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杜甫《登岳阳楼》 杜甫的登岳阳楼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译文] 亲戚朋友连一个字的书信都没有,毫无消息;我现在年老多病,所能依靠的就只有这条孤零零的小船了。

[出典] 杜甫 《登岳阳楼》

注:

1、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2、注释:

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淡水湖。

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乾坤(qián kūn)日月(一作“夜”)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乾坤:原指天地。此指日月。

无一字:音讯全无。 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诗人晚年是在小船上度过的。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戎(ró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凭轩:倚着楼窗。

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3、译文1: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洞庭湖把我国东南之地划分为吴、楚两部分,乾坤日夜全映在湖面上。漂泊江湖的亲戚朋友故旧不寄一封信,年老多病只有孤零零的一只船伴随自己。关山以北正在打仗,回去已经没有希望了,依着楼窗流下了眼泪。

译文2: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4、、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 ,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

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5、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首联叙事,颔联描写,颈联抒情,尾联总结。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绦《西清诗话》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诗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造诗的总体意境。《登岳阳楼》正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觉得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



6、《登岳阳楼》主要是塑造了诗人自我形象,集中表现了诗人优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而且由于这种感情与个人遭遇的悲惨、个人抱负的不能施展,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使全诗在历史与现实、国家与个人种种矛盾之中,显得感情更加迭宕,更加深切,更加动人。

该诗中我们还应仔细体会“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凭轩涕泗流” 三个境界。这三个境界间跳跃性很大,看起来各自独立没什么联系,其实内在联系十分紧密,内在联系即杜甫晚年始终十分强烈的忧国忧民的心情,是这种感情把景与情融为一体。这种感情把国家命运、个人遭遇扭结在一起。仅用四十个字就把时间、空间跨度如此大的三个境界连在了一起。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是该诗的中心思想,也是杜甫晚年全部诗歌的基本主题。



7、这次离蜀避湘的杜甫是投奔自己的好友衡州刺史韦之晋和舅父摄郴州刺史崔伟。他一生基本飘荡到北方,从未见过洞庭湖这样的大泽。所以一登岳阳楼,他就写道:“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登楼遥目何其状哉!自己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李白登岳阳楼说:“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可杜甫没有这样天马行空,而是沉雄的继续写道:“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是何等的胜景!可惜“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前者极言天地之大,后来却说独病孤舟,这种时态的苍凉,让人不觉心痛,为日夜之交替,为人生之渺弱,感怀诸己,悲辛不已!

可是,这种个人得失和痛苦,算得了什么呢?因为家国的“戎马关山北”,仁厚的杜甫只能“凭轩涕泗流。”别此何为?这才是真男儿之泪!

今天我们不乏对儒家指指点点的人,但是儒门子弟何以要在千年之内不断推崇老杜?使得在中国诗坛,他的文化地位集千古之一大。虽然你或可爱屈宋,或可赞陶李,举商隐而叹纳兰,但是老杜绝对是文坛星宿,诗中圣王。因为他不是把自己的悲苦形影当作沉吟的对象,而是走向更深刻的剖析和批判。

人们总一言“史诗”以为可蔽老杜,却不知他深谙群己的系带关系。然而总有人分不清,或不愿意分清,或分清了也不去做,反而自鸣私己之大;还有人枉然超越这种关系,以理想代替生活,又是一妄。

我们看这首《登岳阳楼》,杜甫礼赞胜景,也邈思云汉,感受内在,亦穷及天下,如此才能成其诗文之“大”!岂非因厚集之深,十年漫游阅历,十年长安辛酸,十年黎民沧桑,十年北望叹惋。而后之学者,不成如此气候,盖因其感思关怀未能及此。岂非真儒者方能如此?文化斯以今天,即是如此雄风,响彻深处。



