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分析 尿液分析尿沉渣定量

尿液是血液流经肾脏后,经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与分泌作用而形成。肾小管基底膜的毛细血管壁可以允许血液中的水、离子、糖、尿素以及小分子蛋白质自由通过,但是其中大部分又被肾小管重吸收入血。每天肾小球滤过约180L的液体,而其中99%均被肾小球重吸收,所以,成年人实际每日(24h)尿量约1000~2000ml左右。生成的尿液经过肾盂,输尿管进入膀胱暂存,最后经尿道排出体外。尿液成分及其含量的改变不仅受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的影响,而且与血液循环、内分泌、消化、代谢、呼吸等系统的生理或病理变化有关。尿液分析(urinalysis)主要包括尿液的常规检查(理学检查、常见化学成分定性或半定量分析,尿沉渣中有形成分的显微镜检查),尿液中细胞与管型的定时绝对计数(如1小时尿细胞排泄率测定),尿液的特殊化学检查等。

目录 尿液常规检查 尿液细胞和管型计数 非染色法尿沉渣显微镜检查 尿液理学检查

尿液常规检查

㈠适应症

1、泌尿系统疾病,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慢性肾盂肾炎、急慢性肾功能衰竭、肾病综合征、膀胱炎、尿道炎、泌尿系结石、泌尿系肿瘤等。

2、全身性疾病伴继发性肾损害,如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病,高血压和动脉硬化肾损害,多发性骨髓瘤肾损害等。

3、其他系统或器官的疾病,如糖尿病、溶血性贫血、黄疸性肝炎、水与电解质或酸碱平衡失调等。

4、肾毒性药物的治疗监测:如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某些三代头胞菌素、磺胺类药物、某些免疫抑制剂。

5、健康体检,如接触重金属类导致肾损害的职业病监测等。

㈡、标本采集

1、采集前准备:患者正常饮水,用药者应需注明药物种类及用药时间。收集尿液前清洁采集部位,包括尿道口和周围皮肤,避免月经、阴道分泌物、前列腺液、精液、包皮垢、粪便等影响,不能从便池内采集。

2、准备收集尿液容器:一般为专用的惰性材料制品,如一次性透明塑料杯,最好带杯盖,杯的容积应大于50ml,若要检查12或24h尿量则应用500ml以上的透明玻璃瓶,但必须洁净、干燥、无渗漏。

3、采集尿液

⑴晨尿(morning urine):清晨起床后第一次排尿时采集,为首次晨尿,对检查尿液的理学特性(如比密)、化学成分和有形成分较好,但对尿糖检查可能因尿液在膀胱中停留时间过长(大于8h)、糖被分解而影响结果。采集后注意防尘、防污染,在1h内及时送检。

⑵随机尿(random urine):随时留取的尿液标本,对门诊和急诊患者均适宜,对尿化学成分和有形成分检查均可,但只能反映采集时的尿液改变,并易受多种因素,如饮食、饮水量、运动状态等的影响,有些病理变化可能不易被查出,导致漏诊,而且每一次随机尿的检查结果可能出现较大变化,重复性差,有时甚至可造成临床结果对比混乱。

⑶尿三杯试验标本:一次尿标本分三次采集,即初段尿、中段尿和末段尿,分别盛于三个透明塑料尿标本采集杯中送检。

4、尿液的保存

⑴防腐:由于某些原因,标本采集后不能及时检查,可加入化学防腐剂保存。1000ml尿可加入40%的甲醛5~10ml,适于对尿液有形成分的保存。1000ml尿加甲苯5~20ml于液面上隔绝空气,可用于尿糖或尿蛋白测定。

⑵保存时间:2~8℃一般不超过6h,时间过长仍可致尿中成分破坏。冷藏时,尿酸盐、磷酸盐等易结晶析出,可干扰有形成分的显微镜检查。

㈢、检测方法

1、理学检查:包括尿量(必要时查)、颜色、透明度、气味和比密;比密又称比重(specific gravity, SG),临床常用干化学法(化学试剂条法)作为筛查试验,折射计法(refractometer)测定较为准确。,

2、一般化学检查:包括pH值、蛋白质、葡萄糖、酮体、亚硝酸盐、胆红素、尿胆原、隐血、白细胞,比密一般也同时测定,总计有十项,临床常称为“尿十项”化学检查。目前,临床实验室均采用多联试纸条(multistrip)干化学法(dry chemistry)检测,其原理是将各种检测试剂干固在试剂条上的不同模块,当与尿液接触后发生颜色反应,通过尿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其颜色变化并转换为定性或半定量结果。现已有半自动和全自动仪器应用临床。由于维生素C(Vitamin C, Vit.C)可干扰部分化学检查项目,如葡萄糖、亚硝酸盐、胆红素、隐血,因此在一些尿液多联试剂条中加入了Vit.C测定试剂模块,便于分析结果是否受Vit.C的影响等。

3、尿沉渣检查

⑴离心镜检法:将混匀后的10ml尿液放置尖底离心管中,经1500转/分(ring per minute, rpm)、5min离心,弃上清尿液留0.2ml尿沉渣(urinary sediments)滴入专用尿沉渣微量计数板中,显微镜下计数并换算成每微升(?l)尿沉渣中细胞、管型等的数量,可以人工计数,也可用流动计数池,由计算机控制的仪器计数。目前临床常用离心镜检法:将上述条件下离心的尿沉渣均匀涂在载玻片上,显微镜直接下观察各种细胞、管型等数量,以每个视野中的最低至最高值(或平均值)报告,管型应观察20个低倍镜(10×10)视野(low power field,LPF),细胞应观察10个高倍镜(10×40)视野(high power field, HPF)。尿沉渣中的形态成分较为复杂,若将其染色后观察,则更为准确。

⑵自动化尿沉渣分析仪检查:综合运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和沉渣染色法,直接检测未离心的尿液,可定量计数尿液中的有形成分,如UF-100尿沉渣分析仪。但这种仪器只能对尿沉渣进行快速筛查,仍不能象人工观察那样准确识别各种细胞和管型等。对检查结果异常的标本应该用显微镜确认。

㈣参考范围

尿液的理学检查、常见化学成分的干化学检查、尿沉渣检查的参考范围见表4-1-1,其中干化学检查红细胞和白细胞的计数值是通过检查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伪过氧化物酶样活性和中性粒细胞脂酶活性换算而得,仅供筛查,准确计数结果应以尿沉渣微量计数板计数法为标准。

表 健康成年人 尿液分析的参考范围

序号检测项目参考范围检测方法

中文名称英文名称英文缩写

1尿量urine volume1000~2000ml/24h体积测量法

2颜色color新鲜尿为淡黄色肉眼观察法

3透明度pellucidit清晰透明肉眼观察法

4气味odor新鲜尿有微弱芳香味

5比密specific gravitySG晨尿:1.015~1.025

随机尿:1.003~1.035折射计法

6酸碱度hydrogen ion concentrationpH晨尿:5.5~6.5

随机尿:4.5~8.0干化学法

7蛋白质proteinPRO阴性(<100mg/L)干化学法

8葡萄糖glucoseGLU阴性(<2.0mmol/L)干化学法

9酮体ketoneKET阴性(<50mg/L)干化学法

10胆红素bilirubinBIL阴性(<4μmol/L)干化学法

11尿胆原urobilinogenURO阴性或弱阳性(0~20μmol/L)干化学法

12隐血或红细胞occult blood or erythrocyteOB/ERY阴性或ERY<10个/μl干化学法

13白细胞leukocyteLEU阴性或LEU<10个/μl干化学法

14亚硝酸盐nitriteNIT阴性干化学法

15维生素Cvitamin CVit.C阴性(<100mg/L)干化学法

16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①0~3个/HPF,平均0.4 ~1 个/HPF

②男性< 4个 /?l,女性< 9个/?l;

③男性< 10个/?l,女性< 24个 /?l。①离心镜检法

②尿沉渣微量计数板计数法

③UF-100尿沉渣分析仪

17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①0~5个/HPF,平均0.6 ~2.1 个/HPF

②男性< 5 /?l,女性< 12个/?l;

③男性< 10个/?l,女性< 26个/?l。①离心镜检法

②尿沉渣微量计数板计数法

③UF-100尿沉渣分析仪

18鳞状上皮细胞Squamous epithelial cell男性:偶见,女性0~5个/HPF离心镜检法

19移形上皮细胞Transitional epithelial cell偶见离心镜检法

20肾小管上皮细胞Renal tubular epithelial cell无离心镜检法

21透明管型Hyaline cast无或偶见/LPF离心镜检法

22颗粒管型Granular cast无离心镜检法

细胞管型Cellular cast无离心镜检法

㈤临床意义

1、尿量

健康成年人每日尿量约为1000~2000毫升,儿童按每公斤体重计量约为成年人的3~4倍。昼夜尿量之比为3:1,一般情况下夜尿量不超过750毫升。

⑴多尿(polyuria):指24h尿量超过2500ml。生理性饮水过多或食用含水分高的水果、饮料等可使排尿增多。病理性多尿常见于糖尿病、尿崩症。前者由于尿液中含有大量糖分,比密增高;后者比密减低,而且尿量大大超过前者,常多达5000毫升以上。此外,还见于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多尿期。

⑵少尿(oliguria):指24h尿量不足400毫升,而24小时尿量小于100ml为无尿(anuria)。引起少尿和无尿在临床上分为三种情况:①肾前性少尿:常见于严重脱水(剧烈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等)、急性失血、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肝炎、肝硬化合并肝肾综合怔、休克等。②肾后性少尿:常见于尿路梗阻,如前列腺肥大、糖尿病合并神经膀胱等。③肾性少尿:主要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性和慢性肾功能衰竭。

2、尿液的颜色与透明度

尿液的颜色随机体的生理和病理的变化而不同,正常尿液为淡黄色、清晰透明的液体。食物和药物可影响尿液的颜色,例如服用黄连素后尿色发黄,口服利福平后尿色发红,不属病理性改变。透明度可以用浑浊度(turbidity)表示,分为清晰、雾状、云雾浑浊和明显浑浊几个等级。尿液的浑浊程度与尿液中混悬物质含量有关。正常尿液的浑浊常和尿液中结晶有关,如草酸盐、磷酸盐结晶析出。而病理性浑浊与尿液中细胞、细菌等含量有关。以下外观为病理性尿液。

