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旧市民族概况及分布 江西省少数民族概况
民族构成
全市境内有汉、彝、回、壮、苗、傣6个世居民族,2006年户籍统计总人口388059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42922人,占总人口的36.82%;在少数民族人口中,彝族88403人,占总人口的22.78%;回族16844人,占总人口的4.34%;壮族15292人,占总人口3.94%;苗族10685人,占总人口的2.75%;傣族5893人,占总人口的1.51%;其它人口较少的散居少数民族20个5805人,占总人口的1.49%。近几年到这里打工、经商的人逐渐增多,流动的少数民族人口达1.8万人。最少的少数民族人口是藏族,只有4人。语言以汉语为主,除极少数少数民族中的老年人不能顺畅使用汉语外,90%以上少数民族人口能使用汉语。
民族分布
汉 族
(一)分 布 根据1989年11月卡房黑马井东汉墓群出土的大量文物中的“董辅国”印章等物 证,说明在汉代已有汉族进入个旧矿山进行锡铜矿产开发。之后随着汉族人口的不 断迁入和发展,在全市城乡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在市区、集镇、矿区,农村大多聚居在乡镇集市附近的自然村,也有与其他民族杂居的村落。清末时期移民主要以来自江西、四川、贵州和本省的石屏、建水、玉溪通海、宣威等地和其它地区农村的人员居多,他们主要从事经商、建筑业、手工业和其它服务性行业,积累了一定资金,有的购买了房产或与当地民族通婚而定居。保和乡的梨花寨、岩子脚、小弥嘞、等人口中汉族人口占有一定比例,据本村人说祖先主要来自南京柳树湾、高石坎等地。解放后国家为了支援个旧锡业开发,调集一大批科研技术人员涌入个旧支援个旧建设,也有部份转业、退伍军人和学校分配大学生在城市定居。从而形城了个旧以汉族为主的开放的,具有包容性很强移民城市,个旧市区129551人、锡城镇7362人、大屯镇47763人、鸡街镇25532人、沙甸区451人、老厂镇8024人、卡房镇16050人、贾沙乡6744人、保和乡2365人、蔓耗镇1331人。
(二) 经济文化 政府机关、企业、金融、商业、文化的从业者中汉族较多,吸收其他地区先进技术的能力也较强。在文化传统、习俗,服饰、宗教信仰等方面和国内其他地区的汉族区别不大,语言则一直沿袭北方方言语系但具有本地特征。生活习俗在保持着汉族传统的同时也接受当地其他民族一些习俗。如杂居在彝族地区的汉族也有参与过火把节的习俗,但以彝族不同的是彝族火把节是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五两天,而杂居在彝族地区汉族火把节为六月二十五一天。
彝 族
(一)分 布 据我市出土的汉代铜凉壶(残件)上的彝文意为“水器”等物证说明,彝族在个旧活动早于汉代,且境内彝族分布较广,多居住山区村寨,坝区已有相当数量,人口总数仅次于汉族。共中:市区13121人、锡城镇8504人、大屯镇12371人、鸡街镇10931人、沙甸区1257人、老厂镇5197人、卡房镇15051人、贾沙乡11424人、保和乡7967人、蔓耗镇2580人。
(二) 经济文化 彝族聚居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坝区和靠近城市的地区比较好,居住下半山、上半山的稍好,居住中半山的喀斯特地貌地区的相对贫困。15年来,彝族群众的经济状况普遍得到很大改善。彝族人口较多的锡城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2801元增加到2005年的4557元,贾沙乡农民纯人均收入由1991年的442元增加到2005年的1896元。
彝族是世居少数民族中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习俗和服饰,彝族文字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还有人使用,能使用文字的主要是宗教职业者毕摹。接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很大,由于定居年代久远,且分布广,所以,我市以彝语称呼的村寨很多,如:锡城的戈贾彝意为“有荞”,贾沙的裴古龙彝意为“石岩下面有虎”,保和的鱼尼底彝意为“有水的平地”,卡房的他依咪彝意为“松树脚的地。”