8、“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无一字”指的是没有一点消息,一点音信。“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但主要是音信断绝,自己不了解朝里和地方上的情况,即整个国家的情况。这对一个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的诗人来说,是一种被社会忘记的孤独感,他在精神上无疑是很痛苦的。“孤舟”是指诗人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飘泊度日,消息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惨苦可以想见。理解这两句应与前两句联系起来看,前两句是远望,随着湖水向四际望去,水天相接,联想到吴楚,联想到整个乾坤。这两句近看,看到了什么?看到了船,也许看到了自己的小孤舟,也许看到了湖中的船,想到了自己的孤舟,不管怎样,反正孤舟是近景中映入眼廉最能触动他的东西。于是使他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和处境。可以说这两联都是由观景引出,只不过前两句以写观景所见为主,后两句以写观望所见而引起的联想为主。这两联在内涵上也是一脉相通的。表面看起来毫无联系,实际上是一脉相通的。既然这后两句是写自己的孤苦悲惨处境,由此应推想到前两句也绝非是单单写景,实际上前两句是借写远景象征性地、比拟性地暗示国势的动荡不安。这里包含着安史之乱的后遗症:唐王朝的衰败,人民的痛苦,外族的侵扰,国家的四分五裂和社会的不安定,栋梁之臣的缺乏等等,这一切都是杜甫飘泊中念念不忘的大事。正是由于诗人心中牵挂着国事民事,才牵肠挂肚。所以当他看到广阔无垠洞庭湖水时,也会想到仿佛大地裂开了,乾坤在日夜不停地浮动。从杜甫一贯的优国忧民的思想境界来看,他登上岳阳楼极目远眺,也必定会想到这些。可以说没想到这些就不是杜甫。也正是由于诗人胸中翻腾着叫人牵肠挂肚的国事民事,所以就很自然地勾起了自己不能再施展抱负的痛心。于是这孤舟飘泊,老弱多病,消息也听不到的可悲处境,也就顺理成章地涌上心头。还应看到,这两联中,上联境界极大,下联境界却很小,大小相映成趣,其间也包孕着诗人的无限感慨。就景象本身来说,上联展现的是浩瀚的洞庭湖水,下联则画出了水面上的一点孤舟。湖水动荡,孤舟飘浮,虽然大小悬殊,却统一在一幅画中。如果我们将洞庭湖水比作整个国家,那么那一点孤舟就是诗人杜甫自己。这里是象征,这鲜明对照的谐调之中,既包含着诗人对自己终身遭遇的痛心和不平,也体现了诗人将自己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诗人站在岳阳楼上,望望湖水,看看孤舟,想到国家,想到自己,万种感慨,萦绕心头。“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乾坤”与“孤舟”对比,阔大者更为浩渺,狭小者更显落寞。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杜甫《登岳阳楼》 杜甫的登岳阳楼
9、杜甫离开成都以后,北方还是兵荒马乱,他的亲友都失去了联系,“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他就以船为家,在湖南的湘江上漂泊,每天吃的是野菜,穿的是补丁又补丁的衣服,但是他的心里,还是惦记着灾难的祖国,忘不了受尽折磨的老百姓。杜甫怀着这种郁郁的心情,在他五十九岁的时候,在湘江的小船上病死了。

杜甫一生的曲折不堪回首,一代诗圣满腹才华,得不到赏识,多种不幸,多层磨难困绕了一生,在无声无息地在一条小船上结束了生命,真是让人伤心落泪。可杜甫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千百年来,为后人所赞扬,为后人所敬抑。



10、《活着》整本书读起来,开头只觉得荒唐,看到结尾的就觉得沧桑。

如果说以一个字总结这本书,我觉得应该是“苦”这个字最合适了。

时光从清朝末年一直到文革结束之后,可谓世事变换,而在哪个无所依凭的战乱年代,文革和三年自然灾害的年代,活下来真是艰苦的事情。

在这期间富贵先后失去了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女婿,孙子。

到最后: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真的该叹一声:悲欢离合总无情啊!

珍惜周围的人吧!



11、感情,亲情,友情全是一样的,你付出多少不一定能收获多少。但如果不付出肯定是不可能有收获的。所以我很是担心一些人,他们有些现在也富甲一方,有些也是知名人士。难道真的不怕年纪越来越大了,落到“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地步吗?



