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与肝肾亏虚、痰瘀阻络相关论述 高脂血症的治疗

2014-12-2409:23:23

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与肝肾亏虚、痰瘀阻络相关论述+血稠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与肝肾亏虚、痰瘀阻络相关论述

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与肝肾亏虚、痰瘀阻络相关论述 高脂血症的治疗
一、高脂血症概述

“高脂血症”与中医病证

自1977年张镜人首先提出痰湿和痰热与血脂升高有关后,关于高脂血症与中医之“痰浊”“瘀血”“血中之痰浊”尤其是“痰浊证”的密切相关性得到了现代中医学者的普遍认同。大量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发现“痰浊证”与高脂血症在一定程度上确可反映中西医学上两个不同称谓的相关性病证。但是,关于“痰浊证”能否替代“高脂血症”以命名,却探讨尚少,一是痰浊证并不能囊括此病的病证特点(如还夹有血瘀),仅反映了病性的主要方面,而痰浊证也不仅是高脂血症;二是古人虽有“膏人”、“脂人”的明确记载,但并未将其列为一个病证,说明涉及系统的广泛性、模糊性或隐匿性;三是既然我们已认识到“痰浊证”之病理本质与“高脂血症”密切相关,是辨证的理论依据,这对在明确高脂血症辨病的基础上,突出中医辨证,更为贴近临床实际。

1.中医高脂血症病因,病机探讨

目前一般认为高脂血症的病因涉及饮食肥甘、久坐少动、情志忧郁、年老体衰等多方面。发病机理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饮食不节,脾失健运:长期过食膏粱肥甘厚腻之品,易致湿困脾阳,使脾之清气不能化浊,血中脂质增高。②痰瘀阻滞:饮食情志等所伤,致肺脾肾功能失调,津液代谢障碍,聚湿生痰,痰浊壅滞,气滞血瘀,终致痰瘀互结。⑨肝胆失于疏泄:由于肝气不利、疏泄无权,痰湿内蕴或瘀血阻滞所致。④肝肾不足,痰瘀阻滞:人届中年以后,阴气自半,肾元亏虚,精气渐衰,肾阴不足,虚火灼津;肾气虚弱,气不化津,则清从浊化;或因水不涵木,肝失疏泄,木不疏土,而致脂浊内聚,困遏脾运,津液脂膏愈益布化的失调,变生痰浊,壅塞脉道,血滞成瘀,或酿而生热,或滞而为湿。故属本虚标实之病,本虚为肝肾不足,标实为痰瘀阻滞,而其主次关系则因人而异。

2.肝肾亏虚为高脂血症之本

高脂血症属中医之“痰浊、血瘀”的范畴已为众多学者所认同,而关于“痰浊、血瘀”之本却有不同的认识。因痰浊之生由津液代谢不归正化而致,而津液代谢主要涉及肺之通调、脾之运化、肝之疏泄及肾之蒸化,故目前“痰浊”之本的分歧主要责之于脾肾不足与肝肾亏虚。本文认为高脂血症之本为肝肾亏虚:

关于肾:《最岳全书》早云:“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无不由乎脾肾。盖脾主湿,湿动则为痰:肾主水,水泛亦为痰。故痰之化无不在脾,而痰之本无不在肾。”《不居集》亦云:“肾为生痰之源,胃为贮痰之器。”这些论断均说明肾在高脂血症形成中的主导地位。肾为先天之本,内寓真阴真阳,主水,司气化,人至中老年,肾之精气渐亏。肾阴不足,虚火内生,灼津炼液,而成痰浊:肾气虚弱,气不化精,清从浊化,痰湿内聚:若肾阳不足,既不能蒸化津液为水气,又不能温煦脾阳,则津液内聚,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脂凝液积而致形体肥胖发为高脂血症;肾为元气之根,全身各脏腑功能活动有赖于肾之推动和激发,故其它脏腑的功能失调均能途穷归肾,进而导致肾主水之功能失调,生浊聚痰。

关于肝:肝与肾“乙癸同源”:《医宗必读》又云:“东方之木无虚,不可补,补肾即补肝: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即所以泻肾.故日:肾肝同治”。“乙癸同源”即“水木同府”,指肾藏阴精,又主命门相火,肝藏阴血,又为刚脏,故肝肾之阴精可以相互为用,同时肝肾之相火又能相互影响,因此,肝肾之阴精与相火都是“同源”的;如果肝或肾的阴精不足,不但其间可以互为影响,而且都能造成相火偏亢,因此在治疗上可同样采取养肝肾之阴、泻肝肾相火的方法,称之谓“肝肾同治”。因此,肾虚必然肝亏,由肾及肝论是经过锤炼的历史论断:再者,肝本为刚脏,主疏泄,性喜条达,肝失疏泄,直接影响气机的运行,而气为津液代谢的动力,又为血帅,如气机不利,痰浊、瘀血会随之而生。

3.痰瘀阻络为高脂血症之标

关于痰:高脂血症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形体肥胖,全身疲乏,沉重无力,头脑昏重,心胸痞闷或痛,心悸,肢体麻木,甚则心烦口苦目赤,性隋急躁易怒,失眠多梦,焦虑不安,心胸闷痛或刺痛,头脑昏胀疼痛不清,口粘腻,便干尿黄,舌苔厚腻或黄厚腻而干,舌质偏暗或紫暗,舌体胖大,脉弦滑或弦数或弦涩等等,从临床表现看,一不同于“饮”之“呕吐清水及胸腹膨满、吞酸嗳腐、渥渥有声”(《景岳全书》)等症;二不同于“水饮”之留积肠胃胸胁;三不同于“瘀”之周身作痛,郁于经络脏腑之间结为症瘕积聚。而一似无痰之“无处不到,变化多端”;二似无形之痰“在心则悸,在头则眩,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四肢则痹”,(《类证治裁》),即使“无症可辨”,也可从人体之形态、舌脉、性情等揣摸到痰之存在和“变幻多端”;此外,痰可挟瘀、挟湿、挟气,出现化热、化火、化风等变证,导致高脂血症变生多种疾病,“从症测机,也表明高脂血症以痰为主、痰为标的证候特点。

关于瘀:一是临床常表现“头晕或痛,心悸或胸痛,肢麻或痛,舌紫或暗,脉弦或涩”等症可测为瘀;二从景岳云:“痰涎本皆血气,若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血气即成痰涎”。可知痰郁日久,必滞为瘀之论断的正确性;三从肝为藏血之脏,主疏泄,对调节周身血量、畅达气机有重要作用,高脂血症肝失疏泄,直接影响气血之运行,致气滞血瘀,若逢痰浊,瘀更瘀,气愈滞,如此恶性循环,必致痰瘀胶结,高脂血症“瘀血”为病之标可鉴矣!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肝肾亏虚、痰瘀阻络”为高脂血症的主要病机。这也是周仲瑛教授多年来临床经验的结晶。如临床应用化痰祛瘀降脂I号和滋肾养肝降脂II号片治疗174例高脂血症病人,其中I号片组73例,II号片组101例,降低TE(胆固醇)幅度、I号方为24.98%,II号方为24.1%,有效率分别为81.03%及86.11%。降TG(甘油三脂)幅度、I号方为32.68%,II号方为40.18%,有效率分别为74.24%及77.66%,说明两方均有明显的降脂效果。关于高脂血症“痰瘀”为实质性病变也被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所证实。如程小曲发现冠心病痰浊型患者Tc、FC(游离胆固醇)明显高于非痰浊和正常人,认为血清TC、FC、HLD-C、HDL2一c(高密度脂蛋白亚类)可作为鉴别冠心病痰浊型和非痰浊型的客观指标M;宋氏等采用药物反证法发现TG、Tc、LDL的升高是高脂血症痰浊的主要特征和生化物质基础,因此认为“高脂血症为血中之痰浊”,痰浊留滞血脉之中是引起高脂血症的重要因素。黄氏等在研究高脂血症血液流变学及中医分型的关系中发现,高脂血症患者的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还原粘度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变踟。俞氏等从血液流变学探讨高脂血症的痰湿改变,发现痰浊组的血瘀证阳性率明显高于非痰浊组,全血比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纤维蛋白原及红细胞电泳明显高于非痰浊组。此研究迸一步验证了痰凝必血瘀的理论,表明痰凝血瘀是高脂血症造成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它合并症的主要成因。

