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观察手札002|斯图加特大学国际中心 斯图加特大学建筑系

斯图加特大学国际中心

Internationales Zentrum [IZ]

Uni Stuttgart

这是我上德语课的地方。在德语老师的要求下,上周我在班上为大家做了一个关于它的报告。在此顺便把幻灯片贴上来。

以下分析多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Hintergründe

背景

2001年,就读于斯图加特大学的外国留学生达到了近3000人,占学生总数的五分之一,该比例在巴符州是最高的。日趋国际化的办学需要与之配套的训练项目。包括外来留学生的德语课程以及向外输送的留学生的语言课程。这些课程之前都设在位于Böblinger街的一处拥挤而炎热的临时办学点中,改善办学环境迫在眉睫。为此,斯图加特大学为新建计划举办了一次建筑设计竞赛。这次竞赛的日期被定在2001年2月16日。

这是最终荣获前三甲的设计作品。可以发现,头奖的设计(上)较二(左下)、三(右下)两名更富有整体感和冲击力,平面也不再是传统的矩形组合。理念上更贴合该建筑所应展现的开放和多元。

摘得桂冠的是来自斯图加特的Dasch Zürn v.Scholley建筑师事务所。该事务所的三名骨干建筑师中,JoachimZürn就是斯图加特大学80级的校友,HelmutDasch与Kay vonScholley毕业于FHTStuttgart(这个缩写应该是斯图加特技术高等学校)。

建设项目于2003年2月动工,至2004年11月竣工。总造价约合450万欧元。

建筑占地面积1413平米,使用面积2800平米。

Lage

基地情况

这是斯图加特大学Vaihingen校区的鸟瞰图。

新建筑就将坐落在红色标记的位置(普法芬瓦尔德林大街60号),那里是校区中心地带,也是两条主干道的交叉点。邻近的建筑多为研究所建筑,还包括大学图书馆和外宾公寓。

基地边界由三条校区干道所限定。普法芬瓦尔德林大街(橘色)与阿尔曼德林大街(黄色)分别贯穿了校区的南北和东西方向,车流量和人流量都是该区域之最,因此朝向北、东方向的立面是建筑表现的重点。建筑西侧是一条步行道(红色,名为学习路[Lernstraße]),这条路连接了学生区,此外路的另一面还有大型停车场,因此建筑的主入口宜选在这一侧。

基地的地形情况较为复杂,是一块缓坡,大致是东北低、西南高。西侧的步行道与东侧的普法芬瓦尔德林大街存在较大的高差(最甚处[目测]达到6米).三个入口平面都不在一个高度上。

Entwurf

设计分析

这个设计的形成来自于一个很有说服力的想法,即该建筑在纵向上的横贯,形成了一个南北朝向主导的水平匍匐状的建筑体态,并以此连接起两个不同高度的入口平面,从而形成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的内部空间。以低矮的形态与周围的建筑达成和谐,同时又以锐利的外型与周围环境形成反差。

功能分区

国际中心建筑主要担负三项功能

一是为斯大国际交流部提供办公场所;

二是为语言学校提供教学场所;

三是给留学生、交流学者提供活动场所。

设计中对应着这三项功能划分出三个楼层。


两层基座中的底层是活动交流空间,第二层是教学空间,其上是办公空间。内部的高差通过一个宏伟的剧场式的台阶得以解决,同时台阶形成了一个大礼堂式的交流空间。虽然这三层空间相互紧密结合,但它们的功能分区被通过内部的玻璃门的分割得以明确。对三层空间条理清晰的组织有很强的可行性。

平面 Grundriss


一层平面

一层是活动交流空间。主要包括设有大楼梯的多功能大厅(红色)、咖啡厅(橙色)、和向外延伸的室外广场。此外,位于一层的还有三间小会议室和洗手间、控制室等服务用房。



上图可见多功能大厅全貌,以及二层的走廊(似乎也成了大厅的一部分)。


建筑观察手札002|斯图加特大学国际中心 斯图加特大学建筑系

大型楼梯,可以是行走的楼梯、也可以是大型活动的观众席,区分它们的是中间简单的栏杆。大厅四周还布设了音响灯光设备,还有可以自由调度的桌椅。以此满足各类活动的需要。


大厅的东北两侧是落地玻璃窗,可以看见外面的街景,内部空间也显宽阔。

活动范围还可以扩大室外的广场,活动大厅是内外联动的一体。

因为使用对象是思维活跃的青年,所以对一层活动交流的空间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剧场式设计,更加自由灵活。



建筑一层布设了两个入口,红实线是人员的交通流线,蓝线是货物交通流线,红虚线是第二层的人员流线。货物可以轻松地调运到咖啡厅,而不与人员进出相互干扰。多功能大厅的人群可以选择通过一层的入口散去,也可以步上大楼梯,通过二层的两个出口离开。

