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教材分析湘版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材

1、《教室一角》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教室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拥有的学习活动空间,也是分享学生学习成果的快乐园地,需要时常布置与美化,教室一角常常是小学生班队生活的重要阵地,往往设置有班队活动角。本单元学习的设置正是配合日常班队活动角进行一系列的设计、制作、布置的美术学习与实践。学习活动方式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透过美术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布置教室一角的设计素养,提高学生布置教室一角的动手能力,可以提升班队活动的质量和班队活动角的精美程度。它的意义在于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或中队活动紧密相关,设计制作为学生日常班队生活所需,制作布置为学生日常班队活动所用,体现“物以致用”的学习理念。
“活动一”为好书推介。该课时的教学,既能使学生了解书籍封面设计的粗浅知识,掌握好书推介的策划与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美术设计素养,又能促进学生知书、爱书、与人分享精神财富的情感态度。好书推介的策划与设计是根据一本书的封面、简介文字、带概括性或宣传性的标题等几个要素设计出一张招贴图,书的封面表现是采用临摹的方法画下来,而招贴图的版面设计则是具有创新性的。教材编排了以好书推介形式布置的“图书角”效果图。书籍封面设计知识采用图片、文字进行提示,结合书籍实物更利于感知和理解;好书推介招贴图的设计方法编排了三种不同版面效果的学生作业来提示,并以版面设计草图作为配合,暗示出本课时学习中的重点问题。为解决教学的重点问题和顺利达成本课时学习任务。可围绕版面设计展开有效的讨论与尝试训练,激活学生发散性思维活动。拓展设计思路,可做出新颖而效果好的习作。
“活动二”为队角布置,这里的队角布置主要定位于队角布置方案的设计和队角中相应物件的制作。队角布置教学是让学生从教室一角的布置方面来了解和学习设计方法,在个人设计尝试与小组合作策划的过程中,获得美术创造、动手制作及小组合作能力的提高。教材编排了队角设计所包含的内容,用文字和图片分别进行呈现,一目了然。编排设置了设计草图的尝试活动,为学生个人的布置设想提供了充分表达的空间和机会。本课时学习任务的达成要依赖于教师精心的教学组织与设计,设计好活动的组织方式,处理好个人和小组合作的关系。学生个人设计草图是为小组选定较佳布置方案作准备的,小组布置方案的实施又需通过任务分工来得到落实,分工制作时还需加强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如制作方法的讨论、布置实施的协作等。
“活动三”为课程图标设计,该课时的学习主要定位于课程表的图标设计与组合。每位学生进行的图标设计为个体作业,整个课程表的完成呈现为集体作业的形式,且必须通过集体组合才能完成。课程图标设计是从每门课程的内容、工具、形式等特征入手,可综合考虑,也可从单一特征考虑,抓住以形象表现为主,文字符号、色彩象征为辅的设计要素,来组成简练的图案,形象地表示一门课程。教材编排上设计了集体范作欣赏图,将实际的教学课程表作对比观察用,便于学生理解和分析。图标设计形式的提示编排了不同课程特征的效果图,设计方法的提示编排采用图文结合,“任选一门课程,尝试画出课程标志草图”的小训练,旨在解决图标设计中如何简练地获取适合图形的难点问题。为达到本课时良好的学习效果,应重点关注图标设计形式与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特别是难点问题的解决。学生集体设计的课程表将会是非常有创意和富有趣味的。二、教学目标◆学习书籍推介设计、队角布置设计与制作、课程图标设计与组合应用的方法,了解班队活动角的设计、制作与布置的各种方式及表现形式。◆训练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美术设计与组合应用的能力。一..增强学生集体合作意识和参与班级活动的自信心,养成有序地进行设计与制作的工作态度。

三、教学思路
本单元的教学题材内容是学习书籍推介、队角布置、图标设计等浅显的现代设计基础知识,了解书籍推介招贴图版面设计、队角布置方案与表现、图标设计等简易创意的方法,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和美术设计及应用能力。宜采用画笔和各种纸质材料,通过描绘、组合、制作、陈设布置等手法,进行以上相应的设计、布置造型活动。
本单元的教学准备首先应考察完成三个相应的布置活动场地是否具备,针对三个不同课时教学内容考虑精选图书实物,收集队角布置资料,绘制一张大课程表,及选择相应的教学课件等。
本单元的教学策略应以设计与布置为重点,但三个活动设置各有侧重。
活动一好书推介的教学以学生个人进行好书推介招贴图的设计为主,图书角的布置为次,布置的随意性较大。教学设计可做相应的安排:活动一:班队角观感、提出问题——图书角创意、推介呈现——范式分析、尝试训练——反馈指导、方法获得——提出要求、创作表现——优作展示、图书角布置——自我评述、观摩推介。
活动二队角设计的教学以设计布置方案为基础,队角布置的方法以动手制作的效果为结果目标,布置应依设计来实施。教学设计可做相应的安排:活动二:情境激趣、提出策划——直观感知、认知内容——草图训练、小组发表——依据方案、分工制作——合作布置、分组评述。
活动三课程图标设计的教学则是将图标设计与组合应用紧密结合,图标设计为组合应用服务,只有组合应用才能反映图标设计的作用与意义。教学设计可作相应的安排:活动三:话题激趣、认知课程表——欣赏感受、探讨特征——类比分析、学习方法——尝试训练、解决疑难——任务分配、自主表现——集体组合、评述拓展。

四、教学选择
在有条件的学校和微机实验班级,进行活动一教学实施时,可考虑用电脑来进行好书推介招贴图设计和学习。活动二的教学实施,因为采用分组布置的方式,故需要较多的活动场地和工具材料,可能会因地域条件差异带来实施上的困扰,因而教学设计可作如下调整:情境激趣、提出策划——直观感知、认知内容——设置主题、设计草图——小组合作、分工设计——方案发表、分组评述。其中减少了布置实施与呈现的环节,学生的作业要求以分组队角布置设计方案发表为限。这里的队角布置设计方案应包括布置项目的独立设计,如工具箱的造型设计图。再者由于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异,也可根据实际调整课时量,所以活动二的原教学设计可扩展为两课时。

五、教学建议
1.教材编排设计的小训练应特别关注,并组织实施,它直接指向教学活动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处理和把握好这个铺垫环节,对教学任务的达成起关键作用。
2.本单元教学与学生的班队生活直接相关,可与班主任老师取得协调,配合班队活动开展将有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3.好书推介活动中对书籍的选择应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和情趣,教师可利用资料进行爱书、择书的教育活动。

六、教学资料
(3)班队活动角是在教室的一角,用文字、图画、实物、照片、图书及相应的制作等来宣传一个中心内容,供班级学生经常观看和利用。常见的班队活动角有“英雄角”、“先锋角”、 “荣誉角”、 “图书角”、 “卫生角”、 “生物角”、 “信息角”、 “学习角”、 “科技角”等。
(4)沿课程图标周围剪下,但要留出长柄,便于安插。
1.补充资料:
(1)《十万个为什么》是一部科普知识读物,是人们一生最珍贵的拥有,也是曾经教育了几代人的知识宝库。
书中内容广博,妙趣横生,囊括了世界最新科技知识,融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于一体,是少年儿童最理想的读物。全书延请国内知名高级设计师专业设计,典雅大方,美轮美奂。2500幅图片与内文相照应,形象、直观,极具视觉冲击力,便于少年儿童阅读、欣赏和记忆,影响深远。所有内容由30多名儿童教育专家及美术工作者联合编著,面向少儿素质教育,突出新知识,注重图解化、形象化,是国内最具权威性的少儿读物。
(2)网络上的书籍推介
2.名词解释:
(1)封面设计:一般应包括书名、著作者名、出版社名等文字,以及能体现书的内容、性质的装饰图案和形象。它也是一种装饰艺术,用形象、色彩和构图等衬托、加强书的内容,从而反映一定的思想性和教育性。
(2)布置:在一个地方安排和陈列各种物件使这个地方适合某种需要。
(3)标志:用最简练的图案或色彩、文字表明或指示某种意思的一种象征性符号。
3.拓展探讨:
(1)考察附近的书店,了解书店是怎样做书籍推介的,看看能发现什么新的信息。
(2)通过学习,以小队活动的形式试为学校图书馆(室)作一次好书推介设计活动。

2、《花手帕》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在我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百花园中,有一朵艳丽的奇葩,它就是历史悠久的染色工艺——染缬。染缬,是唐代最为发达的一个印染品种,为了创造多种艺术特色,产生多种艺术效果,古代民间艺人发明了许多印染方法。从制作方法上古代印染工艺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绞缬(今称为扎染)、蜡缬(今称为蜡染)、夹缬(今已失传)。印染的图案纹样神奇多变,色泽鲜艳明快,图案简洁质朴,具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本课的设计汲取了染缬这一民间艺术的营养,并将其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巧用身边易取之材料,仿民间艺术染制一方手帕。
本课将学习任务分为两个活动。
“活动一”的设置以吸水性较强的纸为媒材,凭借折叠构成的原理,利用纸纤维的吸水性能和渗透作用,从而形成既有一定格律和节奏,又色彩鲜艳、变化生动活泼,呈现四方连续纹样的一方纸手帕。教材中呈现了纸手帕的制作基本过程和方法:

1.折。将方形生宣纸或皱纹纸试着用不同的方法折叠,如田字格、米字格(主要的方法)、辐射状、折扇形折叠法、任意折叠、揉纸团法等。

2.造型设计。学生随意染制一两幅纸手帕后引导学生分析制作要领:色彩不宜过多,3—5种即可;角、边、中心等位置上的染色可决定图案的形成等。

3.染制。染制分浸染和点染两种,还可运用撞水法,即用清水点已经染了色的地方,用水将色挤向四方,从而显出淡色斑痕……4.干后打开,呈现作品。教材中呈现的几幅纸手帕作品,在折法、染法、色彩搭配等方面均有其独到之处,教师可引导学生欣赏分析。
“活动二”的设置即制作扎染作品。工场扎染比课堂要复杂得多,一般要经过染前处理一捆扎布料一浸水一染色一冲洗晾干一熨平完成等工艺程序,色料的配置需用专门的印染色料,并加入食盐等,使染色后不褪色。而教材中呈现的扎染只需要三个大的制作过程:1.把白布进行捆扎。2.将捆扎的白布放入色料中浸染。3.松开捆扎的绳线把染了色的布展开,就可以见到深色底浅白色的花纹,清新雅致,令人喜爱。扎染的图案,其花纹有着鲜明的特色,呈现出特有的艺术效果,由于扎结的外力作用,使得布料染色不匀,染出的色晕和肌理被看作扎染的“灵魂”.其自然而朦胧的美,含有抽象的成分,恰好符合了现代人的审美要求。教材中提供了学生学习的范例,其中包含了多色扎染和单色扎染。多色扎染作为欣赏可向学生作介绍.重点在单色扎染的制作方法和步骤上,特别是扎的方法,如捆扎、夹扎、缝扎、包扎等手法的运用。
学习屋中对染缬工艺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并提供了一幅蜡染作品作为课题的延续和发展。有兴趣的学生和老师也可以在此做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究。

二、教学目标

◆了解染缬工艺的特点和历史,以及图案的基本知识。

◆掌握染缬的基本方法和要领,在实际操作中感受色彩的变化与韵味。

◆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对民间传统艺术的热爱。三、教学思路
本课目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要使用纸材和布料、水性颜料以及绳线等媒材进行实践操作,根据材料的特点,要能有针对性地、合理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加工制作,感受和理解印染工艺的美感、功用和社会人文价值。
在教学活动的安排上,本课围绕一个“染”字,设计了两个相关的学习活动:一是运用纸材染手帕;一是运用布料染手帕。同是柒手帕,染料相同:水溶性染料,如彩色墨水、水粉或水彩颜料掺水稀释、书写用红或蓝墨水均可。材质不同,涉及到的染制程序、方法发生变化:纸材先折后染;布料先扎后染。教师在进行教学处理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教学活动,将学生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中,并保持学习过程中的自觉性和趣味性。
活动一的教学安排可考虑:欣赏感受——方法指导——观察分析——自主表现——评析交流。教师以开门见山的方式导入课题,先出示一些课前制作好的花手帕,从欣赏角度直入课题,以花手帕绚丽的色彩、奇特的纹样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学习和创作表现的欲望。然后教师对制作浸染纸手帕的方法步骤作总结,并当场示范。接下来教师出示浸染纸手帕不同形式的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浸染时要注意的事项(色不宜过多、过杂、过散;浸染要到位;折叠方式要有变化等)。
活动二的教学安排可考虑:尝试表现——方法指导——创作表现——评析交流。纸材染前可先折,布料染前可做怎样的处理呢?学生尝试将布料进行染前处理后,教师可选择一松一紧、扎法相同地进行染色实验,明了扎结松紧对纹样的影响,然后出示使用不同扎法染出的纹样,引导学生在扎法上做文章,以期染出各具特色的扎染手帕来。
两个活动的作业展评可采用悬挂式,建议采用互评和自评相结合,让学生积极地谈谈制作过程中的感受、体会与情绪。

四、教学选择
扎染花手帕的布料以棉布为佳,麻布、丝绸以及包装布、细帆布、人造棉等也可以选择。如果没有新的布料,将旧的浅色衣物裁剪后也可以染制花手帕。
本课中的两个活动设置建立在民间手工艺的基础之上,如果本地区有此类手工艺,教师可以将教材做进一步的教学处理,作为课程开发,形成地区特色。如根据蜡染的制作要领,将热蜡滴在浅色布料上,染制仿蜡染手帕等。
活动一的教学安排也可考虑先让学生分小组动手实践,师生共同就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协助者与组织者,帮助学生自主尝试、体验、探索,并引导学生总结动手制作的经验。教师还可以提供学生学习卡,记录学生小组学习过程中的点滴收获。

如:
我们的小组成员
我们遇到的问题
我们解决的方法
我们作品的特点
……
活动二的教学安排也可考虑课前让学生从书籍、网站等媒介中收集有关扎染的信息和资料,课堂中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走上讲台向同学介绍扎染的一些相关知识。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会更自信、更积极。

五、教学建议
为了减少颜料的耗费,以及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开展合作学习。
教师示范制作手帕时应当及时展开让学生看纹样的整体效果,在学生“啧啧”称奇的赞叹声中激发学生动手的欲望。但纸吸水后十分脆弱,稍不小心就会揭破,前功尽弃,教师可以用吸水性强的纸或其他材料将水分基本吸干,再小心翼翼地展开即可。同时也可教会学生同样的处理方式。
本课建议两课时完成,课前应督促学生准备好各种必备材料,还可以带好塑料袋或竹筷,教学中应注意整洁、卫生。

六、教学资料
染制纸手帕的要点:
1.注意画面色彩的控制,应以一种颜色为主,色度要有深浅的变化。
2.染色时要注意时间的控制,浸在彩色水中的时间长则吸色多,染色的面积大,反之则小。
扎的方法与纹样对比欣赏:
1.将布呈长条形抓成一束,用棉线干手握处开始环绕,此时需紧密的绕紧,绕的宽度越大,染制完留白处越大,完成后,将纸头打结固定,即可施入染料中。
2.将布抓起一小角后,用绳线或橡皮筋捆绑,每一小角都会成为染后的一个小圈,数量、大小皆可自行选择。
3.在布的四角直接打结,不使用绳线,染制完成的图案有一种晕染的效果。
4.将布从中心抓起一小角后,用绳线或橡皮筋绑出一个个环结。捆绑的圈数越多,染好后的图案也会越丰富。
折叠的方法有很多种,除了田字格、米字格以外,还可以呈辐射状、扇形折叠,以及任意折、揉纸团等。
扎染纹样在生活中也有广泛的运用,如:扎染服饰、扎染壁挂等。

3、《纸品乐陶陶》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利用各种纸材进行艺术造型的有趣活动。采用的材料是皱纹纸搓、捏成的纸团、纸绳,或较厚的等宽纸条,并根据材料性能运用合适的工艺手段进行构思、设计和制作。所表现的形象装饰性较强,能够产生浅浮雕的效果。
本课设置了两个学习活动,材料及其相关制作技术虽不同,看似有差异,实质上却包含着相似画面构成的一般规律。如将多个点靠近作线状排列会形成线的感觉,点的间距、大小及色彩可产生各种变化;如将点聚集又会形成面的感觉,点的大小与疏密配置可产生多种变化;线如果大量密集地使用,可形成面的感觉,线还有曲直、长短、粗细、闭合变化。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在教学中可将以上基本原理、知识浅显地渗透到学生的游戏制作中,但更强调手工制作的可操作性和创意设计。
活动一:学习内容是用纸团、纸绳粘贴出一幅装饰画。类似这样的装饰艺术很多,教材左下角之图例是一种立体装饰艺术品,这是法国第六十七届柠檬节最引人注目和极具创意的展品。本课作业可单独用纸绳或纸团表现或同时使用,参见教材图例。不同的作业方式其要求也就不同:
1.采用纸团粘贴,应让学生掌握纸团的制作方法和巧妙组拼成形的方法步骤。纸团贮存达到一定的数量,要把握好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设计制作装饰画时,注意利用“小纸团一点点排成线,一点点连成片”的方法,使画面形式美感增强。
2.采用纸绳粘贴,应让学生掌握纸绳的搓捏制作方法和粘贴设计成装饰画的步骤、方法。注意在造型设计时巧妙利用纸绳的松紧使画面的线条出现粗细变化。
3.综合采用纸团、纸绳粘贴成画,应同时掌握纸团、纸绳的制作方法,并根据画面中点、线、面的呈现方式,巧妙利用材料进行设计。
活动二:学习内容是用等宽纸条制作工艺品。纸条选择是100一150克左右的纸,其宽度约为2—3厘米左右,纸条应具有一定的强度、弹性、张力,本课学习应让学生掌握卷、折、压、扭等基本制作的方法,如卷是将纸条由大而小反复绕卷,不断拉紧,将其卷拉、挤压成圆柱状,这是塑造圆、弧、涡等形态的母体。我们从教材中的纸条小零件中可以了解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根据组合零件的形态变化,可随意创作出更多的样式,注意间距不要差距太大,形态结构不要过于松散。
二、教学目标
◆掌握纸团、纸绳粘贴画的方法技能,能制作一幅装饰画。
◆了解单个物体组拼成图案的形式美法则及浅显的艺术规律。
◆能运用卷、折、压、扭等基本方法、技能,制作一件纸条工艺品。
◆养成精心制作的良好习惯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三、教学思路本课教学内容主题不限,以两类纸材为线索,学习任务为装饰性贴画,包括图案表现和想像创作。本课教学的思路是:怎样认识材料?如何掌握方法?表达什么内容?
因为材料的特殊性,在教学组织中应强调教学准备的重要性。教学活动方式因学生程度、作品规模、制作程序的繁简等因素而异,教师应根据自己的课时教学目标确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活动一的学习空间相容性很强,拼贴的主题可以是人物、动物、风景等。教学设计应先考虑让学生了解材料的创作过程,再考虑在粘贴过程中学生的即时获得,为其自由发展创造条件。教学过程的安排建议考虑:准备——引导——表现——迁移。备好材料上课,先拿出范图引导学生欣赏,感受材质美感,接着师生共同讨论制作方法、步骤,节省制作纸团、纸绳的时间,再排除制作障碍。
(1)根据所用底纸大小来确定搓多大的纸团。
(2)搓纸绳需要注意的问题。
(3)纸团与底纸的色彩搭配。
(4)粘贴纸团时将胶揩在纸团上比较合适,粘贴纸绳时则将胶粘在底纸上。
应善于向学生渗透点、线、面的构成意识。学生作业可以采用独立制作或两人合作的方式完成。作业评价应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学习迁移可提供一部分装饰艺术品的图片与实物,将美术与生活联系起来,感受相似的美学原理;可提供点彩派大师的绘画作品用于欣赏,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活动二的内容可依照自己确定好的形体制作,也可用纸条“单体”作为局部零件进行组拼。教学过程建议设定为:欣赏感受——发现方法——提供指导——创造表现——评价迁移。教师可提供一系列的范品引导学生欣赏,感受纸条艺术作品之美,从外观上发现纸条的伸缩、曲折变化。教师采用卷、折、扭、压等方法示范制作金鱼,然后提供图例让学生举一反三,用相似的方法表现不同内容。创造表现可采取个体作业或合作作业。
教学评价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主要提倡发展性评价,有时在解决技术性问题时需要选择甄别的手法,并向学生提供建议。

