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共享是如何可能的?——基于“新浪爱问共享资料”的个案探析 新浪爱问知识共享

知识共享是如何可能的?——基于“新浪爱问共享资料”的个案探析

吴飞 展宁

摘要:从2004年第一个威客网站兴起至今,短短几年间,这一互联网Web2.0阶段的重要模式已经发展成为上千万人参与的庞大工程。除了促进威客发展的商业模式,还有一种威客模式是建立在知识的共享与“我帮人人,人人帮我”的价值理念基础之上的,例如百度知道、新浪爱问等模式。威客们除了获得虚拟积分外,实际得到的物质回报少之又少。大量的人还是期望并且努力实践一种有德性的生活,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道德人的假设。

关键词:威客、信任/感激范式、虚拟社区、知识共享、Web2.0

一、研究缘起:非盈利型威客的高速发展和互联网中的知识共享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进入Web2.0时代,各种创新型应用和网络新概念不断涌现,例如RSS、SNS、维基、博客等。互联网协会对Web2.0的定义是:“互联网2.0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由原来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①]

作为Web2.0重要应用形式和组成部分的威客(威客是英文Witkey的音译,Witkey由两个英文词wit智慧和key钥匙组合而成)。自从2005年7月正式诞生以来,[②]发展异常迅速。现有的GoogleAnswer、雅虎知识堂、新浪爱问、时间财富网、K68、猪八戒、百度知道等网站都属于这个类型。其支撑的通过互联网共享平台,实现知识共享和帮助互动的理念与互联网本身的自由、开放、共享精神相结合,对于互联网民主和多元的发展带来了意义深远的变化。

(一)威客的产生与类型

2004年7月创办的“K68创意产业平台”是我国最早的商业威客网站,不过当时“威客”概念尚未提出,“K68创意产业平台”只是定位于Web2.0的一种应用形式,没有形成明确的“威客”概念。[③]2005年,中科院研究生院研究生刘锋在其论文《搜索引擎的困境与对策》中首次提出了威客的概念框架,即在网上,根据自身的知识、技能和经验,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解答的人,我们称作威客,表示他们具有关键智慧,能够解决问题,是有威力的人。是年这种用户通过互联网上的互动问答平台使个人的知识、智慧、技能实现价值的威客模式取得了突破性发展:新浪推出“爱问”搜索,百度推出“百度知道”问答式搜索引擎,以一种全新的“问题搜索”模式区别于以往旧式的搜索功能,引向网民之间的知识互动。

2006年9月中旬,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闻30分》、《新闻60分》、《中国新闻》、《环球360》等栏目对活跃在互联网上用知识和智慧白手创造财富的“威客”群体进行了报道,威客现象迅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④]2007年,威客的概念进入中国高考试题,同年8月,威客成为教育部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之一,标志着威客概念得到社会的认可。

张宸铭曾将威客划分为A、B、C三种类型,其中,A型威客即积分型威客,通过自身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或者积累的经验,可以对一些问题进行解答或提供建议;B型威客即悬赏投标威客,通过对某个项目进行投标,并争取中标从而获得项目开发机会,最终产生价值;C型威客即知识、能力出售式威客,通过对自身能力进行展示、证明和良好的经营,将能力转化为能力产品,与需求者之间建立C2C的买卖交易关系。在此基础上,刘锋又补充了M型威客即地图型威客,通过互联网将人的地理位置,专业特长或兴趣,联系方式,威客空间这四个最重要的属性(不排除其他次要的属性如年龄,职业,性别等)聚合在一起从而形成的关于人的搜索引擎。[⑤]

赛迪顾问发布的报告中,根据商业模式,可以分为基于大型搜索引擎的威客网站(如“百度知道”、“新浪爱问”)和独立的威客网站(如“InnoCentive”、“K68.COM”),它们又各自分为现金支付型和积分激励型两种商业模式。[⑥]

IBM公司首席执行官彭明盛2008年在威客理念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智慧的地球”(SmarterPlanet,下文简称SP)的概念,SP的基本理念是,随着全球化与网络的发展,世界正朝着“智慧”的方向快速前进。我们的生活和未来也将随之产生深刻变化。这个过程需要每一个人的共同参与,如此“智慧的地球”方能真正形成。不过,这已经溢出本文分析的主题范围了,不作展开。

IBM智慧地球模型

(二)非盈利型威客的发展现状和问题的提出

可见,从广义上来说,威客是指以网络为平台,以悬赏为纽带的扁平化的非稳定性社会组织形式,其参与主体是威客主、威客网和威客;[⑦]从狭义上来说,威客则是指通过交易自己的能力来获取回报的个人和组织。

我国目前对于威客模式的研究先天集中在其经济价值和商业运行上,甚至有人将商业动因视作威客未来发展的根本动力,却完全忽略了一个事实:在威客模式下的互联网互动平台中,有大量主体的行为仅能得到少量甚至没有物质回报。虽然早期的分类中将其视作积分激励型的商业模式(在大多数网站中,积分可以兑换相应的网络服务或网站礼物),但是与威客主体付出的大量时间精力相比,这些物质回报微不足道;同时在笔者的问卷调查中,大部分的受访者都表示自己上传资料或回答问题并不是为了积分。

以新浪爱问为例,自从2005年推出以来,其搜索业务和特色业务不断升级变化。2007年与Google合作之后,新浪爱问集中优势资源专心于自己的特色服务。目前,新浪爱问的注册用户已经超过了8000万,平均每小时就有近60%的问题得到解答,用户满意率超过78%。[⑧]

那么,构成互动平台的庞大而数量众多的威客主体究竟出于什么原因投身到互联网互动平台中呢?他们为什么如此热衷于虚拟社区中知识的共享和人际的帮助?这就是本文将要探讨和期望解决的问题。

