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世界现代建筑史》出版的消息 现代教育出版社

前天在学院办公室收到一个快递的邮包,打开一看,是新版的《世界现代建筑史》(第二版),正式在2012年12月份出版。这一版比十多年前第一版修改了超过一半的内容,大幅度修改了好几个章节,补充了几个新的章节,全书144万字,一千多张图片基本全部新选择的,沉甸甸的新书拿在手上,是最近好几年的劳动结果,自己还是很感慨的。

《世界现代建筑史》第一版已经出版了十多年,第一版的印刷过24次,是中文有关现代建筑史著作中印刷数量最大的一本。那本书是十多年前的旧作,并且内中的资料整理有些是二十多年前做的,时过境迁,数码技术、网络资讯发展的极其迅猛,而现代建筑发展变化如此巨大,无论是当时用的参考资料,还是当时拍摄的图片都有明显跟不上现在的要求的情况,编写那本书的时候,还没有网络,资料完全是在一个个大学的图书馆里面阅读和手工检索的,因此,难免有差错和出入的地方。何况,当时对于处理这么庞大的一个主题还是有些经验不足,文字的学术严谨、一些学术名词和人物的注释、参考文字的出处标识、整个结构上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因此,时至今日,对第一版的书稿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就很有必要了。这次重版,对章节做了部分调整,补充了一些内容,介绍了一些新的作品和新的建筑师,图片也做了大量的更新。其中最大的改变,是把关于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第八章、第九章合并为一章,第九章是新撰写的,专门讨论和介绍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情况,第十章介绍当代建筑发展的情况,而增添了第十一章,用以介绍当代各国比较具有影响力的建筑师、建筑事务所。这样的改动,目的是使得这本书能够做到名副其实,真正能够反映现代建筑发展的情况。

现代建筑史著作在中国的种类偏少,是一个很突出的现象。我们现在建筑方面的出版物可以说是相当庞大,不但建筑类出版社出版,几乎什么出版社都出版建筑书,这样庞大的出版量,在选题上出现良莠不齐的情况,也是自然的。一个建设速度在人类历史上最快的国家、一个建筑量在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国家,一个建筑师人数全球最多的国家,目前比较容易看到的现代建筑史居然就只有两、三本,一本是1978年国内四所大学建筑系联合编辑的 “简明近现代建筑史”,写作框架是“文化大革命”中的“阶级斗争动力论”,因为在那本书的撰写时间是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当时政治气氛的影响,那本著作虽然已经是学者们努力反映近现代建筑发展的结晶,但是以政治史做脉络,用阶段政治发展史来解释建筑发展现象,却并不能完整的反映现代设计发展的真正脉络和原因。因为是中文中唯一的一本具有当时权威性的著作,这本书迄今依然是全国主要建筑院系学习外国建筑史的主要参考书,书的具体阐述内容和现代建筑的情况之间有相当大的距离,未必能够符合国内建筑教育的需要;另外一本是近年三联出版社的肯尼斯.佛兰普敦( Kenneth Frampton)的那本《现代建筑:一部批评史》(Modern Architecture, a CriticalHistory, 2009年第四版,中文版由三联书店在2004年出版),那是一本用历史做背景的批评著作,更多集中在对建筑运动的若干现象和理论的批评,和书的题目完全符合:是一本批评史,而不是对发生过的建筑情况的叙述史,并且佛兰普顿的研究方法是非线性的比较法,因此,如果抱着了解现代建筑的过程的愿望去看的话,有许多具体的建筑运动、建筑师并没有做介绍,这本著作是西方建筑专业的主要参考书,作用是在掌握了基本的建筑史之后在建筑理论上提高的读物,而不是一个入门的级的读物,主要是研究生用的;第三本是意大利建筑家里昂那多.本奈沃洛(Leonardo Benvevolo)撰写的《现代建筑史》(Storia dell’AchitectturaModerna),中文版由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是本严肃的理论著作,但是因为作者所在具体位置的原因,往往是从意大利角度看世界建筑的发展,这个看问题的角度并无不可,只是和目前比较流行阐述角度有差别,因此需要首先对整个建筑史有比较多好的认识,再阅读这本著作收获更大。与佛兰普顿、威廉.库提斯( William Curtis)这些学者的著作相比,这本著作在建筑界中阅读的人相对比较少。

