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三节 高中生物实验课的教学评价 第三节神奇的微生物

第四章 高中生物的课堂教学评价

第三节 高中生物实验课的教学评价

生物学实验课是指以实验室作为主要学习场所,以生物学实验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发展生物学能力的一种课堂类型,在实验课中根据生物学的教学目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条件,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实验操作,以达到实验目的的要求和教学实践活动称做生物学实验教学。

生物学实验课的课型特点是以动作技能发展为主要目标,学习方式主要是动手操作,学习的地点是实验室,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操作。生物学实验课的主要类型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技能性”实验课,“验证性”实验课,“探究创新性”实验课。生物学实验课的教学策略是适当形式的示范,对实验过程进行指导和调控,让学生自主探究操作,动作技能学习与思维发展、知识发展相结合。其教学模式是“示范—模仿”实验教学模式,“程序—验证”实验教学模式,“指导—自主探究创新”实验教学模式。

一、实验课教学评价

(一)评价项目

下述评价项目是依据目前的认识水平和教学实践而提供的一种评价思路,在实际操作中可根据不同需要和目的具体修改,从而建立一个完整的、可操作的,可测量的实验评价方案。本实验课评价项目(一级指标)主要有实验目标、实验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效果、教师素质、学生评价等六个项目。各个项目共同组成一个评价整体,而每一项目还须制定具体的二级评价指标,作为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尺度和细则。

(二)评价项目的权重

依据生物实验课教学中各一级评价指标在一节课中的不同作用,确定其不同权重。根据一般的教学经验和评价标准,各权重的总和为1,具体的项目可用小数表示,实验目标为0.1,实验内容为0.2,教学方法与实验结果这两个项目比较重要,各设定为0.25和0.2的权重,教师素质为0.15,学生评价为0.1。

(三)计算方法

二级指标含有多项,每项二级指标分为A.B.C三个评价等级,分别赋值5分、4分、3分。进行评价时,评价者先在评价表中的二级指标评价等级中选择一个最准确的评价等级分值,然后求出各项目中二级指标的综合平均分,再乘以相应的权重,得出该项目的加权平均分,最后求出总分。如本节课的五项一级指标平均分如下:①4分;②4.5分;③3.6分;④4分;⑤3.5分;⑥4.2分。则该节课加权后的总分是:4×0.1+4.5×0.2+3.6×0.25+4×0.2+3.5×0.15+4.2×0.1=3.945分。最后换成百分制,就是:(3.945÷5)×100=79分。即这节生物课经评价后得分是79分。

二、高中生物新课程实验课评价量表(由佛山市南海区教研室生物科提供)

学校班级课题
执教教师日期
评价项目评价等级
一级指标权重二级指标ABC加权平均分
1. 实验目标0.10(1)体现新课程标准(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全面性(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与价值观目标等)
(3)适时性(适时展示目标,让学生了解目标)
(4)可行性(结合所教内容、学生的知识背景制定基本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 实验内容0.20(1)充分体现实验目标,容量恰当
(2)充分开发、利用新课程资源
(3)内容组织有序,层次分明、紧凑,思路清晰
(4)师生活动分工明确、真实
3. 教学方法0.25(1)创设生动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实验与探究愿望
(2)遵循探究性实验的一般程序

