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与吴广 醉翁亭记

陈胜与吴广

一、秦末的第一豪杰

陈胜、吴广揭开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浩大的正义战争的第一页,故在中国历史上应有相当高的地位。
诚然,他们是在大雨误期“当斩”的情况下被逼反的,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在“欲为乱者,十室有八”的历史存在下,他们挺身而出有其必然性。“山雨欲来风满楼”而大雨将作的必然性,也就注定了倘无陈胜,也必有张胜、李胜会出现。刘邦就先于陈胜上了芒砀山。
虽然他们不象张良、刘邦、项梁、项羽等久蓄反秦大志,但他们敢为天下先,率然揭竿而起,这等勇气却在前数者之上,故他们是秦末大起义的第一豪杰。
人们总是以怀疑的目光打量第一个,然而,当时的人们就义无反顾地追随第一个。
据《史记.陈涉世家》载:“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这既是当时人心的写照,也是暴政必亡的历史大趋势。
从刘邦厚葬陈胜、谥为“隐王”、两百多年间一直享受“血食”来看,尤其从百年之后的太史公将陈胜载入只有王者及诸侯才有资格写入的“世家”来看,足见陈胜的历史地位在二千二百多年前就确立了,还不是后世捧出来的。
既然陈胜的历史地位从来就崇高,为什么后人却不象刘邦和项羽那样被人津津乐道?仿佛他的作用就是登台振臂一呼,历史使命就完成了?
实际上,陈、吴两人在历史舞台上只存在了四、五个月,是天下诸侯中命最短的。
为什么?范增认为:“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史记.项羽本纪)这个说法不全面,实际上与他们的个人素质有关。

二、陈胜、吴广之死

陈胜7月举义,8月称“张楚王”。在中国历史上,一个农民不靠祖荫而称王,陈胜实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人。
陈胜称王时,刘邦尚聚义百余人在芒砀山中,项羽在吴中,他俩是9月才闻讯而起的。
陈胜和吴广都是被部下杀死的。究其原因,殆因文化素养差,政治素质低,吸附能力弱,尤其不会做人。将他俩与刘邦一比较,就可看出差距。
先谈吴广。吴广一度代理过“张楚王”,他很骄傲,又不知用兵。他有个部将叫田臧,认为他不足与谋事,不杀他要坏事,于是假托陈王之令杀了吴广。
陈胜与吴广 醉翁亭记
田臧杀了吴广后,“献其首於陈王”。其中是非我们不得而知,关键在于陈王怎么处理?
陈王反而任命田臧为楚令尹,“令尹”是相国,并任命为上将,于是田臧集将相于一身!
由此可见,陈王也认为杀得好,吴广大概也不讨陈王喜欢。吴广大致死于当年11月,他在秦末大舞台上只活动了四个月。
陈胜也不会做人。他当王后,过去一起种田的故旧来见他,他倒见了,还车载同行,待若上宾。这些“乡下人”得意了,如数家珍地大讲陈胜不雅的往事。
有人对陈王说,你的客人太无知了,尽在乱说,有损王者的威严。于是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更糟糕的是,陈胜根本没有治军治国的能力,他任用朱房和胡武两人。这两人专找部将的不是之处,以苛察严办为忠。将领有过错,他俩就擅自处理了。“陈王信用之。诸将以其故不亲附,此其所以败也。”(以上引文俱见《史记.陈涉世家》)
太史公认为,将领不亲附是陈王失败的原因。
陈王连身边的“司机”都相处不好,他被为他驾车的庄贾杀了,献首级于秦廷。
太史公说“陈胜王凡六月”。实际上,陈胜死于12月份,8—12月,仅称王五个月。
一个“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的人,竟死于最贴身人之手,我们只能想见他做人之差。
陈胜没有驭众的能力,更缺乏领袖的素质,这是他失败的主要原因。与刘邦的“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的亲和力相比,陈王就相差很远了。(《汉书.高帝本纪下》)
当时,虽然诸候蜂起,但起事后半年内,真正敢对秦军开战的,还只有陈胜和刘邦。
陈胜遣周文率“车千乘,卒数十万,至戏。”戏水己靠近咸阳了。“秦令少府章邯免郦山徒、人奴产子生,悉发以击楚大军,尽败之……。周文自刭,军遂不战。”(《史记.陈涉世家》)
尽管陈胜、吴广昙花一现没干出大事业,却虽败尤荣,是应该载入秦汉史第一页的。
他们死后九个月,刘邦率军西击咸阳,沛公军中是有一些陈王的散卒的。因为当时沛公任务重,人手少,楚怀王命刘邦“收陈王、项梁散卒。”(《史记.高祖本纪》)估计这些散卒约两三千人,因为沛公军总共才一万五千人许。
刘邦从这些散卒中应该得知陈王、吴广的故事,从中他应该吸取了一些教训。例如善待士卒,善待左右,尤其善待有功之人。又如他终生只用夏侯婴为御者,死后方休。诚然他任夏侯婴为太仆,主要原因是意气相投,但陈王之死无疑有警示之效。
在中国,古往今来立足社会的第一大道是“做人”,孔子对“做人”之道有至臻的论述,故两千多年来被奉为“至圣先师”。
陈王留给后人的教训,恐怕在此。刘邦会做人,张良亦会做人。