二、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脂血症

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脂血症病因病理机制相关性微探

1.渊源相关

动脉粥样硬化属于中医之头痛、头昏、健忘、不寐、胸痹、中风等病证范畴,《内经》的津液学说和膏脂学说为其理论渊源,是目前认识本病的论据。《灵枢·卫气失常》认识到:“人有脂有膏有肉;”《类经》有“精液和合为膏,以填补骨空之中,则为脑为髓,为精为血。”从而论述了膏的生成和生理作用以及膏可以化血化精,并意识到血脂的存在。《生气通天篇》又指出了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病理及临床症状,曰:“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从上可以说明高脂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均与津液代谢有关。

2.病因相关

饮食不当:人体需要均衡适当的营养,任何食物,过度为害。若饮食偏嗜,过食肥甘厚腻,则可致脂浊内聚,化湿生痰,留滞人体,皮肉肥满;脾胃受累,运化失司,内生痰湿。痰湿流注血脉,血行不畅,结滞成瘀,导致高脂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近十多年来,现代医学大量的研究也证实,过量的高脂饮食可引起血脂升高,而高脂血症与内皮损伤、脂质浸润、单核细胞作用等致动脉硬化的诸个病理环节均有密切关系,多数学者认为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国际动脉粥样硬化课题对31000名尸检冠状动脉和主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进行研究,发现TC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之间有显著相关。动物实验也证实高胆固醇饮食可诱发家兔、禽类、啮齿类及灵长类动物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以高脂饲料喂养动物,造成食饵性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实验方法已被广泛采用。另一方面,冠心病死亡率居世界之冠的芬兰,通过宣传,采取调整饮食结构、减少动物脂肪摄入等,20年中,1℃下降了5%以上,35~64岁男性心血管病死亡率下降48%,冠心病下降42%。

年老体衰:人至中年以后,肾气渐亏,精髓渐空,尤以阴精亏衰为著,《内经》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肾气虚弱,气不化津,清从浊化,命门火衰,火不暖土,土壅湿滞,而成痰湿;精气不足,心气亦虚,血运无力,滞涩成瘀。有学者提出,动脉硬化斑块中平滑肌细胞的过度增殖反映出血管壁局部细胞随年龄增长的衰老过程。

情志不调:七情是人体正常的情志活动,但过强的持久的不良情绪,则可使人体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津液水湿不化,痰浊血瘀内停,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发展。《素问·举痛论》日:“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思则气结,……年老之人,阴精亏耗,尤易引动郁火,诚如丹溪云:“人生六,七十以后,精血易耗,百不如意,怒火易炽,气火煎熬津液、营血,则生痰瘀之邪。现代医学也认为精神因素对本病的发生发展有很大影响。有人指出“情绪应激”可提高冠心病的发生率,某些“个性类型”由于缺乏应付环境能力而较易患冠心病。一些实验研究也证明,情绪因素可影响植物神经功能的紊乱,进而影响循环动力学、脂质代谢、血液凝固等过程而加速本病的发生。

劳逸失度:劳逸有度,则百脉通利,气血和畅,适当的体力劳动和体育活动有助于人的新陈代谢,有助于"TG、TC的转化和分解。有资料表明,积极的体育锻炼后,血中HDL-C明显升高,而VLDL(极低密度脂蛋白)明显下降。长期伏案,用脑过度,必损伤心脾,耗伤气血,所谓“忧思伤脾,思则气结。”而恣情纵欲,必暗耗肾精,精气既亏,五脏失养,则气血、津液运化、布散失常,瘐浊、痰湿之邪难免滋生。另一方面,久坐少动,闲逸过度,脑废不用,同样可致气血运行缓慢,脉道涩滞,久则痰瘀停结,而成病患。

3.肝肾亏虚”病本相关

高脂血症是由津液代谢障碍所致,主要责之于肝失疏泄与肾失主宰,最终导致对津液的贮存、分布、利用及津、液、精、血之间的失调和转化障碍,而致脂质内聚,脂借血载,以至全身受病。如丹溪所云:“痰之为物,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到巅顶,下至涌泉,随气机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当津液脂膏布化失调,壅塞脉道,痰瘀胶结,血脉势必受损,脑脉不足,则眩晕、头痛;心脉失养,则心悸、胸痹;肢脉痹阻,则麻木、疼痛等等血脉症状,而这些症状正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常见临床表现,可见高脂血症从血到脉病变发展的直接结局是动脉粥样硬化,且同源于津液代谢障碍。动脉粥样硬化是高脂血症即脂质代谢紊乱的进一步发展,故动脉粥样硬化之病本为“肝肾亏虚”。

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发于中老年人,病由其肾元亏虚,髓海渐空,脏腑功能减退,气血运行失常,水湿代谢障碍,痰、瘀诺邪易生,痹阻于脉络,而诸症峰起杂陈。而肝肾“乙癸同源”,相互影响,共同主宰着人之阴精的盈亏充乏。

肝肾不足,髓海失充,则健忘少忆;阴虚血涩,络热血瘀,灼津成痰,风木内动。则眩晕、头痛、脑鸣;风阳挟痰,瘀阻清空,则中风、痴呆、嗜睡;风痰窜络,筋脉失养,则肢麻、肢颤、活动不利: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心失所养,则心悸、失眠、胸闷。从上述病因病症看,“肝肾亏虚”为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之本。

据现代研究者发现,由于激素和遗传的影响,载脂蛋白和脂蛋白受体数发生变化,氧化脂质在某些组织蓄积以及由此引起的对这些氧化脂质的炎症应答反应是由遗传决定的。肾为先天之本,与遗传因素有关的疾病常与肾有关,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年龄与中医学的肾虚年龄是一致的,有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临床应用首乌补肾胶囊治疗老年肾虚患者119例,治疗后使过氧化脂质水平明显降低,其过氧化作用与VE相似,并使老年肾虚患者低下的HDL水平明显提高,高Tc血症患者的TC下降,提示通过补肾益精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激素水平和受体数目的调节、抗脂质氧化、从而改善内在发病机制,将是中医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方向之一。同时研究发现冠心病和脑动脉硬化症在易患因素中均有肝虚、血瘀,而肝虚在二者中的相关程度不同,因此认为滋阴养肝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是其有效途径之一。

4.‘’痰瘀阻络”病标相关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表现血管壁增厚,脉管狭窄,血管内皮隆起,其间有大量黄白脂浊堆积,或见损伤出血、血块附着;常见临床表现为眩晕、头痛、健忘、不寐、肢麻、胸闷等等。取类比象,审症求机,故认为痰瘀痹阻血脉是其发病的标实所在,尤其以痰浊为重。

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痰瘀为害”已为众多学者认同,但痰瘀作为病理因素

如何发展演变才使高脂血症到动脉粥样硬化?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锦囊秘录》曰:“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或在脏腑,或在经络,所以为病之多也;”在痰的性质方面又云:“痰有风痰、寒痰、湿痰、热痰、燥痰、郁痰”的不同。而痰瘀互结古人谓之“痰挟血瘀”(《医述》)引罗赤诚论:即若有郁痰,后因血滞,与痰相聚,名曰:痰挟血瘀)。痰挟血瘀证前人虽论述不多,但有述:“其证或为胀闷,或为寒热;其脉轻举则芤,重按则滑。”此表明痰瘀互结时,较痰证之病性复杂、病情较重,病机为先生痰、后生瘀,再痰瘀互结。这与现代中医高脂血症由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肝肾脾不足等,先致津液不归正化,聚为痰浊,痰郁日久,血行不畅,滞为瘀血,再痰瘀互结的论述一致。因脉为血府,痰瘀互结,则首犯脉道,一则阻滞脉络,二则妨碍气机;更致血行不畅,痰瘀愈郁,如此恶性循环,必然经脉受损。经络功能难以正常发挥,而变证蜂起。痰瘀痹阻心脉,可发为心悸、胸痹,乃至真心痛;痹阻肺脉,发为咳痰、咯血;痹阻肝脉,发为胁痛、癥积;痹阻肾脉,发为腰痛、肢重、尿血;痹阻脑脉,漓空失养,发为眩晕、头痛、耳鸣、舌强、口舌歪斜;痹阻肢脉,发为肢麻、握物无力、步履欠稳甚至废用。可见痰瘀互结是高脂血症发展的必然结果,而经脉受病是高脂血症变证的枢纽。

