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3第21课新文化运动 高中历史必修三

课题高中历史必修3第21课

新文化运动

益田中学许林丽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根据课标要求,可确定本节课中学生需重点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对它的评价。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历史(必修3)》(岳麓版)的第5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中的第二课。从近代文明史的角度看,新文化运动是旧思想的发展、新思想的肇始: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从师夷长技、君主立宪、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发展到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民主与科学;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在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更加进步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

2、与初中内容相比,本部分显然在初中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深化。初中教材把它放到《五四运动》一课中进行讲解,只是提到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和标志。所以,从这节课的内容编排看,还需要重点讲解其内容和评价。

(三)学生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对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历史知识十分感兴趣,尤其现在的教材图文并茂,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理性思维的能力有较大提高。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所以,在教学中应用材料分析法以提高学生们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并培养其论从史出的意识,另外还通过辩论探究法以配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其历史思辨能力,而对于一些较简单的内容则鼓励学生通过自学以提取信息从而提高学习的自主意识。

当今的学生与以往相比,其情感世界更加丰富,对于事物的看法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理应提到更高的层次。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材料,能够从三个方面说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并能知道其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同时能够理解政治、经济、文化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统一的,知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能够简单叙述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基本情况,如兴起的标志、思想阵地、代表人物、活动阵地及指导思想等;

3、能列举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能通过材料理解其核心内容,对“打倒孔家店”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学习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人勇敢探索真理的精神;

4、知道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并能客观公正的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既有进步意义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认识到先进的知识、革命思想对社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提高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能力。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难点

新文化运动影响的全面评价

(六)教学方式

材料分析法、讲授法、自学法、辩论探究法

(七)教学用具

采用制作PowerPoint课件的方式辅助教学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部分

1、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尽量读懂课文中出现的一些材料,包括一些代表人物的主要言论。

2、把全班分成正反两方,正方论点为;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大于局限性,反方论点为: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大于进步性。两方分别充分查找资料以印证本方观点,并由小组成员制成幻灯片,双方各派一名代表准备在课堂上进行总结性发言。

(二)新课导入部分

播放校园民谣《兰花草》,告诉学生其歌词原作者是胡适,《兰花草》是根据胡适的新诗《希望》改编的。胡适曾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首次猛烈抨击旧文学并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掀起一场文学革命,而文学革命又是当时正在蓬勃发展的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本节课我们将从背景、内容及评价几个方面着手,一起返身于当年的新文化运动潮流之中。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歌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其学习兴趣。

(三)师生互动部分

一、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本目内容采用材料分析法,分析新文化运动产生的背景)

材料1.1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年均投资

年均办厂

1895-1911

687万

17家

1912-1918

2300万

79家

结论: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分析: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把主要的精力投放到欧洲战场上,从而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得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个喘息机会,出现了资本主义短暂春天。而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在进一步增强,他们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便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但现实的政治情况又如何呢?

材料1.2

1915年,袁世凯授意他的法律顾问美国人古德诺,发表《共和与君主》的文章,诬蔑中国“大多数之人民智识不甚高尚”,“无研究政治之能力”,因此,“中国如用君主制,较共和制为宜”。……为混淆视听,袁世凯让各省代表组成“国民代表大会”来决定“国体”,在袁世凯爪牙的操纵下,各省代表1993人全部投票赞成君主立宪制。各省的“推戴书”上一律写有“恭戴今大总统袁世凯为中华帝国皇帝……”的字样。——《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结论:政治:袁世凯称复辟帝制,严重地破坏了共和制。

分析: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将民主制度破坏殆尽,并积极策划复辟帝制。为了取得列强对其复辟帝制的支持,袁世凯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从而也使得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加深。

材料1.3

“中国数千年来,立国之本,在于道德,孔子之道,亘古常新,与天无极……近自国体变更,无识之徒误解平等自由,逾越范围,荡然无守,纲常沦弃……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1914年9月袁世凯《祭孔令》