四、教学选择
可根据地域条件灵活选择材料,调整指标。农村地区可用白色的卫生纸或较薄的白纸搓纸团或纸绳;有的城市学校可用彩色皱纹纸做纸团、纸绳;有的学校条件较好,就可在本课基础上延续安排活动。如用彩纸或黑白报纸搓纸团、纸绳在操场或草地集体组拼大型作品,类似于行为艺术的表现。
教学策略的选择也可根据学生的起点行为而确定:针对活动一,选择方式一是让学生玩纸团、纸绳,在体验感受的基础上向优秀工艺美术作品、绘画作品牵引,从中发现规律,这种选择强调学生的经验性;选择方式二是让学生从优秀作品中吸取精华后再进行本课的学习与创作,这种选择更注重学科信息的传达。针对活动二,选择方式一是让学生头脑中先构思好形象再运用纸条的可塑功能进行表达;选择方式二是让学生制作纸条单体,一边组合一边揣摩物体形象,这两种选择因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而异。

五、教学建议
1.为了使作业的色彩变化多些,可备有多种色彩和质地的纸团、纸绳、纸条和底纸。如果是浅色的纸条、纸绳,宜配深色底纸;反之宜配浅色底纸。注意色彩对比鲜明,增强视觉效果。
2.纸绳的造型可采用摆、拉、盘绕等方法,贴纸绳应先将胶揩在底纸上,再用团线贴法和单线贴法。
3.纸条粘贴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将纸条切面的一边点上粘合剂,摆放在底板上,用平整重物压一压,使其附着牢实;另一种是用透明胶固定。为保持美观,应尽量减少粘透明胶的位置.仍以牢固为前提.

4、《时间告诉我》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时间对我们是再重要、再平常、使用再多不过的概念了,但时间对于儿童来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课题将时间拟人化,向我们述说着时间的重要性,给人以亲切的感觉。通过钟表的制作和有关时间的绘画表现,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钟表设计属于工业设计的范畴,而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制作钟表,局限于外观造型的设计。钟表的设计包括钟的整体造型和钟面的设计。整体造型可以有很多变化,重点是将钟面巧妙地设计在造型中;而钟面的外形较规范,有圆形、方形或其他形状,太复杂了不便于认读时间,但在钟面上指针的设计,刻度数字的书写都应体现创意。在钟表的色彩搭配上,应注意协调关系,重点突出,钟面指示明确,便于大家更准确地看清时间。
活动一作业的形式有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把纸睬用折叠的方法制作手表;另一种是收集身边的材料,通过联想制作不同造型的钟表。
活动二的学习内容以时间为题材运用绘画的形式表现相同的人在一天中的不同时刻的活动,或同一时刻不同的人的活动。教材上分别展示两种表现形式的学生作业:作业《我的一天》由三幅连续的画面组成,分别记录了小女生从七点半进校门上学、十点二十上作文课一直到下午四点四十下课打扫教室卫生的过程片段。其他三幅画分别表现的是早上一家人的进行不同活动的场景片段,妈妈和我吃早餐,爸爸在床上睡懒觉,爷爷在书房看书。

二、教学目标
◆了解有关钟的历史和文化,尝试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设计和制作时钟、手表。
◆联系生活实际,回忆想像相同时刻不同的人物或一天中不同的时刻相同的人物所做的事情,并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体会时间的意义,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

三、教学思路
活动一:教学程序可考虑:创设情景——听钟——赏钟——分析钟——设计钟——做钟——评钟——了解钟。
创设情境。教学开头设置一个钟表店的情境。课件出示钟表店的画面,店里摆放着一些钟表。随着乐曲《在钟表店里》响起,教师带领学生抱着自己带来的各色钟表,跟着音乐的节奏自由地表演,缓缓地进入教室。
在听钟这一教学环节中设置一个“听钟声,猜钟名”的游戏活动。学生根据多媒体课件播放出的各种钟表走动的声音,仔细地聆听思考,依次辨认出声音是什么类型的钟表发出来的。
赏钟的环节是通过看影片欣赏钟表店里各式各样的钟表。课件播放迪斯尼动画《time》片段,把学生带入到钟表的世界中去,为后面设计钟表做好铺垫。
分析钟,教师用“看看我们的钟表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和认识钟的外形结构特征。
钟表的设计追求别出心裁,体现创意。从造型入手,整体考虑钟体外形设计,钟面、指针、刻度、数字的设计;从材料入手,什么样的材料适合做钟面,什么样的材料适合做指针,什么样的材料适合做刻度。鼓励学生创新,追求与众不同。
做钟。学生创作分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用折纸的方式折叠、添画手表;另一种是运用各种适合的材料制作钟表。学生根据自己喜好自由选择一种方式进行创作表现。
对于学生制作的钟表作品.布置一个展示台,采取互评的形式进行评价。
课后延伸。指导学生制作一个简单的日晷,让孩子们在观察中了解到太阳照出影子的变化与时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活动二
活动二主要通过活动体验来实现创作表现,基本程序为:我说时间你来拨——我看时间做动作——我和时间做游戏——绘画表现时间——介绍评价作品。
“我说时间你来拨”的活动.让学生动手拨一拨自己在上节课制作的钟,同时想一想“在这个时间我在做什么?”,在拨的过程中唤醒学生的记忆,为后面的创作激发灵感。
“我看时间做动作”的活动。做一个大型的钟面作背景,以肩膀为钟心,把自己想像成指针,让部分学生伸展双臂,模仿时针做圆周运动,其他学生根据台上表演的同学做的动作,报出相应的时间,并用动作表示此时自己正在做什么。通过视觉想像、身体形象和身体动作,让学生置身于时间环境之中,强化对时间的体验。
“我和时间做游戏”(奇异的时间组合)。这是引入一个在学生中间很流行的游戏来启发学生对“同一时问不同的人的不同活动”的表现。即准备两个神秘宝盒。一个是时间盒,里面存放着写有不同时间的纸条;另一个是人物盒,里面存放着写有不同人物的纸条。邀请1名同学抽取时间纸条,3—4名同学分别抽取写有不同人物的纸条,然后根据纸条上的时间进行不同角色的表演,启发学生想像“同一时间不同人物的不同活动”,以此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
在以上模拟体验活动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有选择的创作活动。可选择一个人一天的生活进行表现,在作业表现中注意连续画面中保持主人翁形象不变;或选择同一时间不同的人的不同活动进行表现,注意人物活动的合理性。

四、教学选择
根据学校本地的条件和优势,本课还可以采用其他多种形式引入教学:
1.利用资源优势,从材料的介绍引入教学。其优点在于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材料的特性,有利于减少制作过程中的麻烦,并且促进思维发散和个性的表现。
2.利用探究寻秘的形式引入教学。即假设若干个问题,让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在陈述或交互状态中,发现生活中时间所表现的特定性,帮助学生确认时间的具体意义。
3.利用谈话的形式引入教学。通过表述、交流达到沟通、了解,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

五、教学建议

1.选择陶渊明的古诗《惜时》,将古诗诗句内容用具体形象的画面制成课件,借助学生喜爱的动画形式让他们能轻松愉快地理解诗词大意,并通过思考,理会作者的用意及认识时间的重要性。
2.课前组织学生收集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身边珍惜时间的人物和事例,充分做好自主学习的准备,课堂中进行交流活动。
3.教师可让学生收集古今中外“钟”的图片,让学生观看,使其加深对钟的了解,增加有关知识,扩展审美情趣。
4.知识的呈现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由于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在教学时应注意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时间。

