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布斯的中国启示录 乔布斯不喜欢中国

(2011-10-18 10:20:33)
乔布斯的中国启示录 乔布斯不喜欢中国



eXT计算机公司、皮克斯公司,但据说NeXT销售惨淡。到1997年,NeXT被苹果收购,乔布斯回归。   彼时,没有多少声音支持乔布斯。在对他个人能力的质疑中,他执拗的个性和管理方式备受争议。比如,苹果公司的咖啡区从来不放甜甜圈,因为乔布斯不喜欢;没有人愿意和乔布斯同乘一部电梯,因为很可能会一言不和就被炒了鱿鱼。   乔布斯的老友曾这样评价他:“你永远不可能融入乔布斯的世界,你随时都可能说出一些让他轻视你的话。”   中国创新工场CEO李开复曾于1998年婉拒了乔布斯的盛情邀请。在他的印象中,乔布斯热爱自己的公司和产品,但性格暴躁,甚至狠狠辱骂过下属“这是屎”。   从一个侧面,这为后来外界热衷猜测乔布斯接班人的话题埋下伏笔:又是哪个天才,能俘获这个自信且偏执的天才的欣赏?争议中的魔术师、艺术家   乔布斯自传的出版将适时袒露他向外人封闭的内心世界,当然,用艾萨克森的话说,其中既会有乔布斯让人惊叹的激情和创意,也会有“他像被恶魔驱使一般”、让身边人感到狂怒和绝望。   事实上,乔布斯重新回归苹果之后,亦有人看到了他身上的转变。  在一次新品发布会后,乔布斯邀请约翰·梅尔登台演唱了他获得格莱美奖的歌曲《女儿》。乔布斯曾被外界批评对自己的私生女视而不见,但约翰这首歌曲提醒人们可能不是这样。“父亲应该善待你的女儿,”梅尔唱道,“女儿也希望得到你的爱。”   “乔布斯回复了以前所有的优点,甚至比以前更好了。”事后,美国记者这样写道。  用李开复的视角评价,乔布斯重回苹果后,成为一个更均衡、更好的领导者。一方面,乔布斯保持苹果在人机界面等领域的领先地位;另一方面,乔布斯针对用户的实际需要,用“均衡”而不是“完美”的思想对苹果产品进行全面改造。   没有这一转变,就很难有2001年的iPod、2007年的iPhone和2010年的iPad。  李开复形容道:乔布斯像一个魔术师。这意指,他可以驾驭电脑、操作系统、电信、音乐、动画等多个领域的先进技术,以及用户的需求和想象。   当然,对乔布斯的创新,业界也有质疑。  在离乔布斯逝世的5天后,10月11日,德国媒体披露了赞美之外的声音。批评者说,乔布斯专制地控制哪些程序能出现在供Iphone和Ipad下载软件的苹果应用商店中,支持所谓的“全球忠诚团队”——该团队搜寻泄露苹果公司机密信息的人(包括与该公司无关的人)。   自由软件基金会的理查德·斯托尔曼对乔布斯的否定更甚,他说,乔布斯是“将计算机的样子做得很酷、却剥夺了傻瓜们自由的先驱”。   不过,乔布斯生前的同事——包括乔布斯被披露曾欺骗过的苹果联合创始人沃兹,以及乔布斯的竞争对手们,无一例外对乔布斯的逝世表达了哀悼。沃兹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失去了永远找不回的东西。他投入大量精力去发展创意,为这个世界带来了很多活力。”   在绝大多数中外媒体看来,也正是乔布斯的独裁、专制,令他本人和苹果几乎完全融为一体,“可以说,乔布斯就是苹果”,而他所致力于将科技与艺术结合,使之成为了一位有远见的发明家。生死与家人相守的温情   最新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披露了乔布斯在最后时光中的生活。乔布斯的妹妹莫娜·辛普森说,“最后的几周里,乔布斯最牵挂的是那些依靠他的人:苹果公司的员工、四个孩子和自己的妻子。临终时,他语调温柔,饱含歉意。他为即将离我们而去而难过。”   对生死,乔布斯早有深刻的体会。他曾在上个世纪赴印度旅行,据说当时心灵被佛教彻底震撼。2005年,他在参加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时的演讲中这样描述死亡:“没有人愿意死, 即使人们想上天堂, 也不会为了去那里而死。但是死亡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终点。从来没有人能够逃脱它。也应该如此。因为死亡就是生命中最好的一个发明。它将旧的清除以便给新的让路。”   正是在此前一年,乔布斯被查出患有癌症。  