一层的人员进出口。夜晚中似乎带着一点悬浮感,每个楼层都有出挑,形成一个大屋檐,白天会在室外广场上投下一块荫凉。

二层的入口。是建筑的主入口。


二层平面。学生们沿步行道从宿舍区来到国际中心,交流部的工作人员在停车场泊好车,人流会在二层入口前的半开放内庭处汇集,进入建筑。二楼的门厅(红点处)是整座建筑的交通枢纽。左拐可达多功能大厅和咖啡厅,前行是语言学校,右拐进入楼梯间,上楼办公或咨询。


二层是教学空间。这里的房间包括6间教室、一间语音教室、办公室、教师休息室和洗手间。

大部分的房间布置在东侧,这样更多的人都能享受到早晨温暖的朝阳,并避免强烈的夕晒。

入口前的内庭、开放的一层和北侧的平台都能成为下课后的活动空间。


教室

语音室

这一层的人口密度很大,良好的通风条件是关键。

它所采用的是常见的叶脉状的通风方式,笔直贯通的内廊给沿线的各个教室输送着新鲜空气,再也不会在浑浊的空气中昏昏欲睡了~(但冬天关门窗太暖气,仍旧很好睡.)



内部的长廊

三层平面

三层是国际交流部的办公场所,规模不大。两侧是各种主管的办公室,中间一溜(橙色)是共享空间,比如最大的一间是一个阅览室。它们都被打通了,两侧的人员都可以在这里取阅、讨论。

沿蓝线步入室外,有一条木板铺装的步道连接起屋顶花园。是的,建筑的每一层都有一个庭院。工作劳累了,可以到这里停顿一下。


通往三楼的楼梯间,每个细部都相当考究。


国际交流部也有自己的大门。将楼下吵闹的人声挡在门外。



前台背后就是阅览室,图书在书架上码得整整齐齐。



鸟瞰图上可以看到顶层的屋顶花园。



不过似乎缺少养护,没有绿意。

Fassade undMaterialien

立面与材料

建筑立面以清水混凝土为底,其他要素有黑色的金属板、大面的玻璃落地窗和它的木质窗框以及自动升降的铝制百叶窗。



这是沿普法芬大街一侧的东立面。

Z型的折叠状是这个立面给人最直观鲜明的感受。大面积的落地玻璃的运用使整个建筑显得轻盈通透,也使混凝土的雕塑感得以充分的发挥。彰显了斯大开放、包容地引来国际化的姿态。



大面积的落地窗也将校区风景引入室内。



夜晚,另一个要素成为立面的主角,那就是内部的彩色墙面。



对彩色墙面的使用显示了一种谨慎的态度,仅在对窗的一面施以颜色,其相邻两面仍保留清水混凝土的原色。



我注意到,每一个楼层的墙面颜色的选择也隐含了设计师的思考。


在活动交流空间的底层使用了大红色和明黄色这两种给人刺激和兴奋感的颜色,符合活动的气氛。

在教学空间的二层使用的是苹果绿和天蓝,这是让人沉静、专注,使人放松的颜色,符合教学的需要。

在办公空间里使用的是橘黄,这是可以刺激人的创造力的颜色,符合办公的需要。

之前有同学问我国际中心算不算一座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我找来了柯布西耶关于新建筑五点特征的论述。发现每一点都能在IZ那里找到。
而其进步意义在于,对形态的塑造更为大胆和清水混凝土等技术的使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102914.html

更多阅读

浅谈国际项目管理的几点思路 项目汇报思路

浅谈国际项目管理的几点思路摘要:在国内建筑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的同时,走入国际市场成为每个中国建筑企业的新方向,如何在进入一个国际市场后在这个市场中长期生存,是每个企业面对的共同的课题。中国建筑企业寻求和维持在国际市场生存

大学专业——景观学相关资料 杜兰大学园林景观专业

各大学景观学研究方向:北京大学(城市与景观的设计 )清华大学(建筑景观)同济大学(国际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华南理工大学(景观规划、景观建筑设计、园林绿地规划、环境艺术等方向)天津大学(侧重于城市环境、城市建筑群空间组合以及中小城市和村镇

深圳万科中心 万科中心深圳 电话

万科中心是由美国著名建筑大师Steven Holl设计,设计理念为“漂浮的地平线,躺着的摩天楼” ,是一个艺术、时尚、环保、节能和建筑充分融合的产物,是万科价值取向的一次表达;是中国绿色建筑的典范工程;是万科绿色建筑品牌的里程。万科中心通

美国名校万里行002-西雅图大学 美国西雅图地图

西雅图大学:Seattle University简称:SU官网:http://www.seattleu.edu学校的颜色:深红色GPS定位地址:901 12th Avenue P.O.Box 222000 Seattle, WA98122-1090西雅图大学以招收本科生为主,有研究生学位,貌似只有1-2个博士学位,没有查到综合

声明:《建筑观察手札002|斯图加特大学国际中心 斯图加特大学建筑系》为网友闲云池中敛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