⑴血尿(hematuria):每升尿液中含血量≥1ml时,尿液呈鲜红或暗红色,混浊外观,出血量多时可见血凝块,称为肉眼血尿,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泌尿系结石、肾结核、泌尿系肿瘤、泌尿系外伤、急性肾盂肾炎及膀胱炎等;其它系统的疾病,如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肾综合征出血热等也可出现肉眼血尿;临床常见抗凝血药物,如香豆素类抗凝药、普通肝素使用过量时出现血尿。临床可通过简单的“尿三杯试验”鉴别血尿的来源, 尿道出血时血尿以第一杯为主,膀胱出血时出血以第三杯为主,肾脏或输尿管出血时三杯均有血尿。

⑵血红蛋白尿(hemoglobinuria):尿液中血红蛋白含量>0.3mg/L时为血红蛋白尿,多呈洗肉水样,隐血试验阳性。血尿与血红蛋白尿的鉴别,前者含大量红细胞,离心后上清液无色;后者含血红蛋白,离心后上清液仍为红色。如在酸性尿中,则表现为酱油色、紫褐色或紫黑色尿,是亚铁血红蛋白转变为高铁血红蛋白所致,属于血红蛋白尿的特殊类型,常见于慢性血管内溶血,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血红蛋白尿常见于急性溶血,如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急性溶血性贫血等。

⑶肌红蛋白尿(myoglobinuria):当心肌或骨骼肌组织出现严重损伤时,尿液中肌红蛋白检查呈阳性,尿液呈粉红色或暗褐色,称肌红蛋白尿。由于肌肉损伤时也常伴有红细胞破坏,因此肌红蛋白尿也常伴随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肌肉疾病、创伤等。

⑷胆红素尿(bilirubinuria):尿中含有大量结合胆红素时称胆红素尿,尿液呈深黄色,震荡后呈黄色,在空气中放置过久胆红素氧化为胆绿素,尿液可变为棕绿色。胆红素尿常见于急性黄疸性肝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胰头癌等。

⑸脓尿(pyuria):尿液中含有大量白细胞或脓细胞及炎性渗出物等,尿液呈黄白色脓状,常可见脓丝状悬浮物。脓尿常见于急性膀胱炎、淋病、前列腺炎、尿道炎等。

⑹乳糜尿(chyluria)或脂肪尿(lipiduria):乳糜液或淋巴液进入尿中时,尿液呈乳白色混浊,离心后无变化,加入脂溶剂如乙醚提取后,乳白色混浊变清。提取物用苏丹III染色后在显微镜下可见桔红色脂肪滴。乳糜尿或脂肪尿可见于腹腔结核、肿瘤,丝虫病和创伤等。

⑺盐类结晶尿(crystaluria):尿液含较多的盐类结晶,可呈灰白色或淡粉红色混浊状,常见的有磷酸盐、碳酸盐、尿酸盐类和草酸盐结晶尿。

3、气味

正常尿液久置后可因尿素分解而有氨味。如果新鲜尿液有明显氨味则提示有慢性膀胱炎或尿储留;糖尿病酸中毒患者的尿液有烂苹果味;有机磷中毒时有大蒜味。

4、比密

在4℃尿液与同体积纯水的重量比称为尿液的比密(SG)。SG的高低与尿中的水份、晶体胶体性溶质的量及性质有关,可粗略反映肾小管的浓缩与稀释功能。在病理状况下,SG还受尿中的蛋白、糖及细胞等成分的影响。连续监测尿液SG改变比一次测定更有意义。

⑴ 高比密尿:常见晨尿SG >1.020,表明肾小管的浓缩功能良好,但也常见于大量出汗、高热、脱水时。持续性高比密尿主要见于心功能不全、早期休克、糖尿、蛋白尿和注射右旋糖苷、甘露醇等。

⑵ 持续性低比密尿:即比密经常保持在或低于1.010,与肾小球滤液比密接近,常见于急慢性肾功能不全、特别是慢性肾盂肾炎所致的肾功能不全,尿崩症等。

⑶ 尿比密监测在补液中的意义

尿比密的检查对临床上补液和休克的扩容治疗有良好的指导作用。例如,休克抢救时,若在扩容过程中,随着尿比密从高减低、血压恢复,则说明扩容有效;如果尿比密仍处于1.025以上,则说明液体补充不足,可以继续扩容治疗;如果尿比密持续偏低,保持在1.010左右,则提示有急性肾功能衰竭,要限制液体入量。

5、尿液酸碱度

采用酸碱指示剂法,可测定尿液pH 4.5~9.0的变异范围,多数标本为pH5.5~6.5。尿液pH的参考范围较宽与饮食关系较大,进食含蛋白质较高的食物过多,尿中排出的酸式磷酸盐和硫酸盐增多,尿pH减低(pH<6);进食过多蔬菜、水果时,尿pH增高(pH>6)。

⑴酸性尿:pH减低:见于代谢性和呼吸性酸中毒、痛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低血钾症和服用维生素C、氯化铵等酸性药物。

⑵碱性尿:pH增高:见于代谢性和呼吸性碱中毒、醛固酮增多症、高血钾症、泌尿系感染、肾小管性酸中毒以及服用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等。

⑶监测尿液酸度调整药物的应用:泌尿系感染治疗时,尿液应保持酸性为宜。治疗尿酸盐结石时,尿液应保持碱性,。

6、蛋白尿

正常的肾小球滤过膜只允许小分子(20~40 KD)的蛋白质通过,如溶菌酶,?2-微球蛋白,免疫球蛋白轻链,而中分子白蛋白(69 KD)和大分子(>90 KD)的球蛋白不能通过。近曲肾小管能将原尿中的大部分小分子蛋白重吸收,故正常尿液中蛋白含量极微量,而且其中一半都是远端肾小管和髓袢升支上皮细胞分泌的Tamm-Horsfall蛋白和尿道组织蛋白。健康人尿液中蛋白质定性试验呈阴性,定量<0.1g/L,定性试验阳性或定量超过0.1g/L即称为蛋白尿(proteinuria)。干化学法测定蛋白尿的半定量结果分别报告为阴性(negative, Neg.)、+(0.3 g/L)、++(1.0 g/L)、+++(5 g/L)。根据蛋白尿产生的机制可分为肾前性、肾性、肾后性蛋白尿和生理性蛋白尿。

⑴肾前性蛋白尿

肾前性蛋白尿(prerenal proteinuria)多属于溢出性蛋白尿(overflow proteinuria),是由于血液流经肾脏前的疾病所致,如多发性骨髓瘤时大量的低分子量的异常免疫球蛋白轻链在血浆中含量过高,从肾小球滤过到尿液中,形成的本-周蛋白尿(Bence-Jone proteinuria)。出现本-周蛋白尿是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的重要依据。由于组织细胞严重损伤后,组织细胞中的蛋白质进入血液,如超过肾阈值从肾脏排出所致的蛋白尿,如肌红蛋白尿和血红蛋白尿。

⑵肾性蛋白尿

主要由于肾脏疾病所致的蛋白尿称为肾性蛋白尿(renal proteinuria)。肾小球滤过膜由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底膜和脏层上皮细胞三部分组成,形成一个包括分子屏障和电荷屏障在内的完整屏障,其中任何一种屏障遭到破坏,中分子的白蛋白,甚至大分子的球蛋白就会通过滤过膜进入尿中,形成所谓肾小球性蛋白尿(glomerular proteinuria)。如果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受损,则尿中小分子蛋白增多,形成所谓肾小管性蛋白尿。若病变同时累及肾小球和肾小管而导致的蛋白尿,则出现混合性蛋白尿(mixed proteinuria)。

⑶肾后性蛋白尿

多为偶然性蛋白尿,尿中混有脓血及粘液等成分而出现尿蛋白阳性,常见于急性膀胱炎、尿道炎或有阴道分泌物或精液混入尿中,一般肾脏无病变。

⑷生理性蛋白尿

可分为功能性蛋白尿(functional proteinuria)和直立性蛋白尿(orthostatic proteinuria)等。功能性蛋白尿为一过性、微量的尿蛋白,常与剧烈运动运动、寒冷刺激、交感神经兴奋等有关,上述原因去除后,尿蛋白可以恢复正常。此外,直立性(或称体位性)蛋白尿与长期站立、脊柱对肾脏的挤压有关,卧位后可以消失。生理性蛋白尿的蛋白定性试验多为“+”阳性,<0.5g/24h,多见于青少年。

患者发现有蛋白尿之后,应首先排除生理性蛋白尿,如果蛋白尿为持续性或阳性程度明显增加,则为病理性蛋白尿,而且蛋白尿的程度多与疾病病情相关。许多疾病都可以引起蛋白尿,但是,不同的疾病引起蛋白尿的原因和种类不同。因此,必须进一步对蛋白尿的来源及种类进行分析,以确定病因。常用的方法有尿蛋白电泳、蛋白定量检测。

7、糖尿与酮体尿

⑴糖尿:健康人尿液中几乎不含葡萄糖或有微量(<2.0 mmol/L),24h尿糖定量为0.56~5.0 mmol/L。当血糖浓度>8.88 mmol/L(肾糖阈)时,超过了肾小管回吸收的能力,过多的葡萄糖就可以从肾小球滤出,使尿中葡萄糖增高,尿糖定性试验呈阳性(>2~5mmol/L)时称为葡萄糖尿(glucosuria)。干化学法测定糖尿的半定量结果分别报告为阴性(<2.0 mmol/L)、+(2.8 mmol/L)、++(5.5 mmol/L)、+++(17 mmol/L)、++++(55 mmol/L)。根据糖尿发生的机制可分为:①高血糖性糖尿:血糖持续升高,超过肾糖阈时出现糖尿,主要见于糖尿病,因此尿糖测定常作为糖尿病的筛查和疗效观察。此外,在一些内分泌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肢端肥大症,嗜络细胞瘤、库欣(Cushing)综合征等引起的血糖增高也可出现糖尿。②肾性尿糖(renal glucosuria):当肾功能减退,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减低,导致肾糖阈下降,尽管血糖浓度正常仍可出现糖尿,见于先天性肾小管疾病所致家族性糖尿、慢性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某些药物中毒、妊娠、新生儿等。③暂时性糖尿:进食大量糖类饮食、含糖饮料、静脉输注大量葡萄糖、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急性心肌梗死等,可出现暂时性血糖升高而致糖尿。

