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海河看夜景,到名流听相声。
这是外地人到天津两件必做的事情。
前者更多是灯光带来的视觉冲击,于我而言,更向往后者。
相声发源于北京,发祥于天津,要听正宗地道的相声,还必须来天津。
遍地的茶馆,好多家都在表演相声。网上查了一下,成立于一九九一年的名流茶馆是天津茶馆文化的代表,
这里的相声不逊色北京德云社。八十多个演员,涵盖老中青三代,每天轮番上演,好不快哉。
文化街出来,回宾馆稍事休息,就直奔新华路名流茶馆老店。
出租车上,师傅的收音机也放着相声。
“天津人都喜欢听相声呢?”
“也不是,有人就腻歪相声。”
“腻歪?”
“就是不喜欢。”
“你呢?”
“我就听听相声台,我可没闲工夫去那坐坐。”
网上查的时间,是下午两点半开始。走到卖票窗口,小妹妹一口天津话:已经开演一个小时了,周末是一点
开始,要演三场,你就四点半来吧。
来都来了,还是看看吧。如果合适,就再来看场完整的。如果不喜欢,那就看一个半小时,免得提前退场,
影响演员情绪。
一个半小时里,百十来个座位的场地中,演员卖力演出,包袱一个接一个,下面天南海北的观众乐不可支,
笑声连连。
表演特别传统,也很卖力,相声段子说了之后,马上有一段加演——说上一个小段子。
最后一个节目完了之后,演员集体出场谢幕。
于是决定,八点钟再来看一场。
胡凯、王耀辉·高人一头
买了张四十的票,位子在倒数第二排。
坐下,问了前面一家来自江苏的听友:这是第几个了?
年轻人白了我一眼,继续笑着。
还是老太太,估计是年轻人他妈要和善点,一边笑,一边给我蹦出几个字来:大概……哈哈……第四个……
哈哈哈……还是第三个哦……
右边这位出自相声世家,父亲就是老天津出了名的相声艺人。
赵子洲、张博泰·童年趣事
第一个完整听完的相声。
赵子洲的利索,张博泰的憨厚,对比强烈无比,笑果颇佳。
尤其是赵子洲模仿小男孩和女教师的说话,简直让人喷饭:老师,老师,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
谢洪利、李建锋·拴娃娃
谢洪利的冷幽默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占尽了李建锋的便宜,将一个传统相声抖落得干净利落。
吴斌、李鹏·规矩论
名流相声艺术团的“八大怪”之一,尤其是右边这位捧哏演员李鹏,绰号一线天,那插科打诨的功夫一般人
可比不了。左边这位吴斌年纪不大,可是天津相声里师叔级的人物。
他们压场表演之后,下午两个半小时的表演就结束了。跑到门口问收票的虎妞:晚上那场还是这些人表演
么?“应该不会,我们团有八十多个演员呢?即使有,应该也不会重复。”
茶馆门口
相声泰斗马三立题写的匾额,一看就让人想起马先生瘦骨嶙峋的样子。
除了这家老店,在劝业场和古文化街还有另外三处装潢更好的新店,演员们轮流跑场。
郭德纲在北京没有出名前,也在这里登场多次。
寂静舞台等人来
早早地坐在下面。
为了拍照,多花了二十元钱,买了一张第四排的位置。离演出还有二十分钟,横扫大厅一眼,只有不到十个
人。今天周末,这已经是第三场了。
主持人上场
主持人是个小女孩,长得挺耐看的,唯一缺点就是主持的时候像背诵似的,语速也快,想记下演员名字也不
能,于是只好回来后到网上挨着去搜,有两对更是挨着看名流茶馆的相声视频找出来的。
赵开山·快板
赵老先生的开场表演,一段传统的天津快板,关于高俊宝和刘金顶的爱情故事。
