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洲文昌阁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动工兴建,至清雍正初竣工,清同治五年(1866年)修葺。由该村童生林上萃、吴勋一、黄林宴等10人(后人称"十友公")各捐100两银元成立"文昌社",建成奉祀"文昌帝君"的文昌阁,以祈求村里多造就人才。此足见璧洲村人"耕读传家"的风尚历史久远。
璧洲文昌阁内有圆木大柱顶立,顶尖嵌一大葫芦顶,底层大厅有清乾隆年间连城县令秦士望书"奎璧联辉"匾额,门额上有"大观在上"匾,神台侧有"十友公"神主牌,神台中间塑文昌帝君座像。二层四周为走马楼;三楼正中是栩栩如生的"魁星"木雕神像,四方窗棂顶上各刻有优美小匾点缀:东为"迎旭"、西为"睇霞"、南为"延青"、北为"拱晨",皆出自文人墨客手笔。阁前雨坪建有莲篷塘,中建石拱桥。小桥、池鱼与莲花盛开,异采纷呈。
璧洲文昌阁科举年代设有私塾,民国初期也是邻近各地最早设立学校的地方。文昌阁的左右和后方原有20多个房间,后改为教室。民国四年(1915)创办育三学校,1935年改为国民学校,1965年附设农中,1976年附设初中班。原中共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先生曾在文昌阁接受启蒙教育,并为母校书赠新校名"璧洲中心小学"遗墨。
璧洲天后宫为宫殿式砖木建筑,占地一亩余。正殿名为坤元殿,斗拱式屋顶,上画有阴阳八卦;天花板上绘制有鱼游戏水图。左右串枋楣等也有古画装饰,厅外悬挂"聪明两作"等匾额。大殿两旁厢廊,步下6阶为长廊,石板壁上雕一对麒麟,长廊中间为大雨坪。大殿对面建有40余平方米的固定大戏台,戏台屋顶天花板上,绘制游弋自如的巨龙图象,腾云驾雾,美丽壮观。天后宫大殿外宫门有3个,其中的中门常关闭,平时由两边侧门进出。宫门外有草坪,有个35×18平方米的空旷休闲地,四周砌有围墙。
永隆桥依山而建,横跨莒溪,桥长100米,宽6米,高7.5米,为南北向四孔等跨风雨桥(俗称屋桥)。桥墩用花岗岩条石砌成。桥身用优质园枕木堆叠成倒三角形,分七层纵横迭铺。桥面遍铺鹅卵石,桥上建桥屋,26对木柱支撑硬山式屋顶,屋桥两边各有20开间,外边为双层挡风薄木护板。桥头建重檐歇山式顶阁楼,名"仙宫",桥中和桥尾各突起一座歇山式较矮阁楼。为了保护桥墩不致被冲坏,桥以下约30米处,另筑砌有坚固的石陂拦洪坝,以缓解水势,虽经几百年风雨冲蚀,至今未受损毁;桥下的枕木,经历几百年负荷,一直没调换,仍不腐朽。
(以上部分文字来自飘逸云龙的博文及连城旅游网,在此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