12、是谁为“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杜甫温上一杯浊酒?是谁为流落江湖的歌女而泪湿青衫,只叹“同是天涯沦落人”?是谁让大漠狼烟中的战士在芦管声中“一夜征人尽望乡”?是谁在汶川的地震中用手托起孩子们生还的希望?又是谁在西南大旱中蒸发了汗泪化作缺水山区宝贵的甘露?最是无言的付出更显高贵,繁碎的琐事透出温暖。

人性饱满如一粒种子,在黄沙中扎根,却也长得出连天绿洲,这才是寂寥天地中最精彩的部分。所以我们感叹那位为潦倒诗圣多加照顾的亲友,他让杜甫凄风冷雨的生命感受过友谊的温暖。同样感慨白居易对流浪琵琶女的同情与理解和他文章流露出的质朴情怀。更有像谭千秋这样无私的老师,燃烧自己的生命去照亮和温暖了学生将来的人生跋涉。而如今攀爬在崎岖山路上送水到西南山寨的战士和普通的志愿者啊,你们带去的水和希望又将温暖多少在艰难处境中挣扎的心?

正是那些最平凡和朴实的举动彰显出生命中的大爱与暖意,这些美好的行为恰如春花,绚烂了一整个春天,还必将结出丰硕的果实。于是我们听见了那一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奉献精神在众口中相传千载,听见了浔阳江头那幽咽的琵琶声倾诉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知音情怀:看见了谭千秋灵前无数心怀感恩和感动的学生或陌生人,他们也订将会用这份大爱去温暖周围的人们:看见了手捧清水的老人的眼里溢出浑浊的泪,凝视着送水志愿者汗水布满的脸颊,把这些素不相识的人一一烙印在心底,每一次回报都温暖人心。

在赞美佳酿,丰盛的筵席面前,我更赞美那些朴素的人们,他们一举一动往往带着比佳酿还让人回味的馨香,比辉煌灯火还温暖的情意,也只有这样沉默和低调的付出,这样深刻而真挚的劝慰才那么触目惊心,震动人心呐!

生活的温暖是因为有了一群充满光和热的生命,他们总在最细微处,最关键时向需要的人伸出双手,给以安慰和拥抱。在他们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人们感受到了这种力量并且传播着。我想让自己也变成像他们一样的一缕阳光,给予这个美丽的世界我所拥有的温暖,让它能照亮一方天地。

我相信还有更多这样像阳光般充满爱和温暖的人们让世界如此明媚。



13、书生注定是孤独的。杜甫“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最后病死在船上。书生注定最豪迈的。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书生是从容的。瞿秋白在荒野被枪杀,他顾盼四周山水,说:“此地甚好。”平静地坐在地上,从容就义。他在《多余的话》中写道:“真正的作家,你自己会感到每天生活的价值,你能够创造或是修补一点什么,只要愿意。”尽管这个世界有时不承认书生的价值,但书生以世界作为自己生活的价值。

有人概括现代书生经历四个阶段:大有作为(工作理想);难有作为(清醒认识);无所作为(悲观论调);胡作非为(爬升途径);理想的破灭和信念的丧失使一些书生走上同流合污的道路。屈原的宁赴清流,不以身之姣察察受物之汶汶,在他们的眼中,也许是一种笑谈。

近来我才听说中国有一个阶层:知道分子。大概他们嫌知识分子的称呼太老土太寒酸,于是摇身一变为这不知所云的“知道分子”。他们出卖知识换取优游自如的生活,食有鱼出有车。靠知识生活得更好一些,这无可厚非,但他们看中的只是知识的“价格”,而非“价值”。不是知识贬值,而是知道分子使知识贬值——不是使这个世界更美好,只是使自己的生活更美满。

杜威说:“思想家只消开始思维时,都多多少少把稳定的世界推入危险之中。”这“危险”是居安思危,是推动世界前进的动力,而知识分子是发动机。有趣的是我所摘录的历史学家汤因比的一句话是:我们拥有大得多的物质力量这一事实,反而使我们置身于对自己来说大得多的危险之中。物欲横流容易使书生的正义和良知流失,不知这些所谓的“知道分子”是否意识自己所年的“危险”?



