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个角度看中国·读《论中国》 换个角度看问题素材

——读基辛格《论中国》一书有感

从1971年中国和美国为建交开始进行秘密接触至今,中美在磕磕绊绊之中已经走过了四十多年的交往历程,这其中,贡献最大的当数基辛格了。不仅破冰之旅由他率团,对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建有非凡之功,而且直至今日始终是一位活跃的政策建言者和中美关系的实际参与者,为两国之间的对话架设桥梁,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论中国》一书的“看点”很多。比如一本让美国人认识中国的书,现在翻译过来让中国人自己看,本身就很有意思。再比如对中国的文化特质和对外交流政策的剖析。基辛格与中国四代领导人均有亲密交往,对长久以来中国特色的治国理念和外交政策有深刻的体悟,对中国的“独特性”,中国对“势”的重视和运用,中国历史上对周边战略的一贯目标和方法,以及中国对美工作的战略运筹和策略技巧,基辛格均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和诠释。读这本书,你会觉得这是一面反观自身的镜子,可以从中联想到中国几千年发展进程中不同时期的发展处境,以及发展阶段的相似特性;你会发现过去处理国际国内事物的一些方法,在今天依然沿袭着。你也会看到,中国发展历程中的不少独特之处,是其他国家所未曾经历的,中国只有坚持不懈地走自己的发展道路,才是正确的选择。

这是一本非常厚重的书。不仅是600多页的厚度,还因为书中所讲述的主题。整部作品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中华民族从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沦落为晚清时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第二部分着重介绍了中美建交的历史背景,以及透过基辛格与中国四代领导人的交往,对中国文化特质和治国理念的深入思考;在第三部分中,基辛格就中美关系今后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本书在我手边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要感谢刚刚过去的这个国庆节,让我有时间静下心来读完它。

一、中国文化

在《论中国》中,基辛格用“独特性”来诠释中国文化。这种独特性体现在诸多方面。比如说,中国文化没有起点,中国从出场开始面目就模糊不清。盘古开天地到黄帝的神话,让炎黄子孙和“天朝”的存在理所当然,成为一种永恒的状态。即使是秦始皇,也只是统一了中国,开创了新局面而不是新国家。不像美国的历史,有一个明确开端。这种思想决定了中国古人认为历史是衰弱与复兴的循环,或者用一句更加经典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西方人与中国人的历史观大相庭径,他们认为,历史是走向近代化的过程,是正义战胜邪恶的过程。

儒家学说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过孔夫子也说自己的思想并不是自己创造的,而是在他之前的远古时代就已经存在,他只是想重振大同观念。孔子倡导一个等级制社会,认为一个人的首要义务是“恪守本分”。儒家秩序激励人们走治国平天下的道路。它要求每个人做一个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它更强调的是人活在现世的作用,而不是什么来世的救赎。

“独特”的文化,造就了中国人的世界观。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人始终持有这样的观念:第一,世界不可征服,“试图对不幸远离中国的国家施加影响是不现实的”。这就可以理解郑和多次下西洋但并未像哥伦布以及葡萄牙那样去发现新大陆,开辟新的殖民地;第二,中国是块福地,是高人一等的“天朝”。在中国官方记载中,外国到中国觐见皇帝不是为了谈判或谈国事,而是前来领受圣上的教化,使者奉上贡品表明他们对皇帝俯首称臣。而中国派遣的使者不是外交官,而是来自天朝的御史。所以中国古代对待外国的政策通常选择防御。这种政策的最明显的体现就是修建长城和以夷制夷。长城是为了防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而以夷制夷的策略这是为了分散蛮夷的实力,从而达到驾驭蛮夷的目的。第三,中国文化教化异族。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有过多次被异族入侵并统治的历史,但最终都被中国文化所同化。这更让国人对自己的文化高看一眼,有很深的的优越感。以至于19世纪大批欧洲国家抵达中国时,中国官员的策略与前朝官员如出一辙:以夷制夷。甚至在毛泽东也多次对外宣布,我们不怕战争,让外国人进入到中国来,最终还是会被我们消灭或者同化掉。

