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鹅潭——源于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
在明代正统年间,广东南海连接发生了几场天灾,人民生活异常困苦。可是残酷的官僚和地主并没有因此减轻对农民的剥削,反而变本加厉地压迫农民,终于一名叫黄萧养的南海冲鹤堡青年因不堪忍受剥削愤然揭竿起义。因顺应民意,短短一个月内竟聚集了万余人,他们越战越勇,浩浩荡荡地打至广州。第二年的六月,起义军用战船300多艘在白鹅潭的江面上打败了来自广西前来镇压的官军。传说在这次战斗中,两只经常在江面随意游弋、时隐时现、被视为“神鹅”的大白鹅竟然为黄萧养战船引航导路。因寡不敌众,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还是被明军镇压下去,黄萧养战死。然而在民间,则传说当他撤退到珠江边,在“前无去路,后有追兵”的紧急关头,两只美丽的大白鹅从江心浮出,游至江边,伸颈拍翼背着黄萧养向江心游去,消失在茫茫迷雾中。以后,人们根据这个神话把这里的江面称为“白鹅潭”。
历史沿革
到清道光时,白鹅潭一带因数千妓船聚集而变得非常热闹。花船极华缛,对列成行,用板排钉连成路如平地,皆用洋锦毡氍铺垫,疑在陆上。船上海鲜美食,乐曲戏班,莺歌燕舞,风情万种。每当明月初升,晚潮乍起,公子哥儿流连于此,笙歌彻夜。后花船遭火灾,被焚烧殆尽,昔日风光不再现。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沙面沦为英、法租界,白鹅潭成为帝国主义军舰耀武扬威的地方,并在南面码头上,建一日字方亭称“绿瓦亭”,专供外国人上落船之用。1949年10月1新中国成立,沙面真正回到了中国人民的怀抱,鹅潭回复平静。当时还有很多人以船作居所,被称为“水上人家”。在50年代时周恩来总理南下视察珠江,决定由中央拨款,兴建住宅,让水上居民上岸定居。在绿瓦亭外水面上,建造“鹅潭酒舫”,接持中外游客品尝广州名菜美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