(三)互联网Web2.0时代的知识共享

威客所交易的产品为精神产品。在互联网web2.0时代,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知识的互动与共享。知识越是共享就越能发挥价值,并能产生共振效应以提高知识的利用效率。根据AuthenAndersen的著名公式:Knowledge=[(Information+Technology)+People]share,在互联网时代,判断一个人知识渊博的衡量标准不是他自身的知识储备,而是他奉献的程度。作为互联网精神的“自由”、“开放”和“共享”成为网络的技术架构和社会的文化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共享成为互联网的原初性和目的性精神。[⑨]

知识通常可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前者是指易于描述和理解、便于编码的知识,它们能被系统、规范地记录在媒介载体上;后者是指很难表达的、带有较强直觉、洞察力和经验色彩的知识,这类知识存在于人脑中,很难被编码。[⑩]在Web2.0环境下的知识共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显性知识的应用和传播;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11]

与Web1.0阶段的知识传播相比,Web2.0的知识共享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1、从传播主体看,Web2.0是长尾理论的最好践行者,强调“共享型文化”,打破了以往以服务器为中心的信息发布与传递模式,使草根阶层成为互联网时代的话语主导,主张参与、互动和共享。Web2.0特有的低门槛标准和以用户为中心的思想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便利,其倡导的全民参与的理念,需要用户不断地贡献内容,只有这样才有更多可以共享的知识,促进互联网环境下知识共享的可持续性发展。[12]

2、从传播内容看,以个人为中心的互联网模式必然给用户更大的自由度和随意性。知识接收者在选择知识的同时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促进了传播内容的专业化。用户所提供和分享的知识经过自己的把关,会带上更多的个人化烙印,使信息的传播打破以往集中式的发布和传播模式。

3、从传播方式看,Web2.0的最大特点就是交互性强,不再是以往采用的单一线性传播模式。知识共享在“知识面前人人平等”的知识价值观回归下,体现了个性化定制服务理念,将知识的价值最大化。通过互联网将个人大脑联接,以每个用户为主体,以带有个性化和专业化色彩的知识内容为载体,组成一个庞大的大众传播网络。

(四)研究目的

既然在Web2.0时代,用户是知识共享和互动的参与者,且在缺少物质激励的情况下,个体用户的选择有更大的参考价值。因此,要了解非赢利型威客迅速发展的原因,必须从用户入手,了解促使他们做出选择的原因,并将这些置于社会视野中分析。

此次研究的目的,是引入社会交换理论,在信任/感激范式下分析虚拟社区中的知识共享和人际互动,在排除威客运行中商业模式的干扰后,了解非盈利型威客兴起与迅速发展的内在动力与规律,揭示其中蕴含的社会学意义,填补过去的研究空白。

二、理论框架:信任/感激范式

(一)信任/感激范式的涵义

1、空间

康德曾经把空间界定为“待在一起的可能性”,这也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空间,相互作用使此前空虚的和无价值的空间变为某种对我们来说是实在的东西,由于空间使相互作用成为可能,相互作用充斥着空间。[13]吉登斯在“时空地图”(time-spacemaps)的基础上指出:时空不仅是一种制约,也是机会,是使行动得以完成的中介,时空本身就是一种资源,人们可以利用空间为互动提供各种场景,即场所。[14]王铭铭曾经总结过吉登斯的空间观点,“我们在制约中创造了一个制约我们的世界”。

齐美尔认为:社会是一个过程,一种具有意识的个体之间互动的过程,正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才构成了现实的社会。[15]简单地说,正是你我的交往使社会成为可能。如果对社会的概念做最通俗的理解,那么社会就是个人之间心灵上的交互作用。[16]列菲弗尔认为空间并非社会关系演变的静止“容器”或平台,而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它产生于有目的的社会实践。[17]吉登斯将现代性视作空间分离的催化剂,“现代性的来临,通过对‘缺场’的各种其他要素的孕育,日益把空间从地点中分离了出来,从位置上看,远离了任何给定的面对面的互动形式”。

在互联网构建的虚拟空间中,如何将单个的人联结起来,形成相互交织的社会关系?只能使单个的人处于经常的相互作用之中,在互动中形成心灵的碰撞和空间的归属感,促进个人和虚拟空间的良性互动。如鲍曼言,“我占有空间,所以我存在”;更进一步,一些处于相互关系之中的成员,由于他们之间在感觉上的接近或距离,空间使外在的关系转变为社会学的相互作用的生机勃勃。[18]

2、互动和信任/感激范式

在空间互动中,促进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的原初动力是什么呢?亚当·斯密认为:“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就是当我们看到或逼真地想象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时所产生的感情。我们常为他人的悲哀而感伤,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不需要用什么实例来证明。这种情感同人性中所有其它的原始感情一样,决不只是品行高尚的人才具备,虽然他们在这方面的感受可能最敏锐。最大的恶棍,极其严重地违犯社会法律的人,也不会全然丧失同情心”。[19]他分析说:“人只能存在于社会之中,天性使人适应他由以生长的那种环境。人类社会的所有成员,都处在一种需要互相帮助的状况之中,同时也面临相互之间的伤害。在出于热爱、感激、友谊和尊敬而相互提供了这种必要帮助的地方,社会兴旺发达并令人愉快。所有不同的社会成员通过爱和感情这种令人愉快的纽带联结在一起,好像被带到一个互相行善的公共中心。”[20]而根据马斯洛的人际需求理论,“物质激励是精神激励的基础”,但是物质激励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边际效用递减”,这时就需要精神激励发挥作用。此时的精神激励毋宁看作是对个人价值实现和人际关系维系的强调,齐美尔认为在货币出现以后,“受社会分工的影响,人们之间的结合与相互交往,逐步成为纯粹是为了有限目的的结合与交往,在此之前不必有任何的联系”,但是他也看到“人与人之间的所有交往,都以‘给予’=‘回报’等值这一图式为基础。人的一切交往都是建立在付出奉献和等值补偿的模式之上的,来往之间,维系着社会的平衡与团结。然而,绝不能把这种等值的往来仅仅当作有形的物质交换,因为总有无法平衡的时候,这种感激就成了编织人们之间相互作用、索取和平衡化的纽带”。[21]

