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另类抗战影片20部 抗战影片

当你厌倦了带有些大话色彩的经典作品(如《地道战》和《地雷战》)、或者高大全的《狼牙山五壮士》、亦或假大空的《太行山上》时,不妨换换口味,尝试一下去欣赏那些表现战争的惨烈和恐怖、或者表现平民百姓情感世界的“非主流”作品。(当然,虽说是“非主流”,但《色戒》这些就还是免了吧……哈哈~)

国产军事片其实也有比较出色的,甚至有的还在国外引起了轰动,其中《血战台儿庄》可谓是中国在国际上唯一能够发挥影响力的抗战片。

1.《血战台儿庄》(大陆):无可争议的华语经典,这部片子是我们中国在国际上唯一一部拿得出台面的抗战片,影响力很大,知名度甚至要超过国内。票房收入2.7亿,这个记录直到张艺谋的《英雄》出现才被打破。《血战》既是一部“政策片”,但更是一部民间片,它的成功与老百姓及解放军战士们的努力是分不开。当年为了追求片子的写实感,剧组不但严谨地考证了史料,影片中的那些军服还是人工一针一线缝出来的,尽管当时已经有了批量生产的技术。经常看军事影片的朋友们,会发现不少二流的片子中那些军服太新太粗糙了,而且还有折痕。《血战》是大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以正面战场为主题的抗战片,同时也是第一部大片级的国产军事片,它给后来的《大决战》提供了富贵的经验借鉴。如今20年过去了,却还没有一部抗战片能够达到《血战》的水平,原因当然各种各样,令人感叹不已……

2.《鬼子来了》(大陆):黑白片,少量彩色;改编自尤凤伟的小说《生存》以及当地老人的回忆;完整版长达162分钟。中国不乏禁片,哪怕是抗战作品,但很少有一部片子像本作这样引起如此大的争议。影片里的中国老百姓看到日本军人来临后,不再是义正词严、宁死不屈地站出来抗争,而是笑脸相迎、唯唯诺诺。老百姓既善良、软弱,又麻木、自私,更可怕的是,这并非姜文在吹牛,如果不是懦弱,为什么几十只羊会被仅仅一两匹狼追着到处跑呢?抗战时期,伪军的人数比日军还要多,更无论其他出卖祖国的人种了,而当中大多数是平头百姓,盟军里,中国的这种情况最为严重,这难道不值得反思吗?这还不是最震撼的,主人公所在的村庄最后遭到了日军的屠戮,而这场灭绝人性的暴行,发生在日本投降之后……

3.《叶问》(香港):改编自真人真事。影片没有说教、没有脸谱化人物,每个角色都显得有血有肉,尤其像廖师父、沙胆源、翻译员李钊这些人物更是复杂难评。叶问斥责李钊是个汉奸,可他自己面对日军时也只能绕道而行。历史上许多关于中国武学大师教训外国侵略者的事迹都是虚构的,如霍元甲、黄飞鸿等等,但本片叶问与日本武师的比武却是真实发生过的,当然,电影经过了夸张化的艺术加工,实际上叶问占得上风后就主动终止了比武,此后他也很快逃往了香港,并没有中枪。影片的结局颇具有警示性的寓意,叶问打赢三蒲将军后,在场的群众齐声欢呼,但叶问却非但没有像许多影片那样兴奋地融入民众的喜悦当中,反而一副茫然的表情,此时背景画面不断地穿插着国破山河碎的场景,似乎象征着叶问的胜利是多么的微不足道,而只需一袋米就可以满足的民众又是多么的麻木不仁……

4.《三毛从军记》(大陆):《三毛流浪记》的名气想必不用再多说,这次三毛又跑到了抗战的前线去了,故事的背景发生在淞沪会战期间,不过仅仅是故事背景而已,希望以后能有一部真正以淞沪会战以主题的片子吧。本片继承了“三毛”系列诙谐幽默又辛辣讽刺的风格,对国民党高层进行了夸张化的挖苦。虽然是喜剧,但影片对军服的考证却很严格,高度地尊重史实,相比之下许多国产军事大片就差多了,即使是《大决战》和《亮剑》也免不了搞错军服或武器,至于《太行山上》则尽是瞎扯。俗话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搞笑的背后是一把血泪史,三毛用一个满是弹孔的头盔冲凉,但要知道一个弹孔意味着一个战士的牺牲……