高脂血症变证的结局即是动脉粥样硬化。

据现代研究:宋氏等已提出并证实过氧化脂质损伤的重要性,并推论是中医痰瘀相关理论的中心环节;内皮损伤则可能是由痰致瘀的主要病理特征;脂质代谢紊乱及引起脂质代谢紊乱的内外因素是痰瘀共同为病的病因所在;同时证实了过氧化脂质与血管内皮及血小板功能密切的PGl2(前列环素)和TNA2(血栓烷素)相关性。周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证实过氧化脂质是痰瘀相关的中心环节,并推论抗脂质过氧化作用在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症治疗中的重要性可能是采用痰瘀同治的首要环节,提示要特别重视防止作为痰浊的主要成分—脂质的质变。总之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平滑肌细胞的增殖、细胞外基质增生、血小板聚集性增高、血液粘稠度增加等无不反应出中医学痰、瘀的病理特性。

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脂血症辨治的相关性

在明确痰瘀同为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病理因素的基础上,理当均予化痰消瘀,但临证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脂血症时,怎么侧重、怎么兼顾、两者“痰瘀”用药之度怎么把握则需细研。目前治疗高脂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大多集中于行气化痰消瘀、健脾化痰消瘀、滋养肝肾化痰消瘀、益气温阳化痰消瘀等等方面。

但有关临证辨证治疗时两者之间的病理转变怎么兼顾却注视不够。而周仲瑛教授在高脂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辨治过程中极其注重两者病理变化的相关性及其微妙的灵活性,充分体现了“异病同证同治”的特点。如已被认为疗效可靠的化痰祛瘀药降脂I号方:法半夏、陈胆星、昆布、僵蚕、瓜蒌皮、生山植、丹参、虎杖,与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络脉通(首乌、寄生、海藻、鬼箭羽、水蛭)比较,法半夏之于海藻、丹参之于水蛭和鬼箭羽等等均有程度上不同的微妙变化,并且抗动脉粥样硬化药首用首乌、桑寄生等补肾之品,以杜生痰之源,又防攻逐太过,更伤正气。

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

“缺血性脑中风”之中医病名的提出

“名不正,则言不顺。”临床如果将非脑血管源性病因所引起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类病诊为“中风”(脑血管病),西医可谓之误诊,即使是“证同治也同”运用中药辨证治疗而取效。然而从中西医结合途径来说谈不上是治疗“中风病”;从临床科研而言,更是质的差异,得不到现代医学界的赞同。

因此,只有在诊断为真正的“中风病”大前提下,按辨证论治所取得的疗效或经验,才可谓“名符其实”。

自王履从“中风”病因出发,首次将内风与外风作了本质上的区别后,内风立论得到了共识,张景岳“非风”之说,王清任著“非风之论”,至张锡纯等名家衷中西医学而倡“内风脑病”后,认为病因为“内伤”,病名为“中风”一直沿续至今。现代中医学者在总结前入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知识进一步探讨和完善了中风的发病机理,总结了辨治规律,但对病名的研讨尚显不足。陕西的张学文教授主张以“脑中风”立名;王永炎教授提出吲“类中风”,指不以传统中风病五大症为主要临床表现、不能纳入传统中风病范畴的西医脑卒中,即将头痛、眩晕、精神障碍等多种临床表现的一类脑卒中归为“类中风”。这样“中风”的内涵就更明确了。脑中风分离了具有传统中风五大症的非血管病如“面瘫、格林巴利综合症、多发性神经炎等”,“类中风”拓宽了传统中风病的研究领域。作者认为以“缺血性脑中风”立名,一是明确了病位(如前述“脑中风”),重视了近年来“脑脏论”的观点,规范了目前病名混乱的局面;二是指明了病变性质,以别于“出血性中风”(几年前有所论述);三是利于中西医学“共同接轨”,象王教授的“类中风”一样,利于今后的辨治规律的总结和学术研究。

中经络、中脏腑再认识

缺血性中风病位在脑,已得到共识。但因古人以证候代部位分为中络、中经、中脏、中腑,时至近代也受其影响很深。如赵锡武认为:“中风者,病中于风脏,……风气通于肝,故其病位常定于肝”(《名老中医医话》)。其经典的中经、中络、中脏、中腑之含义,应是广义中风病机动态发展的四个轻重浅深的病理阶段,如同卫气营血辨证一样,是中风病动态发展的病理阶段的判断,不是病位之诊断。中脏腑与中经络的主要区别在于“意识障碍”与否,其实,脑中风是否出现意识障碍,主要取决于病变范围和程度及部位。

中经络、中脏腑易使人误为病位诊断,作者认为应以缺血性脑中风之;病理因素相互转化结合西医脑梗死各期特点来描述缺血性中风病机的动态发展过程。

“缺血性脑中风”病在脑脏、根于肝肾

中医学传统理论认为,脑为“奇恒之腑”,言其“奇恒之腑”尚太勉强,因脑只具有“藏精气而不泻”的功能,却无“胆、女子胞”等通行排泄之作用,显然不能归于“奇恒之腑”。随着我们对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不断认识,这确显不妥。因《素问·五脏别论》日:“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脑具有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的生理特点,显然理应为脏。由于历史原因对脑的认识不够,再加上受古代哲学、政治、伦理等因素的影响,心主神明的观点千百年来一直占主导地位,但历代前贤不乏倡导“脑为脏而主神明”的观点。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头倾视深,因其神夺,表明头与神有着内在联系。《灵枢·海论》又谓:“脑为髓之海……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从病理和临床角度说明了脑髓有主精神、运动和感觉的功能。这些论述结合中风之五大症,充分说明缺血性中风之病位在脑脏,并与现代医学对脑与急性脑血管病的认识相一致。缺血性脑中风病位在脑已得到现代中医学界的普遍认同。

现代中医学认为中风之发生,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与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加之忧思脑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诱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张,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隧,蒙蔽清窍,而形成上实下虚,阴阳互不维系的危急证候。病机归纳为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其中以肝肾阴虚为其根本。这与周老提出的“肝肾亏虚、痰瘀阻络”为缺血性脑中风的主要病机基本一致,肝肾亏虚实为缺血性脑中风之本。

缪希雍继承前人内外风之论,并在河间的火热之说及丹溪湿、痰、热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内虚暗风”说,对后世医家颇有影响。后张景岳创“非风”之论,指出:“凡病此者,多以素不能慎,或七情内伤,或酒色过度,或伤五藏之真阴,此病之本也。再或内外劳伤复有所触,以损一时之元气,或以年力衰迈,气血将离,则积损于颓,此发病之因也。盖其阴亏于前,而阳损于后,阴陷于下,阳乏于上,以致阴阳相失,精气不交,所以忽而昏愤,卒然仆倒,此非阳气虚于上而然”,说明中风由于阴虚风动所致,特别指明真阴亏损。此后以“虚”立论得到了认可。直至王清任以气虚血瘀立论,张锡纯以肝阴肝血虚辨治,任应秋以阴虚或阳虚是为关键,赵锡武多用补虚之地黄饮子,现代中医学者认为中风发病机制为虚、火、痰、风、气、血六端以虚为首的论断,均说明肝肾阴虚在中风发病中的主导地位。

