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可以用这本书为例谈一下咀嚼文本的口感和味道
2010-12-2017:28:21 来自: 张佳玮夜航西飞的评论 4
看完这书,大概明白为何能得到海明威的盛赞了。海明威,如你所知,出名的热爱简洁。20世纪20年代在巴黎咖啡馆,他忙于饿着肚子“写出一句真实的话”。他看自行车赛,看斗牛,看滑雪,看钓鱼,毕生只为了精确的描述这些行动,比如《老人与海》里著名的拉钓索、单手剖鱼、让抽筋的手浸水;他毕生推敲字句,酷爱《战争与和平》里的战场描写,只为精确描写所见的一切,比如《永别了武器》开头经典的阳光、沙和水混杂的行军景象,比如《白象般的群山》里的帘子、气候和山形。
而这一切——精确的动作,质感浮凸的描写,这本书里都有。
柏瑞尔·马卡姆本身的传奇经历是书外的事,不足多谈。但这本书本身的文字确有质感。只是她和海明威不同:海明威写的是小说,她写的是记实散文,只是她的散文情节不小心很有传奇性而已——如果一个人本身过的日子像小说,那不是她的错处。对狩猎、飞行、非洲大地土著人性情的细节描绘,构成了这本书的质感。它不会像走马观花式的考察文章那样软绵绵的。如果以读文章的口感而论,就像嚼着干燥坚韧、纹理秀美的枫木烟嘴。
而且,这枫木烟嘴还有些很恰到的香味。
许多文体争辩,集中于文章的主干和装饰。打福楼拜往后的作家,都有一种苛刻的自觉:屏弃华丽辞藻,屏弃主观概念,屏弃琐碎的烦扰。这种自觉,到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到其极限。但这一理论当然有坏处:过于追求文体的简洁,缺乏表演性和装饰性,用毛姆的话,“愉悦性”。
可是马卡姆自己,却是个非专业作家,而且是个女人。
非专业作家,因为圣埃克苏佩里(没错,写《小王子》那位)的劝导而开始写非洲生活,所以她没有专家作业的高度自觉,没有刻意压缩自己的情感。
她是个狩猎、飞行、骑马、养狗的女人,所以不会摆出沙龙里边琢磨颜料、红茶、砂糖、雪茄剪的女人们所摆的媚态。
如是,整本书的尺度很中正:有一些思绪描写,带有女性文学一望而知的纤细,但不太会过分;没有男性作家常有的,为了炫示雄性姿态而刻意做的评断,也不至于有男性的粗疏。
举个例子的话……
细节是否踏实,是文本的软硬度;修饰的平衡,是文本的味道。女性常写得纤细,男性常写得粗疏。而专业作家会有一种“我这样写是不是太不自然、太多人工添加剂”的心情,而导致味道太自然太冲。而马卡姆,她的经历让这本书不至于虚浮而软,她的女性、非专业作家和本身经历,让她的口感不至于粗疏、刻意收敛,味道又不至于甜得发腻。
如此这般,一个业余的、剽悍的、坚强的、见闻广博的、舞过长矛到处飞行对付过疣猪的女人,写了一本自然的,没太沾染作家们习气的书,写了她飞行中看到的、打猎时接触到的非洲。一个生命力十足的女人写了一片生命力十足、心脏跳动如河水奔流鼓点跳跃的土地。也许这就是这本书的妙处:一切融合得很好,就像马卡姆在飞机上所看见的,一切呈咖啡色逐渐融会暗淡下去的非洲落日时节,自然又纯粹的口感。
沉默星球
2011-05-0321:15:45 来自: 这么远那么近(http://weibo.com/jiawenyu)夜航西飞的评论 4
提示: 有关键情节透露
你该写写这些事。你知道吗?你应该写!《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絮佩里的督促,才有了这本作品。就好像很早之前我就看过这本书的简介,心里就一直在想我应该去看看这本书,应该看。但迟迟未能行动,也有三五好友推荐过,最终在冬去春来的日子里,也是编辑机缘巧合送我一本,我才能够拜读这样被人称作是经典的传世之作。