5.《紫日》(大陆):受争议的一部作品,有人说影片的内容是“错误的历史观”,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部很好的反战片,笔者的看法则不同于这两者,虽然导演的观念不一定恰当,但至少还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本片虽然是所谓的国产“主旋律”,但却很特别,故事的主人公不再是一脸正气的高大英雄,也不是万能的游击队或者地下工作者,主人公们是由一个失去家人的中国农民+一个失去朋友的日本女孩+一个失去战友的俄国女兵所组成的弱势群体,他们孤立无援,只有依靠彼此的互助才能走出困境,在残酷的战火中散发着人性的光辉……主人公秋叶子的扮演者前田知惠后来积极参与了不少抗战题材的文艺作品的演出,如《秋雨》等等。

6.《一个和八个》(大陆):影片一改过去抗日战争电影把罪犯土匪与汉歼伪军挂钩的惯例,第一次正确反映了在浩大的全国抗战中,包括土匪和罪犯也加入保家卫国战争的动人故事,在80年代初难能可贵。影片取材于郭小川的长诗,讲述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一位八路军指导员因叛徒诬陷蒙受冤屈,与八个罪犯关在一起,随时可能被处死。但他不考虑个人生死,继续宣传抗日救国,使大多数罪犯转变,最后投身于抗日洪流之中。编导的独特性首先表现在题材处理上,他将八名罪犯从陪衬地位推到主角地位,着力进行群象刻画。战争在影片中是一种背景,突出的是战争环境中的人,他们的心灵的撞击和关系的演变。在拍摄上,有意造成画面不平衡,从而构成一种内在的紧张感,常用大反差的光线和黑白对比的版画式色彩,以表现人物雕塑般的力度与沉重感。该片赢得多项国际国内大奖。

7.《七七事变》(大陆):这部片子的政治色彩和意识形态非常的浓,比起《血战台儿庄》而言退步得很明显,这类题材应该起到让人反思的作用,而不应该如此的简单片面。影片一方面强调了何基沣等人的事迹,却淡化了吉星文在卢沟桥战役中的作用,这并不客观。有些剧情拍得很做作,例如赵登禹牺牲的情节,居然还要搞旋转二圈+慢镜头,显得不伦不类。当然本片还是比较严谨的,主要人物包括在卢沟桥上第一个以身殉国的排长,都有确切可查的事迹,现在中国的片子很少拍得如此认真。

8.《八百壮士》(台北):林青霞的成名作,柯俊雄和孙元良的儿子秦汉也参与了演出,台北的四大抗战片之一。虽然因为局限性无法展现更大的场面,但整体上已经达到了台北那边能够达到的水平。虽然这部片子也有一定的意识形态,但至少没有《英烈千秋》那么浓重,引进大陆也许还有一线希望吧。让笔者感到不满的地方是有些剧情拍得十分做作,配音太糟糕。

9.《梅花》(台北):台北地区的经典作品,与其他三部台北的抗战大片《八百壮士》、《英烈千秋》、《笕桥英烈传》不同的是,本片把中心放在普通老百姓身上,讲述八年抗战期间百姓们的生活,带有些诗情画意,更难得的地方在于片子中对爱国人士的刻画有着更深的层次,就连败家子也有爱国的一面,可惜的是本片的日军没有使用日语,稍显遗憾。

10.《笕桥英烈传》(台北):空战故事,请了日本特技摄影专家负责空战场面,场面比较写实,讲述了空军传奇名将高志航等人在“814”、“815”和“周家口”等空战中击毁日舰出云号和日机后壮烈牺牲的事迹,很悲壮,据说当年台北人民看到片尾处高志航的战机无法起飞时,他们情不自禁地为之加油。本片与《八百壮士》、《英烈千秋》、《梅花》并称台北的四大抗战片。

