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藏族节日 甘南藏族自治州

过年

  牧区的除夕夜,家家清扫干净,屋内画上象征吉祥的符号,茶几上摆好油炸果及其他佳肴,还要用酥油、糌粑堆成“协马”(即“切玛”),上端用日、月、宝贝装饰,以祝来年如意。初一清晨,牧民们一早起铺,打水在帐外洗濯。然后,男人们在帐篷附近燃起祛污驱邪、象征吉祥的桑火,吟诵吉祥祷文,祈求保护神保佑新的一年平安如意。有的家庭还将帐篷天窗全部开启,在灶架上举行烟祭供奉仪式。若帐内浓烟滚滚,则预示今年要富裕起来;若烟从天窗直线升腾,则是好运不断的兆头。
  盛装之后,全家欢聚帐内,按辈分坐好,长辈先开口祝大家吉祥如意,晚辈再回贺老人健康长寿,户主再以协马敬神,然后家人边吃边唱,歌舞娱乐,整天欢声笑语不断。初二起拜年互访。初三亲邻互请做客,部落之间集体互访,盛宴招待,尽欢而散。
  在有些牧区,去拜年的牧人褡裢里只要拎一只羊腿即可,到每家掏出羊腿搁在橱柜上作年礼。临告别,主人会把那条羊腿重新放进来客褡裢中作为回敬的年礼。这种表达方式,既简便又有象征意义,是一种良好的风俗。
  拉卜楞荟萃了周边各地的人文精华,年节更具另番风姿。初一凌晨煨罢桑,向佛龛叩过三次头,全家盛装团聚吃新年第一顿饭。户主先要拌一碗香甜可口的酥油糌粑,按辈分一撮一撮分给家庭成员(除夕夜忌家中留客)吃下去,象征和预兆新的一年丰衣足食、生活幸福,然后才吃其他食物。匆匆吃过早餐,便要去拜年。天亮前要拜完亲戚中的长辈、近邻中的长辈和附近的近亲,白天,一早去寺中给为僧的亲戚或“阿木桥”(经忏师)拜年,若有时间,再继续去亲朋好友家贺岁。
  从初三开始,各种交际与娱乐活动便翻开了篇章。安多藏人把正月初三看做是一年中最富吉兆的日子,各种庆典也都集中在这一天举行,少女上头仪式、给周岁的男婴剃头仪式、赘婿仪式、新房落成庆典、婚礼仪式等等。有的年头,亲友们得马不停蹄地参加七八个宴会,既欢欣亢奋,又疲累不堪。初四、初五,是亲戚之间、好友之间、村中老人互邀做客的日子,一般也是一天走个三四家,去做客的要唱祝福酒曲,乘酒兴表演“嘎尔舞”,告辞时要跳“扎西”(吉祥)嘎尔舞、锅庄舞。
从初六起,拉卜楞十三神庄中相互关系紧密的部落,便要互相宴请做客(限于成年男性)。主方除了备办丰盛的佳肴美酒,歌手还要准备足够的赞歌、酒曲,姑娘、妇女们得提前练习锅庄舞,以助兴娱客。
  互访联欢活动一般会延续到正月十五日,甚至二月二日。在寺院,除夕僧侣都平安睡觉,执事人半夜升经堂顶,吹号筒及喇叭守旧岁。天将明,僧众始起,至各护法殿前煨桑,以后给佛爷叩节。元旦放假一天。初一由总司食(吉哇)分给每人炸食三枚,初二由总法台(赤哇)分给每人炸食八枚。至初三傍晚,结会一处,听取一年的规矩,是为正月祈祷大会的开始。


曼拉节

  新年期间,甘肃省卓尼部分藏区还举行曼拉节:曼拉节从正月初八至十五日。曼拉节前,出嫁的妇女都得返回娘家,与父母兄弟姐妹团聚。过节时,各村寨还要挑选能歌善舞的男女青年组成“沙目”(歌艺队),到周围村寨去赶曼拉节。作为交流,也接待、邀请其他村寨的沙目来本村演出。各村都有沙目表演的广场。场中央燃起熊熊篝火,桌上摆满供品,请德高望重的长者就坐,用醇酒、茶招待客人。夕阳西下时,全村男女老少身着盛装,到沙目场上观看演出。演员们身着戏装,摇起巴浪鼓,边歌边舞,有说唱,有表演,有舞蹈,各村寨编创的节目风格迥异,内容丰富,地方特色很浓郁。整个表演要持续到翌日清晨。演出结束,东道主请沙目全体成员到本村最宽敞的大厅就坐,各家各户端来佳肴美酒款待。宾主一面吃喝,一面猜拳或对歌,彼此预祝新的一年农业丰收。午后,宾主又重返沙目场,举行告别仪式。


