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镜头——《语文学习》2013.9

题好一半文,题文相益彰

安徽省怀宁县第二中学丁曰宏

荔枝色彩绚丽如丹,鲜果似锦;而介绍荔枝的这篇文章融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于一体,有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也是一幅绚烂多彩的锦缎。这两幅锦缎在文章题目上就得到体现。从题目入手分析文题之妙给学生以享受和启发,是本教学设计的目的所在。

题目提示文序

师:题好文一半。首先请同学们看看标题与课文说明顺序有什么关系。

生:课文说明顺序与题目是相反的。

师:课文为什么不按题目的顺序进行介绍呢?

生:因为“荔枝丹”是这一句的重心,是主;“南州六月”是限制语,是次。由主到次进行介绍比较合理些。

师:题目只给出了荔枝生长地、成熟时间、颜色这些有限信息。文章其它内容与这些有限信息是否有关呢?

生:有关系。“荔枝丹”讲了成熟荔枝的果皮颜色,那果形大小果肉果核呢?由表及里,自然要介绍荔枝的形状大小、膜、肉、核。

生:写到核(种子),自然会想到授粉,写到花。

生:荔枝成熟于阴历六月,酷暑难耐,而新鲜荔枝“瓤肉莹白如冰雪”,又自然写到贮运。

生:谈到荔枝的产地,也会联系到荔枝的品种。

生:荔枝产于“南州”,它有“生长的北限”,于是就有了古代荔枝的移植,也就有了后面荔枝的发展。

师:同学们讲得好。全文说明顺序是由主到次——由荔枝生态到荔枝生产。讲荔枝生态时,由表及里;讲荔枝生产时,由古到今。题目有提示文章顺序的作用。

题目具有诗意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从语言的角度看看题目有什么特点。

生:具有诗意。

师:本来就是诗句(生笑)。这与全文的风格有无关系?

生:有关系。课文大量引述古诗文,这与题目的风格是一致的。

师:文章引用古诗文、史料、故事多达二十多处。这的确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艺术性。但大家不要忘了,这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文是要讲求真实性准确性的。这说明文的真实性准确性要求与讲究联想、想象、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是否矛盾呢?

生:在这篇文章里不矛盾。“南州六月荔枝丹”,作者引述这句诗后指出了它的科学依据。

生:文章引用的诗文大多是描写颜色等生态方面的。

生:文章还纠正了白居易描写中不确切的地方。

生:是寓科学知识于文学描写之中的。

师:文章主要还是运用确凿的事实包括历史事实和具体数字、科学术语说明问题,语言准确、简洁。古诗文的点缀得体而优雅。这使得文章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这在说明文中是难能可贵的

题目指示方向

师:这篇文章的题目选得真是好啊!作者是怎样想到这样一个好题目的呢?

生:是从古诗中看到并选取的。

师: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生:这说明作者阅读丰富、钻研很深。

生:这说明荔枝在我国古已有之。

师:拿文章的话说。

生:“它的栽培历史……也已在二千年以上了。”

师:还说明什么问题?

生:还说明荔枝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师:“广泛”二字体现在何处?

生:关注的人多,关注的内容多,研究的历史悠久。

生:有近十位不同朝代的诗人写过赞美荔枝的诗,古代讲荔枝的书现在知道的共有13种。

师:还说明什么问题?

生:还说明荔枝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

师:正是喜爱,就有许多文人赞美它;就有北方的统治者想吃鲜荔枝,“兼程飞骑”,“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就有包括皇帝在内的许多人想方设法进行移植;就有作者提倡“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

师:以上分析了题目的妙处。那文题之妙,妙在何处?

生:妙在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

生:妙在既有诗情画意又准确严密。

师:除此之外,文题还预示着作者既要溯源又要铺展。溯源就是追寻荔枝生产悠久的历史和古人的关注度。这一溯源就使得文章具有了深度。铺展,就是要涉及到荔枝的许多方面。这一铺展,也就使得文章具有了广度。有深度又有广度,这是我们将来搞研究写文章努力的方向。总之,题与文相得益彰,给人以美的享受。

基于意图选择内容

上海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童明辉

在理清文章思路、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等教学环节后,接下来的教学重点我放在把握作者与编者的意图上。

师: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试与《辞海》“荔枝”条目进行比较,体会这篇说明文的写作意图与语言特点。

生:首先本文的题目与“说‘荔枝’”相比要好多了。

师:好在哪里,能具体说一下吗?