14、 四十岁,是一个很大的年纪了。想想年少的时候,年届不惑的人站在我们面前,那就是一个老人了。没想到,老来得这么快,浮想着前尘往事,蓦地念出了杜甫的诗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生命逆旅,我们可以相伴,可以同行,但是自己的这一棒,须自己独立完成。

孔子说:“其为人也,发奋忘食,乐亦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我离圣人的境界差得太远了。此生怎样才能不虚度呢?既知老之已至,就更要发奋忘食,乐而忘忧了。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译文] 站在岳阳楼上眺望洞庭湖,地处东南一带的吴国和楚国就在这里划分了界限;而洞庭湖的湖面开阔,整个天地就好像日日夜夜都在湖面上漂浮一样。

[出典] 杜甫 《登岳阳楼》

注:

1、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2、注释:

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淡水湖。

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乾坤(qián kūn)日月(一作“夜”)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乾坤:原指天地。此指日月。

无一字:音讯全无。 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诗人晚年是在小船上度过的。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戎(ró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凭轩:倚着楼窗。

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3、译文1: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洞庭湖把我国东南之地划分为吴、楚两部分,乾坤日夜全映在湖面上。漂泊江湖的亲戚朋友故旧不寄一封信,年老多病只有孤零零的一只船伴随自己。关山以北正在打仗,回去已经没有希望了,依着楼窗流下了眼泪。

译文2: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4、、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 ,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

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5、大历三年春,杜甫由夔州出峡,因兵乱受阴,漂泊在江陵、公安等地。岁暮才从公安来到了岳阳,这首诗就是登岳阳楼后所作。诗人忧患余生,这时更加窘困,心情自是郁闷悲凉。但他并没有停留在个人不幸的哀叹上,而是把个人的不幸和国家的安危联系起来,从而抒发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精神,这也正是杜甫计歌艺术感人力量的重要原因。

诗一开头,就以“昔闻”、“今上”起联,笔调轻快,用极其自然的对偶句,抒写了登楼时欢畅心情,也点明了诗的题目。因为这是登临渴慕已久的胜地,心情是愉悦的,所以接着的一联,诗一开头,就以“昔闻”、“今上”起联,笔调轻快,用极其自然的对偶句,抒写了登楼时欢畅心情,也点明了诗的题目。因为这是登临渴慕已久的胜地,心情是愉悦的,所以接着的一联,一气贯下,以雄健飞动的笔力,描写了登楼所见的壮丽景色。洞庭烟波,浩森无际,诗人以如椽巨笔,用了十个字,就生动地烘托出了湖水浮天动地、裂楚分吴的壮阔气势,骇目惊心。这和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同为描写洞庭湖的千古名句。杜甫中开了对洞庭湖实景描绘,运用“空写”手法,使洞庭湖在诗人笔下,另具壮采,表现为吞吐宇宙、劈划山川的雄伟意象。后两联因面对茫茫湖水,感事悟怀,不禁感慨万端。诗人羁旅他乡,关山阻隔,亲朋竟无一字,于今既老且病,寄身于一叶孤舟,这是何等的凄惨。诗人毕竟是伟大的。尽管他是这样的弧苦悲寂,但梦魂萦绕的,还是这苦难的现实。他忧国伤时,唱出了如此感人的肺腑的诗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北望中原,烽烟遍地,国家的危险,人民的痛苦,都在这一声沉痛的叹息中,深深地表达了诗人的无限关切和哀伤。缠绵深厚,沉重悲凉。



6、登临览胜之作,固然首先必须真切地描绘江山之壮、风光之美与景物之奇,但是如果仅仅能做到这一点,尚不足以称高格。除了表现自然景观之外,还需要融进诗人的胸襟气度,写出特定的名胜所给予登临者的深切感受,使得奇情与壮采一齐飞腾,达到情景合一的化景,这才可以称为名篇佳作。

