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非线性动力学绪论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非线性动力学原文地址:非线性动力学绪论作者:举举

&sect;0.1 动态系统<?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狭义而言,动态系统为依据力学原理所建立的描述机械或结构系统运动的微分方程组。一般地,状态随时间变化的工程、物理、生物、社会等系统也都可以称为动态系统(dynamicalsystem),简称系统(system)。状态(state)和时间(time)是构成动态系统的两个要素。动态系统由演化规律和初始条件时间描述。演化规律(evolutionlaw)是系统状态与系统先前状态的依赖关系。初始条件(initialcondition)是起始时刻的系统状态。

动态系统可分为确定性和随机性两类。确定性系统(deterministicsystem)的特性可用时间的确定性函数给出。随机性系统(stochasticsystem)的特性不能用时间的确定性函数给出,只具有统计规律性。随机性系统一般含有随机性的初始条件、随机性的参数变化或随机性的外部激励,也可以更明确地称为外在随机性系统(externallystochastic system)。

动态系统又可分为有限维和无穷维两类。有限维系统(finite-dimensionalsystem)的状态可以用有限个参数表示。例如,由彼此分离的有限个质量元件、弹簧和阻尼器构成的有限自由度力学系统。无穷维系统(infinite-dimensionalsystem)的状态必须用无穷多个参数表示。例如,由弦、杆、梁、板、壳等具有分布质量的可变形元件构成的无穷多自由度力学系统。

动态系统还可分为连续时间和离散时间两类。连续时间系统(continuous-timssystem)的时间是连续变化的,即时间在实数轴或其中某个区间上取值。离散时间系统(discrete-timesystem)的时间是不连续变化的,即时间在整数集合或其中某个子集上取值。为在不会引起混淆时可分别简称为连续系统(continuoussystem)和离散系统(discretesystem)。

系统状态随时间变化过程称为运动(motion),也称为动力学行为(dynamicalbehavior),甚至可简称为动力学(dynamics)。只在运动起始后较短的时间中发生的运动称为暂态运动(transientmotion)。在充分长时间中进行的运动称为稳态运动(steadymotion)。稳态运动也可能以暂态运动开始,暂态运动之后的运动称为渐近行为(asymptoticbehavior),或长期行为(long-timebehavior)。对于确定性系统而言,通常人们认为除静止不发生变化外的有限渐近行为只有周期运动和准周期运动。然而研究发现也存在非周期运动。

&sect;0.2 非线性系统及其性质

非线性系统(nonlinear system)是指系统状态的变化以一种复杂的方式依赖于系统先前的状态。这里所谓“复杂的方式”是除成比例、相差常量及其这两者组合之外任何其它方式。非线性动力学系统通常用非线性微分方程组或非线性差分方程组描述。不是非线性系统的系统称为线性系统(linearsystem)。线性系统状态的变化与该系统先前的状态成比例、相差常量或是两者的组合。

与线性系统的特殊情形相比,非线性学系统具有若干更为复杂的性质。首先,线性系统研究中经常采用的叠加原理对非线性系统不适用,即非线性系统两个运动叠加的结果一般不是该系统的运动。其次,非线性系统运动的周期不像线性系统那样仅由系统特性确定,一般还与初始条件有关。第三,非线性系统可能具有多个平衡位置和稳态运动,系统的动力学行为既取决于这些平衡位置和稳态运动的稳定性,也与初始条件有关。第四,对工程中的非线性机械、结构和机电系统,系统的响应与激励频率存在复杂的依赖关系,而线性系统响应与激励的频率是相同的。最后,线性系统仅存在周期运动和准周期运动两种有限运动,非线性系统存在混沌等复杂运动现象。

&sect;0.3 非线性动力学的内容、方法和意义

对非线性现象的研究需要多个学科的交叉。纯粹和应用数学理论如动态系统理论、奇异性理论、摄动理论等,理论和实验力学概念和方法如工程现象的力学建模、应用力学规律解释动力学行为、固体和流体系统实验研究等,以及电子计算机的数值和符号运算,均为分析非线性问题的重要工具。在多学科交叉的基础上,形成了非线性动力学这一新的分支学科。