生:他引用郭明璋《荔枝》的“南州六月荔枝丹”诗句为题,很有诗意。

生:还有这句诗句虽只有七个字,但包含了荔枝的生长地域、成熟的时间以及颜色等信息,有着言简意赅、生动形象的效果。而“说‘荔枝’”仅是简单的交代了说明对象。

师:那么二者的写作意图呢?

生:本文不仅把有关荔枝的知识介绍给读者,而且提出了“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这样的要求。

生:《辞海》的编撰者是想对一般读者进行荔枝相关知识的介绍与普及,就是让读者对“荔枝”有一个客观、全面、具体的了解,介绍清楚了,目的就达到了。

师:对,荔枝是原产于我国亚热带地区的一种果木植物,由于它的生理特性、生活习性及生产情况不为我国其他地区的人们所普遍了解。作者希望他的介绍不但要让人们了解,更要让人们投入荔枝的生产。

生:由于文章的写作意图不同,他选择的介绍方式也有区别。《辞海》的条目采用了一种非常客观、冷静的知识介绍方式,在表达方式上就是说明。

生:此文作者在介绍荔枝时,从小学时学过的《荔枝图序》写起,用老师的无奈造成悬念,创设开启下文的契机。读者带着疑问阅读下文,解难释疑,在不知不觉中心悦诚服地获得了对荔枝的科学认识。

生:作者这样写无意间拉近了作者和读者的情感距离,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作者呈现给我们的美感世界,心底油然而生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对人民生活的关怀之情。

师:我们可以总结为作者选择的介绍方式也有助于实现作者的写作意图。还有发现吗?

生:作者的写作意图不同,在说明方法的选择上也有很大的差异。

生:《辞海》中的词条的说明方法比较单一,都是为了科学、准确地简要说明荔枝的特点。

生:本文运用的众多的说明方法如: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引用等。

师:可以具体分析吗?

生:如文章的题目,简洁精练,而且读者立刻会产生联想,脑海里出现一串串红艳艳的荔枝果,愉悦的情绪在心中油然而生,读者自然进入一个良好的阅读心境,批文入胜。

生:在说明荔枝成熟的景象时,引用了“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诗句来形容,灿烂绚丽,令人悦目爽心。

师:是啊,此文大量引用古诗文,使得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让读者沉浸在浓浓的古代文化氛围中,体会到我国荔枝的文化,也对增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凝聚力,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生:文章的说明方法不仅仅是引用,为了让读者深切具体的感受“荔枝”的特点,作者在介绍荔枝的成熟期,果实的大小,重量,荔枝的贮藏,荔枝的花期等都运用了数字。

……

师:久负盛名的科普作家贾祖璋在十年浩劫结束,在全国人民迎来“科学的春天”之后,于1979年5月写了这篇以荔枝为说明对象,以荔果为说明重点的科学小品。但这是30多年前的文章,编者为什么还选入教材呢?不是落伍了吗?

生:我不觉得落伍。这篇文章大量引用古典诗文,使语言生动活泼,以富有文学韵味的语言来传达科学知识。

生:我们平时在阅读和写作科普说明文的时候,都觉得比较枯燥、干涩,也不愿意写这类的文体,但这篇文章给我们很多启迪。

生:这篇文章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先要发现说明对象其中的美,这样才能写出不枯燥的说明文。

师:所以,我们学习此文的目的不仅仅是看文章“写了什么”,还要了解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内容来写,这些内容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此同时我们逐渐学会根据“实用”的目的,选择有利于实现自己目的的内容和形式来完成说明文的写作。

过回“编者”瘾

江苏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孙富中

苏教版《南州六月荔枝丹》与《生物学碎锦》中的原文相比,有很大改动。于是,在教学该课文前笔者给学生印发了原文,让同学们比勘课文与原文的不同之处,体验编者的个中艰辛,让学生与“编者”对话,过回“编者”瘾。这节课让大家说说,编者作了哪些方面的改动,改得是否有道理。

生:有许多标点改动。

师:分类举例说说有哪些,你作为编者会同意吗?