老杜此诗,篇幅虽极短小而气魄非常雄大,它把湖山之胜与诗人心中家国多难的悲哀结合起来抒写,造成了沉雄悲壮的高超艺术境界,在古往今来多如牛毛的登临岳阳楼的诗篇中,它几乎可以说是无人能及的绝唱。

诗为大历三年(768)杜甫携眷自夔州出峡后,暮冬流寓岳州(今湖南岳阳市)时所作。首联二句,即揭示登楼的题旨,写自己宿愿终偿的欣喜之情。“昔闻”、“今上”云云,用时间概念联接两个描述诗人行动的句子,使得登临者兴高采烈的情状溢于言表。颔联二句,极度夸张地写出登楼所见。坼吴楚而浮乾坤,这是形容楼前浩渺无垠的洞庭湖的水势。吴楚,指春秋战国时吴楚两国的旧地。大致说来,吴国在洞庭湖东面,楚国在湖西及湖南一带,所以诗人说吴楚之地好象被这个大湖分为两半。“乾坤”,指天地,包括日月。这一句说,洞庭湖太阔大了,天地日月都象是在其中漂浮着,不论白天还是夜晚。这样来描写洞庭湖,有人以为过于夸大,“于事理未当”,象是写大海而不是写湖(见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实则此评未免拘泥。须知诗歌不同于科学论文,是容许使用夸张来充分表现视觉{或听觉)形象,以畅快宣泄作者的意兴与情绪的。如果不懂得文学的性质,要按学究的尺度来较真,那么连海洋也不能说是“乾坤日夜浮”,因为海洋纵然比湖大,也毕竟只是“乾坤”中之一物啊!更何况,老杜大笔挥洒,虽因眼前洋洋大观引起,也有文学夸张的先例可援,《水经注·湘水》不是明明说过:洞庭“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吗! 以上四句,既已写出登临所见之景;后面四句,则写登临所生之情。然而并非上四句只写景,与情不相关,下四句只写情,与景不搭界。前后两部分的关系是情因景生,景以衬情,浑然一体,组成有机的抒情感怀意境。颈联二句,因湖山之景而触动身世之悲,写满腹的孤身漂泊之感与万里乡关之思。

衡塘退士在《唐诗三百首》此首下批道,“亲朋”句承“吴楚”句,“老病”句承“乾坤”句。这是有眼光的。当时老杜从蜀中东下,在岳阳楼上必然想起吴楚的亲友,故“吴楚”跟“亲朋”连接起来了。他出峡之后,长期在水上漂泊流浪,所以看到“乾坤日夜浮”的泱泱大水,就跟自己“老病孤舟”的凄惨晚景联系起来了。此处的哀情和上四句的阔景就是如此有机结合的。中间这两联,上联侧重景,下联侧重情,而又连为一体,以景物的阔大和孤身漂泊的痛苦互相映衬,艺术效果极为佳妙。末联仍是登楼时所感,然已由身家及于时事国运,,表现了诗人愈在个人不幸之时愈不忘政局国情的高尚品格。当时吐蕃入侵,西北边疆不宁。不为个人身世而哭,而是为国家的危难而哭,这样的结尾使得全篇境界更高,格调更高了。全诗抒写的感情是孤苦沉郁的,但描绘的景物却是壮阔无比的。从壮阔无比的景物中可以窥见老杜胸次之高,决不因身世的漂泊就意气消沉。这就是“诗圣”的可敬佩之处吧!



7、“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本诗句出自杜甫《登岳阳楼》,采用了极为流利自然的对偶手法。 意思是吴楚东南像裂开了口子,浩浩的湖水都向那儿奔流;整个的天和地,在湖水的冲击下日日夜夜地浮动着。 其中“坼”,地裂也,“吴楚东南坼”是巨大的不可弥补的残缺;“浮”,天动也,“乾坤日夜浮”是广袤的无休止的不宁。而这残缺不全,动荡不安的,是国事,也是身世,何其悲哉!