最近国内建筑界有好多学者提倡看原文的、权威建筑史。这个提议是非常好的,如果我们能够在国内出版普及版的西方主要建筑史,是最符合教育、参考的需要的。哪一些外文的建筑史是最具有权威性的、哪些建筑理论著作是最重要的,是比较普遍见到的问题。西方现代建筑书籍虽然多,但是现代建筑史种类则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多。以我自己阅读的经验来看,英文类中,比较多人关注、出版量也比较大的应该有如下这么几本:

雷奈.班翰(ReynerBanham,)《第一个机械时代的理论和设计》(Theory and Design in the First MachineAge, ArchitecturalPress出版社,1980).;

詹姆斯.库尔(James StevensCurl)《建筑和景观设计词典》( Dictionary of Architecture andLandscape Architecture ),简装版,第二版,牛津大学出版社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威廉.库提斯(William J. R.Curtis《1900年以来的现代建筑》,Modern Architecture Since1900,费顿出版社,Phaidon Press,1987),;

肯尼斯.佛兰普敦(Kenneth Frampton,《现代建筑,一本批评史》(Modern Architecture, a criticalhistory),Thames &Hudson出版社,(1992年,第三版);

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Jencks):《现代建筑运动》(Modern Movements inArchitecture),企鹅丛书(Penguin Books Ltd),第二版,(1993)

尼古拉斯.佩夫斯奈(NikolausPevsner:《现代设计的先驱:从威廉.莫里斯到沃尔特.格罗比乌斯》(Pioneers of Modern Design: FromWilliam Morris to Walter Gropius),企鹅丛书(Penguin BooksLtd),第二版,(1991)

在这几本书了,其中出版量比较大的是佛兰姆普敦的《现代建筑,一本批评的历史》( Kenneth Frampton: Modern Architecture,a Critical History, thanmes and Hudson ,中文版是三联书店2004年出版的,张钦楠等翻译),这本书有两个很突出的优点:第一,史料丰富,第二,写作方法是年鉴型和横向型叙述混合。

第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大凡和现代建筑有关的事件、建筑运动、建筑师几本都涉及到了,第二点则需要说明一下,建筑史的叙述方式多见的是纵向型,西方人叫做“年鉴型”(chronological),就是根据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论述,因此,也有称之为“期间型”(periodization)的。横向的型方法则是按照历史事件、运动的类型特征来论述,佛兰姆普敦的这本书就是两种方式都兼有的很典型例子,我们看他的章节分划,有年鉴型的,比如新古典主义,但是也有横向型的,比如“意识形态度变迁”,跨度从1928年到1968年。这种史论研究方法需要作者有比较高的学术水平,全书字数并不多,是一本言简意赅的著作,如果从读者层的针对性来看,佛兰姆普敦的这本书在西方是一部属于比较普及型的著作,专业人员、大学生和研究生看,撰写的时候也关注到一般读者的阅读习惯,因此发行量很大,在国内情况也一样,在三联出版,是给专业人员和对建筑有兴趣的民众阅读的。中文翻译本是40万字,重在介绍现代建筑的过程和发展阐述,作者的观点是在阐述过程中发挥的,不做考证,在40万字内,夹叙夹议,需要巨大的功力,并且读者需要对建筑史已经有所了解,读这本书,或者这类的著作,需要有对建筑历史和建筑理论一定的了解,也就是说,需要先读其他的一系列有关现代建筑的叙述性普通著作,作为常识基础,才能对这本书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如果是一个建筑方面的新人,读懂这本书并不容易。