亚当·斯密认为:“任何东西必须具备如下三个不同方面的条件,才能够成为完美的、合宜的感激对象或愤恨对象。首先,它必须在某一场合是快乐的原因,而在另一场合是痛苦的原因。其次,它必须具有感觉那些情感的能力。最后,它不仅产生了那些情感,而且必须是按照某种意愿产生出它们的,这种愿望在某一场合它为人所赞同,而在另一场合则为人所反对。由于第一个条件,每一对象都能激起那些感情;由于第二个条件,它在各方面都能对那些情感感到满足;第三个条件则不仅对那些情感的完全满足来说是必需的,而且由于它所引起的快乐或痛苦既剧烈又特殊,所以它同样成为激发那些激情的原因”。[22]而齐美尔则认为“感激”附着在人们的相互作用上。由于感激,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关系已经不止是物的关系,还有一部分是心灵的回响。[23]两个人相互奉献他们内心世界的某些东西,对于某一种馈赠的感激仿佛是以另一种根本不同的钱币来实现的。从更高的层面上来说,货币化购买和感激之情之间的作用是竞争性的,货币化购买方式的方便、快捷会导致感激之情的可贵,最终在维持和构成社会上,两者会有一个平衡。[24]正是这种有别于货币关系的“感激”使得人与人的交往并不只是货币经济下单纯的“买主”和“卖主”的关系,感情色彩和情感付出也被注入到了个人的相互作用中。

齐美尔最先认识到了“信任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综合力量之一”,“离开了人们之间的一般性信任,社会自身将变成一盘散沙,因为几乎很少有什么关系能够建立在对他人不确切的认知之上。如果信任不能像理性证据或个人经验那样强或更强,则很少有什么关系能够持续下来”。[25]吉登斯则在现代性理论中提出,“信任与潜在空间的关系就在于信任是处理时空缺席的方式之一,信任意味着对缺席的忍受力”,[26]“被用来消除时空上的距离感”,“信任不是预先给定的,而是建构起来的,而且这种建构意味着一个相互的自我开放过程”[27]。

在现代情境下,信任关系体现出不决定于外在准则(亲缘、地缘等)的个体间的亲密关系,人对于时空缺场的抽象系统的信任。对于网络的出现,吉登斯认为,网络极大地扩展了社会行为的时空跨度,“使在场和缺场纠缠在一起,让远距离的社会事件和社会关系与地方性场景交织在一起”。[28]网络空间中的信任关系既被赋予了时空缺场的抽象,又被赋予了时空在场的触手可及。

有人将网络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信任分为情感性信任和工具性信任,其中工具性信任的关键是能否获取到对方充分的信息资源。[29]理性选择理论认为,决定信任的关键变量是能否获得有关对方动机和能力的充分信息。[30]本着“我帮人人,人人帮我”的精神和资源共享的目的,网络人际信任建立起一种非人格化的抽象的人际信任,它不依赖于人们之间的熟悉度和交往时间的长短,而是源于网络虚拟社区这种“想象的共同体”。

3、虚拟社区

建立在成员互动基础上的虚拟社区是知识共享的平台,Howard(1993)对虚拟社区的描述主要包括以下几点:a.网络虚拟空间,活动是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发生的,这区别于传统的社会活动;b.公共讨论,无论是分享观点、知识,或者情绪,参与者都是和其他人进行讨论,这表示讨论的话题是由参与者产生的;c.个人关系,表示只要有充足的时间,参与者在他们之间持续发展自己和他人的关系。[31]互联网Web2.0时代的特征就是基于用户贡献的资源共享和基于用户协作的集体智慧,从这个意义上讲,互联网中没有地域和时间限制的知识和思想的沟通就是建立了一个在个人互动基础之上的虚拟社区。

4、人际关系的回归

前面提到,吉登斯认为现代性的来临促进了空间远离了任何给定的面对面的互动形式。但是,在信任/感激范式中,人与人在虚拟社区中的关系就成为了马丁·布伯“相遇”哲学的回归,以恢复人际传播为核心的“你—我”关系。马丁·布伯所言的“凡真实的人生就相遇”一定程度上可被解说成“虚拟的社区也相遇”。他呼吁人们把全部的生命投入到与其它在者的相遇中去,希望用无功利的、充满激情与真实的“我与你”的人际关系取代“我与它”功利的、算计的、充满实用需要的工具关系。[32]齐美尔认为,例如互相看一眼“是最纯粹的相互交流”,具有社会学的功效,能把正在相互对视的各种个人联系起来和发挥相互作用,这是一种最直接、最单纯的相互关系。[33]随着现代性的来临,伴随着这种人际关系的感官的敏锐化正在下降,人们常常陷入到“孤单”当中。

在网络虚拟社区中,现实世界中人际关系存在的必要性被重新论及,有人认为技术改变了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感觉和体验,我们的社会正变得越来越“无声化”而成为“孤独症社会”,人际交往越来越“缺乏任何共同在场形式”,这种“无声化”、“间接性”、“非共同在场性”和“孤独症”的关系与人们在面对面的情景中的人际互动模式差异极大。[34]

