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园园门
个园是扬州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盐商园林,是清嘉庆年间两淮盐总黄至筠的家宅,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苏州拙政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个园因竹而得名,园主人黄至筠生性爱竹,在园中修竹万竿,“个”字是“竹”字的一半,而且形状酷似竹叶,故取名个园。另外,“个”最早的意思是“竹一竿”,古书《史记正义》便有 “竹曰个,木曰枚”的说法。园门两边的楹联“春夏秋冬山光意趣,风情雨露竹影多姿”,也透漏出竹子是个园的精魄、个园的灵魂。
我们想避开节日期间的人流,有意选择在下午四点以后才到个园来游览,不过到了之后才发现,游客还是非常多。没有办法,只好在拥挤之中抓怕一些照片。
进入个园,首先映入我们眼前的是各种各样的竹子,包括一些非常珍贵的竹种,如龟甲竹、佛肚竹、孝顺竹,等等。现有园内有竹60余种,近20000竿,是扬州城内最佳赏竹处。
竹林
竹西佳处
沿着悠长纤瘦的竹林小径走到尽头,可见一条通道,门洞上方的匾额上题有“竹西佳处”四字。“竹西”是出自晚唐诗人杜牧吟咏扬州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到了宋代词人姜夔这里,又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词句,后来人们就用“竹西佳处”来指扬州了。这里的“竹西佳处”,意在提醒人们,刚刚走过的竹林小径,正是竹景最佳之所在。
从这个通道走进去,首先来到“丛书楼”。这是园主人藏书、读书之所。丛书楼有两层,楼下的楹联写道:“清气若兰,虚怀当竹;乐情在水,静趣同山”。
丛书楼
火巷
火巷是封建社会大富人家大宅门内聚族生活所需而置的狭长通道。是使住宅与住宅之间按需要能隔能合,兼作防火防盗之用。也是封建礼仪道德、尊卑位序,交通交往所至。火巷两侧墙面有两个特点:一是墙下半段是青砖扁砌,上半段是用板砖空斗竖砌。称之鸳鸯墙;二是墙面上钉有铁巴锔间隔有序,排列整齐。这是从前有钱的大户人家砌墙讲究的一种作法。在砌墙时,墙内放顺墙木(横木),同时,墙内壁置木排山。顺墙木连着木排山。铁巴锔钉在顺墙木与排山上,起拉结作用,使墙与排山相互更牢固,不容易倒塌。简单地说,相当于现在建筑混凝土圈梁加固作用。
传说个园鼎盛时期的住宅分别以“福、禄、寿、财、喜” 为主题,纵向排列,五路豪宅次第开,原有房屋二百多间。目前保存下来的只有东、中、西三路。我们顺着人流,重点参观中路建筑。
汉学堂
汉学堂是大宅门主厅,是黄家正式的礼仪接待场所,此厅面阔三间,抬梁式,梁柱全部取材柏木,是扬州最大的柏木厅。由于黄至筠二儿子黄奭推崇汉学所以命名汉学堂。中堂盈联;“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杆新生竹直似儿孙。”此联为板桥所撰,楹联中间所悬竹石图也是后人仿板桥作品。两边抱柱上写道:“三千余年上下古,一十七家文字奇。”
中进是黄奭夫妇的居所。黄奭主要从事的工作是“辑佚”,和同时代另外一位学问家马国翰齐名,被称为“辑佚两大家”。黄奭治学严谨,著名学者阮元称其“勤博”。富家子弟能以勤奋博学留名,当属不易。室内太师壁挂“四时读书歌”一幅,楹联一副,楹联字体为大篆:漫研竹露裁唐句;细嚼梅花读晋书。
中进正堂
后进正堂
穿堂而过来到中路后进,是黄至筠四子黄锡禧的居住场所。黄锡禧是黄家最小的孩子,也是黄家最后一个离开祖屋的人,他就好像大观园里的宝玉一样,历经的家业由盛而衰的全过程,晚年寓居泰州。正室内迎面悬山水中堂,楹联为“云中辨江树;花里听鸣禽。”就是集黄锡禧的诗句而成,云中江树、花里鸣禽都很难细辩,极具朦胧美,一静一动也更见意境悠远。
