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黑洞!!! 超级黑洞

--------------------分割线-----------------------
目录:


一。一.烧“黑洞”前的知识充电站:天体物理学
1.恒星的演化
2.离开主序后的太阳变成了什么?
3.质量更大的恒星演变成什么?
4.白矮星和中子星中的物理
二。烧黑洞之前的知识充电站:相对论
1.相对论的基础
2.狭义相对论的物理意义
3.广义相对论的物理意义
4.相对论的一些概念
三。黑洞的种类和性质
1.施瓦希黑洞
2.观测现象和真实现象
3.RN黑洞,数学家的模型
4.克尔黑洞
5.彭罗斯图-----克尔黑洞模型的最神奇推论:多重平行宇宙
6.一般稳态黑洞
7.极限黑洞,裸奇点和宇宙监督假设
四。了解量子黑洞前的充电站:热力学和量子力学
1.热力学的基本概念
2.热力学的四大定律
3.时间箭头←目前讲到这里
。。。。。。
未完待续



---------------------分割线-----------------------



一.烧“黑洞”前的知识充电站:天体物理学
1.恒星的演化
大家都知道恒星,例如太阳,是靠核聚变辐射光和热的
这个概念在“主序星”阶段是正确的

在了解“主序星”之前,先探讨一个问题
为何太阳的体积是那么大?
目前公认的太阳半径测量结果是696000km,地球半径是6千多KM,也就是说太阳的半径是地球的100倍出头
那么为何太阳的半径就是这么大,不是6km,也不是6亿KM呢?
这里有一个平衡存在
即:太阳的辐射压力和太阳的引力维持平衡
例如有一个氢原子在太阳表面,那么太阳释放的光和热会迫使这个原子飞离,而太阳引力使得这个原子落入太阳内部,这两个力基本维持平衡
(当然,日冕层即太阳高空的原子收到的辐射压力更大,因此飞离太阳表面趋势增加,形成太阳风,但飞离的部分和太阳整体体积相比,九牛一毛,大体还是相对平衡的)

那么,类似于太阳的其它恒星呢?
于是,天体物理学家就把很多恒星的数据记录下来,
然后以表面温度作为x轴,光度作为y轴,画在了坐标内
这就是有名的赫罗图



结果惊奇的发现,大部分恒星在赫罗图中的位置,是落在左上到右下的斜线中的
接下来再通过研究,会发现,在这条斜线中的恒星,维持其发热的能量,都是来源于氢聚变为氦的过程
而由于采集的恒星是随机的,因此可以认为,一颗恒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这条斜线中度过
也可认为,恒星通过氢聚变提供能量,在其生命周期中占了大部分时间

于是,这条斜线就叫做“主序”,在主序阶段的恒星,也叫做“主序星”

再仔细分析主序阶段的恒星,会发现,其质量也按一定规律排序,越重的恒星越在左上方,越轻的恒星越在右下角

因此,如果将y轴刻度按恒星质量来标注,得到的图的本质也是赫罗图,而且分布规律也是一样的。

最后,观测银河系中的几个星团,将星团中恒星标注在赫罗图上,会发现,不同的星团,主序往左上角延伸到一定程度就拐弯并断裂了
由于星团的恒星基本是在同一时间(就宇宙150亿年的时间来说,即使是100万年,也可认为是同一时间)诞生的
因此,可以推断出,越亮越重的恒星,越早离开主序阶段
也就是说,越重的恒星,命越短

为何有此规律?很容易理解,因为恒星散发热量是朝着3个维度散发的,因此,重量提高,虽然携带的核燃料更多,但散发速率是3次方的关系,因此燃烧速度也必须3次方,才能维持平衡。

如果将恒星在主序的生命时间标注起来,就可以得到这张赫罗图


2.离开主序后的太阳变成了什么?
由于主序阶段的能量都是原子氢核聚变,因此,离开主序的恒星都不是氢核聚变引起的
随着时间的延续,
太阳(其它大于太阳质量或小于太阳质量的恒星均如此)中的氦越聚越多,
最终引发了氦闪耀,此时,太阳也就离开了主序阶段,进入红巨星阶段
此时的太阳体积膨大,因此光度将非常大,而表面温度降低,因此它将落在赫罗图的右上角
由于红巨星阶段表面积非常大,因此为了维持压力平衡,所以输出的能量也必须非常大,
而且氦的燃烧释放的能量和氢相比,又少的多
因此,恒星在氦燃烧阶段是不长久的,公认的说法是太阳质量的恒星的氦燃烧阶段是100万年(氢燃烧即主序阶段是100亿年)
氦燃烧的灰烬将是多种的,一般为碳
于是,太阳中心就多出了一个以碳为主的核心。
而碳在太阳那么大质量引起的压力下,是无法进行核聚变的。
表面残存的氢和氦层会逐渐以强大的太阳风形式吹离,最终露出裸露的核心。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白矮星。它有着极小的光度(因为核心半径很小)和极高的表面温度(恒星核心的温度),因此它将落在赫罗图的左下角
由于白矮星不再有核聚变,因此随着辐射,白矮星会逐渐冷却,最终变成黑矮星。
其实这个冷却是一个长期的阶段,因为它表面积太小了,甚至可以认为它是一个热的绝缘体,一般天文界认为宇宙到现在还没有一颗黑矮星存在(还没有已经变凉的白矮星)
由于其主要成分是碳,再加上高压和高温条件下逐渐冷却(和火山口的碳类似的环境),因此它冷却后不是石墨状态,而是金刚石状态,也就是说,是一颗巨大的钻石星球。


3.质量更大的恒星演变成什么?

如果当一颗恒星演化到红巨星阶段时,还保留8个太阳质量以上的重量
那么碳核心就会点燃,进行更深层次的聚变反应
目前公认的模型是洋葱头模型

在不同的界面上,进行这不同的聚变反应
由于越重的原子聚变时释放的能量越少
因此燃烧周期就越短
按照一些模型推导出的25个太阳质量的恒星核心演化,
碳可燃烧600年,氖燃烧1年,氧燃烧6个月,硅燃烧1天,最后生成的是铁
铁是聚变反应的死区,无论铁裂变为轻原子,或聚变为更重的原子,都需要输入能量

当这个铁核心越来越重,
电子会突然无法支撑住压力(这里的支撑力不再是热辐射,而是简并压力,下面会详细说明),突然进入铁原子核
于是,铁原子被轰的粉碎,质子和电子合并为中子,并释放出巨大能量(比聚变能量要大的多)
于是,整个恒星被炸碎了,外面的洋葱头被剥离,中间裸露出来的核心就是中子星。
中子星中间不存在任何原子,
也可以认为中子星就是一个巨大的原子,
只是普通原子靠核力将质子和中子固定,而中子星靠引力将中子固定


4.白矮星和中子星中的物理
前面说过,白矮星不再进行核聚变,但其还是有压力可以维持平衡,不至于塌缩
这里就是电子的简并压力
这是一种量子化的作用力,其本质是泡利不相容原理: 指在原子中不能容纳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电子。
正是这种力,阻止了电子挤压到更小的空间中去,电子和电子之间形成了平衡,从而支撑起了整个白矮星。
简并压力是一种非常强悍的作用力,在它面前,岩石,钢铁,支撑这些“坚硬”物质的电磁力就是毛毛雨。