与病魔不懈奋斗,并依然推出苹果新产品改变世界,是为多数企业家对乔布斯的尊敬和钦佩。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祎感怀地说:“从做人讲,乔布斯是一个激励。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商人。”   弥留之际,乔布斯婉拒了很多前来告别的朋友,他更想陪伴家人。而就在他逝世之后,乔布斯的亲生父亲阿卜杜法塔赫·约翰·钱德利才获知自己和乔布斯的父子关系。他透过媒体遗憾的表示,他为当年把乔布斯交于他人抚养的做法感到愧疚,但此时,他再也无法与乔布斯相见。   消息传来,万人唏嘘。 乔布斯和他的妻子在一起。苹果文化影响中国年轻人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邓媛发自北京莹莹烛火、淡淡花香。10月6日,在北京三里屯苹果专卖店前,两名“果粉”将蜡烛摆成苹果公司的标志,以寄托对刚逝世不久的苹果“教父”乔布斯的哀思。   有人睹物思情,一位身材魁梧的男子当即掉下眼泪来,他说,“苹果改变了我们许多人的生活”。  对前一天晚上还在摆弄iphone4,或用ipad玩耍愤怒小鸟的中国70后、80后,以及90后们,苹果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已是生活所离不开的工具。人们亲切地把工具的发明者乔布斯称为“乔帮主”,以彰显其在科技江湖的“老大”地位。   早晨在地铁里阅读ipad,下班后继续在班车上使用itouch。这是在国内某搜索引擎公司工作的齐云飞每天不自觉的旅途方式。   另一位使用iphone的80后董女士也有同感。“有时地铁里,手机一时不能收到信号,就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她说。而身边只要“滴滴”一响,几乎周围人都会埋下头去看手机,“很有意思”。   苹果不仅影响了不少年轻人的生活习惯,更重要的是满足了他们的新鲜感、时尚感。曾有一份调查显示,使用苹果产品的中国人以20岁至30岁的年轻人为主,苹果鼓励他们去追求创新、时尚。   “苹果做了什么之后,你会觉得世界本来就应该这样。”齐云飞表示,苹果产品的轻薄都曾震撼过他,“那么薄、那么小,拿着ipad,你会觉得未来已经来了。”   这种打动人的创意和设计似乎在苹果所有环节中都一以贯之。正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陈先生注意到,苹果推出新产品时,乔布斯往往都会请来演艺界或者时尚界明星助阵,以强化产品的时尚概念。   一位乔布斯的老友曾披露,即使在私底下,乔布斯总喜欢用布盖住新产品,然后再像演马戏一样揭开这块布,“他眼里总是闪烁着光芒,声音则充满激情”。“有这份投入,便不难想象,为什么每次苹果新产品出现都会做得跟看大片一样了。”齐云飞感慨道。   在一定程度上,乔布斯的设计和追求创新的品质潜移默化地带动那些为苹果拍手称赞的年轻人。在“乔帮主”逝世后,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的学生麦朗,想出了将一个乔布斯的侧影嵌入苹果标识中的设计,结果该图像立即在人人网上被疯狂转载,并被视为是缅怀乔布斯的最好方式之一。 一位“果粉”陈先生说,“苹果就是为满足移动时代的各种需求而生。那些被引诱或者被逼迫要移动上网的人,不是苹果产品的真正爱好者。”   另一位名副其实的“果粉”、汉庭酒店集团创始人季琦如是描述了自己成为“果粉”的过程——“我先是被苹果的设计所吸引,开始了解到乔布斯这个人,被他的天才、魅力所感染,然后就是被苹果的‘宗教’所俘虏,成了它每一款产品的忠实使用者。不仅如此,我还将苹果介绍给我接触到的每一个人。”   于中国“果粉”而言,还有一个对苹果产品的比喻深得人心,“它绝不只是一个工具,而像是接进了一个生命体。”   “想象一下,哪有一个产品的用户如此热爱自己使用的品牌。”陈先生说。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果粉”表示,用有想象力的视角去看待周围,这是乔布斯留给他们的珍贵遗产之一。 乔布斯的成功,启示中国创造更适合天才的“土壤”。图为上海去年7月开业的首家苹果旗舰店。