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 半个世纪以前的老什物 怀旧巨魔王炫卡是什么

灶膛前的老什物——火钳

遥想当年,沔阳乡村那时是没有煤气灶、炭炉子的,都是土灶烧柴草做饭。土灶,一左一右两口铁锅,灶台的前面放有罐子、煨子,利用炉膛内飘出的火舌的热辐射温热水。位于灶口的正前方,距灶膛口一米开外,围着的是堆放柴草的地方。靠灶膛口前的灰膛里,放置着几件生火的用具:烧火棍,吹火筒,扒灰耙,火钳(火剪),火叉等。过去土灶没有炉齿通风漏灰,只靠灶口的进入的空气中的氧气来助燃柴草,这就离不开这几件宝了。特别是柴草较湿时,烧火时是眼一把泪一把的,有时灶里的火甚至熄灭。

柴草有稻草,麦草,粟草,芦草,这都是些穰柴不经烧,一餐火要用一大抱;黄豆梗,芝麻梗,棉梗,树枝是些硬柴底火好,余火能烧苕,煨大米饭,煨威豌豆,撮火钵子……

回想儿时,往事一幕幕情景在我眼前闪过。母亲站在灶台前捞着锅里,我就坐在灶门口缠把子往灶里添柴,小脸被灶口的火烘得红红的,手掌被柴草扎得流血。每到此时,母亲总是对我说:“人要虚心,火要空心”。回想起来,此言隐含着很深刻的人生哲理。那时的我并不懂得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只是眨着眼睛,似懂非懂的看着母亲。一边点着头,一边点燃麦草做引火柴,放进灶膛的中间,然后把缠好的棉梗把子用火剪夹进去,烟就冒了出来。我马上用火剪把里面的棉梗把子挑得架起来,形成一个空间,拿着吹火筒,把它放到嘴边上,对着烧着的麦草使劲吹,不一会火就开始烧起来。在吹火时千万不能吸气,不然,烟会返回到自己的咽喉里的,那可难受极了,眼泪都会呛得流出来。接二连三地用力吹过几下,火势变旺,烟也少了。有时,火舌会猛力的往灶口一窜,烧眉毛,头发的事是经常发生的,顿时一股毛发烧焦的臭味在空气中弥漫。

烧火棍是人们从干柴堆里随手取一根木棍,烧火棍大约一米来长,多选用母指粗细较直的木棍,只要用着顺手就行。烧火时用烧火棍将柴草挑起,火就会很旺。需要小火时,就用烧火棍把柴草压在灶底。烧火棍用的时间久了,会越烧越短,短到不好拿了就当柴火烧掉,再找一根。细竹竿当烧火棍遇火时会发出噼啪的声响,有时是会把锅炸破的。

【怀旧】半个世纪以前的老什物 怀旧巨魔王炫卡是什么
吹火筒其实就是一节竹管,二尺来长,用烧红的铁丝将它穿通了,一头吹气另一头出气,火烧不起火苗时,把它的一端伸到柴草下面余烬处,使劲一吹火苗就窜起来了。吹火筒是做饭不可缺少的帮手,一日三餐都得用上它。因此,吹火筒被手摸得光滑,竹皮纹理清晰可鉴。

扒灰耙(也叫拖拎耙子)是木匠制作的一种用于扒灶膛的草木灰,把罐子的耳子勾住后,使罐子好进出灶膛的烧火用具。还可以在木桶,浆盆里去除萝卜,土豆,红薯的皮,泥巴等。和捞柴草用的耙子不同的是它只有两根齿,把也没有那么长。仙桃婚俗嫁娶闹房,爹爹拿着“扒灰”的耙子就是这种耙子。

火钳主要是在烧火时用来添加柴火。火钳由两部分组成,两部分均由手柄,钳肩,钳臂组成,两部分在钳肩处相互交叉嵌套处安装一螺栓活动连接,就像剪刀,但与剪刀不同的是长长的铁脚,往灶坑深处好伸。铁脚顶端铁匠将其打成薄薄的圆形,这样更容易钳牢各类东西。这就是烧火用的火钳(火剪)。另外,灶膛里烧的苕都得用火钳夹出来,少不了它。