我一直认为,一本书,尤其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那是无痕迹却艰难的,无痕迹是在讲作品的无人工雕琢痕迹,它就是在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只是会有一些文学修饰和再渲染,但总归是在讲述自己,那就决定了这样的作品中的字字句句无形之中会更加具有让人信服的力量,它不是精心设计的故事,也并非是扑朔离奇的桥段,但就是这样在真真实实一个人身上出现过,而后被记录下来。而说它艰难,也恰恰是因为这份真实,说点题外话,曾经在请教一位写作前辈时,她问我:小说和散文你觉得哪个好写?我回答:小说,因为我总也写不好。她说:那其实是你依然还在自己的故事中无法摆脱,其实小说要比散文好写的多,散文是在写自己,剖析开自己的五脏六肺给人看,尤其是那些曾经的疼痛必须狠狠刺过去让它们再度苏醒过来,你自己首先到疼痛了,写出的东西大家才会觉得疼痛。但小说不是,那是你编造的故事,你虽然也感同身受但那毕竟隔着千山万水,所以散文要比小说难写。同理,在写这这自传性质作品时,我想因为自己的曾经而感觉到艰难,因为快乐而顺畅,因为难过而困窘,因为悲伤而阻隔,因为痛苦而停滞,这些都是自己要在书写作品时亲身经历的,虽然看起来写作如此沉默,但其实是无法将内心那些呐喊。
哦,是的。就是那些事情被作者一一写了下来,我们不是超人,不能够经历不一样的人生,但好在我们还可以读书,通过书籍中所讲述的去领略作者们精彩的人生。如果说本书作者柏瑞尔•马卡姆的这一生是精彩的可能还远远不能够概括。那是一份上帝赐予的非凡想象力的人生——如何解释呢——如果不是这份想象力,怎么会做出那样让人赞叹感怀的事情。在非洲与动物为伍,与当地的土著狩猎,此后的独立驯服野马,驾驶飞机翱翔,在原野上猎象,横渡大西洋等等。我只能感叹我的老天!
如果我是作者,或许没经历一次的经历我就会写一本书,通过稿费供养自己,然后继续去做下面的冒险,这样或许会更划算?但作者却是在朋友三番五次的督促下才开始动笔,最终写出了一本不算太厚的作品,融合了那么多精彩刺激的故事,我很难想象这要如何去分配篇章,如何分配笔墨。说实话,在看书之前,我是有一点怀疑的。
但毫无疑问我错了。我太过低估作者那种已经经历过无数刺激冒险之后淡淡的文笔,也太过低估写作的力量,在我读不到100页的时候,我就已经感觉胸口已经开始慢慢膨胀,仿佛沉睡在心底多少年的那一份少年壮志又要苏醒,它一下下撞击着心,感觉着身体里血液的往复,我甚至都能够通过自己身体里的那种悸动,去无形感知书中作者的描写,这就是在遇到一本好书时我经常会遇到的事情。这份强烈的感情,促使我放不下书,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看完,记得看完之后酣畅淋漓,就好像是看了一部视觉效果震撼的电影大片,那种被强烈的满足和震撼不言而喻。
书中所写的经历怕是我这一辈子都无法经历的,所以我才会去抱着一种窥探、好奇、羡慕的眼神去看待它,我相信很多读者也和我一样。或许我们也有那么大的梦想,但也只能够继续躺在床上看着那些文字和影像,去想象自己或许有一天也可以像作者一样敢走敢拼,做梦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好,人毕竟各有不同,如果我们如同作者那样勇敢、沉着、富有激情,我们可以去做对于自己更有意义的事情,而在做那些事情的时候,就会想到,发起这样的源头,其实是看了一本这样的书。
为什么我会这样讲——其实我从来很少给一本书做如此的定义——是因为这恰好就发生在了我的身边。我的一位朋友,和我一样酷爱读书,我甚至远远不及他,他是知名评论家,每日有无数的媒体约稿、采访,他忙得不亦乐乎但也自得其乐,他跟我说他十分享受这样的状态,我说是众人簇拥么?他说不是,是做自己喜欢做的,并且做的不错。后来他看完了这本书,与我说,他要去西伯利亚,要去看看哪儿的平原,这是他很多年想做的事情。我的这位朋友已近中年,身体也不好,我千般劝阻,但无奈他质疑不肯,我问他你就因为看了这本书就去么?他说对也不对,不对是因为这想法很早就有,只是一直不敢去,怕死在哪里。对是因为是这本书给了我勇气。