但是,电子简并并不能无休止的低档引力
当引力逐渐变大,电子和电子直接就靠的更紧密,简并压力就更大,电子的运动速度就更快,这里相对论起到了一个“反派角色”,由于电子运动速度趋向于光速,电子就更重(相对论会在后面仔细说),于是线性被破坏
在一个临界点,电子简并将无法抵挡引力压力
这个临界点由旅英的钱德拉塞卡博士计算出来,大约是1.4倍太阳质量

也就是说,自然界不存在任何大于1.4被太阳质量的白矮星
(注意并不是说超过1.4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就无法演化为白矮星)

如果有一颗1.3倍太阳质量的白矮星,你不断向它转移质量,例如把砖头扔在上面,当你转移超过0.1倍太阳质量的砖头时,白矮星会突然塌缩。
塌缩的结果是一样的,出现一颗中子星

中子星非常细小,一颗太阳质量的白矮星的半径大概在一万km,而同样质量的中子星大概在10km

那么中子星是如何抵抗引力的?也是靠简并压力。
不同的是不再是电子简并,而是中子简并。这种压力会阻碍中子星进一步塌缩。

那么,中子简并是否会被相对论“策反”呢。
答案是肯定的(如果是否定的就没有黑洞了,这贴也白开了)
物理界的结论是在3~4个太阳质量之间,中子简并将无法抵抗引力。
具体精确值是多少?不清楚,因为对于相对论状态下的物态方程还没确切解。


也就是说,如果你有一双很牛逼的手,可以把白矮星当橡皮泥捏
那么你拿2个太阳质量的白矮星捏一起,可以创造一颗中子星
如果你再捏入2颗白矮星,那么很有可能中子星就不见了

有没有比中子简并更牛逼的力量来阻挡塌缩?
没有。
塌缩的结果,就是黑洞



二。烧黑洞之前的知识充电站:相对论
1.相对论的基础
整个相对论的大厦建立在光速不变原理上
19世纪末,麦克斯韦建立了一组优美的方程组,电磁学方程。
它的形式简洁而优美,能推导解释一切电磁学的物理现象,因此是被公认的。
而光速可以从这组方程中推导出来。大约是30万km每秒。

当时由于光的波动说占了上风
当时物理学界的观点是,光是一组波,波是存在于介质中的
因此光在宇宙中传播也是存在于一种均匀的介质中,被称作以太,这是一种无重量无密度的介质。
于是1881-1894年间,迈克尔逊和莫雷做了一个实验,利用一种精密的干涉仪来测量垂直地球公转方向和沿着地球公转方向的两束光(互相垂直的光)的速度差异,由此来推断出地球相对于以太的运动速度。
测量结果雷到了现场的所有人,两束光的速度完全一致!
也就是说,地球相对于以太是静止的!
也就是说,是太阳绕这地球转,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这不是活生生的地心说复辟么?
于是,其中肯定有个理论是错误的。

以太是建立在牛顿力学上的推论,牛顿力学的框架建立在,速度,重量,时间都是线性的关系,任何地点的时间都是均匀流逝的,速度是线性叠加的(例如在光速飞船上向前再发射一束光,地球上观测到那束光是2倍光速)

于是,要么是麦克斯韦错了,要么是牛顿错了。爱因斯坦认为是牛顿错了,因为麦克斯韦的方程组太完美了,完美的东西永远是和谐简洁的(和谐宇宙理论的鼻祖? )

锁定光速不变性,其它方程式重新推导,最终建立了狭义相对论。

2.狭义相对论的物理意义
动钟变慢
运动的物体的流逝时间是缓慢的。例如你和一架飞机校准了时间,你站在地球上,飞机在天上飞行,一段时间后,你发现,飞机的钟比你的钟慢了。
动尺变短
运动的物体在运动径向的长度会缩短
动物变重
运动的物体的质量比它在静止时候的质量要重
能量和质量的关系
E=mc平方,大家都熟悉
能量和动量(P)的关系
E平方=P平方c平方+M0平方c四次方
上面M0是指静止质量

上述推论都是由基于光速不变的洛伦茨变换推导出来的,方程组可以相互变化,动钟变慢的方程也可以变化为动尺变短,也可以变化为动物变重
罗伦茨变换的方程组很简洁优美,只要将公式中的质点速度v趋向于c求极限,就会理解上述意义。方程组就不写了,任何一本大学物理讲义都会有介绍。

可以看到,相对论的物理学意义,描述了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性,也描述了能量和动量的不可分割性。



3.广义相对论的物理意义
广义相对论可以通俗的理解为:
1.惯性质量=引力质量
2.等效原理:引力场与惯性场的一切物理效应都是局域不可分辨的。
也就是说,你在无穷小范围内(质点运动),无法分辨你是在太空漂浮(惯性场),还是在地球上空自由落体(引力场)
进一步可以推论,根本不存在于引力,而是大质量引起的时空弯曲
因此卫星在绕着地球旋转,其本质也是在惯性场中匀速运动,只是因为时空弯曲了,因此我们观测到它不是走的直线,而是走的一个闭合圆圈

4.相对论的一些概念
世界线
质点在T1时刻,在a点,在T2时刻运动到了b点
在四维时空中可以以思维坐标系描述为(t1,xa,ya,za)运动到(t2,xb,yb,zb)
那么,连接这2点的线段称之为世界线
两点之间的间隔s可以用一组公式计算
s平方=-(ct)平方+x平方+y平方+z平方
可以当作四维时空的勾股定理

短程线
物体按惯性运动,走过的世界线就是短程线
这里要注意的是,因为已经取消了引力,因此物体在“引力场”中运动,不受到任何“引力”的吸引,它还是惯性运动

引力红移
红移大家都知道,运动物体发出的频率会因为有速度而变化
呼啸而来的救护车,音调较高,呼啸而去的救护车,音调较低
音调就是空气振动频率,频率变高就是紫移,频率变低就是红移
运动物体发射的光谱也有此现象
引力(实际是弯曲的时空)也会改变物体发射的谱线频率,造成红移
这种红移就叫做引力红移



光锥
前面可以看到,两点的间隔的公式里面是带了一个负号的,
当我们描述的是一束光,那么这束光走过的世界线=0
也就是说s平方=0,那么这两点的间隔就是类光间隔
在时空中任取一点,然后将与其关系为类光间隔的点集合起来,就组成了一个光锥
在光锥内部,任意点之间都是可以进行质量交流的(内部到达任意两点都只需要v<c即可)
在光锥表面上任意点之间,只能使用光波才能沟通,而光锥内和光锥外,是无法沟通的,除非v>c,而这是相对论禁止的

下面是光锥图:
舍去了一维空间,xy轴代表空间,z轴代表时间
在光锥内,质点之间可以物质交流,光锥表面,只能通过光来沟通,而光锥之外,是禁区,无法到达。


同时超曲面、零超曲面

假设有一个质点,那么它就有一个同时超曲面,也就是在这个表面的其他质点,只有通过光线才能和其沟通,
而t轴(时间)就是同时超曲面的法矢量(垂直于此曲面)
当一个质点的运动速度趋于光速,那么它的光锥就会变窄,
当它到达光速时(假设,实际上除非光子等0静止质量物质,有限质量物体是无法到达的)
它的光锥会关闭,而它所在的同时超曲面的法矢量也会倒在超曲面上
也就是说法矢量平行于切矢量
这里也可以理解为弯曲时空造成的,因为平直时空,例如欧几里德时空,法线怎么可能平行于切线?
法矢量倒在超曲面上的超曲面,称为零超曲面,零曲面,也叫类光超曲面,光锥表面,光波的波前,黑洞表面都是零曲面