墨部节

  在白龙江流域的藏区,新年还举行“墨都”节。“墨都”是甘肃南部白龙江流域的藏族方言,意为“军阵”、“出征”、“军列”等,实际是跳出征舞,是藏族群众祭祀祖先或部落神的一种宗教仪式。每年正月初三,全体村民上山杀鸡宰羊祭祀。这个节日的参加者仅限于特定的氏族。祭礼所用的青稞、牛在氏族成员中轮流摊派,每年杀祭牛一头,无牛者,必须花钱买一头,现在已经改牛为羊。宰羊的同时,还需杀鸡。杀鸡多少则出于自愿,用蛋也可以。祭祀所用的锅等器具要先背上山,水由本氏族妇女背到祭祀地点。一切准备就绪后,在苯教巫师的诵经声中,将牛或羊当场杀掉,每个氏族成员分一份。仪式举行完后即下山?村口有妇女端酒等待,向祭山神的男人们敬酒慰劳。苯教巫师将预备好的山上烧过的灰烬撒在妇女头上,表示为她们驱魔、祈福。接着在村口由苯教巫师诵经,本氏族的男人们不分长幼地开始跳墨都,其他氏族的成员相随伴跳,边跳边向村里移动,渐渐集中到平坦的公共场地上,由苯教巫师领头开始正式表演。阵式呈螺旋形,舞曲则是述说本氏族本部落的迁徙历史及战斗功绩等等。男人们跳墨都舞的同时,妇女们则跳起卓尔舞。男女两阵跳到高潮时,墨都舞队将女人们的卓尔舞队冲散,卓尔舞即告结束。这时墨都舞队则从公共场地转移到有灾有难的家庭,重新摆阵镇邪驱魔,围绕该家火塘转几圈,主人要以酒相待。随后将墨都的阵式摆到村子的另一头,表示把邪祟逐出了村。
默朗钦波节