火叉由铁匠制作,它除了具有烧火棍的作用外,“U”形的样式上有一铁箍连接木把,两齿锋利,穿上两个玉米,可放在灶膛里把玉米烧熟。不住地翻动,玉米才不会烧糊,烧的玉苞又香又好吃。

现在烧煤,烧电,烧气,取代了烧柴,打火灶取代了土灶。柴灶、烟囱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这些灶膛前的老什物,从此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难觅踪迹,“司门口”的灶王爷也不知去向。尽管几十年过去,不由得我感伤和踌躇,但炊烟袅袅的乡村生活场景永远地留存在了我的忆念中,陪伴我成长的那“灶门口”,在我脑海中的印象却始终挥之不去……



老什物——火钵子

“一个老头矮又矮,天天让人用脚踩”。这则儿时谜语要猜的谜底就是火钵子。

钵子是一种洗涤或盛放东西的陶制的器具,多盛食物。火钵子顾名思义就是陶钵里放有引火材料,撮上火使之燃烧,用于冬季取暖之物,过去老百姓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有。火钵子无盖,一般是上口大、底部小,其型号也分大小两种:大火钵子是三根系,罩上炕篮用于烘尿布等;小火钵子是一根系,也就是安有一个半圆形的拎把,多用来焐手、焐脚或焐被窝的。

火钵子多为土陶制作,有选土、揉泥、拉坯、晾干、烧制等几道工序,也有上过釉的,外表描有简单的绘画。上世纪八十年代前,老家农村常见的小火钵子是一种像土把茶壶青色,但也有红色的。大多不很结实,长期火烤和用脚踩后容易破损。相比之下,大火钵子上过釉要好结实多了。

火钵子即使是掉了釉,缺了口,开了缝,断了把,用细铁丝绊着或用构树皮箍起,还可以继续使用,给人们带来一冬的温暖。

撮火钵子的引火材料必须在秋天谷物收获时就准备好,如粟颖子,高粱壳、谷瘪子都可以用来撮火钵子,锯末、粗糠也不错。把集中起来的引火材料用茅包包好,在茅包中间掏个洞,手伸进去要多少就抓出多少。

“茅包包鳝鱼,鳅之的溜之”。这是我们当地形容做事时如果形势不利,没有成功的希望时就选择退却、逃避的态度,意同“走为上计”。茅包是用茅草捆成,白田乡里没有茅草,就用高粱梗、芝麻梗、麻梗等来代替。包茅包的方法:先用草要子打几道箍,在箍上铺平茅草,把准备的撮火钵子引火材料放在茅草上,捆紧后呈圆柱形,两头用穰草塞严,靠墙壁立起就是茅包了。一般家庭都要包上几个茅包。麻雀常躲在茅包里做巢过冬、也有蛇鼠。

兵荒马乱的年代,穷苦人死后掩埋采用的也是这种包茅包的方法,三道金箍一围就是他的棺材。所谓的“三道金箍”,实际上就是几根草要子。

农村的生活条件十分匮乏的时期,冬天里,老百姓都是穿着一件空筒子棉袄,根本谈不上去织毛衣添加。冻脚、冻手、冻脸的,第一年冻肿,第二年冻穿、第三年冻烂,年年冻、年年发…..家里的老人纺花,孩子做作业都要火钵子烘火。

数九寒天塌一场大雪,多少天不见太阳,家里有小娃尿湿尿布、絮片子、棉裤,也要放在火钵子上面来烤干。炕篮就是用自家屋后的毛竹编制而成。炕篮类似于耕田用的牛笼嘴,但比牛笼嘴大多了。把炕篮罩在火钵子上,放上尿布,不多时,一阵阵浓浓的尿臊味弥漫整个村庄。火钵子里的若烧出明火,引燃尿布,又是一阵阵焦(糊)味。人们只要闻到此味道,便警觉起来:一定是尿布烧着了!赶紧用水把尿布泼湿,用脚踩灭,不然会引起火灾。只是苦了孩子晚上没有垫的了。那时大多是用“灰袋子”来代替絮片子。