六、教学资料
文字素材
1.人类最早的计时方法是日钟,所谓“日钟”就是用太阳的影子测定时间。最早的“日钟”——日晷是我国发明的,那是在石制的圆盘中心装着一根铁制的指针,圆盘放置在平台上,南高北低,指针上端正指北极,下端指南极,圆盘上下两面周围各刻十二时辰,每个时辰又分为“时初”、“时正”等。最早的机械钟也是我国发明的,世界上第一只机械钟是唐代制造的“水运浑天仪”,它是现代钟表的鼻祖。沙漏是一种以沙为动力的机械时钟。这些古老的计时钟,它们都为钟表的发展作了科学和技术上的准备。
2.古诗《惜时》。作者:陶渊明 晋朝著名诗人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音效素材
《在钟表店里》为德国作曲家奥尔特(1850-一1893)所作,乐曲采用旋律、节奏、音色描绘了形形色色的钟表形象,抒发人们喜悦心情。此乐曲在湘版小学音乐教材第二册配套音乐磁带中能找到。《时间像小马车》是一首富有儿童情趣的创作歌曲。歌曲情趣欢快、活泼,歌词简单明了,寓意深刻,告诉我们,同样做着不同的事,有的人成绩卓著,有的人一事无成,说明了时问珍贵而紧迫。此乐曲在湘版小学音乐教材第八册配套音乐磁带中能找到。
影视素材
《time》这段影片是迪斯尼公司为帮助孩子们学习时间英语单词而制作的影片。影片中用动画的形式展现了许许多多、造型新颖、风格独特的钟表,它们与卡通明星们夸张搞笑的表演巧妙结合,组成生动的画面,伴随着活泼轻松的音乐,创设出一个钟表王国的世界。相信你能在《迪斯尼神奇英语》一系列的影片中能找到它。


5、《蔬果的联想》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生活中蔬菜、瓜果随处可见,它们还是天然的雕刻、塑造材料。本课即选用这种取材方便、易于加工的材料进行活泼、有趣的立体造型活动。
教材借助主图设置情境,吸引学生进入教学活动。主图中的“荷花”与“青蛙”是引导学生巧妙地利用蔬果的形状、色彩、纹理等进行联想的典型范例。“荷花”是以切划手法为主的造型处理, “青蛙”是以搭配组合为主的造型表现,造型方法的丰富性,给学习方法提供了多样的选择。
形式一般是学生最先感知的美术语言,又是制作、塑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造型因素。对于蔬果的形的联想,教材安排有小训练,强调形状奇特的蔬果更容易引发联想,以此启示学生选择合适的材料。同时教材呈现了三个形状各异的白萝卜,提出问题:看看这些白萝卜,你想到了什么?你会把它们做成什么?这样的小训练,对于触动学生的感知,激发他们的联想思维,发展想像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容易让学生进入下面的学习活动。
教材对学习活动的方式以及学生作品展示评价的方法也提供了相关的参考图片。如教材最后呈现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制作的图片,启发学生选择以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完成较大蔬果的塑造。教材第15页以红萝卜、南瓜为塑造材料的组图,即把学生作品组成了与之相适宜的游戏场景,充分展示出作品的美感。比较具象的“红萝卜人物”与比较抽象的“南瓜城堡”各自产生的美,丰富了学生审美的内容。
教材力求呈现出学习活动的明晰线索,从对蔬果自然形体的感知、体验以及对其形状、色彩、纹理、质感等特征的联想直至利用蔬果的基本形体进行塑造逐步铺开。

二、教学目标
◆学习简单的雕刻、塑造的基本方法。
◆培养细致、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奇妙、独特的想像能力,发展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思路
运用蔬菜、瓜果等自然材料进行联想、造型与制作,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审美意识,了解雕刻的基本知识,学习雕刻、塑造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发展想像力与创造力。
本课可以运用以切挖为主的方法来造型,在蔬果的基本形体上切挖出作品的大致造型,再用其他方法完善之;亦可以运用以组合为主的方法来造型,将形色各异的大小蔬果组合成有趣形象。
教学可采用以下过程:欣赏激趣——感知联想——探究方法——自主表现——评价迁移。教师主动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入“蔬果联想”的奇妙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利用设置的情境提出问题,展开学习讨论,从而引导学生巧妙地利用材料的特点进行联想。通过实际操作和自学教材自主探究制作、塑造的多种方法,并根据蔬果的特点来选择与之适应的造型方法。如果采用以切挖为主的方法来造型,教师着重引导学生依据蔬果的基本形体切挖出作品的大致造型;如果采用以组合为主的方法来造型,应特别注意蔬果形状、大小和色彩的搭配等。自主表现环节可让学生四人一组,等作品完成后,用牙签或小木棍把作品固定在泡沫板上,如果能把作品组成与之相适宜的生活、童话或游戏等场景则更好。然后组织学生自由欣赏,自由交流一下各自的想法和做法,集体评议哪些作品构思巧妙,并评出最佳创意奖。

四、教学选择
由于本课与生活紧密相关.为了丰富学生对生活与自然的体验,根据不同地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灵活调整教学时量。如农村或附近有蔬菜、水果经营市场的学校,可以安排2课时的学习,第一课时把学生带入菜地果园或深入市场开展学习活动,如观察、感知蔬果,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材料,交流所见所想等。

五、教学建议
1.课前学生自己选购、准备材料,教师应提出相关的要求。第一,寻找、收集形状、色泽、纹理和质感有特色的蔬菜、瓜果,其中形状奇特者为佳,并注意大小搭配。第二,避免选择切、挖时有过多流质的蔬果,如番茄等。
2.激活思维、大胆联想是进行创造表现的前提与基础。教师可选择一些形状奇特,或色泽与纹理美丽、有特点,或质感有特色的蔬果,让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一方面鼓励学生利用同一材料有不同的联想,另一方面,从中发现学生闪光的“灵感”,从而引导学生合理、巧妙地利用蔬果的自然形态特征塑造生动有趣的形象。

六、教学资料
根据土豆的形状、色泽和质感,从组合为主的方法制作的作品“三个和尚”,生动地讲述了一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用刀切挖西瓜,仿造瓜篮的大致造型,把切挖掉的部分做成瓜篮的底部,然后在瓜篮的各部分镂、刻出美丽的花纹。瓜篮上顺其自然留下的瓜藤,给作品增添了情趣。
1.联想的定义:联想就是指由某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即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
2.联想的种类: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因而人的联想也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来说,联想可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接近联想就是指人在空间和时间上相接近的事物或现象所形成的联想,如一提起星星,人就容易想起月亮。类似联想是指从某些事物的特性联想起它可以运用于别的事物的现象。对比联想是指将两种对立的现象联系在一起,或一事物由正面想到反面,或由反面想到正面的现象,比如由黑容易想到白,在寒冷的冬天总想到暖融融的火。因果联想则是指在现实中有因果联系的事物联想在一起的心理现象,比如,“瑞雪兆丰年”就是由冬天的大雪联想到明年的丰收的因果联想。

6、《玻璃水彩》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在平整的玻璃板上用水彩颜料进行水与色的趣味性点画称之为玻璃水彩.是一种探索性绘画方式。与纸上水彩画不同,它强调碰合效果的偶然性,只要有水与色的浸润、渗化、交融并能产生意想不到的色彩肌理效果就行。它便于学习,易于掌握,有趣、好玩。
教材在编排上从欣赏画家作品进入,创设了色彩美的情境。教材上的水彩画《春山》是用水彩颜料加水在玻璃上适当点画之后用专门水彩画纸覆盖转印而成,稍用画笔添加便成了这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画。
为便于学习,教材上呈现了本课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所需的工具(小块平整透明玻璃、画笔)、材料(颜料、水、纸等)和一般的方法步骤(画色——点水——渗化、流动——转印)。画色:笔蘸颜料在玻璃上画。点水:笔蘸清水视局部需要适当而为。渗化、流动:手持点画水色后的玻璃稍微晃动使色彩渗化、流动。转印:用白纸覆盖玻璃上所点画之水色,用手稍加抚摸、揭起。在这些过程中,如果洒水、撒盐粒、放小纸屑、软体物吸附、调进浆糊、刮刻等还会出现更有趣的效果。
为展现玻璃水彩画肌理效果的多样性,选取了四幅学生作业作为学习样式。第一幅是转印揭开之后撒少许盐粒和水而形成的,最后一幅是在颜色中调入些许浆糊后转印揭开而形成的黄土高坡地貌的效果。再加教材上的两处提示和一个活动设置,更使得本课的学习内容与任务明确无误。
二、教学目标
◆掌握在玻璃上点画转印水彩画的方法,探索玻璃水彩的多种美妙效果。
◆感受水色的浸润、渗化、流动、变化,增进对色彩美的审美体验。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探索美的精神和创造形式美的能力。
三、教学思路
本课学习内容和任务相对独立单纯,应以探索体验为重点,注重快乐而为。在玩味探索中学习制作玻璃水彩画的方法。掌握一般方法后,让学生自主拓展,不择手段多做效果,制作一两幅有意味的玻璃水彩画作业。
在教学上既可以从作品欣赏情境展开教学。如在欣赏的同时设问“是怎样画出来的?”、“你觉得它好看吗?”,也可以从演示玻璃水彩的方法步骤着手展开学习。教师可考虑像魔术师一样演示调色、滴色、吹、流、吸、加、拖、移、加浆糊、盐等所产生的玻璃水彩的色彩效果,使学生观看后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可考虑从欣赏环节——基本方法学习环节——学生作业环节——学习效果评价环节来组织教学过程,或者从方法学习、欣赏、作业、学习效果评价等环节来组织。欣赏环节重在色彩美、肌理美的感受,知晓某些效果是如何形成的。绘制方法步骤学习环节则重在一般方法的掌握,不必面面俱到,给自主学习留下余地。学生作业阶段教师要提示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并及时表扬与课堂作业展示,使更多的人大胆而为。学习评价阶段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阶段,对学习效果的作业评价既有老师引导而形成的标准,也有自主探索实践后的体会,允许各抒己见,在思维的碰撞与冲突中提高审美认知能力。教师可将全部作业展示于黑板上,也可选出有代表性的作业进行重点分析。
四、教学选择
学习本课,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量力而为。工具材料是至关重要的,没有水彩颜料可用水粉色或染料或彩色墨水;没有合适的玻璃,可用写字垫板或硬塑料纸代用。教学中可只需三种颜色(红、黄、蓝),更能突出三原色变三间色的效果,没必要备整套颜色。教学演示时,无多媒体设备条件的可因陋就简。教师素养好,就像课本上一样进行,也会收到良好效果。还可考虑全班二三个学生分小组进行学习。
五、教学建议
1.玻璃水彩虽然具有偶然性,但也有经验可寻。教师应先行一步,课前进行尝试研究,教学时才会胸有成竹,激励学生。如:颜色的多少、水的多少、点画的部位、揭纸的方向与时机等备课时身体力行是大有好处的。
2.教学时宜用浅显的语言表达体验与欣赏,多用“像什么”“和什么一样”来表达理解。切忌过多使用专业术语。肌理、抽象、渗化等词语的出现,教师应作形象化的解释。
3.条件好的学校,工具材料可统一由教师准备,以免有些学生忘带学具而无所作为。
4.玻璃和画纸以32开为宜,过大或太小都不利于小学生控制。
六、教学资料
l.吴金狮,山西临沂人,1940年生。他以油漆为原料,根据油水分层的原理,创造了融科学、工艺、绘画于一体的“无笔画”,取得了笔绘所无法达到的视觉艺术效果,受到了中外艺术家的高度赞扬。
2.张大千,四川内江人,已故著名中国画大家,早年游历海外,晚年定居台湾。山水、花鸟、人物、诗词、书法均造诣精深。晚年的山水画创作一变而运用泼墨的方法,善用浓重的石青、石绿、赭石和水墨泼洒在画纸上,使其色彩和墨于纸上流动、浸润,产生鲜艳夺目、苍翠欲滴的大自然色调和神韵,略加皴染点缀,形成一种大气磅礴的山水情怀,称为‘‘泼墨泼彩画”,深受大家喜爱。
3.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拍摄的地球地面照片非常美丽,无论是山地、绿洲、沙漠、冰川都是一幅幅美妙的画,被称为地球的艺术,与玻璃水彩具有异曲同工之美。下列图片中左上的画面拍摄的的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中的泰克兹绿洲的照片(照片为色温反转片效果)。
4.《绘画技法与肌理》周济祥编 湖南美术出版社1991年11月第一版。
5.参考图片。