从发病年龄看,缺血性中风多发生于中老年以后,因年老体衰,肝肾阴虚,肝阳偏亢;或思虑烦劳过度,气血亏损,真气耗教,复因将息失宜,致使阴亏于下,肝阳鸱张,阳化风动,气血上逆,上蒙元神,突发本病。又如《景岳全书·非风》篇说:“卒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从发病危险因素看,现代医学已确认高脂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为缺血性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而高脂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之病本于肝肾,故缺血性脑中风之发生根于肝肾就不言而喻了。

肝乃本中之标

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说明风邪所致掉眩之类病症均归于肝;又云:“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是也,脏邪所发者,脏气内虚,肝风独胜,卒然上攻九窍,旁溢四肢,如火之发,如泉之达,而不可骤止,肝象木而应风,而其气又暴故也……肝病所发者,风从内出,其气多虚”,提示中风之发如肝木之风,且肝风又因虚而生,“肝风独胜”似实,实则因虚致实。河间又谓:“所以中风瘫痪者,非谓肝木之风实甚而卒中也,亦非外中于风尔,由于将息失宜,而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现代赵锡武称“中风‘’中于风脏;是肝在病理因素的袭扰之下,‘其用为动’(《素问·五运行大论》)等方面的功能失常,这些论述皆指中风发病之表象而言。故肝为本中之标也,这也可从肝火、肝风的病理特点看出:

①水不涵木,肝火易旺

《类证治裁》云:“凡肝阴不足,必得肾水以滋之,血液以濡之”,今肾水不足,而肝肾之阴精与相火同源,即乙癸同源,必致肝肾之阴均不足,而“肝者,将军之官,相火内寄,得真水以涵濡,真气以制伏(《临证指南医案》)”,现肝阴不得滋,则肝阳无以潜,相火无以伏,则肝火必旺。

②水不涵木。肝风易动

《临证指南医案》云:“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倘精液有亏,肝阴不足,血燥生热,热则风阳上升,窍络阻塞,头目不清,眩晕跌仆,甚则瘈疭痉厥矣”,说明水不涵木,相火易动,又肝阴不足,生热化火,则肝之刚性难驯,病为肝风。

“痰瘀”为缺血性脑中风标中之本

中风之发病机制涉及虚、火、痰、风、气、血六端,已为众多学者所认可,但有关发病关键争鸣还较多,据周老多年的临床实践看,发现痰瘀阻络为缺血性脑中风病理之关键环节。从虚而言,肾阴亏虚,虚火灼津,炼液为痰,或木不疏土,精微膏脂不归正化而成脂浊,或肾气亏损,气不化津,清从浊化,或精气不足,心气亦虚,血运无力,滞涩成瘀;从火而言,命门火衰,火不暖土,土壅湿聚,而成痰湿,或火热灼津而为瘀;从风而言,中风为肝阳化风,肝阳化风是肝肾亏虚日久,不能潜藏肝阳,肝阳日亢,发为中风,且痰瘀早已潜伏,故临床常见肝风挟痰上蒙清窍之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等症,还易见肝阳化火灼津为瘀的眩晕头痛、面赤舌紫等肝经瘀热证候。总之,无论是所倡导的气虚还是血瘀、阴虚风动抑或痰热腑实等等不同病机特点,痰瘀相互胶结、阻于脉络贯穿于整个病证的始终,体现了痰瘀在整个病变过程中标中之本的特点,只不过侧重点不同罢了。由于偏重之不同,急性期肝热、肝风为突出;恢复期气虚、阴虚或阳虚渐显;后遗症期则多以气阴不足、阳气虚衰为主。此即《医经秘旨》所谓:“标本中复有标本”。这也可从下面痰瘀与肝火、肝风的病理变化论述中看出。

①“痰瘀”挟肝火易燔

《金匮钩玄》云:“火之为病,其害甚大,其变甚速,其势甚彰,其死甚暴。何者?盖燔、灼、焚、焰、飞、走、狂、越、消、烁,于物莫能御之”。说明火性之易变、火的为病广泛和刚烈,而肝火为相火之变,如《吴医汇讲》云:“盖静而守位者此相火,静则温养;动而无方者,亦此相火,动则燔灼。譬之天与日,太阳之火也,虽烈而不能焚物:以阳燧取之,不过星星之火,其用即可燎原”。痰瘀胶结,且可挟火、挟风、挟气,而挟燎原之肝火,随成燔炎之势。如急性期的肝热血瘀证、瘀热腑实证等。

②“痰瘀”挟肝风易煽

肝主升主动,而风易行易变,故肝风内动,则“为眩、为晕、为舌麻、为痉、为痹、为类中,皆肝风震动也”(《类证治裁·肝气肝火肝风论治》),而痰瘀胶结必随痰之性易行易动,风痰相携,则煽而为患。如丹溪所云:“虽有因风者,亦必有痰”,还云:“无痰不作眩”。

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中风病因病机相关性探讨

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是多种原因所致脏腑功能尤其是肝肾功能的失调,而致气、血、津、液代谢、运行发生障碍,痰、瘀内生,痹阻血脉,胶结凝聚,形成粥样斑块。脑梗死则是在“内虚积损”尤其是肝肾亏虚的基础上,因饮食不节,脾失健运,形盛气弱,聚湿生痰,痰郁化热,阻滞经络,蒙蔽清窍;或肝阳素旺,横逆犯脾,脾失健运,内生痰浊;或肝火内炽炼液成痰,以致肝风挟杂痰火,横窜经络,蒙蔽清窍,突然昏仆,半身不遂,此即《临证指南医案·中风》所云:“风木过动,中土受戕,不能御其所胜……饮食变痰,……或风阳上僭,痰火阻窍,神识不清”;再因情志所伤,五志过极,心火暴动,肝阳上亢,风火相煽,气血上逆,遂至卒倒无知,如《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说:“多因喜怒思悲恐之五志有所过极而卒中者,由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故也。”表明多由年老将息失宜、气候变化、环境变迁等诱因,导致脏腑阴阳失调,风、火、痰、瘀上扰、气血上逆、痹阻脑脉而发为中风。

从上述病因病机看: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基础“肝肾亏虚”之与脑梗死病理基础“内伤积损”;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因素“痰、瘀”之与脑梗死病理因素“风、火、痰、瘀(痰瘀又为标中之本)”;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因素“年老体衰、饮食不节”之与脑梗死发病诱因“年老将息失宜、饮食情志失调”等看出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梗死之病因病机有密切的相关性,动脉粥样硬化作为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在现代中医理论中是有其理论依据的。

据现代研究资料:郭振球在观察以瘀阻脑络证为主的脑梗塞患者时,发现均有气虚不荣、痰凝血滞的兼证,痰、瘀、虚出现于初、中、后不同病期,且与自由基—脂质过氧化损伤密切相关,丙二醛增高的顺序为虚证>瘀证>痰证,与对照组比较均为P<0.01“。这一结果提示:脂质过氧化作为AS和脑梗死主要病理机制在中医辨证体系中也得到了体现,而且还说明虚为本、痰瘀为标的病理特点。

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中风相关性概述

1.病理机制之相关性

从年老体衰、饮食不节、情志所伤等因素致肝肾亏虚,津液代谢不归正化,聚湿化痰,脂浊内生,血滞为瘀,而成高脂血症;到久延痰凝气滞血瘀,痰瘀互结,壅塞脉道,脉络受损,脉道痹阻不畅,而成动脉粥样硬化;再发展到肝阳化火生风挟痰瘀上扰清空,而致发生中风,表明“痰瘀阻络”是整个病证演变的决定性病理因素。痰瘀郁久,相互影响,相兼为患,则血液稠浊;痰瘀既可无处不到,又可兼挟它邪为患:痰瘀挟寒,则痹阻血脉,易出现肢冷肢痛,痰瘀挟湿,既可上蒙清窍,又可胸阳失旷,痰瘀挟火上炎,则易出现面目红赤,烦躁易怒等;当肝阳化火化风、兼挟痰瘀上扰时,因风易上升、火易上炎、痰易上蒙,三者相挟,必犯巅顶脑络,而致中风。因此,“痰瘀之始”为高脂血症,“痰瘀之变”为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病位从血到脉再到脑络,无不烙印着“痰瘀”的足迹。