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预见实验结果

提出可行的假设

创造性地选用简便易行的实验材料与装置

实验设计科学、精巧,有启发性,预期实验结果

严格执行设计方案(步骤,确认变量;控制各种无关变量,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

分析得当,结论合理

恰当地、创造性地运用图、表等形式直观呈现实验数据或结果

(3)正确处理主导和主体的关系,重视形成性评价及多元化评价。
(4)重视实验思维引导(学生有时间深入思考,能暴露学生的思维,凸现学生的认知难点,激发认知矛盾,并通过探究解决认知矛盾)
(5)面向多数,充分体现合作探究(有小组讨论,有代表发言、有相互质疑,语言表达规范正确)
(6)学生能规范地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实验的操作、生物绘图等
(7)学生模仿水平成功,实验效果好
(8)及时反馈,讲练结合,难易适度
(9)教有创见,对实验进行调整与改进
4. 实验效果0.2(1)师生配合默契,教学氛围民主、求真求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提升(态度严谨、认真,学生分工合作,勇于探索,主动参与交流讨论)
(3)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反应面广
(4)实验效果明显,成功面大
(5)知识与实验技能得到落实,设计实验能力提高
(6)实验操作规范(含药品、仪器的使用及清洁、整理工作等)
5. 教师素质0.15(1)备课认真,教案规范
(2)普通话准确,语言精练,板书工整、正确规范
(3)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态亲切自然,仪表端庄
(4)能根据学生实际及时干预、调整教学活动
(5)教育理论扎实,注重开发、吸收、利用新课程资源
6. 学生评价0.10(1)教师亲和力强,威信高
(2)学有所得(提高了实验操作、探究实验设计的能力,增强了学好生物的兴趣)
(3)实验操作技能、设计能力有进步
(4)对老师的教学方法、老师的提问、引导的技巧满意
总结性评语总分

案例一:《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课堂教学评价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教学设计(佛山市南海中学西樵分校黎宝仪)

一、教学设计背景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是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社会需求,反应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及其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二、教学设计意图

新的生物课程标准倡导生物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与学习过程,还是一个探求尝试、体验的过程。本节课运用引导-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通过创设类似的科学研究的情景,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实践、发现和体验,以还原知识形成的本来面目,并注重学生对结论的自悟与发现,以便向学生渗透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学习了光合作用的发现史,知道科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观察、实验、分析的过程;初步掌握某些基本实验技能,思维活跃,喜欢挖掘问题的本质。以此为契机,在本节教学中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目标

1. 知识技能:初步掌握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实验方法;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颜色。

2. 能力培养: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及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五、教学重点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六、教学难点

1.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方案设计。

2.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

七、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

八、教学用具

1. 实验材料:多种新鲜的绿色叶片。

2.实验器具:干燥的定性滤纸,烧杯(100ml),研钵,小玻璃漏斗,尼龙布,毛细吸管,剪刀,小试管,培养皿盖,药勺,量筒(10ml),竹签等。

3. 实验药品:蒸馏水,丙酮,酒精,层析液,二氧化硅,碳酸钙。

九、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备注

一、引言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哪里进行的?光合作用所需的光被什么吸收和利用呢?对了,这就是叶绿体中色素的功劳!

二、实验教学情境的设计

教师:(展示多种颜色的植物叶片)同学们,你们猜,叶绿体中的色素会有多少种呢?(学生猜测)。

教师:叶绿体中各种色素的颜色都相同吗?(学生答“是”或“不是”)

教师:大家想知道正确的答案吗?(学生答“想!”)

好!我们这节课就先让大家自己设计《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方案,再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三、实验方案的设计

1. 实验原理的介绍

在同学们设计实验方案前,我先给大家介绍实验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是一种有机物,它能溶解在有机溶剂(如丙酮、酒精)中。

层析液是一种脂溶性很强的有机溶剂。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

2. 实验提示

(1)丙酮具有一定的毒性并且很容易挥发!酒精虽然容易挥发,但无毒性!

(2)实验结束后,务必要洗手!

3.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现在,同学们根据实验原理以及实验提示,以两位同学为一组,自己设计“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方案。

4. 学生实验方案的交流

让同学们进行小组之间的讨论、交流,同时,请同学们上讲台边画出边陈述他们的实验方案。其他同学思考、质疑。

四、实验方案的实施

1.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

2. 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

在学生探究实验过程中,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实验氛围,对各个小组作耐心引导;同时,对存在的问题,适当点拨,作暗示性开导,不直述答案,不包办代替。对于学生在实验中唤发出来的探索热情,是成功还是失败,我都给予赞扬和鼓励。

