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金丝猴部落
秦岭山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生态系统,为多种生物的生存与繁衍提供了理想的自然环境,被列为具有世界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珍稀物种川金丝猴就分布在这里。
金丝猴是灵长类动物中比较高等的一类,分川金丝猴、黔金丝猴和滇金丝猴。此外还有越南金丝猴和缅甸金丝猴。金丝猴的珍贵程度与大熊猫齐名,同属“国宝级动物”。
秦岭金丝猴属川金丝猴。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不断增加,秦岭川金丝猴的栖息地日渐减少,至今仅剩下板块状的生存区域和为数不多的孤立的金丝猴种群。
1990年以来,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保国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在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金丝猴野外观察站,开展了秦岭金丝猴行为生态学研究,逐渐揭开了金丝猴社会形态的神秘面纱。
一
秦岭川金丝猴家域生活的秦岭北麓玉皇庙地区,山大沟深,林丰叶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科学研究的需要,西北大学教师陈服官带领学生开始跟踪金丝猴。陈服官与周至县玉皇庙村村民合作,定期用高倍望远镜观察金丝猴猴群。上世纪90年代,师生们便长期租用民房,作为野外研究的补给站,对金丝猴群落进行深入研究。
上世纪90年代末,青年教师李保国继续着金丝猴的研究工作。2001年,李保国所在的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从当地村民手中买下长期租赁的房屋,作为野外研究基地。同时,与周至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签订协议,将此基地建设成为秦岭金丝猴野外科研基地。
2008年前,玉皇庙村没有通电,野外研究基地只能靠附近小河边的小型发电站供电。因条件限制,看不上电视,手机无信号。要和外界联系,也只能步行三个多小时到乡政府打电话。当时进山只有一条羊肠小道,每次去都是从乡政府背着行李走到基地。研究人员经常在基地一呆就是一两个月,最长的达三个半月。
随着野外观察活动的逐步深入,金丝猴对科研人员的警惕性也相对降低。科研人员能够在100米范围内观察猴群,猴群的移动距离也随之减少。
秦岭山脉约有53个猴群,每群少则50只左右,多则200只左右,估计总数约5340只。西北大学团队的研究地区有两个猴群,分布在海拔1600米以上。一群常年在西梁活动,另一群常年在东梁活动。他们研究的对象是西梁猴群,数目在86-143只之间。
他们注意到,这种野生的金丝猴,有着和人一样彬彬有礼的举动,又有着动物无拘无束的野性。它们整天在树上活动,在树上栖息。静则聚集而卧,依偎亲妮。动则活蹦乱跳,嬉戏打闹。在林间穿行,攀跃如飞。有的一跃竟达三四十米,令人目惊口呆。
2001年,李保国教授同日本京都大学和田一雄教授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在当年冬天利用投食的方法,第一次成功将金丝猴猴群从树上吸引到地面,为金丝猴研究开启了新的一页。
为了取得金丝猴的信任,近距离观察金丝猴,研究人员确实费了一番苦功夫。
李保国最深刻的印象是,最早的时候,他们只能远远地看着猴子。黄颜色、红颜色的衣服根本不能穿,猴子一看鲜艳的衣服拔腿就跑。猴子老是和人保持一百米到二百米的距离。人往前走,猴子就往后退。你再往前走,它再往后退,总是和人保持好远的距离。他们一直跟着它们,慢慢地从200米到100米,最近的时候不到50米。
虽然猴群见人已经不是那么害怕,但50米的距离还是不够近。只有近距离接触,才能对大群中的每只猴子进行个体识别,也就是每只都能起出名字,进而逐渐辨别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
