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史学习笔记之“魏惠王死”

魏惠王死,葬有日矣。天大雨雪,至于牛目,坏城郭,且为栈道而葬。群臣多谏太子者,曰:“雪甚如此而丧行,民必甚病之。官费又恐不给,请驰期更日。”太子曰:“为人子,而以民劳与官费用之故,而不行先生之丧,不义也。子勿复言。”群臣皆不敢言,而以告犀首。犀首曰:“吾未有以言之也,是其唯惠公乎!请告惠公。”惠公曰:“诺。”驾而见太子曰:“葬有日矣。”太子曰:“然。”惠公曰:“昔王季历葬于楚山之尾,水啮其墓,见棺之前和。文王曰:‘嘻!先君必欲一见群臣百姓也夫,故使水见之。’于是出而为之张于朝,百姓皆见之,三日而后更葬。此文王之义也。今葬有日,而雪甚,及牛目,难以行,太子为及日之故,得毋嫌于欲亟葬乎?愿太子更日。先王必欲少留而扶社稷、安黔首也,故使雪甚。因驰期而更为日,此文王之义也。若此而弗为,意者羞法文王乎?”太子曰:“甚善。敬驰期,更择日。”惠子非徒行其说也,又令魏太子未葬其先王而因又说文王之义。说文王之义以示天下,岂小功也哉!以上是《战国策•魏策二》的“魏惠王死”章。《战国策》一书材料来源很早,有些材料是史实,有些就不是,需要具体篇章具体分析。而我认为这一章来源甚古,应该是反映历史实际的。本章的意思么,话说魏惠王死了,下葬日期已定,快要下葬的时候,雪灾严重,积雪厚度到牛眼,意思就是下葬的时候牛没法拉车,葬礼就很难办。群臣就劝谏太子,太子坚持要按期下葬。然后魏廷群臣就团结在犀首也就是公孙衍周围,讨论怎么办。公孙衍就去找了惠施,惠施就去劝谏太子,引经据典,太子就同意推迟葬礼。这一章信息量极大。听我慢慢道来。第一,魏惠王死,魏襄王立,在《孟子》书中,前一段孟子还是和梁惠王交谈,下一段开头就是“孟子见梁襄王。”但本章称新君为“太子”,正是本章来源甚古的证据。根据对《春秋经》和《左传》的分析,新君要成为合法君主,在国内国际都被称为君主,要过三大关口,首先旧王一死新王必须掌握权力,否则其他都是虚的。接下来两关分别是熬到新年和旧君下葬。这两关的先后是不定的。过了新年,这一年的纪年方式就是新君元年。旧君下葬,旧君就成为先君,否则旧君在地上停着,魂魄还在,还能影响政治(当时人就这么想,而且确实有人会拿旧君做文章)。三关都过,新君才能在国际国内成为君主,在历史上也记上一笔。否则呢?鲁国就有几位新君没等到新年就被杀了,没有混上自己的纪年,不在《春秋经》的“鲁十二公”之列,其中就有“子般”。《春秋经》还见到“宋子”,我们知道,《春秋经》一般称宋君为“宋公”,为何这里称“宋子”?因为旧君未葬,宋新君在国际场合的称呼还是“宋子”,也就是宋太子。所以新君办旧君的葬礼一定会很“重视”。上一段很枯燥,但看到这里,亲爱的读者估计就能体会“太子”这位领导为何这么“重视”旧君葬礼的如期举行,这事再拖下去,新君这“太子”的帽子就要继续带下去。这就形成了文本中的紧张,“太子”两个字本身体现了这位新君的紧张情绪,群臣没法劝服也是很正常了。公孙衍自己不去劝,也就体现了他的聪颖狡猾,劝领导说:“等几天再办葬礼吧,您就再“代理”若干天,反正也没事的。”这不是作大死么。关于这种事情,涉及礼节,公孙衍明智地找了学问广博的惠施,惠施找太子说了段古,意思是旧君眷恋国家和黔首,想在地上再呆几天,所以降雪。太子居然就同意延期下葬了,其实惠施的话说服力也没有那么强,但太子一要顾及惠施这位旧君之老臣的面子,二是被惠施提醒了,降雪很可能就是旧君因为眷恋国家和黔首而导致的,如果强行下葬,惹恼了旧君,那闹出比雪灾更大的灾祸就更麻烦。不如等几天。第二,魏廷群臣里没有了张仪,张仪依靠秦国的支持在魏国当相,魏惠王晚年同时任用张仪和公孙衍,企图在外交上走平衡路线。最终秦齐交战,齐国匡章击败了秦军,秦势力顿时衰微,导致魏廷的张仪失势。这是本大坑前一部分介绍的。如今在魏惠王死而未葬,魏廷形成新君新政策的关键时刻,张仪已经不在魏廷,必然已被赶走,这说明魏襄王在即位初始就明确了外交路线,也就是不采取亲秦政策,明确任用公孙衍。第三,按照钱穆的提法,公孙衍成为“魏廷领袖”,因为钱穆不能确定这时的魏相是不是公孙衍,但公孙衍掌握实权是客观事实,本章的魏廷群臣团结在公孙衍周围,就是明证。公孙衍重新拾起过去“五国相王”的外交成果,最终成功组织起五国伐秦。第四,惠施回到了魏廷。当时张仪为魏相,惠施立即离开魏国(这和电视剧中的张惠和谐关系不同),可见两者关系紧张。如今张仪已走,惠施重新出现在魏廷,而且和新君魏襄王说话很管用。在魏廷,形成了事实上的公孙衍和惠施联盟。这也是五国伐秦运动的基础。流亡时期的惠施,在宋国和宋君聊一些国家大事,在《吕氏春秋》中,和宋王聊天的是“惠盎”,在《淮南子》中,同样一段话,里边的人物叫“惠孟“。亏得钱穆考证惠施就是惠盎,因为施和盎有字义的关系,应该一个是名一个是字。其实盎很可能就是孟的误抄而已。惠施那时还和庄周聊了很多。谁又能想到惠施能东山再起发挥余热?政治上的事情想不到的。如今惠施还活跃在新浪微博,整天说些深奥的学问,至于他当年搞的内政外交,没怎么提了。(如今以后不是史实,是说新浪微博里有个用户叫惠施。)
【战国史学习笔记之“魏惠王死”】
第五,魏襄王考虑的政策。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孟子见刚即位的魏襄王。魏襄王状态不好,第一也确实为父亲悲哀。第二估计也是操心葬礼的事情。另外国家大政怎么办,也是一个很苦恼的问题。现在张仪走了,魏廷里的领袖人物是公孙衍和惠施,按照公孙衍的伐秦主张,执行了能不能胜利?魏襄王应该在考虑这个实际问题。于是就问,天下恶乎定?也就是现在天下这么纷扰,如何是个结果?然后孟子说定于一,魏襄王立即就问谁能一,他期待的答案估计是秦齐楚哪一方能统一天下。谁能想到孟子讲了迂阔的大道理,这一篇对话也就草草结束了。孟子这面试的表现,真是太差了,工作没找到,出门黑了一把魏国新领导,接下来也就是走人了。新领导”望之不似人君”,我觉得是隐晦地表扬魏惠王望之还似是人君。只是世事变迁太快,魏廷新集体形成,大策确定,五国伐秦的大戏就要开场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102625.html