“灰袋子”,用土棉布缝一袋子,装有筛过冷却的草木灰,垫在床上。草木灰吸水,小孩尿床就尿在灰袋子上,把湿过的草木灰揉一揉或抓出湿灰,翻个边,仍可以继续用,方便环保,我看比起现在的尿不湿都要好。

火钵子靠水缸——一个冷来一个热。指的是热情与冷淡。火钵子给人温暖,但也带给人不幸。冬季干燥,那时因烤火不慎引起火灾,殃及四邻,一年中一个村子里,大小失火事故总有那么一二起发生。因大人看护不力,小孩被火灰烫伤留下疤痕,造成残疾的也有。

我家的火钵子是用一漏洋盆来代替。记得当年的冬天,我会把洋盆火钵子装满柴草的渣滓,用脚踩紧,烧好饭后,用铲子从灶膛里撮一些还在发烫的草木灰放进火钵子里,用火钳压平,架上火钳,把我湿透的棉鞋先摆上去烘,有时棉鞋被忽明忽暗的火烧一个洞,露出棉花。

星期天,要是遇到风雪雨天,孩子们也只好呆在家里焐火钵子了。我们会找来黄豆、豌豆、玉米,抓几颗埋进草灰里,要不了一会,只听见“啪”的一声,一颗豆子就炸熟了,用筷子拈出来,放进嘴里,一边兴奋地咀嚼着,一边继续炸着。找不出来的豆子在火钵子里烧焦发出糊味,冒出青黑色的浓烟,还有点熏眼睛,脸上像画的“花老虎”。

那时用作烤火的还有干枯的树蔸子。树蔸子即生产队锯过树留下的根系部分,把树蔸子挖回家,经日晒夜露晾干后,用斧头劈开,陛下积薪作为过年熬糖打豆腐的硬柴,斧头劈不开的那些自死树的树蔸子,只有用来冬季里烤火了。天寒地冻的时候,把干枯的树蔸子抬到堂屋里,先用穰柴引燃,有时也淋点废柴油。树蔸子烧出暗火,一家人围着树蔸子取暖,靠火也放一罐子烧些热水。晚上睡觉前,树蔸子如没有烧完,就把它丢到雪地里,下次用柴火烘干后再用来烤火。

树蔸子里藏满蚂蚁,遇热的蚂蚁四处逃窜。爬得满屋都是。

天实在太冷了,孩子们上学,就把火钵子也带到学校去焐手。中午饭不回家吃的那些孩子们,大人会把午饭和火钵子送到学校。下课了,一个个掏出口袋里的生豌豆、玉米埋进火钵子里去炸。一边埋,嘴里一边唱着自编的儿歌:“一二三,三二一,老师要我的豌豆吃,老师说我的成绩好,我说老师是个好吃佬”!没一会儿,只听火钵子里“啪、啪、啪”的声音,此起彼伏。

火钵子过一段时间要用细棍在四周拨一下,把烬灰扎下去,才能保持暗火温度。一般的火钵子是可以烧三个多小时的,有时在火钵子里加些引火材料,如木屑,火钵子烧得时间会更长。

火钵子,黄土烧制,火钵子装的渣草,上面盖上一层柴草的灰烬,于是,那渣草即不会烧起火苗,也不会熄灭。在火钵子上面放一个铁丝的、竹编的罩子,就成了冬天的取暖工具。把手向着火,把脚放在火钵子上面,再冷的天也觉得温暖。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农村常见的火钵子也就渐渐不见了踪影。然而,儿时取暖炸豆子的趣事至今还记忆犹新。



