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三绝风筝魏、泥人张和杨柳青年画 图文音画 杨柳青年画制作过程





魏元泰(1872-1961),天津的民间艺人。以制作风筝享誉中外,人称“风筝魏”。

由于家境贫寒,魏元泰16岁就在一家扎彩铺当学徒,他对制作风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魏元泰心灵手巧,肯下辛苦。四年学徒期满,他学会了做扎彩、风筝和其它小玩具的手艺,由父亲给他张罗在东门里大街开了一间扎采铺,起名“长清斋”,从此他就以做风筝为业。他除了做一般扎彩外,他还细心地、反复地研究观察蜻蜓、蝴蝶、老鹰、燕子等飞翔动物的身体、翅膀的比例关系和它们飞翔的动作姿态,然后潜心钻研,用在风筝的雕琢上。他每做一面风筝,他都要精雕细刻,反复试飞,逐回改进。由最初做平拍类风筝,发展为圆形立体、串式和整体式、软翅风筝,最后又创造出能够折叠的风筝。魏元泰风筝的主要特点是用料讲究、造型多样、工艺精湛、飞行平稳,在着色上富于民族特色,并吸收了古建筑彩绘上使用的退晕法以及冷暖对比色调,使之更加适合高空放飞的特点。他制作的风筝,骨架用铜箍衔接,能拆散折叠,数丈长的风筝,叠进来以后可随身携带。魏元泰制作了一个“蜈蚣风筝”,这个“蜈蚣”有100个节,200根胡须,有5丈长,就是这个风筝,经过折叠,竟可装在一个不大的玻璃盒子里,他的这个作品荣获了1914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金牌奖,为天津风筝赢得了荣誉。在他的长清斋曾挂有一匾,匾用纸糊,做工很是精致,彩绘的木板纹理,上面还有节斑和干裂纹,和真木板一样。字体也美,仿颜体。正面看是“长清斋”,换个角度时“长清斋”就被挡上了,“魏记”两字显现出来了,只有到柜台里面才能看到“风筝”二字,设计的非常巧妙,由此可见其功底。   “魏记”风筝题材丰富,有仿生的飞禽走兽;有山水、人物,均选型生动,做工精细,彩绘逼真,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独特艺术风格,在海内外赢得很高赞誉。清代末年,慈禧太后曾派太监来津向魏元泰定做风筝。曾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黎元洪亲自购买他的风筝。清末皇帝溥仪在津居住时,也曾派人购“魏记”风筝。1912年,他的11件风筝在天津河北公园展出,获国家级的直隶出品展览会金牌。1914年,“魏记”风筝作为展品,被送到在美国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地区万国博览会,获得金牌奖章和奖状。   从1961年以后,魏慎行第二代,魏永昌、魏永珍分别成为第三代传人。1983年,魏永昌应法中友好协会邀请,在法国对民间风筝爱好者进行9周的培训。魏永珍1995年在第43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举办之际,她以“风筝魏”名义,向大会捐赠了大型风筝——“金球传友谊”,受到世乒赛组委会和中外人士赞誉。   魏国秋,生于1961年,“风筝魏”的第四代传人。幼年受家庭环境熏陶,6岁开始学习绘画,从12岁起正式随祖父魏慎行(第二代传人)父亲魏永昌(第三代传人)学习风筝制作技术。但他并不以此满足,进入天津工艺美术学院进修,1982年进入天津工艺美术厂工作,直到1997年工厂停产,魏国秋毅然辞职走上了风筝之路。他在“长清斋魏记风筝作坊”里全面继承传统手工艺的基础上,吸取了祖辈的精华,选用上优质材料,骨架全是穿眼儿,扣榫整体固定,可折可叠,便于携带。造型结构繁多,除平板式外,还有弓手式,立体式,串联式等等,加强了他的表现力。在裱糊工艺上均有真丝,绢和绸,纯手工描绘,线条简单夸张,富有民族特色,颇有国画的写意工笔之神韵。在着色上则采用退晕法,装饰性极强,另一特点即可放飞又可观赏,即有实用性又有收藏价值。它的作品,即传统又现代,保持了造型多、彩绘真、特技精、飞行稳、重德操和常创新的特色。他制作的“锣鼓雁”,可在空中敲打出优美的音乐。“飞鹰”、“龙睛鱼”、“螃蟹”和“松鹤延年”等风筝作品是他的代表作。   当我们注目魏国秋从事风筝艺术以来取得的硕果,真是倍感不凡。在1982年获风筝全国大赛第一名。1983年获天津市国际风筝会第一名。1984年在北京慕田峪放飞大鹰时,引来了数只野生大鹰一起嬉戏。1988年的风筝150米“巨龙”东渡扶桑,放飞效果震动日本,在第十一届亚运上一日售出长清斋魏记风筝共800架,可见国际友人也十分喜爱。1990年被天津市文联评为首届“文艺新星”之一,同时也载入中国名人录名人。1991年在深圳国际展览中心展览时,中外参观者都赞不绝口。1993年参加中华民间绝活博览会进行工艺表演一等奖。1994年入选中国民间艺术一绝。魏国秋在香港回归之前与父亲合作制成双蝶,中间带有区徽音响,旋转功能的“喜迎归”。在2001年,一条千米巨龙获中华天津民间精品展银奖。2004年《喜相逢》荣获届中国民间艺术山花奖,民间工艺奖银奖。2004年获联合国教科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今年又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聘任为首批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   做为一个民间艺人,魏国秋为了保护和传承这门艺术,一方面苦心经营着“长清斋魏记风筝作坊”,另一方面努力将风筝艺术传播到国外。近年来他先后出访德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举办展览、演示和讲座,得到世界友人的好评,也将“风筝魏”的技艺和作品播撒在海内外。