3. 观察与记录实验结果

五、学生实验交流与讨论

实验结束以后,马上组织各小组进行交流讨论。

1.让学生展示实验成果,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实验中成功的方面,仔细分析哪些是自己充分发挥想象力,想出新的实验方案,获得成功,哪些是自己大胆猜想,使实验快速成功。

2.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实验中失败的方面,寻找实验不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是实验中设计思路错误,还是操作不正确等等。让学生认真自我反思,找到失败的根源。

六、教师总结

在本次《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探究实验中,同学们都能大胆创新,用不同的方法提取和分离了叶绿体中的色素。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叶绿体中的色素有多少种,它们对应的颜色是什么。

通过刚才的探究实验,我们可以看到滤纸条上出现了4条色素带,它们的颜色从上到下依次是:橙黄色、黄色、蓝绿色和黄绿色。这4种颜色对应的色素分别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其中,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统称为类胡萝卜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统称为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的含量约占总量的四分之一,叶绿素约占总量的四分之三。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对“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进行了实验探究。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可以知道:(学生答)

八、课堂练习

九、作业:查找网站有关“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方法的新进展,在学校BBS上进行交流讨论。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营造一个让学生主动观察、思考、探索的环境气氛。

实验原理的掌握,为探究性实验的进行奠定了指导性基础。

对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作必要的补充。

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给学生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

通过引导学生认真总结,反思正反两个方面的优点与不足,让学生从中受到一次深刻的科学探究教育和科学挫折教育。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课堂教学评价:

实验是生物学的特点,很多实验是检验生物学理论的标准,是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教学部分。本实验课以探究式教学为主线,贯穿教学全过程,能根据学生认知基础及能力水平,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运用资料、实验探究一般程序等方式,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设情景。

1. 教材处理新颖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是高中生物教学中一个经典的、基本的实验,对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分析、绘图等多种能力都有积极的意义。不少老教师由于习惯仍按演示实验形式或验证性的实验模式进行该实验的教学。本节课的实验教学设计能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大胆尝试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作出假设和设计实验方案,检验假设的必要资料和设备也是教师准备,学生参与“干什么”和“发现什么”的探究过程,为传统实验教学的改进与实验教学观念的改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

2. 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上体现本节课“活”

一方面是教师的教法活,“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得到很好的体现,表现在对学生的学情和实验内容充分分析后,在尊重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实验作了较好的调整和新的设计,以检验已知的事实、概念或原理的真实性为主的验证性实验改进为以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获得新知和接受科学方法训练的探索性实验,并随机应变地调整教案再进行二度设计,以达到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从教学理论和预期效果看是十分成功的。把验证性的知识转化为一个个问题,改变以往学生比较被动的实验学习局面,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自己设计与构建知识,鼓励学生解决问题,设计多元化的实验方案。一方面学生的学法活,由于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好奇,从而积极投身到探究学习过程中去,体现了对生物科学的热爱与兴趣,体现学生勇于探究科学的精神,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另一方面,小组间通过合作,发挥集体智慧,设计最佳的实验设计方案,派出代表进行交流,而其他小组间质疑其方案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并进行小组比赛,看谁做得更好。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合作、探究理念。在课堂中,每个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乐于探究,不仅获得知识、技能,发展了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与发展。

3. 重视实验教学反思

本实验虽然是一个经典的、难度不大的实验,但实验过程中还是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每一个步骤的目的是什么、滤液较浅怎么办、如何改进、色素带不齐,为什么?等等,既然采用探究性实验的模式教学,学生设计方案的不足而影响实验效果的情况肯定会大量出现,这就需要教师组织学生深入地反思。

4. 重过程、重体验、重实践

一切为达到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基础,教学设计侧重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知识。通过引导学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综合推理、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能力。通过记录与整理实验数据,分析和论证实验结果的体验过程,既让学生学习科学的实验方法,又培养学生形成敏锐的思考能力。

意见与建议:

1.由于探究性实验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强,所需时间长,教师要尽早公布实验要求和教学的组织形式,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准备,以免影响整节课的教学内容的顺利完成。

2.教师在实验的全过程中要加强全程的指导和管理,包括实验方案的讨论和点评、鼓励与干预,实验过程中的启发和答疑、实验室的常规管理、实验后的反思与总结。既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做,也要加强督促检查,避免出现脱离理论指导、低水平低效率的蛮干和少数学生的放任自流。很多学生没有实验室进行实验的经验,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开放性强、参与性强的实验在实验室操作时出现操作不规范,滥用药品、仪器,很容易造成药品的浪费、器具的损坏和出现实验室的脏乱差,甚至是出现实验安全问题。因此,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教育,要求学生注意安全、规范操作;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认真填写实验记录表,爱护仪器设备,节约药品和水电,维护实验室的整洁卫生;逐渐形成一丝不苟、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探究性实验教学,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更高,教师的责任更重,但有助于教师理论水平、实践水平和教学组织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案例二:酶的特性课堂教学评价

酶的特性教学设计(佛山市南海区南海一中丁恒端)

设计理念: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生物新课程突出科学素养的培养,将科学探究置于教学的核心地位,由此新课程赋予教师开发课程的机会和权利,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把生物学教学变成学生探究的“乐土”,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索,去研究,亲身经历研究的过程,在探究活动中学“科学”,做“科学”,悟“科学”。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第五章第一节,本章在第一模块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细胞代谢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一级主题,而细胞代谢过程离不开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因此,本节在本章中起到“卷首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酶的特性。

(2)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索,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实验。

(2)在实验能力提高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和分享信息、分享实验成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合作的精神。

(三)教材处理、教学重点、难点

1.教材处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倡导的是如何让教材服务于教学,所以在教材的处理上抛开问题探讨,直接通过实验探究入手,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的因素。

2. 教学重点:酶的特性。

3.教学难点:当代学习理论认为,只有与学生认知水平差距较大、与学生认知结构中缺乏同化点的学习材料,才是学生学习中深感困难之处。故难点确定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二、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活动学生主体活动教学意图

展示牛仔服,介绍牛仔服的浅色处理是用纤维素酶。

认真倾听,明确浅色处理效果要设置一定的温度与酸碱度。

创设情景,使学生迅速的进入学习的状态。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温度、酸碱度会影响酶的活性)。

思考,并提出问题(温度,酸碱度会影响酶的活性)

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展开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温度和酸碱度),展示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

明确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

让学生清楚明白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按照这个程序进行探究。

介绍提供的仪器,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确定课题,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并指出实验设计的原则。

小组讨论,确定探究课题,明确实验设计的原则,讨论得出实验方案。

实验设计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培养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小组协助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而合作和交流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特征。

请两个小组派代表作实验设计的介绍,引导他们表达,完善自己的方案。

认真听取实验设计汇报,讨论方案的科学性及优缺点,找出自身设计的不足或发表不同的意见,共同完善实验方案。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完善实验设计,形成操作方案。

课件展示实验方案,讲解实验过程要注意的药品安全使用,仪器正确使用。

再一次明确实验设计方案。

通过课件演示与教师的示范,学生对实验的步骤,实验要注意的问题以及正确的实验操作有个明确的认识。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并完成学习成长表的记录。

进行实验,完成学习成长表。

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

根据学生操作完成的情况,请两个小组进行总结发言,汇报实验结果。

进行实验结果汇报,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让学生通过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通过自主探究获取知识。

小结学生的发言,展示实验的结论。引导学生分析温度和PH对酶活性影响的曲线图。

观察,分析曲线图。得出酶的作用条件比较温和。

探究活动不能只止于完成实验,探究必须完成从实验到理论的升华。

提高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与获取信息的能力。

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的知识,观看动画,得出酶的第二个特性高效性。展示专一性的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酶的专一性。

观察,分析实验,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能力。把简单的讲授转变为通过学生思考,分析而得出知识的过程。

