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谷津张先生一席谈二 :电源滤波器、DSD

和谷津张先生一席谈(二):电源滤波器、DSD

2012年的上海音响展上,我和来自台湾的谷津老板兼设计师张先生已有一次交流,我记录在此文中: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2a04300102dw84.html今年,张先生又来到上海音响展,我抽空又和他有了一次交流。这种交流是随意性的,涉及的话题较广,但交谈中较多地提到了两个问题,一个是电源滤波器的问题,另一个是去年开始逐渐盛行的DSD解码的问题,张先生和我的交流,对发烧友们可能有所裨益,故记录在此。

电源滤波器的问题,主要是因为谷津最近推出了一款电源滤波器,定价在1280元,我先前已经试用过,并觉得效果不错,也因此用在了自己的系统中。图中右边红色的就是它,两路美标输出,采用了美国Hubbell插座。



我问起张先生为什么会想到去做一款电源滤波器。回答是,他作为一个音响设计师,一直以来困扰于一个问题:芯片、运放的供应商们,给出的“参数”,在实际使用中,发觉根本达不到,甚至会差很多。举例来说有些运放厂家给出的动态范围是140分贝,很高的参数,但拿到自己的产品中实际测试,结果只有90分贝。为什么呢?是运放厂家在吹牛?其实并不是。运放厂家提供的参数,是在实验室里精确测得的,不是靠yy出来的,应该是实际的数字。但是“实验室”的测试环境,是接近理想环境的,各方面条件都十分优越,而把运放使用在现实中时,就面临很多局限因素,限制了它的性能发挥。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局限因素,就是供电,就是现实中我们所使用的“市电”的不理想因素。

现在我们大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是,“市电”中充满了各种干扰源,造成杂波很多。完美理想的交流电应该是纯粹的50赫兹/220V电压的交流电,但实际上市电并不可能做到纯50赫兹,而是寄生着各种其他频率。对于交流电来说,这些非50赫兹的其他频率,就是所谓“杂波”。现在的家用电脑、家用电器、充电器等家庭常见电器,其电源部分几乎100%都已经是开关电源,大概只有hi-fi产品还会用到传统的变压器,而且即使在hi-fi产品里,开关电源的运用也越来越普遍。大量开关电源的存在,对家用交流电的影响是很大的,当我们在家庭用电线路里接入了开关电源的电器,电视机也好、电脑也好、充电器也好,家庭用电就根本无法做到理想的50赫兹,而是充斥着各种高频率的杂波,在波形图上看的话,就表现为寄生在50赫兹交流电波性上的“毛刺”。

Hi-fi器材不喜欢这些存在于50赫兹交流电的杂波!对hi-fi器材来说,这种杂波或者说交流电波性上的“毛刺”,影响最大的,就是形成底噪、降低信噪比,因而也限制了动态范围。所谓的动态范围,通俗说就是指器材能表现的最大声和最小声之间的差,如果存在底噪,背景做不到“漆黑”,那么等于“地板”(noisefloor)被抬高了,而天花板是固定的,那么中间的这段动态范围,就必被压窄。之所以实际环境中测得的运放指标,比实验室指标差很多,供电是一个主要因素。这么说的理由是,张先生尝试了接入优质的电源滤波器,马上可以观测到,运放的动态指标明显上升,可以达到120分贝的级别。虽然还不可能达到实验室中的理想环境,但对于普通家用环境来说,已是很明显的提升。

说起电源滤波器,我马上问张先生,有一个几乎是“固定思维”的东西,在国内发烧友中广泛存在,那就是所谓“电源滤波器压缩动态、影响瞬态”。这个固定思维告诉大家,电源滤波器只能用在音源部分,而用在放大器环节,就会带来动态的压缩、瞬态的劣化。

张先生的回答是,电源滤波器并不总是压缩动态的。关键是看滤波器制作的好坏,使用的材料是否好。如果是使用劣质的材料、不够完善的设计,那么尽管也能起到一些滤波作用,但确实对hi-fi来说,能听出声音在某些方面的劣化,但设计良好、用料优质的电源滤波器,是不会损害音乐动态和瞬态的。谷津的电源滤波器能提供17安培的电流,对于功放来说,完全够用,无须担心动态方面有负面因素。

谷津滤波器的具体涉及,来自于70-80年代的一些经典功放。张先生说,他研究过一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名机,结果发觉一些当时的名机,在电源部分已经做了完善的机内滤波处理,这说明hi-fi设计师前辈们,老早就认识到了电源杂波对hi-fi器材性能的影响,并且老早就有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前辈的解决方案,照搬到现在,仍是很优秀的方案,所以张先生就以此为基础,采用尽量优质而成本又能承担得起的材料,制作出这款滤波器产品。

张先生设计出这个滤波器的原型机后,又拿去给他的专业小提琴家朋友试用,结果得到了非常正面的回答。小提琴家甚至建议他马上投产,只要不亏钱,马上把这个产品商业化。

下面这段描述,出自张先生之口,算是“厂家宣传”的性质:张先生认为,从实际使用效果上看,用了这款滤波器之后,最大的改善是,声底更“黑”,noisefloor更低,并且由于交流电中的杂波成分被最大线路滤除,导致声音可以开得更响而不吵耳。