类时间隔,类时世界线
指有限质量质点可以到达的间隔,质点走过的轨迹就是类时视界线
类光间隔,类光世界线
只有光子才能到达的间隔,光子走过的轨迹就是类光世界线
类空间隔
如果存在一个超光速质点,那么其走过的轨迹就是“类空世界线”
这被相对论所禁止的,因为没有任何物质可以超越光速
同样也可以理解为,如果两点之间的间隔是类空的,那么这两点就永远无法通联



三。黑洞的种类和性质

从天体物理学来讲,星体塌缩为黑洞,所有的物质都集中到了一点,那里引力无穷大
黑洞没有一个固态的外壳,只有一个黑洞表面(几何学的表面,那里没有物体,是真空),叫做视界,视界上内部的一切,包括光线,都无法摆脱引力的吸引。

上面天文角度解释了黑洞的诞生过程
但是,这个解释太笼统,太通俗了,例如我问,根据相对论光速不变性,无论是不是在黑洞表面,光永远以光速飞向我,哪里会被引力吸回去呢?这样的问题,根本无从回答。

下面,对于黑洞的一些性质的详细分析,更像是物理学家和数学家无聊时做的一种游戏
因为黑洞无法观测到,它周围的物理环境太极端了,也无法测量
因此所有的推论都是基于数学模型而来的(第二段相对论知识,就是准备更好的理解这个复杂的数学游戏)

任何天体一旦变成黑洞,它的一切性质就完全消失了,
只剩下3个参数可以描述:质量,电荷,角动量
这叫做无毛定理,就是说黑洞没有毛发,
其实应该叫三毛定理

接下来的一些黑洞的种类,正是根据三毛定理来分类的

1.施瓦希黑洞
这是一个最简单的黑洞模型
它描述了一个不带电的,不自传的静态黑洞

视界
根据相对论的施瓦希解,可以看到时空曲率在2个地方有发散(就是无穷大),一个是奇点,一个是黑洞表面
其中黑洞表面的时空曲率发散只是因为选取坐标轴不当而引起的,其本身曲率并不发散。
当一个质点从外界无穷接近于黑洞表面时,处于无穷远处的观测者会看到,质点的时间变慢,质点发出的光线越来越红,越来越暗淡。
在质点穿越黑洞表面的一瞬间,我们就再也无法观测到它了,它和我们的世界已经彻底切断了联系。这是因为在黑洞表面,引力引起的红移无穷大,光线的频率变为0,波长变为无穷大。
因此,在视界发出的光线,可以认为它还是到达了我们,只是光的频率变为0了,我们知道,光子的静止质量是0,它的能量完全依赖于其频率。
因此,当频率=0,光子也就消失了。没有任何能量,就是真空,不再存在物质我们也自然看不到那束光线了。

再看接近于施瓦希黑洞视界的质点的光锥
当质点靠近视界时,光锥会变窄,在视界上,光锥关闭(零曲面性质)
在通过视界时,光锥会反转,也就是横躺光锥
横躺光锥是沿着距离轴线的
我们知道,普通光锥是沿着时间轴线的,而时间箭头是不可反转的,因此,光锥也可以认为是顶点的质点可以移动的范围,那么,由于光锥横躺,因此,顶点质点无论如何,都只能朝奇点运动,最终终结在奇点上。
这也是施瓦希黑洞的特点,就是说,如果你掉入了黑洞内部,纵然你的飞船有着多么巨大的发动机引擎,你也不可能再低挡黑洞引力,最后你终将到达奇点

下面是进入史瓦西黑洞视界前后的质点光锥
y轴是时间,向上代表时间箭头,x轴是离开奇点的距离,c点代表视界处,0点就是奇点
可以看到质点在进入奇点前,它的光锥是正常的,朝着时间箭头方向(就是我们熟知的世界)
到达视界时光锥关闭
前面我们知道,光锥外部是禁区,不可到达,因此,如果质点到达视界,它发出的光线也就不可能跑到光锥(已闭合)外部,到达我们熟知的世界
进入视界后光锥平躺,由于光锥代表着质点的时间箭头,因此,无论采取何种措施,质点终将到达奇点并毁灭



2.观测现象和真实现象
取无穷远作为观测点,观察掉入史瓦西黑洞的质点
在质点到达视界之前,我们是可以正常观测到的,但质点发出的光线有越来越显著的引力红移
由于前面我们说过,视界和光波波前一样,都是零曲面
因此接近视界的质点和接近光速的质点一样,都表现出相对论性质,其中一点就是动钟变慢
于是我们观察到,质点接近视界时,质点的时间流逝会越来越慢,它也越来越趋向于凝固在视界上
换句话说:任意物质都不可能被黑洞吸入了?最终都只是到达视界而已?

这仅仅是观测现象,前提是我们去了无穷远作为观测点
换一个观测点,就以质点作为观测点(例如你就是一个掉入黑洞的宇航员,以你作为参照系)
你会发现,在掉入黑洞的过程中,你的手表还是正常走的,时间还是均匀流逝的,穿过视界的一瞬间,你体会不到任何异常(这里忽略了潮汐引力),直至你到达奇点并毁灭

因此,质点只要进入视界,还是会到达奇点,而并不是凝固在视界表面
凝固只是因为参照系的选取不同而造成的观测现象





3.RN黑洞,数学家的模型
如果给一个史瓦西黑洞带上电荷,它就变成了RN黑洞
RN黑洞有很多奇怪的性质

双视界
除了外面的一个视界外,RN黑洞的视界内还包含了一个视界,叫做内视界
奇点被内视界所包围,内视界又被外视界所包围
由于我们前面知道,质点在穿过视界时它的光锥会反转,
因此当质点穿过外视界进入RN黑洞时,它的光锥平躺,保证了质点不可避免的超内视界运动
而到达内视界后,光锥再次反转,反转后光锥和时间箭头又一致了。
如果是宇航员开着飞船进入,穿越内视界后,他可以驾驶飞船避开奇点

裸奇点
当电荷逐渐增加,内视界会增大,当达到一定值,内视界会和外视界重合,导致奇点裸露




奇点的不可抵达性
通过一系列冗长的公式推导,可以发现,如果一个有限质量的物体试图接近奇点
该飞船的加速度必须趋向于无穷大(被撕裂压碎)
该飞船需要花的时间必须取向无穷大(相当于永远到达不了)
该飞船的静止质量必须下降为0(飞船化为光子)

最后,RN黑洞最重要的性质:一切都是胡扯的特性
就像自然界所有的物质都是电中性一样,你不可能抓起一把质子(完全的正电),你也不可能抓起一把电子(完全的负电)
摩擦后的玻璃棒带的静电,会在空气中迅速中和变为电中性
因此,自然界的黑洞都是电中性的,即使带了微弱的电荷,也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更何况它会在短时间内吸引符号相反电荷的物质而中和掉
因此,RN黑洞仅仅是数学家的游戏,自然界是找不到的

4.克尔黑洞
我们知道,地球,太阳,大致银河系,都有自传现象
高密度恒星也有自传,而且凶悍很多
例如1054年爆炸的一刻超新星,我国宋代就有明确的史书记载
目前它的痕迹就是蟹状星云,通过大型射电望远镜,可以发现它的中间有一棵中子星
其自传达到每秒30周!

