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济后人: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张元济

  (18671025~1959814日)

  浙江海盐人。他是前清翰林,也是戊戌变法核心;他是商务掌门人,也是中国出版第一人。他投身商务,普及教育,启迪民智,为中华民族文明续命。

  晚年,他手书七绝诗,告别商务同仁:“昌明教育平生愿,故向书林努力来。”

  他嗜书、寻书、藏书、编书、出书。他穷其一生,收集善本古书,终成涵芬楼;从通艺学堂图书馆,到东方图书馆,再到合众图书馆,他开创中国公共图书馆之先河;他整理影印古籍丛书,《四部丛刊》和《百衲本二十四史》,至今仍是海内外古籍研究的基本文献,后者被史学界一致公认为最佳全本正史。

  他是唯一见过光绪、孙中山、袁世凯、蒋介石、毛泽东“中国五位第一号人物”的出版界元老。

201112月,海盐张元济图书馆新馆建成,新老馆总占地1.1万平方米,藏书40万册。

  2012年,适逢商务印书馆成立115周年,张元济诞生145周年,425日至27日,《张元济全集》出版座谈暨第四届张元济学术思想研讨会在张元济的故乡海盐举行;张元济纪念馆,经过扩建,正式对外开放。12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专家集聚海盐,共同纪念这位中国现代出版巨子。张元济之孙张人凤应邀参加此次活动。

  37日下午,在上海市淮海中路(旧称霞飞路)上方花园24号张元济故居,张人凤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这位已届古稀之年的长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收集整理祖父的文集,《张元济全集》便是他多年的心血凝聚。

  【印象】

  “督责严格但又爱护备至”

  有人称他为出版家、教育家,也有人认为可称为思想家、改革家。仁者智者各抒高见,然而对于家庭来说,他永远是一位督责严格但又爱护备至的好父亲。

  ——张树年《我的父亲张元济》

  

  直到张元济去世,张人凤与祖父一起生活了近20年。在他的印象中,祖父对小辈很严厉。

  张元济之子张树年在父亲身边生活了52个年头,他在《我的父亲张元济》中回忆:“父亲最厌恶睡懒觉。在父亲的教导下,我确实养成早起的习惯。至今我6时起床,决不拖沓。”

  张元济孙女张珑在回忆录《水流云在》回忆了全家人一起吃饭的规矩:长辈没有坐下来,晚辈不可以动筷子,这是对长辈的尊敬。张人凤一直记得:“一次他颇严肃地对我说,餐桌上不可以用刀叉或筷子指着别人,那样不礼貌。这虽是简单的一句话,却使我终身受用。”

  张人凤的记忆里,祖父虽每日伏案工作,但对家人关心备至。他曾著文回忆,日伪时期,常有“防空”、“戒严”,家家熄灯,戒严令过去才能亮灯吃饭,“小孩子则又饿又恐惧。祖父摸黑来到三楼我的房间里……让我躲进壁橱,开亮壁橱里的电灯,半掩着门,再拉上厚窗帘。祖父看到我独自在壁橱里安心吃晚饭,他才放心地走下楼去。”他记得三四岁的时候,到邻居家玩,吃了一种蛋糕,回来闹着要吃,“祖父听进去了,当时正是抗战最艰难的时候,祖父在朋友的启发下,卖字,刚有第一笔收入,就买了这种蛋糕给我吃。”

  张珑记得幼时,芒果是稀有之物,祖父每食一个,必将芒果剖成两半,与她分享。1947年张珑考入圣约翰大学英文系。祖父托人买了一架“雷明顿”牌打字机奖励她。她在北大教书时,写信提到看到石刻的三希堂法帖,想刻拓下来,没想到不久就收到祖父回信,说已替她买了一部。

  

  父亲对祖先最崇敬者,似有四位,他们的著作、言行在塑造父亲的品格中,有着很大的影响……父亲对始祖“不受权贵之饵”、“以挽弱宋而奋中兴”、“清明刚正,国家是急”的高尚品行,景仰备至。第二位是十一世祖张奇龄……他立下家训,世代相传:“吾家张氏,世业耕读;愿我子孙,善守勿潜;匪学何立,匪书何习;继之以勤,圣贤可及。”……父亲对大白公家训极为推崇,1914年极司非而路新居建成时,用隶书亲笔缮写,命人镌刻在柚木板上,镶嵌于大客厅拉门上……

  ——张树年《我的父亲张元济》

  勤奋,是张元济给后辈最深的印象。

  张树年在书中记述:“父亲天不亮就起身……盥洗完毕,父亲就开始工作。开了电灯,伏在书桌上批阅公文,写信,查资料,总之写个不停。等到天亮开了百叶窗,熄了灯,继续写。”