7、《窗口》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窗,让我们身处居室依然沐浴阳光。窗,让我们身处居室依然看到风景。”教材开门见山地道出了窗的实用功能和装饰功能。教材的主体图片是“家的一角”,造型别致、线条优美的大窗,将窗外的美景框入其中,窗口内外相互映衬,室内空间给人以无限延伸的感觉。
主图下的小图为中国古代园林的经典代表——“上海豫园”中的一个砖雕漏窗,窗外之景与窗内之色遥相呼应,对比成趣,为单调的白墙增添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这一图片的呈现帮助学生了解到园林艺术作品中所蕴涵的视觉审美特点和魅力。
教材中设置了一个小训练。学生在欣赏、讨论之后对窗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给予发挥个性的空间,培育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并为他们下一步的设计制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展示学生设计制作的三个窗户,它们分别利用卡纸、包装用的泡沫、纸盒等材料设计出三种不同造型风格的窗,并配以与窗造型风格和谐的美丽画面。如卡通风格的配以童话屋,古典园林风格的配以亭台楼阁等,这样更好地体现了窗的“引景”作用。同时还对学生渗透了取景构图的知识。
教材还呈现了一幅小图,一面墙上画了几个窗,窗前像模像样地摆放了几把摇椅。借此提醒把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产生成功感,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
本课的学习屋为学生提供了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窗的造型,使学生感受艺术和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窗”的常识以及文化内涵。
◆能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制作出造型独特的“窗”。
◆渗透取景构图知识。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怀和创造美的生活的欲望。

三、教学思路
本课是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以设计、制作为主的课目。在教学中要将技术意识和人文意识尽可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目的。
教学设置思路如下:交流探讨——欣赏感受——尝试设计——反馈指导——设计制作——配景美化——拓展延伸。
在教学实施中可先让学生描述他在生活中所见到的窗,讲讲窗的作用,然后再欣赏教材上的图片,了解“窗”的引景作用,对关于“窗”的文化含义有新的认识。
有了感性的认识后,学生就可以采用画简图的形式,尝试设计一个造型别致的窗的造型。完成设计后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评价,如果打算采用合作完成的形式可在尝试设计的作业中选取最佳方案,最后根据所带的材料,修改设计方案,定稿。
在制作环节,由于学生所选的材料不同,所以无统一的制作方法,教师没有必要示范制作过程,教师应到学生中去,发现制作中的问题,并指点、启发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教师还应就制作中会出现的普遍性的技术问题,做一些示范。如裁纸时尺和刀的配合,切挖泡沫的技巧等,以帮助学生使用好工具,保证制作效果。
制作完成后,大家一起欣赏评述所做的作品,然后就“窗”的风格谈谈打算“窗外”配以什么样的风景。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将学生带到环境优美的校园,将所做的窗当取景框用,看看窗框内装什么样的风景最美,如何组织画面才好看,然后再分头绘制。
画完后,将窗框和画结合在一起,并将它挂在墙上,给居室添一道风景。

四、教学选择
在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将本课延伸拓展成为单元课。如:江浙一带园林资源丰富,可让学生对窗的造型、材质、纹样装饰及它的借景作用,采用文字、摄影、绘画等形式记录下来,带到教室进行交流,上一节欣赏课。第二节课进入设计制作的学习,第三节课配画完成。
如果学校有大面积的围墙,教师可带领学生用适当的材料,师生一起规划设计,在墙上画出造型各异的窗以及各种窗外美景,为学校围墙添一道亮丽的窗口。
学生可采用两人合作的方式做一个较大的窗框,挂在墙上会更有效果。也可采用个人制作完成的形式。必要时还可以采用以绘画为主的形式完成。

五、教学建议
1.在欣赏环节,教师应用优美的语言配合精美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一个美的学习情境,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窗的各种功能。
2.完成教学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窗口内外的现状提一些装饰美化的设想、建议,如用什么样的窗帘来弥补,窗台上放鲜花、盆景,对社区环境整改建议等方法,真正做到将美术的学习渗透到学生生活之中。

六、教学资料
窗户根据功能的不同可分为:双扇吊窗,有两个窗扇可以沿窗框上的槽左右滑动;侧开窗——一边固定在窗框上,可像门一样转动推开;推拉窗——能够像吊窗一样滑动;下开式——在窗框上有活页固定,可从下面打开;上开式正好相反;固定窗——四周都和窗框牢牢固定,不能开启。
窗户的朝向、位置、大小、形状会决定光线怎样进入房间和影响房间的气氛。面南或面东的窗户能引入温暖、令人愉快的阳光,北面的光线更加柔和、更加冷静。从西面来的光线则是最强、最热烈的。
在中国的园林建筑中,窗的技术与艺术发展得很充分,各式花窗,千姿百态,是优雅的审美形象,并且起到组景、对景、借景的重大作用。杜甫有诗云:“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7)-里船。”唐代诗人王维是写窗景的能手: “积翠纱窗暗,飞泉绣户凉。” (《从岐王夜宴卫家山池应教》)“窗中三楚尽,林上九江平” (《登辨觉寺》) “洞中开日月,窗里发云霞。”(《奉和圣制幸玉真公主山庄因题石壁十韵之作应制》) “月幌花虚馥,风窗竹暗喧。”(《冬夜寓直麟阁》)李白也留下了不少关于窗的美丽文辞,如“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云。”
漏窗,是一个专业术语,是园林建筑中特有的艺术处理手法。有各种镂空图案的窗孔,由石、砖、木雕花或瓦、陶瓷、水泥块等砌成,用以装饰墙面和点缀园林景色。又名花窗、花墙漏。
《人居文化——中国建筑个体形象》复旦大学出版社王振复、杨敏之著

8、《剪纸故事》教材分析

9、《打扮文章》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对文章进行“打扮”,是近些年来常见于荧屏、杂志、报刊、平面广告等的一个新鲜事物,具有版面极富情趣性,生活气息非常浓厚的特点。它的流行源于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态度更轻松,以及生活中注重创新、追求个性等原因。
“打扮”文章的表现要点:
1.表示事物的名称可用直接画出事物的形象特征的方法进行表现,如太阳、鱼等,学生较为容易掌握。
2.有些名词可用具有典型特征、约定俗成的事物形象进行替代,如用生日蛋糕的形象替代“生日”这个名词,用某个国家的国旗替代这个国家的名字等等。
3.动词、形容词也可用具有典型特征、约定俗成的事物形象进行替代,如用眼睛的形象替代“看”这个动作,用心的形象表示“喜欢、爱”的意思,用火焰图形代表“热”的感觉等等。
4.用适合于文章内容的小插图或背景色块在版面中进行合理安插点缀,如“森林音乐会”的文章使用了小鸟、星星等贴近文章内容的形象进行装饰。
5.在形象、贴切和运用联想的基础上,教师可鼓励、引导学生探索更多的表现方法。
在教材中围绕小插画的表现安排了三个层次的小训练和提示。第一个小活动是尝试“打扮”一句话,在一句话中选择某个字、词转换成图画,由此使学生注意到不是所有文字都适合转换成图画,并对适合转换成图画的文字类型有所了解。第二个小活动是从图画的角度考虑,用不同的图画表现同一个字或词。并启发学生尽量和别人画得不同,展示出个性特色。第三个小活动以“书”为例,启发学生小插画的表现要突出事物的形象特征,一目了然。
活动要求学生自主选择一段文字进行“打扮”,首先要确定这段文字的呈现方式。从教材中呈现的作业类型来看,有贺卡、日记、书信、作文、留言条等形式。其次要选择适合的材料,进行大致的版面设计,这其中包括底纸的颜色、质地,文字的大小、字距、行距,插画的位置、大小等因素相互之间的协调,使得版面容量适中,不至于太拥挤或空洞。

