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树也能长食盐——盐肤木
文图/黄建平
盐肤木
西双版纳傣族民间自古以来就有这么一句谚语:“如果没有了章哈(傣语:民间歌手之意),就好比生活中没有了食盐”。可实际上,并非如此,如果没有了民间歌手,人们还完全能够正常地生活,可如果真的没有了食盐,那人们的麻烦可就大了去啦!不仅精心烹调的美味佳肴索然无味,而且一向爱吃的泡菜也无法制作了,甚至身体健康都会出现大问题。
据传说,在大约好几个世纪以前,西双版纳特别缺乏食盐,食盐的价格异常昂贵,民间甚至有“一两食盐,三两黄金”的说法,所以当时只有官家土司,或富裕商人之家才能享用足量的食盐,而普通傣族老百姓对于食盐只能是奢望。因此,有的傣族老百姓每年都要用全家人的大部分收入去换取食盐。由于食盐的稀少匮乏,直接严重影响了当时的许许多多傣族老百姓的身体健康,有的人年纪轻轻,却头发花白;有的人整天气喘胸闷,呼吸急促;有的人头晕目眩,恶心呕吐;有的人肌肉酸痛,四肢无力,根本无法从事生产劳动……
那时候的西双版纳,山高路险,树海茫茫,只在崇山峻岭之间、遮天蔽日的深山老林里面有勉强可供人们步行或马帮通行的毛毛小路,交通极为不便;时常猛兽毒虫横行,伤人至死;时常疫情多发,杂病流行,夺人性命。“要过普文坝,恐把命留下”,这也是当时西双版纳民间流传的一句俗语,意思就是说,普文坝(当地的一个地名)乃是进入西双版纳必须经过的入口,如果通过普文坝,进入西双版纳地界,那就凶多吉少,生死难料了。可鸟为食亡,人为财死,尽管当时的西双版纳险恶无比,令外人谈之色变,可为了高额的利润或是生活所迫,总有那么一些大胆的内地汉族商人,冒着生命危险,用马帮驮些食盐、布匹、铁制农具等货物前来西双版纳进行贸易。汉族商人通常仅仅只用少量的食盐,就可与当地傣族老百姓换取大量的茶叶、竹器、象牙、兽皮等物品。
在澜沧江边上,有一个名叫曼哈阁的傣族寨子,这个寨子里住着一个名叫岩应龙的傣族青年猎人。岩应龙向来勤劳勇敢,正直善良,忧民疾苦,乐于助人,当他看到由于食盐的极度缺乏,给傣族老百姓造成的种种苦难,不禁愁苦烦闷,忧心如焚,于是他就下定决心要外出寻找食盐。
有一天,岩应龙带上弓箭、腰刀、干粮、火石等,向着自己早已熟悉的森林走去,一心想要找到食盐,并暗暗地发下誓言,如果不找到食盐,就决不回家。乡亲们知道了这事儿,都纷纷前来为他送行。可在森林里艰难地跋涉穿行了数月,岩应龙仍然一无所获,直到某一天中午,他又累又困,又饥又渴,来到一株大树旁,倒在阴凉处就呼呼大睡了起来。待岩应龙醒来时,日头已略略偏西,他揉了揉惺忪的睡眼,向四周张望,突然之间,他发现不远处有一座高大的石壁,石壁下聚集着几只黄麂,于是他连忙张弓搭箭,悄悄地瞄准其中一只肥壮的公麂,正在此时,他看到一个自己从来没有见过的怪事:这几只黄麂并不像往常一样吃草,而是在起劲地舔食岩石。苦苦寻觅数月食盐的岩应龙不禁联想到:人类需要食盐,动物也应该需要食盐啊!莫不是这里的岩石含有盐分,这几只黄麂就是在吃盐啊!想到这,他好像完完全全忘记了饥渴和疲惫,也顾不得射杀黄麂,丢下弓箭,向着那石壁狂奔过去。这几只黄麂被他这么一吓,迅速惊跳着跑远了。来到石壁前,岩应龙也趴在石头上舔了舔,嘿嘿!味道咸咸的!“我发现食盐啦!我发现食盐啦!”岩应龙欣喜万分,狂呼乱喊着,发疯一般地飞跑回寨子,将这事告诉了乡亲们。很快,乡亲们纷纷来到这里,采集这种石头,运送回家,砸碎后放入大铁锅里,加水熬煮,再经过滤、沉淀等工序,终于炼制出了食盐。这些食盐品质虽然比不上今天的精制碘盐,但在当时已基本能满足傣族老百姓的生活需求。
岩应龙为乡亲们找到食盐,解决了生活中的一大难题,自然是被乡亲们视为英雄,在乡亲们心中也有了很高的威信。
这件好事传遍了当地,几乎尽人皆知。当然,当地的土司召法勒也知道了这事。召法勒生性自私贪婪,残暴无耻,他以自己强大的权势,强行霸占了这里所有含有盐份的岩石,并开采创办了食盐露天矿场,炼制食盐,然后高价转卖给当地傣族老百姓,以牟取暴利,鱼肉乡邻。
