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美国之音10300130073张瀛子 张瀛宇

【美国之音 Voice of America】

美国之音(Voice of America, VOA)是美国联邦政府的官方对外宣传机构,隶属于广播理事会(Broadcasting Board ofGovernors)。其下拥有广播电台与电视台,总部座落在首都华盛顿。每天以43种语言向世界各地广播。内容包括新闻时事、专题节目、英语教学节目、美国流行音乐与反映美国政府立场的社论,全球范围内的听众大约有1230万人,是知名的国际广播之一。


【词条】美国之音10300130073张瀛子 张瀛宇

1.历史

1.1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之音的正式诞生

1.2冷战

1.3分歧与改革

1.4冷战结束-后冷战时代

2.组织构成

3.美国之音中文部

4.争议

5.卫星接收

6.播出状态

6.1节目反应

6.2特定服务

------------------------------

历史

1.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之音的正式诞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还没有官方的国际广播电台,但一些私营公司,如CBS、西屋和奇异公司都掌握了短波技术,各自向海外广播。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第二天美国正式向日本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为了应对敌国的电波战,美国在1942年2月24日开始向德国提供盟国的新闻节目,最初的名称是Stimmen aus Amerika ("Voices fromAmerica") 。在美国爱国歌曲《共和国战歌》的旋律声中,播音员威廉·黑尔(William Hale)以德语对听众说:“这里是从美国发出的一个声音,每天的这个时间我们都会向您提供有关战争的消息。消息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但我们将告诉您真实的情况。”美国之音当时使用的发射机来自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和全国广播公司(NBC)的短波设备。此后一周,法语、意大利语、英语节目相继播出。同年6月,增加了汉语普通话和粤语节目。罗斯福在1942年6月下令成立一个负责战时新闻宣传的机构---战时新闻局(Office of WarInformation),直接对总统负责,美国之音随即成为战时新闻局的直属电台,成为它国外部的主要机构。美国之音之后又陆续开办了其他欧洲语言和部分亚洲语言的广播。到第二次大战结束时,美国之音已经用大约五十种语言对欧洲和亚洲广播。



然而,美国之音在二战中的表现并不突出,远远无法和英国BBC相提并论。英国学者阿沙布里吉斯在《英国广博史》中认为:整个战争期间,美国对欧洲的宣传显得太遥远,太支离破碎,不够巧妙,无法与那些久已在欧洲大陆进行活动的宣传力量竞争。美国之音真正成为国际广播中的一支劲旅和主力,是在二战结束后的冷战时期。它是在美国确立其超级大国和世界霸主地位的进程中壮大起来的。

2.冷战

1945年二战结束后,美国之音进行了改组,广播规模缩小了一半,工作人员大量削减。当时,美国国会一些议员甚至主张关闭美国之音,或者把它移交给一个私人财团经营。但是,罗斯福的接替者、总统杜鲁门坚决不同意,认为美国必须在国外进行宣传活动,这是外交事务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杜鲁门总统下令取消战时新闻局的国内部,并将其国外部包括美国之音划归国务院。

1946年,英国首相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冷战的开启巩固了一度摇摇欲坠的美国之音,给了它发展壮大的机会。1947年,为了对抗“苏联对美国领导人及政策的有害宣传”,美国之音开始用俄语向苏联地区进行广播。

1948年冷战加剧。苏联加强了对外广播,并从1949年开始对美国之音进行电波干扰。苏联的宣传反击攻势触动了美国,于是美国议会颁布了《史密斯-蒙特法案》。这项法案正式授权政府经营属于官方的广播电台,面向国外进行宣传,用以支持美国的对外政策。这是美国政府获得的前所未有的权力。有意思的是,《史密斯-蒙特法案》同时规定,“‘美国之音’节目为美国境外受众制作,严禁在美国国内播出”。理由有两点,一是为了防止美国政府对本国民众进行违宪的宣传活动;第二点是,如果让有政府背景和便利条件的美国之音加入国内新闻业竞争,会造成不公平。