三、刘邦为何又何时葬陈胜于芒砀山

陈胜公元前209年7月举义,12月死于“城父”。城父就是今日安徽省的亳(bo)州市。比刘邦小411岁的曹操就生于亳州。
亳州距芒砀山约100公里,刘邦为何将陈胜葬于芒砀山呢?
芒砀山是刘邦的聚义之地,他在陈胜首义前4个月—公元前209年3月许就上了芒砀山。公元前208年3月,刘邦就攻占了砀郡,9月楚怀王就封刘邦为砀郡长,因此砀郡是刘邦最可靠的根据地,他西击咸阳就是从这里出发的。
芒砀山在砀郡内,而且就在郡府下邑(今为砀山)的附近,是汉兴之地。将陈胜葬于此,显见具有历史纪念意义。
刘邦在陈胜举义之前就上了芒砀山。刘邦聚义为天下先,陈王举义为天下先,葬陈王于兹具有双重的纪念意义。这是刘邦葬陈王于芒砀山的根本原因。
《汉书》说:陈胜“葬砀,谥曰隐王。”谁葬的?何时葬的?都没说。
太史公说:“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高祖时为陈涉置守冢三十家砀,至今血食。”(《史记.陈涉世家》)太史公没说追谥为“隐王”之事。
《史记》说高祖为陈胜置守陵人30家。《汉书》说高祖死前3个月颁布了一道诏书,为陈胜置守陵人10家,并有诏书原文。看来应以《汉书》为准,太史公的记载有误。
刘邦究竟何时葬的陈胜?综合《史记》和《汉书》这两条信息,我们不妨作下列分析:
陈王是公元前209年12月死的,刘邦是208年9月封为砀郡长的。9个月内,刘邦直到前208年5月份还在与雍齿打内战,其后又有3个月与项羽北救齐、魏,军事频仍,刘邦在这期间没时间去葬陈王。
按逻辑,应该在208年9月以后、刘邦被封为砀郡长后才有可能将陈王葬于芒砀山下。
然而,9月份刘邦兵出砀郡,西击咸阳,忙于军务,也不可能这时葬陈王。
况且,兵荒马乱的岁月,陈王死于9个月前、100公里外的城父,陈王的遗体究竟在哪?能不能找到?都是大问题。
其后又四年多的楚汉战争,刘邦也无时机去葬陈王。因此,刘邦葬陈王,应是在尘埃落定、刘邦当皇帝以后的事,甚至是多年以后的事。
陈王死于公元前209年12月,刘邦公元前202年2月称帝,事隔7年又2个月,这时或以后又能找到陈王的遗体吗?
始终没找到陈王的遗体!