老什物——灰皂水

洗一天一换的衣服算是小件,可以用肥皂去抹,如被子、床单这些大件衣物,大集体时挣工分谁都忙,哪来的功夫去一点一点的去抹,再则一块肥皂也洗不了一床被子,生活小用靠鸡蛋换的几个钱,也浪费不起。

国家经济落后时期,洗衣粉、肥皂都很难买到,也买不起。于是人们就用灰皂水洗衣被、洗头。

灰皂水就是草木灰水,也就是草木灰浸泡的溶液,灰皂水是我们那里的一种习惯的叫法。灰皂水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所以能去污。这种易于取用的洗涤剂,在古时是十分常见常用的。直到近代,在中国一些较偏远的农村中仍有用草木灰水来洗涤衣物,它算得是中国古代使用最久的一种洗涤剂了。

那时候,家家户户是大锅大灶,以柴草作燃料生火煮饭。灶门口总放有一个破箩筐,用来攒烧穰柴的草木灰。一者是用来沥灰皂水,再者是为尿床的小孩打灰袋子(相当于尿不湿)。当然,做汤圆粉、合叶子也要用草木灰来滤浆的,即用木盆盛满推好的浆,把包布垫在浆水上,放上草木灰,使米浆中的水透过包布浸在草木灰中,换几次干草木灰,浆成为湿粉后,或上锅去蒸或晒干存放。

沥灰皂水,当地叫接灰皂水。用一大筲箕装满草木灰,搁在洗脚盆上,用瓢舀水在上面去淋,等水慢慢漏下去,再用这漏下去的水反复地淋,草木灰中的成分就完全被分解出来。当洗脚盆内积有相当数量的渗出液时,经过沉淀去除杂质后,就可以用来洗涤衣物了。

脏过的蚊帐、被子、床单、棉衣用灰皂水泡一会后,用手去揉,用脚去踩更好,再端到河里去透(清洗),多透几遍,衣物会干干净净,也亮色。

把透干净的被子、床单用米汤浆一下,既保暖,又耐脏,而且睡得很舒服。米汤浆被子的方法简单:把洗干净拧干的被子,置于盆中,倒进掺过水的米汤,反复搓揉,使被子里每个地方都沾上米汤,再拧干,晾晒即可。

女人用灰皂水洗长发,经济实效。那时,妇女抹头用棉油的多,草木灰中的碱份,能有效的去除头发上的油脂。但也需用清水多洗几次才能洗干净。

《礼传·内则》记载:“冠带垢,各灰洗漱;衣裳垢,和灰清斡”。这是关于用草木灰洗涤衣物的记载。说明人们用草木灰洗涤衣物由来已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地农民用草木灰沥水洗被褥及衣物的现象很普遍。现在都烧液化气,连草木灰都没有了,就更谈不上去沥灰皂水了。但我们要记住那个物质供应紧张,什么都要计划,老百姓穷啊,没有钱的年代,记住这灰皂水腻手的感觉……



老什物——棉油皂

产棉区的人食用棉籽油多。棉籽油通常称为棉油,是农村土榨油坊把剥过绒的棉籽通过充分蒸炒精炼而成,含有大量人体必需的脂肪酸。我们那个地方多生产压榨棉油,油的颜色一般为深红或浅棕色。

我地是产棉区,早些年,人们的吃油以棉油为主,炒菜炒饭,尝之涩苦。

棉油皂,俗名叫“臭肥皂”,是用榨油厂皂脚(棉油脚子)掺有硬脂酸钠、松香等成分制作,加其它成分的目的是作为填充剂,也能增加肥皂的溶解度和多起泡沫。

棉油皂含碱量高,去油去污能力强,是人们洗衣必须的东西,比洗衣粉效果要差一些,但最大好处是对皮肤的刺激比较小。棉油皂有一股臭味,人们很少用它来洗澡和洗头,不过,以往的剃头师傅用毛刷蘸上棉油皂,为顾客刮脸、刮胡子还是有的。