结论:思想上: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分析:1914年9月28日,孔子的生日,袁世凯头戴天平冠,身穿古装,亲率文武百官到孔庙,大行三跪九叩礼,演出了民国以来第一次祀孔朝圣大丑剧。12月23日冬至节,袁世凯又穿起特制的古怪祭服,率领百官,拥进天坛,举行祭天大典。这是民国以来,袁世凯的又一次化装滑稽表演。这两幕丑剧实际上就是其复辟帝制的预演。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显然与资产阶级所期望的民主共和是背道而驰的。

面对此情其景,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识到新的共和制度难以建立在陈旧的思想文化基础上,就好比一栋高楼大厦是不可能建立在原有茅草屋的地基之上的。要想使民主共和得以稳固,必须进行一场思想革命。我们对照一下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不难发现,都是先有思想解放运动,然后才有资产阶级革命,比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有文艺复兴运动,法国大革命也是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所以说中国要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必须进行思想革命,由此,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从以上背景中,哪一项是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对材料的分析,一方面学生掌握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另一方面也培养了“论从史出”的意识。通过对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认识进一步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一)兴起的基本概况

(本目内容采用自学法,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基本概况即可)

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本课内容,现在请同学们结合所预习内容和下面要播放的视频材料思考:1、标志:2、主要思想阵地:3、主要活动基地:4、代表人物:5、指导思想:现在大家一起来填空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所以第二题2、主要思想阵地:《新青年》3、主要活动基地:北京大学。1917年,陈独秀被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后,《新青年》编辑部也就由最初的上海迁到了北京,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锐意改革,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把许多新文化运动的干将请到了北大来,除陈独秀外,李大钊也曾担任北大图书馆主任,胡适从美国留学回国后任北大文学院院长,鲁迅也曾在北大任教过。蔡元培认为大学应该广揽人才,容纳各种学术、思想,让其自由发展,因而还聘请了一些虽然思想保守但学问很好的老先生,如辜鸿铭、刘师培等人。最终也使得新旧思想得以在北大交锋,使得新思想能够在这种自由的环境中逐步被人们所接受。可以说新文化运动塑造了新的北京大学,而新的北京大学积极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此后北大的历次爱国活动在某种程度上讲,与新文化运动之精神的传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而第四题4、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另穿插讲解“三只兔子会北大”的故事。而这些人大多接受了西方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所以5、指导思想: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

 除《新青年》外,当时还出现了许多其他宣传新文化的刊物如《新潮》、《少年中国》、《国民》等,这些都受到了《新青年》的影响,说明了新文化运动在不断发展和逐步高涨。这样,实际上是以《新青年》为中心,大体上形成了一个新文化运动的阵营。

 (设计意图)它不是本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学生的自学基本可以掌握,因而结合学生课前的预习工作,在课堂上再播放视频资料进一步加深感性认识,最后通过填空的方式对本部分知识加以强化。

(二)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请同学看到以下三组材料,分别请三位同学做代表起来回答。

 材料1“抛弃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国人等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即民主)并重。”——陈独秀(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

 材料2打倒“孔家店”——吴虞;“我翻开历史一查,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仔细看了半夜,…满本都写着‘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材料3文学要“须不避俗字俗语”——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推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提倡新文学,提倡旧文学)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三段材料让学生归纳总结,从而得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三提倡三反对”。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

1、德先生与赛先生

上面的四点内容中,最核心最主要的内容是什么呢?——民主和科学。西方文明从中世纪后期到近代,一直到现代,最重要的就是这两条了。陈独秀当时借用这两个词的英文发音(democracy和science),形象地称他们为“德先生”和“赛先生”。

材料: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生则自由亡。——李大钊《民彝与政治》 说明提倡民主的目的就在于反对专制,最终实现民主政治。

新文化运动提倡的“科学”意义很广泛,包括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以及具体的科学技术与科学知识等其主要目的在于反对愚昧迷信、盲从和武断,树立起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从而启迪民智,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