麻烦的是,猴群总是在山间移动,它们不会为了观察者而长时间停留在一个地方。这样就很难对每只猴子进行识别,因为每只猴子长得都差不多。所以,漫山遍野跟着猴子跑是行不通的,再说体力消耗也相当大。
后来他们就想到,能否用投食补食的办法,让动物既不改变它的食性,又能接近它们。在它们取食的时候,就可以逐个辨认,然后再进行详细研究。
如果是在秦岭南坡或者是秦岭以南地区,人工投食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因为那里四季常青的环境会给金丝猴提供充足的食物。但是在秦岭北坡,情况可能会大不一样。在食物匮乏的冬季进行投食,对它们会有很大的吸引力。
猴子时而也下地觅食,尤其是冬天,在地上捡吃落果或树的种子。开始时,他们给地上撒一点玉米,可猴群似乎对玉米不感兴趣。于是,他们又换上苹果。但是,他们把苹果放到那儿的时候,猴子一屁股坐在苹果上,还是不吃。大家分析认为,不吃是因为它们没有见过苹果,这个工作要坚持,要有信心。
终于有一天,一只小猴子从树上下来啃了一个苹果。第二天,这只小猴子第一个又下来了,它一定是觉得苹果好吃。接着,有两只青年猴子也下来了。到第三天的时候,这三只猴子一下来,整个猴群,80多只猴子全部下来了。
就这样,从2001年10月起,他们坚持对猴群进行招引性的投食。他们在海拔1646m的西梁贡泥沟三岔口区域选择了一块15x3om的平坦地面进行投食,每天三次(10:00AM,12:00PM,14:00PM),将苹果、萝卜切片与玉米粒一起均匀的撒在投食区域。猴群便自由进入投食区域取食,然后又回到树上。
人工投食的方法在国际上已有先例,但也曾遭到一些专家的质疑。认为人工投放的食物营养比较丰富,长期这样做会给物种带来一些生理变化。眼下,他们也想解决这个问题,也想降低人工投食对猴子的影响,使它们不能对投食产生依赖。
他们为将人工投食对猴群的影响最小化,将投食控制为每年4个月到半年,对每天投食的量尽量减低(每只个体每天大约200克,仅是所需食量的一小部分)。投食结束后,猴子会离开投食区并在研究区域继续取食。由于投食的量与投食的时间都被严格控制,对猴群的食性、行为与日常活动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投食拉近了研究人员与金丝猴的距离,金丝猴不再畏惧研究人员。投食场地的固定,也进一步减少了猴群的移动距离。这样以来,研究人员就可以对金丝猴进行近距离观察与个体识别。
事实上,金丝猴是相当温顺可爱的,并且相互之间是非常友爱的,有些时候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和人性近似的“猴性”,与人类社会重亲情、友情非常相似。这让研究人员十分感动。
有一只叫“黑背”的母猴,生了一只小猴。第二天,比它年轻的猴子替母猴抱着小猴。一不小心,这只小猴从20多米高的树上掉了下来。当时,猴群中许多猴子已经走了,研究人员也快要离开。研究组齐晓光发现后,就想看一看,是不是它的妈妈会把它抱回去。但是不知为什么,它的妈妈没有抱走小猴。猴群已经走得很远,小猴一直在地上躺着。大家走近一看,猴子还活着。他们担心夜间小猴会被周围的果子狸、黄鼠狼拖走,就把小猴抱了回来,打算第二天再送回猴群。
第二天上午,齐晓光把小猴抱回原地。走到离猴群还有七八十米远的地方,那只公猴爸爸一眼就认出了小猴,便从树上一下蹦到他们身边。接着,母猴妈妈也看见了,一家所有的大猴小猴围了一圈,乱蹦乱叫,做出威胁的动作。当研究人员把那只小猴放到地上,退了几步后,只见那只母猴猛的扑了过来,迅速把小猴抱到怀里,又飞快的爬到树上去了。其他猴子见小猴归队,都围着小猴看呀,摸呀,显得格外亲切。大家也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觉得好像做了一件很有益的事情。以后,猴子们经常向齐晓光他们投以友好的眼神。大家都说小猴是齐晓光的干儿子,还起了个名字叫“铁牛”。
曾经有一只叫“白背”的母猴,那一年春天生了一只婴猴。婴猴刚生下来就死了,但是母猴还是抱着这只死猴子不放。大家想,过不了多久它就会把小猴扔掉。可是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它每天还是抱着这只死猴子。母猴一只手抱着小猴,照样爬树、攀援,显得非常吃力,但它仍然舍不得丢掉小猴。十天半个月过去了,小猴慢慢风干了,就剩一层皮,它依然紧紧地把死猴子抱在怀里。有一次,当小猴掉下来时,它非常着急,急忙捡起来又爬回树上。其他猴子也凑过来,摸着,动着,就跟看别的小猴子一样。这种状态,一直维持了2个多月。