中国等待“乔布斯” 中国的创新环境目前缺乏完整的系统性;而推动创新最首要的关键或许在与,要改变我们文化与教育当中,增加创新成本与限制青年人创造力开发的教育模式”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陶短房 实习记者邬骊发自渥太华、北京大师已去,一个时代谢幕。但对未来,拷问继续:谁会成为下一个乔布斯?  美国《华尔街日报》日前历数了各国有望成为“下一个乔布斯”的人选。在美国,候选者是与乔布斯有着相同辍学经历的“脸谱”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他同时亦是最被看好的候选人;而在中国,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云悄然入围。   但在盘点创新领域领军人物的同时,“乔布斯无法被复制”的呼声也充斥各种媒体。对此,北京大学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蔡剑解释道,每个时代都会有每个时代的“英雄”。他肯定地说,“下一个创新人才一定不能叫乔布斯”,“创新本来就是多变的,他(她)不可能非要遵循乔布斯的道路”。   但乔布斯式的成长轨迹却发人深省。经济学家马光远表示,乔布斯之意义在于给任何一个国家都提供了一个如何培养“乔布斯式”天才的制度性思考。这对正在“创新型国家战略指引下”发展的中国,更显得关键。美国“借力打力”的系统环境  那么,美国对乔布斯们提供了怎样的生存和发展“土壤”呢?  其实,乔布斯并非科班出身,也不是科技达人,他本人虽有多达313项专利,但大多属于设计、观感等领域,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站在巨人肩上”借力打力获得的:   第一次“苹果旋风”把世界带进家用微电脑和笔记本电脑时代,但真正的技术“大拿”是乔布斯的合伙人斯蒂夫·沃兹;第二次苹果复兴,靠的是“3i”奇迹,而打响头炮的ipod最初甚至不是苹果公司的构想,而是发明狂人兼音乐发烧友托尼·菲德尔天马行空的创意,在苹果的研究所、实验室和学院里,每天都在创造各种各样的技术狂想,甚至乔布斯去世的当天也未曾停止。这种“借力打力”需要完善、发达的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体制,从而使创新环境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   曾有人讥讽:“技术魔术师”的乔布斯是“最喜欢对高科技指手画脚的高科技盲”,在某种程度上这并非向空虚构。但不可否认的是,乔布斯的指点经常切中 肯綮,时有画龙点睛之手。而这,也与美国科学知识普及密切相关。   美国素来提倡挖掘动手能力,水暖、木瓦工、园艺、机械、电气等小修小补,一般家庭都可做到“不求于人”,自己改装过的汽车上路、飞机上天,也并非奇事。不仅如此,市场和社会对这种风气也给予方便、鼓励,从装修到业余航空,各种DIY服务配套齐全、方便。正是如此,在艺术或商业头脑发达的“门外汉”,也可以拿出“不那么离谱”、却有独特之处的灵感,或让专业人士产生跨学科、跨领域的奇思妙想。这是美国为创新打下的基石。 “创新就是要做少数派”   众所周知,苹果最初是诞生于车库的小公司。而乔布斯在公司起步之初,除了一个尚无同类产品可供参照的设计蓝图外,没有资金、没有成品、没有原料,但他先用样机打动了销售商,让销售商一次订购了50台,并声明“货到付款”;接着,他拿着销售商的订单跑去原料供应商那里赊账,并直接将电话听筒塞给对方,表明“有能力在交货后付清款项”;其后,几个公司创始人找来亲朋好友日夜赶工,终于抢在合同期内完成全部成品,挖到了第一桶金;再往后,更是凭借这一奇迹般的成功,吸引到更多的投资与合作伙伴。   在美国,起步于车库或类似环境、但终成大业的公司不知凡几,从比尔·盖茨到杨致远,从迪斯尼到惠普,这些如今响当当的名字,都是在一间间大同小异的车库里呱呱坠地的。如今,正在硅谷“孵化”的众多潜力之星,有些起步之初连车库也用不上,不会有人因此而看不起初创业者或他们的竞争能力,也不会有人因此戴上有色眼镜看货。换句话说,小企业在美国的注册、起步十分方便,即便失败也容易从头再来,而“卖预期”、“博创意”更是社会普遍认同的理念。可以想象,在这样一个适宜初创者“折腾”的氛围里,产生“苹果”与“乔布斯”的概率,自然很高。   