  “默朗”是祈愿、向往的意思,是对幸福、和平、健康的渴望。这是僧俗共同的心愿,也是他们新一年年初集体心理的集中反映。它表达了僧俗众生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追求,对理想世界的憧憬,反映出雪域藏人的人生观、宇宙观、价值观。默朗钦波(传召大法会)的另一层涵义,是为了纪念佛祖释迦牟尼。默朗传召大法会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始祖宗喀巴大师于1409年创立的,第一次默朗传召大法会在拉萨大昭寺举行。六大宗主寺之一的拉卜楞寺,其默朗钦波也颇具规模。盛会期间,要举行多种活动,包括诵经、放生、演藏戏、瞻仰佛像、跳法舞、酥油花展、未来佛“视察”等等。
  诵经是节日的内容之一。15天中,全体僧人每日要在大经堂诵经6次。拂晓时始,日出时止,叫晨晓集合。诵读的经文是《怖畏金刚经》,以驱邪逐魔、祛除污垢为宗旨。与会者把各自赶制的“周吉哇”(60个食子)糌粑丸子投掷向东南西三方,表示祭奠护法15神和阎罗法王,祈求四大事业(和平、发达、权势、威力)昌盛。吃过早点,又紧锣密鼓地去参加辩法大会。凡有才华、学识的僧人学者尽可就佛学问题与任何对手广泛争辩。辩论场的气氛热烈而紧张,三人一簇,五人一伙,双方唇枪舌剑,你来我往,互不相让,直到一方理屈词穷无言答对分出胜负才停止。辩经结束后,紧接着便是午间集会。接着进行的是祈愿大会和晚上的第二次辩论会,其内容都是念经讲道、祈求人畜平安、祛灾禳福,要反复诵念有关经文,祝愿佛法常在、佛事兴旺。
  放生是默朗节的另一内容,是各种行善活动中的一种。放生的日期是正月初八。当天早晨,“图丹颇章”(佛殿)院里熙熙攘攘,人来人往,嘉木样大师率领外务僧官,内务僧官各持钥匙,打开佛殿大门,展出终年珍藏的寺中古宝、珍玩,供各级僧俗官员观赏,以炫耀本寺财富,使各级官员为弘扬佛教事业尽心尽力。参观罢,僧众在寺院里共诵《招宝经》,跳起自编自演的舞蹈助兴。接着将事先准备好的马、牛、羊牵出,由主持者庄重地将净水洒在它们身上,脖颈上系上象征佛放生的五色幡条,再把它们放出大门,以后任其自由转游于山间草野,自生自灭。人们见其不仅不加害,反而无不对其表示亲近和保护。
  正月十三日,是拉卜楞寺举行瞻佛的日子,节日的气氛达到高潮。这一天,怀着虔诚敬仰心情的香客从遥远的唐古拉山脚下、青海湖畔、阿坝草原、白龙江边以及内蒙大漠深处,千里迢迢来到拉卜楞寺,瞻仰巨幅佛像。中午时分,瞻佛仪式正式开始。宽大的瞻佛台上,缀贴得光滑整齐的石板闪着亮光。在作为挂轴的檐墙脊上,卷筒佛像徐徐展开,一队僧人在檐墙顶端紧攥幅边,一队僧人在下面接展,左右两边又是两队僧人,四方齐心合力,小心翼翼地将一幅宽10丈、长36丈的佛像展现在人们面前。这一刻,僧俗一片静穆,默念经文,祈求幸福吉祥。瞻仰的佛像每年都不同,释迦牟尼、弥勒、宗喀巴三幅佛像交替展示。
  正月十四日的法舞,也是拉卜楞寺默朗传召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法舞在大经堂前殿的石板广场上举行。嘉木样大师端坐在前殿楼廊的主席位上,左右是四大“金席”(仅次于嘉木样的活佛),还有其他宾客,以下再依次坐着一溜儿佛位较次的活佛。僧俗观众以他们为中心坐成半圆形圈子。法舞开始,装扮成阎罗法王的演员,头戴装饰有骷髅项链的面具从院里走出场,围场跳跃一周,接着出场的是法王的妃子以及化装成骨头架子的查事鬼、有茸的鹿、长角的牦牛等护法神。随着乐队的伴奏,他们一阵儿欣喜若狂,一阵儿焦躁不安,一阵儿又得意洋洋,经过一场较量,以阎罗法王为首的佛门大军终于获得胜利,妖魔鬼怪被彻底打败,投进油锅炸死。接着法王又派大法台率领佛兵佛将以及僧众,将捏成三角型的“朵玛”(施食模拟鬼怪)送到寺效荒滩,用熊熊大火焚烧,意味着邪气、魔怪从此被全部驱除干净,教民得到吉祥平安,寺院不受其侵扰。
法舞是一种粗扩、豪放、拟人化的表演。它的突出特点是通过面具,形象地介绍人物身份、善恶角色,而不须通过语言。跳跃幅度大、旋转多,借鉴了民间舞蹈的风格,展现了高原民族宽广的胸怀,豪爽的气质,嫉恶如仇、视死如归的性格。从法舞中我们能看到藏族早期舞蹈的风姿。
甘南藏族节日 甘南藏族自治州
  酥油彩塑展是默朗节日最精彩的一幕,也是藏族佛教造型艺术珍品的一次大展览。时间是正月十五。当夜幕降临的时候,预先布置在大经堂四周的那一排排、一簇簇的酥油供灯,放射出五彩缤纷的光芒,把大地映照得如同白昼一般。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各种形态的酥油彩塑造型,不管是人物造型还是景物,个个形态逼真,出神人化。尤其是“极乐世界”香巴拉的胜景以及各种莲花的造型,更是栩栩如生,竞芳争艳,让人目不暇接、留连忘返。这些造型精致的酥油彩塑艺术品,是拉卜楞寺六大寺院、河南蒙旗王府、嘉木样佛邸及因明、般若、中观、俱舍、戒律五大分部三学班分工精心制作的。由于展品要评比记分,评出优胜者,因此各参展单位对造型设计、构图方案、制作地点、完成时间等予以保密。直至正月十五日夜幕降临之前,才在大经堂周围各自固定的位置上,迅速支起木架,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摆出展品,以期以新以奇取胜。展出后,有关人员组成评委会评比打分,评出名次,公布名单,给以奖励。
  酥油彩塑展览初创的时间说法不一。据说当年唐太宗把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开国君主松赞干布,文成公主把自己信奉膜拜的释迦牟尼佛祖12岁等身像带往西藏,供在大昭寺内。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为了表示自己对释迦牟尼的无比敬仰,便在佛祖像前献了一朵酥油花以及大量的酥油灯。以后该教派寺院僧众纷纷仿效,从此形成了正月十五日酥油花供灯舞会。
  正月十五日夜,前来朝佛进香的各地教徒摩肩接踵,涌向拉卜楞寺大经堂前,争先恐后地观赏酥油彩塑,评头论足,给予评价,然后叩头朝拜,直至深更半夜才离开。
  正月十六日是未来佛巡视的吉日良辰,“请”未来佛视察全寺,僧俗祈望新的一年他能给拉卜楞地区带来福运、吉祥。上午10时左右,僧人们抬出弥勒佛(未来佛)高高的塑像,从大经堂出发,在大寺乐队的伴奏下,在拿着梵香、珍宝、供品的僧人前拥后簇下,浩浩荡荡绕寺院转一圈。由于弥勒佛主管未来,所以,前来朝佛者人山人海,大批信徒争相绕寺诵经,抢着触像领灌,以求得一分福分。拉卜楞寺默朗传召大法会的各项主要活动都是开放的,欢迎香客教民自由观看、膜拜。各大经堂也敞开大门,允许信徒进去焚香叩头、献供金供品、绕佛像或经堂转圈诵经。僧人房宅也不谢客,允许客人歇息住夜。
  二月初四至初八是拉卜楞寺的默朗小传召法会,属聚众供养的法事活动。二月初五,是寺院创始人第一世嘉木样大师圆寂之日,所以该寺僧人也称此日为“良辰会”。这一天,除了正常的佛事活动,午会时全寺僧人均到大经堂接受施主的斋供布施。晚上,僧人们聚集一堂,为一世嘉木样诵经超度。入夜,各经堂、佛殿顶上,僧众都要沿着平顶房檐点燃酥油灯,以示纪念。整个拉卜楞寺建筑物上依次亮起酥油灯,恰似群星落地,光照人间,景观美丽,别有一番情趣。
  初七是送魔日,此举为提防寺主遭遇灾难,用钱买替身赎罪消灾的仪式。这一天,寺院用重金雇的人反穿皮袄,脸上涂黑白两色,头上插羽毛,右手执白马尾,左手执黑马尾,装扮成魔鬼样出场,先到集市上逢人要钱,后到寺院沿户要钱,再由寺院给赠物。午时他从寺中出来在广场跳跃狂叫,僧众在后念经驱赶,直到夏河边。跟着他的是寺主的替身(假像),抬在轿里。复有两位戴面具的护法神持刀追来,与“魔鬼”谈判,直到双方满意。之后焚烧三棱朵玛及替身,群呼“打鬼”,“鬼”逃窜到河对岸的丛林中,被僧俗的怒吼声、石块追打得不见踪影为止,仪式也就算胜利完毕。
  法会的最后一天,即二月初八,是最热闹、最隆重的一天。一早,数百僧人便列队从大经堂里拥出,慢慢走到寺院的转经路上。他们一个个衣帽整齐,步履稳健,高高擎着幢幡、宝盖以及各种仪仗。后面的僧人每人捧着一件珍宝,有犀牛角、象牙、珊瑚、玛瑙、法器等,还有清康熙皇帝御赐锡仗、养老牌和百两重的金元宝等,以展示寺院的富有、昌达和神秘。