2.同中有异之必然性

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塞虽以“肝肾亏虚、痰瘀阻络”为其基本病机,体现了“同”的一面,但由于痰瘀的轻重、病变部位的不同而有其“异”的一面:如痰瘀痹阻血脉为动脉粥样硬化、痰瘀挟风挟火上扰清空则为脑梗死。

3.异病同证同治之可行性

辨病和辨证相结合,是内科临床研究近年来的重要方式。即以病为主体,进行系统观察,以辨证思想为指导,围绕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采用分期论治的方法,根据证候的演变规律,总结治疗药物。过去注重辨证,虽体现了证的灵活性,但不能反应某个病的演变发展规律,不利于辨证的深化和疗效的总结;如果只重视辨病,只能使辨证简单化,束缚医者的思维。对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而言,正因为结合了现代医学对高脂血症的诊断技术,明确了病,又在辨证论治指导下,发现了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和脑梗死存在着共同的病机演变过程,“肝肾阴虚、痰瘀阻络”为其基本病机,从而体现了异病同证的特点,“异病同证同治”的必要性。

4.“肝肾亏虚、痰瘀阻络”可作为预警脑梗死之“证”

关于中风的预警症状,即先兆症状,前哲旱有论述,《素问》云:“肌肉蠕动,名日微风”,所谓“微风”,就是中风先兆;《卫生宝鉴·中风门》说:“凡人初觉大指次指麻木不仁或不用者,三年内有中风之疾也”;《证治汇补·预防中风》篇说:“平人手指麻木,不时晕眩,乃中风先兆,须预防之,宜慎起居,节饮食,远房帏,调情志”。可见,重视中风先兆对预防中风的发生意义重大。但中风先兆症情较为复杂,规律性难以把握,如陕西的中风专家郭维一将中风先兆归纳为六种叫:①头昏头胀:突然感到头昏目眩,视物旋转,头脑发胀,头重脚轻,脚如踏棉絮,摇晃不稳。②肢体麻木:突感一侧肢体麻木,软弱无力,或手指麻木,尤其常见大、中指麻木,或—侧肢体有蚁行感。③头痛头闷:突然出现异于一般的头痛头闷,或头沉难举。④说话不利:突然发生说话不利,或嘴角抽动,口角流涎,舌体胖大或歪斜。⑤耳鸣耳聋:突然耳如蝉鸣,耳内阻塞迫胀,听力障碍。⑥神疲嗜睡:突然出现全身异常疲惫,或没有明显原因的嗜睡不醒。这些迹象,有单独发生者,有相兼出现者。而认识先兆的目的就在于“止于萌芽、防病于未然”,“肝肾阴虚、痰瘀阻络”“证”,正是对中风先兆多症(如动脉粥样硬化)或“无症(如高脂血症)”的概括,反映了中风前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危险信号的“证”的特点,也揭示了中风发生的“症”的本质,为防治缺血性脑中风提供了治疗思路和依据,因此,“肝肾阴虚、痰瘀阻络”可作为预警脑梗死之“证”。

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高脂血症

姚某,60岁,干部。1999年1月初诊时已发现高脂血症、脂肪肝一年余。形体肥胖,颜面油垢,时感头脑昏沉,四肢沉重,全身疲乏,胸胁闷塞不适,苔薄黄腻,质暗,脉细滑,生化检查:Tc4.97mmol/L,TG4.17mmol/L,余正常。拟补益肝肾、化痰祛瘀,用药:制首乌12g、制黄精10g、生楂肉15g、泽泻15g、决明子12g、甘杞子12g、桑寄生15g、炙僵蚕10g、海藻12g、鬼箭羽15g、夏枯草10g。加减用药三月后,患者上症缓解,血脂水平趋于正常。2000年6月,患者因视物模糊,经生化检查,确诊为糖尿病,当时空腹血糖为8.23mmol/L、TG2.36mmol/L。就诊于周老处时,症见:视糊,口干,饮水较多,苔黄,质暗,脉小滑数,属肝肾亏虚、湿热内蕴、痰瘀阻络,处方:桑叶15g、地骨皮15g、鬼箭羽20g、玄参12g、炙僵蚕10g、天花粉12g、知母10g、黄连4g、佩兰10g、泽兰10g、生芪12g、枸杞予10g、生楂肉15g、生地15g、泽泻15g、山萸肉6g。后见尿量稍多,皮肤瘙痒,又加用制黄精10g、月季花10g、大麦冬10g、炮山甲6g(先)、制首乌12g以进一步滋阴活血。加减用药二月余,出现手麻,尿频,尿急,上方加南北沙参各12g、金樱子15g、山萸肉10g、鸡血藤15g、炮山甲9g(先)、制黄精10g,服用一月余,诸症明显好转,查空腹血糖6.5mmol/L,TGl.8rrmaol/L。目前患者一般情况良好,上症基本消失,巩固治疗。

患者已届老年,形体肥胖,四诊合参,证属肝肾亏虚、湿热痰瘀互结尤其以痰浊为重,故海藻、炙僵蚕、夏枯草、决明子、生楂肉之属多用,疗效显著。后出现消渴,且以阴伤为主,湿热痰浊为著,虚实夹杂,故用既化湿清热,又坚阴之黄连、知母,又合佩兰芳香化湿、桑叶疏风清肝明目,使湿祛热清而不伤阴;还用活血而不伤正之泽兰、月季花,补益肝肾之山萸肉、枸杞子,益气生津之黄芪、生地、麦冬、天花粉,标本兼顾,故显效较快。

动脉粥样硬化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之“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说明肾虚与这些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症状中头昏或眩晕占有显著位置,其次是苔黄薄腻、舌暗或有紫气,再次是心悸、口干、胸闷、腰膝酸软。头昏、苔腻、胸闷责之痰浊,舌暗或有紫气在于瘀血,眩晕、腰膝酸软病属肝肾不足,四诊合参,察症求机,提示痰、瘀为其主要病理因素,肝肾不足是其病本;其中肝肾不足、痰瘀阻络证占31.8%,其它证型实际上也是这一基本证候的发展演变兼夹而已,如肾虚所致肝旺、肝旺则阳亢、阳亢则风动,形成肾虚肝旺、内风上扰证;肝阳化火酿痰生风,则肝肾之阴愈虚,阴阳气血愈不和,形成内风上亢、痰火内盛、肝肾亏虚、气血失调等证候:叶天士《临症指南医案》有:“久病入络”之说,而动脉粥样硬化本身又存在由痰致瘀之嫌,故动脉粥样硬化血瘀证导致心营不畅等亦是显而易见的。

基于异病同证同治的原则,对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治疗大法为滋

肾养肝、化痰消瘀。在用药方面,主要有首乌、黄精、海藻、水蛭、鬼箭羽、僵蚕等(络脉通胶囊),其前期的临床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总阻止率为93.1%且优于绞股兰对照组,实验研究也表明其有较好的调脂、抗氧化、保护内皮、防止平滑肌细胞增殖等作用。从下面对某病人13年的回顾性调查也可发现其辨治用药特点:

余某,女,68岁,88年6月9日首次来诊。病史: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及腰椎退变多种慢性病史确诊已八年。时有头昏或眩晕、颈强、右半身肢体麻木疼痛,烦热多汗,偶有胸闷、胸痛,口干,寐差,舌苔薄腻,舌质暗红,脉细,辨证为多种老年病变、肝肾亏虚、心营不畅、血瘀络痹,拟补益肝肾、养心和营通络。方药:天麻6g、豨莶草12g、大生地12g、制首乌10g、鸡血藤10g、天仙藤10g、白薇10g、炮山甲5g(先)、桑寄生12g、炒杜仲10g、丹参12g、牡蛎30g、甘杞子10g。

