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泉州涂门街观赏文化古遗存2014年春节 游览泉州博物馆的作文

泉州涂门街全长1005米,集商贸、旅游、文化为一体,是全国第一批“购物放心一条街”。沿街有清净寺、孔子文庙、通淮关岳庙、东观西台、祖闾苏、世家大厝、棋盘园、东鲁巷、三十二间巷等古代文化遗存。儒家、道教、伊斯兰教的建筑紧紧相挨,体现出泉州世界宗教博物馆的独特魅力。

涂门街又叫“土门街”,因为旧时传言,建造东西塔需要许多土石,涂门街就被用来承载储存建塔土方。涂门街是通往古泉州七城门之一——通淮门的街道,俗称涂门,又称通淮街。涂门街地处中山路中段,西接新门街,向东延伸至涂门城脚。在历史上曾被称为“半蒲街”。“半蒲街”有两种意思,其一是北宋期间,涂门街上建起一座宏伟的回教寺院———清净寺,以便回民的宗教活动,当时很多阿拉伯人聚集在寺院的周围,其中不少是姓蒲的,该街也就被称为“半蒲街”;其二是宋元之际,阿拉伯后裔、泉州著名历史人物蒲寿庚府第的范围占有大半条涂门街,因而该街历史上有“半蒲街”之称。


涂门街是一条拥有浓厚文化积淀、融合中西建筑文化、具有闽南风格的千年古街,发挥着独特的环境优势,为现代商业繁荣注入生机,是泉州最繁华的街道之一。涂门街处于城市商圈中心,连接了中山路、打锡街、温陵路、百源路的交通动脉,每年5000多万的人流量,吸引了100多亿的商机。涂门街的中闽百汇购物有限公司属新型百货零售业,在泉州市区、安溪县、泉港区、漳州市、惠安县、厦门等地设有分公司。公司先后被国家商务部、中宣部等八部委授予“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店”、“百城万店创品牌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1996年,涂门街经历了旧城区的改造建设,修建了宽敞的道路和闽南特色的建筑楼群,融合中西建筑文化的闽南古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有机结合,其建筑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泉州宋元时期的繁荣景象,漫步涂门街仍可感受到那份古朴的街韵。涂门街拥有悠久的历史沉淀,孔子文庙、通淮关岳庙、清净寺三教合一的城市旅游文化中心地位,加上以时尚为主的各行业高密度分布、人车流量密集等特征,被赋予“帝王商业街”的美誉。

文庙涂门街有很多古迹。第一座为文庙,位于在涂门街百汇旁边。文庙现占地40亩,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庙的西庑现在建起“泉州历史名人纪念馆”;东庑则为“古代教育展览馆”,在那里可领略“人文之胜,甲于闽省”的泉州古风。立于大成殿正中的孔子讲学的雕像,体现了这一位“至圣先师”的亲和与深邃。文庙是一处弥漫着浓浓的文化气息的休憩场所,让工作疲惫的人们在此找到了一份难得的舒心和恬静。如今的文庙,不再是当年书声琅琅的“夫子庙堂”,而成了一个大型的文化广场,休闲场地达到1.5万平方米。 




文庙始建于唐开元末年,当年宰相张九龄题匾“鲁司寇庙”。北宋太平兴国初年移建文庙于此,其后几经修缮,规制逐步完整,规模不断扩大,占地面积近百亩,形成了以儒学为中心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东南沿海东南亚地区广为传播。文庙建筑格局宏伟,殿宇壮丽,为江南较大的文庙建筑群,建筑风格在全国现存孔庙中罕见。



泉州文庙主要特点:一是大,如同明代蔡清所说“盖举闽之学宫,未有若斯之盛者”,居八闽之首;二是附属建筑多,宏伟繁复,占地百亩,体现了当时泉州“诗书弦诵之风”的兴盛、泉州人对于文化教育的格外热衷、以及对于孔子的敬仰和崇拜。