此诗笔力飞动,气势万钧而又蕴蓄深远地描绘出了洞庭湖上烟波浩荡,涵盖天地的雄奇景象。即使没有到过洞庭湖者,读之亦可使胸次豁达。而且其中含蕴了对宇宙人生深沉浑厚的慨叹,令人更加魂动神摇,思发万端,乃千古名联。



8、“一切景语皆情语”,景语何以见得就是情语?景语的这种双重性如何体现?抒情者把自己主观世界的哪些部分、以怎样的方式锲入或者反映在景语当中?如何更好地理解杜甫诗“诗境阔狭”的反差所传达的意义信息呢?我想应该对颔联作进一步的回味,而这种回味应该是古典诗阅读的最大乐趣所在。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品味中,我们仿佛听到诗人发出的惊叹——“天哪!”抑或是“上帝!”“乾坤”在诗人眼中所显现的既是物质性的天空,或者说是大自然,同时也包含了对自然主宰者的称谓,那个神秘的存在。“吴楚东南坼”所显示的正是诗人的灵魂与天道猝然间的不期而遇,不觉迸发出对造物者鬼斧神工的惊悸怅惘,对不可企及的彼岸世界的眺望和失声嗟叹。在这天与人的际遇中,我们听到一次大音希声的奇妙对话。我想,在这里,我们可以把杜甫的景语所表达的这一层体验称为天人感应的层面,它是景语的哲理层面,所显现的是人在激情之中对宇宙真谛的见证和妙悟。所以,古人说在这两句诗里看到的是诗人的“胸次”和“气象”。我想,这个“胸次”就是诗人透过实景窥见天道的智慧和情怀吧!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再品,还可以体悟到诗人的另一种胸怀。如果说上述的“胸次”是形而上的,而这另一种胸怀则是沉着于大地上的,对世俗世界的深切的关怀。联系尾联的“戎马关山北”有关疆土和战事的暗示,不难体认“吴楚”和“乾坤”的另层意义。诗人有意让“关山北”对峙这同样包含着土地意义的“乾坤”,无疑是要令两词的意义之间产生互为阐释的效果。因而“乾坤”既可看作超自然的天人感应境界,又可以还原为世俗的邦国家乡。在此意义上,把乾坤的动荡理解为包含着时局不安定的隐喻也未尝不可。“吴楚”“乾坤”在这一层意义上与“关山北”连结起来,表现着贫病垂老的诗人对吾土吾民的深切关怀。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到这,回过头再品,就可以清晰把握景语的两个表现层次,即天人感应和世情关怀,两者自然交融,以自然景象显现了诗人的内在世界,体现了诗人的胸襟。如此,杜甫诗典型的“诗境阔狭”“景大身小”的现象所传达的意味才会真正敞亮起来。诗人最大限度地营造和表达了人的内外两种存在之间所可能容纳的巨大反差,它阐述着有限和无限的奇异的对称:人的躯体是渺小的,是一颗可以被严重挤压的微尘,但有限躯体所承载的灵魂能够在形而上的世界里遭遇无限,感受无限。同时,在世俗世界中还可以获得另一种无限的享有,那就是把自身的不幸遭遇放到战争和无数受害者的大背景下,且升华为忧国忧民的伦理情感时,诗人就以有限的身躯,拥有了属于家国群体的普遍情感的无限和永恒。



9、李白更爱山,“一生好入名山游”,几乎半生都在山中度过。他从西蜀来,北上幽燕,南下吴越,东极齐鲁,简直无山不登,无峰不攀,峨眉山、泰山、庐山、华山、徂徕山、嵩山、天台山多次留下他攀登的身影。《庐山五老峰》诗云:“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处巢云松”,不就是山之灵秀独钟么?而杜甫则更爱水,在长安时常游曲江,到成都后面对锦江,卜居浣花溪畔,日夕与水为邻。“一夜水高二尺强”,“新添水槛供垂钓”,“舍南舍北皆春水”,真是写尽了临水居的乐处。杜甫从山路入川,又从水路出川,在夔门滞留两载,阅尽巫山云雨,长江风物,然后出三峡,经汉水,入洞庭……《登岳阳楼》诗云:“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正是水之气象万千么?