我们知道,对于hi-fi系统来说,可以更大声而不吵耳,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直观而有效的判断标准,是绝对的好事情。很多系统在开大声后马上变得急剧得吵耳,包括音响展上的很多展间,都是如此。展商们为了吸引发烧友进来听,把音量开得较大,然后音量一大就马上变得吵耳,这是一个大问题。这里面固有器材本身的性能问题,但同时,供电环境的不理想,是一个明显的影响因素。展会的三天里进入到电脑+谷津A38+天乐旗舰喇叭Rasa这个房间的烧友不少,基本评价都很正面,我听到不少烧友说,这套大喇叭系统,尽管使用电脑作为音源(经过数字界面到谷津A38解码),但声音却很宽松耐听,音量开大也不觉吵耳。张先生认为,他在这套系统中用了谷津的滤波器,是一个重要因素。包括A38功放的前面、电脑的前面,他都用了滤波器。



谷津的A38纯甲类放大器,是张先生最近推出的旗舰级放大器,内置解码。张先生甚至在每一台A38的包装里,都放置了一台电源滤波器,附送给顾客,并强烈建议顾客使用它,以使放大器获得更好的效果。不过这款附送的滤波器,和单独零售的谷津滤波器,有所不同,只有一路插座,并且带一个开关,而零售的谷津滤波器,没有开关,而且是两路的美标插座输出。

我问:为什么电脑前面也要使用滤波器呢?是因为加滤波器对电脑的性能也有提高?张先生的回答是,与其说滤波器能提高电脑的性能,不如说最主要的作用是隔离掉电脑可能对家庭用电造成的负面影响。滤波器是一个双向隔离的东西,在阻止杂波进入hi-fi器材的同时,也能阻止杂波出去,影响家庭用电网络。所以在电脑上用滤波器,能有效地阻止电脑对家庭用电网络造成干扰。特别是假如hi-fi器材和电脑是插在同一路电线上的,那么这种“隔离”是很有效的。

厂家宣传说完了,下面说说我自己的听感和看法。我在音源、放大器等环节上都用过这款谷津滤波器,我确实发觉当用在放大器上时,所谓的“动态压缩现象”,非常轻微,没有感觉谷津滤波器对功放的动态和瞬态有明显的劣化。正因为此我后来自己把它用在GrahamSlee Proprius放大器上。

不过有一点,只要发烧友系统的素质足够、揭示力足够,都能听出谷津滤波器给系统带来的声音“变化”。张先生的“宣称”是,能开得更大声而不吵耳,ok,这是一个非常直观的描述,很容易理解,我自己的描述是,系统中运用了这款滤波器后,声音的特性会有所变化,会变得更圆润而纯净一些。这是我自己的听感。当然,更圆润和纯净一些的声音,同时也就是更耐听一些的,确实可以做到张先生所宣称的“更大声而不吵耳”的效果。

张先生是个蛮实在的人,他承认,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加了谷津滤波器后的声音。比如,有些系统可能本身就偏沉闷、偏暗,那么加个谷津滤波器后,可能声音就太柔暗了,用户未必喜欢。然而作为设计师,张先生确信加了滤波器之后得到的“变化”是正确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是测试告诉他的。使用了滤波器后,给器材的供电杂波更少、波形更接近完美50赫兹的交流电、器材的测试指标提高,这些都在告诉我们,滤波器带来的变化是“正确的”,尽管未必每个人都喜欢具体的声音变化。

下面我补充一点个人的看法。我感觉,之所以不少人认为加了滤波器后,声音的动态有压缩,其实一部分原因是,带有杂波的交流电,往往能造成器材的声音带有一些“刺激性”,听感更“强烈”一些、声音更“冲”一些。这种声音的刺激性,被很多发烧友认为是“动态”而接受了。而滤除了杂波后、更接近理想的50赫兹电,其特性之一是声音更圆润一些,听感上更柔软和不冲一些,而很多发烧友就把这种声音特性误认为是“动态压缩”的结果。

不管怎么说,我认为张先生所提到的那个简单直观的标准——大声而不吵耳,是非常实际的。作为发烧友,应该都欢迎大声而不吵耳的声音。一部器材、一个系统,如果能做到很大声、很饱满、而有不吵耳、听感柔和,那是非常好的事情,事实上我相信这是很多发烧友所梦寐以求的事情。设计良好的滤波器,确实能在家用环境中帮助我们接近那个境界。

我也询问了张先生关于再生电源、隔离牛的看法。在发烧友常用的“电源处理设备”中,再生电源和隔离牛,和电源滤波器并列,也属于最常见的处理方式。张先生说,他同意再生电源是一种很好的电处理方式,设计良好的再生电源能提供非常接近完美的50赫兹交流电,但主要的问题是功率问题,再生电源本身相当于一台功放,只不过输出的是50赫兹的固定频率信号,因此输出功率很大的话,再生电源就必须很大而很笨重。500瓦的再生电源就是一个大家伙了。实际运用中再生电源一般就是给音源、前级、耳放等供电的,无法用在后级放大器上。如果要做出一个能用在后级上的再生电源,比如1000瓦的,那等于做一个输出功率1000瓦的功放,体积和重量都十分惊人了。