所以,你看,一本书的力量就是有如此之大。它能够促使一位常年生活在大都市里养尊处优的人前往荒芜之地,从此开始不一样的生活。我十分感怀,于是我又重新读过一遍,渐渐有所明白。在第一遍读的时候,我更多的眼光是在观察着作者的经历,在羡慕和赞叹作者的勇敢和智慧,那种我们无法比拟的冲劲。而在第二遍读的时候,我更多的是在看作者的思考。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她的勇气让人褒奖,而她在勇气背后所书写出的缜密的思考也让人折服,如果你看到书,如果不去注意在点点情节当中穿插的思考和描述,会肯定留有遗憾,那种带有女性的稠密思想感觉再加上经历了许多之后的沉稳和内敛,少了做作多了真实,没有疏忽添加细腻。而兴许是因为书中经历为作者所亲身经历,所以在语言上更加的自然又纯粹,但又不像一般记录文章一样枯燥,而是有了一个平衡感,让整本书显示出了别样的味道,如果非要形容这种“味道”,那应该就是生命力的味道。
的确,一个生命力十足的女作家在经历过许多冒险之后安下心来写出的作品,谁都可以想到她在书写的过程中等于是又一次经历了那些曾经。书中惊险和平淡交融,就好像是在飞机上看着大地,万物自有章法,而她却独自走过。笔触间接自然、克制又冷静,但又不乏激情,借着她笔下的故事,我们见到了非洲大陆,见到了那片神秘的土地,这是一件奇妙的事情。而在书中可以回味的章节和精彩实在是多,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看到一句话讲:爱不可怕,可怕的是爱得不够,更可怕的是爱的不够还勉强。其实经历也是如此,任何的体验都会被当作财富,而当这财富被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倾囊而出,成为你真正的价值,只是有的人这将价值占为己有,有的人将这价值撒播众生。任何一种都是对的,都是正确的,只是人各有异,存在于不同的纬度。书中也有对这样事情的思考,温柔的语句掩盖了那些严肃的现实,幽默的话语总是能够让人发人深思,其实好的作品不一定要有多么的复杂,单纯的善意更能够直入人心。
——在遥远的地方,有一头刚刚醒来的狮子发出了怒吼,吼声穿越寂静的夜色,我们倾听者。那是非洲的呼喊,带不来存在于我们脑海,也不存在于我们内心的记忆,或许甚至不存在于我们的学业。它不属于我们这个时代,但它存在着,展示着一个我们望不到头的断层。
生活在沉默的星球,倾听已经不存在这个时代的呐喊,短暂的逃离,一切未变,但沧海桑田,你眼里看到的和拥有的是怎样的世界,怎样的生活,那世界和生活就会把你锻造成怎样的人。
飞越牢不可破的黑暗(洁尘/文)
2011-05-0518:15:21 来自: 九久文字欲(99出版的神秘花园)夜航西飞的评论 5
“夜航依旧是种孤独的工作。但飞越牢不可破的黑暗,没有冰冷的耳机陪伴,也不知道前方是否会出现灯光、生命迹象或标志清晰的机场,这就不仅仅是孤独了。有时那种感觉如此不真实,相信别人的存在反而成了毫不理性的想象。”——柏瑞尔·马卡姆
《夜航西飞》:飞越牢不可破的黑暗 (原载《中华读书报》)
关于《夜航西飞》这本书,在读过著名战地记者、作家玛莎·盖尔霍恩的序言(这序言得放到读完整本书后再读)和中文译者陶立夏的译后记之后,作为读者的很多疑问其实已经都被她们两位提出,有些疑问还得到了答案。我在一种相当强烈的钦佩情绪中读完《夜航西飞》,然后在玛莎·盖尔霍恩和陶立夏的文字里找到了一些“地标”认同,很是欣慰。所谓的阅读“地标”认同,就好比浩瀚天空中不同的飞机都发现了同一个目标,然后降落汇集在一起。这是作为读者很愉快的事情。
奇女子柏瑞尔·马卡姆以前是在我们的视野之外的。有时间的原因,有空间的原因,也有运气的原因。她人生的华彩段落发生在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距今可算遥远;她故事的背景地是东部非洲,地点堪称偏远;而她一生中唯一的这本书,《夜航西飞》,首版于战火炽烈的二战期间,人们对浪漫猎奇的非洲故事已经不再关注,此谓时运不济。半个世纪后的20世纪末,《夜航西飞》重新回到书界并引发关注,再10年,此书才进入了中国书界。