但是,互联网对人际关系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一次人际关系回归的机遇。按麦克卢汉的说法: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虚拟网络背后的人际关系传播不容忽视。齐美尔曾经提出“陌生人”理论,“陌生人是群体本身的一个要素……它的内在的和作为环节的地位同时包含着一种外在和对立……进行叛逆的和引起疏离作用的因素在这里构成相互结合在一起和发挥作用的统一体的一种形式。”[35]在网络虚拟空间中,这种处于若即若离关系的人大量存在,既有在网络社区上ID身份带来的物理空间的接近,又有实际社会空间的疏远。按照齐美尔的说法,正是这种特殊的身份关系确立了更加自由客观的信任关系,建立了人际之间的特殊互动。

另一方面,在匿名的网络中,由于物理身体的缺场,这些在现实交往中不可或缺的因素都因为网络的匿名性而失去了意义,例如交往双方对彼此的性别、外貌等天赋属性没有直接的感官体验;对彼此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等社会属性一无所知;那些外在于交往者、并制约着交往活动的物理的、社会的、人文的环境也都统统消失了。人们无从了解交往对象的背景特征,交往对象的信息变成了一种非常重要却又比现实更难获取的资源。在这样的交往环境中,网民只得根据相互之间表现出来的共性来选择交往对象,如共同的经历、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需求等。[36]知识、信息等具有专业性特点的资源更是成为了网络社区中发展人际关系的绝好因子。

5、微观社会交换理论

按照布劳提出的微观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行为指的是这样一些人的资源行动,这些人的动力是由于他们期望从别人那儿得到的并且一般也确实从别人那儿得到了的回报,交换与人际关系的有关过程的直接根源是原始的心理过程,如社会吸引。通过对别人保持感激以及通过相信他们会在相当长的时期中履行他们的义务会加强社会纽带。人在社会交换过程中得到内在性报酬和外在性报酬,包括乐趣、他人的感激、社会赞同等,“奖励”有四种形式:金钱、社会赞同、尊重和服从。

齐美尔认为“当个体的各种利益推动他们去建立社会单位时,就会产生出各种各样的形式。社会交往就指这些广泛变动的形式。个体在这些社会单位中实现这些——感官的或理想的、持久的或转瞬即逝的、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心血来潮的或神学诱导的——利益”,对于社会交往的分析、对于支配社会交往的过程的分析以及对社会交往所采取的形式的分析,是社会学的中心任务。[37]

(二)信任/感激范式适于非盈利型威客的原因

威客模式是在Web2.0时代出现的互联网互动现象,也可引入社会学的范畴阐释用户之间在虚拟空间中的交往。这一形式不仅带来了大量的商业契机,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代表互联网时代新兴人际关系发展的脉络。作为现代性观念的产物,互联网被认为是对传统社会中单纯、简单的相互关系的解构,然而,将用户个体在社会传播网络中的互动机制真正纳入研究思考的范畴,恐怕才能得到更有意义的研究结果。

建立在社会学理论上的信任/感激范式本应该应用于社会学中互动关系的考察,但是其强调的互动空间内的交往和社会建构中个体的作用应用于威客模式特别是个体作用更加明显的非盈利型威客模式的研究也同样合适。

(三)研究问题

在信任/感激范式下,此次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问题上:A、您出于何种原因上传资料?B、您是否会因为别人的请求而专门提供一些资料?C、您通过上传资料是否找到了一些同好朋友或认识了与自己有相同专业爱好的人?D、您上传的资料的基本来源?E、您在帮助别人后的主观感受

(四)研究方法

本文将选择民族志法,为了更清晰地了解威客的行为、思路和交流,笔者在新浪爱问注册并使用其下载、上传功能,以实地参与的方式对新浪爱问共享资料进行了观察。辅之以部分调查资料加以补充,笔者向大概100位注册用户发送了站内短信进行深度采访,最终有30位回复采纳为有效问卷。同时在新浪爱问上公开提问此类问题,得到一些有效回覆。

三、新浪爱问共享资料个案研究资料

(一)选择原因:

1、新浪于2005年推出的新浪爱问业务在保留了传统算法技术在常规网页搜索的强大功能外,以一个独有的互动问答平台弥补了传统算法技术在搜索界面上智慧性和互动性的先天不足。通过调动网民参与提问与回答,“爱问”汇集千万网民的智慧,让用户彼此分享知识与经验。[38]相比百度、Google等专业搜索引擎,新浪爱问具有草根性的天然优势,以个体用户为中心,更有利于研究的用户考量。前新浪总裁汪延曾评价说,“首先,新浪的网民流量与质量都是单一搜索门户所难以比拟的。大流量、高黏性的网民行为使新浪对网民的需求判断更为精准。其次,单一搜索门户所采用的竞价排名商业模式,很容易影响搜索结果的客观性,常使搜索结果与网民需求之间产生错位。而这一点对新浪来说则不是问题,爱问的结果完全是根据网民的行为需求来排序。”依托于大型门户网站,不仅让爱问业务有了更大的稳定性和技术支持,又在把决定权交给用户后,摆脱了传统网站更强的把关色彩,更有利于网民之间的互动。

2、相比于新浪爱问推出的其他用户互动功能(例如爱问知识人),通过爱问共享资料进行研究更能了解用户的专业取向和兴趣爱好。不同于生活常识、疑难困惑的解答,通过观察个体用户上传的资料更利于研究威客的专业化;而且经常上传共享资料的用户往往有比较强的网站忠诚度,资料共享较多的威客一般注册时间长,经常在线,便于交流。