课件展示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

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巩固提高已学的知识,提升不同层次的能力。

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介绍酶与生活生产的联系,应用酶的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

学生观察,回答问题

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使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布置课外作业,继续探究酶工程的相关知识。

课后网上搜索相关内容,提高自身认识。

把探究延伸到课外,提高他们收集信息获取信息的能力。

板书设计:                 酶的特性

一、酶作用的条件比较温和

二、酶具有高效性

三、酶具有专一性

教学流程图

附:生物小组学习成纪录卡

小组名称
组长组员
确定课题探究 _____________ 对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设计
实验现象
结论
教师评价

酶的特性课堂教学的评价:

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探究欲望,每个学生都期望学习中有新的体验,期望获得被认可和被欣赏的满足。新课程标准通过改变一定的教育环境和选择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自己具有终身学习能力作好准备。

本节课是高一生物新课程第五章第二课时,主要内容包括酶的三个特点和三个探究实验。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习了消化酶,做了《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而本章的其他内容,如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等细胞代谢都涉及酶的催化作用,以及为在选修1《第二章:酶的应用》继续深化酶的相关知识的学习作准备。所以了解酶的特性非常有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突出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

1. 在教学目标上

(1)充分体现了全面性(包括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等目标)。

(2)可行性(目标的制定能结合所教内容、学生的知识背景等实际情况制定,所以基本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

(3)时代性(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2. 在教学内容上

(1)本节课是以探究温度和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酶的高效性与专一性为教学内容,教学容量恰当,内容及其处理方式符合科学性、思想性。由于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教学,具有开放性与学生参与性强等特点。

(2)能体现教学设计中的各项目标,突出体现了对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与操作能力的培养这个目标,又兼顾知识目标、情感与价值观目标,体现教学内容都为目标落实服务。

(3)实验内容设计显得组织有序(教师按一定主线组织所选素材,层次逻辑关系清楚);内容呈现形式多样(采用文本、图片、实物、实验、讨论、信息技术等形式)。从设计内容上看,教师能充分重视对新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介绍纺织工业生产某些工艺及其对温度的要求引入本课题。体现了教师利用了教科书、其他教材与师生生活经验等的素材,并结合本课题大胆地对相关内容进行二次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使用课程资源),每一要素的实施成效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

(4)层次分明,重点、难点突出,安排紧凑,思路清晰,符合中学生的认知心理。

3. 教学方法上

本节课抓住了“趣”、“思”和“准”的教学特色。

(1)所谓“趣”,反映在实验情景的设计上,能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生活背景,从学科知识结构的角度把前面所学内容与本节课所学内容联系起来,并将其演变成有趣的问题引入,体现趣味性;而且所提的问题有一定的思维深度,能体现生物科学在生活与生产上的影响及应用现状与前景。

(2)所谓“准”,反映在能正确处理主导和主体的关系。教师由始至终处于导的地位,并结合课堂的情况进行恰当而适当的干预。例如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回忆生物学探究的一般程序,把学生思维引向正确的科学探究过程;适时地安排同学分组讨论、交流;适时地鼓励学生汇报设计方案、组织评点各小组的设计方案,整个探究历程,从有价值问题的提出,到提出可行的假设,到设计方案、实施实验方案及预期实验结果,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主体地位。

(3)所谓“思”,体现在整个课堂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有探究的形式和实质,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思维探究教学。教师刻意安排充足时间让学生分组讨论,表达意见,相互质疑方案可靠性、科学性。学生有时间深入思考,能暴露学生的思维,凸现学生的认知难点,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产生认知矛盾,从而引发学生有效的探究并解决认知矛盾。

(4)重视过程性评价与多元性评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教师巧妙地运用了评价意识、过程性与多元性评价反映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采用口试与笔试(结合成长记录表让学生用语言表达与文字、画图等方式描述实验方案)、操作与体验、竞赛与鼓励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淡化考试竞争,淡化分数意识,尽量让全体学生都体验到生物实验的快乐与成功感觉,又使评价融入实验教学过程中,与课堂教学同步发生。