同时,他们也观察到,一些成年雄性个体、成年和亚成年雌性个体也会在各社会单元之间迁移。成年雄猴替换之后,原来的成年雄猴从此也就不在这个猴群出现了,它的幼猴的命运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有一只叫作“甲板”的雄猴替换了一只叫作“黑头”的雄猴。“黑头”的孩子“子康”却依然随母亲留在这个猴群,新家长“甲板“对”子康“似乎不感兴趣,“子康”也只是亲近它的母亲,对“甲板”则总是回避。“子康”和“甲板”的关系就像儿子和后爸的关系。到第3个月的时候,“子康”已经在这个猴群消失。是被“甲板”伤害了,还是被赶走了,人们无从知晓。第二年春天,“甲板”亲生的小猴降生了,它们又和其他家庭单元一样,如常生活在金丝猴群落
经过多层面、多角度的观察记录,秦岭金丝猴的母系投入策略、非移动时的空间结构、日常活动时间分配、婴幼猴发育模式等一系列的科学问题,被他们逐渐解开。
二
秦岭金丝猴野外基地的建立,基地条件的不断改善,为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使科研工作向着多方面、深层次发展。
秦岭金丝猴研究主要涉及行为生态学、保护生物学与遗传学等领域的研究,包括秦岭金丝猴社会组织结构及其维持机制、交配与繁殖模式、社会联属关系与空间配置等内容。
投食的成功使他们可以在0.5米到50米的范围内近距离观察猴群并进行个体识别和命名(他们从不触碰研究对象以避免对其影响)。个体识别是根据身体明显的特征,如体型大小、头斑形状、毛色深浅、色块分布、习惯动作、身体缺陷、嘴角瘤形状等。
他们将研究个体划分为成年雄性、 成年雌性、 亚成年雌性、青少年猴、婴猴5个年龄性别组。
成年雄性:超过7岁龄的个体。成年雄性金丝猴体型较成年雌性金丝猴高大而雄壮。全身毛色艳丽,尤其是背部,呈鲜艳的金黄色或深褐色,从颈后延伸至臀部,四肢上外侧也有金黄色长毛。在树枝间腾空跳跃时,宛如披着一件华贵的金色斗篷。脸部及肩部毛色呈猩红色。蓝色的脸庞有着因鼻骨极度退化而形成上仰的两个鼻孔(因而又名“仰鼻猴”)。头圆,耳短,有一双深褐色的大眼睛。嘴角有明显的嘴角瘤,并随年龄增长而变大变硬。同时,还有一对尖利的犬齿。
成年雌性:超过5岁龄的个体。身体发育丰满,乳房及乳头大而显著。面部及颈部呈橙黄色或深黄色,头顶、手臂外侧、背部和大腿外侧呈浅棕至深棕色,其他部位有金色或白色毛发。身体背部的体毛较短,个别有时呈针状。一些个体背部有金色长毛,但较成年雄性短而疏,颜色稍浅。一般成年雌性金丝猴的嘴角没有嘴角瘤或不明显。
亚成年雌性:4一5岁龄的个体。体型与成年雌性相似,但不及成年雌性丰满,身体毛色较成年雌性淡雅。身体背部没有金色长毛。
青少年猴:1一4岁龄的个体。幼仔毛色发白或乳黄,随年龄增长逐渐至淡棕色或金黄色。
婴猴:小于1岁龄的个体。体毛疏短,多由成年雌性怀抱或携领。
研究人员经过观察,归纳出金丝猴经常发生的五种行为。
攻击与屈服行为:在金丝猴的社会里,有限的资源与社会等级的存在使得这种行为经常发生。一般发生在社会单元内部或社会单元之间,由两个或多个个体参与。包括攻击前的挑衅发威,攻击中的相互打斗,攻击后的友善和解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往往由比较强壮的个体发动,它们会龇牙、瞪眼、抓地,发出威胁的叫声。当这些举动没有使对方屈服,更激烈的第二阶段就会发生。打斗的方式有抓、咬、蹬、抡、摔等。打斗的结果会使一方逃跑、低头或发出求饶的声音(未见发生殊死搏斗的现象)。攻击与屈服行为,对金丝猴社会结构的稳定有积极作用。
玩耍行为:经常发生在幼猴之间和青年猴之间。它们会三三两两,追逐、打闹、角力、爬跳、攀跃。玩耍行为是未成年猴练习与锻炼的过程。
交配行为:金丝猴的交配没有脱离动物腹背式的模式。成年雄性与处在发情期的成年雌性是交配行为的主要对象。雌性会在雄性周围来回跑动,然后爬伏,呈臀邀配,而雄性会发出“gu-gu”的求爱声,随之上前进行交配。常常是雄性抓住雌性背上的毛发,爬在雌性的背部,脚踩雌性的腿弯进行交配。交配结束后,雌雄双方会相互拥抱、理毛。金丝猴常年交配,不分季节,不择场地。交配盛期为每年的9月至12月,生育时间为次年的3月至5月。雌性金丝猴通常每隔一年生育一次,每次产一只幼仔,偶产两仔。
