,老母亲还握着话筒,茫然地听着电话机里“嘟嘟”的忙音,迟迟舍不得放下。这是儿子几个月来,打回来的唯一一个电话。儿子终于想起来打个电话回家了,老母亲的眼眶里,盈满了混浊的泪水。
这是我们的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一幕,这个“儿子”,可能是你,可能是我,也可能是她。
我的老母亲,也一个人孤单地生活在老家,平常,只能通过电话联系。每次打电话回家,从母亲那儿得到的信息都是,她身体很好,生活很好,一切都很好。如果我问她需要什么,那得到的回答一定是,她什么都有,什么都不需要,总之一句话,她很好,让我放心。
有一次,我出差到桂林,朋友向我推荐了当地产的一种喷剂,说是对老人特别好。我立即打电话给母亲,问她要不要?电话里,母亲听说一瓶要一百多元,立即态度很坚决,不要。我告诉她,据说这种喷剂对老年人防止气喘效果特别好。母亲还是断然拒绝。等我挂断电话,站在一旁的朋友,诧异地看着我说,你怎么能问老人家要不要呢?老人舍不得你花钱,当然会说不需要。这是你孝顺母亲,不需要去问她,如果问她,一定会被拒绝。
朋友的话,如醍醐灌顶。想一想,情形还真是这样,每次,无论我问母亲需要什么,或者我说要买什么东西送给她,都会被她拒绝,拒绝的理由永远一样,妈什么都不缺,妈不需要。
真的不需要吗?
不是老人不需要,而是我们的父母,为了减轻我们的负担,放不下我们,舍不得我们,才一次次拒绝我们的孝心。
如果你问父母,生活费够用吗?回答一定是,够,花不完呢。而他们很可能为了省下几元车钱,徒步从集镇走回家。
如果你问父母,身体好吗,要不要到医院去做个体检?回答一定是,好,好得很呢。而他们很可能因为腰酸背痛,深更半夜斜倚在床头呻吟。
如果你问父母,要不要回去探望他们?回答一定是,你们工作忙,路上又不方便,就不用回来了,我们都很好。而他们很可能经常顶着寒风,站在村头的桥前,眺望远方……
这就是我们的父母,为了让我们安心地工作,好好地生活,他们宁愿遗忘自己,也让我们遗忘。他们将对子女的爱和思念,都深埋在心底。
因此,不要问老父亲,也不要问老母亲,他们有什么需要。如果天冷了,你想给妈妈买一件保暖的衣服,那就赶紧买了,送回家;如果你想念他们了,那么,立即买张车票吧,连夜回家。
不要问,不要等。也许你会因此被年迈的父母嗔怪,但我告诉你,那声嗔怪里,有无限的满足,也有无限的爱念。
《读者》乡土版2014年第4期
恐怖词
孙道荣
花花非常调皮,与很多宠物狗一样,在这个家里,它几乎没有害怕的,稍不如意,还会耍点公主的小脾气,又嚷又叫,不得安宁。
但是,它也有软肋。
与其它狗不同的是,花花特别不情愿洗澡。因为害怕洗澡,它连卫生间都不大敢进,担心我们乘机将门一关,就地镇压,押进去把澡给洗了。有时候,我们在卫生间里泡脚,想让它坐到身边来,抚摩抚摩它,可是,任你怎么哄,它都坚决不肯走进卫生间,连门边都不肯靠近。不但不敢进卫生间,在它不听话的时候,只要对它大呵一声,“洗澡去!”立马温顺如猫,匍匐在你的脚下,又是摇尾巴,又是舔你的脚背,一幅可怜楚楚的样子。
屡试不爽。任何时候,任何状况下,只要对它喝一声“洗澡去”,它就马上变得乖顺了。估计是小时候,我们强行送它去宠物店洗过几次澡,留下了心理阴影,及至现在,只要一听到“洗澡去”这三个字,它就如遭电击,如遇魔怪,惶恐得不得了。我不知道它是不是听懂了这三个字的具体含义,但可以肯定的是,“洗澡去”这三个字,对它来说,就是可怕的恐怖词,就是一条魔咒。
对花花来说,还有一个恐怖词,叫“上班”。
平时白天,我们一家人,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家里空无一人。花花又是个破坏分子,留它单独在家,家就会瞬间变成狗窝。没办法,上班之前,我们不得不将它关到阳台上去。意识到我们是要关它,它自然不乐意,妻子很耐心地一遍遍对它说,我们去上班,你也要去上班。边说,边拿出一根磨牙棒,或者一根火腿肠,利诱威逼,总之,想尽一切办法,将它弄到阳台上去。知道执拗不过,久而久之,它似乎养成了习惯,早晨我们上班前,只要对它说一声:“上班!”它就会夹着尾巴,极不情愿地一步三回头,自己走到阳台上去,然后,眼巴巴地看着我们关上阳台的门,直到傍晚我们下班回家。
