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锈蚀的路灯罩里早已没有了灯泡,站名牌的字迹也开始剥落。
↓P2:站台上悬挂的“南京钟厂”生产的钟表,不知道何时停摆的。这个钟厂肯定也早就停摆消失了。
↓P3: 5号站台的标牌还挂在当年的木梁上。
↓P4: 站台顶棚的工字钢,虽然沧桑,但是看不出“豆腐渣”要坍塌的样子。
↓P5: 木头枕木伴着交叉的钢轨,尽头就是火车站候车厅和出入口。
↓P6: 用4张接片拍摄的全景。
↓P7:这是最主要的站台,地坪还保留着民国时期在水泥铺面时,用滚子滚出点坑,以达到防滑的作用。
↓P8: 空旷的月台,可以想见当年的繁忙和辉煌。
↓P9: 最后的扳道房还在发挥余热。
↓P10: 少见的工人师傅还在值班。
↓P11: 绿皮车和斑驳的站台支柱可以静静地休息啦。
↓P12: 这样的道岔信号灯和这样的绿皮车即将成为博物馆里的一员。
↓P13: 夕阳下,我发现了一堆这样的起点终点车次牌。是啊,它们到终点啦。
↓P14: 过去站台上还有信号灯,估计春运时会绊倒许多人。
↓P15: 一排三个终点的詹天佑挂钩。
↓P16: 这两个喇叭,也成为文物了。千万别动它。因为它是两个不同时期的扬声器。
↓P17: 熟悉的站台上的电铃,刺耳的铃声警示:火车要开啦。
↓P18: 遇到一位老师傅,他好心地告诉我,这上面的信号灯是很有年数了,你应该照下来。
↓P19: 杂草,垃圾掩埋这锈轨和枕木。
↓P20: 扳道房里的老物件。
↓P21: 扳道房里的现状。
↓P22: 煤渣,地面,扳道工,我想起了当年的李玉和。
↓P23: 锃亮的扳道把手和油腻的铁链,说明它还在尽责。
↓P24: 熟悉的座位,其实比起那木条的座椅和木质的茶几,进步很多,但是已经看不大到了。
↓P25: 铝合金的窗,也比它前面的木头窗户要好多了。
↓P26:夕阳洒满空空荡荡的车厢。这车厢,承载着多少人在生活和生命的征途中,那抹不去的记忆。
↓P27: 这是开往“尧华门”的通勤车。
↓P28: 巨大的法桐挡住了下关火车站的芳容,挡住了建筑大师杨廷宝的杰作。
↓P29: 进出大门都封死了,小件寄存、书报亭、中转签证等,统统关门歇业。
↓P30: 这是面对车站建筑的左侧拐角,可以看出看年的风貌。
↓P31:车站广场杂草丛生,路灯光溜溜的只剩下杆子,茂盛的树冠里面,就是曾经赫赫有名的下关火车站。
↓:资料截图1。
↓:资料截图2。
↓:资料截图3,这是1937年的下关火车站。
↓:资料截图4。
有关资料摘录:
建筑地址:龙江路8号
建筑年代:1947年扩建
建筑风格:国际式
原下关火车站(Former Xiaguan RailwayStation;南京西站),南京下关车站,位于下关区龙江路8号。初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按当时统一规格“一等站屋”设计,有大小平房18间,建筑面积520平方米。有大厅、票房、电报房、站长房、邮政房、货物经理人房等建筑设施。候车室仅有两小间,木结构屋顶,屋面铺盖瓦楞白铁皮。共有站台三道,分别长216米、229米和203米。1930年,国民政府铁道部对车站进行重建。重建的车站站屋为中间3层、两侧2层的建筑。站屋中部为椭圆形车站大厅。车站站台上盖有雨篷,三道站台均加长,一号站台长396米,二号站台长366米,三号站台长300米。1947年,国民政府对下关火车站进行扩建。扩建工程由基泰工程司杨廷宝建筑师设计,徐顺兴营造厂建造,当年完工。扩建后的车站,增建了一座呈“U”字形围住原车站的大楼,南北两翼为2层,西面主要入口设计成五孔13米高的大拱门作为入口通至大厅,大厅采用钢筋混凝土排架结构,面积1.87万平方米,可容纳4000余名旅客。大厅南侧设置行包房、售票处,还有检票口及辅助出入口各1个;北侧为贵宾、邮件用房以及出入口。各种流线布置合理互不干扰,是国际式影响下的产物。由于扩建施工逐段进行,原有站房设备得到保留和利用,故对车站正常运营无甚影响,并且节约了工程投资。1948年,又增建站台1座。现为南京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