  泉州文庙在唐朝始建于衙城右侧,名为“鲁司寇庙”(孔子家乡在山东鲁国,官职司寇),唐玄宗时的宰相张九龄题写了庙的匾额,北宋太平初年(976———981年)移建现址。此后,文庙较大的修缮和扩建有19次。它按照“左学(即府学)右庙”建制,逐渐建起明伦堂、大成殿、东西庑、棂星门……建起明伦堂周边的15座先贤专祠……成为荟萃了宋、元、明、清建筑形式的庞大建筑群。


游览泉州涂门街观赏文化古遗存(2014年春节) 游览泉州博物馆的作文

主体建筑大成殿重檐庑殿式结构,代表当时最高的建筑规格,泉州目前仅存这种建筑结构一处。它四坡顶五脊,正脊两端雕饰双龙抢珠,其他各脊用泥塑、瓷雕、彩绘装饰着飞禽走兽、农耕狩猎、草木花卉……极具闽南建筑艺术特色。大成殿的殿身为斗拱抬梁式结构。48根承托的白石柱和8根石雕盘龙柱,雄伟而古朴。

清康熙皇帝的御书“万世师表”和雍正皇帝的御书“生民未有”匾额,悬挂在横梁之上。据说历代皇帝的御书还有乾隆的“与天地参”、嘉庆的“圣集大成”、道光的“圣协时中”、咸丰的“德齐帱载”、同治的“圣神天纵”、光绪的“斯文在兹”、宣统的“中和位育”。帝皇的钟爱有加,显示了一种极高的规格。殿内陈列的文物主要是铜祭器和鼓乐器。穿行在编钟、编磬和各种鼓乐、吹奏乐器中,耳畔如闻鼓乐之声,眼前恍若可见舞者手执玉笛和龙仗羽发翩然起舞。殿前有露台,须弥座束腰嵌有莲花、扶桑、山茶、牡丹、芙蓉等青草石浮雕。台前为拜庭,庭中有半月形泮池,上有梁式石桥。

  泉州人似乎果真得到文庙和府学的培养和熏陶。历代从这里走出成为进士的,唐有16人,五代有11人,宋有872人,元有3人,明有664人,清有248人,现在文庙西庑名人纪念馆里的人物就有不少“毕业”于文庙府学。文庙还有不少趣闻。徐弦曾在《稽神录》里记载:文庙曾庭生有皂荚,荚数多少,“每应州人举进士之数”;还有历史记载,讲堂下池产双头莲花,梁克家曾在此读书,这年乡试名列第一得解元,第二年廷试第一,不十年位至宰相。文庙里具有象征含意之处就更多了。如泮桥上的石桥横铺长形条石72块,象征孔子72弟子。外行第7条石断为两截,象征被逐出孔门的叛徒樊迟。桥上两旁的栏柱雕有石象,象征太平盛世。再如文庙棂星门的命名,“棂星”即天上的文星,象征孔子和他的弟子——自然还包括进出此门的泉州人和所有人,都是星宿下凡的天才。大成门取孔子思想集古代圣贤学说之大成之意。凡此种种,可谓用心良苦,寓意深长!

  



东观西台位于涂门街南侧的“羊公巷”和“大郎巷”之间。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东观西台建筑原为明朝进士、翰林庶吉士、监察御史吴龙征府第。因吴龙征官居东观侍读、西台御史,故其府第立匾“东观西台”,由地望沿袭为地名,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了。吴龙征执法于西台,不畏权贵,整肃朝仪,所以人们以所戴豸冠来赞扬他。衣锦还乡后,在故里起建府第,悬额“东观西台”,周围建有环绕的房屋百间,自号“百鸟朝凤”。现在吴氏大宗祠还保留着一副对联:东观读书荣分雕锦;西台执法望重豸冠

晋代衣冠南渡,中原吴氏南来散居晋江一带,支脉繁多。清光绪年间,泉州各地吴氏宗亲共议欲兴建府级吴氏大宗祠。吴龙征的九世孙吴朝诠慨然将其“东观西台第宅前三进”献给族人改建宗祠,留后一进自居。于是族人在1890年4月开始改建,历时5年完成。当建至第4年时,晋江钱头村人吴鲁(字肃堂)以光绪庚寅一甲一名进士殿选状元,为闽南吴姓千百年来所未有,族人额手称庆,遂加速完成宗祠建筑,并于祠前竖起状元旗杆。