有一次,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忙一件事,花花也兴奋地在边上又刨又叫,让人不胜其烦,我生气地用手一指阳台,对它说,“再捣乱,上班去!”没想到,话音刚落,只见花花一屁股坐了下来,一脸哀怨地看着我,边摇尾巴,边用爪子轻轻地挠我,像个犯了错误向你求情的孩子一样。
我发现,想让它安静下来,老实一点,只须对它说,“上班!”不管它在多兴奋的状态下,也不管它有多不听话,它都会瞬间委地如泥,变得无比乖巧,它的眼神似乎在说,只要不将我关到阳台上去,只要别让我去“上班”,我保证做一条乖乖狗。
“洗澡去”,“上班”,多么美好的两个词啊,可是,对我们家花花来说,它们却是天底下最可怕,最恐怖的两个词。
周末,朋友一家三口来我们家玩。花花也是个人来疯,家里一有客人,它就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围着大家撒欢,吵闹,甚至从朋友女儿手里抢吃的。我大声呵斥它,“上班!”边说,边准备过来牵它。它故伎重演,匍匐在地,摇头摆尾,眼含乞怜。
朋友笑着说,这条狗真聪明啊。我笑笑,你只要命令它去“上班”,它就变老实了。真的吗?朋友不相信地问。朋友试了几次,果然,每次只要朋友一对它说“上班”,花花就会立即安静下来,乖乖地匍匐在朋友的脚下,可怜又温顺的样子。
朋友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忽然看了她爸爸一眼,幽幽地说,我觉得我跟花花一样可怜。
这话怎么讲?小姑娘期期艾艾地说,每次我没作业,或者不听话,你对我怒吼,“告诉你老师!”就像花花听到“上班”这个词的感觉一样。
那一刻,我们的笑容骤然凝固了。
《广州日报》2014年2月25日
李奇:教育孩子的是与非
我曾作为国家十一五重大科研课题《素质教育中的家长作用研究》课题组的组长,会同各路家庭教育的专家,对中国的家庭教育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和探究,我曾将得出的主要结论及感想在社会上进行广泛呼吁,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借此重申几条:
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潜能,之所以不成功,往往不是败在孩子手里,而是败在家长手里。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生的老师。家长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也是任何人都没办法取代的。
培养一个成功的孩子需要很多人的努力,但毁掉一个孩子很容易,一句话、一件事就可能做到。对一个孩子最大的伤害往往来自他最亲近的人。
我们要培养一个成功的孩子,首先要培养一个健康的孩子,健康孩子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心理健康。
一个经常得不到激励的孩子的潜能仅能开发到20%-30%,而一旦得到激励,潜能将会开发到70%-80%。所以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成功教育强调,当一个学生反复遭到失败的打击后,便成了差生。所以,让一个差生变成优生最有效的办法便是反其道而行之,即让一个差生反复享受成功的喜悦,差生就变成了优生。
人间正道是沧桑,自古雄才多磨难。很多家长希望孩子一路高歌猛进,一路风平浪静,但这肯定不是成功人士的必由之路。
……
为迷茫的孩子点一盏灯、为困惑的家庭指一条路、为关键期的孩子加一把劲是我们的办刊宗旨;让《成长密码》成为全国最实用、最负责任、最值得信赖的家庭教育专业期刊是我们的目标。
未来的岁月里,宽高教育将凭借我们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汇集更多智慧和精英,全力办好《成长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