⑵酮体

酮体是脂肪代谢的中间产物,包括丙酮,乙酰乙酸,?-羟丁酸,均属酸性物质。健康人血中酮体含量极微,定性试验阴性,定量检查(以丙酮计算)为0.34~0.85mmol/24h(20~50mg/24h)。干化学法测定尿酮体的半定量结果分别报告为阴性、+、++、+++。

当机体糖代谢障碍、脂肪分解加速,肝脏产生酮体生成超过肝外组织的利用速度时,血中酮体浓度增高(酮血症),过多的酮体排入尿中而形成酮尿(ketonuria)。尿液酮体定性试验阳性(>50 mg/L)。当糖尿病病情严重并严重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ketoacidosis)时,尿酮体和尿糖浓度明显增高,尿中酮体升高多早于血清。但是,在疾病未控制的早期,尿液中酮体以?-羟丁酸为主时,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因为干化学法不能检测?-羟丁酸)。服用双胍类降糖药(如降糖灵)的糖尿病患者,由于药物抑制细胞呼吸,也可出现酮尿。此外,孕吐、饥饿、禁食过久、严重腹泻、全身麻醉、剧烈运动等也可出现酮尿。

8、尿胆红素与尿胆原

⑴胆红素:为含血红素辅基蛋白质的代谢产物,主要由红细胞破坏产生。胆红素分为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结合胆红素和未结合胆红素两种。前者溶解度高并可通过肾小球滤过膜由尿中排出。健康人血液中结合胆红素浓度极低(<4 μmol/L),故尿中几乎无胆红素,定性试验为阴性。干化学法测定尿胆红素的半定量结果分别报告为阴性、+、++、+++。当肝脏疾病、胆道阻塞时,血中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出现胆红素尿。

⑵尿胆原:胆红素经肠肝循环形成胆素原,部分被肠粘膜细胞吸收进入血循环并经尿液排出。健康人尿液中尿胆原为0~20 μmol/L,定性试验呈阴性或弱阳性。干化学法测定尿胆原的半定量结果分别报告为阴性、+(17μmol/L)、++(70μmol/L)、+++(140μmol/L)、++++(200μmol/L)。溶血性疾病、肝脏疾病等可见尿胆原排泄增多。

⑶尿胆红素和尿胆原的检查有助于黄疸类型的鉴别诊断

表 尿胆红素和尿胆原检查对黄疸鉴别诊断

黄疸类型 尿胆红素尿胆原 常见临床疾病

肝细胞性黄疸阳性阳性急性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肝硬化,肝癌

梗阻性黄疸 阳性阴性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性胰腺炎,胰腺癌

溶血性黄疸 阴性阳性急性溶血(血型不合的输血),溶血性疾病

9、亚硝酸盐

当膀胱以上的泌尿系部位被细菌感染时,尿液中来自食物或代谢产生的硝酸盐可被许多革兰阴性细菌产生的硝酸盐还原酶还原为亚硝酸盐。亚硝酸盐阳性提示有泌尿系统感染,见于40%~80%的大肠埃希菌的感染。亚硝酸盐试验阳性反应需要四个基本条件:① 食物中含有亚硝酸盐;② 尿液在膀胱中停留4小时以上;③感染的细菌可产生硝酸盐还原酶,而且有足够的菌量(105CFU/ml);④标本新鲜,一般取清晨第一次尿。阴性结果可能是非硝酸盐消耗菌、尿频、尿稀释等所致,因此也不能排除泌尿系感染。

10、尿隐血与红细胞

⑴尿隐血与红细胞的干化学检测:采用多联试剂条干化学法测定血尿、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中血红素的过氧化物酶样活性,氧化色素原而呈色,称为隐血(occult blood,OB)试验,阳性提示尿液中存在红细胞(ERY)或血红蛋白(Hb)和肌红蛋白(Mb),Mb尿一般较少见。当尿液中Hb>150μg/L、ERY为5~10个/μl时,OB试验呈阳性,主要提示血尿、血红蛋白尿,或两者同时存在。干化学法测定尿隐血与红细胞的半定量结果分别报告为阴性、+(5~10 ERY/μl)、++(25 ERY/μl)、+++(50 ERY/μl)、++++(250 ERY/μl)。OB试验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临床上常用于尿隐血与红细胞、肌红蛋白尿的筛查。

⑵显微镜检查尿沉渣中红细胞(RBC):尿液干化学检测OB试验呈阳性的标本,离心后尿沉渣显微镜观察可出现如下实验结果:①镜下血尿:RBC >3个/HPF,肉眼观察尿液无明显红色;②肉眼血尿:肉眼观察尿液为红色,离心后尿沉渣为红色,上清尿液为淡黄色,高倍视野中有大量RBC;③RBC和Hb混合尿:肉眼观察尿液为红色,离心后尿沉渣和上清尿液均为红色,高倍视野中有大量红细胞;此种标本较为常见;④Hb尿:肉眼观察尿液为洗肉水样红色、棕红色或酱油色,离心后尿沉渣无RBC。⑤假阳性:由于尿液含有食物中的不耐热酶所具有的或某些细菌产生的类过氧化物酶样等,可出现假阳性结果。有的研究人员曾发现尿液OB试验阳性的标本约有一半镜检无红细胞。因此,OB试验呈阳性的标本必须进行离心后尿沉渣显微镜检查,红细胞数量以镜检为准,必要时用特异性强的单克隆抗体法确证是否为Hb尿。

⑶与血尿相关的疾病

①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包括肾小球肾炎、肾病、肾盂肾炎、肾或尿路结石、结核、肾脏肿瘤、外伤、肾血管病变、多囊肾和肾下垂、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②全身性疾病,也常是造成血尿的重要原因,例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出血性疾病、流行性出血热、心力衰竭、系统性红斑狼疮、药物作用(比较常见的有磺胺药、水扬酸制剂、抗凝剂和溶栓药物)。

③尿路附近病变,容易被误诊,如急性阑尾炎、急性和慢性盆腔炎、结肠炎和肿瘤等。

⑷红细胞形态变化对鉴别血尿来源的意义

血尿中红细胞的形态变化常常与血尿发生的部位有关,因此临床上用相差显微镜或普通显微镜观察红细胞的形态特点,以相差显微镜观察形态更为逼真。

①变形红细胞尿(metamorphotic erythrocyte hematuria):血尿中75%以上的红细胞形态异常,形态各异如面包圈样、出芽样、头盔样、蘑菇样、皱缩红细胞、影形红细胞(即红细胞内血红蛋白溢出细胞外,红细胞只留下一层膜)、裂片样红细胞等,提示为肾小球源性血尿,主要见于各种类型的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包括继发性肾损害,如红斑狼疮肾炎,糖尿病肾病)和肾小球肾病等;形态异常的肾小球源性血尿,则是因为肾小球基底膜因炎症被破坏,红细胞通过基底膜的裂缝受到血管内压力挤出时受损,受损的红细胞在后来通过肾小管时又受到不同渗透压和pH的作用,呈现出变形的红细胞形态,红细胞容积变小,甚至破裂,形态不仅异常,而且容积偏小、不均一等。

②均一性红细胞尿(homogeneous erythrocyte hematuria):血尿中75%以上的红细胞形态正常,为园盘双凹状,提示红细胞来源于肾盂,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称为非肾小球源性血尿,常见于肾盂肾炎,泌尿系结石,肾结核,肾或膀胱肿瘤以及肾外伤等。

③混合性血尿:尿中形态异常与正常的红细胞各占一半左右,对判断血尿来源应结合其它检查综合分析。

11、白细胞尿

尿液中的白细胞(leukocyte, LEU)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尿沉渣中白细胞数超过参考范围上限(>5个/HPF),称为镜下白细胞尿或脓尿(pyuria);若尿中含大量白细胞,使尿呈乳白色,甚至有脓丝或凝块,称为肉眼脓尿。

⑴干化学法检测尿液中白细胞:主要是通过检测中性粒细胞胞浆中的酯酶而间接推算出每微升尿中白细胞的数量。半定量结果分别报告为阴性、+(10~25 LEU/μl)、++(75 LEU/μl)、+++(500 LEU/μl),由于干化学法可特异地检测中性粒细胞,因而对泌尿系统感染的筛查有参考价值。但由于不能检测出尿液中的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不能用于免疫性肾脏疾病、泌尿系结核和肾移植后排斥反应时淋巴细胞增多的检查。

⑵显微镜检查尿沉渣中白细胞:干化学法检查白细胞阳性,应进一步做尿沉渣镜检。镜检可以准确识别各种白细胞。尿中的中性粒细胞是炎症反应的主要细胞,常因在炎症过程中出现退化变性,导致细胞形态不规则、结构不清,单个或成堆出现,常称为脓细胞(图4-1-1)。白细胞或脓细胞的数量对诊断各种泌尿生殖系感染有重要意义。中性粒细胞增多(脓尿)主要见于各种类型的细菌感染,如急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肾结核、阴道炎、宫颈炎、淋病等。淋巴和单核细胞增多见于急性间质性肾炎、肾小球肾炎、肾移植后排异反应、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见于药物变态反应、急性间质性肾炎等。

12、泌尿系上皮细胞

尿沉渣中所见上皮细胞由泌尿系各部位处脱落而来,包括鳞状上皮细胞(squamous epithelium)、移行上皮细胞(transitional epithelium)和肾小管上皮细胞(renal tubular epithelium)。一般只能通过显微镜检查尿沉渣识别各种上皮细胞。