第二本是威廉.库提斯(WilliamCurtis)的《1900年以来的现代建筑》( Modern Architecture Since 1900,Phaidon,1982年第一版,1995年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年出版了中文翻译本),这本书是目前西方现代建筑史中比较普遍的一本,我接触过的在西方的大部分建筑、从事建筑设计的人都看的。这本书对现代建筑的论述全面,观点鲜明,特别是第三版,对行将衰退的后现代主义有很深刻的论述。这本书的特点是重理论的阐述,并且是对研究现代建筑的各家学说都有阐述。作为一本重理论的现代建筑史,对现代建筑的具体项目、具体的建筑师的介绍是用选择重点的方式来处理的,作者根据自己对建筑理论的看法为中心的剪裁性很强烈。因此,如果要对百年的建筑发展中出现过哪些重要的人物和设计项目有个全面的基本了解,这本书应该不属于这种普及类型的。也就是说,这是一本以建筑历史评论为主的著作。

事实上,以上所介绍的几本著作,都有自己的撰写特点,学术侧重点也各各不同。西方关于现代建筑流派、人物、地区性的建筑的出版物的数量是巨大的,这是资料性、参考性的基本出版物类型,这些出版物不同于上面提到的建筑史著作,上面这几本著作是文字为中心,重论述和介绍,而其他的出版物则是以图为主轴,文字为辅助。特别这些年来,有几家出版社大量出版图册,如塔深(Taschen),费顿(Phaidon)这些大出版公司,出版种类之多,令人目不暇接。到外国的建筑、设计书店看看,图册真是铺天盖地。这些公司现在的出版量都很庞大,一是选题广泛、二是有一套成熟的购买版权的机制、三是重视图的质量,第四是讲究大而全,建筑百科全书类型的作品出了一套又一套,著名建筑师的作品集也出了无数,但是这些出版物中大部分并不是很严谨的研究型的,大部分不能够列入真正的现代建筑史之列。因此,虽然出版物多,但是权威的建筑史还是属于比较少的。

而针对建筑理论,西方建筑史论方面有两部分的著作,一部分是建筑史论的历史阐述和讨论,第二类是则是学者编撰的理论文集做资料参考的。如我曾经在本书第一版中提到的凯特.纳斯比特(Kate Nesbitt)编撰的《从1965-1995年建筑理论文选》(Theorizing a New Agenda forArchitecture:An Anthology of Architectural Theory 1965 -1995 ),迈克.海斯(K. MichaelHays)编撰的《从1968年以来的建筑理论》(Architecture Theory since1968 ),哈里.佛朗西斯.马尔格雷夫(Harry Francis Mallgrave)、克里斯丁娜.康斯坦斯波罗斯(ChristinaContandriopoulos )编撰的《建筑理论》(第二卷是现代建筑理论部分:Architectural Theory: Volume II: AnAnthology from 1871 to 2005),克里斯塔.赛克斯(A. Krista Sykes)撰写的《1993-2009年之间的建筑理论》(Constructing a New Agenda:Architechtural Theory 1993-2009),乌里奇.康拉德(UlrichConrads)的《20世纪建筑的程序和宣言》(Programs and Manifestoes on20th-Century Architecture,本书的英文翻译是迈克.布洛克 Michael Bullock),尼尔.莱什(Neil Leach)的《重新思考建筑》(Rethinking Architecture: A Reader inCultural Theory )都是比较完整的阶段性编排的文集;而哈诺-沃尔特.克鲁夫特(Hanno-WalterKruft)的《建筑理论史》(History of ArchitecturalTheory)则是从年鉴方式入手、对建筑史论发展综合介绍的的著作。以上这两类资料性、文献性的出版物的数量比较多。

现代建筑有没有一些规律性的原则可以遵循,也就是如果我们要界定这个建筑是不是属于现代建筑的时候,有这么几条标准我们可以一一对照的呢?根据现在一般性对现代建筑的看法——这个看法主要来自几个不同版本的“百科全书”,比如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网上的“维基百科”,还有“美国大百科全书”这些百科全书的条目。根据这些著作的界定,现代建筑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1) 建筑材料、建筑功能要求决定了建筑的结果的原则;

2) 机器美学(machineaesthetic);

3) 反装饰;

4) 消灭“无必要的细节”,走简约形式方向;

5) 表现建筑结构;