陈胜墓位于河南永城的芒砀山下。郭沫若题写的碑文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之墓”。邻近丁窑村有人至今仍称是“守陵人”的后代。
没找到陈胜遗体的这个说法有依据吗?有!
刘邦追赠陈胜“谥”曰“隐王”。 按照周公定的“谥法”,“不显尸国曰隐”。“不显尸国”是说“国中不见尸体”。
显然,陈胜的遗体是没找到的,否则刘邦不会谥为“隐王”。因此芒砀山下陈胜的坟只是象征意义的“衣冠冢”。
这样看来,此事的意义就非同寻常了。刘邦就不仅仅是为陈胜补办了隆重的葬礼,而是为陈胜树碑立传,陈胜对天下是有功的!
刘邦不忘前人于国之功,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德”,更是一种高尚的政治品质。
不忘先烈,纪念先烈,从此传承,沿袭至今,这就是刘邦奠定的汉文化。

四、“白蛇”寓意的由来

刘邦上芒砀山的时间,应在公元前209年3月以后,因为惊蛰后蛇才会出洞,刘邦才有蛇可斩。刘邦9月份下山,故在芒砀山大概只呆了半年。
既然讲到了芒砀山,就得讲斩“白蛇”。白蛇意味着什么?
据《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斩蛇后,酒醉而卧。
“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何哭。
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
人曰:‘妪子何为见杀?’
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
后人至,高祖觉。后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
看来“白帝子”、“赤帝子”之说,还不是刘邦自己编造的,是那个“后入”讲的。那个“后入”是指后来路过斩蛇之地的人,这个人是谁?我们可以遐想。
刘邦斩了一条蛇,可能是真的。但他斩“白帝子”而成为“赤帝子”,应当属于“传说”,而这传说是有来历的。
秦人是在今甘肃省天水礼县靠养马起家的。古人认为,天上有有白、青、黄、赤四位天帝,各主一方,白帝主西方。秦人既从西方来,于是就拜“白帝”为主宰之神。
秦人将祭坛称为“畤”(zhi),公元前771年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而立为诸侯,公元前770年就立“西畤”,祀白帝。
秦人每到一个地方都要设坛祭祀西方之神“白帝”。秦武公时代将秦岭的最高峰命名为“太白山”,太白山海拔3740米,是中国中部的最高峰。
秦武公将太白山的主峰作为他的祭坛,称为“泰畤”,故“太白山”又称作“泰白山”。
“白帝”是主宰秦祚之天神,刘邦斩“白帝子”就意味着斩断了秦人五百多年的帝王之脉,将由他取而代之。
陈胜起义,以“鱼藏帛书,狐鸣篝火”造舆论。刘邦斩条蛇变成斩“白帝子”,这个故事编得好,可能是夏候婴编的。
夏侯婴是一个与刘邦最合得来的很聪明的人,他可能经常鼓捣并希望“金三哥”带头举事。这次三哥仗义而带他上山,他是如愿以偿、喜出望外。27岁的年轻人,一个“激灵”,想个点子,编!他有编的动机,更有编的热情。为了鼓动三哥有进无退地干下去,他连刘邦都瞒住了,所以“高祖乃心独喜,自负。”(以上引文俱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估计当晚刘邦遣他回丰邑去向萧何、卢绾等人通报行踪,他来去一个人,无人揭底,正好编!

五、“汉兴之地”芒砀山

尽管当代不少学者提出了芒砀山是“汉兴之地”,但我们对芒砀山历史作用的认识是很不够的。仅从刘邦葬陈王于芒砀山,就说明了该山在刘邦心中的地位。
秦末乱象横生之际,人民纷纷外逃以避危邦。刘邦纵囚就是反叛朝廷,聚义数百人于芒砀山就是要造反。他上山早于陈胜起义4个月,还不是太史公的那两个说法。
详考秦末的豪杰们,彭越伙众于大泽,英布横行于江洋,项梁、项羽隐于吴中等,皆意在自保。唯有刘邦是抛雏别妇地上山聚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造反,因为从纵囚那一刻起,他就有家不能归了,从此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反秦之路。那时铤而走险走“绝路”的,还只有刘邦和陈胜。
芒砀山秦时属于砀郡,今在河南永城市境内。永城市政府为刘邦在山巅铸了一座三十几米高的铜象。刘邦迎风而立,双手平举,一手握剑。大风吹平其广袖,喻其迎风而扬也。
芒砀山的确是一座奇山,在豫东平原数万平方公里内,只有这么一座由十三峰组成的群山,又称“小泰山”。山都不高,最高峰才海拔156米。
芒砀山有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中国最大的石室墓就在芒砀山,令人叹为观止。历史上很多名人都去过,如孔子、张飞、李自成。曹操还专门去那里掘过梁孝王的墓,取得巨大财富而充军费。