那时的肥皂厂都是土法生产,是放在大锅里熬出来的。棉油皂块大,粗糙,外表黄褐色,内部黄色,赤裸无包装,洗过的衣服总有股臭味,洗白颜色的衣服一洗就发黄,好在有了漂白粉,可以去漂白。

物质匮乏的时期,市场上棉油皂是凭票供应的,人们使用棉油皂也很节省。棉油皂多是一长块,可切下来分为两块用。用一个明钱,系上索线,将明钱塞入软绵的棉油皂里,这样就可以挂着放在阴凉处晾干,以免泡在肥皂盒里浪费。

棉油皂比用烧碱洗衣服要好的多,碱水泡手可以去死皮。其实这棉油皂还有多种作用:蚊虫叮咬后,用棉油皂涂抹,止痒又消除疙瘩;塞在小孩的肛门里,可以当开塞露用,油性刺激润滑后就开始排便了;把棉油皂削成薄片,溶化后去喷雾,可以治农作物的蚜虫;还可以用来临时填补容器的漏缝……

现在有了洗衣粉、洗衣液等洗涤用品,就再也看不到串着街巷叫卖棉油皂的小商贩了。不过,我们常叫的“臭肥皂”超市里还能买的到,其颜色多半变成了白色。



老什物——木水瓢

旧时,沔阳农村里用的瓢,不管是用来装干的,还是去用作舀水,大致有三种类型:绝大部分家庭用的是葫芦瓢,再就是木瓢和金属制作的,金属如洋铁皮瓢,也有铜瓢,但很少见。竹篾编织的尖底的是浇瓢。

水瓢按其用途去分:舀水喝的叫水瓢;舀汤喝的叫汤瓢;有孔的叫漏瓢;舀猪水的叫猪水瓢;舀粪的叫浇瓢;船舱里往外舀水的叫撮水瓢……

葫芦瓢是用“圆肚”葫芦干壳做成的勺。秋天,把老葫芦从藤蔓上摘下来,用刀具将葫芦表面那层白色的外皮刮掉,在葫芦上画出一条一分为二的线,沿着线小心翼翼地锯开。开瓢后,掏出里面的瓤子,放些草木灰研干,然后将葫芦放在阴处晾晒。几天后,葫芦已经坚硬,用手指弹之,“咣、咣”作响。如涂上一层白桐油,外表颜色更是黄亮。干用湿用都行,一把好的葫芦瓢如果不摔不碰,不用手掰,可用上好几年。

木水瓢是把结实的木头锯成一尺长的段,对中劈成两半,用刀斧砍成粗坯,固定在木马上,经过挖瓢、削口、削把、削背等十几道工序,一把小巧美观的木水瓢就制作完成。简单地说:木水瓢是“挖”出来的。过去,人们把从事此项手艺的人称之为“挖瓢匠”。

以前,很多人家都需要挖制撮瓢、水瓢、汤瓢等生活用具,挖瓢匠走村串户为乡邻挖制木瓢,也制作木碗。挖瓢的技艺是繁琐的,挖瓢过程中需要使用圆锉、刨子、刮刀、削刀等数十种专用工具。新“挖”出来的木瓢,要放置在阴凉处,等勺子、水瓢晾干后,才能使用。木水瓢分大小号,价格大致在3——5元不等。

过去在河里挑水吃,冬天里,河水干到河心,木桶挽不起水来,水瓢则是挑水时的舀水工具。河水一瓢一瓢地舀进桶里后,挑进厨房,倒入水缸,沉淀泥沙。

撮瓢形如鸭子的嘴巴,撮瓢口可贴于物体的表面,短把,如船舱进水可用来排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前,人们吃的米,都是靠石碾碾出来的。谷物倒进碾槽里碾熟后,盛起来去除掉秕糠,就得使用撮瓢了。撮瓢正好一碾槽宽,使用起来灵活轻便。

洋铁皮水瓢多为圆柱形,把长,打水省力,但舀不净铁锅里的水。锅形金属水瓢,除用洋铁皮制作外,也有铝材铸造。黄铜水瓢是一种高档次的生活用具,也有铜勺,为铜匠所铸,光滑锃亮,铜水瓢除可以用来舀水外,还可以用它来炒中草药或作为熬药的药锅。