这其实很好理解,冬奥会上的花样滑冰
当运动员转圈时,将手收拢在胸前,其转动速度会变快
这就是角动量守恒引起的

恒星也是如此,当一颗普通恒星演化为末期的致密星时,因为角动量守恒,因此它必将高速自传

因此,由恒星塌缩形成的黑洞,多数是在自传中的,史瓦西黑洞反而只是理想化的模型
就像我们学习几何一样,线段的定义是一条没有宽度的有长度直线
但我们知道,真实世界中不可能有东西是没有宽度的,
但理想化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分析问题

克尔黑洞的结构
克尔黑洞相对于史瓦西黑洞甚至RN黑洞来说,有着更为有趣的结构
最外面,它拥有一个无限红移面,这个面是个椭球体
内部有一个球形的视界
在两极,无限红移面同视界相切
再内部同RN黑洞一样,有一个内视界
最中间,有一个奇环(注意不是奇点)


能层
能层是加在无限红移面和单向膜区(外视界)的一个区域
接下去为了避免概念混淆我们会把外视界改称单向膜区
我们知道,视界一开始的概念是定义为在视界内部,我们就无法观测了
但通过史瓦西黑洞的分析,我们对于视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是时空互换的分界线(光锥方向变化)
而一开始的“无法观测”,只是视界的表观现象,其实是因为无限红移面和视界重叠引起的(史瓦西黑洞无自传因此重叠)。还记得前面的分析吗?质点靠近视界,其发出的光因为引力红移,因此波长变长,最终波长趋于无穷,光子能量趋于0,因此无法观测了。其实就是“无限红移”引起的。
能层有着极为有趣的性质,下面会详细分析

奇环
根据冗长的数学公式推导,可以得到一个奇异性的解,它的物理意义代表了奇异区不再是中央的奇点,而是一个奇环,在奇环上,时空的连续性被破坏
后面我们会分析,奇环附近时空的拓扑可以导致我们能够进入其他“平行宇宙”

裸奇环
和RN黑洞类似,当角动量达到一定值,内外视界将重合,最终导致视界消失,从而导致奇环裸露



克尔黑洞的拖拽效应
克尔黑洞不但自传,而且拖拽着其周围的时空一起旋转
大家可以想象下一洗脸池子的水,拔掉底部的塞子,池水留下去的时候形成了一个漩涡
克尔黑洞对空间的影响也是如此

那么,拖拽效应会引起什么现象呢
先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设一条河流上有一艘船在航行
因为发动机功率有限,船的最高速度只能到每小时30km,
假设河水的流速是10km每小时,那么,如果船开向上游,相对于岸边只能以20km每小时运动,如果船开向下游,则相对于岸边可以以40km每小时运动,这里就有一个航速的“航行圈”概念。
假设河水速度达到了30km每小时,那么船如果开向上游,无论如何行使,始终和岸边保持静止。
假设河水速度达到了40km每小时,那么船即使船头向上游,它还是不可避免的向下游移动了。

克尔黑洞周围的时空也是如此,
当一个质点(例如一艘飞船)进入无限红移面后,无论它的引擎如何强大,它都必须被这个大漩涡推拽着旋转,也就是说,在无限红移面后,以无限远处作为参照系,其都不存在静止的物质。
即使这艘飞船是逆着克尔黑洞的自传方向,以趋于光速的速度逐渐接近黑洞,在进入无限红移面后,它终将被拖拽着顺着自传方向运动。

这里用光锥最说明,就很好理解了(还记得光锥的概念吗?定点代表质点,轴线代表时间箭头,光锥内部代表质点可以运动的范围,光锥表面是类光曲面,只有光线可以到达,而光锥外部是禁止的,质点无法到达)
用一个切面切割光锥,投影后可以得到此刻质点可以运动的一个范围,就是“航行圈”
如果光锥被克尔黑洞拖拽,光锥倾斜,在达到一定程度后,投影质点将离开椭圆,也就是说无论如何,质点都无法保持静止。


从克尔黑洞提取能量---太阳熄灭后人类最后的能量源

当恒星的核燃料逐步使用完毕后,银河中再也没有太阳可以提供光和热,只剩下了大大小小的致密星,此刻的人类如何生存?从克尔黑洞提取能量应该是最佳的解决方案了。
不同的是,这不是一个科幻故事,而是物理学家通过公式证明了的。
假设有一个物体以一定的轨道进入能层,在能层中受控的爆炸为AB两个部分,可以设定计算机控制爆破角度,使得B以一定角度落入黑洞并被黑洞吸收,而A则以另一个角度更高速的飞出能层。这是合理的,因为根据动量守恒,A可以获得比原本更高的速度;虽然A进入的是无限红移面,但它不是视界,只要速度角度得当,物质还是可以飞出的。
接下来把A,B和黑洞作为一个整体,因为角动量守恒,A以更高的速度(更高的角动量)飞离,必然分走一部分黑洞的角动量。也就是说,克尔黑洞的转动能被提取了,A可以被人类俘获并使得动能以一定条件转化为需要的能量,例如A撞在杠杆上从而推动发电机发电。
甚至有人已经设计了一座工业城市,巨大的钢性骨架围绕克尔黑洞建造,距离足够远以避免黑洞的吸收。城市垃圾就通过垃圾车运往黑洞,在能层中垃圾从垃圾车中分离,计算好角度以使得垃圾车可以获得更多的动能并返回,再推动发电机发电。


5.彭罗斯图-----克尔黑洞模型的最神奇推论:多重平行宇宙

这个推论是根据克尔黑洞的数学模型经过数学计算推导的,有着精确的数学解,而非物理学家拍脑袋胡编的。
当然,数学解是数学解,但是否真实存在是需要考量的。
就像相对论来说,时间取负号不影响相对论的解,也就是说时间反演理论不变(可以理解为时间反演,地球反着绕太阳旋转,但轨道还是那条轨道,不因为时间箭头变化而轨道解就不一样了),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时间箭头怎能反演?地上的碎片突然集中起来变成一只玻璃杯然后自动跳回桌面?

不过,即使是数学解,其物理意义也是有趣的。

在此之间,必须要学习一下彭罗斯图(彭罗斯就是霍金的老朋友)
最简单的就是闵可夫斯基图,这和常规的时空图是不一样的。常规的时空图可以参考前面的那张光锥图,舍去一维空间,xy轴为空间轴,z轴为时间轴,z轴正向代表时间箭头。
那么无穷远在哪里?没办法画出来,只能用一个箭头指向无穷远的方向而已。无限未来在哪里(t=+∞)?也没办法画出来。
而闵可夫斯基图的优点正是可以在有限范围内标注出无穷远和无限未来。

这个菱形的中点代表现在和这里(r=0,t=0)
垂直朝上的直线代表时间维度,水平左右的直线代表空间维度。
那么,菱形顶端的端点就很好理解了,代表无限未来(t=+∞),底端的端点则代表无限过去(t=-∞)
左右端点代表类空无穷远,r=∞,t=0.这里代表禁区,因为我们知道,速度最快的是光速,在t=0的时刻,也就是不用时间,怎么可能将信号(光信号)传播到无穷远的地方呢?因此此端点是类空的