调牛节

  每年农历二月二日,是甘南博峪藏族的调牛节。节日前一天,先由“嘎巴”(博峪藏族对原始宗教及巫师的称呼)喊山。他由阳山呼唤而上,再由阴山呼唤而下,一路叫着本部落山神的尊号,乞请保佑全寨人畜庄稼兴旺平安。第二天早晨,全寨的牛都被赶到地中,架好犁耙,选技术好的人调教初次架犁的牛耕地。然后嘎巴念嘎巴经,以牛角所朝的方向卜问全寨吉凶。调牛耕地时,要撒一点青稞面人土乞福。祭毕,大家唱着颂赞山神、地神的歌,跳舞娱神,预祝当年丰收。调牛节期间,还有点燃燕麦的习俗。在燕麦点燃后,全寨的儿童上山点起火把,每人两枝,由山上唱跳而下,称为摇灯。这是对火神与山神的祭祀。


娘乃节

  
“娘乃”在藏语中是闭斋之意。闭斋是枯燥单调的,是一种苦行。安多藏区僧俗把纪念佛祖的活动取名为“娘乃”,不言而喻,是为了纪念佛祖当年的苦修行为。在拉卜楞地区,人们把枯燥难熬的娘乃变成了欢乐多彩的节日。僧俗众生以激昂的热情,以歌声笑声,以绚丽斑斓的娱乐活动,在娘乃的日子里表达内心的感激,表现他们今日的幸福和欢乐。
  每年农历四月十四这一天,夏河桑科草原的牧人们先煨桑,然后男人们集会听佛僧讲经,一起颂扬佛祖的功德。这一重要仪式在一顶专门的法帐中举行。法帐雍荣华丽、宽大敞亮,能容纳几百人就坐。帐檐缀有红黄蓝三色布,风一吹犹如经幡飘动。帐壁是寿字图案和八宝吉祥剪贴画。帐顶中央镶嵌如意宝珠。帐内上席佛龛前摆三溜酥油供灯,映照出挂在帐杆上的唐卡佛像。最中央的唐卡是佛祖释迦牟尼,两侧还有两幅较小的唐卡,一幅是藏族历史上因弘扬佛法而留芳百世的三大法王——松赞干布、赤松德赞、热巴巾,另一幅则是释迦牟尼十六弟子。祈祷仪式时间不长,大约半个小时就散了,接下来是午餐。这一顿饭可以悠哉悠哉放开肚皮吃,只要屁股不挪离原位置,哪怕吃两三个时辰也不会有人责怪。饭后是自由活动,人们拥向草地开展文体竞赛。
第二天,闭斋者全天缄口不语,不能吃不能喝,或去丛林草坡幽静之处休息,或在家闭门不出,或三三两两去寺院燃香煨桑,转“锅拉”(即转寺院,表示内心的供养祈祷)、念“麻乃”(六字真经),一直到第三天晨曦微露,才解除斋戒,可以喝茶进食了。