  东观西台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由门厅、中厅、大厅及两廊组成,内部木雕构件精美。东观西台还藏有清代吴拱震、状元吴鲁、进士吴增撰的书法碑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东观西台原府第与吴氏大宗祠的建筑既保存明代官邸特色,又具清代建筑特色。规模宏大,祠宇不凡,建筑艺术集闽南木、泥、石、砖传统技艺于一体。“文革”中许多文物几近湮灭。1992年被确定为市级文保单位。

在涂门街改建后,一些社会贤达和吴氏族人发起重修吴氏大宗祠的倡议,于1999年10月动工,历时一年多竣工。全宅分四进,前三进清代宗祠建筑,抬梁木构架雕梁画栋,为闽南现存木构木雕之精品。石砖外墙沿用泉南民间多种用材传统手法,白条石底座上封砌红色墙面,砖色调质朴庄重。门廊结构丰富多彩、富丽堂皇。一至三进内庭可容三千人祭祀活动。其第四进保留明代官邸特色,是不可多得的明制官宦宅第。其附属工程,门前照墙福禄寿和合构图,含意深远,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世家大厝坐落在泉州市涂门街关岳庙西边,是一座具有闽南地方特色的古大厝。关于世家大厝,有着一段曲折而又委婉动人的故事。

 斯里兰卡官员来泉州寻访古锡兰王子足迹
据2000年4月27日中新社消息,斯里兰卡(古称锡兰)佛教部副部长艾德维拉·普列马拉特尼一行,日前抵达泉州。据悉,普列马拉特尼此行的主要目的是拜访生活在泉州的锡兰王子后裔,并实地考察锡兰王子及其后裔遗留在泉州的史迹。
  普列马拉特尼一行参观了位于泉州市区涂门街的世家古大厝,并拜访了锡兰王子后裔许世氏家族。在泉州海交馆普氏就锡兰王子后裔在泉州的学术专题,与该市专家学者座谈。500年前的明朝年间,锡兰国王子世利巴交喇惹出使中国,因故未能回国,最后定居泉州,并在当地娶妻,繁衍生息。其后裔取王子名字的第一字“世”字为姓。

  普列马拉特尼说,斯里兰卡政府非常重视锡兰王子在泉州的史迹,特地通过此行来实地考察证实中斯友好关系的一段历史佳话。泉州海交馆馆长王连茂指出,中斯学者应携手考证,尤其是斯里兰卡应提供有关的佐证史料,最终确证锡兰王子及其后裔在泉州的历史,并希望斯方充实相关文物,共同在世家古大厝开辟中斯友好关系史博物馆,普列马拉特尼表示赞同。

锡兰王子故居
锡兰,是斯里兰卡的旧称。史书记载,远在公元4世纪末,晋孝武帝时,锡兰就派沙门昙摩携带玉佛一尊来访中国。中国高僧法显,亦于义熙六年(410年)到达锡兰,取回佛教典籍多种。《明史》卷三二六《外国传·锡兰山》载:“天顺三年(1459年),王葛力生夏刺昔利巴交喇惹遣使来贡,嗣后不复至……”据考证,锡兰王子世利巴交喇惹因王位被外侄继承,不能回国,留居泉州,并取“世利巴交喇惹”名字的第一个字“世”为姓。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世家就出了举人“世寰望”,名列洛阳桥畔蔡襄祠内的“泉郡守五岳蔡公德政碑”。清初又出了著名举人世拱显,乾隆《泉州府志》载:“世拱显,字尔韬,号小山,晋江人,本锡兰山君巴来耶(即巴交喇惹的音译)公之后。康熙癸巳恩科举人……”《泉州府志》及《晋江县志》还记载世家四位节妇:世华妻童氏,世哲侯妻柯氏,世宗煊妻蔡氏和世恭观妻陈婷娘。世氏家族在明清成为泉州一大望族。清雍正年间,泉州郡守郭公延修府志,举乡入宴,世拱显人正宾席……其后,世氏家族的状况长期不为外界所知。