10、洞庭湖的湖光山色先声夺人,引无数骚人墨客留下许多烩炙人口的千古吟咏:有“呼来风雨,招来神仙,诗酒重逢应识我;流尽兴亡,淘尽豪杰,江湖放荡此登临”的感慨,有“十五年胜地重游,云外神仙应识我;八百里长天一览,湖边风月最宜此”的描绘,“南极潇湘千里月,北近巫峡万重山”、“洞庭西下八百里;淮海南来第一楼。”的夸张,但最动人心弦的则是“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欢乐到心头”,于景于情,恰到好处。

“岳阳天下楼”,不仅因为岳阳楼地据山水之胜,建筑风格奇特而名甲天下,更因岳阳楼和忧国忧民、襟怀天下结下了不解之缘。唐代大诗人杜甫曾经写下著名的《登岳阳楼》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既以凄楚的语言道出了经历 “安史之乱”的离乱漂泊,又以满腔热忱心系国家安危,其悲壮苍凉,催人泪下。宋代大政治家、大诗人范仲淹虽然没有到过岳阳楼,却在《岳阳楼记》的字里行间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高尚情操,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风亮节,更使后人钦敬不已:“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气爽,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岳阳楼前,亦即岳阳水城外新辟了一片庭园,其南有“怀甫亭”。相传“怀甫亭”是当年杜甫贫穷潦倒,流落巴陵栖身的地方,旧居早已无存。,岳阳人民为了纪念这位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感动1962年举行了纪念唐代诗人杜甫诞辰1200周年的活动,重建了“怀甫亭”,。朱德总司令为“怀甫亭”题匾,亭前楹联云:“舟系洞庭,满目疮痍空有泪;魂归洛水,换了人间已无诗”,为当代书法家吴文蜀所书。



11、水阔山长,先说一组大家听起来很熟悉的诗,李白渡荆门,送别朋友的时候看到,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是李白眼里的山水。王维在《汉江临眺》的时候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这是王维的山水。杜甫登上岳阳楼看到,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是杜甫看到的山水。而韩愈呢,他看到了一个清浅的山水风景,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每个人看山见水,其实都留下自己的印象。看山看水,里面有一个秘密,那就是视点不同。刚才咱们说的这些诗,虽然个人观感不同,可是有一点是相似的,那就是,他们都是登高远眺的时候,才有了这样的印象。我们今天就来说说登临。

登临,不过是给我们一个不同寻常的视点。当我们在日常的生活里,这是一个平视的视角,我们会觉得天高地阔,有很多东西都比我们要伟大,都比我们要辽远,所以一身渺渺,有的时候会觉得孤单和无助。登临,其实会改换另外一种视点,当人在山边,在水涯,有时候会真正体会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自由自在。



12、因为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悲壮激昂,有“拼得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血色豪情,生命才在天寒地冻、万念俱灰中显露出那傲骨的腊梅染出的朵朵红晕。

因为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母子情深,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请”的真挚友谊,生命才成为陈年佳酿、回味无穷的琼浆玉液映出的一抹橙色。

因为有“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浓浓乡情,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哲理,生命才成为心旷神怡、思绪万千的月下江面泛起的点点碎金。

因为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清幽淡雅,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意志,生命才能在生机盎然的阳春三月里溢出一片绿意。

因为有“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烟波告渺,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韶光易逝,生命才成为深沉宏大、浩瀚无边的大海中透出的深邃的蓝色。



13、爱?什么是爱?

人是自私的,自私是人的天性。

爱就是要把属于自己的一切与人分享,你,能做到吗?