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独特”文化更是一度成为了精英阶层苦苦维持的状态以及追求的目标,甚至起到了阻挠或是推进历史发展的作用。比如清朝在保留文化独特性和打开国门的选择中徘徊不已,而鸦片战争中受围困的中国官阶层,在“师夷长技以自强”和让文化自信压倒敌军上无法抉择;最近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在基辛格看来,则是邓小平采用了放弃文化独特性的举动。仔细想想,承认自己的不足、向先进的国家学习、意识到中国并非世界的中心,这样的改革绝不仅仅是在经济层面的,更重要的是在思想和文化层面。

换一个角度看中国·读《论中国》 换个角度看问题素材

基辛格努力让美国人认同中国这种“独特”的文化,我们该如何做到既坚持改革开放,又让自身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发扬光大呢?

二、孙子兵法

基辛格用《孙子兵法》和围棋解释中国领导人的精妙政策,匠心独运,别具一格,将复杂的军事和政治斗争化繁为简,让普通老百姓也能见识到大国博弈的神奇。

西方人崇尚决战决胜,强调英雄壮举,这从美国好莱坞的大片中就可以窥得一斑。而中国的理念强调巧用计谋及迂回策略,耐心累积相对优势。基辛格认为:中西方这一差异反映在两种文明流行的棋类上。中国人发明了围棋,围棋的下法以战略包围为主。双方最后的输赢往往是微弱的优势。而西方的国际象棋目标就是全胜,目的就是把对方将死。孙子与西方战略家的根本区别在于,孙子强调心理和政治因素,而不是只谈军事,在孙子看来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最佳上策。

1958年8月,赫鲁晓夫访问北京。在他离开北京三周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对金门进行大规模炮击,以试探美国保卫台湾的承诺坚决到什么程度,也为了提升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当时美国和苏联正在加紧核备战,而苏联显然比美国有优势,在赫鲁晓夫离开北京之前,毛泽东又诱使他发出了核威胁,致使艾森豪威尔指控是苏联授意毛泽东这么干的。毛主席将赫鲁晓夫当成了棋子,当成了剧本里的一个演员,获得了宣传上的重大胜利,“底气十足”地重回中美大使级会谈。

1978年越南得到苏联的支持,全面发动了侵略柬埔寨战争并占领柬全境,妄图永久占领老挝与柬埔寨,将其合并到越南的版图中以便建立“印度支那联邦”,实现其地区霸权的野心。为了“遏制越南的野心,适当地给他们有限的教训”,1979年2月17日,中国发动对越自卫反击战。在战争之前,邓小平效仿当时毛泽东的做法,高调出访美国,使外界认为这次行动得到了一个超级大国的同意,从而吓阻另一个超级大国插手干预。接着,邓小平又出了一招妙棋:遍地落子。他遍访缅甸、尼泊尔、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并在2月4日“在围棋棋盘上布下了最后一颗棋子——路经东京停留”,达到了将中国融入世界、孤立越南的目的,为对越反击战取得舆论上的支持。

《孙子兵法》中有一个概念叫“势”,在西方却没有类似的概念。在军事上,“势”是指战略发展趋势和演变形式中蕴含的“潜能”,即“各种因素之特定组合及其发展趋势中蕴含的巨大能量。在孙子看来,决定战争的胜负就是要看这个”势“存不存在,不存在则需要耐心的等待,一旦“势”出现了,那就好像犹如从山顶上滚下来的石头,高坡上落下的瀑布,其能量巨大,势不可挡!