通过中路和西路之间的火巷,来到西路,第一进是清颂堂,此厅堂不但是黄氏三路住宅中最高敞的厅堂,也是扬州古民居中遗存最高的厅堂,因黄至筠晚年“清誉有佳”而得名。厅内家俱八仙文饰古朴精致,抱柱上的楹联是:“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此厅是黄氏家族聚会祭祀场所,厅后步架上有阁,曾安放列祖列宗牌位。也是时而排戏唱“堂会”的地方。西路第二进、第三进是当年内眷生活的场所。
清颂堂
个园最值得人们称道的,是后花园的“四季假山”。
出西火巷向左可见一段有花窗的粉墙,正中开一月洞门,门上白额,阴刻“个园”,竹青填色。门外两侧各有一个方形花坛,花台之上,数杆刚竹修直挺拔,石绿班驳的石笋插栽其中,园主人以粉墙为纸,竹石为绘,点画出一幅生动的“雨后春笋”图,让人充分地感受到春日雨后山林的盎然生意。
如果说园门外是初春之景,那么跟着春天的脚步迈过园门你看见的则是仲春的繁荣。随着惊蛰的来临,万物又恢复了灵性,园主人在这里用形态各异的太湖石刻画出了一幅生动的十二生肖闹春图。那潜龙游蛇、勤劳的耕牛、英俊的白马、长啸山林的猛虎、聪明的小狗、可爱的绵羊、调皮的猴子、温顺的玉兔、报晓的雄鸡、无不惟妙惟肖,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热闹在这里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春山
宜雨轩的西北,修竹依依,绿树成荫,数株高大的广玉兰和枫杨掩映着一座苍翠欲滴的太湖石假山,湖石色泽青灰,飘逸俊秀,形姿多变,状若天上带雨的云朵。这就是夏山。中国画里有“夏云多奇峰”的意境,因为夏日天空中变幻万千的巧云多像奇异的山峰,个园夏山便是利用太湖石柔美曲线以掇山手法,垒石为停云之势,来模拟夏日天空中的云朵。
为了更好的体现云之柔美,夏山在用石上精心选择备具瘦、透、漏、皱之形的上品太湖石来掇叠。整个山势平缓柔和,分东西两峰,山顶有古柏如盖,有小亭翼然,山下临水建有石屋,隔水而望,幽深无比。池岸以湖石围点,曲折凸凹。水上架曲桥一道,青石板的桥面,三折后直达洞口又延伸隐没于山腹,使水尾藏起。给人有无限幽深的感觉。
夏山顶有一四角小亭,名为“鹤亭”。相传这里是主人养鹤的地方,夏山如云,若有鹤舞其间,那可真是神仙福地了。
夏山
由夏山向东,可转至一气势不凡的长楼之上,这是园中最大体量的建筑抱山楼。立于楼上长廊,可见楼前水池东边,有一六角小亭,飞檐翘角,清丽挺拔。和抱山楼的壮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亭的周围似乎是随意点置了一些湖石,但是因为池水的环绕使这些湖石便成了破浪前行的船头。亭面西悬一匾“清漪”,有楹联:“何处箫声,醉倚春风弄明月;几痕淡影,斜撑老树护幽亭。”
抱山楼与清漪亭
沿着抱山楼的楼廊东行,越过架空的复道廊,可直达个园的秋山。
秋山用黄石叠成,用石泼辣,气势磅礴,植物配置以枫树为主,间杂松柏,秋山的主面向西,每当夕阳西下,松之苍绿,枫之火红与山石的褐黄在暮色中明净如妆,极具画意。但最为精妙的还是其内部山道设计,上下盘旋,纵横交错.石屋、石桥、石梁、、石洞、和山中小筑融在一起,时涧时谷,时壁时涯,变化莫测。
秋山外形峻峭依云,绵延不绝,分西、中、南三峰,中为主峰,西、南两峰为辅。三者之间宾主照应,参差掩映,形成起伏绵延的山势。中锋最为险峻,突兀惊人,峰顶叠石仿佛余工未了,更是耐人寻味。
从抱山楼廊东行可直至秋山中峰山颠的拂云亭,亭名“拂云”取高可拂云之意,这里是园内最高的建筑,人立其中俯瞰全园,古木、假山、池水、建筑都尽在脚下。
秋山
用宣石以掇山、贴山、围山三种手法垒叠而成的冬山,是园中占地面积最小的一组假山,但是却是构思最为精巧、独特,最富创意的一景。它分别从色、形、声三个角度来勾画冬的意境,又以植物,建筑、来烘托冬的气息。哪怕是酷暑盛夏,流连其间,也觉得寒气逼人呢。
冬,是四季的终篇,但它并不意味着结束。冬山的西墙之上两个圆形的漏窗,延伸了我们的视线,透过这圆形的漏窗,春山的修篁石笋重又映入了眼帘。让人立刻产生“大地回春,周而复止”的联想。令人感叹设计者的奇思妙想,让你忍不住为它喝彩!
冬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