非线性动力学(nonlinear dynamics)研究非线性动力学系统各类运动状态的定性和定量变化规律,尤其是系统的长时间演化行为中的复杂性。对有限维系统而言,其主要内容包括混沌、分岔和分形。混沌是一种由确定性动力学系统产生对于初值极为敏感而具有内在随机性和长期预测不可能性的往复非周期运动。分岔是指非线性动力学系统的定性行为随着系统参数的改变而发生质的变化。分形是没有特征尺度而又具有自相似性的几何结构,用于描述破碎、不规则的复杂几何形体。

非线性动力学的研究包括实验和理论两方面。实验研究分为实验室实验和数值实验两种,对于某些工程问题还需要进行现场实验。实验工作是理论结果的先导、补充和验证。理论研究可揭示非线性系统的基本性质和解释大量的具体现象,主要方法包括数学抽象、解析方法和拓扑方法。数学抽象不直接研究真正的非线性动力学问题,而是研究人为构建的数学结构,它具有某些类似于真实非线性系统的性质但结构上比较简单。具体的非线性系统的一些性质往往很难发现,除非已经知道发现这种性质的可能性,一般的数学抽象正可以揭示这种可能性。解析方法是种定量方法。非线性系统的精确解析解通常涉及非初等函数(如椭圆函数)的引入和研究,但能够得到精确解的非线性系统极为有限。更常用的是谐波平衡法、摄动法、平均法、渐近法和多尺度法等近似解析方法。拓扑方法是种定性方法,从几何观点描述系统的动力学行为。解析方法和拓扑方法可以互相补充,拓扑方法可以得到动力学系统大范围的结果,定量方法可以对一个确定的小范围给出定量结果。

混沌等非线性动力学问题的研究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在混沌现象广为人知以前,对自然界的描述分成随机性和确定性截然不同的两类,确定性系统具有决定论的性质。混沌研究的兴起促使人们重视有限性的问题,即随机检验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和频率中进行,真实物理量的精度都是有限的。随着对确定性混沌理解的深入,机遇、因果、决定论等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概念和范畴需要重新认识。非线性动力学的研究导致了一种新的实验方式,数值实验的产生和广泛应用。非线性动力学的研究也促进了数学、物理、力学中相关学科的发展。随着研究的深入,非线性动力学也日益在工程技术、生物医学和社会科学中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非线性动力学在近20年来不论从深度到广度都以空前的速度发展,成为当前非常活跃的力学分支。同时它与其它科学和工程中的非线性研究紧密联系,构成非线性科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成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前沿领域。

&sect;0.4 非线性动力学发展简史

人们对非线性问题的认识至少可以上溯到1673年C.Huygens对摆的研究,他观察到单摆大幅摆动对等时性的偏离以及两只频率接近时钟的同步化两类非线性现象。1687年I.Newton发表的运动定律表明动力学问题本质上是非线性的。但直到本世纪30年代才有非线性力学这一名称,内容是经典的非线性振动理论。而非线性动力学这个名称在70年代中后期才逐渐使用,以概括对混沌、分岔等问题的研究。

上世纪末H. Poincare的工作为非线性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Poincare开创了动力学问题研究的一个全新方向:定性理论。在1881年至1886年的一系列论文中,他讨论了二阶系统奇点的分类,引入了极限环概念并建立了极限环的存在判据,定义了奇点和极限环的指数。在此之前的1879年,他建立了分岔研究中其重要作用的范式理论的雏形。1885年他研究了分岔问题。1890年他证明了不可积系统的存在。1892年他论证了摄动法的合理性,为促进了非线性系统近似解析方法的研究。1894年他发现了伴随横截同宿点产生的复杂运动现象。1905年他明确地阐明了对初值敏感依赖而导致的不可预测性。