6) 形式追随功能。

自然,在现代主义之后,有过一些并不一定完全符合这六个原则的建筑探索,有些人称之为后现代时期的建筑,或者简单的称之为“当代建筑”。不过,我自己比较认同的另外一个看法,是认为并没有一个大家看法完全一样的建筑观,东京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铃木博之说“建筑并非只有一种正确的答案”(铃木博之在2006年11月16日于台北科技大學所作的《現代日本建築:創造與保存》中提到这个看法),就是这类看法的一个具体化的解释。除了建筑的使用功能满足、空间足够、坚固耐用、符合建筑标准和法规这些“硬”指标之外,对于建筑,特别是现代建筑的看法,没有统一是很正常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一个建筑,说好说坏的都有,意见可以完全对立,因此,除了阐述已经约定俗成的现代建筑看法之外,一本建筑史虽然肯定包含了作者自己的看法和立场,但是却不能够把自己的立场作为一种绝对真理加以强调,在某种程度上,用历史发展、历史阐述的方式,来诱导读者对建筑产生更多的思维,是撰写建筑史的一个目的。因此,现代建筑史在我看来,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更多在于它是借史做诱因,刺激对现代建筑的思考。

每个作者都有自己对现代建筑发展的看法,在我撰写第一版的时候,基本的方法是受到线性历史演进观的影响,在阐述上采用了阶段性的递进方式,强调建筑进程中革命化的发展,提出了建筑中后浪推前浪式的走过了一百五十多年的历程。这个理论发展的框架,这目前这一版中仍基本保存了,是因为作者认为这个历史观有其合理性。但是必需特别在这里提出来的就是:建筑史的发展和普通历史发展观之间也存在差异的,现代建筑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线性发展模式,也并非总是后浪推前浪的进步,多元化、挫折性总是存在的,那么在修改的时候,就需要一方面保存了原来的阐述构造,另一方面要做一些符合建筑发展情况的调整。

对于现代建筑的历史研究,经历过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早期的建筑史家把现代建筑和人类历史进步中的现代化(modernity)等同起来看待。在他们看来,现代建筑是一场社会革命运动。更多地强调了类似社会进化史的线性发展观:建筑的发展是进步的过程,后来的建筑比以前的建筑更好,建筑运动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建筑运动也是一场摧枯拉朽的革命,在现代建筑面前,历史建筑毫无意义,不破不立…等等。

这派线性历史观的建筑理论家中,比较早明确提出历史阶段性发展、建筑进步历史观的是尼古拉斯.佩夫斯奈,他的重要著作是《现代建筑的先驱》(Nikolaus Pevsner: Pioneers of theModern Movement, 1936,这本书目前国内有中文翻译本,在美国普遍看到的是1990年出版的新修订版),这本书把现代建筑史的论述开端,也就是现代建筑的开端设定在威廉.莫里斯( WilliamMorris)和英国的“工艺美术”(the Arts andCrafts)运动,具体时间是1860年代。之后历经了“新艺术”、现代主义的演进。他的这种时间划分方式,特别是更替形式的论述,对后来的建筑史论述有很大的影响,后面多位理论家都采用了这种理论阐述的模式。如果说佩夫斯奈最早奠定了建筑史、设计史中的线性发展模式,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差错。

西格佛列德.吉迪翁( SigriedGiedion, 1888 -1968) 是国内较少注意到的一位早期的现代建筑理论家。在国内几乎找不到有关他的著作的中文翻译本。对于建筑发展的线性史观之形成,吉迪翁是起到重要作用的。吉迪翁先后在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担任教授,最后担任了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的院长,是继包豪斯奠基人沃尔特.格罗比乌斯( WalterGropius)之后担任这个研究院的院长的建筑理论家,对哈佛的设计、现代建筑思想在美国的传播起了很重要的促进作用。吉迪翁不但认为现代主义运动是一个革命运动,是进步的运动,也认为建筑的发展具有线性的模式特点。他的理论在他的几本重要著作,有比较充分的体现,如:《空间,时间和建筑》(Space Time andArchitecture)、《机械主导》(Mechanization TakesCommand)等。