二、教学目标
◆情意目标:加深对生活情趣的体验和感受。
◆认知目标:学习“打扮”文章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对生活情感的表达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思路
本课教学重在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强调自主的学习行为,让学生自由、大胆地进行创作表现。
本课教学过程可考虑如此安排:欣赏感受——尝试游戏——创造表现——评析交流。
可运用对比教学的方式,师生共同欣赏感受一段文字“打扮”前后的不同视觉效果,在了解“打扮”文章的基本方法的同时叉充分体验到“打扮”文章的情趣性,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着根据教材中安排的小训练和提示,组织一系列的尝试练习,由浅入深,采取多种游戏方式如小组竞赛、分组讨论、相互出题等方法掌握“打扮”文章的基本方法。在这个环节中要合理运用评价的功能,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自觉表达对自我和他人作品的感受。
创作表现时主要由学生个体自主创作表现,教师应加强个别辅导和经验提示。
在试评的基础上开展评析交流活动。可从作品的整体感和生动性等方面进行评析。四、教学选择
本课学习内容要准备的学具比较简单,基本不受地域限制,适合在各种条件下的城乡学生学习。
在学生兴趣非常浓厚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扩充至多课时教学。以学习内容的不同呈现方式来安排,如节日卡片、一封信等。还可以和其他学科教师联合举办作文展、科普知识展等学科综合活动。

五、教学建议
夹杂在文章中的小插画不需要太多,有时只要两三个就可以达到很好的视觉效果。并不是每一个适合转换成图画的字、词都必须用图画代替,要从整体效果出发进行安排。
在运用对比教学方式赏析感受文章在“打扮”前后的视觉效果时,最好能运用多媒体的优势直观展现。
教学情景的创设可采用故事导入的方法营造一份浓浓的人情味氛围,如接到了远方朋友的来信或妈妈上班后留给家人的留言条等,自然转入到赏析感受作品的环节。
在具有商业功能的平面广告、书籍等载体中,夹杂在文字中的小插画一般不替代文字,仅起装饰和调节版面效果的作用。在非商品的载体如日记、便条中小插画的使用就自由得多。
在一些婴幼儿画报中这种“打扮”文章的方式比较多见。
参考资料:《心情卡片DIY》——卡片风情系列4,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中有较多的参考资料,但是书中的文字都是繁体字。如需直接呈现给学生,教师要附加说明,正确引导。

10、《拼泥板》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课要求运用已掌握的陶艺知识和基本技法,通过用泥板制作的方法来进行造型表现,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丰富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表现意识。
本课教学通过泥板的制作,用压、拍、卷折、切挖、粘接和刻划等手法,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其基本的表现步骤和方法,表现生活中各种有趣的人、事、物。
教材展现的泥板作品运用卷折、切挖、粘贴和刻划等技法表现了人物、动物以及生活用品等多种形象,如主体图的人物造型主要采用了卷的方法;龙头采用了卷折和切挖的方法;凉鞋则采用了折和粘接的方法。多种方法的运用使这些形象造型生动,各具特色,并体现出了物体的形象特征。
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提醒学生:一是泥板不要压得太薄,否则易断,不便于塑造形象;二是接口和装饰的粘接要牢,不然干了以后容易脱落;三是要根据物体的形象特征运用合适的方式进行装饰表现,简洁而整体,如果什么方法都用反而会显得有点画蛇添足。

二、教学目标
◆了解和掌握泥板造型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学会运用泥板来塑造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有趣的形象,提高造型表现能力。
◆增强学生的感悟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思路
用泥板造型,表现形式虽然只有一种,但表现内容却比较广泛,如:学习用品中的书包、课本,生活中的衣服、鞋袜、提袋、家具、电器、房屋、汽车、船舶、人物、动物等都是学生可以表现创作的题材。在本课教学中,教学活动要体现层次,循序渐进,有条理,线索清楚。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创作欲望的同时应考虑课堂纪律的控制。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凉鞋的制作为例:(由教师和部分学生合作完成)a.先将泥团拍压成泥板,然后将其切成鞋底;h.将鞋底卷或折成你所需要的形状,同时做出鞋子的鞋跟,用余下的泥板切划出所需的鞋帮样式;c.粘接鞋跟及鞋帮,做出凉鞋的基本样式,然后进行必要的添加装饰。通过教师的制作步骤和过程的演示,加深认知和理解。在演示过程中,教师要强调造型必须先有整体形象之后,才能进行局部的添加装饰。本课的学习活动是要求学生制作形状独特、新颖的形象,教师应强调物体造型的内容形式多样化。可让学生相互之间交流讨论,说说哪些物体适合用泥板来进行造型表现,讲讲自己的想法和构思,准备做什么,怎样做,在交流中不断促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得到发展。在设计制作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个人的意愿,采用夸张变形等多种方法使物体的造型更具有个性和趣味性。在作品初步成形后,可让学生相互评议,引导学生在各自的作品中来发现美的东西,对造型独特的、式样新颖的、有个性特点及独创性的学生作品要给予肯定,使学生在创造中激情更高,充分体会到创作的乐趣。装饰方法是本课学习的难点,除了常用的添加、粘贴、刻画等方法之外,教师还可以采取一些比较特殊的方法来进行装饰,如用质地不同、肌理不一样的材料在平面光滑的压印,泥板上印出的纹理可以起到装饰的作用,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教学选择
考虑到本课教学活动的合理性和趣味性,各个环节设置的层次和条理性,教师可以根据本地区特点和学校条件以及学生基本情况来考虑教学的实施。可以在如下方式中来完成教学任务:观察欣赏——讨论构想——造型表现——相互评议——添加装饰——交流评价;也可是开门见山——体验感受——讨论交流——合作表现——欣赏评价。根据各地区和各学校的特点和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可选择不同的材料来实施教学,各种陶泥,做瓷器的泥,稻田里的泥,商店卖的彩泥、纸泥等均可用于教学。
四年级上册教材分析(湘版)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材
教学结束之前,教师可通过对中外远古陶器的欣赏,拓展学生对陶艺作用的了解,将知识进行延伸。

五、教学建议
1.课前可让学生观察了解各种形式不同的物象,看看哪些适合用泥板进行制作。
2.教学前教师要为解决泥板造型中的变化准备相关的图片资料或实物,通过多媒体课件形式展示给学生欣赏,使学生认识和了解泥板造型的多种形式和方法,以此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创造的兴趣。
3.在装饰方法上教师还可根据条件和情况,准备一些有明显肌理特征的物品(也可让学生准备),如麻布、麻绳、纹理清晰的木板或凸凹不平的物体用来在泥板上压印肌理,起到美化装饰的作用。

11、《雪花飘飘》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雪是六角冰花做的天使,是大自然赐给孩子们的礼物。本课内容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是以雪为主题,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学活动。巧妙运用生活中常见或者废弃的材料,制作一个富有情趣,制作精美、观赏性强的“雪景玩具”,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对雪花和雪景有个感性认识。
“雪景玩具”是由外部框罩和内部景观两个主要部分组成的。外部框罩结构是由半个大号透明饮料瓶和泡沫底座、吸管经过切割、穿插的方法组装而成。怎样让切割出的泡沫底座与饮料瓶组合成一个封闭的空间呢?只要将饮料瓶放在泡沫板上,用笔照着饮料瓶身的外形勾画,两者大小一致就可以了。在内部景观的设计制作方面,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经过老师的启发,他们会发挥聪明才智,巧妙地利用生活周围的适合材料布置出一个个小巧精致的“雪天景观”。
“雪景玩具”的制作原理是根据风循环的自然原理设计制作的。教材的学习屋中有简易的文字和图片说明。运用nash软件工具制作出气体由吸管吹入密封的瓶中,通过气体的循环带动泡沫球的飘动,过程演示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其中的奥妙,明白这种科学原理。
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需要用到小刀,教师应提醒他们注意安全,小心使用,切勿割伤了手。卫生是本课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泡沫球较轻,容易漫天飞舞,不方便打扫卫生。

二、教学目标
◆用泡沫表现雪花,自制一个“雪花飘飘”的玩具,并了解有关制作原理。
◆掌握有关制作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能力和创新意识,体验创造的乐趣。
◆感受冬天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思路
本课教学过程的安排可设立如下程序:
情境导入。课件播放下雪时的场景片段或者图片,伴随着描绘雪花的诗歌或者乐曲,创设一个优美的情景,把学生带入一个银色的世界里,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冬天的美丽,让学生畅谈自己在冬天里的所见、所闻、所想。
欣赏激趣。展示“雪景玩具”,并玩给同学们看,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此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把学生对冬天雪景的直观感受转化到实际制作中来。
在材料的分析、方法的选择问题上,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性,由教师提供给他们其他的“雪景玩具”近距离观赏、触摸,分小组分析讨论“雪景玩具”的制作原理、方法以及材料的运用,老师组织归纳小结,再结合自己带来的材料思考如何巧妙地运用这些材料制作出最佳的效果,寻求内部微型景观造型的新颖与美观。
自主表现。学生作业可以小组共用材料,独立制作的方式完成。教师加强个别辅导和经验提示。
在评议体验环节,开展自评和互评的活动。学生可下位交流,演示给其他同学看,体验成功的乐趣。
创意表演。课堂结尾播放有关雪花的歌曲,让学生以“雪景玩具”为道具,随着美妙的音乐自由自在地翩翩起舞。
作业要求:回忆冬天的差景,用大饮料瓶、吸管、泡沫等材料制作一个雪景玩具。吹一吹,让洁白的雪花飞舞起来,开展游戏。玩具制作要精致美观,巧妙运用材料布置美景。