相比目前网络中的另外两个资料存储网站百度文库和豆丁网,经历了几年发展的新浪爱问共享资料支持几乎所有的文件格式上传,一般文件最大50MB,视频文件最大200MB,存储时间永久,存储空间不限,上传资料审核时间较短,这也是它受到网友欢迎的重要原因。从这个意义上看,它处于非盈利型威客发展的前沿地带,有最高的参考价值。

3、新浪爱问目前的上传、下载功能基本都是免费的,仅有少量下载需要虚拟积分。每个注册用户都开通一个个人空间,并且可以向网友求助资料,方便网友互动交流;设立了积分榜,让身处其中的用户有一种虚拟社区的感觉。这一点保证了新浪爱问共享资料遵循着典型的威客互动模式向前发展。

(二)新浪爱问资料共享威客访谈结论

1、研究概况——受访者情况

笔者自2009年10月在新浪爱问注册后,长期在该网站下载资料并上传共享,与其他用户进行互动,藉此确立了问卷访谈的方向。

所有受访者皆满足以下条件:

(1)在新浪爱问共享资料历史积分排名中名列前一百位或在最近一周积分上升排名中名列前一百位,确立活跃用户以方便调查问卷。

(2)所上传的资料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偏好。

在访谈的过程中,根据受访者的回信,问题得以逐渐深入扩展,并取得了一些新的发现。此外,笔者还通过在新浪爱问知识人中发贴“你们都为什么要上传共享资料?”收集了一些关于此问题的回复。

2、研究发现

A.威客上传资料的原因:在所有30份问卷回答中,几乎没有人提到目的单纯只是为了新浪的积分和礼品,只有一个人提到在使用初期因为有些下载需要积分才能进行,所以上传一些资料以换取积分,但是后来已经无所谓了。按照回复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六种:

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23个)

②可以认识一些同道中人(9个)

③让藏书和知识得到充分利用(4个)

④自己在共享的时候也能学到知识(7个)

⑤把共享资料上传当作网络硬盘储存(7个)

⑥新浪的虚拟积分(6个)

由此可以看出,第一类用户在使用威客时并没有太多的目的倾向,只是在一种互联网社区平台中的自觉行为;第二类用户有着较强的专业性目的,并能较多地使用个人空间进行互动与交流;第三类用户带有明显的知识共享特点;第四类用户在知识共享的同时也致力于提高自己,提高自己本身也是一种外在报酬,反映了知识共享的最终目的是知识创新;第五类用户没有什么太大的互动交流兴趣,只把上传资料功能作为一个资料储存载体;第六类用户将互联网虚拟积分视作一种荣誉或地位象征,另外有人是为了能用积分换取自己想要的较珍贵资料。

B.威客基本都会考虑访客的要求,帮忙寻找资料

在“您是否会因为别人的请求而专门提供一些资料?”问题的答复中,30个人中有22人表示会去专门帮忙寻找;仅有6人回答如果手头有就上传,没有就算了;有2人回答不会帮助陌生人。

这多少表明,在网络空间中,人们广泛存在的同情心在起作用。而也正是这样的同情心,使得威客模式变得有长久生长的动力。诚如查尔斯·霍顿所言,同情的能力是进入他人的意识和共有他人的意识的能力,即,“通过语言、眼光或其它手段与他人的交往,意味着与他或多或少产生了彼此的理解或者交流,获得共同点并且了了解他的观念或感情。”[39]“一个人只有理解别人,才能进入周围的生活,才能有意义地生活;他越少同情就越像一头动物,并且越少真正地接触人类生活。如果他不接触人类生活,他就没有能力参与人类生活。”[40]

C.威客在为别人提供帮助中获得了自我满足

美国著名的作家亨利·大卫·素罗曾经在他的日记中写道:“我愿意给人们送去我的财富,我衷心向他们奉送我最珍贵的礼物。我愿像蚌一样为人们分泌珍珠,像蜂那样为人们产下蜂蜜。我要为大家筛选每一道阳光。我知道我不会保留任何财富。我除了为大家报务的能力外别无任何私有财产。这是唯一的个人财富。每个人都能这样天真地富有。我包藏起珍珠,奖它养育长大。我愿将生命中我愿意再次度过的时光赠送给大家”。[41]

在“您在帮助别人之后有什么感受?”这一问题中,大多数人都对能够帮助别人得到资料表示高兴和开心。

能为别人做一点事是幸福的。同时又能从其他网友那里得到很多资料,而且有些还极有价值,非常开心畅快。

相互帮助挺好的,虚拟世界也有真情。

快乐,因我帮助别人,别人感到感激

高兴,书是知识的载体,书是让人们看的。书应该积极地进行共享,尤其是给正需要它的人。

看着自己共享的资料的"下载次数"从0---个位数---十位数---百位数,感觉还是比较欣喜的,反正我共享的资料全部“免费”。

看到每天都增加了下载量,不仅自己的积分越来越高,级别也慢慢提高,而且在帮助别人中可以学习到自己想要的知识,得以进步,是很欣慰的。

对于这种帮助,我个人没有负担,做起来也顺手,如果能够帮到他人,当然是件很高兴的事啦!