浇瓢即粪瓢,底尖口敞,绞有边幅,接一根木把,用于给庄稼浇人粪料。是篾匠师傅编织的,比木浇瓢轻便且不漏水,价格也便宜。篾匠师傅也制作舀水用的竹筒,多用于紧口坛子或深水缸。

时代的交替和历史的变迁,“挖瓢匠”用上了简单的机器生产,他们在家里生产出各种各样的木瓢,然后再批发到供销社粗货铺销售或挑着走村串户去卖,那些纯手工制作的“挖瓢匠”也就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小时候,我家水缸上常放着一把木水瓢,母亲一日三餐用它添水做饭,父亲用木水瓢舀满水挑回来,木水瓢总漂在桶的水面上。夏日里,大人小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木水瓢,到水缸去舀上一满瓢水解渴。曾记得我在生产队参加割麦子劳动时,舌干口渴的,呼叫皇天降下甘霖,我好去用口接住。放工回到家里,能用一把木瓢去舀父亲挑的水喝,这也算是最大的享受。木瓢舀水打破了水缸的平静,波纹一圈一圈荡漾开。现在回味起来,水是那样的透凉,沁人肺腑;木水瓢是那样的亲切,掬手可饮。

那时,家里也有大小不一的几把葫芦瓢,撮米下锅,到鸡窝里捡鸡蛋,撮谷物喂鸡,撮谷糠喂猪等,用的都是这葫芦瓢。最有趣的是用新买来的浇瓢去装麻页子、合页子。小鸡死了也用葫芦瓢去磕,但很少能活过来。

往事是一瓢醇香米酒,滋生出无尽的惆怅和感伤。想起母亲向别人借一平瓢米,她总要撮上一堆瓢还过去,这其中的辛酸,也可能只有这葫芦瓢清楚。

如今,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木水瓢也销声匿迹,城乡已难觅“挖瓢匠”的踪影。提及那些带着树木芳香的木瓢,对于在经历过那贫寒岁月的人们来说,那是一种永不磨灭的记忆,更是一种荡漾在心间的甘甜。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102873.html

更多阅读

牛牛桌面管理大师,让你的桌面清洁溜溜 清洁溜溜是什么意思

牛牛桌面管理大师是一款非常简单实用的桌面管理必备软件,拥有强大的管理模块,不仅能识别桌面上所有软件,而且还能对其进行归类整理,并且网址模块还能对常用的网址进行管理和整理。牛牛桌面管理大师,让你的桌面清洁溜溜——步骤/方法牛牛

手机SIM大卡小卡是什么意思 nano sim卡的尺寸

手机SIM大卡小卡是什么意思——简介随着智能机的快速发展,我怕,我们经常听到人们议论你的手机是用大卡还是小卡呀?我来介绍下SIM卡大卡和小卡的区别对比。手机SIM大卡小卡是什么意思——工具/原料智能机SIM卡手机SIM大卡小卡是什么意

半个学期我的优点和缺点(学生) 小学生优缺点

半个学期像闪电一样飞快地过去了。我有两个不同点,就像乒乓球拍一样,有红的一面,也有黑的一面,分别是优点和缺点。优点是:写作文时,会写一些好词好句在里面。缺点是:作业写好,家校手册不想给父母签名,不想打扫房间。我决定今天就要把缺点

我所知道的渭南师院半个世纪的变迁 渭南师院附近的小姐

我所知道的渭南师院半个世纪的变迁-----刘亦农1962年我考上渭南瑞泉中学,在校园看到了一则废旧的招生简章,开头的话我到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巍巍秦岭山下,滔滔渭河之滨,有一座美丽的高等师范院校,这就是渭南师院……。这段文字使我最初

声明:《怀旧 半个世纪以前的老什物 怀旧巨魔王炫卡是什么》为网友摸你狗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