比较难以理解是吧,可以简单想象一下,这个图的xy轴刻度是不均匀的,越朝外,压缩的就越厉害,到达四个端点时,压缩就是无穷大,因此我们可以将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在有限的图里面标注出来。

最后,闵可夫斯基时空图的最牛逼的性质
保角性
我们知道,平直时空的光锥是45度斜向的斜线(光走的世界线)绕z轴旋转得到的圆锥体,前面也提到了,在质点逐步达到光速或逐步接近视界时,光锥趋向于关闭(角度越来越小)
而闵可夫斯基图却有保角的性质,无论质点所在时空曲率如何,光锥永远是45度角的。因此,在闵可夫斯基图中的质点走过的世界线,就异常容易判断,只要它不超越45度角斜线运动,就是类时世界线,如果它贴着45度角斜线运动,那么就是类光世界线(光子的世界线),如果它穿越了任意一条45度角斜线(世界线任意切线超过了45度),那么它在此刻走过的世界线是类空的,类空是被禁止的,因为有限质量的物体不可能超越光速。



史瓦西黑洞的彭罗斯图

在理解克尔黑洞之前,我们先从最简单的黑洞,史瓦西黑洞来入手研究。
彭罗斯发展了闵可夫斯基图,利用它画出了史瓦西黑洞的拓扑结构。



我们先看物质所在0点的那个菱形,记住,这个菱形虽然面积不大,但是却是无限时空的压缩,它包含了0点所在的整个时空,1点是将来无穷远(类时无穷远),2点是类空无穷远
1-6-7组成的阴影区代表了一个黑洞,1-6线条代表了奇点,而1-7线条代表了视界。

光是史瓦西黑洞的彭罗斯图,就给我们展现了很多有趣的性质。

单重平行宇宙
可以看到不同于0点所在的时空,4-5-6-7围绕了另一个闵可夫斯基时空,因为闵可夫斯基图是有限面积包含完整时空的,因此,4-5-6-7是一个完全独立于0点所在宇宙的另一个宇宙!

白洞
由于过去类时无穷远的存在,只要t的负号变化,我们就可以看到存在一个反演的黑洞,
反演的黑洞性质类似于正常的黑洞,也有视界存在,但是视界是反向的,0点所在宇宙的物质无法进入反演黑洞的视界,而7-3-4围绕的时空中的物质将无法静止,必将穿越视界进入未来无穷远。物理学上,这称之为“白洞”,它是相对论的一个完备解,有精确的数学定义的,当然,数学解并不一定就是合理的。

下面从0点飞出4个质点,走出ABCD四条世界线
其中A世界线的质点保持匀加速运动,无限远离黑洞
B世界线的质点保持和黑洞相对静止,它将终止与顶角1,即将来无穷远(这里可以看到1其实也是将来奇点的一部分,后面会看到霍金的奇点原理规定了任何时空都至少包含1个奇点)
C世界线的质点是探索黑洞内部的飞船的世界线,它越过1-7线段(视界)后将无法折回(任意大于45度角的飞行都是禁止的),终将坠毁于奇点
D世界线是试图访问平行宇宙的飞船的世界线,可以看到这是被禁止的,因为它超越了45度角飞行。
因此,可以看到,史瓦西黑洞的单重平行宇宙之间是无法通联的。




克尔黑洞的彭罗斯图,以及多重平行宇宙

由于克尔黑洞存在内外两个视界,从前面的视界的特性可以了解到,视界是时间和空间互换的分界线,每穿过一个视界,时空坐标就进行了互换
因此,旋转黑洞的奇环是类时的,而史瓦西的奇点是类空的(正好互换了坐标)
在闵可夫斯基时空图上,克尔黑洞的奇环就不再是横着的,而是竖着的(闵可夫斯基和彭罗斯图都一样,x轴代表空间,y轴代表时间)
由于奇环是类时的,因此它代表的是空间的一个界限,而非时间的尽头,因此,在彭罗斯图上,它贯穿了无穷多个平行宇宙

下面就是更为复杂的克尔黑洞的彭罗斯图的一部分(因为克尔黑洞包括了无穷多个宇宙,因此只可能画出一部分)


其中深色的部分标有s的折线就是奇环,EH为外视界(单向膜区),无限红移面因为不涉及时空的反转,因此在这里就不再标出,IH为内视界
IH和EH围起来的部分时空是反转的,因此维持在一个固定位置上是不可能的,而IH和s折线因为时空再次反转,因此它的时空性质和外部宇宙是一样的。s折线的另一侧叫做“反引力宇宙”,这是因为在方程中这个宇宙是由完备解的,但其中的距离都是负值(反引力宇宙中的北京和上海距离就是-1400km )
最后,由于彭罗斯图保角的特性,在彭罗斯图中旅行唯一需要遵循的规矩就是质点飞行的世界线的任意切线不能大于45度

我们先从左下方“我们所在的宇宙”看起,由闵可夫斯基图的性质可知,这个菱形的边界是无穷压缩的,因此包含了整个“我们所在的宇宙”
从其中飞出ABCD四个质点,形成了ABCD四条世界线
其中A质点飞越了第一个EH之后,就无法再返回“我们所在的宇宙”了,因为如果要返回,必须有一段世界线是大于45度角,但是因为s折线代表的奇环是可以穿越的,除非那艘飞船驾驶员脑残了故意在赤道方向向奇环撞上去(另一个前提是不被潮汐引力撕碎,潮汐引力下面会有详细说明),穿越了s折线的质点A就可以探索反引力宇宙了
质点B和C飞入了IH后又从另一侧的IH和EH飞出(有人问为何有限质量物体可以穿越视界?这里飞行时只需遵循不超越45度,B,C世界线都未超越45度,是允许的,而飞出的视界在对面的宇宙来说是“白洞”视界,当然可以穿出)这样,B,C就探索了不同的两个平行宇宙了
质点D的飞行路线是不允许的,它超过了45度角。同样,B和C虽然是一起出发的,但分别到达的两个平行宇宙也是无法通联的。
因此,克尔黑洞给了我们一个探索平行宇宙的方法,但其中仍然有一部分宇宙是禁止探索的。
但是,无论是如何探索,飞过第一条EH后,这些质点就再也无法飞回“我们所在的宇宙”了,如果你是一个飞行员,开着飞船穿越第一条EH后给奇环拍摄了n多照片,但你无法再把这些照片上传到“我们所在的宇宙”的无忌上来炫耀。克尔黑洞的探索机制虽然在数学上被证明,但是在实验中,我们是无法得到任何结论的。

6.一般稳态黑洞
一般稳态黑洞就是既有自转,又有电荷的黑洞
它融合了RN黑洞和克尔黑洞的特点
由于上面已经详细分析了RN黑洞和克尔黑洞的特点
因此这里就只简单提一下一般稳态黑洞的特点了

它有两个视界,一个外视界,一个内视界,外视界以外还有一个无限红移面,外视界(单向膜区)和无限红移面之间被称为能层(内视界和内无限红移面之间也有一个内能层,和克尔黑洞一致)
中间有一个奇环,由于视界是时空互换的界限,因此一般黑洞的奇环也是类时奇异性,一般黑洞的彭罗斯图和克尔黑洞的类似(无穷多个平行宇宙)