取食行为:金丝猴的食性会根据食物季节性发生变化,树芽、树叶、树皮、果实、种子等一年四季都会被猴群交替食用。它们有时也会在地面寻找地衣、落果等食物,或到山泉溪流旁弯下身子喝水。猴群的取食过程常常是以家庭为单位,它们围在一定区域,一边吃一边来回张望,保持警戒。
理毛行为:理毛是金丝猴每日除了取食外花费时间最多的一种行为,分为相互理毛和自我理毛。理毛是一个个体自己或两个个体相互梳理毛发,并捡出附着的小杂物或寄生物放入嘴中咀嚼的过程。理毛行为具有卫生功能和社会功能。卫生功能是使金丝猴保持清洁与健康,社会功能是使金丝猴群保持融洽以维持个体间的社会等级关系。
在了解金丝猴这些行为的基础上,研究人员进一步开展了对金丝猴社会结构状况的探索。
从分类的角度来看,金丝猴和人类一样,都是属于灵长类动物。从金丝猴社会进化到现在,人们可以从它们身上看到人类社会进化的影子。也就是说,它们现在这种生活状态、社会习惯,就和我们人类的过去有着很多相像的地方。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秦岭金丝猴的社会是由多个一夫多妻的社会单元(学者也称之为“家庭单元”)与一个全雄单元组成。每个社会单元内有一只成年雄猴以及它的妻室(后宫)——多个成年雌猴、亚成年雌猴,当然还有他们的后代。他们的后代长大成熟后,雌性后代会留在家庭内,而雄性后代会自动或被驱逐离开原来的家庭,进入到都是“光棍”的全雄群中。各社会单元内的金丝猴个体在休息、取食和移动时都紧密的聚集在一起,并与其他社会单元保持一定距离。
实际上,在金丝猴的王国没有“猴王”,但存在着社会等级。社会单元之间会因为等级的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对待,高等级的社会单元起着保护与领导整个猴群的作用,它们对摄取食物(它们并无贮藏食物)也有着一定的优先权。这些社会单元内个体数不一定很多,但非常团结而且实力强大,经常攻击那些新建立不久或很散乱的低等级的社会单元。
这个看似简单的社会组织内,个体间却有着复杂的社会统治与组织关系,犹如人类社会一样。
组成猴群的社会单元内部存在着等级结构。作为家长的成年雄猴,在单元内扮演最主要的社会角色,可以任意与雌猴交配,也能得到更多理毛机会,但有时也会被雌猴们追打得到处乱跑。青少年猴与婴猴理所当然的倍受关爱,它们大多数时间是在玩耍。
社会单元内为数最多的是成年雌猴与亚成年雌猴。它们根据体格状况、年龄大小、生子多少、与雄猴的亲疏等多方面因素,自然排列出等级顺序。级别高的雌猴会受到尊重和优待,而级别低的则常常低三下四,屈身讨好。生了幼子的雌猴,也会因地位攀升而耀武扬威。
成年雄猴在家庭单元也不是稳坐江山。全雄单元的“光棍”雄猴当然不会甘心寂寞,它们跟随社会单元群,时刻都在窥探着,一有机会就会乘虚而入,替换一雄多雌家庭单元中老迈力衰的雄猴。雌猴们也会喜新厌旧,移情新任丈夫。
无论是在社会单元之间还是在社会单元内部,社会等级也是经常变化的。因为各社会单元内成员的变化,会使最高等级的家庭一夜之间变为最低等级的家庭。
秦岭金丝猴从古到今,是在不断适应环境,完善自我的过程中得以生存生息,世代繁衍。它们的各种社会行为都是为了克服恶劣环境、抵御天敌、获得食物的表现。它们的社会组织结构变化,都是为了克服近亲交配、最大程度获得遗传多样性的结果。
李保国领导的“秦岭金丝猴研究中心”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国际灵长学会前主席Dorothy M Fragaszy、世界著名人类学家Charles Oxnard、世界著名灵长学家AlanDixon等高度评价他们的研究工作。研究中心已与日本京都大学、美国SanDiego动物学会、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新西兰梅西大学合作,共同开展中国金丝猴的研究与保护。