采花节

  采花节是甘南舟曲县境博峪部落的传统节日。博峪是指当地藏族中博峪、插岗、铁坝、拱坝、八楞五部落联盟,他们在历史上不与外界通婚,自成体系,是典型的森林社区。博峪人的装束、语言等特征与安多藏区有较大的差异。据说博峪一带的藏族是吐蕃时期从西藏林芝的工布江达、波密等地征发戍边的部落兵团,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是亲兵。
  据博峪藏人的传说,很早很早的时候,博峪有一个名叫莲花的聪明美丽的姑娘,是她教会了博峪人开荒种田、纺线织布,改变了人们过去以野菜猎物充饥、树叶兽皮当衣的原始生活习惯。莲花姑娘常常上山采来百花给乡亲们治病。有一年五月初五,她又上山采花,结果遇到狂风暴雨,坠死于石崖下。从此当地人把五月初五定为纪念莲花姑娘的日子。为了发扬莲花姑娘的无私奉献精神,博峪人通过姑娘们上山采枇杷花这一特别形式来纪念莲花姑娘,渐渐成了当地全民性的节日:
  采花节的前期筹备工作从四月十四日起就着手进行,当地15岁以上、30岁以下的女子,都要集中参加歌舞训练。五月初四一早,每家至少要派一男一女上山去敬拜山神。该去而不去的适龄妇女会受到重罚,并被社会所蔑视。陪伴每位姑娘的男子必须是至亲,意蕴关心,监护、支持、保护女性的内涵。男人们背着刀枪干粮,举寨约集上山。爬山时禁止调笑,以免亵渎神灵,惹神大怒。男男女女都神情庄重、缄默不语,表示对神的无限敬仰崇拜。但疲倦寂寞时,姑娘们也用对歌的形式相互盘问,对得兴致勃勃,忘了一路困顿。上山的人们,每到一处有“神”的石岩、山泉前,便开始祭神娱神。男人们先叩首、焚柏枝、煨桑烟,然后鸣枪给神助威添胆。女的则相聚跳舞、唱歌、颂祷词,以娱悦该地的神灵。
  到了神山顶上,他们要隆重祭祀当地最大的两位神祇,一位是牧羊大神,一位是既是祖先神,又是战神、猎神的山神。仪式基本上与上山路途上拜各路神相似,不同之点是,要集中唱一首歌颂本部落先祖是如何完成从猴进化到人的历程的歌。歌词大意是:
    十分遥远的远古人/人本是猴子中一伙
    与其他野兽差不离/但比其他野兽聪明
    会穿树皮会用石器/会打猎,还有其他本事
    猴子才变成了人
    从猴子变成人/最早靠杀鹿充饥
    那时还没有粮食/起初是用石头打
    到后来用木棍打/再后来用了弓箭
    人吃的粮食从哪来?/粮食原本是草籽野果
    是母猴来播种的/后来就变成了粮食
敬过神,唱罢这首祭神的创始歌,人们才开始宴饮歌舞,与神共乐。博峪五部中插岗、铁坝两部在过采花节时,还要选人扮成猴,披着猴皮,到每家每户祝福,涌唱吉祥歌儿。各家各户都以欣喜的心情恭迎、送行,临别还要慷慨送礼品酬谢。
  献祭之后,有血亲关系的男女就分开活动了。是夜全体人员宿在山上,亲身体验莲花姑娘的艰辛,缅怀祖先的功德业绩,以实际行动祭奠先祖。但年轻人不甘于寂寞,围着熊熊篝火,他们通宵达旦进行对歌活动。五日一早,人们下山。姑娘们沿途边采花边歌舞,用采来的花装扮自己。同时,还要唱怀念的歌儿向莲花姑娘依依,惜别。
  采花归来的队伍进村时,等候在村口的人们会鸣火枪致礼欢呼。父母捧着节日的服饰在等待,孩子们提着干粮跑去迎接,采花队伍前呼后拥边走边唱,由全村人送进一座公用大厅里,人们拿来青稞酒为他们洗尘。此情此景下,姑娘们又手挽手肩并肩地再次跳起“婆婆舞”,深深怀念莲花姑娘。歌舞结束,采花归来的姑娘们开始分头去向全村寨的人家馈赠从山上采来的枇杷花。一般先去无儿女之家,祝愿他们花一般生育儿女。送完花,全寨人携花来到寨中广场,开始女舞男歌,围绕山花对“花歌”,尽情欢舞放歌,很晚才收场。


祭水节


  在舟曲县巴藏乡背山的黑水沟,每年端午节,有祭水习俗。这里有一石崖,石缝中有几个石洞,平时细流涓涓,端午这天,石洞中一股股大水间歇喷出,附近群众在这天前往间歇泉边祭水。水喷出,人们下水沐浴,进而进行一系列歌舞活动。

插箭节

  在东部藏区,特别是甘南地区,各个地域都有自己的保护神,有的叫战神,有的叫地方神,其中有文神也有武神。对于老百姓来说,佛教只管来世轮回,远水解不了近渴,而这些保护神却能解决眼前的、迫切需要帮忙的大事,因此,各部落对保护神的供奉是十分丰厚的。在供品中,箭镞便是最重要的一种。这一意识促成了甘青川一带牧区、半农半牧区的插箭节的产生。
  安多重镇拉卜楞寺13庄的插箭祭祀活动甚为隆重。13庄中,又首推人多势众的上塔哇。上塔哇的插箭日是农历六月十七日,插箭地点在庄子背面深长的彦克沟沟垴华鲁山口。来插箭的几乎清一色是男性,其中不乏身架单薄、满脸稚气的少年郎。只有为数很少的妇女来插箭,她们属于家中没有男性的人家。插箭的翎箭是一种象征性的翎箭,用一根削去树皮、没有树杈弯扭的光滑树干制成,在杆梢捆上柏树枝和白羊毛,绑上三角形的云纹彩板(一般涂成虎黄、黑白云纹吉祥图案),短则一丈余,长则十丈多。祭祀的人把这根翎箭插在山神驻锡的山口垭豁的固定箭垛里(藏语叫“拉卜则”),每一个部落的箭都是集中插在一起的。
  当旭日跃出东山尖,金晖抹在华鲁山垭口时,插箭仪式在村长“拉加啰”(神战无不胜的意思)的欢呼声中开始。第一道程序是煨桑。桑烟是与神沟通的信号。第二道程序是向长空扬撒“朗尔达”符纸。“朗尔达”也叫“风马”。风马是一种原始祭祀形式,系动物崇拜。之后插箭仪式正式开始。气氛庄严、神圣、肃穆,每个人双手高擎自己的翎箭,按顺时针方向缓缓绕煨桑台一圈,然后绕插箭垛三转,之后才把箭插进垛围中。人们再一次狂热地吼着战神的英名,欢叫“拉加啰——”,按顺时针方向围绕插箭垛转圈。有马的则骑着马绕插箭垛狂驰,给山神助威添胆;有枪的则举枪向空中鸣放,表示自己的敬仰和虔诚。祭神仪式达到高潮。
  插箭完毕,多数人下山,仍有少数人留在箭垛前。他们中有的给战神拴缠五色吉祥彩幡,或者扯换用牛毛绳捻的通天绳,愿山神帮助自己在临终时能搭天绳去“天国”,并乞求神灵感知他们内心的苦衷,多多给予照顾;有的则在箭垛根深埋五金和五谷(金银等珍贵金属和麦子、青稞、豌豆等),然后叩头,祷告战神保佑自己财源滚滚,日子更加兴旺。在有些地区,插箭的人们还在山根举行赛马会、射箭比赛来取悦山神,喝酒吃肉,歌舞玩乐,到傍晚才骑马回部落。不少地方插箭节与香浪节连在一起,插箭节过后,香浪节也就开了头。
香浪节