⑴鳞状上皮细胞:主要来自尿道前段,女性尿中常混有来自阴道脱落的鳞状上皮细胞(图4-1-2)。健康人男性尿沉渣中可偶见,女性约0~5个/HPF。尿道炎时,可见大量出现或片状脱落,并伴有较多白细胞或脓细胞,女性患者应注意排除阴道分泌物的污染。

⑵移行上皮细胞:由尿道近膀胱段、膀胱、输尿管和肾盂的移行上皮组织脱落而来,因其脱落部位和脱落时膀胱的缩张状态的差异,其形态多变,可有小圆、大圆(图4-1-3)或尾形上皮细胞。健康人人尿中无或偶见移行上皮细胞,泌尿系感染时增多,见于肾盂肾炎、膀胱炎,并常伴白细胞增多。输尿管和肾盂结石也可见移行上皮细胞增多。

⑶肾小管上皮细胞:来源于肾小管的立方上皮,比中性粒细胞略大1.5倍,健康人尿中无肾小管上皮细胞。尿中出现表明有肾小管损伤。急性肾小管坏死时常见成堆肾小管上皮细胞。肾移植后一周内,尿中易见较多肾小管上皮细胞,以后逐渐减少;若发生排异反应则可大量出现。慢性肾小球肾炎也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增多,而且其细胞中常可见脂肪小滴,称为复粒细胞。此外,血管内溶血(如PNH)、肾梗死、慢性心力衰竭时,由于含铁血黄素沉积在肾小管上皮,导致其变性脱落于尿中而增多,经普鲁士蓝染色后,含铁血黄素沉积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胞质呈蓝绿色,此即Rous试验,对诊断PNH有一定意义。

13、管型

管型(casts)是尿液中的蛋白质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固形成的圆柱状结构物,对肾脏疾病的诊断与鉴别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构成管型主要成分包括由肾小管上皮分泌的Tamm-Horsfall蛋白(T-H蛋白)、血浆蛋白、各种细胞及其变性的产物等。形成管型需要四个条件:① 蛋白尿,主要是白蛋白和T-H蛋白,构成管型的基质;②肾小管有浓缩酸化功能,使蛋白质、无机盐类浓缩和酸化而析出;③尿流缓慢,有局部性尿淤积,有足够的停留时间使各种成分凝聚;④具有交替使用的肾单位,利于管型的形成和排泄。研究表明,管型体积越大、越宽,表明肾脏损伤越重。但是,当肾脏疾病发展到后期,可交替使用的肾单位、肾小管和集合管的浓缩稀释功能完全丧失后,管型则不能形成。所以,管型的消失是否是疾病的好转或恶化,应结合临床综合分析。由于组成管型的成分不同,尿中可见形态各异的不同管型。

⑴ 透明管型(hyaline casts):主要由T-H蛋白构成,也有白蛋白及氯化钠参与。为无色透明,圆柱状体,偶尔有少量颗粒(图4-1-4)。健康人无或低倍镜视野(LPF)下偶见。此管型在碱性尿液中可溶解消失。剧烈运动、发热、麻醉、心功能不全时尿中可出现。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原发性高血压病、肾动脉硬化、肾功能衰竭等尿中可显著增多。

近年来,有人将透明管型又分为单纯性和复合性两种。前者不含颗粒和细胞,临床意义不大。后者含有少量颗粒和细胞,有重要临床意义。根据管型中内容物不同,可分为透明红细胞管型,是肾出血的主要标志;透明白细胞管型是肾盂肾炎的重要标志;而透明脂肪管型多见于肾病综合症。

⑵ 细胞管型(cellular casts):管型中含有细胞或细胞碎片,其量超过管型体积的1/3,称为细胞管型。健康人尿液中无细胞管型。细胞管型包括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和血小板管型。①红细胞管型(erythrocyte cast):提示肾小球出血,主要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活动期、狼疮性肾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累及肾脏,也可见于急性肾小管坏死、肾梗死、肾静脉血栓形成、肾移植术后排异反应等(4-1-5)。若管型中红细胞全部破坏,可形成棕红色均质性血红蛋白管型(hemoglobin cast)。血红蛋白管型也可见于引起血红蛋白尿的疾病。②白细胞管型(leukocyte cast):主要见于急性肾盂肾炎,肾脓肿、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等。③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renal epithelial cast):主要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功能不全、肾移植急排异反应、急性肾小管坏死、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重金属(如汞、镉、吡)及某些化学药物中毒等。④血小板管型:主要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但较少见。

⑶ 颗粒管型(granular casts):由变性细胞分解产物等崩解产生的大小不等的颗粒聚集于T-H蛋白基质中形成,管型内颗粒量常超过1/3,可分粗颗粒和细颗粒管型两种(图4-1-6,4-1-7)。健康人尿中无颗粒管型,运动后、发热时出现偶见少量细颗粒管型。尿中持续出现颗粒管型主要见于肾实质损害,如各种类型的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盂肾炎、药物性肾损害、慢性铅中毒、肾移植后排异反应等。患者病情较重或处于进展期时,易见粗颗粒管型,而且数量多、体积大。在慢性肾功能不全晚期时,可见宽而短的颗粒管型(比一般管型宽2~6倍),称为宽大管型(broad cast)或肾衰竭管型(renal failure cast),提示预后不良(图4-1-8)。宽大管型也可出现于急性肾功能不全多尿期,但随着肾功能改善可逐渐减少和消失。

⑷ 蜡样管型(waxy casts):可能由细颗粒管型衍化而来,也可发生于淀粉样变性的上皮细胞溶解后逐渐形成,呈淡灰或蜡黄色、有折光性、外形宽大、易断裂(图4-1-9)。常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慢性肾功能衰竭、肾淀粉样变性。蜡样管型出现表明肾脏病变严重,预后较差。

⑸ 脂肪管型(fatty casts):在管型基质中含有脂肪滴所形成,大小不等、卵圆形、折光性强,为肾上皮细胞脂肪变性的产物,称为卵圆脂肪体(oval fat body)。常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中毒性肾病等。

⑹ 其他管型:①混合管型(mixed cast):管形基质中含有不同细胞或颗粒成分,见于肾小球肾炎反复发作,狼疮性肾炎、高血压性肾病、肾小管出血或坏死、肾梗死等。②血红蛋白(Hb)或肌红蛋白(Mb)管型,可见Hb或Mb尿,两者从形态不能分开。③细菌管型(bacterial cast)或真菌管型(fungus cast):管型基质中含大量细菌或真菌(形似颗粒管型,用相差显微镜或染色法可鉴别),常见于肾脏细菌或真菌感染。

在分析尿管型的临床意义时,一定要结合尿蛋白的性质、浓度,尿pH和尿量多少综合考虑,因为上述原因影响管型的出现和类型。

14、尿液中的盐类结晶

尿液分析 尿液分析尿沉渣定量
尿液中出现结晶(crystal)称为结晶尿(crystaluria)。结晶尿分为代谢性和病理性两大类。代谢性尿盐类结晶,例如磷酸盐类结晶、草酸钙结晶、尿酸结晶和尿酸胺结晶。病理性结晶包括胱氨酸、亮氨酸、酪氨酸和胆固醇结晶等,有些药物可引起结晶尿,例如磺胺结晶。尿液中结晶的析出与该物质的溶解度、尿pH、温度和粘液蛋白等有关。

⑴代谢性盐类结晶:①酸性尿中常见结晶:尿酸、草酸钙、非晶形尿酸盐等。尿酸结晶明显增多,见于白血病、淋巴瘤及其化疗之后,痛风急性发作和慢性间质性肾炎,如果大量尿酸结晶伴红细胞增多时,提示有可能存在或发生肾结石或膀胱结石。草酸钙结晶出现一般无临床意义,若大量增多并伴有尿路刺激症状或红细胞增多,可见于泌尿系结石。非晶形尿酸盐一般无临床意义。②碱性尿中常见结晶:非晶形磷酸盐、三联磷酸盐、磷酸钙、尿酸胺结晶等。非晶形磷酸盐结晶在尿中较为常见,尿液呈灰白色混浊,无临床意义。三联磷酸盐经常出现提示有结石形成的可能。磷酸钙结晶大量出现常见与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膀胱炎、膀胱尿滞留、前列腺肥大等。新鲜尿中出现大量尿酸胺结晶提示有膀胱细菌感染。

⑵病理性结晶:①磺胺结晶(sulfa drug crystal):服用少数磺胺药物时,如磺胺嘧啶、磺胺甲基异恶唑,易在酸性尿中形成结晶。如果新鲜尿液出现磺胺结晶并伴有红细胞时,应及时停药并采取措施,如多饮水,碱化尿液等,以防发生泌尿道结石和减轻肾损害。②亮氨酸和酪氨酸结晶:见于肝硬化、急性肝坏死、急性磷中毒、糖尿病昏迷等。③胆固醇结晶:见于肾淀粉样变、肾盂肾炎、膀胱炎和丝虫病时的乳糜尿。④胆红素结晶:见于阻塞性黄疸、重症肝炎、肝硬化、肝癌、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等。⑤胱氨酸结晶:主要见于先天性氨基酸代谢异常,如胱氨酸病。

15、尿液其他有形成分:①泌尿生殖系感染时,尿沉渣中还可见细菌、真菌、阴道毛滴虫、斑氏微丝蚴等病原体。②男性尿液有时还可见精液及前列腺液中的成分,如卵磷脂小体、精子等。③泌尿生殖系肿瘤,如肾癌、膀胱癌、前列腺癌等,尿中可查到胞体较大的癌细胞,未染色的尿沉渣检查一般难以确定,必要时可进行染色后检查。

㈥评价与问题

1、尿液干化学检查应注意的问题

⑴尿干化学检查法:即多联试纸条结合尿干化学分析仪的检查方法,具有简便、快速,可定性或半定量等优点,目前临床上广为应用。所谓干化学是相对于使用液体化学试剂进行试验的传统检查(即湿化学)方法而言。尿液在浸入不同检测项目的试纸条后,根据设计的不同反应原理,呈现出不同的反应颜色。根据反应颜色的变化进行定性或半定量检查。这种试纸条有单联和多联之分,多联又分3、4、8、9、10、11联不等,分别代表能检测3、4、8、9、10和11项检查。单联或多联试纸条可用肉眼观察,但大多采用仪器检测更为准确,一些项目,如尿糖、尿蛋白、酮体、隐血等可用于患者自己在家中监测。