1953年1月,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任命了一个委员会,审查包括美国之音在内的国内外情报机构,该委员会的主席是前总统胡佛。艾森豪威尔和胡佛都认为,国际广播不该由负责外交的国务院直接领导。艾森豪威尔提出改组美国政府的宣传机构,向美国国会提交了《1953年第8号改组法案》,命令美国之音“要越过国境、越过海洋,穿过铁幕和石墙,同共产主义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法案在国会通过后,于同年8月1日生效。法案规定建立一个独立的对国外宣传美国政府方针政策的机构。1954年,美国新闻署成立,美国之音划归该署,成为该署最大的一个部门。从此以后,美国之音便归新闻署领导,但在外交政策上接受国务院的指导。美国之音虽然直属新闻署,但它与国务院即美国外交部的关系十分密切。国务院在美国之音设有政策办公室,审核美国之音的社论和有关国际问题的新闻分析,以确保美国之音严格按照美国的外交政策进行广播。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匈牙利事件、苏伊士运河危机、美苏开始最高级首脑会谈、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讲,以及太空时代的到来,美国之音得以大显身手,成为美国在冷战中的一把利器。


3.分歧与改革

曾任VOA台长的NBC记者钱塞勒说过,“美国之音的地为介于新闻和外交之间”。也正是因为美国之音的特殊地位,如何处理好新闻和宣传的关系,一开始就让美国之音的创业者们头痛,也深刻影响着美国之音的历史。围绕着这个问题,美国之音内部分为“外交帮”与“新闻帮”,一直以来存在着斗争。前美国之音副台长艾伦·海尔在哥伦比亚大学2003年出版的《美国之音历史》(VOICE OF AMERICA: AHISTORY)中写道,“一开始,人们对美国之音应该如何运作就有很不同的看法。政府官员,特别是军队的人士认为,应该把美国之音建成一个宣传机构;但是另一方面,参与美国之音早期建设的记者、作家、艺术家、诗人们却都认为讲真话更重要。”这场冲突步步升级,双方矛盾愈演愈烈,最后终于促成《美国之音宪章》的出台。

美国之音记者隆·布隆伯格回忆说,水门事件初期,美国官方竭力捂盖子。当时美国新闻总署署长下令扣押过许多揭露性报道。布隆伯格说,他当时不能充分报道水门事件,因为调查对象尼克松说到底是美国之音最大的老板。然而,当时英国广播公司(BBC)驻华盛顿记者就对水门事件做了大量报道。

是做职业新闻,还是宣传工具?美国之音内部出现了一股革新力量,要求摆脱国务院的控制。1972年,三分之二的工作人员参加了请愿运动,要求摆脱政府控制。这最终导致1976年美国总统福特签署了《美国之音章程》。人们把这个章程看做是美国之音改革的转折点。

所谓《美国之音宪章》,是《94-350号公共法》(Public Law 94-350)的通称。这项法令经美国国会讨论通过后,于1976年7月由福特总统签署生效。其基本内容有三条:

“一.美国之音必须始终保持为一个可靠的和权威性的新闻来源。美国之音所广播的新闻一定要准确、客观、广泛。

VOAwill serve as a consistently reliable and authoritative source ofnews. VOA news will be accurate, objective, andcomprehensive.

二.美国之音应代表整个美国,而不是美国社会的任何一部分。因此,它对美国的主要思想和制度必须有一个平衡的和全面的报道。

VOAwill represent America, not any single segment of American society,and will therefore present a balanced and comprehensive projectionof significant American thought and institutions.

三.美国之音应清楚的、有效地阐明美国的政策,同时也报道对这些政策所发表的认真的讨论和意见。

VOAwill present the policies of the United States clearly andeffectively, and will also present responsible discussions andopinion on these policies.”

显而易见,第一条是用来取悦倡导新闻优先的业务部门,第三条是用来安抚主张宣传第一的政府管理部门,中间一条则用来满足方方面面的批评者,包括有些国会议员,他们主张美国之音作为国家资助的国际电台,理应向国外听众颂扬美国。总之,《美国之音宪章》是个折中的方案,是各种力量博弈的结果。

4.冷战结束-后冷战时代

1980年代早期,美国之音投入13亿美元以完善它的广播技术与宣传能力。同时,美国之音也开始提供电视讯号的服务,电视节目只包括有选择的区域如古巴,对古巴的广播和电视节目的呼号是马蒂电台(RadioMarti)和马蒂电视台(TV Marti)。

1994年4月,美国政府再次改组国际广播架构,成立国际广播局,美国之音又归属国际广播局。

1999年,面对新的世界格局,美国国会通过法案改组外交机构,美国新闻署于当年10月解散,美国之音归入新成立的国际广播理事会来管理,美新署其他功能则归入了分管公共外交的副国务卿手下的部门。国会当时的意思是,冷战既然已经结束,大可不必像过去那样在公共外交与树立美国形象上花费那么大的功夫。