李保国带领的研究团队,曾多次赴美国、日本、英国、瑞士、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开展学术交流。在《Conservation Bi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Primatology》、《AmericanJournal ofPrimatology》等国际学术杂志,《科学通报》、《动物学报》等国内著名刊物上发表论文130余篇。出版著作7本。曾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
中央电视台(CCTV)“人与自然”、“走近科学”、“东方之子”、“科技人生”和“森林之歌”栏目,日本国家电视台(NHK)“地球纪行”和“科学节目”栏目,美国迪斯尼“动物王国”栏目等,对他们的科研工作先后进行了报道。
三
据专家考证,金丝猴属历史演化发生在距今100多万年前的更新世时期的秦岭山脉。古代金丝猴曾经生活在亚热带的环境中并且有过比较广泛的分布。金丝猴生存地域的退缩,有气候条件的演变以及因此导致的环境恶化等因素的作用,而千百年来人类的残酷猎杀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古往今来,金丝猴就以毛发漂亮,动作灵巧,活泼可爱,成为国人倍加喜爱的动物形象。南宋方风《游仙华山》诗曰:“起左信奔鹿,当前任啼狨。”(古称“金线狨”)记述了人与金丝猴亲近的情形。《狨赞》称金丝猴“壮实猿类,体披金毳,皮以藉马,中国之贵”。《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就来源于此。如今以金丝猴为形象的企业,以金丝猴命名的产品,在普通群众中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由于金丝猴皮毛珍贵,自公元前3世纪开始,就有人用金丝猴皮毛制作衣物、褥垫,达官显贵享用金丝猴皮毛制成的“卧褥、鞍被、坐毯”曾风行一时。于是,“人以药矢射杀之”(陆佃《埤雅》卷四)。通常是“先以药矢毙其母”,“其子亟悲鸣而下,束手就获。”(《癸辛杂志》)历代也曾颁布过限制和禁止猎杀金丝猴的政令,也有过官员因“妄以贡奉为名贱市狨毛虎皮为马饰”而被降职或处罚的情形,但并没有彻底禁绝这种现象。
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有一块半米见方的金丝猴坐褥,为清朝乾隆皇帝的马鞍垫子。标价只有两字:无价。据报载,2004年8月,四川隆昌一位商人在重庆一家宾馆展示了他收藏多年的金丝猴皮褥。皮褥长约2米,宽约1.2米,用7整张成年和幼猴的皮毛缝制而成。经鉴定为清代制品。当时专家估价在1200万元以上。
对于秦岭金丝猴的捕杀,可以说一直就没有停止过。尤其是从19世纪末到上个世纪中叶,滥杀金丝猴的情况十分严重。时至今日,致使金丝猴种群急剧下降,一度几乎到了灭绝的边缘。
统计显示,1963年至1974年的10多年间,仅秦岭西南部四川境内就有至少300只金丝猴被猎杀。
2006年11月中旬,周至县厚畛子镇两名村民在老县城自然保护区内的山梁上投放自制猎套100余个,一次就有3只金丝猴被套死。
随着人类经济活动日益频繁,金丝猴生存环境的人为破坏也日趋严重。由于毁林开荒,修筑公路,开发景区导致金丝猴生活地域成为“孤岛”。砍伐后裸露的地块和穿山公路将成片森林分割开来,成为金丝猴正常移动难以逾越(猴群在开阔地带移动常常会遭遇天敌)的障碍。
据统计,位于秦岭自然保护区内的金丝猴生境(含适宜和次适宜生境)面积为2796.3km2,占其生境总面积的31.6%,尚有68.4%的金丝猴生境处于保护区之外。宝鸡南部、太白中部、凤县北部、留坝和勉县交界地区、户县和宁陕交界地区有比较集中的金丝猴生境分布,但未得到足够重视。
1998年,中国物种红皮书评定川金丝猴为濒危物种。同时,川金丝猴的保护在国际上也引起了很大关注。1996年,IUCN红色名录收录川金丝猴。1997年,CITES附录I收录川金丝猴。这对川金丝猴的保护有着巨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和湿地保护。国家林业局经过系统整合,第一次把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列为国家级重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为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在金丝猴保护方面,政府已经采取了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和实地保护政策。