⑵尿干化学检查法的局限性:①对尿中一般化学成分的检测只是一种筛查试验,由于多联试纸条各项试验的原理不同,加之尿中存在多种干扰因素,检查结果有一定的假阳性或假阴性率,不能代替湿化学法,后者可准确定量,而且干扰因素少。②对于有关细胞的筛查项目,如白细胞、红细胞检查,也不能取代尿沉渣涂片的显微镜检查。③亚硝酸盐试验阳性或阴性也不能取代尿液细菌培养等检查。

⑶尿干化学与尿沉渣检查联合应用:临床实践和研究表明:尿液颜色正常、无混浊,干化学检查隐血/红细胞、白细胞、蛋白质、亚硝酸盐四项结果同时阴性的标本,若为普通人群体检或一般患者的筛查时,可免除尿沉渣显微镜检查,以缩短试验时间。但是,对于疑为或已诊断的肾脏疾病、泌尿外科疾病患者,无论干化学试验结果如何,都必须做尿沉渣显微镜检查。此外,对一些只能通过显微镜检查作为诊断和疗效观察依据的尿中有形成分,如淋巴细胞、吞噬细胞、上皮细胞、肿瘤细胞、管型、结晶等,只做干化学检查就可能漏诊。因此,临床上的尿常规检查应该包括理学、干化学和尿沉渣镜检三部分内容。

2、尿液干化学检查的影响因素

⑴比密:干化学法多依据试剂条中的多聚合电解质含有随尿中离子浓度变化而解离的酸性基团,可使试剂模块中pH改变,进而换算成必密。因此,尿液pH值对用干化学法测定尿比密有很大影响。当尿液pH≥7.0时,OH-中和了H+,导致H+不与比密试纸条中酸碱指示剂反应,使测定的比密结果偏低,应在测定值上增加0.005作为补偿。此外,干化学法测定尿液比密是测定尿液中的离子浓度,与折射仪法测定尿液中固体物质浓度原理不同,所以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尿液中非离子型化合物增多,如葡萄糖,造影剂等,折射仪法的测定结果高于干化学法。干化学法不适用于测定比密太低的尿液,如新生儿尿液(比密可在1.002~1.004之间)。干化学法测定比密的梯度(0.005)太大,不能反映较小的尿比密变化。

⑵pH值:采用酸碱指示剂法测定,尿液必须新鲜,放置过久被环境中细菌污染后,细菌可分解尿液成分使尿液pH改变,例如变形杆菌分解尿素产生氨,尿液变碱。在测定过程中,如果试纸带浸尿液时间过长,尿液pH呈减低趋势。食物、药物、生理活动以及肾功能状况都会对尿液pH产生影响,在分析结果时一定要考虑上述因素。

⑶蛋白质:干化学法根据pH指示剂蛋白误差原理测定尿蛋白,即在pH3.2时,溴酚蓝产生的阴离子与带阳离子的蛋白质(主要是白蛋白)结合后发生颜色变化而检测。因此,干化学法受尿pH影响,偏酸(pH<4.5)或偏碱(pH >9.0)可致假阴性或假阳性,将尿液pH调至5~7再做试验,可以纠正。干化学法主要对白蛋白敏感,对球蛋白的敏感度只有白蛋白的1/50~1/100,当5.5g/L球蛋白时仅为弱阳性反应,因而对肾病晚期出现高球蛋白尿(非选择性蛋白尿)时可呈假阴性。此外,当使用大剂量青霉素时,可出现假阴性。

用湿化学法可以克服干化学法的一些缺陷。常用的方法有磺基水杨酸法和加热醋酸法,对尿蛋白检测的灵敏度分别为0.05~0.1g/L和0.15g/L。磺基水杨酸法灵敏度高,对白蛋白、球蛋白、本-周蛋白均可反应,但影响因素也不少。加热醋酸法的准确性高,是尿蛋白定性的参考方法。当遇干化学法受干扰、高球蛋白尿时,宜选用这两种方法测定。

由于临床蛋白定性试验多采用随机尿,易受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影响,难以准确反映尿蛋白的排除总量,一般应以尿蛋白定量为准。

⑷尿糖: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特异性较强,但不能检测其他糖(如果糖、半乳糖、甘露糖等)。尿中大量维生素C使干化学法出现假阴性。此外,尿量可影响结果,尿少时尿糖阳性强,尿多时阳性减弱。临床可见糖尿病治疗后血糖下降但尿糖阳性不减弱,可能是患者喝水减少引起尿量减少所致。

⑸酮体:由于干化学法的试剂不与尿液中的?-羟丁酸反应,而果糖尿病酮症患者早期以?-羟丁酸为主,可以造成假阴性结果,可影响对患者的病情分析。标本放置过久可以导致乙酰乙酸氧化成丙酮,使阳性反应强度减弱或假阴性。此外,服用头孢类抗生素和高度色素尿、体内存在左旋多巴代谢产物、美司那(巯基乙酸钠)和其它巯基化合物可以产生假阳性。

⑹胆红素与尿胆原:①尿胆红素:胆红素与重氮盐偶联反应呈色而定性,检测灵敏度为3.4 μmol/L。尿液必须新鲜并避光,否则可致结合胆红素氧化降解,使阳性反应减弱或转为阴性。尿中大量维生素C可出现假阴性,大量氯丙嗪、盐酸苯偶氮吡啶可致假阴性。②尿胆原:尿胆原与重氮盐偶联反应呈色而定性,灵敏度与胆红素相同。尿液久置后尿胆原可转变为尿胆素而呈假阴性。

⑺亚硝酸盐:当尿液中有大肠埃希氏菌增加时,产生的硝酸盐还原酶可将尿液中的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后者与对氨基苯胂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再与1,2,3,4-四氢并喹啉-3-酚偶联呈红色。阳性反应的灵敏度为0.3~0.6mg/L亚硝酸盐。当尿液被环境中细菌污染、标本放置时间过久、尿液中色素含量高时可呈假阳性;如果粪链球菌等非利用硝酸盐细菌感染、尿液在膀胱中停留时间过短、使用利尿剂、高比密尿、大量维生素C干扰、食物中缺乏硝酸盐等可致假阴性。

⑻隐血/红细胞:干化学法是测定血红蛋白中亚铁血红素的过氧化氢酶样活性,其灵敏度为150~300μg/L,本法既可与游离的血红蛋白或肌红蛋白反应,又能测定完整的红细胞。泌尿系统感染时,某些细菌产生的过氧化物酶也可导致假阳性反应。干化学法与显微镜法检测尿中完整红细胞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干化学法更灵敏,也有较高的假阳性率(可达30%左右),因此最适合筛查尿中有无红细胞,阳性者必须镜检确认。大量蛋白尿,高比密尿,pH<5.0,大剂量维生素C(>100mg/L)或其他还原物质可抑制反应,造成假阴性。

⑼白细胞:干化学法检查白细胞阳性时,应做尿沉渣的显微镜检查,但可见两种结果常存在差异。例如,干化学阳性而镜检阴性,可能是尿中的中性粒细胞已溶解,胞质内的酯酶释放于尿中所致;高浓度胆红素尿,服用呋喃坦啶等药物等可致假阳性。高比密尿,大量蛋白尿(>5g/L),尿糖浓度过高(10~20g/L以上),使用大剂量先锋霉素IV、庆大霉素后,维生素C浓度增高和高浓度草酸可致干化学法检查白细胞呈假阴性。

⑽维生素C(Vit.C):一般采用还原法测定,灵敏度约为50~100mg/L。尿中Vit.C浓度增高,可抑制隐血/红细胞、胆红素、葡萄糖、亚硝酸盐与试剂的反应而呈假阴性,抑制的程度随Vit.C浓度增加而加大。因此, Vit.C测定不是作为尿中Vit.C定量用,主要是依据其浓度提示上述几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避免出现假阴性结果。

尿液细胞和管型计数

尿液常规检查时,多为随机尿或晨尿标本,受尿量、运动状态、尿留取时间长短、饮水状态和检查方法等多种因素影响。通过定量、计时等标准化要求,可准确计数一定时间内尿液中细胞和管型的绝对数量,更有助于对病变程度的判断。

㈠ 适应症

肾小球肾炎、泌尿系感染性疾病的诊断、疗效监测、尤其是适合于动态观察等。。

㈡标本采集

定时留取3h或12h全部尿液于干燥、洁净的透明玻璃瓶(溶量为500ml)中,并及时送检。3h尿不需防腐,多采用早晨6~9时的尿液,也可为日间任意时间,但每次复查的时间应相同。12h尿留取时间较长,可从试验前一天晚8时至第二天早晨8时,收集12h内的全部尿液于预先加入甲醛1~2ml防腐的500ml透明玻璃瓶中,可收集至多个玻璃瓶内,全部标本及时送至实验室检查。

㈢检测方法

1、1h尿细胞与管型排泄率测定:将3h全部尿液混匀后,用刻度量筒测量尿液总量,取10ml于刻度离心管,1500r/min、离心5min,吸弃上层9ml尿,混匀剩余的1ml尿及沉渣,滴入专用尿沉渣计数板或细胞计数池内,计数出每微升尿中的各种细胞和管型的数量,并换算成每小时的排泄率。

2、12尿细胞与管型计数(又称Addis计数):将12h全部尿液混匀后,按上述方法计数,换算成12h的尿细胞与管型的总量。

㈣ 参考范围

1、1h尿液细胞与管型排泄率

成人: 红细胞:男性 < 3×104个/h,女性 <4×104个/h

白细胞:男性 <7×104个/h,女性 <14×104个/h

儿童*:红细胞 0~9.4×104个/h,白细胞0~12.7×104个/h

透明管型0~0.2067×104个/h,颗粒管型0~0.2733×104个/h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123例2~7岁健康儿童调查结果