1985年,文化部外联局亚洲处向泉州晚报社转达斯里兰卡寻找锡兰王子后裔在泉州之事,才引起文史界的关注与兴趣。1996年12月,泉州考古工作者在东岳山麓世家坑发现有关锡兰王子后裔的墓碑石刻,特别是“明使臣世公孺人蒲氏墓孙华立”以及“通事世公慈淑谢氏墓”的明代墓碑,证实锡兰王子后裔墓群在泉州。
据其后裔介绍,“许世”家族世代相传,其祖先是从锡兰来的,先世姓“世”,祖墓在泉州东岳山“世家坑”。祖上多单丁过代,至世隆这一代仅有三女而无男丁。于是,世隆将其女儿(世益娟)招许姓(名闯)入赘,并申明其后世应姓“许世”。从此,“许世氏”就在泉州继续传承锡兰王子的香火。


锡兰王子故居世家大厝坐落在泉州市区涂门街关岳庙西边,是一座具有闽南地方特色的古大厝,大约建于明末清初。为四进三开问硬山式建筑,原有四落四雀翼(榉头)三庭井,东侧附有一连七间护厝,并配有天井、水井,后花园。占地面积78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638多平方米,现除第四进已毁外,其余三进虽几经修葺,局部略有改观,但尚基本保持原来的格局与风貌,且二进的大房为了防盗,作梁密檩结构,这在泉州的古大厝较为罕见,实属珍品。
1998年6月泉州发现锡兰王子世家后裔时,泉州旧城区涂门街关岳庙片区改造拆迁进入最后几天。位于涂门街118—120号的林家大厝,也被列入拆迁计划中,墙上已刷上“拆”的大红字样,限至6月25日拆迁。厝主林先生开始为搬家做准备,无意中翻动家传几百年的老房契,发现林家世居几代人的老房子,竟然曾经是锡兰王子故居。从房契可知,林家居住的这座古大厝是其祖父在光绪十一年(1885年)从阮鼠世、阮铜世手中买来的,而阮姓人家是从世家手中买来的。林家现存“房契”两份,一份是世家把该大厝典给阮氏时所立,另一份是卖断给阮氏的。在卖断的那份“房契”上写着:“……有承祖父遗下已置厝屋一座三间张四落四雀翼一水井左畔空地护厝一连七间水井一口厕池一所坐在思义铺通淮街负北拱南……”房契的最后写有立契人:世铨观、世榜观、世培观、世炳观。经专家鉴定,林先生所提供的两份乾隆年间“房契”确系真品。房契上盖有20世纪50年代“泉州市人民政府验证”的公章,契据描述现存古大厝也基本相符,从而证实这座古大厝确是锡兰王子世家后裔故居。
2001年6月,泉州市人民政府将这座世家古大厝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竖立文物保护标志碑。正面镌刻“锡兰侨民旧居”六个大字;背面碑文日:“明天顺三年(1459年)锡兰王子出使中国,后因国内变故,王子侨居泉州,取世为姓,繁衍为明清望族。该世家大厝建于清初,四进单护厝,具有闽南建筑特色,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后易姓而居。是泉州与斯里兰卡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泉州发现锡兰王子后裔的消息传到台湾后,台湾世氏后裔欣喜若狂,连夜召集家族成员会议,并派人携《世家族谱》前来泉州寻根。“文革”期间被付之一炬的《世家族谱》的另一珍本,竟然完整地保存于海峡对岸。这本修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世文莱亲笔所撰的族谱,记载了锡兰王子在泉州的历史,特别提到第十五世世振治,于道光年间抵杭州表亲杜中士(翰林院庶吉士杭州督粮道)处,后返泉途中“被洋贼剥抢一空,东渡台阳(台湾)彰化、高雄授徒”,从此世氏在台湾繁衍生息。
随后斯里兰卡国家宗教部部长组团访问泉州,并邀请锡兰王子后裔访问斯里兰卡。泉州拟将与斯里兰卡结为友好城市。

(以上世家大厝文字说明根据2000年4月27日中新社消息)