  张珑在《水流云在》中也自述了幼时的印象:“从幼小的时候起,我就有一种怕时光流逝而自己什么也没有做的恐惧。这种深深植于我心灵之中的思想就是来源于祖父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自我有记忆起,总是看见祖父在辛勤地、忙碌地工作,或伏案写作,或看书,或会见客人,或出门办事,从未见他闲着。”

  “他给我留下的印象之一是严格,印象之二是非常勤奋。”张人凤有记忆时,祖父张元济已快80岁,是商务印书馆的董事长。“他非常关注商务的事物,每天早晨,商务都派汪师傅送文件和信过来,紧要的,祖父当时就批示回复。一天两次,早晨8时,下午4时,天天如此。整个上午他都趴在桌上写回信,起草文件。吃过中饭,沙发上靠一靠,继续工作,进行古籍点校。吃过晚饭,看看商务的股票。父亲陪他说说话。”直到1949年中风,“但他能够坐起来的时候,在床上放个小桌子,继续工作。”

  1932年,《百衲本二十四史》编校一切就绪时,日军轰炸商务,焚烧涵芬楼,商务印书馆80%的资产,46万册藏书,包括善本古籍3700多种,悉数被毁。伤心过后,张元济从头开始校勘《百衲本二十四史》,到1937年出齐,前后耗时十八载,三千卷字字心血。

  说到《涵芬楼烬余书录》的定稿,张人凤对祖父的付出感受尤深,“被烧之后不久,他就开始着手搞这个工作,当时不敢出版。抗战胜利后,他继续编撰,直到1948年,基本定稿。1949年他中风后,身体稍好,就开始最后审定。他用放大镜,一个字一个字地完成了他最后一本典籍著作,1951年正式出版。”

  “他是个读书人,对国,对家,对事业,对自己怎么考虑,上对祖宗,下对小辈,都有规范,他很严于律己、清廉,非常严格。究其根源,当然有来自于祖训,更高的是来自儒家的哲学。但是我研究不出来。”

  1936年,蔡元培、胡适、王云五发起,征集论文,刊行纪念册,献给这一位学者与学术界功臣,作为他七十岁生日的一点寿礼。《张菊生先生七十生日纪念论文集》收录22位名人、学者的论文,他们尊称张元济为“富于新思想的旧学家,能实践新道德的老绅士”,赞誉他“兼有学者和事业家的特长”。

  【影响】

  无书不成其为家

张元济后人: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书更是无所不在。在大客厅、小客厅、小书房、楼梯间,楼上祖父的工作室、卧室里,以及后来在上方花园住宅的上上下下,无处不是书。似乎无书就不成其为家了。文化的熏陶需要一种气氛,祖父以他渊博的学识,自然而然地在家里营造起一种文化氛围,使晚辈们得以自幼沐浴其中。

  ——张珑《忆祖父》

  

  “父亲从欧洲带回不少玩具,其中一盒积木我特别喜欢……我和姊姊都不会搭……这盒积木,我的儿女珑儿、长儿都玩过,外孙女清清与孙女玮玮、璟璟也玩过。可说是我们家传代的玩具了。”张树年曾详细描述这套父亲赴欧洲考察时带回来的传家玩具。

  张元济有一女一子,均为继室许夫人所生。1889年张元济中举,娶同乡吾乃昌之女为妻,3年后,张元济中进士,也是在这一年吾氏夫人病故。1895年,娶已故军机大臣、兵部尚书许庚身之女许子宜为妻。两人相濡以沫,直到1934年夫人病故。

  女儿张树敏,1903年出生,自幼在家延聘家庭教师。抗战胜利后不久,随夫去香港,后旅居法国,上世纪80年代病逝。她有3个女儿,大女儿孙以恒和老三孙以茂都是老师。

  张树年是张元济唯一的儿子,1907年出生,圣约翰大学经济系毕业。“我父亲大学毕业后想进商务工作,但祖父不同意。‘你不能进商务工作,对你不利,对我不利,对公司也不利’。”张树年1931年留美入纽约大学,学工商管理,回国后,进了银行。“父亲的一生算不上坎坷,但他留美时,商务被炸,家境困难;留学回来,赶上日本侵华;解放后,他学的那一套自由资本主义经济不能用,只能在储蓄所工作。他的一生很单调,虽没戴‘帽子’,但也很压抑,不过,各种运动,总算平平稳稳地度过。”家却被抄了,资料尽毁,包括张元济1926年到1949年的20多本日记和一些书、信。张树年晚年编撰了《张元济年谱》。1997年,他90岁时写作了《我的父亲张元济》。