本世纪20年代以来对非线性系统与线性系统的本质差别已有所认识。1918年G.Duffing和1926年B. van derPol 对典型非线性振动系统的研究揭示了次谐振动、自激振动等非线性系统的特性。1929年A. A.Andronov将Poincare的极限环概念与自激振动建立了联系,他随后对平面系统的定性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三、四十年代,N. M.Krylov、N. <?xml:namespace prefix="st1"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N. Bogoliubov和Y. A.Mitropolskii等发展了非线性系统近似解析方法。

对混沌现象的广泛研究促使非线性动力学迅速发展。就不可预测性的物理概念而言,1955年M.Born和1964年L.Brillouin分别阐发Poincare的思想而指出经典动力学系统中存在产生于不稳定性的不确定性。就非周期性的数学描述而言,1921年H. M.Morse引进了符号动力学方法,1963年S.Smale构造了马蹄映射。近可积保守系统的非周期性运动产生机制由A. N. Kolmogorov在1954年所揭示,他的结论后来由V. I.Arnol'd和J.Moser严格证明而称为KAM定理。计算机的发展为混沌研究提供新的手段。一系列重要的数值结果验证了混沌的存在,包括1963年E. N. Lorenz的简化热对流模型、1964年M.Henon和C.Heiles的2自由度保守系统模型、1973年上田和林千博的受迫非线性振动模型以及1976年Henon的存在奇怪吸引子的2维映射模型。奇怪吸引子的概念是1971年D.Ruelle和F.Takens提出的。1975年李天岩和J. A.Yorke尝试对区间映射给出混沌的数学定义。1976年R. M.May对1维映射中复杂动力学行为的研究使得混沌受到普遍关注。70年代后期,混沌与分岔和分形相交融,使得非线性动力学的研究工作更加深入和广泛。

本世纪70年代原来独立发展的分岔理论汇入非线性动力学主流之中。分岔现象的发现可以上溯到1729年P.Musschenbrock对压杆失稳实验的观察,1744年L.Euler从挠曲线角度进行了理论分析。固体力学中将这类分岔称为屈曲。1877年LordRayliegh开始发展分岔的数学理论,并在1883年利用系统参数的分岔成功地解释了1831年M.Faraday和1868年Matthiessen关于振动流体实验的不同结果。1883年O.Reynolds发现在临界数时层流转变为湍流的现象,这种运动分岔在流体力学中称为转捩。1885年Poincare的工作标志分岔理论的创立。1938年Andronov和L. S.Pontryagin建立了分岔和动态系统结构稳定性的关系。作为数学分支,分岔理论在60年代已基本形成。1972年R.Thom宣传的突变理论曾使得分岔理论中的奇异性方法受到广泛注意。1971年Rulle和Takens提出环面分岔进入混沌,到1982年这种进入混沌的途径基本清楚。1978年F. J.Feigenbaum所发现倍周期分岔进入混沌途径普适规律受到广泛注意。1980年Y.Pomeou和P.Manneville发现了伴随鞍结分岔的阵发性进入混沌的途径。这些工作建立了分岔和混沌的联系。

&nbsp;

[转载]非线性动力学绪论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0/39281.html

更多阅读

瞬态动力学分析的基本步骤 瞬态动力学分析实例

建立有限元网格模型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对所分析的问题进行初步计划;建立反映真实物理情况的CAD模型或简化的CAD模型,并对其划分有限元网格;定义单元类型、单元选项、实常数、截面特性和材料特性。在进行瞬态动力学分析时,要注意如下内容

转载 关于趋势和线性回归线 非线性回归

原文地址:关于趋势和线性回归线作者:冰舞于飞2.1.1 简短但重要的前言亲爱的读者! 现在我们和您开始认识一组任何一位交易员都必备的市场分析工具——趋势指标。别看这些工具都有很重要的名称,实际上它们都简单

转载 混沌世界的分形描述 混沌理论与分形几何学

原文地址:混沌世界的分形描述作者:璧忛噾濂囧叺混沌是20世纪70年代才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理论,十年后即80年代到90年代便掀起了研究热潮,同时受到《自然》、《科学美国人》等著名国际媒体的关注。由此可见,这个新兴理论的特殊魅力。混沌学

声明:《转载 非线性动力学绪论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为网友橙又青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