乔布斯最伟大之处,是他“总想做些和别人不同的事”。  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祎认为:“创新就是要做少数派。”他几乎阅读了所有关于乔布斯的书籍和文章。他对《国际先驱导报》表示,360之所以当初坚持“免费杀毒”的路线,正是受到乔布斯精神的启发。文化培养是关键  而乔布斯之所以能成为乔布斯,还有制度和社会文化的“保护”。  乔布斯和苹果靠专利取胜:苹果公司有1820个专利,其中347项为今年申请,占总数19%。虽然数量看似不如拥有1.7万个专利和7500条申请中专利的摩托罗拉,或6000项专利的北电,但很多都属于重要的基础或前瞻性专利,如人机工程、触摸屏技术等。相形之下,劲敌谷歌就曾因在行业内根基浅薄,专业储备不足,陷入“卖的安卓系统越多,向苹果缴纳的专利使用费也越多”的窘境;而老搭档三星也因此曾大吃苦头。反过来,倘若美国不是个对专利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到无微不至、“山寨”成本高到无法承受的社会,被逼疯的只怕不是模仿者,而是乔布斯自己。   另一方面,每一次乔布斯所推出的,都是与众不同,但容易上手和流行的产品。他不模仿别人,只让别人模仿他——尽管那些模仿者有时做得很好甚至更好,但成功的总是乔布斯。说到底,这就是独创性,但倘若没有市场和社会的宽容与接受,倘若这个市场仍是“成熟第一”、“价格为王”的低端竞争市场,乔布斯和他的苹果能成功吗?   对创新的追求往往止于失败本身和对易实现利益的追求。这对2003年以来常去硅谷“充电”的蔡剑而言,深有体会。他坦言,一个区域的发展模式更多取决于其中聚集了什么样的人。最终源动力还是硅谷的开放包容文化,各路英才协同创新。   而在中国,“我们的文化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这本身就抑制了创新的发展。”周鸿祎讲道。因此,蔡剑一直以来提议,中国推动创新最首要的问题是“改变我们文化与教育当中增加创新成本与限制青年人创造力开发的教育模式”。   “现有的教育模式,比如中小学大量开展奥数培训,为提高升学去学,实际上知识层面上的东西跟实际应用中的思想是关系不大的。为了升学应试去做这些,其实是限制了青年的发展,同时,考试只是让年轻人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但在创新过程中通常是没有对错的,需要去尝试,而且要不怕失败,允许去探索,这跟考试的形式和目的势必冲突。”蔡剑说。 “乔布斯”诞生在中关村和深圳?  在业界都呼唤“乔布斯式”领军人物的背景下,中国已有城市开始着手培养“乔布斯”。  据国内媒体报道,宁波市新近出台了一份关于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培养的《意见》。从今年开始,宁波市将以5年为一个培养周期,在3个层次培养1400名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这一数字到2020年计划达到2800名。宁波此举被外界视为培养“乔布斯”的努力。   蔡剑认为,创新人才的培养的确需要一个鼓励创新的环境,但政府的角色不太适宜去直接培养人才,而是应该从政策出发,去营造培养人才的环境。针对投入培养的经费,蔡剑表示:“真正的创新人才不需要经费的投入,他是创造价值的,而光花钱培养不出来人才。”他说,创新真正的核心思想不仅是企业经营的创新,而是指整个思想层面、文化层面,不以创造利润为目标、而以推动社会进步为目的的创新。   “如果没有媒体、企业、政府等各方面共同努力来树立社会多元的价值观,乔布斯式的创新人才就很难在中国出现。”周鸿祎说。  对此,蔡剑表示赞同。但他同时对中国未来的创新发展感到乐观。“改革开放30年解决了中国发展的体制基础问题,在此基础之上,东西文化交汇的时代,只要国家发展不受停滞,中国在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方面都会有大的突破。特别是在教育,医疗,环保,能源等新兴产业领域会涌现出一批卓有成就的创新者。”他说。   以他所见,目前北京中关村和深圳已逐渐开始建立接班人选拔机制、长远的价值观、持续不断的增长性市场,未来伟大的科技公司在这两处“最有希望”。