张明山(1826-1906),名长林,祖籍浙江绍兴,天津著名的民间艺人。泥人张彩塑创始人。

其父名张万泉,原本为一小书吏,后来由于丢失了职业,从江南流落到天津。张明山自幼家境贫寒,从小跟父亲以捏泥人为业,因而成为嗜好。张明山心灵手巧,善于观察社会,且极富想象力。他时常在集市上观察各行各业的人,在戏院里看多种角色,偷偷地在袖口里捏制。他捏制出来的泥人居然个个逼真酷似,一时传为佳话。他经过细心揣摩和刻苦实践练就了一手好绝技。他操作时优游自得,能在与人接触瞬间“触手成像”,而且逼肖其人,令人倾服,遂得“泥人张”的誉称。清代咸丰初年曾为在天津舞台演出的余三胜塑像,边看边捏,形神毕肖,一度轰动津沽。    张明山继承了传统的泥塑艺术,从绘画、戏曲、古典小说和古典诗词等艺术中吸取营养充实自己。他的泥人作品具有浓厚的趣味性。他塑造的泥人,既有正面人物,也有反面人物;既有古代侍女,又有市井百姓。多选自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小说戏曲中的角色,还有现实生活里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形象。因为闻名遐迩且技艺超群,他被称为南北塑像者之冠。我国著名画家、教育家徐悲鸿称赞他是我国了不起的民间艺人,是民间雕塑家。   张明山经过数十年的辛勤努力,一生中创作了一万多件作品。《蒋门神》是张明山现实主义题材中的力作。蒋门神像通高只有11厘米,人头不过蚕豆大小,他却把一个恶霸的狰狞面目刻划得淋漓尽致,表现出了艺术大师高超的技艺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其代表作品有《少女》、《品箫》等。他曾获巴拿马国际赛会一等奖和南洋各地展览会的奖状和奖牌20多件。   泥人张彩塑艺术,后继有人,代代相传。张明山的儿子兆荣(字玉亭)和续荣(字华棠)、孙子景祜、曾孙张铭等都是他的后代传人。随着几代人杰出的艺术成就,“泥人张”彩塑艺术已经由一个家族的民间技艺发展成为社会性的艺术事业,同时为国家和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杨柳青木版年画兴起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它因发源于天津西郊的杨柳青而得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杨柳青年画,始终以喜闻乐见的形式、雅俗共赏的内容、鲜艳明快而又和谐典雅的色彩等受到各界人士之喜爱。每逢新春佳节,人们总是在自家的门、窗、厅堂、内室、炕头儿、灶旁、影壁、水缸、粮囤等处张贴杨柳青年画,以示喜庆和吉祥。   年画本身就是中国人民非常喜爱的一种民间艺术品。早在汉代,民间就有换桃符、贴门神的习俗;宋代,民间就有了彩版印刷的年画。明清之际,更是年画的全盛时期。年画的产地几乎遍布大江南北。然而,影响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还属天津的杨柳青年画。   杨柳青年画是以木版套印与人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制作而成。要制作一幅年画,首先创作画稿,然后按画稿勾描于木版上,再按照画稿内容进行刻版。杨柳青年画因为是“套印”,故而,一幅画上应大体有几种主要颜色。