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刍思维与心理健康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1年5月23日
一般来说,如果个体比较少体验到抑郁,不愉快等负性情绪,可以自我控制某些行为,能够从社会支持系统中寻找帮助,进而有效地进行问题解决,体验到幸福感,我们就认为他是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因素分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环境因素有家庭因素,社区因素,工作环境,社会环境等。个体因素有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疾病,人际关系,自我认知,压力应对)。个体影响因素中反刍思维成为热点,反刍思维是当个体遭遇诸如考试失败,丧失等负性生活事件之后,个体的思维停留在生活事件的影响之下,不断地想“为什么这种情况发生在我身上”,或者是“如果总是这样,我将不能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即反复思考事件的原因,后果,及给自己带来的感受等内容。在解释抑郁情绪的性别差异时提出了反应风格理论,理论认为面临抑郁情况下个体选择反刍思维的方式会延迟,加重其抑郁情绪。
一、反刍思维的理论解释与研究方法。反应风格理论把反刍思维定义成为个体无意识地持续工作自己的行为与思想,对当时的情绪状态,情绪状态产生的可能原因极其可能带来的后果进行持续而重复的思考,而不是积极地解决问题。压力反应模型注重个体面对压力的特定的刍思思考倾向,本将反刍思维分消极归因,无望认知,积极应对策略及问题解决情绪3个维度。多维度模型认为反刍思维内容分情感,认知,行为3层次,情感方面是反刍思维是情绪性反刍,个体持续停留在对事件的消极感受上;认知层次的反刍思维是意义寻找性反刍,个体着重寻找事件所发生的原因;行为层次反刍思维是功能性反刍,个体主要关注负性事件带来的实际影响。悲伤性反刍模型和愤怒反刍模型是反刍思维特定的消极情绪使用。反刍思维实质性强调了反刍思维是个体在经历负性生活事件以后或者面对压力事件时,自发性地重复思考的倾向,其内容涉及到当时的情绪状态,引发情绪的事件原因,事件后果,事件意义等,常常与个体抑郁情绪,悲伤愤怒有关。涉及反刍思维的量表有nolen的反刍思维反应方式量表,包括身体及情绪症状,思考可能原因,思考可能结果等3方面内容。反刍思维与抑郁情绪呈现中等程度的相关。
二、反刍思维对抑郁的影响。反刍思维会加重或者延长负性情绪或者抑郁症状,因为它促使个体将注意力聚焦在自己的负性感受上,使其将自己孤立起来,并且不断沉溺与对所烦恼的问题进行思考,而悲伤尝试做任何解决问题的行动;也会沉浸于对抑郁症状的原因或者影响结果进行思考,而不做任何建设性的事情以缓解症状。大部分研究认为反刍思维是抑郁情绪的认知易感性因素,会维持个体的抑郁情绪,延迟抑郁情绪的复原及增加个体将来抑郁情绪呈现的可能性。1、反刍思维对抑郁情绪影响。一系列研究显示反刍思维会影响抑郁情绪,反刍反应预测抑郁情绪的解释力越来越大。反刍思维对抑郁的预测作用不仅在创伤性事件以后,在日常生活也是存在。可以预测抑郁情绪的呈现次数,持续时间。其他研究显示反刍思维和抑郁情绪的相关性得到0.62,反刍思维会延迟,恶化个体的抑郁情绪。如果健康人常常对增加的负性情绪进行反刍思维,未来发展成为抑郁症患者的概率增加。反刍思维对抑郁情绪的影响,也反应在儿童身上。当个体对于负性情绪采取反刍思维的应对方式时,会维持抑郁情绪的严重度。反刍思维是抑郁情绪的易感因素,反刍思维多,抑郁情绪重,持续时间长。2、反刍思维对无望感和自杀的影响。反刍思维不仅与抑郁情绪正相关,抑郁包括注意力不集中,无望感,自杀意念,睡眠质量低下,体重减轻等。对未来无望感是抑郁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显示反刍思维增加个体对未来的消极期望,不一定使个体降低对未来的积极希望。自杀是抑郁情绪严重后果,反刍思维能够显著预测自杀意念,大约0.5。
三、反刍思维与焦虑和社交焦虑。反刍思维的内容涉及自我方面,自我关注与焦虑情绪有关,研究发现反刍思维与焦虑相关性为0.33。主要是与焦虑存在特定的正向影响。社交焦虑是常见的焦虑情绪障碍,是社交情境的担心,恐惧和回避。反刍思维带来许多负向后果,高度社交焦虑患者通过反刍思维保持自我的负面形象以及对社交情境的负向记忆,不断回想自己过去在社交情境中发生的负向事件,而非正向事件,变得越来越焦虑,并且增加负向自我关注,形成恶性循环,对未来所接触的社交情境做出负向预期。反刍思维内容针对自我,一般是社交情境中负向自我形象,在事后反刍的过程中,会提取比较多的负向并且羞耻的自传式记忆,而抑制正向的自传式记忆,使反刍思维比较多的患者其焦虑水平更高,甚至试图逃避日后的人际互动。反刍思维也是患者在社交情境中,高度焦虑患者比较容易使用反刍策略,形成适应不良。社交焦虑患者在经历表现情境和社交互动情境后,出现高度的事件后反刍。有时候也许他们的心情更加平静,有一定的正向反馈效果,促进个体在社交事件以后回想事件过程,维持反刍。
四、反刍思维对执行功能的影响。个体采取了反刍思维干扰执行功能。反刍思维导致比较差的问题解决,负向思维,降低社会支持。在控制认知风格以后,会影响负向推理或者归因风格,功能失调的态度,悲观,自我批评,低掌控感等。
五、展望。反刍思维是抑郁的易感因素,反刍思维与焦虑需要进一步研究,生活中许多情境引起个体焦虑情绪,社会情境与人有关,如面试情境,约会情境,表演情境,权威面前。不同的社交情境的个体预期不同,导致的焦虑情绪不同。社会焦虑导致个体对社交情境产生恐惧,逃避社交情境,导致人际孤独产生孤独感。感受情绪,表达情绪,分析情绪有助于促进个体的治疗。个体经历创伤事件或者负面事件约会,写下自己的感受,探索可能的原因,分析事件带来的影响,对心理健康有帮助。反刍思维与一般情绪处理涉及内容相似,包括体验感受,了解原因,反刍思维可能促进心理康复,对反刍思维需要辩证看。反刍思维包括对症状的反刍,对自我的反刍。所以反刍思维可能在自我对话和情绪智力的关系中起作用。东方文化提倡个体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反思是一种反省,修德,促进自我成长的意义活动,东方文化下的反刍思维是否有积极效果,需要以后研究。
摘自《中国心理卫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