(设计意图) 通过材料分析和讲解,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民主和科学的内涵。

2、“打倒孔家店”

材料:“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陈独秀《新青年》 ”

新文化运动的直接目的在于建立民主与科学的资产阶级新文化,最终建立起民主共和国,而民主和科学的最大障碍来源于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因而为了反对这些旧道德就不得不提倡以民主、自由、平等、博爱为内容的新道德。新文化运动干将竖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过渡)为什么要打出这样的旗帜呢?我们课本中也讲到了一些新文化运动中关于“打倒孔家店”的言论。思考探究:究竟该如何理解“打倒孔家店”这个口号?这个口号适不适用于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学生讨论后,教师点评)

“孔家店”含义:以孔子和儒家学说为代表,维护专制制度的旧礼教、旧道德;政治动因: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孔子及其儒教与旧文化存在密切关系,专制统治者利用其中的糟粕部分为其统治服务;新文化运动以孔子、儒教为镖靶为其文化、精神批判运动服务,实质上是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思想体系、文化传统的厘清与扬弃,对于该点,应当肯定。但这个口号的提出也有消极方面影响,如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上存在着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片面性,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仍然存在着许多合理和精华之处,所以这个口号已经不再适用于今天了。今天,我们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抛弃了优秀的文化传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剔除糟粕。

反对旧道德的代表人物除了刚刚提到的陈独秀和李大钊外,鲁迅也是一位积极的践行者,他通过自己犀利的笔锋猛烈抨击了旧礼教和旧道德,深刻地揭露了专制制度和纲常礼教的黑暗。教材选取了最有代表的《狂人日记》和《我之节烈观》两篇文章来例证。《狂人日记》揭露了传统礼教的吃人本质,在文体上,还是我国第一部白话文小说。《我之节烈观》则在揭露贞节观等旧思想伦理对人的戕害方面做了深刻的剖析,揭露了“忠、孝、节”的伦理道德的危害性。在新文化运动潮流的冲击下,传统的贞节观念逐步受到越来越多的人怀疑,后来还有不少妇女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深化学生对“打倒孔家店”口号的进一步认识,并为后面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做好伏笔。

 3、文学革命

为了实现民主和科学,其途径是提倡以民主、自由、平等、博爱为内容的新道德以反对以儒家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而为了反对这种旧道德,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拿起了一种武器——文学(过渡)。传统的旧文学采用的是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内容多是维护君主专制的,成为旧文化、旧道德的载道工具,为了普及新道德,就必须采用新的文化载体——一方面是文体上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另一方面则是在内容上以新鲜、平易、富有思想内容新文学取代内容陈腐的旧文学。这里可以看出文学革命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如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主要是从文体方面系统提出了文学改革的主张,即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则进一步侧重思想内容的改革,以新文学取代旧文学。而刚才我们所说的鲁迅的《狂人日记》实际上把两者结合起来,既在形式上采用白话文,内容上也是全新的反对旧礼教旧道德的。这是中国的第一首白话诗,其作者就是胡适。刘半农就在此期创造了新字“她”以适应白话文通俗易懂的需求,并写了首《教我如何不想她》的新诗歌,另外胡适还写了白话游戏诗以说明古今用词上的差异。总之,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们在文学革命中所体现出的、与传统相决裂的勇气和对新文化的信心,号召了更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加入到新文化运动中来。

而白话文的通俗易懂也使得普通民众能更容易看懂此时的文学作品了,再加上作品内容的丰富多彩,大多反映现实生活,更进一步的提高了人们阅读的兴趣。另外,民国初年,面向群众的通俗教育和社会教育已有初步发展使得文化进一步平民化。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有个较全面的了解,同时提示学生其间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猛烈批判的大无畏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性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是中国现代的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新”即体现在其对传统文化的彻底批判。

我“辩辩辩”: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大于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大于进步性。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探究和课堂展示,提高学生们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此同时也能对新文化运动做出较全面的评价。据此部分学生还能认识到一定的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到一定反作用,先进的知识、革命思想对社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则可能阻碍社会的前进,对待历史事件要采用一种辩证的视角,避免一刀切。