特别佩服老先生。因为是开场,人还没到齐,稀稀拉拉的,再加上到小卖铺买东西的,人来人往,但这毫不
影响老先生的表演,一板一眼,表情到位,毫不含糊。
汤永祥、冯其清·聚宝盆
又是一对敬业的老先生,两人是师兄弟。
两位老先生年近七旬,一庄一谐,珠联璧合,一段传统相声《聚宝盆》说得妙趣横生。其中互相开涮的段子
层出不穷。左边老先生最爱占便宜,一句“你老婆最爱没事和我一起玩——麻将”,将下面观众逗得狂笑不已。
王飞、王勇·生财有道
又是一段精彩的表演。左边的王飞不仅嘴巴子利索,那表情更是丰富无比,将一个随时想发财的年轻人表演
得惟妙惟肖。
佟有为、马树春·树没叶
两位殿堂级的人物,虽然没有其他知名相声艺术家有名,但是二位的表演那可真是炉火纯青,拿捏得恰到好
处。一段本来笑料一般的《树没叶》硬被他们说得笑料百出,忍俊不禁。
两位老先生得过全国相声大赛的金奖,但是几乎每天都上场在茶馆说相声,这才是接地气的表演。
很多时候,为什么相声不好笑了,其实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演员成名之后,不愿意到茶馆酒肆来进行真正的
现场表演。
闭门造车终究会黔驴技穷。
李晟、马砚彪·同仁堂
两位不可估量的年轻人,尤其是左边这位李晟,更是了得,基本功扎实,表演可圈可点。
电视里的相声和茶馆的相声最大的不同,就好比老师对着摄影机上课和对着学生一起互动一样,只有后者才
有真正的现场感。在这段相声里,那可真是将“现场感”发挥得恰到好处。
刚说了一会儿,进来一醉酒外地人,不停地大声叫嚷,随手比划,马砚彪贴切地将其融合到所说的段子里,
激起大伙一阵笑声。
正在李晟打快板之时,电灯突然熄灭了,李晟马上接过去:我刚才也没使多大劲啊?下面趁这个时候给你说
说后面要上场的两位演员的倒霉事吧……
程柯深、郭威·天津话
又是一对厉害的年轻人。
下午听了他们一段《漫话外语》,让人乐不可支。尤其左边这位逗哏程柯深,不急不躁,不像其他逗哏活跃
异常,而是平和中见幽默,不经意中出笑声。
可爱的卖票小妹妹在演员进场之后,专门到后场去了一下。结果他们出来之后,一报幕,不是说下午的《漫
话英语》,而是改为了《天津话》。
所有人都记住了他们串场时说的那个茅坑里比创意的“奥特曼”……
张连生、马洪信·结巴论
晚上的最后一个节目,两位老先生的《结巴论》,一个熟悉的笑话被左边这位称为“脑袋直接连脖子”的张
连生说得精彩无比。
人去茶馆空
十点半,演出准时结束。
茶馆里剩下空荡荡的椅子。
第一次看现场的相声表演,看完之后,有一种莫名的兴奋感。我想,不仅仅是新鲜,更重要的是,一场两个
半小时的演出里,有比我想象中更好的敬业和充实。
一种艺术的生命里常常是由自己决定的。自己对这个职业尊重与否,自己对这个职业精雕细琢与否,都是至
为关键的。
一场七个节目,一个开场快板加六段相声,中间六个小段,老中青三代人都敬业无比,熟练到位的表演,一
丝不苟的细节。其他都不说,就说那大热的天,舞台上只有一个风扇,传统的长衫扣得严严实实,演员在舞台上
更是干净利落。
两场表演里,最佩服的是几位老先生和几位年轻人。
老先生们大都七旬左右,但是台上的那功夫,举手投足之间,便知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不
是瞎说的;而几位年轻人,扎实的基本功,紧贴时代的切入,都让听者无不欢喜。
段子内容高而不深,贫而不俗,再加上极具现场感的表演,让人爱上了天津相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