没什么特别的感觉。资料都来源于网络,自己只是比求助者多了一点耐心和运气而已。当然,希望求助者能善用资源,有所成绩。

另外,有相当数量的回答提到网络社区中的虚拟积分也是自己上传资料的一个原因,虽然包括新浪爱问共享资料在内的许多网络平台中的虚拟积分并不能使用户获得丰厚的物质回报,但是用户还是在其中获得了一种虚拟的满足感。

喜悦。看到自己的资料有朋友下载,积分的增长就说明了这一点,心里十分高兴。

共享资料也就是为了赚些积分,好让自己可以随意的下载想要的资料。也可以提出要求,用自己的积分去让一些有资料,或者能找到资料的人提供给自己,互助互爱。

看到自己的积分越来越高,级别也慢慢提高,也是很欣慰的。

网友下载一次,新浪给我一个积分。至于积分嘛,就算是一种互联网的荣誉吧!貌似“共享资料”积分和“知识人”积分还不一样,不能换购小礼品。

D.威客对自己提供的帮助希望得到别人的回应

威客在网络虚拟平台中的互助行为并不是想象当中的充满无偿奉献精神,调查显示,大多数人都渴望自己的帮助得到受帮助者的肯定,还有一部分人只会与自己的好友进行互动,而对陌生人的资料请求置之不理。

能帮助别人很开心,但我不喜欢别人盲目地下资料,而且得到帮助一走了之,对上传者视而不见,不对上传者的辛苦表示感谢。于是,要是我觉得网上难找,又加上自己辛苦编辑的资料,我会设置好友共享,一般不会设置积分,我不是为了能有更多的好友,而是让那些下载的人有点表示。另外,我一般不回复不是我的好友的网友的站内信,你是例外!

一般来说,我会乐于帮助人。但如果有人(指陌生人)三番五次要我提供帮助,我会变得不耐烦。

我不在意别人是否表示感激或者回应,但我喜欢看着我上传材料下载人数量的增加,因为这意味着我上传的资料对别人有帮助。当然,如果有家说一声谢谢,我总会更开心的。

E.威客希望在互助平台中与人更多的交流

在问题“您通过上传资料是否找到了一些同好朋友或认识了与自己有相同专业爱好的人?”的回答中,30位受访者中有25位表示了肯定。

有时我会找到不少志同道合的人。

肯定有。

虽然有人请求我加为好友,但遗憾的是没什么进一步的交流。

我虽然加了些好友,或者接受了一些好友的请求,但还没有进行更深入的交流,也许今后会。有志趣相投的人在一起交流,是一件快乐的事。

我感觉这爱问网可以帮我解决很多问题可以共同进步,也可以相识知识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共同进步和学习!

有人喜欢我的资料加为好友的,但是基本不说话。

3、对威客虚拟空间内互动的深入探索

“社会在最现实的方面,是人的观念之间的联系。社会的存在需要人们在一起,但人们只是在人的观念中在一起。”[42]威客之间的互动主要是通过在个体用户的空间内留言、发消息等形式来往进行的,比较亲近的威客之间加为好友,有更深一步的交流。

除了应其他用户的要求而上传资料外,大多数用户对于自己主动上传的资料被别人使用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更多的人宁愿将其看做是一种知识的必要共享。

我喜欢这种感觉,我觉得也不算帮助,只能算是分享,分享自己知道的,呵呵。其实在上传这些资料时,也是一种学习,所以这该算知识的共享。

更主要的是,凡是上传的电子书,我都有选择地看一下,有的"一目十行",有的细读,着实增加了不少知识.

我的藏书较多,利用率太低。书是知识的载体,书是让人们看的。书应该积极地进行共享,尤其是给正需要它的人。

我手上有这些资料,可以让这些东西物尽其用吧。

自己收集了很多很好的材料,我希望与人分享,因为现在知识的生产是需要大家的协作才能完成的。我不喜欢那种守着自己一小片自留地而不愿意别人进入的知识生产方式,我更喜欢一种协作式、互动互长式的创新。这样,社会知识的生产才会更有效也更有意义。我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将自己收集的材料上传到这里的。

反正就是举手之劳吧,想想自己需要的资料也是别人分享才能得到的,就希望正好自己所拥有的资料也能分享给有需要的人。

在帮助人的同时我自己又从新温习了。网络要的就是共享,所以我在帮助人是感觉的是开心并一同学习进步!

而通过个人空间中的留言交流,威客们往往会在共同兴趣和专业知识的背景下积极互动,有许多人会因此成为朋友。同时应其他人的资料要求,威客大多会去帮助寻找。

四、结论:互动和共享对威客的作用

在威客上传的资料来源的调查中,很多受访者表示除了网上搜集之外,自己还通过多方面渠道得到并上传。

基本上是从网上得到后上传,有一些是自己收集并加以编辑的上传的。

网上的收集和朋友的推荐。

来源很多,有自己做的,也有朋友交换得到的,也有从网上下载的。

多方面,网上搜集,自己整理,身边可用的。

多年从网上收集而来的资料,新浪共享资料其实也历史不久,很多资料都没有,一般网友都是从网上收藏的资源上传上去的。

需要积分下载的BBS、需要长时间等待的电驴。

国学数典、爱如生、龙腾国学、儒藏,读秀等。

这说明有很多人花费了大量时间整理自己的资料并上传,威客已经不单纯是随意的交流行为,能够较为集中地体现出具有主动倾向的个体交往互动特点。亚当·斯密写道:“某一行为所可能受到的不管什么样的赞扬或责备,首先是针对产生这个行为的内心意图或感情的;其次是针对这种感情所引起的身体外部的行为或动作的;最后是针对这个行为所实际产生的或好或坏的后果的。这三个不同的方面即构成-行为的全部性质和状况,它们必定成为能与这一行为相应的无论哪一种品质的根据”。[43]他还指出:“人不仅生来就希望被人热爱,而且希望成为可爱的人;或者说,希望成为自然而又合宜的热爱对象。”[44]

威客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互联网互助和知识共享环境的认同以及发展人际交往的需要是上传资料的主要原因。