从推广角度来说,这种背景的书,得靠其他具有公众知名度的因素来提携它,让它进入公众视野。所以,有一些人物围绕着这本书,他们是卡伦·布里克森、布里克森男爵、丹尼斯·芬奇·哈顿、丘吉尔……这些人,都是柏瑞尔在非洲时期的故交。圣埃克絮佩里的鼓励和海明威的赞赏,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这本书的诞生和成功;布里克森男爵、丹尼斯·芬奇·哈顿则是书中的重要人物。在此之前,布里克森男爵和丹尼斯·芬奇·哈顿在卡伦·布里克森的《走出非洲》中就是两位男主角,分别是卡伦的丈夫和情人。看过电影《走出非洲》的读者,可能都记得罗伯特·雷德福扮演的那位英气逼人颠倒众生的丹尼斯·芬奇·哈顿,在《夜航西飞》里,可以目睹此人的本来相貌以及柏瑞尔对其言简意赅但毫不掩饰的爱慕。
虽然有这么多重头角色围绕着这本书,但只要读完这本书,就会发现,所有的人物都在“柏瑞尔·马卡姆”这个人物的背后,在她的阴影之下。这个女人的非凡、神奇、诗意的孤独和无与伦比的勇气,让这本书熠熠生辉。
不得不说,还有美貌。柏瑞尔·马卡姆的容貌拥有一种特别的冷艳,很像葛丽泰·嘉宝。
序言作者玛莎·盖尔霍恩对柏瑞尔的夸赞是十分充分的。了解海明威情史的读者都知道这个玛莎·盖尔霍恩是个何等厉害的角色。她是海明威的第三任妻子。海明威结婚四次,跟海明威的其他三任妻子不同的是,玛莎是一个跟海明威同等质地的人,非常的独立和强悍。他们当初的结合,被称为是“韧钢和打火石的结合”。他们五年的婚姻,以玛莎抛弃海明威为结局,这让海明威终生耿耿于怀,也让这对曾经的爱侣成了一对彼此坚定不移地诅咒和谩骂对方的仇人。
从一个角度来说,能让玛莎·盖尔霍恩折服的女人,必然不同凡响。柏瑞尔就是这样的一个女人。这个从四岁开始就在非洲草原上跟土著人一起打猎成长的英国女人,是最顶尖的驯马师,也是最顶尖的飞行员。她的视线、爱好、性格、思维方式和行动力,都在一般意义上的女性概念之外,让人叹服不已。
但是,《夜航西飞》这本回忆录,无法全面满足读者对其生平的了解愿望。柏瑞尔四岁跟着父亲离开英国来到非洲,一生结婚三次,还生了一个儿子。但是,我们在《夜航西飞》里,读不到她的母亲,她的婚姻,她的儿子,我们无法读到她在马背和驾驶舱外的那一面。我在读完之后把这本书的角色顺了一遍,我发现,她的眼睛不看女人,不看失败或者稚弱的男性,她的眼睛只盯着勇敢的强悍的悲壮的父兄般的男人——她的父亲、她的飞行领路人、她勇敢的非洲仆人、非凡的骄傲的丹尼斯·芬奇·哈顿和无畏的有趣的布里克森男爵……她写她的马、她的飞机、她的狗,其实也带着对其勇敢强悍这一品质的爱慕。这是贯穿柏瑞尔一生的最高价值评判,其他的,于她来说是等而下之的吧,不必提及。
这么说来,《夜航西飞》是一本坚硬干燥的书吗?恰恰相反,这本书的气息非常湿润幽微,内心景观的呈现和外部景观的呈现都十分细腻出色。有很多绝妙的比喻,也有很多别致的表达。这是一部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非常具有文学色彩的回忆录,其文笔的熟练、精准和优美,让这本书读来如饮琼浆。
这就说到关于这本书的一个最大的争议点上去了。这本书是柏瑞尔自己写的吗?玛莎·盖尔霍恩在序言中评价说,“对第一本(也是最后一本)书来说,它文学气息浓郁的遣词造句令人惊讶。绝大多数时候,这种风格很奏效,有时很悦目,有时则甜的发腻。温柔的语句掩盖了严峻的事实,来之不易的成就,以及危险坎坷的人生。你必须透过字句领会其后的危险和艰难。”在这段评价的前面,玛莎·盖尔霍恩讲述她拜访柏瑞尔的一个细节,她说,柏瑞尔的家里没有书。也就是说,她不仅在其成长过程中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同时,她也不是一个通过阅读来自学的人。
玛莎·盖尔霍恩在其序言中含蓄表达了她对柏瑞尔是否是《夜航西飞》执笔者的疑问。陶立夏在译后记中也透露说,有一个疑问一直无法解答:这本书的执笔者会不会是柏瑞尔的第三任丈夫、作家拉乌尔·舒马赫?而这本书就是在这段婚姻中诞生并在拉乌尔·舒马赫的大力推荐下出版的。