苹果1997年推出的广告词这样写道:向那些疯狂家伙致敬。eXT计算机公司、皮克斯公司,但据说NeXT销售惨淡。到1997年,NeXT被苹果收购,乔布斯回归。   彼时,没有多少声音支持乔布斯。在对他个人能力的质疑中,他执拗的个性和管理方式备受争议。比如,苹果公司的咖啡区从来不放甜甜圈,因为乔布斯不喜欢;没有人愿意和乔布斯同乘一部电梯,因为很可能会一言不和就被炒了鱿鱼。   乔布斯的老友曾这样评价他:“你永远不可能融入乔布斯的世界,你随时都可能说出一些让他轻视你的话。”   中国创新工场CEO李开复曾于1998年婉拒了乔布斯的盛情邀请。在他的印象中,乔布斯热爱自己的公司和产品,但性格暴躁,甚至狠狠辱骂过下属“这是屎”。   从一个侧面,这为后来外界热衷猜测乔布斯接班人的话题埋下伏笔:又是哪个天才,能俘获这个自信且偏执的天才的欣赏?争议中的魔术师、艺术家   乔布斯自传的出版将适时袒露他向外人封闭的内心世界,当然,用艾萨克森的话说,其中既会有乔布斯让人惊叹的激情和创意,也会有“他像被恶魔驱使一般”、让身边人感到狂怒和绝望。   事实上,乔布斯重新回归苹果之后,亦有人看到了他身上的转变。  在一次新品发布会后,乔布斯邀请约翰·梅尔登台演唱了他获得格莱美奖的歌曲《女儿》。乔布斯曾被外界批评对自己的私生女视而不见,但约翰这首歌曲提醒人们可能不是这样。“父亲应该善待你的女儿,”梅尔唱道,“女儿也希望得到你的爱。”   “乔布斯回复了以前所有的优点,甚至比以前更好了。”事后,美国记者这样写道。  用李开复的视角评价,乔布斯重回苹果后,成为一个更均衡、更好的领导者。一方面,乔布斯保持苹果在人机界面等领域的领先地位;另一方面,乔布斯针对用户的实际需要,用“均衡”而不是“完美”的思想对苹果产品进行全面改造。   没有这一转变,就很难有2001年的iPod、2007年的iPhone和2010年的iPad。  李开复形容道:乔布斯像一个魔术师。这意指,他可以驾驭电脑、操作系统、电信、音乐、动画等多个领域的先进技术,以及用户的需求和想象。   当然,对乔布斯的创新,业界也有质疑。  在离乔布斯逝世的5天后,10月11日,德国媒体披露了赞美之外的声音。批评者说,乔布斯专制地控制哪些程序能出现在供Iphone和Ipad下载软件的苹果应用商店中,支持所谓的“全球忠诚团队”——该团队搜寻泄露苹果公司机密信息的人(包括与该公司无关的人)。   自由软件基金会的理查德·斯托尔曼对乔布斯的否定更甚,他说,乔布斯是“将计算机的样子做得很酷、却剥夺了傻瓜们自由的先驱”。   不过,乔布斯生前的同事——包括乔布斯被披露曾欺骗过的苹果联合创始人沃兹,以及乔布斯的竞争对手们,无一例外对乔布斯的逝世表达了哀悼。沃兹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失去了永远找不回的东西。他投入大量精力去发展创意,为这个世界带来了很多活力。”   在绝大多数中外媒体看来,也正是乔布斯的独裁、专制,令他本人和苹果几乎完全融为一体,“可以说,乔布斯就是苹果”,而他所致力于将科技与艺术结合,使之成为了一位有远见的发明家。生死与家人相守的温情   最新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披露了乔布斯在最后时光中的生活。乔布斯的妹妹莫娜·辛普森说,“最后的几周里,乔布斯最牵挂的是那些依靠他的人:苹果公司的员工、四个孩子和自己的妻子。临终时,他语调温柔,饱含歉意。他为即将离我们而去而难过。”   对生死,乔布斯早有深刻的体会。他曾在上个世纪赴印度旅行,据说当时心灵被佛教彻底震撼。2005年,他在参加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时的演讲中这样描述死亡:“没有人愿意死, 即使人们想上天堂, 也不会为了去那里而死。但是死亡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终点。从来没有人能够逃脱它。也应该如此。因为死亡就是生命中最好的一个发明。它将旧的清除以便给新的让路。”   正是在此前一年,乔布斯被查出患有癌症。  与病魔不懈奋斗,并依然推出苹果新产品改变世界,是为多数企业家对乔布斯的尊敬和钦佩。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祎感怀地说:“从做人讲,乔布斯是一个激励。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商人。”   弥留之际,乔布斯婉拒了很多前来告别的朋友,他更想陪伴家人。而就在他逝世之后,乔布斯的亲生父亲阿卜杜法塔赫·约翰·钱德利才获知自己和乔布斯的父子关系。他透过媒体遗憾的表示,他为当年把乔布斯交于他人抚养的做法感到愧疚,但此时,他再也无法与乔布斯相见。   消息传来,万人唏嘘。 乔布斯和他的妻子在一起。苹果文化影响中国年轻人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邓媛发自北京莹莹烛火、淡淡花香。10月6日,在北京三里屯苹果专卖店前,两名“果粉”将蜡烛摆成苹果公司的标志,以寄托对刚逝世不久的苹果“教父”乔布斯的哀思。   有人睹物思情,一位身材魁梧的男子当即掉下眼泪来,他说,“苹果改变了我们许多人的生活”。  对前一天晚上还在摆弄iphone4,或用ipad玩耍愤怒小鸟的中国70后、80后,以及90后们,苹果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已是生活所离不开的工具。