板书设计:

一、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

政治:袁世凯复辟帝制,破坏民主共和制。

思想: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一)兴起的基本概况

 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主要思想阵地:《新青年》

 3、主要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4、代表人物:陈独秀、鲁迅、胡适、李大钊等

5、指导思想: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

(二)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提倡旧文学。

三、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进步性;局限性

(四)课堂总结部分

  本节课我们一起分析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主要有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其内容概括起来是“三提倡 三反对”,刚刚通过同学们的辩论我们了解到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但同时又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本课学习中,我们还接触到了许多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如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等,他们在反专制主义思想斗争中表现出的勇敢地探求真理的精神值得我们今天每一个人去学习。那么,在这些人物中,你对哪一位印象最深?可否用一种颜色来表示他给你的感觉(提示学生可以从人物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活动,发表的文章作品及贡献等方面加以解释)。

  最后,一句话,一堂课:让学生用一句话来高度概括对新文化运动的总体认识。

(五)课后作业部分

一、选择题

1、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

A.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B.中国传统文化的改良运动

C.资产阶级传播西方文化的运动D.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斗争

2、一般来说,思想启蒙运动总是发生在社会变革之前,而新文化运动却带有对辛亥革命“补课”的性质,主要是因为他

A.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B.彻底完成辛亥革命未能完成的任务

C.第一次高举起社会主义的大旗D.动摇了专制主义思想的统治地位。

3、新文化运动时期,鼓励各种观点在北京大学里自由发展。这体现了下列哪种思想

A、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B、民主和科学

C、德、智、体、美全面发展D、兼容并包

4、新文化运动中把反对儒家传统道德作为矛头所向,这主要是由于

A、儒家思想是维护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B、当时北洋军阀推崇儒家思想

C、儒家思想比资产阶级文化落后D、儒家思想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5、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宣传科学,主要目的是

A、推动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发展B、使国民认识世界科学发展水平

C、把民众从迷信盲从中解放出来D、普及科学知识,宣传科学救国

6、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和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的思想相比,就其作用而言,主要“新”在

A、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平等思想B、较为彻底地批判了专制主义统治思想

C、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D、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孔子与宪法,涉不相涉者也。吾今于此标题,宁非怪诞之尤?然于怪诞标题之前,久已有怪诞之事实发见。……怪诞之事实者何在?则宪法草案中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之事是也。

                         ——李大钊《孔于与宪法》

材料二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年,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杂志罪案之答辩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久已有怪诞之事实发见”主要指什么事件?

(2)材料二中“闹了多少年,流了多少血”主要哪些领域进行的?请以典型的史实加以说明。

(3)材料二中“光明世界”的本质含义是什么?

(4)“德赛两先生”具体指什么?请分析请这两位先生的背景是什么?有何意义?

8、问答题: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文言文被白话文所替代,淡出汉语言的现代舞台。我们是否真的要彻底抛弃文言文吗?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D 2、D 3、D 4、A 5、C6、B

二、非选择题

7、(1)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2)思想、宗教、政治、科学技术三大领域。思想:14~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17~18世纪启蒙运动。宗教:15世纪西欧的宗教改革。政治: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18世纪法国大革命。科技:哥白尼的“日心说”,伽里略证实“日心说”;牛顿经典力学体系;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学说(3)资本主义社会确立。(4)民主和科学。当时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军阀割据造成的灾难,中国社会极端黑暗。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在社会上出现了复古主义逆流。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增强,要求民主政治。在这种情况下,先进的中国人打出了西方的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从而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具有反封建思想的进步意义,也有利于科学事业的发展。