棋盘园在涂门街通往迎津街之间,南北走向,巷子较为狭小,现两侧多为商铺和民房。棋盘园得名源于宋末元初泉州市舶司、福建行省中书左丞蒲寿庚。在泉州海外交通史上,“蒲寿庚提举泉州舶司,擅番舶利者三十年”。涂门街的棋盘园相传是一副用真人下棋的棋盘。
蒲寿庚原是阿拉伯富商,据泉州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办的资料记载,他掌管泉州市舶司三十年,从政又经商,作为当时泉州港的实力派领袖,经济基础十分雄厚。相传在泉州城南一带,东至涂门街,西至溪亭,南至今泉州七中,北至涂山街,周围约三百亩,均为蒲寿庚府邸。内有花园、棋盘园、书轩、讲武场、厨房、祠堂等。


上图三十二间巷头的一座老厝,和当时建筑原型较为接近,房门窄小专供美女出入

宋元时代,弈棋风盛,蒲寿庚为娱宾客,在花园北面辟出一块地为棋盘。棋盘东西长100米,南北宽60米。然后,他从民间选出32名美女为棋子,分为两队,各穿红黑二色衣裙,头顶大簸箕,上面写有“将士相车马炮卒”等字样,以充当“棋子”。美女们站在棋盘上,根据对弈者的口令移动。为了给美女们提供住处,蒲寿庚特意修建了三十二间房子。这条美女云集的小巷,由此得名三十二间巷。如今的三十二间巷,还不到一百米长,建筑多为新修的私宅,仅剩巷头的一座老厝,和当时建筑原型较为接近。这处屋子最大的特色在门上,古厝整体高度偏低,特别是大门和里面的房门都十分窄小,宽度约40厘米,高度约170厘米。身材高大的人进门得蜷缩身体,只有身材娇小的美女才能进,可见当时美女也是以瘦为美的。

祖闾苏民居坐落在涂门街胭脂巷内,现存大厝四座,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第一座大厝为泉州近代文化名人苏大山故居,该舍名曰红兰馆。大厝红色壁砖与出砖入石墙壁,燕尾脊屋顶,是明代闽南民居风格。



第二座大厝为燕支苏氏宗祠,堂号绥成堂。宗祠大厅有一宋代古井,古时传说井水为胭脂色,故曰“胭脂井”。



第三座大厝的堂号是玑琛堂。第四座大厝的堂号是五瑞堂。其中燕支苏氏宗祠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始建,多次重修。其余民居三座,均为三开间、单护厝、偏大门。

胭脂井存苏祠内。胭脂巷的名称有多个版本。元代时,它被称为“燕支里”,巷中的祖闾苏古厝群,是北宋政治家、科学家苏颂居住在燕地的支派后裔,于元代南下在此定居所建。到明代,巷子改叫“燕支巷”,清代以后才统称“胭脂巷”。为什么叫胭脂巷呢?据说,元代初年,燕支苏氏始祖苏唐舍及其后裔在此聚居。至明代嘉靖年间,始建苏氏宗祠,宗祠内有三口水井,传说水井的水是粉红色的,也有人说水井深,水为白色,但从井口朝下看整口井都是红色的,于是人们把井称为胭脂井,小巷也因此得名。


上图燕支苏氏宗祠堂里,一口宽近一米的六角形胭脂井匿于长案桌下

  祖闾苏建筑群为联翩四座,均为三开间,占地近万平,有照墙、花园、亭榭等。在其中一屋的天井里,花、鸟、鱼和小假山在午前日光的照射下与红砖房融为一体,颇有大户之风。宗祠堂里,一口宽近一米的六角形水井匿于长案桌下。经考,此井或为宋代水井。“井水清澈,常用来拖地。”至此,加上宗祠门前一口荒废多年的古井,宗祠内的三口水井已发现两口。


 

祖闾苏民居是北宋著名政治家、科学家苏颂后裔于元朝初年以后形成的聚居地,其先人信奉伊斯兰教,累世与阿拉伯人联婚。据苏氏族谱记载,整个元代,苏家从一世祖到四世祖,四代老祖母都是阿拉伯人,历代先祖亦有不少娶了阿拉伯后裔女子为妻。据说由于累世通婚,在燕支苏氏后裔中就有两种非常显著的遗传特征:一是泉州俗语中的“苏家鼻子与丁家胡子”,这苏家鼻子指的就是燕支苏后裔鼻子的特征;二是苏氏后裔由于远亲结合的优化,多为长寿家族。