然后再按照1种颜色刻1个版,先后将这1幅图刻出几个版。再往版上刷色,将画纸扣在上面,用棕刷将版上的颜色拓印于纸上,再揭下来,改换另一版,刷上另一种颜色,再将那幅图反扣上面,用棕刷再次拓印。将第二种色也拓印其上。由此,将这几种版的大致颜色全部拓印完之后,再进行最后一道工序,即人工彩绘,将画面上小面积的颜色和人物的五官及手指等部位,均由艺人用毛笔进行彩绘,这幅画就算完成了。这种“半印半画”,或者说七分印三分画的方法成为杨柳青年画的一大特色,它使一幅年画,既有粗犷的“版味儿”,又有精致的人工描绘。不仅色彩鲜艳,而且层次分明,为杨柳青年画赋予了极强的艺术生命力。   杨柳青年画的体裁大致可分为:贡尖(整张横幅粉纸印刷的画样)、板屏(与贡尖尺幅相同,分单张和对幅两种形式)、条屏(分四扇和八扇两种)、屏对(配于单幅板屏两侧的条对)、横三裁(将整张粉纸横裁出三开)、立三裁(与横三裁相同,只是成立幅式)、炕围、门画(分门神和门童两种)、历画、灯画、斗方(用于壁灯或影壁上)、缸鱼、窗花纸、格景(专为西北蒙古、回等少数民族印制的)、选仙图、洋片、祖师神码儿和朝衣大像等。   起初,杨柳青年画的品种只有一些神码儿,如灶王、门神、财神、钟馗以及天地日月诸神。后来,随着人们的喜爱和情趣,又在神码儿基础上设计印制了《升官图》、《消寒图》、《转八蛇》、《福禄寿喜》等吉利、发财、喜庆年画。这些年画上市后,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不光当地人纷纷购买,就连外地来的商人也来订货。从而使杨柳青年画业迅速地发展起来。制作也逐渐出现了分工,即由过去艺人自己画样,自己刻版、印刷、着墨等,变为各种工序相互分离的专门性生产作坊和画铺。   清代中期,是杨柳青年画业的全盛时期。那时,杨柳青镇仅画店作坊就有近百家,街上画牌相招,彩幌遥对。从事年画生产的手工艺人达3千多人。制作者还不只限于本镇的手工艺人,就连附近的32个村子的人们,也都纷纷为画铺印好的墨线着墨、开脸、描金、加花儿等。不仅大人画,就连稍大些的孩子也都站在凳子上涂抹颜色。使那一带出现了“家家都会点染、户户全善丹青”的盛况。   在杨柳青年画制作生产的普及之中,脱颖而出两家最有名的生产年画大户——齐健隆和戴廉增。这两家的画铺开得最早,不仅字号最老,而且版样亦最多,还自己刻版、印刷、销售。齐、戴两家一般的作坊年画题材多是些构图比较简单的像《仕女》、《娃娃》、《门神》、《灶王》、《新年吉庆》等。齐家的年画题材以历史题材居多,如《完壁归赵》、《三顾茅庐》、《文姬归汉》等,这类题材被称之为“文样“;戴家的年画则以小说、戏曲中的故事为主要题材,如《大破天门阵》、《三盗芭蕉扇》等,这类画被称之为“武样”。这两家的年画不仅在艺术上工细精美,而且题材多是脍炙人口的故事,故而深受人们的喜爱。遂使齐、戴两家名噪一时。两家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字号分店、作坊亦越来越多。只戴家就有“廉增”、“美丽”、“廉增丽”等字号;齐家也有“益隆”、“健隆”和“惠隆”等字号。这些字号,每家各占一条胡同。胡同两边都是为这两家制作年画的作坊。不仅如此,齐家还在奉天设了分店,年画行销东北;戴家也先后在北京、绥远(今呼和浩特)、东丰台(今天津宁河县)等地设肆卖画,使杨柳青年画闻名遐迩。   在这种盛况下,其他画铺作坊也争相效仿,不惜重金聘请画师画样。力图以新、奇取胜。出现了大批的优秀作品,也提高了杨柳青年画的整体水平。