提倡线性理论的建筑理论家还有美国的亨利-罗素.西区科克(Henry-Russell Hitchcock,1903-1987),他和建筑家、理论家菲利普.约翰逊(PhilipJohnson)在1932年一起提出“国际主义风格”(InternationalStyle)这个术语,界定了后来半个世纪建筑发展的范围和方向。在他们看来,现代建筑演变到国际主义风格,是历史进步的必然,历史建筑也就成为过去了。在他们为现代建筑展撰写的《国际主义建筑》那本目录里面,大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的气概,那种理论阐述的口吻,和革命檄文差不多了。西区科克在他的著作中,强调建筑上承前启后、取而代之的革命关系,是他阐述建筑史的一贯方式。

线性发展的阐述模式,在中国建筑史论研究中特别流行。这是因为对任何领域的史论研究,长期以来都受人类学进化论的线性模型(lineageanthropology)的影响,人类学的线性发展模型揭示了人类种群的进化和遗传关系,通过达尔文主义的进化理论得到进一步加强,刺激了其他学科中线性思维的巩固,建筑史的阐述就是一个例子。在这个大框架下,也有所谓“一元单线”的发展观,“一元多线”的发展观,后者看起来比较客观,但是一元中心的基础是稳固的,排他的,因此基本属于一个类型的研究方式。

建筑线性观是国内历史阐述采用的最普遍的方式,我们接触到的国内著作主要就是采用这个观点的理论,现代建筑史的研究还有些什么不同类型的理论模式呢?比较重要的有这么几个类型:

第一个是意大利建筑师布鲁诺.泽维( Bruno Zevi,1918-2000)提出的理论模式,在自己的著作《建筑的现代语言》(The Modern Language ofArchitecture )这本书里,他提出“反规则”(“antirules”)的七条原则,用来界定勒.科布西艾、格罗比乌斯、密斯.凡德洛、佛兰克.莱特这几位现代建筑开创人的建筑语言,他认为“学院派建筑”(the Beaux Artschool,这个术语原用于描述法兰西皇家美术学院的建筑体系和教学体系,法文的beaux art就是英语中的fine art)的原则是次序、比例、对称,而他认为现代建筑的语言需要冲决这一套原则,否则难以形成现代建筑自己的语汇体系。他提出了建筑中对内容、功能自由解释的新原则,重视差异、重视不协调性(dissonance),突出多维视觉性的力量,独立处理各种元素,工程技术和设计的和谐融合,提出生活空间的概念,认为设计的目的是使用,他还提出了建筑和周边空间协调的议题。他应该是在现代建筑中比较早有意识地突破现代主义权威形成的理论壁垒的一个建筑家,并且企图在理论上建立不同的体系。

另外一位提出不同的建筑史研究模式的是美国建筑史论家科林.罗维( Collin Rowe,1920-1999),他是从分析帕拉丁(AndreaPalladio,1508 –1580))的《建筑四书》(I Quattro Libridell'Architettura,英语:The Four Books ofArchitecture)入手提出史论研究方法的。他使用了非线性历史研究方法(non-linear),刻意规避年鉴方法(non-chronological view ofhistory),重视同时性(simultaneous)的作用,这些方法都集中体现在他1947年的论文《理想住宅的数学》(The Mathematics of the IdealVilla)一文中,用这种案例( case)比较法来研究勒.科布西艾的现代建筑。

真正大规模突破线性建筑史的是后现代时期,当时史论家中有一部分提出了“反历史唯物论”的方法,在1960、70年代影响了所有重要的建筑家,也影响了部分理论家。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理论家在理论模式上的转变要比建筑师慢得多,也谨慎得多。现在有些人把建筑设计和建筑理论混同起来,是不符合事实发展的情况的。