汉兴之地芒砀山远眺。这只是山之部份,左边尚有数峰。

芒砀山是刘邦事业的发祥地,也是最早、最牢固的根据地,其理由如下:
1、刘邦公元前209年9月举事,12月雍齿叛变。据史载,前208年“二月,攻砀,三日拔之。收砀兵,得六千人,与故合九千人。”至此沛公军己与秦廷有十战,砀郡之战取得了最大战果,部队由三千扩至九千人。那时天下义军除陈胜、刘邦外,还无人敢对秦廷开战。
2、前208年9月,章邯杀项梁于定陶。当时刘邦与项羽在攻打陈留县,“闻梁死,士卒恐,乃与将军吕臣引兵而东,徙怀王自盱台都彭城。吕臣军彭城东,项羽军彭城西,沛公军砀。”
军事不利时,刘邦没撤退到丰邑和沛县,而是撤到砀郡。显然这里是他最可靠的根据地。
3、这一年的“后九月,怀王并吕臣、项羽军自将之。以沛公为砀郡长,封武安侯,将砀郡兵。以羽为鲁公,封长安侯。”(以上引文俱见(《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由沛公升为砀郡长且握有重兵,刘邦在楚军中的地位正式确定了。鉴于砀郡是他的发祥地,所以他这时可能就有了将陈胜移葬到砀郡的想法。
4、后九月的彭城军事会议上楚怀王决定,分兵两路:宋义率军北上救赵,刘邦率军西击咸阳。刘邦远征咸阳是从砀郡出发的。
5、公元前205年5月彭城大败后,刘邦只身逃到下邑(今砀山),从那里重整旗鼓而再战,因为他派吕雉的大哥吕泽一直守在那里。据《汉书》载:刘邦派随何去“六”地策反九江王英布,也是在这里作的决策。
6、砀郡在刘邦的心中有多重要,还可从一事看出。萧何封为“酂侯”(cuo),封地就在芒砀山旁的“酂县”,今称酂城镇。那里有萧何庙和萧何编汉律的“造律台”,虽然破旧,却显其久远。酂县距萧何的老家丰邑仅80公里许。
芒砀山是“汉兴之地”,是言不诬!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43145.html

更多阅读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复习课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复习课)蠡县万安中学于媛媛学习目标:1、文体复习:了解所学过的相关古文文体,背诵课文,能熟练填空2、文言基础:疑难句子及句式的翻译3、能力目标:能与同类文言文进行比较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虽遭贬谪但随

醉翁亭记欧阳修 醉翁亭记欧阳修朗诵

《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

历史读书笔记—陈寿与《三国志》 陈寿三国志武将排名

历史读书笔记—陈寿与《三国志》中国文化能够在世界上引以自豪之一就是拥有五千多年没有间断的历史记录,中华民族也许是世界上最有历史感的民族。清朝章学诚说“六经兼史。”诗经是历史,尚书是历史,连周易也是历史。《春秋》作为历史

陈胜造反为什么会失败? 陈胜起义失败的原因

一、陈胜、吴广年轻时就胸怀大志:陈胜,是阳城人,字涉。吴广,是阳夏人,字叔。陈涉年轻的时侯,曾经和别人一起被雇用耕田,一次当他停止耕作走到田埂上休息时,感慨恼恨了好一会儿,说:“假如谁将来富贵了,大家相互不要忘记了。”和他一起受雇佣的伙

《醉翁亭记》比较阅读 醉翁亭记阅读题及答案

《醉翁亭记》比较阅读一、2008大连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

声明:《陈胜与吴广 醉翁亭记》为网友猥略有小琐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