我倾向于柏瑞尔不是这本书的执笔者这个看法。像柏瑞尔这种拥有高强度的心灵力量的人,她与这个世界之间的沟通,用的是一种超越语言和文字的灵性的对话方式。她是真正的“自然之女”,拥有凡夫俗子不能体会的神奇人生和壮阔心灵。反过来说,这样的人也就不会像一个受过充分的文字训练的人那样,如此熟练精到地运用文字这个工具。
但是,这些故事是柏瑞尔自己的故事,这些成就是柏瑞尔自己的成就,她看出去的一切,天空、草原、英雄男人,都是她的眼睛看到的;她与之战斗过的狮子、大象、疣猪,也是柏瑞尔自己的经历。而夜航中长久的孤独、伴随始终的危险以及永不放弃的勇气,都是柏瑞尔自己体味并拥有的。所以,不管此书是谁执笔,或者是谁润色,柏瑞尔·马卡姆的确是《夜航西飞》这部奇书的真正的作者。
视野决定的质感
2010-12-3114:03:33 来自: 暧米米(Talk to me if you know how)夜航西飞的评论 4
“无论对谁来说,一万只颜色亮丽的火烈鸟齐聚一堂的景象,都会在多年之后回想时变得不可思议。但一万这个数目在纳库鲁是微不足道的,起码要十万,这个数目才有些接近”。然后,在对湖边的梅涅盖火山做了几笔描写后,她继续写道:“我就在这壮丽的背景下训练马匹”。
她真有意思。她的第一次婚姻发生在她16岁那年,那人叫做JockPurves,她家邻居,据说因此她爹的债务得以豁免;第二次婚姻,嫁给一个叫做MansfieldMarkham的人,导演兼制片人,有钱,喜欢艺术,她为他生了一个儿子,最终因一次惊动伦敦上流社会的劈腿告终;第三次婚姻,男人叫做RaoulSchumacher,好莱坞影子写手、记者,仍然无法令她安定,最终她与第三任丈夫离婚,回到非洲继续训养赛马。这些故事在《夜航西飞》——这本她唯一的回忆录里,只字未提。她一生在感情上不受束缚,有着众多情人,包括DenysFinch Hatton——这位《走出非洲》的男主角原型——以及著名飞行家TomBlack(同时也是她的飞行导师)。她在《夜航西飞》中写到了这两个男人,但仅仅有关狩猎和飞行,没有泄露任何私密关系。她的那次惊动伦敦上流社会的劈腿,对象是Henry公爵,也就是乔治五世的三儿子,闹得英国皇家差点下不来台。同样,以上内容,在她的回忆录中,也找不到踪影。
当然,如果如上所述全被写进《夜航西飞》,这就将是另一本书:琐碎、八卦,富有娱乐性。可它没有这样写。它写的是疣猪与雄狮,猎象与赛马,高空与飞行,于是便成了一本冒险、迷人而辽阔的作品。她笔下的非洲,无论是灌饮公牛血的纳迪族人,与豹搏斗的猎犬布勒,以伤踝夺得比赛胜利的小牝马聪儿,都是原始、神秘又极富尊严的。这种尊严与文明社会那些恢宏的大词儿(民主神马的)无关,它是生命所固有,没有受到破坏和动摇的尊严。
她的笔法克制、简洁而具有穿透性。她所受的正式教育极短——据说只有两年半(这也成为了人们质疑她是否为这本书原作者的理由之一),而能有此老练的拿捏,如果我不相信那个传言(即这本书其实出自她的第三任丈夫之手),也许可以这么说,这样的质感,是由她所经历的视野决定的:她所进行的冒险,无论猎兽,抑或飞行,都是以生死为赌注的征服与被征服;而她所见到的、踏上的、掠过的,是繁茂、坚强、无所畏惧的土地。“我想,我是第一个通过飞机发现大象行迹的人”,对于见过这样景象的人,相信那些小情小爱,小清新小忧伤,那些束缚生命或者屈服于痛苦的,压根没进入过她的视野。
她叫柏瑞尔•马克姆。她曾是驯马师、飞行员,1936年,她创造了单人由东向西飞跃大西洋的飞行纪录。要不是《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絮佩里对她说“你该写写这些事。你知道吗,你应该写!”,她可能不会写这本叫做《夜航西飞》的书。她在书中所分享的那些视野,使我重新检视起自己,疣猪也拥有的自由和孤独,究竟被什么搞得如此逼仄。
务实和诗意
2011-05-2017:00:09 来自: NULLAND(How foolish)夜航西飞的评论 5