  通婚让文化融入建筑。与阿拉伯人通婚带来的变化不仅融入后代的血缘中,还渗入了祖闾苏的建筑特色中,青蓝色的窗户,黑漆的大门都运用了阿拉伯最崇尚的颜色,但是前院后院的格局却又是中式的风格。宗祠正门上没有汉人祠堂传统的彩绘门神,而是写上联语,过年也不贴桃符。

  祖闾苏民居是泉州多元文化在一个宗族中和谐交融、集中体现的典型代表,是海上丝绸之路交流的结晶及遗存的重要史迹之一;是台湾同胞祖籍地的实物见证。


通淮关岳庙我们继续前行,看到街对面有一座香火鼎盛的庙,这就是泉州著名的通淮关岳庙。当年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因信服关羽,下令泉州七座城门都要建关帝庙,但是刚经历过战火的人们没钱修建关帝庙,于是只好把以前拜水神的庙改成了关岳庙。虽然经历600余年的历史变迁,但是关岳庙依旧香火旺盛。这里不分年节平日,香火始终旺盛,体现了闽南人对关帝虔诚的信仰。


通淮关岳庙地处涂门街中段北侧,始建于南唐—宋代,此庙原是奉祀关圣帝君(俗称关帝、关公),民国
初增祀岳武穆(即岳飞)。关岳庙正位左为关圣帝君,右为岳武穆王,以张飞、赵云、王浚、谢玄、韩擒虎、
李靖、郭子仪、王彦章、曹彬、狄青、徐达等历史上24位名将为从祀。道教奉关羽为“荡魔真君”、“伏魔大
帝”,列为天庭神将,四大元帅之一;道教尊岳飞为护法四大元帅之一。此庙深受海外侨胞、台湾同胞崇仰,
分灵遍布各地,为泉南著名的道教庙宇。


宋元以来,泉州当地商业贸易盛行,传统商业文化强调经营者要具有“守信用、重承诺”的美德,而关公形象则成了这种美德的代表,被奉为商业的保护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武财神”。凡作生意的人,都要到庙里来求财祈福,并捐一些香火钱。特别是近年来,泉州经济飞速发展,晋江、石狮等县市经商致富的人常到通淮关帝庙来烧香捐钱。而关帝庙也将这些香火钱的一大部分拿出来作善事,救灾办学。

现存庙宇为民国十六年(1927年)重修,1986年至1990年再次进行全面整修。庙座北朝南,由武成殿、崇先殿、三义庙三座并排的庙宇组成,均为三进,建筑面积1300多平方米。民国三年(1914年)大规模重修时,将三义庙前殿退后同主殿的前殿并列,使三座神庙连成一体,形成结构对称,庙形壮观的建筑群。修复后的殿宇,装饰精美的木雕、石雕和泥塑,屋脊剪瓷龙雕,造型各异,其间配有花鸟走兽,体现闽南古建筑的艺术风格。







通淮关帝庙始建年代和初始规制无考,相传建于南唐至宋代。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长史李一德重修,时庙有左、右堂,各有前厅、正殿、后殿三进;左堂祀寿亭侯(关羽),右堂祀平浪侯晏。明·万历(1573—1619年)间,右堂改为三义庙,祀刘、关、张,附祀诸葛。明·天启元年(1621年),重修关帝庙,广僧道住持居室,并于左堂后殿塑关羽衮冕像。清·乾隆间(1736—1795年),增建崇先殿,祀关羽之曾祖、祖、父神牌。又于正殿前越道建礼乐亭(礼乐亭于光绪年间改为学校,取“立于礼、成于乐”之义,名立成小学)。民国十六年(1927年)火灾,左堂化为灰砾,三义庙、崇先殿尚存;当年按旧制重建左堂,取赐恩岩大樟木雕成关帝座像。

