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今天东早《上海书评》,有董少新先生的《网络时代的传统考据学》,讲e时代网络搜索的利与弊。编辑抽出的警句是:“网络搜索不能代替读书,通过搜索获得的信息是支离破碎的。无论哪个领域的历史研究,都需要把握大的历史图景。我建议刚入门不久的年轻学生,切不可每日忙于搜索而忽视读书的重要性。”
很有道理。不过像我这样读书少的懒学生,有时面对e考据的诱惑,未免难以抗拒。试想,不必青灯苦读,动动手指即可考据,冒充历史学家,还有什么事比这更吸引人呢?别说有时候搜出的结果还真有点像模像样。
自打从alin老那里偷师学得“网搜学”后,我学而时习之,最近也做了几次作业。虽然皆琐屑不足观,但还是能说明e考据的魅力的。先说一件小事。
在网上看到一通清人尺牍,落款人为“陈希哲”,藏家指出是苏州人,曾与其兄陈初哲一起在乾隆三十年皇帝南巡时献赋,皆被招试。上款为“述斋大兄世讲”。翻了翻手边的常用书,不得要领。读更多书来不及,还是网搜或e考据吧。
先在读秀搜“述斋”,结果有好几百个。如果一个个打开看,太多,而且也未必答案就在其中。所以转换方向,从书信中找线索。书中提到述斋于“菊月杪始抵武昌节署”,是其在武昌做官或做幕。下文又说“弇山尚书宽宏简重”,好了,百度“号弇山湖广总督”,第一条符合的是这个:
乾隆状元、湖广总督、大学问家——毕沅……号弇山……
原来“弇山尚书”就是毕沅。他常见的称呼是毕秋帆,在读秀“述斋”检索结果中查询“毕秋帆”,出来这个:
……严子述斋辑《天玺纪功碑》成古诗八首次韵留别癸丑冬,余在秋帆幕府,东归,严子述斋辑《天玺纪功碑》……
这是邓石如的诗题。不看内文,直接百度“严字述斋”,第一条是百度空间“放下斋”的博文《王文治纪闻录(193)吟风阁杨氏杂剧》,其中说:
严观,字子进,号述斋。江寜(今南京)人。学者严长明长子。太学生。幼承家学。乾隆四十三年(1778)为钱大昕导游江宁古迹,五十五年(1790)在毕沅幕。曾补《元和郡县志》九卷,协助姚鼐分纂《江宁府志》。歴时三年,寻山访友,遍拓金陵一府七县的碑刻。自汉迄元,依时代为次,录其全文,附以考证。又将取求而未得者编为《江寜金石待访目》二卷。严观于金石文字用力甚勤,还撰有《江宁石刻记》、《湖北金石诗》。
原来在毕沅幕府的“述斋”是严观。放下斋先生对他的生平已经做了详细的考证。那与陈希哲有何关系?从“世讲”看,陈与严观的父亲有交情。百度“严长明”,出来一道广东的语文考试题,说明出自《清史稿》本传:
严长明,字道甫,江宁人。幼奇慧,年十一,为李绂所赏,告方苞曰:“国器也!”遂从苞受业。寻假馆扬州马氏,尽读其藏书。高宗二十七年南巡,以诸生献赋,赐举人,用内阁中书,入军机……
严长明和陈希哲一样,也是献赋取得的功名。还有没有其他关系?读秀“陈希哲内阁中书”,得《清实录》乾隆实录卷七三二:
○乙酉。谕、江苏、安徽、进献诗赋诸生。考取一等之举人郑澐、张熙纯、俱著授为内阁中书。遇缺即补。鲍之钟、金榜、秦潮、周发春、吴楷、洪朴、陈希哲、蒋宽、刘种之、俱著特赐举人。授为内阁中书。
看来,严长明和陈希哲同以进献诗赋获赐举人,又同授内阁中书,因成世交。严观为长明长子,故希哲称其“大兄世讲”,一切契合。至此可证“述斋”为严观无疑。此信写于乾隆五十五年严观初至毕沅幕府时。
这一e考证,不超过20分钟。如果没有互联网,这得需要多么博闻强识才能做到?而且即使知道述斋是严观,也未必能立刻找到他和陈希哲之间的关系。更不要说这封信里还有更多人和事需要考证。
以我的经验看,不能说传统考证现在已经被互联网废掉了,但可以说在这种具体的历史事件考证中,e考证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替代传统考证。假以时日,在数据库和检索能力更加强大后,传统考证将被e考证取代是必然的。所以读书的同时,还是别落下网搜学这一课。赶紧拜alin老为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