至于隔离牛,所起到的作用和电源滤波器有所不同。隔离牛能保证供给器材的是纯的交流电,它虽然同时也能起到一些滤除噪声的作用,但对付的频率和滤波器不同。然后,一个原则始终是对的——品质是最重要的,而非方式。好的隔离牛和差的隔离牛,可以性能差距很大。电源滤波器也是如此。不能提到电源滤波或者隔离牛就一概而论地谈好坏。

**************************************************************************************

张先生本人是一个喜欢玩录音的人,虽然他自谦不算一个好的录音师,但至少对录音是很熟悉的。我之前过向大家介绍过他制作的一个室内乐录音:http://bbs.headphoneclub.com/thread-184985-1-1.html因此聊到最近很流行的DSD概念时,他有不少话要说。

张先生说他认识一些录音圈子里的人,专业录音师,因此也询问过他们对DSD录音是否有很大兴趣、有否实际尝试过DSD录音方式。但得到的一般回答是否定的。原因何在呢?在于很多录音师认为DSD虽然格式很好,但实际使用起来,有点脱裤子放屁的感觉。

关键在于,DSD的录音格式有一个很大问题——无法在DSD的格式下进行编辑工作。也就是所谓“后期”,包括混音、剪辑、音效处理,在DSD的格式下都没法做,至少,绝大多数的录音师没法做(有极个别的Studio能做)。因此DSD录制的原始录音,必须转换为pcm格式后才能进行通常的后期制作,然后等完成之后,再转回DSD格式。这两次转换,让录音师们觉得脱裤子放屁。

因此所谓的“原生DSD录音”,也几乎全部是在pcm格式下进行编辑制作的。整个过程经过了两次格式的转换。如果追求从头到底的DSD,那可以说非常罕见。除非是原始录音只用两个话筒的DSD录音,那么有可能跳过混音环节,采用所谓的“直录方式”,不做任何编辑,就直接完成录音成品。但两个话筒只能录一些很简单的音乐形式,比如独奏、乐器很少的重奏等。乐器一多,或者说需要录制乐队,肯定需要动用三只以上话筒,那就没法在DSD格式下做后期了。

从技术规格上看,高码率的pcm录音,比如24/192的,甚至394k取样的,现在都已经有了,相对于取样频率2.8M的DSD录音,两者都有很高的技术规格,比如远超人耳可闻音域的频宽、120分贝的动态范围,然而听感上的表现呢?张先生说,听感上的表现是四个字——各有千秋。

说到这里,我打断一下,回到这次音响展上我在AURALiC房间里做的一个试听对比。对比的内容就是384k的高码率pcm录音,和DSD64格式的一段同样录音,两者之间的回放对比。播放设备是电脑+Vega解码器+Taurus前级+Marek后级+HB-1喇叭。这段DSD录音据说是直录的,没有进行任何后期转换和编辑,因此可以听到最纯粹的DSD格式录音的效果。

对比下来,同样的一段表演(是一段爵士乐表演),384k的高码率pcm,和DSD录音,得到的效果,差别还是明显的。DSD录音有着更深一些的低频下潜,全频的声音更软调和宽松一些,pcm录音的声音则更为结实、饱满一些,低频下潜没那么深,但力度更凝聚和结实一些。反复切换两段录音,特性差异是不难察觉的。

张先生对DSD和pcm录制方式的声音特性差异,描述也是类似的。他说DSD格式录的声音,听感上稍微更“润”一点点,但力度是pcm更直接一点。很难从技术角度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但我们人耳听到的差别就是如此。

现在出现了一些能通过所谓DoP方式解DSD格式音频文件的解码器,如Vega解码器可以,BenchmarkDAC2、Mytek等解码器都可以,但由于索尼对SACD的数据保护,人们可以获得的DSD音乐资源还是很少,而且如前所述,这些资源的大多数也并非从头到底的DSD格式,而是DSD录制、转换为pcm格式编辑、最后转回DSD格式的。如果将来DSD编辑设备能够得到广泛运用,那么DSD格式有可能成长为与pcm相抗衡的一个录音格式,但就目前而言,DSD仍只是限于索尼、限于SACD、限于少数被破解出来的SACD资源,它的未来空间,还有待于考察。

张先生据说原先是一位物理老师,确实很善于“讲”,因此每次和他交流,都有如沐春风、获益匪浅的感觉。希望明年的上海音响展上能再次和他交流。本篇写到这里先告一段落了。

(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101625.html

更多阅读

魏书生的班级管理一席谈 魏书生班级管理艺术

魏书生的班级管理一席谈 引子:魏书生:1993年1月18日,我在宁夏体育馆中间的篮球场上给银川十五中的学生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四周看台上坐的是从四面八方来的老师。翻译课文时,学生让我给译,我说:“我这个人很懒,总让学生自己试着干,实在不

声明:《和谷津张先生一席谈二 :电源滤波器、DSD》为网友放空自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