  虽然各地香浪节名称不一,也并不一定和插箭节一起过,但娱乐活动大致相同。说起来,这香浪节还是拉卜楞寺的僧人们创立的。藏语,“香浪”意为“采薪”。每年六月,大寺都要派出年轻精壮的僧人去山野采集烧用一年的煨桑柏枝、白艾花以及燃炉熬茶的柴薪,于是,平日深居庙殿,与世隔绝的僧人们便有了在旷野尽情狂欢的机会,他们绞尽脑汁创造了许多富有僧侣生活情趣的文娱活动,如上天入地棋、叠罗汉经轮、手球等。这些活动逐渐成为拉卜楞寺及周围各寺佛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成为规范化的寺院休闲生活的重要组成,有了固定日期。
  而民间的香浪节则完全是享受人生的节日,没有一丝一毫的宗教气息。在拉卜楞地区上塔哇欢度香浪节的草坡上,狩鹿表演、赛马、飞马打靶、马背拔河……节目一个接一个。当日头西斜,灼热的暑气被凉风送走时,男女老少还要分组赛跑,“抛尕”甩石、跳绳,最后,全村人团聚歌舞。清冽醇香的青稞酒,馨香馥郁的鲜奶茶,肥嘟嘟的手抓羊肉,刚出锅的油炸干果,雪花铺地般的糖果瓜子,把藏家的豪爽、粗犷一一呈现。大伙一边吃着佳肴,一边饮着青稞酒,一边拉开欢歌喜舞的序曲……当明月悄悄升起,星星眨闪眼皮时,老人们已酣醉,中年男女的对歌难分难解,年轻人便彼此挤眉弄眼,溜出帐去,不约而同地前往背山处。那儿已经点起熊熊的火堆,殷红的火焰映着一张张红彤彤的少男少女的面孔,一曲曲饱含柔情的情歌很快从姑娘小伙嘴中飞向天空,直唱得夜幕悄悄退去,星星闭了醉眼,朝阳笑呵呵跳出……赛马节

  甘南牧区和半农半牧区都有赛马的传统习俗,其中以夏河县桑科草原的赛马节最有名气。每年农历六月十五日,桑科七大部落要在达久滩(赛马滩)举行赛马会,届时来自甘青川各地的观光游客云集,帐篷如云,万头攒动,煞是热闹。传说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中的雄狮大王格萨尔,13岁时在桑科达久滩赛马夺冠,登基称王,从此桑科草原有了赛马节。
  赛马前十天半月,牧民们就开始驯马。驯马的方法是每天给马披裹毡子跑两次,早、午、晚要把马牵到河中洗澡。一般要把马泡水或泼水,泡到肌肉发抖再牵上岸慢慢遛。这样训练过的马耐力好,跑起来不喘气。赛马可由马主骑乘参赛,也可由别的骑手骑乘。参赛的马往往要打扮得漂漂亮亮,配上美丽的鞍具,马头马尾还要扎上红红绿绿的吉祥布条。赛马开始前要举行宗教仪式,请僧人念经。牧民们则要煨桑,向神山献旗,在山上垒玛尼堆,挂上新的经幡等,祈祷神灵保佑吉祥平安、人畜兴旺、竞赛获胜。比赛即将开始时,近百名骑手身着薄薄的黄色缎子藏装,
头戴饰以雁翎、外镶红黄布面缎、太阳和月亮型的毡帽,脚穿毛线袜上场。小骑手们则由父亲牵马进入赛场,绕场一周后,再牵到指定地点。
  比赛项目有大跑、小跑、走马、捡哈达、打靶等。“大跑”主要是速度比赛,有起点和终点,以呜枪或吹号为号,众马齐出.以到达终点的先后定名次。最远的距离达二十华里。“小跑,,和“走马”则除了比速度外,还看马步是否平稳,走得是否好。这种比赛也计名次,马的优劣、骑术的高低自有舆论评说。之后是骑马捡哈达、打靶等马术表演比赛。两种比赛均是分小组参赛,哈达横放在地上,靶子立在路边,比赛时一匹马在前面引路,赛马则紧紧跟随,骑手在飞跑的马上侧身挂体,捡起地上的哈达,或是在飞跑时从背上取下枪,在头上旋转一周,瞄准侧面的靶子开枪,然后耍个花样,顺势将枪背在背上。除了这两种较普遍的马术比赛外,有的地方还有骑马点烟、马背倒立等。
  当夜幕降临时,牧民们,特别是男女青年们便自发地围成圆圈,唱歌跳舞。这是一年中难得的娱乐时光,也是年轻人寻找情侣的好机会。