三、中美关系

刚刚解放的中国,百废待兴,经济已接近崩溃的地步,是最不希望再发生战争的。金正日挑起的南北朝鲜的战争,让中国领导人陷入矛盾之中。甲午战争以及日本侵华,日本就是将朝鲜半岛作为前哨阵地的,一旦朝鲜被美国人占领,直接威胁到国家的安全。在论述朝鲜战争时,基辛格提到一个史实:毛泽东告知苏联不得到它的援助就不准备出兵。同时,在出兵的问题上,领导阶层内部意见不和,这些都说明了中国的犹豫。而美国此时正受到杜鲁门、铁托主义和麦克·阿瑟三方相争的困扰,并没有借朝鲜侵犯中国的意图。因为没有外交关系,不能通常地进行对话和沟通,于是有了相互的揣摩和博弈。基辛格最后把战争的走势归结为中美之间的理解失误,应该说还是有些道理的。

由此看来,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是非常关键的,特别是大国之间,因为各自的价值观不同,会有各种对抗和摩擦,有了这种沟通交流的机制,就会减少很多擦枪走火的危险,维系整个世界的和平和稳定。也正是因为中、美两国的领导人都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所以才会在上世界七十年代顶着重重压力,推动美国向中国打开大门,从而促使中国向世界敞开大门。

如果说,在过去的中美关系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制衡苏联的话,随着苏联的解体,以及美国在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上赶超俄罗斯,中美关系将开启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奥巴马2008年竞选团队亚裔事务顾问薛海培认为:“美国进入全民思考中国带来冲击的时刻。想跟中国干仗的人并不多,更多的是对中国崛起的焦虑,这对美国民众影响很大。”生活在优越感之中的美国人第一次感到了威胁。有人用上世纪初德国的崛起、一战爆发的情势来概括中国崛起于世界的担忧,对此基辛格的回答是否定的,他认为历史不会重演,中国威胁论是不成立的。

基辛格认为,中美这两个世界级大国的相互关系,将对中国和美国的国际地位、国家命运乃至全球格局产生至为重要的影响。而眼下的中美关系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不确定性和可塑造性同步增强。因此,如何规划未来中美关系的发展,是摆在两国决策者和战略界面前的重大课题。他建议中美应追求“共同演进”和谋建“太平洋共同体”,来共同应对这一急速变化的世界的挑战。

《论中国》 [美]亨利·基辛格/著胡利平等/译中信出版社2012.10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102868.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读《当年离骚》有感 类似当年离骚

原文地址:读《当年离骚》有感作者:沐木看到有人推荐河汉的《当年离骚》,看名字应该不错,然后就看了下去。谁知一看下去就被吸引了,在一大堆乱七八糟的网络小说中脱颖而出,文章中富有韵味的诗句,看来文笔功底也是挺不错的了。洛平,做了一辈

不如不遇倾城色——读《三国志》荀彧传 不如不遇倾城色结局

不如不遇倾城色——读《三国志》荀彧传不如,不遇,倾城色,没有最初的相见,就没有后来的一切,一切……——题记夜半,我翻开手中还留着墨香的《三国志》遇见了你,然后我穿越了漫漫时空,来到了你的世界,我明白,我是为你而来,我安静地隐在历史的

读《闲话中国人》有感 易中天 闲话中国人

读《闲话中国人》有感老公给我买了一系列易中天的作品,读过《品三国》后,我又拿起了《闲话中国人》阅读,我想知道,做为厦门大学教授的易中天,是如何品读中国人的。我以为,易中天会写一本官样文章的正书,从学术角度把中国人抽象化,理论化,然

读《论语别裁》有感之六-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在《论语》第七篇《述而第七》谈到孔子作学问时,有一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字面上的意思是: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可以做我的老师的。学习他好的方面,对他不好的方面,加以改正。其实这里,“

赵翼清代 《论诗》五首 清代诗人赵翼在论诗中

赵翼(清代)写有五首《论诗》,提出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主张。其一、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其二、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其三、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

声明:《换一个角度看中国·读《论中国》 换个角度看问题素材》为网友壮哉我硕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