11.《英烈千秋》(台北):张自忠将军的个人传记,拍得挺不错,音乐方面我很不喜欢,至于演技和配音,和《八百壮士》一样的做作,几乎就剩下柯俊雄一个人在独木支撑而已。《英烈千秋》“借”日军之口说我党在抗战中“游而不击”,《太行山上》亦“借”日军之口说什么“太行山是中国的脊梁”、“得太行者得天下”,不禁令人感到,影视作品其实并非是为人民服务的……

12.《黄土地》(大陆):本片容易被归于抗战电影之列,事实上影片本身的故事远离抗战,是一部讲述上世纪三十年代黄土高坡人民生存状态的电影。是中国为数不多反映战争其间的普通人情感电影。1985年获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同年获法国第七届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摄影奖,瑞士第三十八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银豹奖,英国第二十九届伦敦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萨特兰杯导演奖,美国第五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东西方文化技术交流中心电影奖和柯达最佳摄影奖。

13.《我爱夜来香》(香港):这部影片对我们而言已经是熟悉得不用再作介绍了,片中可谓明星云集,林青霞、林子祥、泰迪罗宾、徐克、秦沛参与演出。影片的意识形态是否恰当并不重要,因为它已经成了一部无数中国人心目中的经典,尤其是那段令人捧腹的暗号:“我是女人!;我也是女人!;女人十八一朵花;男人十八玩泥巴;女人四十好年华;男人四十豆腐渣;阿婆八十顶呱呱;阿公八十软趴趴……”

14.《铁血昆仑关》(大陆):《血战台儿庄》的姐妹篇。与《血战》不同的是,本作是纯民间作品,剧情根据小说《魂归昆仑关》改编而成,而不像《血战》那样大量地参考了历史资料。因为政治与投资的问题,这部作品最终拍得很失败,原来设定的多兵种作战的场面未得到展现。90年代两岸交恶,不但严重影响了《铁血》的拍摄水准,同时也让它遭到禁播。尽管这部片子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在国外却引起了轰动,在西班牙的电影节上好评如潮,获得“历史见证奖”,而且破例连放两场。面对着外国人士的掌声,杨光远导演说自己当时“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涌上心头”。

15.《栖霞寺1937》(大陆):本片的名气不大,没有名导,没有巨星,投资只有400多万——而且还是传真法师跑了三年多的路子才筹备完成的,但却拍得可圈可点,胜过国内许多“大制作”。本片的遗憾的地方在于尽管日军角色是由日本演员扮演的,但表现太生硬,不像《南京1937》那么自然,不过总体上来说要比《南京1937》和《黄石的孩子》更值得一看。这部作品从1994年开机,直到2004年才公映,开机时间和公映时间都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16.《大上海1937》(香港):帮会势力也抗日。1937年8月,日本侵略者占领上海,侵略者的暴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在这民族危难的关头,黑社会头子,所谓的上海“三大亨”的表现各不相同。他们的弟子也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有的为虎作伥,沦为汉奸特务,也有的为了民族大义,投身于抗日洪流。

17.《南京1937》(大陆、香港、台北):影片集合了大陆、港台、日本、欧美多方的演员,使得这部作品具有国际性,吴宇森、刘若英、以及孙元良之子秦汉等人参与了影片的制作或演出。故事是以一个日本女性的视角来展开,将人道主义上升到超越民族主义的高度,这曾引起争议,但笔者觉得这样的设定还是值得尝试的。笔者看过不少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作品,绝大多数片子除了一味地煽情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内容,本片没有过多地去渲染种族主义,但却看得笔者咬牙切齿,对日军恨之入骨。不过本片确实拍得很一般,期待陆川的《南京!南京!》。

18.《大捷》(大陆):很多人认为《集结号》是第一部表现士兵怯懦一面的国产影片,但其实早在90年代的《大捷》就已经突出了这一点。这部作品一方面批判了国民党的正规军及上层官员,同时也表现了前线战场的坚苦。虽然是个好题材,也具有一定的反思,但其实影片的拍摄水平很一般。

