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akoff在他的巨著《女人、火和危险事物——范畴揭示了思维的什么奥秘》)的前言里宣称:“我们正处在思维研究历史的重要转折点,关键是要纠正我们两千多年来关于思维的错误观念。”(Weare at present at an important turning point in the history of thestudy of the mind. It is vital that the mistaken views about themind that have been with us for two thousand years becorrected.)我们把它作为认知语言学学习的引子。什么是认知语言学?它的认知理论基础是什么?它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又是什么?它的产生大致经过哪些过程?它产生的哲学、心理学等研究的背景是什么?经历了哪些过程?本讲拟说明这些问题。
一、认知语言学导论
1.1关于认知的含义
认知(cognition)一词最早源于拉丁语cognitio(the action or faculty of knowingor learning)。认知是与情感、意志相对应的心理过程的一部分。
1.1.1认知语言学中的认知是广义的认知
认知心理学关于认知有五种定义:(1)认知是信息加工;(2)认知是心理上的符号运算;(3)认知是解决问题;(4)认知是思维;(4)认知是包含感知觉、记忆、想像、概念形成、范畴化、判断、推理、思维及语言运用在内的一组能动的活动。(1)和(2)是狭义认知心理学对认知的理解,即一般所说的“信息加工论”,把人脑等同于电脑,这不符合认知语言学关于认知的理解。(3)和(4)指出了认知的核心是思维。(5)是广义认知心理学关于认知的理解,在认知语言学中,认知属于广义的,它是指大脑对客观世界及其关系进行处理从而能动的认识世界的过程,是通过心智活动将对客观世界的经验进行组织,将其概念化和结构化的过程。
1.1.2认知语言学相对认知过程来讲更注重认知结构
认知语言学注重研究认识事物的结果——认知结构,注重认知如何对世界的经验进行组织,从而形成有意义的概念和概念结构。(影响因素:人的生理构造、身体经验、观察/选择/注意力、图式/意象/隐喻/转喻等)
认知语言学是从认知的角度研究语言,特别注重认知与语言的关系,认为语言是认知对世界经验进行组织的结果。
分析:桌子下面有本书/?书下面有张桌子
1.2认知科学的基础
1.2.1哲学基础
新一代认知科学之前:Lakoff所谓的“客观主义认识观”,包括唯心主义(理性主义、先验论)与客观主义理性论(唯物主义经验论、逻辑实证主义等)。本质是“主观”和“客观”分离,“二元论”。
认知语言学:非客观主义认识观/经验现实主义(experientialrealism)认知论/经验主义,本质是主客观相结合。强调经验在人的认知和语言中的重要性。
1.2.2心理学基础
新一代认知科学之前:笛卡儿的唯理主义——“我思故我在”;早期经验主义者——“白板说”。
认知语言学:继承和发展了经验联想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一些成果(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主要贡献不仅在于它提供了研究认知内部心理机制的新方法——信息加工论,还在于它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受其认知过程的制约),崇尚皮亚杰的相互作用论,但否定了大脑作为机器(mind-as-machine)的论点。提出了“身在心中,心在身中”(themind in the body, the body in themind)的观点,认为大脑的认知是以自身为基础向外扩展的,(如“左、右”)大脑的思维开始于大脑所存在的、与外界发生作用的人自身。认知是人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和经验的结果,是人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产物。(如基本层次范畴)
1.3认知与语言观
传统语言观:自然语言具有独立于人的思维和运用之外的客观意义,词语也具有明确的、能客观描述现实的语义;物体有其独立于人之外的内在特性,语言就是表现其特性的外在符号;语言是封闭的、自足的体系。
语言研究:语言与客观现实的对应情况;语言是对客观世界的直接反映
新的语言观:强调人的经验和认知能力在语言运用和理解中的作用;语言是开放的、依赖性的;语言和认知不可分,(1)认知是语言的基础,语言是认知的窗口;(2)语言能促进认知的发展;(3)语言是巩固和记载认知结果的工具。
1.4认知语言学的内涵和研究对象
内涵:认知语言学研究人对世界的感知、经验、观察事物方式如何影响人们对语言的使用,特别是在同样符合语言规范的条件下如何选择不同的词与词语来表达非客观的意义。Cognitivelinguistics is an approach to language that is based on ourexperience of the world and the way we perceive and conceptualizeit.(Ungerer & Schmid,1996)
研究对象:(外延)两种语言认知观:(1)经验观,语言概念形成中的认知,包括基本范畴和意象图式与隐喻认知模式等,注重对实际经验的研究,从人的真实感知经验中推测人类思维中概念内容的特点;(2)突显观,语言使用和理解的认知过程,讲对所表达信息选择和安排,如“Thecar crashed into the tree.”
