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川俊夫与《花季》 前田俊夫

1997年,日本岩波书店出版了一本叫做《山水之魂》(魂のランドスケープ)的书,这本散文集虽然并非什么畅销书,却是出自一位著名作曲家的手笔,他就是细川俊夫。在这本探讨自然、生命、旅行和音乐的书里,细川俊夫写到:““在我看来,大自然的声响,就是最完美的音乐。水、大海、云朵,都会成为我灵感的源泉。某种程度上,我创作音乐的主旨,就是要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如今人们已经和这种文化失去了交集。”这段话似乎是细川俊夫创作思想的最好注脚,在他的创作生涯中恰如其分地贯穿了对自然与人的关注。

细川俊夫1955年10月23日生于日本的广岛。在东京学习钢琴和作曲,1976年赴柏林高等艺术学校师从尹伊桑(Isang Yun)学习作曲。1983-1986年又到弗莱堡音乐学院师从克劳斯·胡贝尔(Klaus Huber)深造。其间,细川俊夫回到故乡广岛小住,他21岁便离开祖国远赴欧洲留学,对西方文化的认同感非常强烈,但这次回国的经历却使细川俊夫得益匪浅。正是在这段时间他开始研究日本历史、能乐、歌舞伎、传统器乐等等,他还学会了演奏笙,唱诵佛教音乐,研习书法,阅读禅宗经典著作,所有这一切无不对细川俊夫今后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80年,细川俊夫第一次参加达姆施塔特夏季音乐节的新音乐课程,在那里他的一些作品得到了演出的机会。1990年开始,细川俊夫已经作为音乐节的客座教师参加教学工作了。在随后的几年中,日本作曲家群体的声望在国际乐坛越来越高,细川俊夫也得到了一系列的作品委约。1989-1998年间,他一直是秋吉台(位于日本山口县美祢市的东部)国际当代音乐大师班与音乐节(Akiyoshidai International Contemporary MusicSeminar and Festival)的艺术指导和组织者,还是创建者。2001年起,细川俊夫出任武生国际音乐节(Takefu International MusicFestival)艺术总监,2004年起人东京音乐学院终身客座教授。细川俊夫现居住在日本长野县。

细川俊夫是一位多产且大量获奖的作曲家,1982年先后荣获得入野一郎青年作曲家奖(Irino Prize for Young Composers)和柏林爱乐乐团100周年作曲比赛奖,1984年获得东京夏季音乐节雅利安音乐奖(Arion Music Prize),1985年获欧洲青年一代作曲比赛奖(Composition Prize of the YoungGeneration),1988年获莱茵音乐奖(Rheingau Music Prize)和京都音乐奖(Kyoto Music Prize),1998年又获得杜伊斯堡音乐奖(Duisburger Music Prize)。

细川俊夫与《花季》 前田俊夫

2001年,细川俊夫在柏林成为德国著名的美艺学会(Akademie der Künste)的成员,这也是德国音乐界对外国作曲家的最高荣誉之一。同时,他还是一位十分活跃的音乐活动家,1995和2001年他是享誉世界的威尼斯双年展(Biennale di Venezia)驻会作曲家,1998年参加萨尔茨堡莫扎特协会国际夏季音乐节,2000年参加卢塞恩国际音乐节,2003年赫尔辛基音乐节,2005、2007年两次华沙之秋,1998年起,细川俊夫还担任东京交响乐团驻团作曲家。

细川俊夫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的创作体裁非常丰富,从管弦乐作品、协奏曲、室内乐到电影音乐(著名的如《沉睡的人》、《棘之死》等)以及日本传统器乐无所不包。而在德国求学的经历使细川俊夫的音乐深受德国文化影响,不少评论家认为他的音乐中可以看到从舒伯特到韦伯恩的影子。当然,日本音乐的元素是其创作不容置疑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日本佛教中的禅宗思想和对自然的关注也是细川俊夫选择创作题材是特别注意的问题。

1994年他的器乐作品《进入时间的深处》(In die Tiefe derZeit)就是一个例子,大提琴代表了男性角色,手风琴则代表了女性,弦乐器代表的是空气和云,正切合作曲家对人与自然关注的主题。管弦乐曲《大洋环流》(Circulating Ocean)作于2005年,是细川俊夫受萨尔茨堡音乐节委约而作,在萨尔茨堡和BBC的逍遥音乐会上演出之后,《大洋环流》得到了各方的赞誉。后来NAXOS在出版这首作品的唱片时,特意将它与德彪西的《大海》放在一起,可见对作品评价之高。

1989年,细川俊夫开始执笔他的清唱剧《广岛无言的声音》(Voiceless voice inHiroshima),一直到2001年作品才告完成,这部为独唱、朗诵、合唱、伴奏录音带(即兴)与乐队的清唱剧被誉为“广岛的安魂曲”。细川俊夫出生于广岛,他属于战后十年出生的一代日本人,去战争与原子弹之祸不远,看到的是疮痍中崛起的日本。因此,作曲家想要表现的是饱尝原子弹灾难的城市广岛的声音,作品中,粗暴的铜管与打击乐器组合,加上合唱撕裂般的呼号无不体现出细川俊夫对和平与战争的态度。

2005年,细川俊夫完成了钢琴协奏曲《月光下的莲花》(Lotus under themoonlight),翌年由北德广播交响乐团首演,这首钢琴协奏曲也是作曲家为了表达对莫扎特的崇敬并创作的,也是作曲家难以割舍的欧洲情结和古典情怀的集中展现。后来,小泽征尔亲自指挥水户室内乐团举行了日本首演。