生:如课文第五小节“重达四五十克”,原文“四五”之间有顿号;课本第八小节“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原文“四五”之间也有顿号。原文加顿号加错了,我作为编者也同意去掉顿号。

师:是的,原文标点有误。“重达四五十克”“四五日外”中的“四五”都是表示概数,按照《标点符号用法》规定,相邻或相近两数字连用表示概数时通常不用顿号。

生:冒号也有许多改动。如课文第二小节末,“唐代徐夤诗云‘龙绢壳绽红纹粟’,都已观察到这种构造。”而原文“唐代徐夤诗云”后有冒号;课文第十小节有:“明林叔学《荔枝花》诗说‘苞蕊还分雄与雌’,应是从果农那里得来的知识。”而原文为:“明林叔学《荔枝花》诗说:‘苞蕊还分雄与雌,’应是从果农那里得来的知识。”我认为原文这里的冒号用错了。

师:原文这些句子的冒号是用错了。冒号属于句内点号的一种,冒号最常见的用法是提起下文,应该管束到句号结束。因此原文第二小节“唐代徐夤诗云”后不应有冒号,原文第十小节有“明林叔学《荔枝花》诗说”后也不应该有冒号,并且原文“苞蕊还分雄与雌,”引号内的逗号也要移到引号外面。

生:还有许多词语有改动。如课文第一小节“荔枝肉像冰雪那样洁白”中的“像”,原文作“象”,我们也搞不清“像”与“象”有哪些不同,请老师讲讲。

师:好的。“荔枝肉像冰雪那样洁白”是指“荔枝肉”与“冰雪”洁白程度很相似。“像”与“象”不同,“像”指以模仿、比照等方法制成的人或物的形象,也包括光线经反射、折射而形成的图景,而“象”指自然界、人或物的形态、样子。

生:还有许多句子有改动。如课文第十四小节有:“迁怒于养护的人,竟然对他们施以极刑。”而原文为:“迁怒于养护的人,竟然残酷地对他们施以极刑。”在“竟然”后多了一个词“残酷地”,我作为编者也会认为这里“残酷地”是多余的。

师:对啊!“施以极刑”就够“残酷”了,原文该句是病句,“残酷地”赘余。

生:也有许多地方有删改。如第九小节课文与原文相比,删去了一大段:“沈括《梦溪笔谈》说:‘去其宗根(即主根),仍火燔令焦,’‘但令旁根得生,其核乃小。’这样解释是不科学的。洪迈《容斋随笔》根据果农的经验,已予以辩正。他说:‘《笔谈》谓焦核荔枝令勿生旁枝,其核自小,里人谓不然。’不过沈括说的是根,洪迈却说是枝。沈括说是‘但令旁根得生’,洪迈却说‘令勿生旁枝’。辩正是对的,但不知怎样会误看了沈括的文字。”

师:如果你作为编者,将这一大段删去还是不删去呢?

生:我认为这段很好地引出了“焦核”的古代解释,充实了文章的内容。如果我是编者不会删去。

生:这一段作者认为:沈括的解释是不科学的,洪迈也误看了沈括的文字。没能说明焦核的由来,还是删去的好。

生:这段文字可以引发现在的研究者去探寻,激发我们的兴趣,达到科普文章的效果。

……

师:大家争论激烈,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再看看被我们课本删去的这段的标点符号有没有问题。

生:“仍火燔令焦”后的逗号应去掉,“其核乃小”后的句号应移到后引号外面。

师:说得很对!大家作为编者还有哪些想法?

生:我认为课文结尾一句可以删去:“但‘日啖三百颗’究竟能有几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荔枝生产,应该改变过去那种只能供少数人享受的状况了吧!”。给“荔枝生产”贴上了阶级的标签,这段感想画蛇添足破坏了原文的诗意,我认为是多余的。我作为编者一定要删去这最后一句。

大家热烈鼓掌。

……

下课铃声虽已响起,同学们仍然在发表自己作为“编者”的想法。

揣着情感教学科学小品文

杭州市临平职业高级中学 吴然宏

1.关于文章的开头的疑问

生:老师,据我们的学习经验,一般来说,文章的开头向来是作者精心设计的,但是本文的开头,我读来读去,都觉得很平常。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开头呢?

在教学《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我确实没有料到学生会提这样一个问题,心里不免有点发慌。片刻的调整以后,我要求全班同学一起研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请大家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如果文章把这一段话去掉,直奔主题介绍荔枝,好不好?