四、教学选择
若授课时间只安排一课时,为节省时间,可根据实际情况,作业选择合作的形式完成。搓制泡沫珠这一步骤可安排学生课前在家中完成,用塑料袋包好带到课堂上用,这样也有利于教室卫生保洁。
设置一个可爱的卡通小人邀请小伙伴们一起到一个神秘美丽的小人国里做客的情景,小人国里的景物都是运用各种材料制作的微型景观,通过欣赏分析,让学生认识材料,了解这些景物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是选择什么样的方法制作而成。

五、教学建议
1.在玩具外罩材料的运用方面,允许学生运用其他透明的瓶装材料,如金龙鱼油瓶等。
2.在内部微缩景观的制作上,尽量避免完全使用现成的小玩具组合,单调空洞,应鼓励学生多使用其他可塑材料进行加工改装,作品中体现自己的创意。
3.在教学延伸的环节,教师可引导学生由雪花玩具的制作迁移到绘画中表现雪的方法尝试体验活动中去。鼓励他们尝试练习,并创造出更多表现雪的方法。

六、教学资料
文字素材:
儿歌
雪花,雪花,你有几个小花瓣?我用小手接住你,让我数数看:一、二、三、四、五、六。咦?刚数完,雪花不见了,只留下一个圆圆亮亮的小水点。

音效素材:
《雪花飞舞》是法国作曲家德彪西的作品,用电子琴的演奏来描绘出天空中雪花飞舞的情景。演奏时乐曲中有一丝丝淡淡的忧伤,把下雪时的那份宁静、幽雅的感觉表现得淋漓尽致。
《雪绒花》是好莱坞的经典音乐剧《音乐之声》中一首抒情的男声吉他弹唱,它的蓝本是一首奥地利民歌。这首歌全世界流行,家喻户晓,深受各国儿童的喜爱。通过对雪花的赞美,象征人民渴望幸福、安宁的生活。《雪绒花》既有英文版,又有中文版,以下附上歌词:
雪绒花,雪绒花,每天清晨你问候我。小而白,洁又亮,见到我你面露喜色。雪白的花朵,你开放、成长。雪绒花,雪绒花,要永远保佑我的国家。
教师可在以下网站中找到《雪绒花》的nash动画:
www.Nash.9io.com/nash动画《雪绒花》
www.xxinf0.ha.cn/
《银色的马车从天上来啦》是湘版新课程音乐实验教材第册十一课《冬天的巡礼》中的一首描述冬天雪花飘落的歌曲。

12、《色彩ABC》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在化学工艺高度发达的今天,绘画所需的各种颜色在精密计算中完美显现,人们所用的各种颜料、各种彩笔等涂色工具更是快捷、方便。而绘画艺术中最古老的传统是艺术家自己制作颜料,他们在自己的作坊中亲手磨制,每个人的颜色都有个人特色。如果让用惯了方便涂色工具的学生,用自己试试做的颜料那将是一个非常有趣而有意义的体验。
本课是集绘画与制作,审美与游戏为一体的课业形式。活动一让学生在充满色彩的生活周围,从自然界中提取天然的色彩,自己动手,制作颜料,并用之画画;活动二是让学生利用生活中小物体的自然色彩,粘贴成画。通过这两个活动使他们充分体验找到材料的满足,感受制作过程的新奇,享受制作成功的快乐,培养探究精神与创造能力。
教材主图为法国克拉斯洞穴里画着野马的壁画。相传法国西南部蒙蒂纳克附近的4位当地少年郊游时,无意中发现了被一棵连根拔起的大树半掩着的洞穴,这个洞穴的通道把几个探寻秘密的孩子带到了附近一个不足一平方米的洞口,好奇爬进去的他们竟意外揭开了在黑暗中沉寂了一万三千多年的史前杰作。史前的艺术家们用土和矿石制作出红色、黑色、黄色和白色颜料,他们把这些颜料与沙子或黏土混合起来,用石头将它们磨成粉末,再用洞穴中的水调和,魔术般地变出绚丽的色彩。这些色彩牢牢凝固数千年,让时间停留在落笔的一瞬,留给后人满眼的斑斓。
教材的左下角展示了国画家李魁正的工笔画《金秋烁烁》,画面中那艳丽而沉着的红色主要为朱砂色。画的旁边呈现了一块矿石为硫化汞矿,朱砂色就来源于它。在中国画中泛指一切绘画或是一切颜料的词语“丹青”中“丹”的本意就是指朱砂。朱砂以其纯正、鲜艳的红色和经久不褪的品格深深吸引着一代代的画家,无论是国外考古发现的壁画还是秦兵马俑的身上都留下了它鲜艳夺目的影子。
本课通过这两幅作品,将学生带入一种艺术情境。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中,使用惯了现代绘画工具材料的学生,从中管窥到一个神秘的绘画色彩世界。
本课的小训练展示了由泥土、水果、蔬菜等制成的天然颜料,旨在告诉学生生活中哪些东西能用来做颜料,从而启发他们去寻找发现更多可用来制作颜料的材料。
教材中呈现了制作颜料所需要的工具材料和一般的制作过程,学生可根据教师指导自己尝试制作。课外,学生还可根据教材提示,用洋葱皮等植物煮、制成染料,来染制小手帕。
活动二教材中印有三幅范画,所选物象都是生活中较常见的小东西,它们有着鲜明的色彩和粗糙、毛茸茸的质感。教材中呈现的制作过程图片,清晰地将描绘、涂胶、施压的过程展现出来。
本课的学习屋展示了许多现代绘画涂色工具,旨在让学生体验自己制作颜料并用来画画和利用生活中的小物体作画的乐趣后,感受到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给人们学习、生活所带来的方便快捷。

二、教学目标
◆了解人类文化最早最重要的载体——美术的传统媒材。
◆能用制作颜料的简单方法试着制作1一2种颜料。
◆掌握粘贴画的制作方法和基本技能。

三、教学思路
本单元课综合了多个美术学习领域,教学建立在广泛的美术文化背景上,再进行操作实践,从而将所学知识加以强化并加深理解。注重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的体验和感受。
教学过程可做如下安排:
活动一:课前准备——欣赏探究——实践操作——交流评价——绘画体验——欣赏感悟。
教师在课前应布置学生在生活周围寻找能制造颜料的植物、泥土等物体,做好上课的准备。
上课时教师可先从故事导入,接着欣赏壁画,把学生带入一个神秘、古老的年代去了解远古时代的人们是如何利用媒材来画画,如何利用美术这一语言形式记载、传播文化的,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给学生以丰富的感受和体验。
在对天然的绘画材料有了一定的了解后,通过看教材中制作过程图自学制作方法,自主进入实践操作阶段。从植物中提取颜料可采用小棒和碗捣汁,用纱布包好或用过滤网挤压过滤出汁液。从泥土等矿物质中提取颜料可将其碾磨成粉末再加水。在此阶段,学生可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本组同学所带来的材料制作。做好后,小组内将做成的颜料放在一块,画出色标,做个小结,看看用什么物体能制作出一些什么样的颜料。然后全班交流评价,共同探讨制作中的问题,总结经验,并将各组制作的颜料彼此交流。最后大家利用自制颜料进行自主绘画表现。
活动二:课前准备——欣赏激趣——材料整理——自主制作——拓展延伸。
课前布置学生在家中寻找可用来作画的有色彩的颗粒状或能变成颗粒状的东西,如植物的种子(小米粒、玉米、菜籽等)、毛线、通心粉等。
教学活动的开展可由欣赏几幅彩色的粘贴画导入,看看作品是由何种材料制作而成的,由此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学生制作材料可采用资源共享的形式,将带来的材料两人或小组汇集起来,根据色彩分类整理,克服所带材料色彩较单一的问题。
材料整理后就可根据教材制作过程图的提示,根据所带材料,充分利用它的色彩,自主地进行粘贴画制作。首先设计画面内容,然后在画面内涂上胶水或胶棒,再在涂胶的地方撒上材料。为了粘贴牢固再隔纸用手压一压,使材料和纸粘贴紧密。最后再将多余的碎屑倒掉,将画面中粘贴不当的地方细心清除整理。
拓展延伸部分可展示一些图片,如公园草地上各种鲜花绿叶拼成的图案;各色珠粒或亮片点缀成图案的服装。让学生了解这种方法在生活中的运用。

四、教学选择
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从欣赏岩画入手,讲解古人类是怎么利用绘画的形式来记载生活、传承文化的,并了解古人是用何种材料工具来画画的。据研究分析,古人是用赤铁矿粉加上牛血、动物的皮脂和骨头熬成胶制成颜料来画画。但现在这些东西很难找到,我们可用铁红粉、立德粉、乳胶、水调制来制作颜料。然后带领学生带着工具材料到岩石边模仿古人画岩画的方法来调制颜料后在岩石上进行创作。用新的方式去诠释岩画,描绘我们的世界。