关帝信仰古代泉州,发生大瘟疫时,都要抬出关帝像出巡,最近一次是在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举行。当时鼠疫流行,泉州通淮关岳庙董事会组织关帝出巡,关帝坐十六抬大轿,前面是二帝岳飞,坐八抬大轿。沿途民众纷纷跪迎念祷,争相出钱替换抬轿者(俗信抬神轿可免灾祸)。人山人海,沿途民户设香案迎接,鞭炮声震耳欲聋。
1949年之后,大多数关帝庙或关闭坍塌,或改为他用,但关帝信仰并未消失。民间相信关帝具有司命禄、佑科举、治病除灾、驱邪避恶、巡视冥司、招财进宝等功能,因此各行各业都信奉他。不少人把关帝神像放在家中奉祀,或在关帝庙门口烧香叩头。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也是如此,泉州通淮关帝庙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改为工厂,神像被毁,而信徒们仍成群结队在庙前空地,叩头祈愿;或晚上悄悄前去礼拜。每逢节日,庙前人山人海。人们结拜兄弟时,要去关帝庙换金兰谱,发誓仿效刘、关、张“桃园结义”,永不变心。做买卖的视关帝为财神,希望互相间以义气为重,和气生财。航行于海上的人除奉祀妈祖外,在船中也往往奉祀关帝。生病时,要去关帝庙占卜抽签,甚至祈雨也找关帝帮忙。

世界传播通淮关岳庙历来是泉州官绅祭祀武圣专庙,是泉南著名古迹和道教庙宇,也是福建省现存规模最大的武庙,驰名海内外,分灵遍及台、港、澳和东南亚。


首届海峡两岸关帝文化节盛况关帝信仰当年通过移民传入台湾。在台湾先民的心目中,关帝作为来自故乡的神明,既能一如既往地保护他们,还是他们心目中故乡文化的一种象征。因此,台湾先民对关帝信仰的认同也是一种对故乡文化的依恋和对故乡文化的认同,这也是关帝信仰在台湾得到广泛传播、盛传不衰的原因。
2010年6月22日,第二届海峡论坛·台湾百家关帝庙信众福建谒祖会香暨泉州首届海峡两岸关帝文化节开幕式在市区通淮关岳庙举行,盛况空前。






清净寺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是我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也是福建省伊斯兰教协会的所在地,现存有当年清净寺大殿的遗迹。因为泉州曾经历过大地震,大殿因此倒塌,迄今未有人修复,殿内的遗物深埋地下,大家可以注意到,现在大殿里的地面是比外面高的,原因就在于此。在泉州府志记载,泉州历史上最长寿的人就是清净寺的一位长老——夏不鲁罕丁。相传他一共活了142岁,经历了元明之间的改朝换代。他的后裔至今还有一族居住在此,这个家族的人世世代代都以长寿著名。

泉州清净寺,又名麟麒寺,阿拉伯名叫“艾苏哈卜大寺”(即“圣友寺”),地处泉州繁华市区涂门街
中段北侧,造型精美、结构别致、形式独特、雄伟壮观,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古老的独具典型伊斯兰教风格的
清真古寺。清净寺由客居泉州的阿拉伯穆斯林创建于回历400年,即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虽
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但原貌基本没变,是国内罕见的石结构伊斯兰教古寺院,是中国人民与阿拉伯人民深厚友
谊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福建省惟一的“中国十大名
寺”之一。


清净寺是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形式建筑的。据门楼北墙的阿拉伯碑刻记载,寺又名“艾苏哈卜大寺”。现存主要建筑有大门楼、奉天坛和明善堂。大门楼的外观具有传统的阿拉伯伊斯兰教建筑形式。大门朝南,高12.3米,基宽6.60米,门宽3.80米,用辉绿岩条石砌筑,分外、中、内三层。第一、二层皆为圆形穹顶拱门,第三层为砖砌圆顶。楼顶为平台,四面环筑“回”字形垛子,有如城堞,北墙左右嵌有二方阴刻“月”、“台”石刻,为伊斯兰教徒“斋月”用以望月以便确定起斋日期,整座建筑造型巍峨壮观。