七月劝法会

  甘南地区的拉卜楞寺,夏天有一个僧人辩经晋级的大法会(柔扎),远近的教民都蜂拥而来,除了听辩经弘法,还要欣赏劝法法舞。七月劝法会是格鲁派始祖宗喀巴的弟子加洋却杰首创的,
目的是纪念护法神和法王。柔扎的时间从六月二十九日开始,七月十五日结束,共17天。
  讲法辩经是柔扎的序曲,集中在六月二十七、二十八日两天进行。由大法台讲述闻思学院大业,并与各学院的法台(每年只允许一个学院的法台参加)进行辩论。辩论时,该学院格西跟随法台一同参加。头天大法台讲述罢,便由学院法台提问,大法台对答;第二天掉换位置,由大法台提问,学院法台对答。柔扎的序曲带有浓郁的表演、示范色彩,即向僧众们昭示:“要想当法台,就必须有高深的学问,必须有吃苦钻研的求学精神。”
  正式的辩经讲法从七月初一开始,每天从早到午进行。参加辩经的是6—12年级学业优秀者、各班级中有地位的活佛,还有本年度“然江巴”学位的获得者。每位参辩者知道了自己辩经的日期后,就在前一天前往各个经堂、佛殿,在各大佛像前献花,祈求佛祖保佑,祝愿自己取得好成绩,祝福辩经讲法顺利、成功!
  七月初八,“米拉劝法”表演剧把法会推向高潮。这天,前来拜佛、观赏的香客教民人山人海。午刻时分,嘉木样大师和四大“赛池”、八大“堪布”以及各“囊谦”活佛全部登上大经堂前殿二楼的前廓。前殿楼下前廓左侧为在职僧官的座席,右侧为一般高僧的座位。来自各地的僧俗观众则聚集在石板广场前,围成半圆圈,内层是本寺僧人,外层是俗民观众。场中央,面对前殿置两把座椅,场之右侧有执锣、鼓者各一人,执钹者二人,吹长筒号者一人。在乐队简单的过门中,米拉劝法会开始了!
  首先进入场地的是“阿杂然”。“阿杂然”为印度语,意为游方僧。阿杂然年轻潇洒、干练精明,他身着印度瑜伽咒师式的服饰,头戴螺纹帽,鬼面,有彩色胡须,右臂系红色彩带,手执黑白相间的六尺花棒,进场挥舞一阵,算是探路扫场。随即另一位与他打扮相同的阿杂然引领两头白身绿鬃狮子出场。他手执绣球和彩带,逗着两狮子翩翩起舞,向贤土圣哲献花敬意。阿杂然和狮子舞罢,鼓钹齐鸣,两名“德合召端”(土地主宰神)出场。土地神头戴黄色遮帽,白颈、白胡须,手持旗帜,腰缠绳圈,绳圈上吊着二十来条黑白扭缠的短绳。他俩急速旋转出场,腰上的绳条如花伞撑开。旋转数圈后,即绕场撒青稞,象征着未进食前先敬神以表白诚心。随后,身背经匣的两僧人出场为米拉日巴(藏传佛教噶举派开创者)诵经祝福。祝福完,又有两名阿杂然出场,在场心掷果子和鲜花,意为善果,以普度众生。很多观众此时不顾维持秩序者细柳条的抽打,争相进场抢拾,以此为吉祥物,带回去珍藏供奉。两名土地神在阿杂然退场后,引着米拉日巴出
场。米拉日巴身背经卷,手持锡杖,绕场一周,然后坐在已备好的椅子上。这时,两名童子出场舞蹈,表演各种作践幼虫的动作。米拉日巴施法传教,两童子被调伏归正。接着,反穿皮衣、颈挂念珠、腰别宝剑的猎夫贡保多吉出场(两人,一象征真身,一表示灵魂)。贡保多吉追杀小鹿,追到了米拉日巴跟前。经过两人激烈的辩论和米拉日巴苦心教化,猎夫贡保多吉终于醒悟,知道自己罪恶深重,只有皈依佛门才能解脱。他跪伏在米拉日巴膝前,从此结束了猎人的生涯。法会表演到此结束。七月劝法法舞中最吸引教民的情节,就是猎人贡保多吉与米拉日巴之间的精彩辩论。贡保多吉的杀手锏是用搜集到手的拉卜楞寺中僧侣违背戒律、贪财撒谎、打架斗殴、嫉妒猜疑等种种恶行来反驳米拉日巴的论点,而米拉日巴则从佛教根本宗旨,整体与个别、全局与局部等方面辩证分析,使贡保多吉无话可说,只能折服。场上,贡保多吉有随意揭露寺中丑恶现象的权力,这无疑是一种鞭挞、一种警示,具有强烈的震慑力,使一些违规的僧人在众人面前曝光,受到羞辱教训,寺风因此整肃。而对教民们来说,贡保多吉的话就是揭秘,就是一次新闻发布会,能听到寺中不少内幕,吸引力自然巨大,也从内心更对高僧充满敬仰。