五、教学建议
1.制作颜料时要注意,要少放水,否则颜色会很淡。
2.活动一教学除了自制颜料外,学生还可自制涂色工具。如用捆扎在一起的干草或羽毛做画笔;用石头把小树枝一端压扁叉开当笔用;还可用木炭作勾线工具。
3.活动二制作过程可按“缓、急、缓”的节奏进行,“缓”包括认真仔细,设计时要仔细考虑材料的运用,最后要仔细整理画面。“急”除认真细致外,动作要利索。如果涂胶动作迟缓,撒贴的动作太慢,先前涂胶的水分被蒸发就难以附着了。

六、教学资料
《最后的晚餐》是意大利杰出画家达·芬奇尝试各种颜料的实验品,据说他的颜料中包含了鸡蛋、醋、胡椒、辣椒等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
动物骨熬制的胶从古至今都是调制颜料不可缺少的帮手。
被称为“天然颜料宝藏”的敦煌石窟,建窟于公元365年,它记载了我国古代佛教艺术最为辉煌的历程,洞窟中绚丽夺目的壁画虽有残缺,但仍给人极大的视觉震撼。当时的画师所用的多种颜料原矿现已不再出现,至今敦煌的壁画和彩塑上的多种颜料成分之谜还有待解开。
中国画中使用的颜料大都是从矿物、植物中提取的天然色彩。矿物制成的颜料中含有细微颗粒,它的质感是厚重的,植物颜料是透明清爽的。明朱清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第十六卷中记载了多种中国传统天然材料和墨的制作方法。
现在通过人工处理各种硅酸盐、铝酸盐、碳酸钠、硫等的混合物可以制成颜料。现代的颜料大多是用化学物质研制出来的。

13、《乘风破浪》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船是人类最早的交通工具,它载着人们经历了漫长又伟大的航程。它的外形结构及其功能也随着人类的需求、社会的发展呈现出更多的变化。本课以“船”为主题,带给学生无限期待和快乐,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借由线条、形状、色彩和材质呈现出来。
船一般都有船体(头、尾、帮)、舱、甲板、桅杆、锚、导航和雷达等设施。船的种类很多,一般有帆船、轮船、舰船等。在绘画表现时,可把船看成近似倒梯形,甲板以上部分可看成大小长短不同的方形、圆形、三角形和长方形的任意组合。
本单元学习内容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学习任务分为两个活动:画自己喜欢的船,侧重平面绘画的学习;做一艘木船,侧重立体组合造型的学习。
活动一:教师应帮助学生养成收集、整理与利用信息资源的学习方式和行为习惯。对绘画的作业定位如果是观察性绘画,应解决“角度、位置、结构处理、空间关系处理、细节描绘与整体感觉的表达”这些问题。可先画船的大略形状再详画各部分,或先画完一部分再画另一部分。对绘画的作业定位如果是想像性绘画,应解决“围绕主题进行绘画表现的构想,画面的布局,形色处理,周围环境的添画”这些问题,在想像画中最重要的是唤起学生“我想画这个”的意愿,让他们能把握画面构成的美感,清楚地表露自己的心情。
活动二:以材料为主进行立体造型活动。木材处理的工艺技术应考虑分与合两种方式,第一:应让学生了解分解木头的工具,掌握简易方法。细小的树枝可用剪刀剪;薄的木片可先用刀片划痕再用力掰断;较厚的木头运用刀片并以锤子敲打;运用刀片以削铅笔的方式削木头,也是变换木头造型的一种方法。大而厚的木块需用锯子锯,一个人锯时可用脚压紧木板,不让其松动,再慢慢锯;两人合作应抓住锯柄压紧木块再锯。锯子的大小使用,可视木头粗细搭配运用,使用锯刀应从后端拉到前端全面地使用,拉锯推时要轻,拉时再用力。需要插接的木头可用钻的方式,用电钻或用钉子打洞都行。第二:应让学生掌握将木头零件组合的简易方法。一般可用速干胶、快干胶、热熔胶进行粘合,这种方法比较直接。有时遇到接合面不佳,直接用粘合方法易脱落,这时就可利用插接的方法,在两块木头的接合处各钻一个洞,再使用竹签或细树枝,将两者插合在一起,也可在竹签上上胶,这样更加牢固。有的木条也可用铁丝、棉、麻绳等材料进行捆绑,别有一番自然的情趣。
教材左下方一系列图片提供了做木船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削锯材料应注意安全,能充分利用现成的小木块、木片、树枝为宜,船的组拼应把握主体结构,只需将一块大木片的一头削尖就有了甲板的感觉,然后用大小不等的木块进行组拼,用堆叠、围合、插合等方式即可。注意木块搭建时的高低起伏变化,巧妙的细节处理表现船的种类、特色,如帆船上的桅杆和帆、舰船上的大炮等,组拼后注意修饰整理,使作品更美观。
二、教学目标
◆收集船舶的图片、模型等资料,认识船的造型特点和结构、功能,了解船的历史与文化。
◆能抓住船的主要外形结构和特点,描画出自己喜欢的船。
◆了解材料特点,掌握材料的使用方法和工具的正确操作技术,制作一艘(木)船。
◆养成细心观察、精心制作的习惯,培养不怕困难的探索精神。
三、教学思路
教师应根据学生程度考虑课时目标,制定教学策略。建议绘画课的教学步骤可考虑为:准备——引导——表现——欣赏。导入方式很多:可由猜谜语或关于船的故事设为导入,也可以是直接利用师生共同收集的关于船的各种图片及相关资料欣赏导入。引导阶段先让学生了解船的外形结构,感受不同的船的主要外形特征,然后根据所定的作业目标(想像性绘画或观察性绘画)进行具体的绘画技术的相关指导。四年级学生的创作宜先作整体构思计划,提示相关的表现形式、方法及构想的重点。在自主表现中,应作具体的技术指导,作品完成后,师生共同欣赏学习成果。
如以信息加工策略为指导,教学步骤可考虑为:作品欣赏——掌握规律方法——提供创意指导——自主表现——保持迁移,教师根据作业定位出示相应的材料制作的成品引导学生认识材料,分析范品“船”是用什么材料做成,采用什么方法制作而成。在交流学习中,教师可以示范与领做,让学生掌握运用此材料所需掌握的相关技术,创意指导体现在对材料的选择思考中,我们不可忽视它是建立在相关技术的熟悉程度之上的。学生在独立或合作制作中,教师应及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作业评析时可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创作动机、创作过程、特殊表现等,最后出示一艘能浮在水面上的船,激发学生对自己作品的更高期待值,从而思考怎样把握平衡的问题,学习空间将由艺术向科技领域拓展。
四、教学选择
本单元以“船”为主题,呈现了多种造型表现的可能,有想像性绘画或观察性绘画,有制作木船或其他材质的船,具有一定的宽容性,教师应根据学情特点,教师本人个性特色选择明确的教学任务开展教学。
因为各地教学资源的差异,活动二的学习材料可提供多种选择:做木船的材料可以是家庭装修时剩余的木材,山林中的树枝、树皮、竹筒;泥塑船的材料可以是当地的陶泥或彩泥。用多种材料做船,建议从变废为宝的思路去寻找一些自然生活中的材料。
美术课程教学结构通常是四段式:导入——讲授——作业——小结,可设法改变这一课堂结构模式。改变时间、序列,强调某种学习方式,都可产生不同的结构组合。如活动二,根据学生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安排教学程序,可设计为:呈现目标——问题收集——了解技术——讨论方法——综合表现——评价迁移。开门见山提出作业目标,让学生主动去收集本课学习要解决的问题,并分类整理哪些问题是必须解决的,比如工具技术的使用,哪些问题可以是由学生个性发挥自主处理的。教师应善于把握问题,为学生提供思路、线索,让学生始终以积极的状态沉浸在本课学习之中。
五、教学建议
1.制作课涉及到养成因素和安全问题,学生在活动中应养成不浪费、不拖拉、不毛躁的好习惯,有环保意识。工具使用要注意安全,有自我保护意识,拿刀片的手不随意挥动,锯刀应放在桌子中央,不用锯子敲打课桌等东西。教师应起榜样作用。
2.学习屋提出了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自身作品情况想办法。如果木船的体量小而轻,可在薄的甲板下贴泡沫板;如果木船的平衡感不好,需在船底加秤锤。用纸盒做的船可直接放在水上漂浮。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0/39567.html

更多阅读

四年级数学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数学资源开发与利用

2006年春四年级数学期末考试质量分析一、基本分析:四年级学生有5个班级,总人数为311人,实考308人,优秀人306人,优秀率99.3%,合格人308,合格率100%;,总分29614分,平均分95.5。二、命题指导思想:1、注重数学"双基"的理解、掌握,强化过程与方法

四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广角优化

四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教学反思勐罕镇曼海小学 童艳芳 四年级数学上册的《数学广角》安排了“烙饼”、“沏茶”、“卸货”、“田忌赛马”这四个例题,通过日常生活中简单的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分析 四年级2016期末试卷

一、试卷概况这份期末测试卷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对四年级数学上学期内容分别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考查,题型丰富多样,难易程度适中,是一份很好的期末质量检测试卷。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小学四年级数学试卷分析 数学试卷分析范文

本次四年级数学期末考试试题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为依据,结合课改所倡导的新的教育理念,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准确反映课改的实施情况、实验教材的使用情况,力求体现基础性、全面性和趣味性的命题原则,全面考

声明:《四年级上册教材分析湘版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材》为网友清风入梦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