学生们经过一番讨论,纷纷发言。

生:作者这样的安排是出于结构技巧的考虑。文章的第一段叙写引出白居易这首荔枝诗,并以之作为文章前几段的结构提纲和说明次序。

生:如果把这一段话去掉,直奔主题介绍荔枝,显得太突兀。作者在这里可能还向读者传递了自己内心的某种情感。

情感?是啊,本文实际上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它兼具知识性、思想性和艺术性。本文的思想性体现在哪里?作者的思想情感隐含在哪些语句中?

师:文学作品是作者情感的载体,再含蓄的作品,总有隐秘的情感流露;再严谨的说明文,特别是科学小品文,也蕴含了作者的情感。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尔罕·帕慕克说:“一个作家要做的,就是发现我们心中最大的隐痛,耐心地认识它,充分地揭示它,自觉地使它成为我们的文字、我们的身心的一部分。”贾祖璋在《南州六月荔枝丹》中除了向我们读者介绍荔枝之外,有没有“最大的隐痛”?如果有,那么贾祖璋的“最大隐痛”是什么呢?

2.关于作者的“最大隐痛”的体悟

师:如何发现作者的‘最大隐痛’的实质内容呢?请大家思考,讨论。

生:文章的主体部分介绍了与荔枝有关的知识,似乎没有明显的情感流露。师:文章开头,作者有没有流露隐痛呢?

生:文章开头作者说他“只知道……”“实在无法理解”“老师也没有见过先荔枝”“只好不了了之”等,“只”“实在”“也”“只好”等虚词的连用说明不光作者对鲜荔枝一无所知,而且老师对荔枝也知之甚少,因为作者所处的时代物质贫乏,生活贫穷。作者当年所经历的物质贫乏的生活体验,向我们传递了自己曾经的苦涩回忆。

生:我们都吃过鲜荔枝,对荔枝略知一二,但作者就没有我们幸运了。所以作者用假设语句表达了对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小学生的羡慕之情。

3.关于文章结尾的情感呼应的认识

师:最后一段关于发展地区特产的看法以及对未来荔枝将满足广大人民生活需要的推测,难道仅仅是为了介绍荔枝的现代化生产前景?文章的结尾一般有呼应开头的作用,本文的结尾有没有呼应开头呢?

生:本文写于1979年,当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大潮刚刚掀起,作者这样写不仅表达了对改革开放的乐观态度,也传递了对时代对生活的强烈希冀。

生:文章的结尾从结构上呼应了开头,从开头的物质生活贫乏年代荔枝给作者留下的刻骨铭心的回忆片段,到结尾处作者对荔枝生产前景的展望,结构上实现了首尾呼应。

生:最后一段连用了两个“应该”语句,明确传递了在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大潮已经掀起的大背景下,作者多么希望发展荔枝生产,满足人民生活需求,也传递了让自己童年时的困惑和苦涩不再重演的愿景,从情感上呼应了文章开头处作者对生活对荔枝的苦涩回忆。

师:伟大的艺术家梵高说过,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包括艺术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艺术所传递出来的对人和世界的理解。贾祖璋的科学小品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属于文学艺术,它传递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作者对生活的理解。

4.关于文章仿写的拓展活动的安排

学习了《南州六月荔枝丹》后,我们往往会让学生选择写一种家乡水果,但在写之前,我们有必要认识一下,纯粹的写作技巧训练应该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学生写作家乡水果的原动力是什么?是对家乡水果的了解,还是对家乡水果以及家乡生活的喜爱。

引导学生在体悟贾祖璋对荔枝对生活的那种苦涩与憧憬的情感基础上,学写家乡的一种水果才是有必要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人因情感萌动而连缀成文。

如果撇开学生写作情感动力的发动,去完成没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写作,与其随便写写,泛泛写写,还不如少写,精写。

给说明文以温度

南京金陵中学河西分校王建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以美启真,洋溢着科学美和艺术美的优秀科普小品,但在欣赏这种科学之真和诗意之美的同时还有一点不能忽略,那就是作者在文中所体现出的心意。教学时,我沿着“特征解读”(科学性)—“语言解读”(文学性)—“语言的背后”(作者的心意)思路展开。在和学生研读本文科学之真与诗意之美之后,教学的最后环节,我告诉学生“还应该注意到作者贾祖璋先生的心意”。

生(疑惑):心意?老师,说明文也能体现作者的心意呀?