这批在后现代主义浪潮中涌现出来的新理论家中的一位重要人物是意大利的列奥纳多.本奈沃洛( Leonardo Benevolo,1923-2008),他出版过二十多本建筑理论著作,编辑过二十世纪建筑百科全书,对城市规划、城市的问题了解得特别深刻。虽然他的理论和观点和在建筑界中不如比较热门的曼佛列多.塔夫利(Manfredo Tafuri )、肯尼斯.佛莱姆普敦(Kenneth Frampton)等人那么流行,但是他的很多著作都成为学习建筑学的必读参考书或者课本,我曾经在南加州建筑学院(Southern California Institute ofArchitecture)教过几个学期的建筑史,曾经旁听过一些研究生的研讨会,导师用他的理论作为引题,学生讨论得很热烈。他对于现代建筑、城市化和城市的品质对应的讨论,对现代建筑对现代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有更多冷静的看法。提出了针对早期线性建筑史的盲目乐观性的一个异议体系。我个人是很敬重这位学者的,他的《西方现代建筑史》有中文译本,在国内应该也有相当影响力的.

对于建筑史理论的推动来说,“威尼斯学派”代表人物曼佛列多.塔夫利( ManfredoTafuri, 1935-1994)是非常重要的。在我看来,他有两个非常鲜明的观点:

第1, 建筑师本身不足以做建筑史论;建筑师受的是建筑设计、建筑学的训练,并没有受过系统的理论、历史的训练,有观点不等于可以做史论,建筑史论是专业史论专家的工作;

第2, 建筑发展应该用马克斯主义理论指导,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

塔夫利是一位很独特的建筑理论家,恐怕首先是因为他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学者,在西方的建筑史理论家里面,完全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的人其实不多,充其量是在研究中采用一些历史唯物论的方法而已。而塔夫利则是一个自觉的、投入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建筑界中有人把他视为过去半个世纪中全世界最重要的建筑理论家。

他的最大理论发展,就是他否定了原来那些建筑师自己做建筑理论研究的模式,他称这种模式为“应用批判”(the "operative critique"),认为这是把实践和理论混为一谈的做法。据此,他批判了以前的一些非常重要的建筑理论家,比如上面说过的布鲁诺.泽维、列昂纳多.本涅沃罗、佩夫斯奈,还有后现代主义理论家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Jencks)。在塔夫利之前,大部分写现代建筑史、研究现代建筑的人都是建筑师,塔夫利认为建筑师研究建筑理论是不对的,因为建筑师对建筑有自己的倾向,他们的研究很难保持客观的态度,很难对现代建筑保持冷静的立场。詹克斯就是一个例子,在他的著作中就过度的渲染后现代主义的作用和意义,原因是因为他自己是位后现代主义建筑师。这个提法开创了建筑理论研究的一个新起点,把建筑理论放到一个独立的、不依附于建筑设计的位置上。

虽然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是塔夫利认为:建筑史绝对不是一部线性发展史(a linear progression),不是一个建筑形式取代另一个的发展史,革命通常是非常暴力的斗争过程,赢者往往用建筑作为一个炫耀自己胜利的手段和工具。建筑史不是一部死亡的历史纪录,而是活生生的,并且是开放的,可以参与讨论的。这个提法受到建筑界、建筑理论界很大的重视,并且影响了很多人。

国内目前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个很重要的建筑理论家,是英国建筑史家肯尼斯.佛兰姆普敦( KennethFrampton, 1930-),他的著作《现代建筑-一本批评史》(Modern Architecture: A CriticalHistory, Thames & Hudson, London, Fourthedition,2007) 最近出版了中译本,影响很大。佛兰姆普敦的理论基本是对已往把建筑负有社会责任性的理论推翻了,他提出建筑应该有自己的独立位置,服从的是建筑自身的规律,遵从建构(tectonics)原则,不能够因为经济要求、政治要求而降低自己的水平,现代建筑是具有自身品格的设计运动。这个看法,在建筑研究理论上树立了一条更加从建筑自身来研究建筑的路径,在建筑理论界有相当的影响。