2、艾迪(Addis)计数

红细胞 0~50×104/12h,白细胞:0~100×104个/12h,管型 0~0.5×104个/12h

㈤)临床意义

泌尿系感染患者1h白细胞排泄率和艾迪计数白细胞增高。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1h排泄率和艾迪计数红细胞、管型显著增高;白细胞也增高,但不如红细胞与管型增高明显,治疗有效后降低或恢复至参考范围,动态观察更有临床意义。

㈥评价与问题:1小时尿细胞与管型排泄率和艾迪计数相比,前者方法简便,不受饮食影响(但注意不能大量饮水),适合于门诊及住院病人,临床较常用。艾迪计数由于标本留取时间过长,患者标本留取困难,加防腐剂仍不能完全保证细胞和管型的形态不受影响或溶解等,故目前临床应用较少,但对于住院病人疗效监测仍具有重要意义。

三、尿液的特殊化学检查

㈠ 24h尿蛋白定量

尿蛋白检查受尿量和标本留取时间长短及生物节律的影响,对临床已查出蛋白尿的患者,更应排除这些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观察24h内尿蛋白总量的变化,而且对疗效监测意义更大。

1、适应症

随机尿液标本检查发现蛋白尿,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诊断、肾功能损伤程度的判断、及疗效监测等。

2、标本采集

试验前一天早8时排空膀胱,弃去此次尿液。然后收集以后至次日清晨8时的所有尿液于干燥、洁净的透明玻璃瓶(溶量为500ml)中,可收集至多个玻璃瓶内。为了防止尿液被污染,每500ml尿加入2~3ml加入甲苯防腐,并盖上瓶盖,储存于4?C冰箱中。试验当天及时送检。

3、检测方法

将全部尿液加入体积较大的洁净、干燥容器中混匀,用刻度量筒测量尿液总量后测定尿蛋白总量。双缩脲比色法为经典方法,重复性好,对白蛋白和球蛋白反应灵敏度较一致。其他方法,如考马斯亮蓝法、丽春红S法、邻苯三酚红钼法也有采用者。

4、参考范围

尿蛋白:成人<0.15g/24h 或者<0.1g/L ,青少年<0.3g/24h。

5、临床意义

⑴蛋白尿的诊断:24h尿蛋白定量可更准确地反映每天排泄的尿蛋白量。成人尿蛋白>0.15g/24h、青少年尿蛋白>0.3g/24h时称为蛋白尿,比干化学定性试验结果更具有诊断意义。

⑵蛋白尿轻重程度分级:①轻度蛋白尿:成人尿蛋白>0.15~1.0g/24h。②中度蛋白尿:成人尿蛋白>1.0~3.5g/24h。③重度蛋白尿:成人尿蛋白>3.5g/24h,对判断肾脏病变程度有意义。

⑶肾脏疾病疗效监测:在临床出现各种蛋白尿的肾脏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尿蛋白总量变化的监测优于随机尿蛋白定性试验,尤其是对住院患者更为重要。治疗有效者,蛋白尿程度减轻或消失,复发时出现蛋白尿或蛋白排量增多。

6、评价与问题

⑴标本采集的影响:24h尿蛋白定量结果的准确与否主要取决于标本的采集,若尿液收集不完全、混匀不充分、加防腐剂不当或未加防腐剂导致细菌生长等,都可致定量误差。

⑵连续观察对疗效监测更有意义。

㈡ 尿蛋白电泳

蛋白尿可源于多种病因,尿蛋白定性或定量检查只能判断蛋白的排出量及估计病情的轻重。尿蛋白电泳(electrophoresis)可通过对尿蛋白组份的分析,确定尿蛋白的来源,并有助于病因的确定和预后判断。

1、适应症

各种肾脏疾病及相关疾病所致蛋白尿的诊断与分型,判断肾小球或肾小管受后损伤的严重程度。

2、标本采集

新鲜晨尿或随机尿20ml,置于洁净、干燥的的尿标本采集杯中及时送检。

3、检测方法

尿液经离心后取上清液,经透析、除盐、浓缩后进行电泳。可根据需要选择醋酸纤维膜电泳、琼脂糖电泳、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4、参考范围

⑴醋酸纤维膜电泳:从阴极至阳极各种蛋白及其比例分别约为白蛋白(37.9%)、α1球蛋白(27.3%)、α2球蛋白(19.5%)、β球蛋白(8.8%)、γ球蛋白(3.3%)、Tamm-Horsfall粘蛋白(1%~2%)。

⑵SDS-PAGE:从阴极至阳极分别为低分子量蛋白(α1微球蛋白、β2微球蛋白)、中分子量蛋白(主要是白蛋白)、大分子量蛋白(主要是γ球蛋白和Tamm-Horsfall粘蛋白),约80%左右的健康人主要为中分子或低分子量蛋白,无或极微量大分子量蛋白。

5、临床意义

⑴蛋白尿的分类:根据电泳结果,可对尿蛋白的来源进行分类。如果仅是小分子量蛋白,则为肾小管性蛋白尿(tubular proteinuria)或是组织性蛋白尿,表明蛋白主要由于肾小管病变或血液中产生过多(如免疫球蛋白轻链)所致。如果是中分子量或同时还有大分子量蛋白,则为肾小球性蛋白尿(glomerular proteinuria),表明蛋白尿主要由于肾小球病变所致。 如果尿蛋白以小分子和中分子量蛋白为主,但大、中、小分子量蛋白均增多,类似于血浆蛋白的组成,称为混合性蛋白尿(mixed proteinuria),表明肾小球和肾小管同时或相继受损而产生蛋白尿。

①肾小球性蛋白尿:由于肾小球基底膜病变,通透性增加所致。其特点是以白蛋白为主,病情严重时可出现球蛋白。白蛋白属于中分子量蛋白,分子量40~90KD之间。球蛋白属于大分子量蛋白,分子量大于90KD。各种涉及肾小球病变的疾病常表现为肾小球性蛋白尿,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早期、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糖尿病肾病,肾小球动脉硬化等。肾小球性蛋白尿24h尿蛋白定量常≥2g。

②肾小管性蛋白尿:由于肾小管病变使重吸收减少或主动分泌增多所致,其特点是以分子量小于40KD 的小分子量蛋白(?1-微球蛋白和?2-微球蛋白)为主。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多不超2g。肾小管性蛋白尿常见于急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盂肾炎早期、肾小管酸中毒、慢性间质性肾炎、重金属及某些药物中毒等。肾小管性蛋白尿24h尿蛋白定量常<1g。

③混合性蛋白尿:电泳图谱中可见白蛋白、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β球蛋白、γ球蛋白均显著增加,常见于慢性肾炎晚期、尿毒症、急性肾功能衰竭,严重间质性肾炎等。

⑵选择性与非选择性蛋白尿

根据电泳结果可以将蛋白尿分为选择性和非选择性蛋白尿。选择性蛋白尿(selective proteinuria)一般以中分子量蛋白,即白蛋白或转铁蛋白为主;非选择性蛋白尿(non- selective proteinuria)不仅有中分子量蛋白,而且还有大分子量的球蛋白增高,如IgG、IgA,甚至IgM也漏出。通过测定血清和尿液中IgG和白蛋白(Alb)的浓度,计算选择性蛋白尿系数(selective proteinuria index,SPI),可以较为准确地鉴别选择性或非选择性蛋白尿

尿IgG/血清IgG

选择性蛋白尿指数 (SPI)= ------------------------- ×100%

尿Alb/血清Alb*

* 也可以改用尿转铁蛋白(Tf)/血清转铁蛋白(Tf)

SPI <0.1时,为高选择性蛋白尿,提示病变轻微,如微小病变性肾病。SPI为0.1~0.2时,为中度选择性蛋白尿,肾脏病变开始加重。当SPI为 >0.2时,为非选择性或低选择性蛋白尿,表明肾脏病变严重,如膜性肾病后期、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局灶性阶段性肾小球硬化、狼疮性肾炎等。

区别选择性和非选择性蛋白尿对肾脏疾病的诊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选择性蛋白尿蛋白定性多为强阳性,蛋白定量常>3.5g/24h,如肾病综合征,而且对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疗效较好。非选择性蛋白尿的蛋白定性多为较强阳性,蛋白定量常在>0.5~3.0g/24h,多为持续性蛋白尿,对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疗效不佳、预后较差,多有发展成肾功能衰竭的危险。

6、评价与问题

⑴尿蛋白电泳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凡属持续性蛋白尿患者均应进行电泳检查,SDS-PAGE更有价值。对轻度或中度蛋白尿,应注意适当的将尿液浓缩后再电泳,否则电泳结果不准。

⑵血清IgG和Tf浓度,个体差异较大,使SPI值到一定的影响。因此,SPI应结合尿蛋白电泳结果综合分析。

㈢ 肌红蛋白尿检查

肌红蛋白(myoglobin,Mb)是横纹肌和心肌细胞内的一种含亚铁血红素的蛋白质,当肌肉组织损伤时,细胞内的肌红蛋白释放进入血循环,由于Mb分子量较小,可迅速通过肾小球滤过而排泄入尿液中。尿Mb检查阳性称为Mb尿。通过检查尿液以及血清中肌红蛋白的含量有助于诊断急性骨骼肌损伤和急性心肌梗塞。

1、适应症:肌肉疾病、创伤、心肌梗死、行军性肌红蛋白尿症等。

2、标本采集:新鲜尿液并及时送检。

3、检查方法:尿隐血试验做筛查。化学发光法结合Mb的单克隆抗体做定量检查。

4、参考范围:尿隐血试验阴性,Mb定量<4mg/L。

5、临床意义:Mb增高见于:① 肌肉创伤,如烧伤,挤压综合征,手术等。② 组织局部缺血坏死,如急性心肌梗死。③ 肌肉病变,如多发性肌炎,皮肌炎,肌营养不良。④ 代谢性肌损害,如酒精中毒,一氧化碳中毒等。④行军性肌红蛋白尿症:见于剧烈运动后发生肌肉疼痛,1~2d内出现血红蛋白尿。