燃灯节

  藏历十月二十五日,是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成道圆寂的日子。僧俗教民通过点燃不息的酥油灯来表达自己的怀念之情,并以此颂扬佛法如光明火炬,永远驱散黑暗、愚昧之功德。
  在西藏,燃灯节创立较早,叫“浪麦”,意思是全世界都有佛法的火焰在照耀。届时僧俗或在寺中、或在自家佛龛前点燃酥油供灯予以纪念。这个节日是全民性的,几乎所有僧俗都会参与,尽其力量供献。由于宗喀巴的两名大弟子嘉央却杰和仙钦却杰分别于十月二十四日、二十六日圆寂,而第二世嘉木样又是在十月二十七日圆寂的,所以,拉卜楞寺的燃灯节虽同样从十月二十五日开始,但延续三天,表示对三位圣者的纪念。
  十月二十五日一早,寺内各经堂、佛殿全都敞开大门,允许教民们自由进出,膜拜瞻仰,各佛像前也换置了新的供物。僧侣、群众手提酥油壶,拎着糌粑盒、柏枝和藏香,络绎不绝地走堂串殿,煨桑焚香,添油叩首,顶礼朝拜,并绕寺转经轮。晚上,全寺数百座经堂、佛殿、佛邸等高大建筑物的平顶四周,全是一排排、一溜溜、竖成行、横成线的酥油供灯,似银河落地,星辰万点,辉煌灿烂,颇为壮观。僧众们在夜色中诵赞宗喀巴大师的声涛和有规律的长号呜奏声,使人仿佛到了另一境界之中。

僧人专有节日

  雪域众多节日中,有一类是僧人集团专有的,最初完全封闭,后来为了弘扬佛法,部分地区逐步开放,但只允许俗众观看,绝对不允许参与。这类节日,大多是藏传佛教各流派为自己教派的生活、发展而创立的。特别是在密宗各学院,这类节日颇多。这类节日有些是纪念性的,纪念人物都是某学院、某专业内的活佛或高僧,声誉未及全藏区,因此,纪念活动也就只限于内部。
  僧人专有的节日内容大都包括诵经祷告、驱魔、密宗法舞等,但各自侧重点不同,渊源不一,因而风格也有所区别。实际上,它也是各教派、各学院张扬自己个性的一个机会。节日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因而主要集中在几个规模较大、学院设置较齐全、社会影响较广泛的寺院。除了格鲁派,其他教派也有。
  甘南州内的拉卜楞寺具有的僧侣专有节日是:
  时轮金刚法会,固定时日为三月十五日,因为此日是释迦牟尼成佛后讲授时轮金刚本源之日,由时轮学院具体主办此项法会。时轮学院经堂于三月初六做彩色土坛“金廓”,梵文名“曼荼罗”,即时轮金刚的宝城。坛的做法是在平面上将彩土由尖嘴筒中慢慢倒出,堆成图案,为宝城的立体轮廓。在经堂顶端,有宝城立体模型,得7天才可做成。十五日举行院中舞蹈。舞者扮成头戴五办莲花的少女,共16名。俗民可以前来围观、膜拜。据说一切跳舞者死后均会住在时轮金刚宝城内,因此参加者踊跃。这些舞蹈是时轮金刚喜欢的供法之一。
  九月禳灾会。在金刚学院内举行。主要是为了禳灾求福,形式以法舞为主。
  居迈巴扎仓(续部下院)的法会:三月十八日至二十四日为大自在自人法会;六月初四至初六日为开光仪轨;九月十八日至二十四日为密集自入法会;九月二十八日始为为期5天的怖畏九首金刚人法会。
  丁科尔扎仓(时轮院)法会:三月初六为奠基法舞;三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为时轮自人法会。
  曼巴扎仓(医学院)法会:三月十七日至二十四日为药师佛自入坛城和烧坛法会;八月初九至十五及二十九日为马明王金刚自入坛城和烧坛法会;九月十八日至二十四日为阿立佛自入坛城和烧坛法会。
  吉多尔扎仓(喜金刚院)法会:三月份举行虚空瑜伽佛自入法会;夏至日之大施食,由该院法台亲自主持,送四手吉祥
主护法大施食,用以镇魔伏怪;八月份举行金刚手自入法会;九月份举行喜金刚自入法会;九月二十九日禳灾法会,在图旦颇章院内跳法舞。
  居多巴扎仓(续部上院)法会:三月十七日至二十四日的密集自入法会;五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的满足护法心愿法会;六月初三至五日的开光仪轨;八月十七日至二十四日的大自在自入法会;九月十七日至二十四日的怖畏九首金刚自入法会;十月十七日至十九日的六臂护法的大施食法会;十月十三日至十九日的大铁城施食镇魔法会。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0/39952.html

更多阅读

寻找青藏线上最美丽的秋天5 :茶卡盐湖至格尔木

【旅行日志】10月7日,第四天,茶卡盐湖至格尔木(480公里)10月7日早上,我们一行十人离开美丽的茶卡的盐湖,沿着109国道继续向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南端的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进发,今天的行程终点是格尔木市,全程480余公里。从早上一出

西行漫记——黄河源头第一县玛多 中国第二大黄河的源头

我们告别青海湖鸟岛,原本想返回至黑马河镇经G109国道——共荣高速——G214国道,前往青藏高原的东门户,素有“海藏通衢”之称的海南藏族自治州(也称共和)。当我们在询问中被告知黑马河至共荣高速这段G109国道狭窄而又危险,不适合我们这种大

甘南藏族节日 甘南藏族自治州

过年  牧区的除夕夜,家家清扫干净,屋内画上象征吉祥的符号,茶几上摆好油炸果及其他佳肴,还要用酥油、糌粑堆成“协马”(即“切玛”),上端用日、月、宝贝装饰,以祝来年如意。初一清晨,牧民们一早起铺,打水在帐外洗濯。然后,男人们在帐篷附

声明:《甘南藏族节日 甘南藏族自治州》为网友君子傲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