殊不知在新闻总署解散后还不到两年,就发生了“9·11”恐怖袭击。美国人忽然发现,自己在世界上——特别是在穆斯林国家——的形象出了大问题。白宫与国会赶紧增加拨款,建立阿拉伯语电台和电视台,增强在伊斯兰世界的宣传工作。

“9·11”后,美国之音广播政策也进行了调整。美国广播理事会2008财年预算报告提出,奉行“物有所值”(Moneyfor Value)和“突出实效”(Efficiency and Effectivity)的原则,促使国际广播电台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提高回报。

但这些改革,并不能阻挡美国之音从冷战时的巅峰滑落。1993年,美国之音在工作手册上公开宣布,其全球听众是一亿二千万。1998年美国之音外事办彩色宣传品上印着,他们的全球听众数字是8300万。5年下降了五分之一。

组织构成

美国之音现由一个“新闻时事部”以及三四十个语种广播部组成。“新闻时事部”(News andCurrentAffairs),是美国之音的中枢部门,相当于总编室。美国之音驻各地记者发回的报道,都先汇总到新闻时事部,然后经过编选,再分送各个语种广播部。各个语种广播部等于相对独立的电台,它们与新闻时事部的关系类似于附属电台和所属广播网的关系。在这些语种广播部中,都有各自一套编辑人马。如果说新闻时事部是第一个把关人,那么,各种语种编辑部就是第二个把关人。不同语言的听众,在美国之音不同语种广播中听到的节目,最终取决于第二个把关人。比如,中国听众在美国之音中文广播中听到的一切内容,都是由美国之音的华语广播部最后拍板定夺的。

美国之音中文部

美国之音华语广播部的前身是旧金山一家民营的华语电台,珍珠港事件后转为官方经营。1942年6月战时新闻局成立后,这家华语电台并入美国之音,成为美国之音中文部。美国之音这个中文译名,还是由著名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起的。当时,美国刚刚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久,美国之音中文部只有两名工作人员。在开始阶段,中文部每天播音一小时,普通话和粤语节目各占一半。

当日本入侵中国,中国政府迁入内地以后,为了向中国人民即時报导中国、太平洋地区以及世界其它地方的战事发展,中文部员工人数剧增,新闻和专题节目也更加丰富,并增加了闽南话和潮州话的播音。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国际紧张局势的结束,中文部员工从五十多人减少到不足三十人。

1945年美国之音改组,中文部也从原址旧金山市迁往纽约市。在纽约期间,中文部每天广播八小时,以五种中国方言播音,一度还包括蒙语。

1954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设立美国新闻总署,美国之音改属这一新机构。翌年,美国之音中文部随总部从纽约迁到华盛顿,直到现在。

1970年代的美国之音中文主持人的口音和大陆的广播迥然不同。现在的美国之音广播员和大陆的广播员的口音基本一致,失去了过去的那种特有的美国之音的韵味。

美国之音中文部1994年9月开播以卫星频道和广播同步播出的华语电视节目,1999年7月开办美国之音中文网。2001年9月11日,中文部正式推出美国之音中文网,成为美国之音总网下的独立子网;九一一袭击事件以后,中文部网络组决定,美国之音中文网内容尽量脱离广播走。

中文普通话节目每天播出两次。第一次播音:6:00-7:00;8:00-9:00,第二次播音:17:00-23:00(北京时间)。粤语每天播出2小时,时间是21:00-23:00(北京时间)。另外,21:00-22:00的普通话节目为广播电视同步播出。周一至周四播出《时事大家谈》,周五播出《焦点对话》,周六播出《美国万花筒》,周日播出《海峡论坛》。

2011年,由于美国国会对美国之音中文部的拨款日趋减少,美国之音的中文节目从2011年5月8日起缩短为每天8个小时播音,并停播了音乐类及部分专题节目。美国广播理事会2011年2月上报国会的《2012年财政预算方案》提出,拟于2011年10月起全面停止美国之音的普通话短波、中波及卫星电视广播节目和粤语广播;不过这一提案被否决。

2011年12月6日,美国之音中文网第一个现场直播网络节目《VOA现场》开播,内容为直播美国及世界其他地区各种事件。

争议

美国之音是美国官方的国际传播媒介,但有部分国家认为该台是「美国进行境外渗透,实现其全球霸权的工具」,故其新闻报道的中立性与客观性一直受到一些国家政府质疑。

里根总统任内曾一度出任美国之音台长的康克林在一份备忘录里明确说道:

“全世界都清楚美国之音是个宣传机构。因此,它唯一令人信服的存在目的就在于对抗苏联的广播攻势……我们必须把苏联描绘成地球上最大的掠夺成性的帝国……我们必须尽力刺激人民对统治者的不满以动摇苏联及其卫星国……我们应在苏联控制的傀儡国中煽起民族主义的火焰……我们应赞颂美国多元化的代议民主政体和自由企业制度的优越性。”

显然,作为美国外交政策的一部分,美国之音不可能彻底摆脱美国政府的影响。

中国政府官方媒体新华社就曾指美国之音是「敌台」和「反华媒体」,“其头条新闻经常是中国境内外异议人士的言论和行动及经过该电台歪曲和渲染的中国报道。”美国之音也对相应的指责做出过驳斥。此外,古巴政府也曾指出美国之音的对外宣传活动侵犯他国主权。

围绕美国之音的争议并不仅仅存在在美国外。1996年,拉夫·纳德(RalphNader)成立的美国一个非盈利公民组织要求国际新闻署(当时美国之音的上级机构)提供美国之音的某些“海外节目资料”,国际新闻署以“《史密斯-蒙特法案》不许对内传播资料”为由拒绝提供,该组织诉诸法庭。该组织在法庭上声称,这些节目是有关国际政治、商业和文化极有价值的信息来源,《信息自由法》(Freedom of InformationAct)授权他们有权得到这些政府资料,国际新闻署却以“该组织在美国”为由拒绝提供。美国联邦上诉法院裁决,《史密斯-蒙特法案》有效,国际新闻署有权拒绝提供资料給该组织。批评人士因此认为,《史密斯-蒙特法案》妨碍了公众的知情权。


美国之音总部大楼

卫星接收

美国之音使用亚洲3号卫星。卫星位置位于赤道上空,东经105.5度, 卫星转发器11H频段。 卫星参数:下行频率(Downlink Frequency):4040兆赫,符号率(Symbol Rate):26.5兆符/秒,前向纠错(Forward Error Correction):1/2,网络识别号码(Network ID):1,极化方式(Polarization):水平极化,声频(Audio Channel):左1,右1,虚拟频道(Virtual Channel):390,PID分组识别号码:7320。

播出状态

节目反应

美国之音在海外很流行,但美国国内其实少有人知。美国的新闻广播较为自由,所以很多美国人無須购买短波收音机,而短波收音机在美国价钱不低,而且不是普通商店就可以买到。所以只有业余爱好者才会拥有短波收音机。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展,短波广播在美国是更加少有了。

很多美国之音的英语播音员如威利斯·康诺弗(WillisConover)、帕特·盖茨(Pat Gates)和朱迪·马萨(Judy Massa)已经成为世界名人,虽然他们在美国国内并不出名。

特定服务

美国之音拥有以下几个对特定听众的广播服务节目:

美国之音现在使用44种语言广播,其中包括一个很受听众欢迎的特别英语节目《新动态英语》,特别英语节目使用简单的发音和语法。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42956.html

更多阅读

张振宇、郑智化《不要再来伤害我》 不要再来伤害我原唱

歌曲原名《ain't i flyinglike a bird》,是郑智化1996年的作品。这首歌当时没有流行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主要是因为这是一首闽南语歌,无法在大陆流行起来;另外当时郑智化已经淡出歌坛,这首歌也没有经过包装,且不是主打歌。  郑智化晚期的

新电影:太平轮 导演: 吴宇森 主演: 章子怡 吴宇森电影全集

剧情:1945年夏,国军将军雷义方(黄晓明 饰)在平原战场率兵大败日军,国军通讯兵佟大庆(佟大为 饰)俘获了台湾籍日军军医严泽坤(金城武 饰)。日军投降之后,三人各行其道。雷义方回到了上海,认识了豪门千金周蕴芬(宋慧乔 饰)。两人一见钟

张嘉译 张嘉译主演的电视剧

编辑词条   张嘉译,1970年出生,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影视演员。在《帕米尔一声》、《国家使命》、《半路夫妻》等影视作品中有着出色表演。2009年,因在争议性电视剧《蜗居》中的表演而名声大噪。基本信息外文名ZhangJiayi毕业院校北京

声明:《词条 美国之音10300130073张瀛子 张瀛宇》为网友灬誐伓鬧鉨莂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