更多阅读

伤寒学习笔记(下

伤寒学习笔记---14,桂枝用量问题?学习仲景药法,涉及用量问题。深入考证,固然不必,简单了解,实属必要。仅以桂枝为例,整理如下:基本资料:《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1985年版,简称《大系》。药法:凡例里说:“将其折合今之用量---,并结合笔者临床

《孟子》卷一梁惠王上、卷二梁惠王下 训练一 孟子梁惠王上翻译

《孟子》(卷一梁惠王上、卷二梁惠王下)阅读及训练(一)1、阅读下面选自《孟子》文段,回答问题。(6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

齐悼惠王刘肥支序 追悼会主持程序

汉高祖刘邦庶长子刘肥宗派谱序一、汉高祖刘邦庶长子刘肥宗派谱序,这一派的后裔在现代刘姓中人数比较多。刘邦长子齐王刘肥一支,在西汉时期人丁兴旺,支系众多,势力强大。刘肥的后裔,是今日世界刘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大多数散居于中

曹操墓“魏武王”石牌称谓补证 魏武王见匈奴

曹操墓石牌“魏武王”称谓补证王立群丁启阵先生《曹操墓石牌有可能是假文物》一文中说:“也许是我孤陋寡闻,经眼文献中的确没有‘魏武王’的称谓。”这句话可能有些问题。我对“魏武王”一词也关注过,我经眼的文献中称“魏武王”者

声明:《战国史学习笔记之“魏惠王死”》为网友早已動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