8、(参考)自汉语言诞生以来,它就伴随中华民族(汉族为主)的繁茂衍生而不断发展昌盛。它承载着厚重、古老的中华古文明,承载着中华民族创造的辉煌,也承载着中华民族创业的艰辛。可以说,是中华古文明孕育了汉语言、汉字、文言文,而汉语言、汉字、文言文又忠实地记录、亲密地伴随、强有力地促进了中华古文明。只看到文言文的缺陷性,忽视文言文在中华古文明发展史中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那只能是一种割断历史传承关系的不负责行为。白话文占据汉语言统治地位还不到100年,它肩负着承载中华现代文明的重任,若又要它承载中华古文明,那是勉为其难的。文言文和中华古文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只要我们还需要汲取中华古文明的营养,我们也就永远不能拒绝文言文。

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

  本课作为区级公开课,得到了很多老师的帮助,经过了不断的修改完善最终成型。本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能基本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内容及评价。通过歌曲导课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主体采用材料分析法,也是今后历史教学的一个大方向之所在,对于评价部分采用辩论式,也使部分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提高。

但作为本人工作以来的第一次公开课,问题还是颇多的。首先,由于本课内容较多,宜采用两个课时来上,而我为了课程的完整性,只采用的一个课时,从而使得整个教学程序十分匆忙,对某些问题的分析,特别是对于材料的分析也不够深刻到位,上课给人一种“赶”的感觉;其次,课堂上有些语言不够精炼准确,对一些知识点的落实还不够到位;另外,课前准备工作没能做好,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突发情况的应变能力不够,如上课时听课老师还未就位时实际已经到上课时间了,而作为新老师我不便立即上课而是等老师们就座之后才开始上课,不幸的是那天学校上课铃突然坏了没有按时想起,最终使得本堂课推迟了近四五分钟才开始上,也导致本次课上得比较匆忙,另外还使得一个课堂活动即用颜色来表示对新文化运动中代表人物的感觉未能如期开展,也是本堂课的一个遗憾之所在。

通过此次公开课,个人感触颇深,体会到同仁们的关心和支持及长者们的理解和帮助,更重要的是通过老师们的点评,知道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对今后的教学有很大借鉴和帮助意义。另外,通过学生们上交的作业(“用颜色来表示对新文化运动中代表人物的感觉”和“一句话 一堂课”),对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所获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比如上交的作业中发现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中代表人物鲁迅的印象最深,全班50人,就有33人写到鲁迅,占总人数的66%,其中用红、黑、白来表示对鲁迅的第一感觉的分别占30%、28%、24%,另外也有学生用灰色和黄色来表示。从中发现大多学生对鲁迅批判旧礼教、旧道德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只是个人对色彩的感觉不一样,从而在用颜色来品评人物时也有差异,这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学生们的情感态度有所不同,当然也反映出学生们对颜色的想象也似乎不够丰富,大多局限于红白黑三种颜色。在关于用一句话总结课堂时,学生们的作业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对新文化运动的总体认识和看法,一类则是对新文化运动中的具体内容或代表人物的认识,还有一些学生可能是没听清我的问题,写了些对本堂课课堂气氛的感受等。总之,通过学生们上交的作业,也发现了一些平常不被关注的学生们的书面表达能力还不错,但总的感觉是,如把此两项活动放置课堂上操作,其效果可能会更佳,所以准备下次再上此课时采用两课时。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42929.html

更多阅读

21.第一次世界大战知识点 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21.第一次世界大战重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和评价。 知识结构图:一、帝国主义争霸世界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和老牌资本主义国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八年级上历史学科讲学稿第9课 新文化运动课题课型时间主备人审核审批新文化运动新课【学习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

2015高考新课标Ⅱ理综第21题赏析 2016新课标高考理综

2015高考新课标Ⅱ理综第21题赏析张怀华一、试题回放二、试题分析A由于开始的时候B的动能为零,最后A落地前一瞬间B的速度也为零,因此可得B的动能先增后减,轻杆对B先做正功,再做负功。故A选项错误。 B由于系统机械能守恒,最后B的动能为零,A

声明:《高中历史必修3第21课新文化运动 高中历史必修三》为网友何必太入戏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