美国建筑史专家威廉.库提斯( WilliamCurtis)在他撰写的现代建筑史《1900年来的现代建筑》( Modern Architecture Since1900)中,站在众人的基础之上,在处理现代建筑的开端上,采用了比较包容的做法,他一方面讨论了我们前面提过的认为十八世纪建筑“真空期”派学者的思维,把这种思维的刺激启发作为现代建筑启动的思想开端来讨论,另一方面,也从技术进步、工业化进程的角度来讨论了现代建筑如何从技术层面开始,时间也自然是在十九世纪中叶了。在众多的建筑史研究家来看,库提斯所设定的现代建筑开始时期没有那么主观和绝对,没有提出一个现代主义建筑起点,而是比较笼统的把整个19世纪作为现代建筑启动的时期,这样的处理,使得他的著作在理论分析上更加具有信服力。

对现代建筑的理论简单化解释是不对的。一个建筑的出现,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和牵制,是多种力量抗衡、平衡、协调之后的结果。威廉.库提斯在他的《1900年以来的现代建筑》这本著作中说,现代建筑不像一个生物过程那样,有生老病死的循环,影响现代建筑的因素非常多、很复杂,现代建筑是众多因素交叉影响下,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逐步形成的,形成的时间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新版《世界现代建筑史》出版的消息 现代教育出版社

现代建筑是我们现代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点自然使得人们对建筑的兴趣、关切都最为浓厚。在我们生活和工作的物质世界中,建筑占有最显著的地位,也占有最重要的功能。而绝大部分我们使用着的建筑都是在20世纪建造的,这些建筑与传统的建筑截然不同,具有自己独特的面貌。它们大部分采用钢铁构件、大平板玻璃、混凝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建造,具有简单的几何外形,绝大部分没有任何传统建筑的形式,大部分没有细节装饰,因此具有高度理性的、功能主义的特点。无论是高层办公楼宇还是公寓,无论是高速公路还是公共图书馆,这些建筑都具有非常接近的风格。并且,世界各地的建筑都趋于相似,从北京到布宜诺斯艾利斯,从伦敦到洛杉矶,除了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建筑之外,所有的现代建筑都具有非常相似的面貌。我们生活在一个现代建筑环境中间,而这个人造的环境是在短短的一个世纪中建成的,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完成的。现代建筑和现代城市规划影响到地球上几乎任何一个国家、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影响到人类的交流、工作、生活和娱乐方式,影响到人类的价值观、美学观、思想方式、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讨论和阐述这种新的物质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它存在的局限性和问题,以及未来的走向。从广义来说,对现代建筑的讨论,是讨论人类物质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侧面。

现代主义建筑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并且还将继续扩大影响。对现代建筑的历史回顾,对于我们了解建筑的发展、了解物质文明的发展,了解人类生活方式在现代的演变将是非常重要的。

回到这篇前言最前面提到的一个观点:众多的建筑运动是在同一个时期内产生的,比如:后现代主义兴起的时候,主张现代主义的新群体“纽约五人”(New YorkFive) 也就在1966年举办自己的现代建筑展,地点也就在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如果用线性历史方法,我们根本无法解释这个展览怎么会在一般认为现代主义、国际主义风衰落的时候举行的。这一点正好说明建筑运动不是生物演化那种取而代之、新陈代谢的形式,而具有更加多样化、更加复杂的形式和脉络。

2012年11月21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102352.html

更多阅读

《长白山旅游地图》出版发行图文 出版物发行员

日前,由吉林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编制的吉林省城市系列地图之《长白山旅游地图》出版发行。这是吉林乃至全国首张全面介绍和展示长白山旅游景观的旅游地图。  长白山是吉林省的第一名片,是中朝两国的界山、中华十大名山之一,是吉林省旅

新版《笑傲江湖》之--王的男人杨莲亭 笑傲江湖最新版

新版《笑傲江湖》在各种期待唏嘘声中终于赶在春节小长假这一红火档期华丽丽地拉开序幕了。先不统计在座有多少位仔细认真拜读了原著,光是听王建伟老师说金庸老先生因为参透道家思想写出《笑傲江湖》这一巨作,我就对信仰膜拜了。“笑

声明:《新版《世界现代建筑史》出版的消息 现代教育出版社》为网友王的领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