与门楼相联的礼拜大殿称奉天坛,占地面积约六百平方米,“奉天坛”是穆斯林礼拜的地方,现仅存四围石墙。坛的屋盖明代年间倒塌,殿内四周的空地上尚存花岗岩的残础。入东墙尖拱形正门,看西墙正中有一法拱形的高大璧龛,龛内刻有古阿拉伯文的《古兰经》经名石刻,保存完好。屋顶早已荡然无存,仅留花岗岩石砌成的大殿四壁和巨大的尖顶窗户。这个大殿上面原来罩着巨大的圆顶,它使清净寺格外宏伟壮观,不幸的是圆顶在1607年泉州的一次8.1级大地震中坍圮,迄今未能恢复,殿内的设施和圆顶遗物仍埋于大殿地下,致使大殿现有的地面增高了一米多。墙中有一凹入部分是当年礼拜大殿的讲经台位置,墙壁上典雅方朴的阿拉伯文石刻,全部是《古兰经》经句,这是公元十世纪以前阿拉伯伊斯兰礼拜大殿的流行建筑模式,如今即使在中东阿拉伯地区也很少见。




上图这个看似小庙的建筑,其实是伊斯兰教礼拜堂



寺的西北角为“明善堂”建于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因奉天坛礼拜殿屋盖倒塌后,教徒们便移此做礼拜。在门搂的东侧“祝圣亭”内立有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重修清净寺的碑记,是研究泉州伊斯兰教的重要物证。寺内有明成祖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颁发保护清净寺和伊斯兰教的《敕谕》石刻一方,极为珍贵。





清净寺的宣礼塔目前仅余塔址,当年,宣礼塔塔形如柱,高耸奇伟,可与广州怀圣寺的光塔媲美,均属于伊斯兰式的建筑风格,十六世纪的中文文献赞美其:“一柱千云,并紫帽峰而作对,七级凌日,参开元塔以为三”。古时,穆斯林宣礼员登上塔尖,-呼百应,夜间塔顶举火,为商舶导航,方圆百里,一目了然,每届秋冬,满戴丝、瓷、茶的商船扬帆离去,或值春秋,装运香料、药村的海舶驶来泉州港,阿拉伯穆斯林齐聚寺内、沐浴更衣,登塔眺望,诵读《古兰经》,祈求并赞感万能的阿拉赐福穆斯林船队一路平安,寺宣礼塔初建为石砌,后记,十六世纪初为木塔,公元1687年又被飓风摧塌。

清净寺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在伊斯兰世界也是有数的古寺之一。清净寺是我国与阿拉伯各国人民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也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迹。

泉州不愧是历史文化名城,在历史上有着十分辉煌的时代,多种不同文化在这里交融。我们现在只能通过这些建筑来回味当时繁荣的场景。从古老的泉州涂门街,我们就能窥见泉州文化历史悠久而又灿烂辉煌。泉州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里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文物瑰宝举世瞩目。泉州与横滨、光州当选首批“东亚文化之都”,名符其实。

让我们一同走进泉州,亲身感受泉州的文化魅力。

文字资料根据网络资料整理。主要图片由泉州的璎珞朋友拍摄。谢谢璎珞朋友!祝你新年幸福快乐!

谢观赏,祝福朋友们新春幸福快乐!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100014.html

更多阅读

历史的天空 休门街:石家庄的地下性生活 历史的天空简谱

休门街:寻找石家庄的地下性生活,作者马庆云。当年,作者曾经写过一篇叫做《过妓女一条街休门村印象》的文章,大抵是怀古的,也引来一些狼友唏嘘,并且把这篇文章转载到一些黄se网站上,这是我所不愿意看到的事实。那文中,唯独没有的,便是黄色,

泉州十八景 泉州十八景哪里最好玩

泉州18景简介:清水岩、涂门街、东湖公园、五里桥、蔡氏古民居、府文庙、开元寺、崇武古城、洛阳桥、牛姆林、清源山、西湖公园、深沪湾、天后宫 、黄金海岸、仙公山、岱仙瀑布 、郑成功史迹。

@昆明文化巷文林街 昆明文化巷美食攻略

包括云南师范大学在内的好几所高校,如果选择到翠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跨过著名的一二一大街进入文化巷,接着穿府甬道或者先生坡就可以到了。当地三所高校的学生因为经常跨过这条巷子,于是又给它起了个亲切的名字曰三家巷。这里的特点有

声明:《游览泉州涂门街观赏文化古遗存2014年春节 游览泉州博物馆的作文》为网友学会保护自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