据民间追溯,清光绪前后著名的年画制作家就有张俊庭、王润伯等20多人。其中最著名的农民画师是高桐轩,对杨柳青年画影响最大的文人画家是钱吉生。   高桐轩,名荫章。自幼生活在杨柳青,后成为较有文化修养的农民画师。一度曾在清宫廷“如意馆”长期供奉。晚年归乡,开设“雪鸿山馆”画室。其年画构图典雅,人物造型生动、细腻,既有文人画的长处,又有传真般的写实。保留和发扬了杨柳青年画的特色,形成较突出的艺术风格。代表作有《踏雪寻梅》、《瑞雪丰年》、《春风得意》等。   钱吉生,名慧安。在上海以鬻画为业,名重一时。清光绪年间来到杨柳青,从多方面对杨柳青年画进行了改造。其作品画面丰满新颖、色彩匀称。特别是在年画中采用典故和前人诗句。高古俊逸,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其代表作有《南村访友》、《竹林七贤》、《洗桐图》等。   杨柳青年画总的风格是受宋元民间版画和明代木刻版画的影响,画风工整,写实性强。以后又博采众长,并融建筑、戏曲等艺术于一体,逐渐形成自己独特风格:即雕版精细、线条流畅、构图丰满、形象生动、画面富于装饰。   此外,杨柳青年画的题材广泛,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文学典故、戏曲、时事、世俗佳境、名胜风景、仕女娃娃和花鸟走兽等。杨柳青年画,善于运用象征、寓意和夸张的手法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其中最有特色的图案就是娃娃抱大鲤鱼的“连年有余”。用莲花取“连”,用娃娃抱大鲤鱼,取“余”的谐音。再如“连生贵子”,用男娃手持的莲子和画面中的乐器笙,取“连续生子”之意。此外在杨柳青年画中,还多用蝙蝠,取“福”的谐音。用蝙蝠、鹿和寿桃,象征“福、禄、寿”之意等等。有的年画还在一幅整体画面中出现若干个情节,并在每个情节旁边附上一段话。如《代唱三国叹十声》,画面根据戏曲内容共分出“蒋干盗书”、“单骑救主”、“草船借箭”、“连环计”、“讨荆州”、“东吴招亲”、“张松献地图”、“失街亭”、“铁龙山”等场面,上面各附有一段唱词,使画面显得生动、活泼。   卖此年画者,一边卖,一边唱着画面上的唱词小调,以招揽顾客。这种年画的表现形式,为杨柳青年画所独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101545.html

更多阅读

《俗世奇人•泥人张》导学案 俗世奇人全文

同学们好,周三下午梁恕俭将和你们一起来学习冯骥才先生的《俗世奇人•泥人张》。我提供了9种学习方式,请课代表协调好,每个小组自选两三种方式(不用我提示的方式更好),自问自答或自编自演,创造性地解析文本……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将用来

细君公主、解忧公主和冯嫽 细君公主墓

在谈到丝绸之路和伊犁的历史人物时,我们不应该忘记西汉时期三位杰出女性的名字,她们是细君公主、解忧公主和冯嫽。西汉初期,我国北方匈奴势力强大,不断侵扰着汉朝的边境,对汉朝造成严重的威胁。汉武帝曾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寻求同盟者,

声明:《天津三绝风筝魏、泥人张和杨柳青年画 图文音画 杨柳青年画制作过程》为网友岁月之沉淀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