1.5认知语言学的性质及重要意义
1.5.1性质
(1)认知语言学是解释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力求用较少的规则解释较多的、表面上似乎不相关的现象,而且力求提出能独立论证的(independentlymotivated),而不是特设的解释。
(2)认知语言学是以语义为中心的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继承生成语义学语义才具有生成性的观点,认为词法、句法不是自主的,而是受功能、语义、语用等因素制约和支配的。
语义是概念化的,是人们关于世界的经验和认识事物的反映,与人认识事物的方式和规律相吻合。它不区分语言意义和语用意义,而是探索意义在大脑里怎样建构,研究原型理论、范畴化、概念形成的过程和机制。句法上,对同一真值事件的表达,因观察者的角度、注意焦点等的不同而在大脑中形成不同的意象,反映对事物不同的认知。相似的意象又抽象出图式,一个图式是一个完形,可以不断被隐喻引申用来构造相似的概念。
(3)认知语言学是共性语言学。“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的认知心理不仅古今相通,而且中外相通。”(沈家煊1998)——力求“独立论证”。
1.5.2意义
(1)可以解释汉语以前尚未解释的现象。
(2)将过去零散的解释研究上升到认知的高度,理论化、系统化。
(3)语言教学。
1.6研究方法p14
二、认知语言学的产生与创立
2.1早期研究
(1)霍布斯(T.Hobbes)和洛克(J.Locke)为代表的联想主义心理学。(17C——19C)冯特(W.Wundt)为代表的思维心理学。P16
(2)考夫卡(K.Koffka)和科勒(W.Kohler)为代表的完形心理学。强调思维活动的整体结构,认为心理现象最基本的特征是在意识经验中所显现的结构性和整体性,强调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心理过程本身具有组织作用。
2.2重要发展——未收到重视
(1)维果茨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区分低级心理机能(生物进化结果)和高级心理机能(历史发展结果)。
最早提出“内化”理论:外部形式的活动→概括化、言语化、简缩化→内部活动
(2)皮亚杰——相互作用论
皮亚杰的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适应和平衡四个方面。
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首先是动作,其次是形象,最后才是语言。语言的使用是和认知能力中的象征功能的发展相联系的。语言能力是建立在认知能力发展的基础上,而不能超越认知能力的发展。(-ed)
2.3重新提出
20世纪50——60年代,心理和认知的研究重新得到重视。两个原因:(1)乔姆斯基生成语法理论的提出。(2)维果茨基著作《思维与语言》的重新发表。那些认为机械主义和心灵主义太偏颇的语言学家又重新重视维果茨基的“外部动作内化”和皮亚杰的内外因相互作用论的研究,这些关于思维的理论成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出发点。
此外,认知心理学继承了完形心理学关于内部心理组织的一些观点,重新恢复了对内部心理机制的研究。它认为表象的实质是一种类比表征,与外部客体有着同构关系,这种同构关系不是直接对应关系,而是有着认知的加工。它的关于概念形成中原型范畴说对后来的认知研究有很大影响,但把人脑看作信息加工系统有局限。
2.4其他学科的贡献
2.4.1源于哲学家的范畴理论
维特根斯坦(L.Wittgenstein,1953)——“游戏”范畴。范畴成员之间没有共同的特性,而只有多种方式的“家族相似性”。范畴之间没有固定的、明确的边界。范畴成员不具有同等的地位,有中心成员和非中心成员的不同。
奥斯汀(J.Austin)——词汇研究,“一个词的各种意义构成一个范畴,各意义之间不是具有相同的特征,而是以某种方式发生联系。”区分核心意义和扩展含义。(如healthy)奥斯汀还认为概念结构是将人们对人体的认知投射到对其他事物的认知的结构。(如Thefoot of a mountain, the foot of a list.)
2.4.2源于认知人类学家的基本范畴和原型理论
2.4.2.1.基本层次范畴
罗杰·布朗(RogerBrown)观察到,一件东西在范畴等级中可以有不同的名称,而某一范畴等级的名称具有优先地位(superiorstatus)。这一等级范畴就是基本层次范畴。并归纳出基本层次范畴的三个特征:(1)(2)(3)p22后来罗施(E.Rosch)和默维斯(C.Mervis)在对“家具”范畴的研究上进一步总结了基本层次范畴的特点:(1)(2)(3)(4)(5)(6)p23。
2.4.2.2原型
劳恩斯伯里(F.Lounsbury)亲属称谓体系研究指出:同一范畴的称谓具有焦点成员和非焦点成员之分。(如uncle)
柏林(B.Berlin)和凯(P.Kay)颜色词研究,发现颜色词具有基本颜色词。基本颜色词具有以下规律:黑/白>红>黄/蓝/绿>棕>粉/橙/灰/紫。这些典型颜色叫做原型。
后来,罗施将前人对具体问题的范畴和原型研究普遍化、理论化,认为原型(prototype)施人们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cognitivereference point),建立了“基本范畴和原型理论”。
2.5认知语言学的形成
2.5.1开端
认知语言学形成发展的直接动力来源于语言学本身,特别是语用学和生成语义学派。
2.5.1.1语用学的贡献
(1)从单独研究语言到研究一定语境中的语言。
(2)用含意推理解释语言理解,不仅提出了由句子意义向会话含意的推导,而且提出了会话含意的推理的原则。
(3)将隐喻纳入语言研究范围。
2.5.1.2生成语义学的贡献
生成语义学认为,语义部分才是句法生成的基础,句法不是自主的,不能独立于语义,而语义也不能独立于人的认知。(莱考夫、麦克考利、罗斯)
2.5.2发展
认知语言学在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大的发展。
(1)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By)从隐喻的角度探讨语言的本质,证明语言与隐喻认知结构的密切相关性。a认为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b提出了“经验主义语义观”c阐述了人类隐喻认知结构是语言、文化产生发展的基础,而语言反过来又对思想文化产生影响的互相参照论。
(2)经验主义语言观:感知器官及其运作环境直接影响到思维和语言;客观事物只有被大脑感知才能获得意义;推理受制于人的生理基础、认知能力、社会文化、经验等;人类的理性是富有想象力的,隐喻的,并与人体具有内在的联系。
(3)1987年,三部有影响的著作:约翰逊《心中之身:意义、想像和理解的物质基础》;兰盖克Langacker《认知语法基础》(Foundationof cognitive grammer);莱考夫(Lakoff)《女人、火、危险事物》(Women,fire anddangerous things)标志着认知语言学的形成。
2.5.3确立
其成熟的重要标志是1989年春,由R.Dirven组织在德国杜伊斯堡举行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会后,于1990年出版了《认知语言学》(CognitiveLinguistics)杂志,成立了国际认知语言学会(International Cognitive LinguisticsAssociation)。
整理:肖任飞 编辑:董祥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