在上法方药的基础上,加减服用半年余,病情平稳。一年后,曾明显出现巅顶痛,颈强不和,午后升火,目涩肢麻,腿软腰酸,重予熄风潜阳、滋水涵木之品,多用天麻6g、潼白蒺藜各log、钩藤12g、杞子10g、牡蛎30g(先)、豨莶草12g、罗布麻叶12g等,病情明显好转。

95年体重增加,腹部脂肪增厚,在基本治法不变的基础上,加用首乌15g、黄精12g、决明子12g、生楂肉12g、泽泻15g等加强降脂浊。96年至99年多次间断出现一过性眩晕、手麻、行路不稳等中风先兆症状,多次用天麻10g、炙僵蚕10g、炙全蝎3g、豨莶草15g、白蒺藜10g、炮山甲6g(先)、川芎10g、海藻12g、鸡血藤15g等,诸症缓解。2000年5月患者一度出现舌苔腻、中部灰、质暗,主为痰瘀阻络、清阳不升之证候,处方:天麻log、白蒺藜12g、菊花10g、葛根15g、杞子10g、制首乌12g、制黄精12g、桑寄生15g、炙僵蚕10g、鬼箭羽12g、片姜黄10g、决明子12g、灵磁石20g(先)、川芎10g、熟枣仁20g。14剂后舌象明显转好。2000年12月患者失眠、心慌、口干明显,舌脉为苔黄、中部薄腻,质红,脉细弦,证属肝肾阴虚、内风上扰、心肾不交。拟方为:熟枣仁25g、川芎lOg、知母lOg、茯苓lOg、法半夏lOg、黑山栀lOg、炒玄胡lOg、珍珠母30g(先)、天麻lOg、白蒺藜lOg、杞子lOg、合欢皮12g、制首乌12g、川断lOg、菊花lOg。服用一月,上症基本消失。

目前,患者一般情况较好,常能参加老年娱乐活动,头昏头晕、腰酸肢麻、胸闷胸痛等症均不显,偶有心悸、耳鸣脑响,舌净脉调。

纵观13年来治疗过程,前来就诊共112次,用天麻100次,枸杞91次,桑寄生86次,制首乌79次,白蒺藜72次,炙僵蚕61次,川芎62次,葛根53次,生地52次,制黄精49次,豨莶草42次,菊花、片姜黄各39次,怀牛膝34次,丹参35次,潼蒺藜32次,熟枣仁31次,鸡血藤27次,石斛24次,杜仲22次,地龙、川断各21次,钩藤、决明子各20次,生楂肉18次,炙全蝎、炮山甲各17次,牡蛎14次,天仙藤11次,海藻lO次(仅列10次以上用药)。从诊疗过程和用药看,患者发病机制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病本为肝肾阴虚,标为痰、瘀、风、火相兼为患,其中“风、瘀”之表现尤为突出。“风”为肝肾阴虚、阴虚阳亢、肝阳化风之“风”,故多用补肝肾之阴的枸杞子、桑寄生、制首乌、生地、制黄精,使其既补而不腻,又治“络痹、目涩”:平肝息风多用天麻,如《珍珠囊》云:“治风虚眩晕头痛”,《本经》又云:“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轻身,增年”,以治头昏、眩晕之主症,又能兼顾“本”虚,再与钩藤、牛膝相配,治肝阳上亢之眩晕,与川芎同用,治偏头痛;患者虽“痰”的证候表现不显,但高脂血症于88年就诊时已发现八年,病程较长,“痰浊”之宿根必然存在,故用炙僵蚕,既能化痰散结、又兼顾息风,或配海藻以增效;川芎、牛膝、姜黄、葛根、丹参、炮山甲、生楂肉等活血药的运用也各有千秋,川芎、牛膝既能活血,又能升降互济,姜黄既治胸闷胸痛,又治风湿痹痛,葛根活血解颈僵、又能降压,丹参活血养血、宁心安神,以治胸痛、心悸、失眠,炮山甲,《本草从新》云:“善窜,专能行散,通经络,达病所”,可治患者上之头痛、下之腰膝痛,生楂肉活血而降脂;审其“火”为虚火,故予熟枣仁补肝之阴血,知母滋阴清热,再配菊花、决明子清肝经风热,而降脂、降压、通便。动脉粥样硬化关于“肝肾亏虚、痰瘀阻络”为其基本病机、“风”、“火”为病理因素演变的结果之观点更有了深刻的了解。

脑梗死

脑梗死患者恢复期头昏与舌象(舌质偏红或黯或有瘀斑)表现突出,其次为半身不遂、肢体萎软或浮肿或抖动,再次为偏身麻木与便秘或口干及语言不利、口眼歪斜、胸闷或心悸等,风、瘀、火、痰”相继明显并夹杂为患,基本病机为肝肾下虚、痰瘀阻络,发病机制为阴虚阳亢、化火生风、痰瘀夹风挟热上扰,气血上逆而发为中风。始因内风上扰,头昏多见,故周老方中多用天麻、白蒺藜、潼蒺藜、钩藤、石决明、牡蛎之属以平肝潜阳,常配僵蚕、全蝎、天南星等,既祛风又化痰通络,以治口眼歪斜、语言不利、肢瘫肢软肢麻抖动等;针对“瘀热”用药,更有其独特的一面:如常用熟大黄、芒硝与桃仁、川芎,既泻肠腑燥热,以治便秘、口干等,又活血通络、引上炎之瘀热下行,尤其是大黄与川芎相配,一为将军,斩关夺门,直降下行:一为血中气药,秉升散之性,上行头目善入脑,两者结合,上下“联营”,使气血和调、脉络畅通,溶活血、泻热、通络、祛风于一炉,还常配炮山甲窜通上下,锦上添花,三药合用,常可使半身不遂之瘀滞顽疾明显改善,或加白薇、泽兰,以活血通络、清热凉血,成为治疗“瘀热”之要药;在“补虚”方面,常用桑寄生、生地、怀牛膝、川断等,补不敛邪。

胡某,男,66岁。于1999年10月22日首次就诊。病史:高血压病史多年;94年6月中风;95年3月突发癫痫,96年4月又发1次。既往CT查见左侧多发性脑梗塞,右侧出血。症见行路站立不稳,难以自主,右手活动欠灵,有时足肿,大便干结,近来血压较稳定。苔黄薄腻,舌质暗,脉细滑。类中,风痰瘀阻,气血失调。方药:熟大黄5g、生大黄5g(后下)、桃仁10g、水蛭3g、地龙10g、鬼箭羽12g、制南星10g、炙僵蚕10g、豨莶草15g、川石斛12g、大生地15g、怀牛膝10g、桑寄生15g、川断15g。服14剂,大便通畅,但小便有时失控,于上方基础上加煨益智10g、路路通log,并加量生大黄至6克,以补肾通利。

一月后再诊时,又诉大便3、4日一行,且小便不畅,右手时抖动,加量至生大黄10克,并加炒枳实10克。调理三月后,大便尚调,隔日一次,但苔黄厚腻,质暗红,脉细滑。拟方为:生大黄12g(后)、桃仁12g、炙水蛭5g、广地龙10g、炙僵蚕10g、制南星log、鬼箭羽15g、石斛15g、豨莶草15g、泽兰泻各15g、怀牛膝12g、赤芍12g、红花6g。

加减进退近一年,病情平稳。2001年2月就诊时,CT复查:梗塞灶明显缩小。右下肢仍乏力,但不麻,头不昏,大便又秘,苔黄腻,质暗红,脉小弦滑,属风痰瘀阻、肠府燥热,处方为:生大黄15g(后)、芒硝6g(分冲)、桃仁10g、水蛭5、广地龙10g、豨莶草15g、红花10g、石斛12g、怀牛膝12g、炙僵蚕10g、陈胆星10g、天麻10g。服14剂后,大便通畅,一般情况良好,查血脂偏高,上方又加生楂肉15、泽兰泻各15、决明子15。