6、评价与问题

⑴尿液常规时,Mb尿呈外观红色或深红色、深褐色、棕色尿,镜检无或偶见红细胞,但只能作为筛查。

⑵Mb尿阳性作为急性心肌梗死辅助诊断时,应注意与血清中Mb和其他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查综合分析,一般不以此作为确诊的依据。

㈣ 乳糜尿与脂肪尿检查

脂肪在肠道吸收后皂化形成乳糜液,正常情况下乳糜液进入肠道淋巴管,参与淋巴循环。如果因为某种原因淋巴液引流不畅,乳糜液没有能够进入血循环,而逆流到泌尿系统淋巴管中,使淋巴管内压力增高,曲张破裂进入尿液,则形成乳糜尿(chyluria)。此时,尿液外观呈现不同程度的乳白色,典型的乳糜尿为牛奶状。尿液中混有脂肪小滴时称为脂肪尿(lipiduria)。

1、适应症:腹腔肿瘤、结核、创伤或外科手术及丝虫病等导致的乳糜尿。

2、标本采集:新鲜尿并及时送检。

3、检查方法:乳糜尿经乙醚提取,尿的乳浊程度减轻或变澄清。乙醚提取物中加入苏丹III染液涂片,在显微镜可见脂肪颗粒被染成大小不等的桔红色球形小滴。

4、参考范围:阴性。

5、临床意义:乳糜尿中主要含卵磷脂、胆固醇、脂肪酸盐及少量纤维蛋白原、白蛋白等,合并泌尿系感染时可出现乳糜脓尿。乳糜尿排出体外后可凝集成白色胶冻状,严重乳糜尿则可分3层,下层为红色沉淀物,内含细胞或微丝蚴等病原体;中层为乳白色或叫清澈液体;上层为脂肪层。乳糜尿可见于累及淋巴循环的有关疾病,如腹腔结核、腹腔肿瘤压迫、先天性淋巴管畸形、腹腔创伤损伤淋巴管或胸导管。丝虫病也是引起乳糜尿的重要原因。此外,脂肪尿见于肾病综合症、肾小管变性有关疾病,骨折及脂肪栓塞等。

6、评价与问题:尿中含有大量非晶形磷酸盐或尿酸盐时,肉眼观察可类似乳糜尿,加热或加酸可溶解。离心法可简单区别乳糜尿、脓尿和结晶尿。乳糜尿离心后外观不变,尿沉渣中无或仅有少量细胞;脓尿和结晶尿离心后上清尿液澄清,尿沉渣中可见大量脓细胞/白细胞,或非晶形磷酸盐、尿酸盐结晶。

㈤尿液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测定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是纤维蛋白原或纤维蛋白被纤溶酶水解的产物,包括X、Y、D、E等碎片。健康人血浆中FDP<10mg/L,尿中无FDP。当血浆中FDP增高或肾脏有血栓形成及纤溶亢进时,尿中出现FDP。

1、适应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原发性纤溶亢进、肾病综合征、肾小球肾炎、肾静脉血栓形成、泌尿系感染等。

2、标本采集:新鲜尿液并及时送检。

3、检测方法:FDP胶乳凝集试验(LAT)或ELISA。LAT主要用于定性或半定量FDP,ELISA可准确定量。

4、参考范围:LAT阴性,ELISA 11~45μg/L。

5、临床意义:尿中FDP的来源途径有:①DIC或原发性纤溶亢进,血浆FDP增高而排入尿中;②肾小球内局部发生微血栓形成或肾静脉血栓形成继发纤溶,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高而排入尿中;③泌尿系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局部组织渗出的纤维蛋白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被纤溶酶降解后排入尿中。因此,尿液FDP阳性或增高,提示肾脏或泌尿系病变有进行性发展,如肾病综合征(尤其是膜性肾病)、肾静脉血栓形成、肾肿瘤、泌尿系感染等。DIC、原发性纤溶亢进时尿FDP增高。肾移植后若出现FDP持续增高,提示可能排异反应。

6、评价与问题:LAT定性或半定量尿液FDP在临床应用较多,常作为肾脏疾病有关血栓形成的筛查。近年来,血浆D-二聚体测定广泛用作为活动性血栓形成的分子标志物,测定尿液中D-二聚体也开始在临床应用于肾脏血栓形成的检查,可能FDP与D-二聚体两者同时测定对判断肾脏病变及其有无血栓形成更有意义。

非染色法尿沉渣显微镜检查

实验原理

尿液经离心沉淀后,置显微镜下观察其有形成分,如细胞、管型、结晶等。

试剂器材

载玻片、盖玻片、滴管、10ml刻度离心管、离心机、普通光学显微镜

操作步骤

1.未离心直接涂片法

(1)混匀 将尿液标本混匀。

(2)制备涂片 取混匀后的尿液1滴于载玻上,加盖玻片,避免产生气泡。

(3)观察计数 先用低倍镜观察全片细胞、管型等成分的分布情况,再用高倍镜确认。管型要观察计数至少20个低倍镜视野;细胞要观察计数至少10个高倍镜视野;结晶按高倍镜视野中分布范围估计报告。

(4)结果报告 细胞以最低数∼最高数/HP、管型以最低数∼最高数/LP报告。结晶以所占视野面积报告,无结晶为(-);结晶约占1/4视野为(+);约占1/2视野为(++);约占3/4视野为(+++);满视野时为(++++)。如果细胞、管型数量过多难以计算时,则可按结晶的报告方式报告结果。

2.离心沉淀涂片法

(1)离心 刻度离心管,倒入混匀后的新鲜尿液10ml,相对离心力(RCF)500g离心5min。

(2)弃上清 弃去上清液,留下0.2ml尿沉渣并混匀。

(3)涂片 用微量吸管取混匀尿沉渣0.02ml,滴在载玻片上,用盖玻片覆盖。

(4)观察计数 与未离心直接涂片法相同。

(5)结果报告 与未离心直接涂片法相同。

3.定量尿沉渣分析板法

定量尿沉渣分析板为特制的一次性使用的硬质塑料计数板(见图5-2),每块板上有10个计数池,每个计数池又有1个计数区,每个计数区有10个大方格,每个大方格又分为9或16个小方格,计数池的高度为0.1mm,每个大方格的面积为1mm2,故每个大方格的容积为0.1μl;10个大方格的总容积为1μl,每个样本用1个计数池。

(1)未离心法 直接吸取混匀尿液1滴充入定量尿沉渣分析板计数池内,在低倍镜下计数10个大方格内管型总数,在高倍镜下计数10个大方格内细胞总数,此即每微升的尿液中某种有形成分的数量。结果报告以每微升某种细胞或管型数报告。

(2)离心法 尿液标本处理同离心尿沉淀涂片法,然后充池计数,方法同上。

注意事项

1.最好取晨尿在1h内检查。

2.一般应留取中段尿,妇女尿内可因混有阴道分泌物而可见大量的上皮细胞和白细胞,必要时可冲洗外阴后留取中段尿检查。

3.镜检时光线要适宜,光线过强可使透明管型漏检。低倍镜发现管型,须用高倍镜辨认。

4.镜下发现红细胞,应进一步作形态分类,以鉴别肾小球性及非肾小球性血尿。

5.计数时要注意有无其他异常巨大细胞、寄生虫虫卵、细菌、滴虫、粘液丝等,男性标本还要注意有无精子及卵磷脂小体等。

注意事项

1.标本要新鲜,以防有形成分分解破坏。

2.染色时间要恰当,染色时间过久可引起淡染细胞向浓染细胞转化,有碍识别。

3.胆红素尿时,有形成分可被当成黄色,掩盖其真实的颜色,应注意区分。

4.采集标本后应在1h之内完成检查,否则可将标本加甲醛并置4℃保存。

参考范围

尿沉渣检查主要成分参考值

成分     未离心法     离心法      分析板法

男    女

红细胞    0∼偶见/HP 0∼3/HP 0∼12/μl 0∼24/μl

白细胞 0∼3/HP 0∼5/HP 0∼12/μl 0∼26/μl

透明管型 0∼偶见/LP 0∼偶见/LP 1∼2/μl

上皮细胞 少见      少见

结晶     少见      少见

临床意义

1.红细胞增加,常见于肾小球肾炎、泌尿系结石、结核、恶性肿瘤、外伤等因素,女性也可因污染经血而呈阳性。

2.尿内白细胞增加,表示泌尿系统有化脓性炎症,如急性和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女性阴道炎、宫颈炎、附件炎时可因分泌物污染尿液,尿中可见白细胞增多,常同时伴有大量扁平上皮细胞。

3.透明管型增多见于急性肾小球性肾炎、急性肾盂肾炎、恶性高血压、慢性肾脏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发热、麻醉后、过度运动等,尿中透明管型亦可增多。正常人尿中也可偶见。

4.颗粒和细胞管型的存在常提示有肾实质病变,多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5.慢性肾功能不全时,尿内出现肾衰竭管型,提示预后不良。蜡样管型的出现提示肾脏有长期而严重的病变,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晚期和肾淀粉样变时。

方法评价

未离心法简单易行,但阳性率低,极易漏检,较适用于血尿、脓尿等外观明显浑浊的标本。离心法较费时、繁琐,但方法灵敏、重复性好,阳性率高。尿沉渣分析板法,可报告每微升尿液内所含各种尿沉渣的数量,使得尿沉渣检查更规范化和标准化。染色法可将尿沉渣中有形成分着色后进行观察,有助于识别各种形态的红细胞、存活和死亡的白细胞也利于鉴别,闪光细胞、上皮细胞、透明管型等容易识别,并且有助于发现多核巨核巨细胞、包涵体细胞等。

尿液理学检查

(一)尿液外观检查

实验原理

正常情况下尿液颜色深浅主要源于尿液中尿色素及尿胆原的多少,并受药物、食物及尿量等因素的影响。尿液的透明度与尿中有形成分和不溶性物质的含量有关。尿液外观的检查主要靠肉眼观察,并如实描述报告。