彝族语言消失严重,彝族文字在境内使用率很低,习俗在保持本民族习俗的同时也部分接受了汉族习俗,男性中服饰与汉族服饰基本相同,妇女服饰基本保留,外出时着汉族服饰,在本村或重大节日活动时着本民族服饰。南部山区彝族女性基本保留传统服饰。个旧市境内的彝族分为尼苏泼﹙他称倮倮、三道红﹚、姆基泼﹙他称姆基﹚、仆拉﹙仆拉﹚三大支系,仆拉多居住下半山,尼苏(倮倮、三道红)住上半山,姆基泼则多居信高山。由于支系不同,服饰和语言的差异也有所不同。在同一个支系中语言一致,但服饰差异却很大,如尼苏支系的服饰就有四种,贾沙的克勒、他白、蒙棕、丫沙底、清水沟等一线,保和的他期、莫贾、裴贾新寨,卡房的维维西湾、他依咪,陈家寨、锡城的戈贾、牛角寨、等他称倮倮服饰基本一致。而贾沙陡岩、水塘的他称三道红同一种服饰,而保和鱼尼底、保山寨、加租、尼克、复兴寨等他称三道红支系又同一种服饰,体现了彝族服饰丰富多彩的特点。近几年,由于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保和乡的鲁初都、加租、姆初德等几个彝族村寨出现人口负增长。
回 族
(一)分 布 我市的回族于元末明初开始进入个旧,最迟在明代中叶,主要集中在我市的沙甸区和鸡街镇,市区和其它各乡镇有少量分布。个旧城区2462人、锡城镇26人、大屯镇361人、鸡街镇1733人、沙甸区12152人、老厂镇58人、卡房镇33人、贾沙乡11人、保和乡9人、蔓耗镇8人。
(二) 经济文化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生活习俗和服饰保持伊斯兰特色,在饮食上禁食猪、马、骡、驴、狗等一些分蹄而不反刍动物的肉及不祥之鸟,不食没有鳃的鱼和一切动物的血液及自死之物,不食非教门的人所宰杀的禽畜和制作的食物,不食各种致醉品。善于腌制香味可口的牛菜干巴和各种咸菜,喜欢喝茶。房屋结构与汉族大至相同,但室内的布置很有讲究,堂屋正面一般贴有阿拉伯文字书写的“真主至大”、“安拉”等内容的条幅及对联,有的挂有麦加克尔白和穆罕默德陵墓的锦绣品,一般不挂人像喜挂花鸟画。门前有大小不等的园子,种有水果、花草等。回族的丧葬持点是“速葬”、“土葬”、“简葬”,速葬:即遗体停放不超过三天,一般早亡午葬。晚亡次日葬。土葬:经阿訇念经后,将遗体放入预先挖好的的土穴中。简葬:不论贫富,下葬都不用棺木,墓穴内不置任何殉葬品,也不用砖石木料砌筑,将遗体用白布缠裹于土穴中即可。全市的清真寺14所。沙甸区办有阿拉伯语学校一所。沙甸回族喜好体育运动,体育赛事形成传统和规模,2002年荣获省级“体育先进乡镇”,2003年荣获全国“亿万农民健身先进乡镇”,2004年荣获省级“体育特色先进乡镇”。
壮 族
(一)分 布 壮族人口主要居住在境内坝区,其他各地也有分布。个旧市区1008人、锡城镇88人、在屯镇3332人、鸡街镇9676人、沙甸区31人、老厂45人、卡房镇57人、贾沙乡812人、保和乡5人蔓耗镇238人。
(二) 经济文化 个旧壮族从“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观念发展多神崇拜及祖先崇拜,其主要主要崇拜对象及由此而相沿袭的祭祀活动有:敬土地公、灶神、龙神(祭龙树)、洗寨子、祭祖先,佛教和道教在壮族中有一定影响,过去寨子中常见“观音庙”“玉皇阁”“关公庙”“岳王庙”。
总体上,壮族经济文化和所居当地其他民族差不多,文化习俗很大程度受杂居地区其他民族影响。经济、文化相对平衡,贫富差别不大。
苗 族
(一)分 布 苗族人口主要居住在山区的卡房镇、鸡街镇、大屯镇、贾沙乡,老厂镇, 其他乡镇均有少量分布。个旧市区301人、锡城镇22人、大屯镇1941人、鸡街镇2366人、沙甸区8人、老厂镇145人、卡房镇4164人、贾沙乡1003人、保和乡9人、蔓耗镇726人。
(二) 经济文化 我市苗族大多聚居在高寒山区,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苗族长期迁徙、居住不稳定的问题已经改变,定居下来的苗族同胞经济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但由于多居于山区半山区,经济、文化等与其他民族有一定差距。本民族语言、生活习俗和服饰保存完整,男性服饰已趋于汉化,妇女保持较好。由于支系的不同,服饰的差异也不同,花山节是苗族的节日盛会,也称踩花山,一般在春节的初二开始至七天以后结束,“花杆”要是腊月二十八日前完成,目的是把举办花山节的信息传出去,让周边同胞知道这里要踩花山,到时前来过节,正月初二上午举行花山节开杆仪式,花杆上挂猪头或酒肉,鸣过炮仗之后,“爬妇女保持较好。花杆”仪式开始,认能爬上去把上面授东西放下来,这些东西就归谁,且能受到人们的尊重,接着是斗牛比赛,还有踢脚比赛,被踢倒的为输家。我市的鸡街一碗水,北坡,绿荫塘等斗年已经形成一年一次的活动,斗赢的牛要披经红挂彩,并发给奖品。花山场上对歌(苗语叫“谈作”或“嚼沟”)不同年龄的人都可以参加。结过婚的歌词大多为赞扬对方家庭、事事如意的颂词,如果双方都是未婚的,则歌词大多是谈情说爱、倾吐爱慕之词。有的通过对歌双方产生感情,并发誓订约,互相交往,直至成婚。