人们亲切地把工具的发明者乔布斯称为“乔帮主”,以彰显其在科技江湖的“老大”地位。   早晨在地铁里阅读ipad,下班后继续在班车上使用itouch。这是在国内某搜索引擎公司工作的齐云飞每天不自觉的旅途方式。   另一位使用iphone的80后董女士也有同感。“有时地铁里,手机一时不能收到信号,就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她说。而身边只要“滴滴”一响,几乎周围人都会埋下头去看手机,“很有意思”。   苹果不仅影响了不少年轻人的生活习惯,更重要的是满足了他们的新鲜感、时尚感。曾有一份调查显示,使用苹果产品的中国人以20岁至30岁的年轻人为主,苹果鼓励他们去追求创新、时尚。   “苹果做了什么之后,你会觉得世界本来就应该这样。”齐云飞表示,苹果产品的轻薄都曾震撼过他,“那么薄、那么小,拿着ipad,你会觉得未来已经来了。”   这种打动人的创意和设计似乎在苹果所有环节中都一以贯之。正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陈先生注意到,苹果推出新产品时,乔布斯往往都会请来演艺界或者时尚界明星助阵,以强化产品的时尚概念。   一位乔布斯的老友曾披露,即使在私底下,乔布斯总喜欢用布盖住新产品,然后再像演马戏一样揭开这块布,“他眼里总是闪烁着光芒,声音则充满激情”。“有这份投入,便不难想象,为什么每次苹果新产品出现都会做得跟看大片一样了。”齐云飞感慨道。   在一定程度上,乔布斯的设计和追求创新的品质潜移默化地带动那些为苹果拍手称赞的年轻人。在“乔帮主”逝世后,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的学生麦朗,想出了将一个乔布斯的侧影嵌入苹果标识中的设计,结果该图像立即在人人网上被疯狂转载,并被视为是缅怀乔布斯的最好方式之一。 一位“果粉”陈先生说,“苹果就是为满足移动时代的各种需求而生。那些被引诱或者被逼迫要移动上网的人,不是苹果产品的真正爱好者。”   另一位名副其实的“果粉”、汉庭酒店集团创始人季琦如是描述了自己成为“果粉”的过程——“我先是被苹果的设计所吸引,开始了解到乔布斯这个人,被他的天才、魅力所感染,然后就是被苹果的‘宗教’所俘虏,成了它每一款产品的忠实使用者。不仅如此,我还将苹果介绍给我接触到的每一个人。”   于中国“果粉”而言,还有一个对苹果产品的比喻深得人心,“它绝不只是一个工具,而像是接进了一个生命体。”   “想象一下,哪有一个产品的用户如此热爱自己使用的品牌。”陈先生说。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果粉”表示,用有想象力的视角去看待周围,这是乔布斯留给他们的珍贵遗产之一。 乔布斯的成功,启示中国创造更适合天才的“土壤”。图为上海去年7月开业的首家苹果旗舰店。中国等待“乔布斯” 中国的创新环境目前缺乏完整的系统性;而推动创新最首要的关键或许在与,要改变我们文化与教育当中,增加创新成本与限制青年人创造力开发的教育模式”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陶短房 实习记者邬骊发自渥太华、北京大师已去,一个时代谢幕。但对未来,拷问继续:谁会成为下一个乔布斯?  美国《华尔街日报》日前历数了各国有望成为“下一个乔布斯”的人选。在美国,候选者是与乔布斯有着相同辍学经历的“脸谱”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他同时亦是最被看好的候选人;而在中国,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云悄然入围。   但在盘点创新领域领军人物的同时,“乔布斯无法被复制”的呼声也充斥各种媒体。对此,北京大学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蔡剑解释道,每个时代都会有每个时代的“英雄”。他肯定地说,“下一个创新人才一定不能叫乔布斯”,“创新本来就是多变的,他(她)不可能非要遵循乔布斯的道路”。   但乔布斯式的成长轨迹却发人深省。经济学家马光远表示,乔布斯之意义在于给任何一个国家都提供了一个如何培养“乔布斯式”天才的制度性思考。这对正在“创新型国家战略指引下”发展的中国,更显得关键。美国“借力打力”的系统环境  那么,美国对乔布斯们提供了怎样的生存和发展“土壤”呢?  其实,乔布斯并非科班出身,也不是科技达人,他本人虽有多达313项专利,但大多属于设计、观感等领域,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站在巨人肩上”借力打力获得的:   第一次“苹果旋风”把世界带进家用微电脑和笔记本电脑时代,但真正的技术“大拿”是乔布斯的合伙人斯蒂夫·沃兹;第二次苹果复兴,靠的是“3i”奇迹,而打响头炮的ipod最初甚至不是苹果公司的构想,而是发明狂人兼音乐发烧友托尼·菲德尔天马行空的创意,在苹果的研究所、实验室和学院里,每天都在创造各种各样的技术狂想,甚至乔布斯去世的当天也未曾停止。这种“借力打力”需要完善、发达的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体制,从而使创新环境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   曾有人讥讽:“技术魔术师”的乔布斯是“最喜欢对高科技指手画脚的高科技盲”,在某种程度上这并非向空虚构。但不可否认的是,乔布斯的指点经常切中