在大型作品方面,细川俊夫的第一部歌剧《李尔王的幻觉》(Vision of Lear)于1998年在慕尼黑双年展上首演。他非常好地将西方的莎士比亚原著精神与东方的禅定思想融合,将现代欧洲音乐戏剧手法与日本传统能乐结合到一出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中,在西方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第二部歌剧《班女》(Hanjo)也获得巨大的成功与轰动,作为武满彻去世后日本当代作曲家中的佼佼者,细川俊夫得到机会(也是一种荣誉)改编三岛由纪夫的《班女》。原作并非三岛由纪夫脍炙人口的名作,而是出自他较为冷僻的《现代能乐集》。《班女》这个标题是日文写法,翻译过来的话,笔者以为三岛由纪夫实际提到的这个人是汉成帝的妃子班婕妤,她以辞赋名满天下,以至于少有人了解她与成帝之间的关系,在著名的赵飞燕入宫之前,她曾是成帝的宠妃,后失宠但成帝亦赞叹其才学,与之犹士林之交。以这样一位异国古代文人怨妇的名字来做标题,三岛由纪夫无非是想借以说明对爱的得失的看法,班婕妤失宠却仍能得到帝王尊敬,似乎是比较理想的结局。在歌剧中,两位主角都是疯狂的女人,一个叫花子,另一个叫实子,花子爱上了青年吉雄,最后发疯。实子是个孤儿,她爱上的是花子。作者讨论的问题是生与死、爱与死。《班女》是作曲家受埃克斯-普罗旺斯音乐节委约而作,2003年秋动笔,翌年初完成,在埃克斯-普罗旺斯音乐节首演不久便得到评论认可,先后在布鲁塞尔、汉堡、里斯本、比勒菲尔德、里昂、东京以及米兰等地上演。

今年11月,西蒙·拉特尔爵士将带领柏林爱乐乐团携细川俊夫的圆号协奏曲登上海大剧院舞台。这首协奏曲的别名在北京的演出被翻译成《那时花开》,文艺味很浓,不过照字面翻译,还是叫“花开时节”、“花开的瞬间”或者笼统地叫“花季”显得更为合适。《花季》是作曲家受柏林爱乐乐团基金会(Stiftung BerlinerPhilharmoniker)、伦敦芭比肯中心和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的共同委约而创作的。

2011年2月10日《花季》由柏林爱乐乐团首演,指挥西蒙·拉特尔,圆号独奏斯蒂芬·道尔(StefanDohr),他也将是本次上海大剧院演出时的圆号独奏。

细川俊夫在《花季》中,将独奏圆号喻为“花”这个角色,从SCHOTT的公司的乐谱介绍上尚看不出此花具体是何物。不过,细川俊夫在欧洲演出时曾对媒体解说过:“在东方,莲花被视为一种神秘的花。它从泥泞的湖水、河流底部用根摄取营养;同时花茎会逐步探出水面,捕捉阳光;最后开出如同瑰宝般的花朵。要是离开了混沌污浊的淤泥,花朵是绝不会向着天空绽放的,而我觉得莲花含苞欲放的姿态,很像人们作祷告的手形。因此东方人常把莲花开放,来形容人类的成长过程,他们会意识到人们和万物自然间的统一联系。”中国观众自然很容易理解细川俊夫所说的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莲花了。乐队则以丰富的乐器音色来表现尘世间的万物,与莲花所隐喻的人(抑或说是君子)相对应,来展现人与自然相处的状态。为了更好地表现四面八方有来者的情境,在欧洲演出的时候,细川俊夫甚至要求将2支圆号、1支长号、1支小号从舞台移动到音乐厅的四角,让声音从观众的身边发出,借以营造效果,不知上海演出时是否也会做如此的安排。

这首圆号协奏曲的乐队编制并不太大,基本是双管,多使用了一些日本乐器和打击乐器。作为世界著名的交响乐团来演这样一部室内乐风格的作品有些杀鸡用牛刀的感觉。然而,拉特尔和柏林爱乐乐团却已将《花季》作为乐团的保留曲目,仅2011年2月,就先后四次在柏林和伦敦演出这首作品,密度相当之高。究其原因,想必与文化的交融并包以及东西方沟通有很大关系,毕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最能为全人类所接受的普世价值观念。总之,《花季》肯定是柏林爱乐上海音乐会上最值得观众期待的作品之一。

(发表于2011年8月号《大剧院之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0/40675.html

更多阅读

范曾散文: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谈战争与《诗经》

战争无疑是残酷的,古往今来任何战争都是极端的暴力行为。他是死亡的信号,而不是欢乐的节日。人类的历史,悲剧多于喜剧,而悲剧的主要内容则无疑是战争。《战国策》上有一则《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当时凭恃着虎狼之师的秦王想以五百里之

浅谈闻一多诗集《红烛》与《死水》 死水微澜

浅谈闻一多诗集《红烛》与《死水》[中文摘要]作为爱国诗人和民主战士的闻一多在中国历史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诗集《红烛》与《死水》更体现了高超的诗歌创作技能。相比《红烛》的多情感伤、浪漫秀丽,《死水》更显沉郁理性

声明:《细川俊夫与《花季》 前田俊夫》为网友舊事媊歡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