我市的苗族使用的苗语属川黔滇方言。早期无文字,1951年创拼音文字,现有少部份人可以使用。我市苗族喜爱的乐器有芦笙、响篾等。能歌善舞者很多。
傣 族
(一)分 布 我市鸡街镇傣族人口最多,其次是贾沙乡和蔓耗镇。个旧市区678人、锡城镇20人、大屯镇160人、鸡街镇3738人、沙甸区6人、老厂镇38人、卡房镇44人、贾沙乡343人、保和乡496人、蔓耗镇370人。
(二) 经济文化 境内傣族以粮作为主。生活在红河岸边的还种植香蕉、芒果、、芋头等经济作物。倘甸乡的傣族近几年靠开展旅游服务业增加收入,经济状况有较大改善,人均收入达到2655元。
鸡街镇倘甸的傣族、服饰语言已经完全消失,生活习俗与当地民族差不多。红河岸边的傣族对本民族的传统习俗、语言、服饰保持较好,男性服装有汉化倾向。习俗除了与其他地区的傣族相同之外,每年春季开秧门时要在田间 “打稀泥巴架”,他们认为打得越激烈当年的庄稼就长提越好,在婚嫁方面习俗也很独特,姑娘出嫁时,姑娘的小伙伴们用头一天就准备好的芭蕉杆“打”新姑爷和迎亲队伍的习俗,打得越激烈表示今后的生活越甜蜜。
(重点说明:乡风民俗简介由于版幅有限,时间紧,任务重,在这里只能作一些重点介绍,文中的介绍还不够详尽,有的甚至过于简单,有的可能会在阅读中有理解上的偏差,对于这些存在问题,我们深感抱歉,同时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中还要不断完善,因此我们希望阅读者如果在阅读中发现有不当之处,给我们批评指正,以足进我们的工作。)
(个旧市民族事务局供稿)
更多阅读
中国同化其他民族的内在原因 中国少数民族同化
1.中华民族对其他文明文化的同化能力是世人所公认的。古代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内地后,无论其精神多么积极进取,多么骁勇善战,思想多么思辨,甚至于某些宗教信仰,都在很短的时间内被同化掉。2.民风强悍的古代蒙古民族几乎征服了整个欧亚大陆
非洲主要矿产资源及分布 东非大裂谷范围
非洲十四种主要矿产资源,其储量在世界上占有特别重要地位。其中,金、铬、铂族、锰、钴、铝土矿、磷等矿产资源储量在世界上占居首位,分别约占世界总储量的40%、87%、89%、56%、50%、30%和62%;金刚石、铀等矿产资源储量位居世界第二位;天然气等
我国的西南、西北、东南多分布那些少数民族 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教案
有五十六个民族,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除外,全国还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我国少数民族虽然人口少,约1.1亿,但分布地区很广,居住的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百分之六十。主要分布在
岫岩蒙古八旗姓氏及分布 蒙古八旗
蒙古八旗姓氏及分布蒙古八旗多为归附满族的蒙古人,康熙年间拔往盛京,后来拔往岫岩。他们有:哈达碑镇李氏(李雅拉氏)。蒙古镶红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来岫岩。先在奇凤峪落脚(即现今哈达碑镇徐家堡村九龙村民组)。后代长子适到汤池,次子、三
云南少少民族2——莽人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
中国的民族构成,除了建国后民族识别工作所鉴定的56个民族之外,还存在着五十多个未识别的民族,其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其中贵州省最多,其次为云南省和西藏自治区。另外,浙江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江苏省未识别民族均超过1千人。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