19.《烽火佳人》(香港):杜琪峰执导的作品。这是“天若有情”系列的第三部,相信大家应该还记得这个系列,本作由刘德华和吴倩莲主演,讲述一个空军战士在抗战期间与一个农村姑娘的爱情故事,剧情的核心地点也是在这个农村里头。个人感觉本作胜过前两作。

20.《集结号2:烽火》(大陆):老实说这部影片的执导水平很一般,不过影片和《集结号》一样,当中有不少虽然并不精彩、但值得赞赏的地方,如果这片子能够得到更多方面的支持的话,也许能够拍得更好些,正如《集结号》颠覆了传统的内战片一样,本片也颠覆了传统的抗战片,是一部很另类的抗战作品。

*除了以上这20部,还有一部片子也很另类,就是前田知惠主演的《秋雨》,片子反思了战后中日两国青年的微妙关系,故事虽然还行,但这类片子显然由日本人来拍的话更有意义,这种反思也需要建立在双方都互相理解的基础上。德国电影《过客》也是属于这类题材的,对日尔曼人与犹太人的相处进行了反思,但《过客》的视野明显比《秋雨》更为广阔一些,而且正因为片子是德国人拍的,显得更为诚恳。

PS:不算入合拍片和《地道战》等只在国内倍受青睐的作品,中国大陆在国际上,大概只有《血战台儿庄》和《鬼子来了》这两部二战影片拿得出台面,其中《鬼子来了》因为禁播导致票房惨淡,所以影响力最大的还是《血战台儿庄》,这部影片的实际投资其实只有180多万,主要由民间出资,参与演出的解放军战士们不得不睡在很破旧的地方,但他们的认真、执著,使影片最后获得了成功,赢得了国际影界的称道(其中在香港地区打入TOP10排行榜前三位),这股坚韧的精神今天又有多少剧组能够拥有呢?现在拍抗战片的可以说每隔一段时间偶有一部,然而真正有诚意认真地去拍摄的,几乎没有……其实,中国不是没有能力拍出军事大片,而是把大量的资金花在拍言情剧、偶像剧、宫廷剧、以及那些做作的“政策片”上去,与其是说没有“能力”,不如说是没有“诚意”,中国现代军事片不如欧美的地方,绝不是在画面、投资这些表面原因上,而是意识形态的问题,因而有人讽刺道:“情场纠葛+婚外恋+三角关系+分手+一点点的已经运用几十年的军营生活的老段子+刻意修饰的场面+娇柔造作=中国当代军事题材影视剧”。没有解决好意识形态这一问题,花再多资金也只能拍出外表华丽、但娇柔做作的烂片而已,这无非就是在一块发臭的面包上涂着一层美丽的奶油,却还恬不知耻地称它为“蛋糕”。1986年,美国著名导演、共产主义者伊文思曾来到中国讲课。有个中国学生向他推荐了自己的一部作品,影片中有个战士在哭的画面,伊文思问这名学生战士哭了多久,学生回答“十几分钟”,伊文思又再问这个情节拍了多久,学生回答“十几秒”,伊文思听后十分生气,批评道:“为什么不能把你看到的、让你感动的东西原原本本地交给观众呢?你们都叫我老师,可我在这里没有一个学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101608.html

更多阅读

推荐几部另类的暴风雪山庄小说 暴风雪山庄小说下载

推荐几部另类的暴风雪山庄小说文/暗夜花儿开原本打算挑几部流行的“暴风雪山庄”模式的推理小说推荐一下,比如说介绍一下阿加莎的《无人生还》,或是挑一些绫辻行人、金田一漫画什么的。可考虑来去,我所列举的这些小说即使并非铁杆的

中国历代禁毁小说百部 中国古代禁毁小说

中国历代禁毁小说百部 第一类:狭邪类名妓忧怜风月无边,无愧品花宝鉴  浪子狎客奇技淫巧,堪称嫖客指南《品花宝鉴》《青楼梦》《九尾龟》《海上繁华梦》《海上花列传》《十尾龟》《花月痕》《比目鱼》第二类:艳情类帝王将相,淫风最盛,禁

声明:《中国另类抗战影片20部 抗战影片》为网友妖媚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