(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17世纪霍布斯的“人性自私论”开始,直到现代新制度经济学以及加里—贝克尔的“效用最大化”说,无一显示人类与生俱来的“经济人”特征。市场经济的发展,促成了中国人对经济人假设的认同,今天的中国,基于物质利益基础上的诉求,已经成为指导人们社会行为的重要表现,人们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付出,获得最大限度的收获,并为此可不择手段。“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笑”、“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金钱就是万万不能!”、“贫贱夫妻百事哀”这样的观念流行于市,多少反映出了当今中国人的心态。而针对这样的言论和思想观念,一些人直指中国道德在沦丧。不过,就本文的研究发现看,情况并没有这么严重,因为我们发现大量的人还是期望并且努力实践一种有德性的生活。诚如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写道:“人天生具有一种对社会的热爱,希望人类为了自身的缘故而保持团结,即使他自己没有从中得到好处。对他来说,有秩序的、兴旺发达的社会状况是令人愉快的。他乐于见到这样的社会。相反,无秩序和混乱的社会状况成了他所厌恶的对象,他对任何造成这种无秩序和混乱状态的事情都感到烦恼。他也意识到,自己的利益与社会的繁荣休戚相关,他的幸福或者生命的维持,都取决于这个社会的秩序和繁荣能否保持。”[45]他阐述了人性不同于经济人的另外三个方面:同情心,正义感(合宜感),行为的利他主义倾向。人类这种道德性面向,都在本文中得到了一定的体现。

当然,任何关于人性的假设注定都是有风险的,因为人性的体现往往不多面向而且是基于不同的时空而变化的,在《国富论》中,斯密甚至论述过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统一的过程的:既然利己心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原动力,那么为了追求个人利益,分工和交换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分工和交换无疑会使得人们获得更多的产品。在交换的过程中,为了能够实现交易,就必须考虑到他人的利益,从而将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联系起来,说明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实际上和社会利益是不矛盾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互联网环境是建立在用户相互信任、共同得益的基础之上的。社会交往中的信任必不可缺,在网络社区中亦然,甚至因为用户身份的匿名性而显得更为重要。另外,网络空间还是一个信息资源充分共享的空间,它打破了信息来源途径的单一化,打破了信息的边界,提供了无限的信息传播途径,而信息充分共享的直接效应就是工具性信任关系的出现。因此,网络中以信息为中介的信任关系具有直接的工具性目的,是一种工具性信任。[46]用户在上传资料的同时,既能从别人的共享里满足自己的需求,同时又能使自己在共享资料的过程中得到学习和提高。

(二)非盈利型威客对于知识共享普遍具有较大的认同感。“许多人并不追求显赫地位,但是希望受人敬爱。诚实和公正的人不会因得到财富而欣喜,他感到欣喜的是被人信赖和信任,这是那些美德通常会得到的补偿。”[47]按照刘丽群的说法,虚拟社区中知识交流和共享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虚拟社区与现实社区相同,皆由社会关系网络所建构而成;社区内的成员相互支持、分享交换信息,获取社会支持以及有相当程度的认同和归属感;虚拟社区成员的知识交流基础是成员相似性和团体认同感。虚拟社区成员参与知识交流的动机可以从成就需求、权力需求及亲和需求来考虑。[48]对于虚拟社区的认同感和成员间的相互认同是前提条件,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会发展人际间的进一步交流。虚拟社区提供的交流平台使建立在共同专业和兴趣爱好基础上的人际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现实生活中正逐渐丧失的知识交流与真诚共享在互联网中被找到。

(三)用微观社会交换理论来认知非盈利型威客现象,在新浪提供的社会交往平台中,建立在知识共享基础上的相互吸引使用户之间有了强烈的社会吸引,用户在上传资料过程中得到了为他人做事的乐趣并期望获得受帮助者的致谢作为内在奖励。用户随着上传资料的下载量获得的积分成为了社区中地位的象征从而受到社区其他成员的尊重,每个积分的获得都是用户权力增长的过程。这就解释了即使用户不能获得物质奖励甚至知识回报仍然愿意将虚拟积分视若至宝的原因。新浪共享资料社区成为了一个建立在知识交换与共享基础之上的微观社会,人们在其中结成了一种相互吸引的亲密关系,“爱问知识人”这一共称作为新浪爱问用户的共同社会符号获得认同。

此外,由于威客个体的自由度较大,威客空间中所呈现的内容大多体现出细分和多元的特点,资料在个体手中是专业化的选择结果,集中到互动平台中又呈现出多元的特点;与此同时,具有相同专业和爱好的人士又可以相互交流和共享自己拥有的资料,从而形成一个同好圈子。这样就会慢慢形成一个大圈子内的细分化和小圈子内的趋同化倾向,使得资料更加多元全面,内容更加专业细分。

威客作为Web2.0时代的产物,在将直接知识转化为财富方面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但是它在促进知识共享和人际交流的大众传播方面的贡献同样不容忽视。希望通过非盈利型威客的调查,能够将互联网新事物发展与大众传播网络研究更好的结合。



[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十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uploadfiles/pdf/2007/1/23/113114.pdf,2007-01-23.

[②]其标志为当时成立的第一个以“威客”命名的威客网站“威客网”和同年中科院硕士刘锋在论文《搜索引擎的困境与对策》中提出“威客”和“Witkey”的概念。

[③]莫凡:《网络威客:概念、模式及特征》.新闻界,2009年4月,第40页。

[④]莫凡:《网络威客:概念、模式及特征》.新闻界,2009年4月,第40页。

[⑤] 史新、邹一秀:《威客模式研究述评》.图书与情报,2009年第1期,第71页。

[⑥] 赛迪顾问.中国威客(Witkey)商业模式及投资前景研究报

告[EB/OL][.2008-3-31].http://market.ccidnet.com/pub/report/show_9858.html.