  张树年有一子一女。女儿张珑1929年出生,1950年上海圣约翰大学英文系毕业。1951年夏天,接马寅初亲自签署的聘书,在北大西语系教英文,直到1969年与爱人李瑞骅(我国金属结构设计研究工作的先行者和带头人),被下放到湘西的干校。后来,回到建设部做翻译,同时担任《中国建筑》英文版杂志主编。退休后,她写了自述体回忆录《水流云在》。张珑之女李清,毕业于北大英文系,上世纪90年代初旅美,现在纽约做电脑软体。

  儿子张人凤,1940年出生,1958年高中毕业,因姑母在国外,尽管以全5分的成绩从位育中学毕业,但最终只勉强在上海师范大学数学专科就读。毕业后,服从分配,从事职工业余教育,杨浦区业余大学任教,后任校长,曾是杨浦区政协副主席,杨浦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上海市人大代表。

  退休以后,张人凤集中整理编撰祖父的资料。早在父亲张树年编《张元济年谱》时,他开始帮忙。“《张元济全集》现在已出版十卷,2007年到2010年出完。出版之后又发现约十万字新资料:一部分是上海图书馆开放了盛宣怀档案,有一批张元济写给盛宣怀书信和工作报告;一部分是上图新开放的张元济商务印书馆工作日记,稿本中夹有很多纸条,有信稿、批示、文稿等。”

  20111月出版《张元济年谱长编》上下册,属于上海交大出版社晚清以来重要人物年谱长编系列。2007年,《盛宣怀年谱长编》出版后,出版社向张人凤约稿,他和柳和城合作编撰了《张元济年谱长编》。

  张人凤学数学,编撰资料,难度很大。“都是文言文,没有标点,毛笔字的信稿非常草,资料散失在各个地方,很难找。”但长达20年的研究,他逐步积累,逐渐了解了其中的门道和一些考证的方法。

  张人凤有两个女儿。张玮1969年出生,同济大学环境监测专业毕业,现在新加坡国家公用事业局从事自来水质分析,有个12岁的儿子。张璟1978年出生,上海大学会计专科毕业,赴美伊利诺伊大学读会计本科,入纽约圣约翰大学读硕,学税务,目前任职于纽约一家法国保险公司,有个3岁的儿子。

  谈及祖父对家族的影响,张人凤说:“把我们这些人搞到都成天和书打交道。” 张元济晚年曾撰有一副对联,“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张元济爱书、藏书,终身与书打交道,深深影响了其后人。同时,他对昆曲的喜好,也代代传递。

  其他更多的是潜移默化,比如为人清廉,勤奋敬业,“他有个《新治家格言》,是他82岁时手书的,包含他对个人修养、修身育人、治家执业等各方面的观念。”201112月,《新治家格言》上了海盐县张元济图书馆新馆的墙。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44124.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画说股票》画说K线系列:第一期什么是K线?

原文地址:《画说股票》画说K线系列:第一期什么是K线?作者:张庭铭说财经大家好,今天开始陆续推出一套炒股基础知识方面的内容。这套内容会首发在千牛网(1600.com)第一个系列为画说K线,为大家详细讲解K线的基础知识和多种应用。欢迎来访,谢谢欣

张元干词集 山中岁月 海上心情

张元干词集【南宋】 张元干Zhang Yuan Gan卷一根据原《芦川归来集》整理〔共8頁〕12345678 第一頁下一頁张元干简介( 1091-约1170 )张元干,南宋初期著名爱国词人,又名元傒,字仲宗,福建永福嵩口乡月洲村(今福建省永泰县嵩口镇月洲村)人,

刘元春教授:佛教界当自醒!

借口佛菩萨不灵,或者见财起意,抢劫寺院功德款,纯属个人犯罪行为,原本不能赖到佛菩萨头上。至于趁着“观音开库”之际,祈求菩萨保佑自己不要失业,那纯属个人自由,个人喜好,我们毋庸置喙。不过,佛教讲因果,对于这种现象的产生,我们还是应当好好想

细说流曲张元元 催眠曲 细水长流

张元元,官名张冲翼,字颜渊,又扶九,明末清初人,祖籍延安府,故里陕西富平流曲镇东街居仁里,当地民间直呼其“张元元”,似为颜渊转音字。此君史籍记载无多,官名更是鲜为人知。笔者考证得悉,张冲翼少时天资聪明,勤奋博学,雁塔题名。清圣祖康熙帝亲自

声明:《张元济后人: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为网友忏玫瑰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