1989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以来,川金丝猴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成为保护等级最高的野生动物物种之一。国家先后设立了多个自然保护区。陕西省与保护川金丝猴有关的有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佛坪自然保护区和洋县自然保护区。在湖北省、四川省、甘肃省,建立与川金丝猴有关的有19个自然保护区。政府投入大量资金鼓励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对川金丝猴开展各种保护性研究。政府花费财力、物力在村镇、社区,机关、学校等广泛进行教育宣传,加强普通群众对金丝猴的保护意识。
近年来,国家在秦岭山系的周至、太白、佛坪、洋县等地建立了金丝猴自然保护区,加强了森林管理和保护珍稀动物的宣传教育,严禁捕杀金丝猴。秦岭地区金丝猴活动范围逐年扩大,种群数量也稳中有升。
为了恢复破坏的森林植被,更好的保护金丝猴,陕西省林业厅支持、西北大学负责实施、日本环保基金会提供资金的秦岭山脉生态恢复环保项目开始启动。该项目将在秦岭地区金丝猴破碎化生存环境之间建立绿色走廊,为金丝猴的基因交流提供通道。
通过人工造林连接金丝猴生活的“孤岛”,有利于种群基因交流,减缓物种近交衰退现象。从2005年到2012年,李保国教授和他的团队,在秦岭废弃道路上,共植树69500棵,占到废弃道路的59.48%公里。
由于政府近一步加强对于川金丝猴的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教育宣传,全社会对金丝猴关注度也在不断增强。保护金丝猴已经逐步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西汉高速公司第二项目组工程师李学卫发现一只受伤的金丝猴,脱下自己的防寒服为金丝猴取暖,并及时把金丝猴送到黄冠镇野生动物保护站。
宁陕县城关镇寨沟村村民刘世斌发现十几只金丝猴尾部受伤而一只有严重创伤,迅速将情况报告给当地林业部门。经过联合救援,成功解救了受伤的金丝猴,并将受伤严重的那只金丝猴运至周至野生动物抢救中心救治。
西北大学的研究团队认为,国家对金丝猴采取立法保护、科学研究保护和生境保护等一系列保护措施,使金丝猴的保护状况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但仍有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
他们建议:一是加大法律的实施力度。立法保护只是对金丝猴保护的开始,需要对法律的实施进行有效监督。加大法律实施力度才能真正做到对金丝猴的立法保护。二是加强对保护区内群众的管理。由于自然保护区面积较大,有相当数量的村镇被划入保护区内,必须加强管理,严查出入车辆,确保保护区内的生态安全。三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目前对于金丝猴保护的宣传局限于城市和乡镇,偏远地区的宣传力度较弱。加大偏远地区的宣传是很有必要的。四是加强动态监测。目前对于金丝猴的保护多以人为主,仅限于较少的研究机构。必须对金丝猴实施动态监测,随时了解金丝猴种群的情况。五是实施生境和实地保护行动。金丝猴濒危的主要原因是生境的急剧减少和破碎化,恢复生境同样很重要。应尽快建立森林通道、走廊,使金丝猴基因交流的概率不断增强。
西北大学的研究团队对金丝猴的未来非常乐观。对于人类来说,将通过对金丝猴的研究来揭开物种起源和进化的奥秘,也将永远可以欣赏到这种美丽的精灵。对于金丝猴来说,可以永久在这块神圣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与人类和谐共存。对于整个生物圈来说,一个物种的持续繁衍对于生物多样性有着重要意义,对整个生态系统的持续和稳定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