如今,我们向乔布斯致敬。

虽然一生中从未到访过中国,但乔布斯对这个时代认知方式、消费方式的重新定义和改变,让苹果产品所到之处都令人动容。

乔布斯曾有句名言:领袖和跟风者的区别就在于创新。于是,英才溘然长逝之后,世界都在询问:谁会成为下一个天才领袖?谁能成为下一个乔布斯?   苹果1997年推出的广告词这样写道:向那些疯狂家伙致敬。  如今,我们向乔布斯致敬。  虽然一生中从未到访过中国,但乔布斯对这个时代认知方式、消费方式的重新定义和改变,让苹果产品所到之处都令人动容。  乔布斯曾有句名言:领袖和跟风者的区别就在于创新。于是,英才溘然长逝之后,世界都在询问:谁会成为下一个天才领袖?谁能成为下一个乔布斯?   即便乔布斯难以复制,他所成长的“土壤”和培育创新的环境亦值得中国借鉴。乔布斯帝国的“中国镜像”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高少华发自上海10月6日中午,生活在中国上海的18岁高中毕业生杨力在睡梦中被电话惊醒,他被告知“苹果之父”乔布斯去世了。此前,杨力将自己编写的“无穷大画板”(THIX)程序发布在苹果应用商店(APP STORE)上,迄今全球已有近18000多名用户下载,包括来自美国、德国、伊朗的用户都在运用该款软件。正是通过“苹果”,杨力实践着自己的IT梦。   杨力为“乔帮主”的逝世难过不已,而他和他的软件,其实只是乔布斯帝国巨大影响力的一个微小缩影。目前,在中国,除了每天有无数的“果粉”们痴迷于苹果产品的魔力外,同时还有无数的互联网企业正在苹果的产业链上淘金,甚至还有不少企业家正在努力追逐着“复制苹果”、“超越苹果”的梦想……   虽然乔布斯一生从未曾到访过中国,但他改变时代的科技应用和理念早已在这里深入人心。苹果的“中国缘”始于30年前  其实,中国与苹果公司的联系可以追溯至乔布斯创业初期。  1982年,广东工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前身)花费30万元巨资购买了30台苹果电脑提供给自动化专业的师生用作科研。广东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余永权成为苹果电脑进入中国的“引荐者”,同时也有幸成为最早一批苹果电脑的使用者。余永权同学校的师生利用它进行计算编程,并利用到经济建设中,为当时广东一些企业做出巨大贡献。“当时苹果公司知名度远远不如现在,很多人对引进苹果有质疑,但使用后这种质疑彻底消失。”多年后回想当时情形,余永权如是说。   杨力的计算机课外辅导教师王颂赞同样对苹果记忆深刻。王颂赞是中国第一批专职辅导青少年学习计算机的教师。大约30年前,中国首台运用于青少年课外电脑教学的计算机,正是乔布斯公司出品的苹果电脑。王颂赞回忆,在30年的计算机青少年课外教学中,苹果电脑的发展历程有时会被当作教学案例,以此教育中国孩子去理解“具备原创能力的重要性”。   1984年2月16日,正值中国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王颂赞受命携两名学生前往上海市展览中心做电脑示范表演,等待一位特殊的首长前来参观,那位首长正是邓小平同志。当时邓小平观看了13岁电脑“神童”李劲运用苹果电脑演示会眨眼的机器人图像,在现场,邓小平抚摸着孩子的头说“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这句话后来影响了几代中国青少年的“电脑梦”。   乔布斯的苹果传奇还激励了很多中国知识精英的创富梦想。同是上世纪80年代,原新浪网创始人王志东在北京大学上学时,读到了一本影响了他一生的书:《硅谷热》。这本书描述了硅谷成长的动人故事,乔布斯无疑是其中的主角。10年后,王志东到硅谷的第一站就是拜访苹果公司。“我的硅谷梦其实是从乔布斯和他的苹果故事开始的。”王志东称。   “苹果魔力”数十年来就这样在中国用户心中生根发芽,茁壮生长。中国也由此成为当前苹果全球市场中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苹果最新财报显示,苹果2011财年第三季度在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地区的营收达38亿美元,同比增长6倍。中国企业“分一杯羹”   随着苹果旗下Ipod、Iphone、Ipad等系列产品的全球热卖,中国的制造企业也从中觅得了商机。许多中国企业围绕苹果业已打造的庞大生态链,积极投身“分一杯羹”。于是,“中国制造”在苹果产品上,印下了深深的中国烙印。   2010年,中国工人们为苹果组装了4660万部Iphone手机,近1500万台的Ipad平板电脑,还有大量Macbook笔记本电脑、Ipod播放器等产品,这些产品几乎全部由位于中国大陆的台资工厂生产。   而在2011年,仅苹果给富士康的订单就可能高达上千亿元人民币,如果算上广达、和硕、宸鸿、胜华等一大批工厂,苹果在大陆直接带动了数千亿元的产值,并解决了上百万人的就业。   除了这些“身材庞大”的IT代工企业外,许多并不为外界所熟知的一些零配件供应商同样依靠苹果而获得快速成长。证监会9月28日晚间公告,证监会发审委当天审核通过了苏州安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IPO申请。苏州安洁主要为笔记本电脑和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品牌终端厂商提供功能性器件生产及相关服务,而苹果公司正是苏州安洁最大的终端客户。去年,来自苹果的直接或间接收入比重高达48.8%。苏州安洁强调,随着苹果产品的全球风行,公司尽量将产能向苹果相关产品倾斜,这也是企业取得较高毛利率水平的原因之一。   还有诸多类似杨力的案例。几乎在一夜之间,越来越多的中国创业者开始利用苹果应用商店成为全球公司,他们开始竞相为苹果APP STORE开发各种各样的应用程序。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企业家正将苹果应用商店当作进入全球市场的敲门砖。”而对苹果来讲,大量中国应用程序开发商的出现,又使其产品更受中国消费者的青睐。   在近日于中国举行的“Macworld2011”展会上,Macworld总裁迈克表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移动互联网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这里有数以亿计的用户群,苹果产品的使用率和APP商店下载量与日俱增,与过去相比,越来越多来自中国的软件开发者正在ios平台上推出新的应用程序。”   游戏开发公司触控科技首席执行官陈昊芝估算,2010年苹果给开发者的分成约有27亿美金,中国开发者能拿到6%左右,即1.5亿元美金(约合10亿元人民币)。未来,中国开发者拿到的份额将会远远高于目前水平。颠覆产业格局的“中国门徒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100885.html