加减服用半年余后,肢体活动明显改善,但于9月底下楼时摔倒致口角受伤、右足行走无力,住院治疗后,lO月3日再诊于周老处。当时大小便正常,手不麻,食纳、精神尚可,辨证为:风痰瘀阻、经络气血失调。药用:生大黄15g(后)、芒硝6g(分冲)、桃仁10g、水蛭5g、制白附子10g、制南星10g、炙全蝎5g、炙僵蚕10g、豨莶草15g、广地龙lOg、白微15g、泽兰10g、川断20g、怀牛膝12g、生地12g、炮山甲6g(先)。加减服药5月后,2002年3月6日来诊时,手足活动尚可,食纳好,二便调,左下肢胫骨处稍有浮肿,活动后稍感乏力,苔黄薄腻,质暗红,脉细。上方基础上加天仙藤15g、鸡血藤15g、泽泻15g、川石斛12g、寄生15g,以调气血、通经络。目前患者一般情况尚好,诸症明显改善,间断服药,调理善后。

纵观本例诊疗,热、瘀、痰、风”明显,尤其肠府燥热较为突出,故用药从生、熟大黄到生大黄,用量从5克一直到15克,才使热清瘀消,病情稳定。方中配芒硝、桃仁寓桃核承气之意,合水蛭、红花、鬼箭羽加大活血力度,跌打损伤后,又用白薇、泽兰、炮山甲进一步活血通络、清热凉血。由于瘀热明显,易致气血失和,故用天仙藤、鸡血藤。患者形体稍胖,又常见黄腻苔,故用炙僵蚕、南星、白附子,化痰祛风。

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和脑梗死临证治疗探微

1.关于高脂血症辨治特点

①滋肾为主,慎用温补

高脂血症可以中医津液代谢学说、痰瘀学说为理论依据指导临床,按标实本虚两大证施治,以滋肾养肝治本、化痰消瘀治标。治本可以调节脂质代谢,抗动脉粥样硬化,延缓衰老;治标能抑制脂质合成,促使降解排泄,消除痰瘀病理产物。而治本之主在肾,因肾主津液,对津液的贮存、分布、利用及津、液、精、血之间的转化起主导作用,且乙癸同源,滋肾更有利于养肝,遂其生发、条达之性,疏土运脾之职。因肝肾不足以阴虚热郁为多,阳气虚衰者少,故治当滋养阴津,浚其脉道,慎投温肾助阳,以免助火灼津,反生痰浊。

②化痰消瘀,行气为先

痰瘀是滓血停聚而成,而津血赖气化以宣通,故痰瘀病变与气滞密切相关,所谓“气滞则血瘀痰结”。因“气行则痰行,气行则血行”,所以痰瘀互结的病证须配理气之品。行滞开郁,条达气机,以助化痰消瘀药发挥效应。此郎“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之而顺矣”(《丹溪心法·痰》),“凡治血者必调气”(《血证论》)之意。另一方面,痰瘀既停又复阻碍气化功能,导致气滞加重,痰瘀去则气自顺。

③治脾在运,而不在补

肺、脾、肾为津液代谢之关键,而高脂血症是津液不归正化所致,但其本在肾,肾虚则不能助脾运化升清,脂浊困脾,则脾实不运,这与脾虚不健、内生痰湿有别,故高脂血症治脾在运而不在补。

高脂血症验案:

谭某,男,42岁,教授。

初诊(2000年5月29日):高血脂、高血压4年余,曾多次查心电图示右束支传导阻滞;胆固醇、甘油三脂均高于正常。近一年间见心慌、心前区不适,每于劳累或情绪不佳时加重,经服西药及中成药治疗,诸症均难平稳控制。遂来周老处就诊,刻症:头晕头闷,心慌动悸,心烦,

失眠多梦,食纳欠佳,尿黄,苔黄薄腻,质暗红,脉小弦滑。测血压160/110mmHg。中医辨证:肾虚肝旺,心经郁热,湿热中阻,痰瘀阻络。

处方:天麻10g、白蒺藜12g、川芎10g、丹参12g、苦参10g、片姜黄10g、枸杞10g、菊花10g、夏枯草10g、黄精10g、制首乌12g、泽兰泻各12g、桑寄生15g、熟枣仁15g、莲子心3g。

二诊(6月12日):仍觉头晕,失眠,梦多,心慌或见心律不齐,多汗,耳鸣,目花,时有腰腿酸软,苔薄黄腻,质暗,脉细弦,血压160/100mmHg。拟以滋肾平肝、清心安神之剂:天麻10g、白蒺藜12g、川芎10g、丹皮10g、丹参12g、大蓟15g、稀莶草12g、片姜黄10g、怀牛膝10g、熟枣仁20g、知母10g、夜交藤25g、黄连3g、苦参10g、枸杞子12g、制黄精12g、桑寄生15g、玄参10g。

三诊(6月28日):头晕缓解,失眠改善,但间见两耳鸣响,心慌不著,仍易疲劳,夜间血压,150~170/80~110mmHg之间,苔薄黄腻,质暗红,脉细弦滑。肾虚肝旺,心神失宁。一诊方中加灵磁石25g(先)、莲子芯3g、黄连4g。

三诊(7月12日):近一周血压基本稳定,波动于150~160/80~100mmHg之间,头晕不著,寐可,梦多减少,心悸缓解,时有胸闷,纳食不馨,苔薄黄,质红,脉细,上方加苏罗子10克以理气宽胸。

四诊(7月26日):血压自上诊以来一直稳定于140/90mmHg左右,胸闷心悸明显减轻,纳食尚可,苔薄质红,脉细弦,嘱继服上方巩固治疗。

治疗高脂血症多重在调脏腑、消脂浊。本例患者初诊时,主症为头晕胸闷、心悸、心烦、寐差、神疲等,结合舌脉,予以滋肾平肝、祛瘀化痰、清心安神之剂,其中天麻、白蒺藜、菊花、夏枯草平肝清肝,制首乌、杞子、黄精、桑寄生补肝肾,川芎、丹参、姜黄、苦参、熟枣

仁活血养心,莲子芯清心除烦,泽兰泻活血利湿。纵观全方,标本兼顾。14剂后,见患者心肝火旺的症状较著,加黄连、大蓟,清热凉血。四诊、五诊诸症缓解,遵守原意,巩固治疗。

治疗【脂肪肝】偏方。

方药:绞股蓝30克,白术、丹参、山楂各15克,葛根、郁金、枳壳、泽泻各10克,枸杞12克。

加减变化:兼肝火旺加黄芩10克、大黄6克;兼湿热中阻者加茵陈10克、虎杖15克;兼有肝肾阴虚者加女贞子、桑寄生各15克。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3个月为1疗程。治疗期间停用调脂西药。治疗后复查血脂、血流变及B超。

功效主治:舒肝健脾,化痰通络。主治脂肪肝。

疗效:《河北中医》报道,用此方治疗脂肪肝120例,均经B超、CT检查确诊为弥漫性脂肪肝。其中,重度27例,中度58例,轻度35例。用此方治疗1个疗程(3个月)后,脂肪肝消失46例(38.33%),好转57例(47.5%),无变化17例。

血稠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有形成分是血液黏稠度的物质基础。能使血液变稠的有形成分有血液中的红血球、蛋白质等。红血球数量越多,血液黏稠度就越高;血浆中蛋白质、脂肪、糖分越多,血液越黏稠;血液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对血液黏稠度的影响不容忽视,当纤维蛋白原升高时,血液黏稠度会明显升高。血中的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蛋白质成分增多,与红血球一起黏合形成网络,致使血液流动的阻力增大;红血球与血小板的结构改变,互相凝结成块,阻塞了血管;红血球等血中细胞的变形能力减弱,不能顺利通过小血管,从而增加了血液的黏稠度。

