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叔微论桂枝汤中芍药当用赤芍
桂枝汤中一味芍药,我一直用的是白芍,读了《许叔微医案集按》中辨桂枝汤用芍药证,才知道原来仲圣在伤寒论中已经有分辨赤白芍的文字,只是自己读书不认真,没有领悟。现摘录文字如下:
辩桂枝汤用芍药证:
马亨道,庚戌【1】春,病发热、头疼、鼻鸣、恶心、自汗、恶风,宛然【2】桂枝证也。时贼马【3】破仪真【4】三日矣,市无芍药,自指圃园,采芍药以利剂。一医曰:“此赤芍药耳,安可用也?”予曰:“此正当用。”再啜而微汗解。论曰:“仲景桂枝加减法十有九证,但云芍药,《圣惠方》【5】皆称赤芍药,《孙尚药方》【6】皆曰白芍药,《圣惠方》太宗朝翰林王怀隐【7】编集,孙兆【8】为国朝医师,不应如此背戾,然赤者利白者补,予尝以此难名医,皆愕然失措。”谨案:《神农本草》【9】称:“芍药主邪气腹痛,利小便,通顺血脉,利膀胱大小肠,时行寒热,”则全是赤芍药也;又桂枝第九证【10】云:“微寒者去赤芍药”,盖惧芍药之寒也,惟芍药甘草汤一证云白芍药【11】,谓其两胫拘急,血寒也,故用白芍药以补,非此时也。《素问》【12】云:“涩者阳气有余也,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伤寒脉涩,身热无汗,盖邪中阴气,故阳有余,非麻黄不能发散;中风脉滑【13】,多汗身寒,盖邪中阳,故阴有余,非赤芍药不能刮其阴邪【14】,然则桂枝用芍药赤者明矣,当参《百证歌》。
注释:
【1】庚戌:为建炎四年(1130年),时仪真处于宋金对峙前方,屡受金兵进犯。史书载:四月黄天荡之战以后,金兀术自静安(今江苏南京附近)逃往江北,虏掠大量人口财物,八月,天长军镇抚使薛庆转战至扬州城下牺牲,真扬镇抚使郭仲威奔兴化(今江苏),承州(今江苏高邮)、扬州先后陷落。
【2】 宛然:wǎn rán仿佛,很象。
【3】贼马:以张遇为首的马军队伍。张遇本来是河北真定的一个马军,属于军棍一类的人物,后来看到时局较乱,就趁势起兵,带着队伍一路辗转,队伍号称有两万余人,军纪很差,攻陷了哪个地方就开始烧杀劫掠,宋朝官方记载是叫做“贼”,队伍成份主要为溃军和农民起义者。
【4】仪真:即现仪征市,唐置扬子县,地为扬子县白沙镇,北宋时皇帝信道教,传闻境内的二亭山发现了王气,便命在此塑真武像,因仪容逼真,赐名仪真,后升为真州,赐名仪真郡,清初为避胤祯(雍正)的讳,改名仪征,清末避溥仪的讳,改称扬子县,属扬州府,辛亥革命成功,恢复仪征县,1986年撤县设市改为仪征市。
【5】《圣惠方》:即《太平圣惠方》,为中国宋代官修方书,简称《圣惠方》,北宋王怀隐等撰。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开始编撰,至淳化三年(992年)告成,书中桂枝汤、桂枝芍药汤等方均用赤芍药。
【6】《孙尚药方》:方书,3卷,北宋孙用和撰。孙用和(生卒年不详),原籍宋代卫州(今河南汲县),后客居河阳(今河南孟县),孙氏原为民间儒医,善用张仲景法治伤寒,远近闻名。北宋仁宗的光献皇后入宫前,曾随其做官的叔父在河阳居住,有病时常请孙氏治疗而得愈,入宫后,一次有病,太医治疗无效,经她举荐,仁宗召孙用和治疗而获愈。孙氏被授以宣德郎尚药奉御等职,著有《传家秘宝方》3卷。
【7】王怀隐:北宋宋州(今河南商丘)人,初为道士,精医药。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吴越王遣子钱惟浚入朝,生病,王怀隐奉昭治疗而愈。同年,奉命与翰林医官院副使王佑、郑奇和医官陈昭遇等,共同编纂《太平圣惠方》。
【8】孙兆:北宋卫州(今河南卫辉)人,官至尚药奉御,将士郎守殿中丞同校正医书,参与校勘考误《外台秘要》等书,撰有《伤寒方》、《伤寒脉诀》、《孙兆方》、《孙兆口诀》等书。
【9】《神农本草》:即《神农本草经》,约成书于东汉,作者不详,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收载药物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10】桂枝第九证:赵开美本第22条:“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桂林古本有条文:“太阳病,下之后,其人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以上二条文顺序皆在“桂枝汤主之”条文后第九条,故许叔微称桂枝第九证,但二书文中皆云“芍药”而非“赤芍药”。
【11】芍药甘草汤一证云白芍药:在《伤寒论》中惟有第29条芍药甘草汤方云:“白芍药、甘草各四两(炙)”其余用芍药的方中均未注明白芍药。
【12】《素问》:指《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原文:“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也,滑者阴气有余也;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也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
【13】中风脉滑:《难经·五十八难》曰∶“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中风之脉,阳浮而滑,阴濡而弱。”又《素问·平人气象论》云∶“脉滑曰病风。”
【14】刮其阴邪:太阳中风为邪中卫分,荣血未受病而相对偏盛,故称阴气有余,阴气有余则腠理闭郁,经脉不畅,治当疏泄郁结,故称赤芍药的作用为“刮阴邪”。《神农本草经》谓芍药:“气味苦平,无毒。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卢之颐释《本经》曰:“芍药时值闭藏便行甲柝,……是所谓引导最先,透机极早者也。世称气味酸敛,惟堪降火,殊失芍药之功用矣。观其主治,邪气入腹遂闭拒成痛,芍药从中开发,逐邪从内以出,至涤除血痹,入破寒热疝瘕已成之坚积,惟堪消陨者,芍力转倍,乃疏泄之剂也。”
评注:
《伤寒论》中所用的芍药是赤芍还是白芍一直被后世医家所争论。芍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时代芍药多采自野生,赤、白不分,芍药分赤、白芍,始见于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许叔微认为桂枝汤中所用芍药为赤芍,主要根据:其一,桂枝汤证为阴气有余,需用赤芍破阴结,配桂枝甘草等药以调和阴阳;其二,从《神农本草经》记载芍药的功用看,显然为赤芍;其三,仲景于书中每药必详注其特殊用法,该用白芍药的芍药甘草汤即注明用白芍药,其余未特指白芍药之处应为赤芍药。许氏谙熟《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书中条文可信手拈来,可见其学识之渊博;对桂枝汤以及芍药的功用阐释详明,发皇经义,不愧为仲景功臣、善用经方第一人也。
该书作者赵兰才,为西苑医院医生,一定找机会前去拜访!
另伤寒论中杏仁、细辛的煎煮方法,未见有后下的字眼,以医圣治方之严谨,对剧毒的杏仁、细辛,怎会没有一字警醒?盖因煎药煮汤,有毒成分仅含在药渣中。据一西北人讲,在他们老家,甘肃庆阳,当地习惯用杏仁榨油,并用于拌面、拌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