有言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这个秉性我认为不是指我们平时所说的人之性情,而是欲,形形色色的欲!爱是需要有支撑的,而支撑她的是“泪”,只有当“泪”积累成一个“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湖,我们才能够不再吝惜我们的爱,我们才能不对我们的爱人自私。



14、窗子里的人喜欢往窗外看,看外面的景物随四季而变化,看春天花开,看冬日雪落,看风乍起,吹皱一池秋水,看雨飘落,路上的行人在下雨中匆匆走过……

人确实需要向外看的勇气,不能囿于一室之中,泯灭突破藩篱的渴望。人在屋里憋闷的旧了,倦了,懈怠了,视角就凝固了:这不是体力上的疲惫,而是心智上的衰竭。这时就需要窗子里的人走到窗前,适时放飞一下郁闷的心情,放到太阳底下晒一晒,思想就不会霉掉。人只有在天地间才会多些悟的灵感和做的创意,从容淡定之中,情感才能归于平和,真知方可还原朴素。生活在高楼大厦中被钢筋水泥日益挤压的人群不应只有伏案工作这一种姿势,人的生命也不应只有勤奋着一种底色,人的视野更不该只有室内这一种视角!什么时候能表现出那临窗极目的舒昂,这不仅是一时的心情,更是一种人生的气度。

唐人的窗外别有一番天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门窗俱开的气势也只有唐人做得出。“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凭高远望,极目江河湖泊,才能看懂化外之境,天地间凝结的浩然之气被唐人尽收眼底,一览无余。这不仅仅是一个视角的诗话,一种眼光的睿智,更是一种胸襟的开放,一个时代精神风貌的缩影。那种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人生价值观,传承为史书中的一脉奇香,引领后来人书写自己的人生。唐人的诗兴内含风顾,高蹈得让那些只会追逐利益的后人满面含羞。

宋人的天地似乎是小了些。“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天空从方塘中赏鉴。“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情感交流也要隔着墙,已然没有了穿行天地间的大气,仅剩下移花接木的才气,收回可极八表的目光,定格成“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偷闲。从此,大宋庭院的天空悬挂上一颗颗敏感的心,从“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放与自信,演变成“倚门回首”的秀气与精致,目光不再远行,直把雕塑雕成了饰物,放在手中把玩,舒缓自己难以排解的感时伤情。即便宋人有将山水缩龙成寸的智慧,可这窗外庭院的视角也是狭隘多了。

清人是背着一肩负担看窗外的,平添了许多无奈,把凭窗的浩叹写进小说,借形象的虚拟隐晦地传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冷眼旁观。蒲松龄的聊斋算是打开了一个与普通人对话的轩窗,让山野之人进来,让渔夫樵子进来,让他们身上的清新之气驱散狭小空间封闭了太久的腐气、晦气、浊气……可这种胸襟只体现在落第举子的身上是清一代学子的悲哀。曹雪芹来得更加率性,径直走到外面,从广阔的天地中反观自己的书斋,悟通了人世间的百态人生,“世事洞明皆学问”——他饿着肚子依然能行走在大天大地里,用历经风雨饱蘸沧桑的笔触写出了惊世骇俗的文字,这是行走在天地间高傲的灵魂,是真正的读书人最后的尊严。在这本可窥一个王朝背影的大书中,让人看到了从兴盛到末路的历史,他开的是封建社会的天窗,容尽了世间的沧海桑田、风花雪月。

凭着这一扇扇历史中的大窗,我们仿佛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从史册的书香中向我们走来,用生命奏出金石般的声响,叩开我们日益紧闭的心扉。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不能埋头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窗下囚徒,要从窗内的局促中走出来,任目游万仞,让思想远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102853.html

更多阅读

『ROY'S2012.05.14』邱泽日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六祖的成名佶: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译: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非是台,本来就虚无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意: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

任铎之:莫言,《百年孤独》里的套中人

任铎之:莫言,《百年孤独》里的套中人——回归文学本身看莫言获奖  任铎之/文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或许可以看作当代中国价值观向外输出的胜利,也可能是诺贝尔奖一次友好的举措,诺贝尔委员会到底是出于同情还是爱,才让莫言获得了

声明:《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杜甫《登岳阳楼》 杜甫的登岳阳楼》为网友不愿为妞再战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