试剂器材

一次性尿杯或100ml无色透明的玻璃瓶。

操作步骤

1.收集标本 将尿液收集于尿杯中。

2.结果报告 在自然光或白光下肉眼观察其外观,然后直接报告其颜色与透明度,颜色以淡黄色、深黄色、淡红色,深红色、乳白色或咖啡色等表示。透明度可用清晰透明、轻微浑浊、浑浊等来表示,如标本中有沉淀和(或)凝块时需要特别注明。

注意事项

1.尿液的外观检查应以新鲜标本为准。

2.新鲜尿液标本含盐类浓度过高遇冷时,易析出盐类结晶(尤其是尿酸盐)而使尿液浑浊。

参考范围

淡黄色、清晰透明。

临床意义

1.红色尿液多见于血尿、血红蛋白尿;乳白色多见脂肪尿、乳糜尿、脓尿和菌尿;褐色尿多见于高铁血红蛋白尿等。很多药物也可影响到尿液颜色;酸度较高时,颜色较深,酸度较低,则颜色较浅;尿量过少而颜色十分浅淡时,提示肾功能不良。

2.正常尿液混浊的原因主要为结晶所致。病理性混浊尿的原因为尿中含有白细胞、红细胞及细菌等。尿中如有粘蛋白、核蛋白也可因pH变化而析出后产生混浊。

3.部分年青女性的尿液常因混入阴道粘膜分泌的粘蛋白、少量上皮细胞或白细胞,放置一段时间后可稍有浑浊,无临床意义。

4.尿液颜色易受到药物或食物的影响,服用维生素B2、大黄、黄连、呋喃唑酮以及食用大量胡萝卜等,均可使尿液呈亮黄色或深黄色,但振荡后所产生的泡沫无色,而胆红素尿振荡后产生的泡沫呈黄色。碱性尿中有酚红、酚酞或应用氨基比林时,尿液外观呈亮红色,不难与血尿的红色浑浊外观鉴别。

(二)尿量测定

实验原理

收集24h内的所有尿液,并采用有刻度的容器测定体积,即24h尿量。

试剂器材

洁净容器、量杯或量筒。

操作步骤

1.准备 清晨让患者将尿液排空弃去。

2.收集标本 用洁净容器收集随后的24h内尿液。

3.标本测量 将尿液混合后准确测定尿的容积,即尿量。

注意事项

1.必须要排空膀胱后,方可开始计时。每次留取标本时也要排空膀胱。

2.气温较高时要注意尿标本防腐。

参考范围

1∼6岁儿童:(300∼1000)ml/24h。

7∼12岁儿童:(500∼1500)ml/24h。

成年人:(1000∼2000)ml/24h。

临床意义

尿量主要取决于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重吸收和浓缩稀释功能。一般情况下,尿量与饮水量及食物中含水量呈正相关,此外尿量还受到体内外其他多种因素(如年龄、精神因素、活动量、食物、气候等)的影响。

病理性增多:常见于糖尿病、尿崩症、慢性肾炎及神经性多尿等。

病理性减少:常见于休克、脱水、严重烧伤、急慢性肾炎、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心功能不全、肝硬化腹水,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尿毒症等。

(三)尿液酸碱度测定(pH试纸法)

实验原理

广泛pH试纸是多种指示剂混合的试带,试带蘸取尿液后即可显色,然后与标准色板比较即可测得尿液pH近似值,其灵敏度约为pH 0.05。

试与器材

一次性尿杯或洁净玻璃试管、广泛pH试纸。

操作步骤

1.浸样 配戴手套或将手洗净擦干后,取试纸一根,手执将另一端浸入尿液中约0.5s取出。

2.判断结果 在自然光线下与标准色板比较读取pH值。

注意事项

1.读取数值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试剂条应密封、干燥与避光保存,更要远离酸性或碱性物质,以防失效。

3.待检样本必须新鲜,否则可因细菌繁殖或挥发性酸丧失而使pH增高。

4.样本不能使用防腐剂,否则可能会影响检测结果。

参考范围

随机尿pH 4.6∼8.0,多数在5.5∼6.5,平均6.0。

临床意义

正常新鲜尿液酸碱度常为弱酸性。其主要受肾小管分泌H+和重吸收HCO3-、以及分泌NH3和形成铵盐等因素影响。还受到饮食种类、运动、饥饿、服用药物及疾病等因素的影响。其中饮食因素影响较大,如进食蛋白质较多,尿pH值较低;而进食蔬菜较多时则尿pH常大于6.0;进食后的碱潮,使尿pH呈一过性增高。尿液放置太久,污染的细菌可分解尿液中尿素产生氨,从而使尿液变为碱性。

方学评价

试纸有广泛pH和精密pH两种试纸,广泛pH试纸测定范围较宽,所得结果较粗略些,而精密pH测定范围较狭窄,超出其范围时结果就不准确。可先用广泛pH试纸测出粗略pH,再用对应范围的精密pH测定准确的pH值。两种试纸都易受潮失效。

尿液的pH亦可以用干化学试带法检测,范围约在pH4.5∼9.0之间。干化学试带已经在临床上普及应用,结果既可以目测,又可以仪器测定,非常方便快捷。另外测定尿液酸碱度的方法还有指示剂法、pH计法以及滴定法等。指示剂法有酚红、色蕊和溴麝香草酚蓝等,试剂不便于保存及运输,结果判断易受黄疸尿、血尿等干扰。pH计法,其准确性精密度都较高,但需专用仪器,不利用临床普及。滴定法可测定尿中可滴定酸的含量,方法繁琐、费时,更不利于临床应用。

(四)尿液比密测定

1.比密计法

实验原理

为尿比密的直接测定方法。将比密计浸入尿液中,尿比密越大,浸入尿液中的比密计部分越少,读数越大;反之,浸入部分越多,读数越小。

试剂器材

比重计1只,100ml锥形量杯。

操作步骤

1.取样 取新鲜尿液放置于100ml锥形量杯中。

2.放置浮标 将比重计浮标轻轻放入并加以捻转,使其垂直悬浮于尿液中,勿使靠近杯壁。

3.判断结果 待比重计悬浮稳定后,读取与尿液凹面相切的刻度,并记录之。

注意事项

1.尿比重计要通过校正后使用。

2.尿液量要足以保证比重计浮在液面中心而不碰壁,尿液面与比重计读数应准确。

3.测定时液面应消除泡沫。

4.要进行测定时温度、蛋白尿、糖尿的校正。如果测定时温度与比重计上所标定的温度不一致,每增高3℃,测定结果应增高0.001。如低于所标温度,应将尿液加温至所标温度再测定,不能机械地减去相对于增高温度时的校正值。尿蛋白每增高10g/L,需将结果减去0.003;尿葡萄糖增高10g/L,需将结果减去0.004。

4.尿标本中含有造影剂时,可使尿比密明显增大,甚至高达1.060。

临床意义

生理情况下尿液比密与饮水量、出汗以及年龄等因素有关。婴幼儿的尿比重偏低。病理情况下尿比密可因尿量增加而减少,或者会因蛋白、尿糖及细胞等成分的增加而增加。

1.比重减低 慢性肾炎患者由于肾小管浓缩功能减退而使比密降低,如肾实质破坏而丧失浓缩功能时,尿比重常固定在1.010±0.003。尿崩症患者可因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或由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对抗利尿激素的敏感性降低,大量水分从体内排出而使比重减低。

2.比重增高 糖尿病患者虽然尿液多但因尿内含有大量葡萄糖,尿比重可明显增加。急性肾小球肾炎因有形成分和蛋白等存在于尿液中而使标本比密增加。除此之外,尿比密升高还见于脱水、高热、周围循环衰竭、使用造影剂、心力衰竭等。

方法评价

尿比密测定方法有浮标法、折射仪法、超声波法、称重法及试带法,其中:

浮标法是经典的尿比密检测方法,操作简便,无须特殊仪器,容易普及。缺点是本法标本用量大,结果受温度及内容物影响,如蛋白质、葡萄糖、造影剂及细胞等可使结果偏高;而尿素分解又可使结果偏低。

折射仪法是美国国家临床化学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为尿比密测定的参考方法。此法标本用量极少,重复性好,结果较精确可靠,应用广泛,特别适用于少尿患者。缺点是结果也受蛋白质、葡萄糖的影响。

试带法已经广泛应用于尿液自动化分析,简便快速,且受非离子成分(如葡萄糖、尿素、造影剂等)干扰少。缺点是①灵敏度低,测试范围窄;②易受到强酸性尿和强碱性尿以及尿中蛋白质的影响,高浓度的蛋白质以及酸性尿可使结果偏高,而碱性尿结果偏低;③不适用小儿和肾脏浓缩稀释功能严重减低的患者,仅适用于健康人群的普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104256.html

更多阅读

尿液发黄是怎么回事? 儿子小便发黄

尿液发黄是怎么回事?——简介学习、上班由于压力过大,以及饮水不当以及其他原因我们常常发现尿液发黄,尿液发黄由不同原因引起,下面就从个人经验分析导致尿液发黄的一些原因,并给出一些相应的解决办法。尿液发黄是怎么回事?——工具/原料

女性尿失禁的治疗方法 女性尿失禁治疗方法

尿失禁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尤以女性为甚。尿失禁这一现象其实在女性中非常普遍,它既是妇女的多发病,又是常见病。有的人是在咳嗽、大笑或提重物时发生尿失禁,也有的是在跑往厕所的路上裤子就尿湿了……中老年女性,包括一些年轻女性应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分析与比较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摘要: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是社会学研究方法中重要的两位方法。一般认为定性研究更适合于个案研究,实地观察等微观领域,而定量研究偏向于大量的问卷调查、大范围地数据样本统计。由于两者采用的方式方法、以及其背后的理论依据不同,导致其

尿黄的原因是什么 男人尿黄是什么原因

在生活中,很多的人都会出现尿黄的现象,但是大部分都不知道尿黄的原因是什么,出现尿黄现象对人体有危害吗,在这里我为大家分享下尿黄的原因的相关知识。尿黄的原因是什么——步骤/方法尿黄的原因是什么 1、透明带浅柠檬色:健康尿液的颜色

声明:《尿液分析 尿液分析尿沉渣定量》为网友撩爆你的少女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