一些作家擅长以局外人的立场观察和想像,为我们描绘严肃的现实和优美的理想,以理性之笔指出自由的方向;另一些作家则擅于总结人生,以自己的生命尊严,成为人们赞赏和模仿的榜样。柏瑞尔•马卡姆属于后者。本书由柏瑞尔一生中令她印像深刻的碎片组成,丰富有趣,展现了非常多的人和事,但结构流畅,绝不散漫。柏瑞尔以最能让人邻略非洲神奇氛围的情节开头,很快回溯到自己人生的开端(她四岁来到非洲),然后才一路写下去,直到她个人成就的顶峰(单人飞越大西洋),并以此作为本书的结束。
本书的文笔极其出色,以致有人质疑这是由柏瑞尔自己所写,并将其归功于她第三任丈夫拉乌尔•舒马赫。但只要我们细心阅读必可发现,除了结构上的帮助,那些与人生观结合的非常紧密,纯属个人领悟到的神秘诗意,谁也无法代笔。除此之外,那些像底稿一样隐藏在文本背后的东西,就是柏瑞尔最基本的人生图景,这些连海明威都自感不如。海明威一直试图为人生提供完美样板,但读罢只能感叹自己与其相比只是按图拼装的木匠,因为柏瑞尔就是样板本身。
柏瑞尔信念坚定、极其务实。她追求实实在在的生活技能,把人生的困境理解为机器故障,她想像中的命运之神手里只需紧握一把钳子。她对待人生如机械师一样安定从容。一切繁琐复杂地事务都可以对应于精确复杂地实践操作。她明白自己能学到的知识有限,所以她的人生信条是“熟能生巧”。而且,她还一直牢记父亲送给她的斯巴达式严酷忠告:永远不要眼高手低。
她四岁就跟随父母来到非洲,那些仅仅依靠简单工具猎取食物,在长矛、盾牌和长条形肌肉的组合中发挥出迅捷、高效生存能力的非洲士著,很快教会她如何拥有敏锐的嗅觉、灵巧的身体,以及凡事只靠自己的坚强意志。成年后她又结识那些出色的白人猎手和垦荒者,从他们那里学习不犯错、不放过任何瞄准目标、镇定自若的强大操控力。在本书里,如果单独就身体素质或操作能力而言,她也许比以上那些人稍嫌逊色,但只有她将这两种能力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而且她也一直在尽力寻求,把自己所有的生活技能合拢起来,拧成一股最大力量的可能。这也是为什么当她遇到她的飞行导师汤姆•布莱克,他的一席话立即打动了她的心:
“当你飞行的时候,”年轻人(汤姆•布莱克)说,“你会感觉到满足,就像拥有了整个非洲。你觉得目力所及的一切都属于你:所有的碎片都合而为一,合部归你所有。并不是你想要,而是你独自身处机舱,没有人能与你分享。它存在着,属于你,它让你感觉自己比真实的那个自己更强大,已接近你感觉到自己可以达成的事,但你从未提起胆量认真细想。”
就是这段话改变了柏瑞尔的人生轨迹,使她成了一位出色的飞行员。当她最终个人单机飞越大西洋的时候,,她得到了大多数人从来没得到过的人生满足感,因为她触及到个人能力的极限,而这正是她所追求的,此后她再也不用把时间浪费在迎合他人和感伤之上,而这也正是人生独立、自由的顶点。
本书中还有一个着墨不多的人,这就是爱尔兰男爵卡贝里。此人生活富足,与柏瑞尔一样热爱生活,精力旺盛,但最终成了冒险家。在柏瑞尔笔下他是这样的:
“他是个极其聪明又非常实际的人,但他颇有异教徒式的幽默感,几乎可以和那位把人类头盖骨当墨水瓶的法国作家并驾其驱……他是那种虽身处险境仍旧能暗自窃笑的人。他全身上下都燃烧着对民主制度和方式的神圣热情……对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由衷赞赏,但又绝不会写那种只能与别人得到同一结论的书。”
柏瑞尔的飞行也是由卡贝里赞助,除此之外,他在柏瑞尔的人生中出现的意义是:他提供了一条与飞行员汤姆•布莱克和猎手冯•布里克森相平行的价值观,让柏瑞尔了解到理性发展到极限时的疯狂状态,以及其中所蕴藏的基于本能的勇气,使柏瑞尔能更自在从容地把欧洲人的理性和非洲人的原始激情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她成为神秘诗意和务实精神共存的最完美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