师:是呀,作者的心意。在平实而又不失诗意与生动的说明语言背后,你们有没有发现点什么呢?好好地读读文章。

学生沉下心细读文本,寻找作者的心意。

生:作者在介绍荔枝外壳时,用了“绛囊”“红星”“珊瑚珠”“飞焰欲横天”等色彩秾丽的词语句子来比喻其鲜艳,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荔枝深切的喜爱之情。

生:老师,第8自然段写着“唐代杜牧诗云……为了统治者个人口腹之好,竟如此劳民伤财!但足见当时荔枝贮藏与运输不易”。我觉得这里体现出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鲜美的荔枝原来是有“身世”的,在说明荔枝“不耐贮藏”这一特点时,引用唐代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既反映了在古代荔枝保鲜的困难,又揭露了封建统治者飞骑远送荔枝给人民带来的无限痛苦,我能读出作者强烈的不满。

生:我也找到了,第14段里作者写道:“荔枝是亚热带果树,性喜温暖,成都、福州是它生长的北限。汉武帝曾筑扶荔宫,把荔枝移植到长安,没有栽活,迁怒于养护的人,竟然对他们施以极刑。”其实8和14段中两处“竟”字的使用,明显能看出作者对古代帝王一些做法的不满与痛惜。同时也告诉我们,“不为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而流祸百姓,可谓明智之举”。

师:很好,在这里,科学、诗歌和历史已经没有界限了。我们读出了作者在引用时的内心情感方向,还读出了启示。像这样的句子文中还有很多,大家还能从文中找到一些文字来解读出作者的心意吗?

生:第14段,“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这是一个或然判断句。作者很有张力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希望,也想借此引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望。

生:最后一段。“苏轼有‘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一诗,久为人所传诵。但‘日啖荔枝三百颗’,究竟能有几人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荔枝生产,应该能够改变过去那种只供少数人享受的状况了吧!”,说明社会经济发展,应该能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需要。这样不仅和杜牧诗的内容形成强烈对比,看出作者对前方、对未来充满信心,还激发出人们对如今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体现出极其深刻的思想内涵。

师:非常好,你们都能很敏感的从文字背后琢磨作者的内心。课前的预习提示中我们知道贾祖璋的创作大体分为三个时期。第三个时期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当时贾先生虽已耄耋之年,他却依然沐浴科学春天的阳光雨露,再度焕发创作青春,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我们今天学习的《南州六月荔枝丹》等。所以,我们将当时的背景与这篇文章结合起来,更能深刻地读出贾祖璋先生的心意。请大家齐声朗读第15段中的这部分文字:(投影)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荔枝生产,应该能够改变过去那种只供少数人享受的状况了吧!

师:十年浩劫之后,诞生在钱塘江畔、热爱自然、嗜爱观察的贾祖璋先生与广大的人民一起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神州大地,也吹开了作者内心蕴藏的情感,他为荔枝而情动,有着强烈的生活之爱,对祖国的明天充满着希望。正如作者所言,当下,荔枝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可口美味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一定会让大多人享受到荔枝的鲜美。尤其是引用苏轼的诗,借以展示现代荔枝生产的美好图景,讴歌赞美社会主义,传达作者对未来的美好愿望。这是贾祖璋先生在文中最想要展现给我们的心意。这就是这篇说明文流淌出的温度。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镜头——《语文学习》2013.9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0/38796.html

更多阅读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镜头——《语文学习》2013.9

题好一半文,题文相益彰 安徽省怀宁县第二中学丁曰宏荔枝色彩绚丽如丹,鲜果似锦;而介绍荔枝的这篇文章融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于一体,有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也是一幅绚烂多彩的锦缎。这两幅锦缎在文章题目上

八月收获 南州个人志《越江吟》 越江吟by南州 txt

【八月收获】南州 个人志《越江吟》《越江吟》连载五年,古风耽美正剧,构架宏大,暑假存了银子,败了一套个人志回来,壮大收藏后宫~不多说啦,直接上图~【文案】记一箭绝情,从此两忘红尘,  如今三秦逐鹿,却盼四方归仁。  你要的,我不要,  

声明:《《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镜头——《语文学习》2013.9》为网友安忆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