岩应龙得知此事,怒不可遏,找到召法勒论理,要讨个公道。召法勒指使家丁,残酷无情地杀害了岩应龙,且抛尸荒野。纸总是包不住火的,乡亲们知道了这事,不仅找回了岩应龙的尸体,而且还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厚葬了他。此后,乡亲们相互约定,每年都要定期集合到坟前祭奠这位曾经为乡亲们找寻食盐的英雄。
事隔两年,当乡亲们来到坟前祭奠岩应龙时,奇迹出现在了眼前:紧挨着坟堆旁,长出了几株乡亲们过去从未见过的小树,树梢上挂着一串串红彤彤的小果子,不少小鸟还纷纷飞来啄食。稍有野外森林生存经验的人都知道:鸟类可以食用的果子,人类应该也可以食用。见此情景,有的人不禁也摘了几粒这种红红的小果子放入口中品尝。“哎呀!”他们忍不住惊叫起来,“这就是我们日思夜想,梦寐以求的食盐啊!”原来,这种红色的小果子味道几乎与食盐一模一样:咸咸的,还略带有酸味。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这是什么植物,因此凭着直观的感觉将它称作“盐巴果”(盐巴为当地方言,即食盐之意),并且都认为这些小树就是岩应龙的化身,他身前为乡亲们苦苦寻觅食盐,壮志未酬身先死,死后也要化作能结出含有盐味果子的小树,造福于当地的乡亲们。此后,乡亲们倍加崇敬岩应龙,并把那种小树移植到寨子附近或竹楼旁边,且采集它的果子作为食盐的代用品。在那个食盐异常短缺的年代,“盐巴果”确实为人们缓解了生活中的一大难题,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增光添色不少!直到很多年以后,植物学工作者才把这种植物定名为盐肤木。时至今日,食盐已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通的食用品,不仅品质大有提高,而且还添加了食用碘,价格也颇为低廉,但西双版纳的傣族人家偶尔还会采集“盐巴果”,经水煮过滤后,加入到凉拌菜里面,以作调料之用。
盐肤木为漆树科落叶小乔木,又被人们称为盐酸木、盐树根、盐酸子、盐霜柏、红盐果、五倍子树、五倍柴、乌盐泡、乌酸桃、红叶桃等,树高2~10米,广泛分布于亚热带和暧温带,我国南方多个省区均有野生。
长在河边的盐肤木
盐肤木枝叶翠绿舒展,形如鸟羽,可每当进入秋季之后,叶片又会转变成鲜红色,艳丽夺目。花期八月至九月,花朵虽细小,呈黄白色,算不上漂亮,但整枝的花序呈圆锥形,宽大美丽,长可达50多公分,在植物世界蔚为大观。果期在十月,果子大小如黄豆,成熟时色泽艳红,如血似火;在成熟过程中,果皮表面还会析出少量白色盐味的结晶体,俗称“盐霜”,入冬之后,叶虽枯落,但那一串串密密麻麻的果实却仍稳挂枝头,持续数月,经久不落,别具一番观赏情趣!
盐肤木的花序盐肤木的枝叶
成熟的盐肤木果子 盐肤木果子表面析出盐霜
叶子虽然枯落,但果实仍在
盐肤木就像孙悟空精通七十二般变化一样,本领多着呐!作为园林观赏植物,自不必说,无论花、果还是叶都能令人眼前一亮,心旷神怡!如果以花、果、叶及根入药,则有清热解毒、舒筋活络、散瘀止血、涩肠止泻、生津润肺、降火化痰等多种功效。
每当开花季节,盐肤木的花蜜、花粉尤为丰富,特别受那些勤劳的小蜜蜂们的喜爱!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盐肤木还会变魔术呢:有的蚜虫喜欢寄生在它的叶片上,然后逐渐形成虫瘿,可当这种虫瘿被采集经晒干加工后,一送到中药店里,就会很快地变成一种价格不菲的名叫五倍子的药材;此外,五倍子还是鞣革、塑料及墨水等工业上的重要原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