和RN黑洞一样,一般黑洞的奇环是不可抵达的
通过计算可以发现,内能层和奇环是不接触的,因此奇环是不可抵达的
若要抵达,必须
该飞船的加速度必须趋向于无穷大(被撕裂压碎)
该飞船需要花的时间必须取向无穷大(相当于永远到达不了)
该飞船的静止质量必须下降为0(飞船化为光子)
也就是说,除非类光世界线,其他任何类时世界线是无法到达奇环的
这个性质和RN黑洞一样



7.极限黑洞,裸奇点和宇宙监督假设

前面通过RN黑洞和克尔黑洞的讨论,我们都发现有那么一种极限状态
无论是电荷还是角动量,当它们达到某一限度的时候,内外视界会重合,当再增加一点电荷或者是角动量,那么视界就消失了,奇点(或奇环)就裸露了
这会导致裸奇点的产生。

为何会有某一限度使得视界消失?这是由方程组推到出来的完备解。
当然,这里就不再贴出这些冗长的公式了(无忌的回帖也不支持次方,根号,下标的输入)
我们可以从两个类比来考虑一下:
当一个中子星的自转速度达到一定值,其表面一质点(例如一个中子)受到的引力会恰好等于它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当速度再快一些,引力就再也无法固定住中子,中子就从表面飞离了。于是整个中子星就奔溃了
同样的,当给中子星输入电荷(例如输入许多质子),在某一极限,质子之间的电荷斥力会和引力平衡,当再输入一点点电荷,引力就再也无法维系了,整个星体也就崩溃了

当然,这是非常模糊的类比,忽略了很多需要考虑的细节,
就像牛顿时空对黑洞的解释:巨大的引力会把光子吸回去。
我们已经知道这个解释是荒谬的,因为光速恒定,怎可能让引力改变其速度?
但推论是对的:我们看不到黑洞发射出来的光线

那么,对于一般稳态黑洞,既然电荷和角动量的增加都是趋于“抵挡”黑洞形成的动力,那么两者合力,岂不是更容易让裸奇点(奇环)产生?

而我们知道,奇点(奇环)是具有奇异性的,其曲率的发散会导致一系列因果关系的破坏,奇环附近甚至会出现闭合类时线(后面会细讲)
而在我们生活的世界,因果关系是稳固的,时间箭头是唯一的,说明我们并未受到任何奇异性的影响,因此,从主观上来说,我们认为,必然有一种机制会阻碍裸奇点(奇环)的形成。

彭罗斯提出了著名的宇宙监督假设:
存在一种宇宙监督,它阻止任何裸奇异的产生

这个假设或许在某些科技高度发达的外星人看来是低级而可笑的
就像我们回顾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说的“大自然厌恶真空”时一样的感觉

但是,宇宙监督到底是什么?是哪条定律保证了我们所在世界的因果性?在下面量子黑洞,黑洞的热性质中,我们会详细探讨。


四。了解量子黑洞前的充电站:热力学和量子力学
在众多物理理论中,恐怕没有比热力学的理论更具有争议性的了,当然,另一个就是量子力学。
经典力学也好,相对论也罢,均是对某质点运动轨迹的精确定义和描述
而唯独热力学,其定理是一群物质的宏观表现
而量子力学,则是一群物质的微观状态

我们在研究量子黑洞,探寻“宇宙监督”之前,必须先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

1.热力学的基本概念

热量,热能:
单位焦耳,热能和动能,势能一样,都是能量的一种,也可以相互转化
热能的本质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之和

内能:
除包括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之外,还包括分子间势能的总和,以及组成分子的原子内部的能量、原子核内部的能量、物体内部空间的电磁辐射能等。但在一般热现象中,不涉及分子结构和原子核的变化,并且无电磁场相互作用,化学能、原子能以及电磁辐射能都为常数。因为人们通常研究的是能量之差,所以,这几种内能通常不考虑。因此,内能通常是指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与分子间势能的总和。

温度:
单位开尔文,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微观上来讲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温差1开尔文和1摄氏度是相等的,0开尔文是绝对零度,等于-273.15摄氏度。

热能和温度的区别:
很好理解,举个例子,一大壶开水和一根点着的火柴,这壶开水的热能显然远大于点着的火柴释放的热量,但点着的火柴的火苗温度远大于一壶开水的温度。

熵:
表示任何一种能量在空间中分布的均匀程度。

绝热过程:
个绝热体系的变化过程,即是指任一气体与外界无热量交换时的状态变化过程,是在和周围环境之间没有热量交换或者没有质量交换的情况下,一个系统的状态的变化。

可逆过程,不可逆过程:
热力学系统由某一状态出发,经过某一过程到达另一状态后,如果存在另一过程,它能使系统和外界完全复原,即使系统回到原来状态,同时又完全消除原来过程对外界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则原来的过程称为可逆过程。反之,如果无论采用何种办法都不能使系统和外界完全复原,则原来的过程称为不可逆过程。
可逆过程的熵变=0,不可逆过程的熵变>0
自然界中与热现象有关的一切实际宏观过程,如热传导、气体的自由膨胀、扩散等都是不可逆过程。

效率:
有效功/总功
也等于有效功率/总功率,有效能量比总能量

2.热力学的四大定律
热力学第零定律:
如果两个热力学系统中的每一个都与第三个热力学系统处于热平衡,那么它们也必定处于热平衡 。
也可表述为一个热平衡系统所有部分均有着相同的温度。

热力学第一定律:
一个热力学系统的内能增量等于外界向他传递的热量与外界对他做功的和。如果一个系统与环境孤立,那么它的内能将不会发生变化。
第一定律也可以简单表述为能量守恒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禁止了第一类永动机。
第一类永动机:不消耗任何能量却能源源不断地对外做功的机器。

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量可以自发地从较热的物体传递到较冷的物体,但不可能自发地从较冷的物体传递到较热的物体。
用熵来定义:一个孤立体系中的熵总是不会减少。
也可这样定义:一切自然过程总是沿着分子热运动的无序性增大的方向进行。
热力学第二定律禁止了第二类永动机。
第二类永动机:只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的热机。

热力学第三定律:
绝对零度不可能达到。
也可表述为不能通过有限次的做功使得物体达到绝对零度。
广义热力学第三定律可以表述为不能通过有限次的做功使得物体达到绝对零度或温度无穷大。


3.时间箭头
物理学家梳理了所有的物理定律,
最后他们发现,几乎所有的物理定律都是时间箭头变换方向,内容不变的定律。但只有一条定律除外,那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

第二定律规定了一个孤立系统的熵不可能减少。
从这条看似拗口的定律中,我们依稀分辨出了时间箭头的方向。
我们先来回忆一下,热,就是物质中微粒(分子,原子)的无规则运动。而热是时时刻刻在交换的。
例如我拿半杯热水倒入半杯冷水,变成一杯温水。这杯温水的热量等于原来的半杯热水半杯冷水之和。
但是,我们从来没有观察到上述事件的反演,例如一杯温水自发的变为半杯热水半杯冷水,虽然它也符合第一定律(能量守恒)
熵就是对能量分布均匀性的一个度量,上述热水冷水游戏中虽然总热量守恒,但是系统的熵是变化的。
拿半杯热水倒入半杯冷水,变成一杯温水。能量分布更均匀了,熵也更大了。
一杯温水自发的变为半杯热水半杯冷水。能量分布更不均匀,熵变小了,第二定律对此说no

