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赏析 问渠哪得清如许 粤语

名句“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出自南宋诗人朱熹的《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赏析 问渠哪得清如许 粤语

作者:朱熹 年代:南宋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赏析: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0/40816.html

更多阅读

观书有感的诗意 陆游的诗

  观书有感的诗意  《观书有感》  作者:朱熹  原文: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

六年级下学期小学语文教研组工作总结 语文教研组总结

时光匆匆,转眼这个学期已经接近尾声了,回顾一学期来所走过的足迹,我们语文教研组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为主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实施新课程教育,推进

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三年规划 幼师个人三年发展规划

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三年规划(2011年9月-2013年8月)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丰富自己,才能让自己不断地发展,以适应社会的需要。自从2000年8月走上了教育工作岗位,近十一年来,一

高一记叙文系列训练 高一记叙文800字范文

记叙文训练一:源头活水从何来——让作文有话可写(课堂简录)【导入】我说:“喜欢写作文的同学请举手。”有七八个学生举了手。“大家都看清楚了?以后写作文,多向这几位同学请教。”学生笑。“其它没举手的,就是不喜欢写作文的了。说说你们为

源头活水从何来——让作文有话可写 画里有话作文五年级

(课堂简录)【导入】我说:“喜欢写作文的同学请举手。”有七八个学生举了手。“大家都看清楚了?以后写作文,多向这几位同学请教。”学生笑。“其它没举手的,就是不喜欢写作文的了。说说你们为什么不喜欢写作文。” 学生回答说,不知道写什么,

声明:《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赏析 问渠哪得清如许 粤语》为网友幕后纵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