也存在使血液变稠的非血液因素。在同样条件下,有些环境因素也累及血液的黏稠度,如夏季血黏度增高,冬季低;清晨与上午高,傍晚与下午低;阴雨、闷热、低气压时高,风和日丽时低;厚味饮食后高,清淡饮食后低;腹泻、出汗后高,足量饮水后低。上述因素中,有些与水平衡有关,有的与血液有形成分增加有关,有的则与人体生物钟有关。了解了这些规律,有利于防止血液黏稠,预防相关疾患发生。

怎样知道自己血液变稠,虽然血稠不像贫血或失血那样可以引起明显的自觉症状,但还是能感受到一些“蛛丝马迹”,不过你得更加细心才行——

晨起头晕,不清醒,思维迟钝,一般要待吃过早餐后,头脑才逐渐变得清醒。午餐后犯困,需要睡一会儿,否则整个下午都无精打采。相反,晚餐后精神状态特别好。

蹲着干活气喘。下蹲时回到心、脑的血液减少,肺、脑等器官缺血,导致呼吸困难,故有气喘出现。

阵发性视力模糊。血液变稠了,流速减慢,血液不能充分营养视神经,或者视神经或视网膜暂时性缺血缺氧,看东西一阵阵模糊。

如果中老年人出现上述症状,应疑及血稠,最好到医院做有关血液流变学检查,以便明确诊断。

血稠需要治疗吗,根据病理学家们对血液黏稠度的形成以及变化规律的研究,发现血稠程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诸如进食、饮水、运动、机体代谢状况和外界环境、不同季节、时间与气候等。因此,一个人的血稠程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时高时低的动态变化之中。对于健康者来说,你大可放心,因为人体自身有较强的调节能力,来维持血液内环境的平衡和相对稳定,使你并不产生病态表现,故一般无需特殊治疗。

但要注意,中老年人群出现了较明显的血稠症状,特别是已经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的患者,必须及时给予药物干预,如西药藻酸双酯钠、肠溶阿司匹林、茶色素、潘生丁,中药丹参、川芎、当归、红花等。当然这些药物都须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以免出错。更简单的防止血稠或消除血稠的办法,这就是调整生活方式。调整生活方式具体可概括:多饮水水堪称速效稀释剂。一夜酣睡后的失水、消化食物时消耗的水,都是使人体血液变稠的因素。饮水可使血液立刻变稀。但饮水要讲科学,首先要掌握好时机,如清晨起床、三餐前1小时、晚间就寝前喝水200毫升。其次是选择稀释效果好的水:盐水可促进细胞脱水,不足取;冷水刺激胃肠血管收缩,有碍水吸收进入血液,不宜饮;纯净水太纯,其低渗状态会使水分很快进入细胞内,稀释血液的效果也不理想。理想的稀释水是20℃~25℃的白开水或者淡茶水,其张力、密度等都接近血液与组织细胞,值得提倡。

多吃具有稀释血液功能的食物如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的有黑木耳、洋葱、柿子椒、香菇及草莓、菠萝、柠檬等水果;具有类似阿司匹林抗凝作用的食物有番茄、红葡萄、橘子、生姜;具有降脂作用的有香芹、胡萝卜、魔芋、山楂、紫菜、海带、玉米、芝麻等。蔬菜与瓜果除含有大量水分外,还有丰富的维生素C及粗纤维。维生素C能降低血脂,粗纤维可以在肠道内阻止胆固醇的吸收,有利于降低血稠的程度。多食大豆大豆含有丰富的卵磷脂,是一种乳化剂,能使血中胆固醇颗粒变小,并保持悬浮状态,有利于脂类透过血管壁为组织所利用,可降低血中胆固醇,使血稠得以改善。少吃动物内脏、动物脂肪及甜食动物内脏如脑花、猪肚、肥肠及动物脂肪含有大量胆固醇与饱和脂肪,可加重血稠程度,促进动脉硬化。甜食糖分多,能升高人体血液中的甘油三脂,也可提升血液的黏稠度。故三餐宜清淡一些,以素为主,粗细粮搭配。

什么叫血稠

血稠医学上叫高黏稠血症,中老年人易患,可经血液流变学检查确诊。影响血液黏稠度的主要因素有:血细胞性因素,如血细胞数量多少、大小、形态,红细胞变形性,血小板功能等。血浆性因素,如血浆蛋白(特别是纤维蛋白原、免疫球蛋白)、血糖、血脂、纤溶活性等。血管性因素,如血管长度、直径和内膜光滑度等。其他因素,如情绪、生活模式、吸烟、饮酒等。以上因素如发生障碍或出现异常,就可发生血液黏稠。

□血稠的后果

1.血流缓慢,如同时有血管内膜粗糙(动脉粥样硬化),血小板易聚集破裂形成血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

2.血液瘀滞、循环不畅、供血供氧不足,可出现头昏脑涨、胸闷、气短、疲惫等症状。

3.损伤大血管和微循环,加速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4.易使癌症患者的癌细胞在体内生长、扩散和转移,并影响抗癌药物的治疗效果。

□血稠的防治措施

饮食疗法饭菜宜清淡,多吃些粗粮和绿叶蔬菜、瓜果,如黄豆、玉米、燕麦、荞麦、洋葱、黑木耳、西红柿、橘子、胡萝卜、苹果和猕猴桃等。这些食品有降血脂、抑制血小板凝集和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动物脂肪(特别是动物内脏)和甜食,可增高血脂,加重血稠,因此应少吃。

戒烟限酒多饮水.大量吸烟和饮酒,可使血液黏稠度增高。早晨起床后和晚上就寝前,喝一大杯白开水,可降低血液黏稠度。平时还可多喝茶。喝茶不仅能补充水分,稀释血液,还可降低血脂和抗癌。

药物治疗可在医生指导下用药,血脂高者用降脂药,血糖高者用降糖药,红细胞聚集性强者用潘生丁,红细胞变形性差者用三磷酸腺苷等,纤维蛋白原增高者用蝮蛇抗栓酶,血小板聚集性强者用阿司匹林等,红细胞增多者可用血液稀释法治疗,也可采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丹参、川芎、红花、桃仁、当归、赤芍等。

坚持体育锻炼散步、慢跑、打太极拳、做健身操等,可加速体内脂肪代谢,降低血脂和血液黏稠度。

缓解或消除精神压力生活实践证实,长时间精神紧张或心理压力过重,容易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故应保持愉悦的心情,让自己从精神压力的处境中解脱出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101078.html

更多阅读

皮肤瘙痒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皮肤瘙痒症的治疗方法

韦庄《菩萨蛮》中“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诗·卫风·硕人》中“手如柔荑,肤如凝脂。”一幅栩栩如生的冰肌莹彻、滑腻似酥、白璧无暇的美人图源于此,描绘了古代美女颜如朝霞冰肌玉肤润映胜雪,羡煞了古今多少风流才子英雄豪杰。然而

自闭症的治疗方法 得了自闭症怎么治疗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健康康的成长,但是天不遂人愿,孤独症的到来让父母们感到十分苦恼。孤独症让孩子不在和别人交往建立正常的社会关系,而是沉静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用语言、表情、动作跟别人甚至自己的父母进行沟通、交流

飞蚊症的治疗方法 飞蚊症用什么眼药水

飞蚊症是指中老年人或近视眼病人感觉眼前有飘动的小黑影,尤其是看白色或明亮的背景时症状更明显,有时病人还可能有闪光感。根据临床观察,玻璃体液化和后脱离是飞蚊症的主要原因。约70%的病人为玻璃体后脱离,约1/4的病人可能还具有威胁视

血稠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血粘稠的原因

2014-12-2509:12:00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与肝肾亏虚、痰瘀阻络相关论述+血稠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与肝肾亏虚、痰瘀阻络相关论述一、高脂血症概述“高脂血症”与中医病证自1977年张镜人首先提

声明:《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与肝肾亏虚、痰瘀阻络相关论述 高脂血症的治疗》为网友时光挺欠揍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