广义来说,热力学第二定律规定了一切自然过程总是沿着无序性增大的方向进行。
例如杯子摔在地上,发出声响,杯子碎裂,碎片撒了一地。(现在流行的说法就是杯具)
但我们从来没看到过碎片突然收拢,同时声波从四面八方传来并消失于杯子,杯子的裂纹也随之消失,然后一只完美如新的杯子突然跳回了桌子。
同样的,覆水难收,破镜难圆都是广义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真实写照。
大象与瓷器店的漫画



关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一些讨论

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一切都朝着无序的方向发展
那么为何种子会长成大树,人类在创造文明?
确实,种子长成大树,就这棵树来说,它的熵是在不断的减少的
原因是因为它不在一个孤立系统中
它有着源源不断的能量输入,太阳持续的辐射出能量

如果我们把树,地球,太阳放在一起看,近似的可以看作是一个孤立系统
这时候,你会发现,整个系统的熵是在增加的。
太阳向着太阳系辐射着能量,集中在太阳内部的核能最终变成电磁辐射均匀的消散在宇宙中,能量的分布更平均了。地球上生物进化的有序性降低的熵在太阳辐射增加的熵之前,微不足道。

同样里,空调制冷或制热,虽然人为的拉大了室内外的温差,但是它是以电能源源不断的输入为代价的,就房间内外,和发电厂作为一个孤立系统来看,室内外温差的拉大引起的熵的减少,远不能弥补发电厂引起的熵的增加。

可以举出无穷多个日常生活的例子,似乎熵是在减少的,有序度是在增加的,但这些系统并不是孤立的,只要你把更大的范围包括进来,建立一个孤立系统,你会发现总熵永远在增加。

无法论证第二定律失效,将导致一个可怕的局面,
我们知道,宇宙就是一个最大的孤立系统,没有能量会从宇宙外输入,因此,宇宙的总熵将不可避免的持续增加,最终达到一个恐怖的热平衡。人类也就再也无法生存下去了。

物理学家已经无法从日常生活中来反驳热力学第二定律了,于是,他们建立了很多抽象的机制,试图将第二定律推翻,以此挽救未来宇宙和人类的命运。

麦克斯韦创造了一种小妖。
在一个绝热的容器中(防止容器内外产生任何热交换)
充满了稀疏的理想气体,带有一定温度
我们知道,只要不是绝对零度,气体总在做热运动,从微观来说,气体可以认为是一些完全刚性的小球,小球之间,小球和容器壁之间都在做完全弹性碰撞。
未碰撞时小球就做惯性匀速运动。
在中间有个隔板,将这个容器分成两个腔室,隔板上有个小孔,小孔正好能让理想气体分子单个通过,因此,这两个腔室是联通的。
这时候,来了一个麦克斯韦小妖,它具有高度的智慧,在隔板小孔上装了一个无限轻便的闸门(0质量),小妖可以不需要任何做工就能控制闸门的开闭。
由于容器内部的理想气体非常稀疏(单个分子要飞行很长时间才有可能发生碰撞)
而小妖又有一种“特异功能”可以看清每个气体分子的飞行轨迹。

于是小妖就开始破坏热力学第二定律了。
它观察着飞行的气体分子,当有一个气体分子的飞行轨迹正好能穿过隔板小孔,从A腔室飞向B腔室,小妖打开闸门让其通过。
当它看见又有一个气体分子的的飞行轨迹正好能穿过隔板小孔,但这次从B腔室飞向A腔室,小妖于是关闭了闸门,气体分子碰撞在闸门上反弹回了原腔室。

随着小妖艰苦的劳动,最后我们会发现,气体逐渐向A腔室集中,B腔室的气体越来越少。
最后A腔室会充满了气体,而B腔室则是真空。
由于广义热力学第二定律是规定的孤立系统的有序性会逐渐下降。
因此麦克斯韦小妖破坏了第二定律:
1。容器是绝热的,因此内部是孤立系统。
2。小妖未接触任何一个气体分子
3。气体分子的碰撞都是完全弹性的。
4。最终容器的有序性变成高度有序,因为气体集中到了一边去了。


事情真是这样吗?

后人提出了反驳的观点:
认识黑洞!!! 超级黑洞
1.质量为0的闸门并不存在。小妖单次开关闸门做工可以忽略不计,但是不断的开关闸门引起的累加做工是无法忽略的。
小妖开关闸门相当于做工,最后闸门还在原地,因此这些功必然变为了热,因此此处就伴随了一个熵的增加:从更为有序的机械能变为了无序的热能。因为我们知道,推动闸门开或关,闸门的动能,相当于组成闸门的原子高度一致的向某方向一起运动,这是高度有序的,而最后闸门停了,这些动能变为了废热,相当于组成闸门的原子在无序运动。

2.小妖必须要观察气体分子的运动,从而判断气体分子是否会通过小孔和从哪个方向通过小孔。假设我把这些气体分子比喻为乒乓球,那么要看清一堆乒乓球在房间内的运动,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开一盏灯。
好,假设小妖就是利用光来观察气体分子的运动,那么问题就来了,每个光子都带有能量,为了观察到气体分子,光子必须同分子做某些反应,而这些反应和光子同容器内壁的反应是不同的,这就好比是我在煤堆里找一只乌黑的乌鸦很不容易,因为煤堆几乎完全吸收了光线,而乌鸦也几乎完全吸收了光线,因此他们之间就没有反差了(搞摄影的都容易理解)。
假设气体分子是银白的(完全反射光子),容器壁是黑体(完全吸收光子),那么小妖必须带着一块电池,开着电灯,因为气体分子太稀疏,大部分光子瞬间就被容器壁黑体吸收了。那么开着的电灯就在进行着致命的熵的增加的工作。高度有序的电能变为光能均匀的辐射到容器每一个角落,能量分布更为平均,整体的熵在增加了。如果电灯的电来自容器外,那就破坏了容器是个孤立系统的前提了。
假设气体分子是黑体,容器壁是镜子(完全反射光子),初始条件中容器中就有一团光子来飞来飞去,由于容器壁是完全反射的,因此光子不需要持续供应,除非光子被气体分子吸收掉,由于气体分子很稀疏,因此只要初始条件中有足够的光子,也许可以坚持许久而不需持续供给。问题又来了,因为气体分子是黑体,也就是说气体分子可以完全吸收光子,光子是带有能量的,吸收光子必然提高了自己的温度(更快的无序运动速度)。最终,熵更少的高能态光子变成了熵更多的气体分子的废热,也许气体分子会发射黑体辐射(辐射出熵更多的地能态红外线光子)。另外由于光子的飞行速度是光速,因此无论初始条件下有多少光子,几乎在一瞬间光子就会飞向容器的任意角落,在瞬间会被气体分子吸收,让光子在容器内从容的飞行个把分钟让小妖有时间梳理容器内的所有气体分子,太理想化了。
3.小妖判断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学习并用脑的过程,也就是说小妖不得不呼吸(或是其他办法让体内的碳水化合物释放能量)以让脑袋眼睛持续的工作。这里也有一个熵的增加,更为有序的碳水化合物中的化学能变为了无序的废热。

总之,最终的结果就是小妖得不偿失,虽然它努力的让气体分子靠自己的无序运动有序的集中到了一边。但是它因为努力工作,从而造成的熵的增加值,远大于气体分子靠向容器一边减少的熵。