关注个体的学习过程与态度,利用小组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善于倾听他人的结论与意见,塑造学生良好心灵与学习习惯。教师鼓励性的语言、眼神,亲切的举动传递着积极的暗示,充分体现了科学的严谨与人文的关怀的有机结合,也体现了教师重视情感、意志、信念的人格素养的培养,激励了学生乐于探索、勇于探索的精神。

(5)教学方法适当多样,能恰当有效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信息技术或其他技术辅助教学,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探究,有效地为教学服务。

(6)实验教学态度严谨,重视培养学生规范的实验操作技能,反映教师良好的实验素养。实验开始前,教师通过强调实验过程要注意的药品安全使用,仪器正确使用等问题,并通过课件演示与教师的示范,让学生再次明确实验要注意的各种问题,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保证了实验的安全性。

(7)及时反馈。每个知识点教学完成后,能用形成性练习完善并巩固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生能用生物学的术语来表述(文字或口述所学内容、用生物学的思维解释现象,学生能形成规范的答案)。

案例三: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课堂教学评价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教学设计(佛山市南海区南海中学西樵分校冯拉)

1.1 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设计探究实验亲自获得酶的活性受到温度和酸碱度影响的实验证据;掌握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

②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实验的设计能力。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1.2 教学重点、难点

① 重点: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② 难点:探究实验的设计方法和控制变量的方法。

1.3 教学准备

实验材料与用具:肝脏研磨液,淀粉溶液,H2O2溶液,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试管,量筒,烧杯,滴管,试管夹,酒精灯,石棉网,温度计,火柴,碘液等。

1.4 教学策略

资料探究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等。

1.5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师生互动设计意图
复习

1. 酶的本质、酶的特性。

2. 酶具有哪些特性呢?

学生回答,通过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提问

酶的活性,酶的失活。

第四章第三节 高中生物实验课的教学评价 第三节神奇的微生物

引导学生了解是酶的活性,酶的失活。

资料探究

1. 投影①资料1:某加酶洗衣粉包装盒上印有以下资料:成分:蛋白酶0.2%,清洁剂15%

用法:使用温水效果最佳;勿用60℃以上的水。

②资料2:唾液淀粉酶在口腔内可将淀粉分解,但唾液淀粉酶随唾液流入胃,在胃里却不能分解淀粉。

2. 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进行资料分析。

1. 通过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资料,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去探究。

2. 让学生通过资料探究,从资料中获得温度和pH影响酶的活性。

3. 让学生在讨论、分析过程中,培养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合作能力。

小组比赛:进行实验方案的探究

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和工具,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出实验方案,探究温度和pH如何影响酶的活性。

1. 让学生根据自己探究的问题去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2. 通过小组比赛,培养学生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展示实验方案

让最快一组介绍并演示自己组的实验方案。

其他组认真观察对比,不同方案的补充。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能力。

实验探究

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亲自获得酶的活性受到温度和pH影响的实验证据。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分析实验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分析:

1. 探究什么问题?

2. 设计哪几个变量?

3. 在实验中,你们看到什么现象?

4. 由此推测哪支试管的酶活性最高。

5. 由实验得到什么结论?

1. 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掌握自变量的观察、控制方法,以及因变量变化的检测方法。

2. 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由实验现象获得影响酶活性受温度和pH影响的证据。

评价实验方案

引导学生对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评价,从而判断出哪种实验方案最可行。

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实验的能力,学会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

深化、拓展探究实验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不用唾液淀粉酶探究pH影响酶的活性呢?为什么不用H2O2酶探究温度影响酶的活性呢?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结:温度、pH影响酶的活性。

阅读课本P85,温度、pH影响酶的活性的曲线图。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图像能力,进一步理解温度、pH如何影响酶的活性。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的教学评价:

在《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学生对酶的认识有限,授课教师尽量创造条件,使学生亲自获得酶的活性受到温度和pH影响的证据。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通过探究问题的活动获取知识,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学会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技能,领悟科学观念,培养科学精神。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这节课授课教师主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一些贴近生活的资料,使学生获得对生活中的酶的感性认识,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去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投影了以下两则资料:①使用加酶洗衣粉的注意事项。②唾液淀粉酶在不同的pH环境中(口腔和胃)催化分解淀粉能力的差异。让学生根据这些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去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通过资料探究,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的问题不是空洞的、无现实意义的,而是与自己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出要探究问题的实验方案。授课教师让学生根据现有的实验材料和工具来设计一个“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的实验方案,然后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如介绍、演示等等)展示自己的实验方案。这样,学生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初步了解实验方案的设计方法,学会自授课教师评价与评价他人。

3.让学生先通过实验探究发现问题,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合作等方式共同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授课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实验完毕后,让几个小组介绍的实验现象,并且引导学生由实验现象得到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然后授课教师让学生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与预期的实验现象作对比,鼓励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对各种的实验方案进行评价,从而判断出哪种实验方案最可行。通过这些措施,一方面可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知识,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教学内容。

当然,由于如授课教师经验的不足,这节课也存在以下一些明显的不足之处。

1.课堂千变万化,学生随时都可以不按照教师设想进行学习,特别在新课标要求下的开放式教学更是如此。这就需要教师有相当高的课堂应变能力,来面对课堂上发生的一些事先没有预料的“意外事件”。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自己的课堂应变能力相对不足。例如,当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要将煮沸的唾液冷却和0℃的唾液加热。当时授课教师觉得很意外,只是含糊地说这个实验方案很好,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通过这节研究课,授课教师更加意识到在以后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锻炼,从而提高驾驭教材能力和调控课堂教学能力。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契机”,教师若能利用这些“契机”来引导学生,既可适当地拓展教学深度,也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这节课中,也存在相当多这样的“良机”。但授课教师未能做到一一都把握好。例如,当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小结出在过酸、过碱下H2O2酶失活,此时是引导学生判断设置的实验条件是否已经过酸、过碱的“良机”;当一个小组演示实验方案时,出现了实验操作的错误,是引导学生找出实验操作的错误和纠正学生实验操作的错误的“良机”;还有当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往高温的唾液淀粉酶溶液(唾液淀粉酶已失活)加淀粉溶液后,再滴加碘液,出现了溶液先变蓝色后来蓝色慢慢褪去的反常实验现象,这也是拓展、深化课堂教学的一个“良机”;当学生介绍有创意的实验方案时,应该及时抓住学生的创新点进行教学拓展。教学“良机”不容一再错失,要真正地把握好“机会”,一方面应该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另一方面平时要加强自己知识的积累,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才能面对各种教学“良机”时,做到游刃有余,事半功倍。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0/39648.html

更多阅读

高中生物赛课听课报告 全国高中生物联赛

高中生物赛课于2013年4月9日在西校自动录播室进行,本次赛课的选手分别有高一的王洪喆、张磊;高二的任书玉和高三的高文宝共四位老师参加,他们是在各个年级通过讲课层层筛选出的优秀选手。强强对决在激烈的碰撞中产生闪光的火花,作为本次

《作为生物的社会》解读与探究 高中生物新课标的解读

<作为生物的社会>解读与探究预习提示本文是一篇论述生物社会行为的文章。作者选取了独特的视角,将一些群居性生物的行为与人类进行比较,描述了它们在集体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高度智慧,提出了多个单独的低等动物合并成一个类似高等生物

第44节:第四章定位辩证法(1)

系列专题:《营销组合新战略:定位定天下》  第四章定位辩证法  第四章定位辩证法  为什么有那么多企业在发迹之后又重归覆灭?  为什么中国企业总是在"做大"之后却做不强?  为什么企业越"发展"越容易掉入"自杀"式

声明:《第四章第三节 高中生物实验课的教学评价 第三节神奇的微生物》为网友染就荼蘼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