[⑦] 莫凡:《网络威客:概念、模式及特征》.新闻界,2009年4月,第41页。

[⑧]http://www.cnad.com/html/Article/2007/0726/20070726101146524.shtml

[⑨]李伦:《作为互联网精神的自由、开放和共享》.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6年5月,第34-38页。

[⑩]迈克尔·波兰尼著,许泽民译:《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55-157页。

知识共享是如何可能的?——基于“新浪爱问共享资料”的个案探析 新浪爱问知识共享

[11]刘萍等:《Web2.0环境对知识共享的影响分析》.图书情报知识,2007年11月,第41页。

[12]刘萍等:《Web2.0环境对知识共享的影响分析》.图书情报知识,2007年11月,第41-43页。

[13]齐美尔著,林荣远译:《社会是如何可能的》,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93页。

[14] 叶涯剑:《空间社会学的缘起及发展》.湖南社会科学,2005年9月,第76页。

[15]齐美尔著,林荣远译:《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2页。

[16]齐美尔著,涯鸿等译:《桥与门——齐美尔随笔集》,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第239页。

[17] 何雪松:《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社会,2006年2月,第38-39页。

[18]齐美尔著,林荣远译:《社会是如何可能的》.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05页。

[19]亚当·斯密著,蒋自强、钦北愚、朱钟棣、沈凯璋译:《道德情操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5页。

[20]亚当·斯密著,蒋自强、钦北愚、朱钟棣、沈凯璋译:《道德情操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05页。

[21]齐美尔著,林荣远译:《社会是如何可能的》.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58-260页。

[22]亚当·斯密著,蒋自强、钦北愚、朱钟棣、沈凯璋译:《道德情操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19页。

[23]齐美尔著,林荣远译:《社会是如何可能的》,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59页。

[24] 芮必峰、陈燕:《你我交往使社会成为可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11月,第142页。

[25]齐美尔著,陈戎女译:《货币哲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178-179页。

[26]吉登斯著,赵旭东、方文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23-24页。

[27] 吉登斯著,田和译:《现代性的后果》,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第69-78页。

[28]吉登斯著,赵旭东、方文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23-24页。

[29]高闽:《网络空间中的人际信任研究——基于网络匿名性的分析》.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15页。

[30] 王邵光:《信任的基础:一种理性的阐述》.社会学研究,2002年3月,第29页。

[31]柴晋颖、王飞绒:《虚拟社区研究现状及展望》.情报杂志,2007年第5期,第101页。

[32] 马丁·布伯著,陈维纲译:《我与你》,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9页。

[33]齐美尔著,林荣远译:《社会是如何可能的》,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21-335页。

[34]胡春阳:《西方人际传播研究的问题系及其由来》.新闻大学,2007年第2期,第66-67页。

[35]齐美尔著,林荣远译:《社会是如何可能的》,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42页。

[36]高闽:《网络空间中的人际信任研究——基于网络匿名性的分析》.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28页。

[37]彼得·布劳著,孙非等译:《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第13-14页。

[38]http://tech.sina.com.cn/i/2005-06-30/1431650429.shtml

[39][美]查尔斯·霍顿著,王源译:《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北京:华夏出版社出版2001年版,第97页。

[40][美]查尔斯·霍顿著,王源译:《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北京:华夏出版社出版2001年版,第100页。

[41]转引自[美]查尔斯·霍顿著,王源译:《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北京:华夏出版社出版2001年版,第68页。

[42][美]查尔斯·霍顿著,王源译:《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北京:华夏出版社出版2001年版,第85页。

[43]亚当·斯密著,蒋自强、钦北愚、朱钟棣、沈凯璋译:《道德情操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14页。

[44]亚当·斯密著,蒋自强、钦北愚、朱钟棣、沈凯璋译:《道德情操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41页。

[45]亚当·斯密著,蒋自强、钦北愚、朱钟棣、沈凯璋译:《道德情操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08页。

[46]高闽:《网络空间中的人际信任研究——基于网络匿名性的分析》.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23-29页。

[47]亚当·斯密著,蒋自强、钦北愚、朱钟棣、沈凯璋译:《道德情操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03页。

[48]刘丽群、宋咏梅:《虚拟社区中知识交流的行为动机及影响因素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第14卷第1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43411.html

更多阅读

挂QQ是如何赚钱的? qq华夏怎么挂机赚钱

挂QQ是如何赚钱的?——简介挂QQ的确是一个暴利项目,但是又是一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方法,就是这个技巧曾经让无数的人一天产生上万元的收入,这也是一个过时的创意,为什么我们还是要拿出来讲一下呢,就是因为他曾经风靡过,那么我们就要去了解

12306火车票打折是如何计算的? 12306火车票如何改签

12306火车票打折是如何计算的?——简介 12306火车票官网最近推出了打折的火车票。接下来是火车票官网,关于打折的一段原文:为适应旅客需求,充分利用铁路运输能力,2014年3月20日—12月31日期间(9月30日~10月7日除外)始发的部分旅客列车末端

返利网是如何盈利的? 返利网的盈利模式

物价上涨,收入不增,消费占了主导。消费压力促成了各级层的人们有了省钱的观念。返利网站的产生正是符合了很多省钱达人的消费理念。有了返利网站,让广大爱好网上购物的朋友有了新的网购计划。返利网站的口号是:您购物,我返利。那返利网

声明:《知识共享是如何可能的?——基于“新浪爱问共享资料”的个案探析 新浪爱问知识共享》为网友一缕青丝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