热力学第二定律并未被麦克斯韦小妖破坏。
大自然还是坚定的将时间箭头指向了未来。



4.量子力学中微观物质的性质
量子力学是物理学中一门很深奥的分支,因为量子作用都发生在微观尺度,在接近普朗克尺度的时空中经典力学(这里不是指牛顿力学,这里包括相对论)则彻底崩溃。普朗克尺度和质子直径的比值,大约等于一个普通人同银河系直径的比值。因此,量子作用很大程度上和相对论一样,仅仅是停留在公式上的数学家的游戏,而且,物理学家还无法从一些公式中读懂物理学含义。
因此我无意从本质上来深入的探讨量子力学(说实话以我的能力也探讨不了),今天仅仅是介绍一些目前为物理学界所公认的量子力学的基本的性质

波粒二象性
对于光,从古代开始人类就陷入了其是波还是粒子的无休止的争论之中。光的直线传播,折射,衍射,两束光真空中相对照射并不发生任何散射,等等,这一切现象都是波的典型特点,因此近代一度波动说占了上风,直到爱因斯坦从理论上解释了著名的光电效应试验,光(电磁波)的波粒二象性才得以体现,量子力学才得以长足的发展。
同时,值得一提的是,爱因斯坦拿到诺贝尔奖,是因为其光电效应试验物理理论的确立,而非相对论
广电效应,很早就被科学家发现了
一些非常活泼的金属(例如铯,比钾,钠等更活泼)在特定光线照射下,会跑出电子。电子之所以会离开金属原子核的束缚,因为其获得了能量。
但是,这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如果我用一束红光照射光电管,无论多亮,都不会打出任意电子,而如果我改用紫光照射同样的光电管,即使把光线调的再弱,也能打出电子,只是打出的电子较少而已。
如果还是沿用波动说来解释,就很难解释的通了,因为波的能量,和其振幅有关,按理说应该是光线越强,打出的光子越多。
但是,就这个实验来说,再强的红光,也比不上再弱的紫光。因此,爱因斯坦认为,光的能量并不是和普通的波一样,是均匀在介质中传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为此起了个名字,叫做光量子。光量子的能量和其频率有关,频率越高,光量子能量越高,越容易从原子中打出电子来。
这样就很好理解了。例如光电管中的活泼金属,其电子脱离原子核,需要一次性获得某个值的能量,如果是一束频率很低的低能光量子,其能量小于金属电子的脱离能,无论光量子多密集,是打不出任何电子的。反之,如果是一束高能光量子,即使光量子数量少的可怜,也是可以打出电子的。
这样,就很好的解释了光电效应。

但是,光传播时候的衍射现象等,明明体现了经典的波的特性,于是,我们不得不引入一个概念,光,即是波,也是粒子,其同时具备了波和粒子的性质。

一般较高频率的电磁波,例如伽玛射线,更加体现出粒子的特征,一般叫它伽玛光子;而频率很低的波,例如无线电波,中波,长波等,更体现波的特征,一般只叫做无线电波,而没有人叫做无线电光子。


物质波
又叫做德布罗意波。一位名叫德布罗意的物理学家发展了波粒二象性,提述一切物质都具有波粒二象性。其更体现波的特性,或更体现物质的特性,和其能量有关,(质量也是能量的一种,E=MC平方),因此,较重的粒子,例如中子质子等,一直到宏观物体,因为含有较高的能量,因此在普通状态下,不可能体现出任何波的性质。而对这些物质的性质描述的定理,也从量子力学过渡到经典力学。
例如你闯了红灯,你向警察叔叔解释,我是刹住的,停在停车线后的,但是因为我的汽车有波粒二象性,因此他突然跑到停车线前面去了。警察叔叔肯定会把你送到精神病医院去
而较轻的粒子,例如电子,也会有衍射现象出现,因此电子也可以认为是物质波。
而光子,因为其能量更低,因此波动性更明显。

海森堡测不准原理
物质波,既然是波,就必然有波长,也就是有一个空间范围。能量在这个波长范围中存在,因此,当物质波的波动性很强时,去精确定位这个物质所在的位置,就变成不可能的事情了。
薛定谔找到了一个方程来描述粒子的状态。这个方程很好的解释了粒子在空间存在的可能性,是以一定几率分布的。
著名的物理学家海森堡则根据这个方程,提出了海森堡测不准原理。
其本质含义是:对某些成对的物理变量,例如位置和动量,能量和时间等,永远是互相影响的;虽然都可以测量,但不可能同时得出精确值。“不确定性”适用于一切宏观和微观现象,但它的有效性通常只明显地表现在微观领域。

我们知道,光学显微镜有一个极限放大率,也就是说可观测的物体最小尺度有个极限,因此放大率继续增加,物体的最小尺度就接近光的波长了,于是物体无法再有效阻挡光波(衍射原理),因此就观察不到了。
电子显微镜是用电子测量,因为电子相对光子来说有更高的能量,对应的“波”的波长更短,因此可以观察更为微小的尺度。
假设我要观察一个中子的位置,我用可见光,是观察不到的,因为光子的波长太长了。于是我只能用更短的波,例如电子,来观察。当电子轰击到中子并返回时,我得到了一个信号,于是我确定了中子的位置(但精度不可能小于电子对应的波长),但是,在此同时,因为电子具有更大的能量,因此这次轰击导致了被观察的中子获得了一个动量。
我越是用波长更短的粒子去定位中子的位置,必然将更大的能量交给中子使之获得更高的速度。因此,在精确确定位置时,其动量变的更不能确定。反之也一样。

泡利不相容原理
前面在介绍致密星的简并物质性质时已经提到过。
其本质就是量子现象。


原子的激发态
波尔,又一名著名的物理学家。波尔认为,原子核具有一定的能级,当原子吸收能量,原子就跃迁更高能级或激发态,当原子放出能量,原子就跃迁至更低能级或基态,原子能级是否发生跃迁,关键在两能级之间的差值。

真空和虚粒子
霍金用虚粒子解释了黑洞的霍金辐射(后面会详细说明)
因为量子力学统统描述了一堆“可能性”,因此,真空(没有物质,没有能量)也可能会出现激发态,从虚无中借一些能量,从而转化为粒子-反粒子对,例如电子-正电子对,而这些粒子-反粒子对会瞬间湮没,释放能量,从而还掉刚才借用的能量。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104435.html

更多阅读

手机怎么开通超级会员 手机怎么开通qq会员

手机怎么开通超级会员——简介手机短信也可以开通超级会员啦!超级会员是腾讯基于QQ会员推出的增值服务,拥有比QQ会员更多的精彩特权。如今,QQ超级会员全面开放,您可以使用手机发短信的方式开通超级会员。手机怎么开通超级会员——工具/

大学生军训晒不黑!超级防晒攻略. 军训防晒

马上高校又要开始军训啦,众所周知,军训期间,我们都要在操场上进行训练,顶着烈日站军姿是常见的事情了。可怜我们身上的肌肤也一样在受罪呀,尽管穿着长袖衣服,但太阳的热度让肌肤受尽委屈,军训锻炼结束后,被晒黑晒伤的皮肤让人看着心痛。尤其

认识黑洞!!! 超级黑洞

--------------------分割线-----------------------目录:一。一.烧“黑洞”前的知识充电站:天体物理学1.恒星的演化2.离开主序后的太阳变成了什么?3.质量更大的恒星演变成什么?4.白矮星和中子星中的物理二。烧黑洞之前的知识充电站:相对

声明:《认识黑洞!!! 超级黑洞》为网友海蓝色裙子少女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