更多阅读

为什么我不喜欢拉塞尔-威斯布鲁克 威斯布鲁克中国行

每个球迷都会简单的不支持一个球员,无论如何都不会。对我来说,那个人就是拉塞尔-威斯布鲁克。我敢肯定我没法代表所有的马刺球迷,但我根本受不了拉塞尔-威斯布鲁克,而且我敢肯定,并不只有我一个人这么想。这并不是说我不喜欢任何的激情

乔布斯的中国启示录 乔布斯不喜欢中国

(2011-10-18 10:20:33)eXT计算机公司、皮克斯公司,但据说NeXT销售惨淡。到1997年,NeXT被苹果收购,乔布斯回归。   彼时,没有多少声音支持乔布斯。在对他个人能力的质疑中,他执拗的个性和管理方式备受争议。比如,苹

孩子喜欢把幼儿园的玩具带回家怎么办 小孩子不喜欢玩具

很多家长都经历孩子把幼儿园的玩具带回家的“事件”,作为家长我们该如何面对这样的问题呢?我们不妨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看看他们为什么要把幼儿园的东西拿回家,然后,再根据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原因分析  原因一:无意行为—

我看日企的中国白领 日企退出中国

前些天请了一个多星期的假,接受了一个对象为中国游客的导游培训。参加培训的人很多,大体上分为母语为日语以及母语为汉语的两组。母语为汉语的中国同胞们来自五湖四海,身份也不同,公司白领、留学生、老师、全职主妇等等都有。大家每天从

声明:《乔布斯的中国启示录 乔布斯不喜欢中国》为网友愿为果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