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届年底,又到为2013年市场做展望的时候了。笔者认为,2013年的市场将有三个不变中的变化。
第一个不变是宏观经济周期。本轮调整从宏观经济讲是3个古典周期即库存周期、信用周期和产业高新周期叠加产物。3个周期都不可能在短期内结束。
以库存周期说,上一次高峰是在2001年,全部上市公司存货总额对年销售总额的比例达22.03%。其后经3年去库存,至2004年降到17.83%,2006年又进一步降到10多年来的最低谷:17.04%,而上市公司利润的最低谷出现在2005年。本次库存周期的最高峰出现在2011年,存货总额对销售总额的比例是22.48%,超过上一轮的最高峰。由于每一轮去库存客观上需要3到5年,因此,去库存仍是2013年的主要任务。
信用周期也是如此,对一个不太成熟的经济体来说,它平均10年左右会来一次。算下来,沪深股市已经历了两次信用扩张与紧缩周期。第一次的高峰出现在1992年,谷底大约在1995年。第二次的高峰在2000年,谷底在2005年形成。目前面临的是第三个周期,其扩张阶段到2010年结束,目前才刚刚经历了两年紧缩,估计2013年也不会彻底结束。
至于产业更新周期,最通俗的说法是去产能,则是一个更长期的任务。目前,欧美国家制造业的产能利用率约79%,全球平均水平约72%,而我国却在60%左右。它对经济、对公司的盈利、股市以及个股结构调整的影响将是长期的。
但是,这一不变中也有变的成分。以去库存来说,笔者很赞同韩国经济起飞总设计师朴圣相的观点:发展中国家的需求不足往往和供给不足有关,通过增加有效供给可以促进需求。去库存也不一定就是减少生产一条路,通过增加需求同样也可达到目的。比如2006年的库存进一步下降,纯粹是由需求增加引起。
信用紧缩也是如此。信用紧缩和信贷紧缩不是一回事,后者是政策问题,可通过人为的政策来解决;前者是无数个体的自由抉择问题,属于经济运动的自然规律性的组成部分,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但是,信贷政策的适度放松会大大缓解社会信用紧缩带来的负面影响。
去产能也一样。虽然我国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情况非常严重,但是,中国经济、社会、个体发展的极度不平衡造成的东西差别、城乡差别、贫富差别,恰恰为中国经济更好地完成这一产业更新周期,提供了充足的回旋余地,使中国的产业更新并不需要像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那样,经历如此大的阵痛,可以在一种平稳甚至良性运行下完成。
所有这些,都为政府克服经济运行中的困难提供了回旋余地。关键是抓住牛鼻子,找到新的入口、新的方向、新的增长引擎,在解决眼前问题的同时能够提升国民的长期信心,而不是像原来那样,老的“四万亿”后再来一个新的“小四万亿”,总是在老路上打圈子。越刺激,越让人担心过了今年,明年咋办。
笔者认为,新一届中央领导提出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新城镇化、公平社会理念,以及政治上的清明之风,都足以让人相信,中国经济最困难的阶段已经过去,并对国家的经济前景树立起新的长期信心。所以,2013年的宏观经济形势将远好于2012年,这是毫无疑问的。
第二个不变是宏观供求关系。客观上,沪深股市的流通市值占M1的比重已从之前20年的平均13%,上升到63%以上。社会剩余资金已经没有能力像过去那样,支持股市的大幅上扬。
但变化的是极度供过于求的阶段已经过去。1、过度扩容和融资将不会再现。2、因企业经营状况极度恶化,导致大量法人和企业家资金紧急撤离股市回救企业的态势已不复存在,相反,还会有部分资金回流到股市中来。3、通过几年的减持套现,解禁的大小非已获得不菲的现金收益,剩余股权的变现可以安心看一下股价和公司经营状况而定。只要经营状况尚可,股价不炒高,减持压力有望缓解。
更重要的一点是,2013年我国GDP有望达到55万亿元,人均收入超过6500美元。笔者曾经说过,全球最大的30个经济体中,人均收入6000美元以上,20000美元以下者,股票市值占GDP总额的平均比例为33%。按55万亿元GDP总值计算,证券化率将从现在的约43%,下降到38%,以流通市值算,则将下降到31%。考虑到A股上市公司中国有股占了很大部分,因此,我们以流通市值的证券化率33%计算,明年比较合理的流通市值将在18.3万亿元左右,换算成上证综指,就是2400点左右,这是明年可以期望的目标位。
第三个不变是行情结构化特征不变。由于股票宏观供不应求局面已经过去,因此,全面投机或全面上涨已不可能,二八、三七、四六将成常态。
变化的是市场潮流、风格。股价上涨的因素千变万化,其本质就是两个:一个因为希望,二是因为价值。价值令人失望,市场就转向希望。希望破灭后,就转向价值。这种潮流每3到5年会变化一次。前几年A股炒的是希望——七大新兴产业、各种小型成长概念股等,都是炒希望的结果,结果全都破灭。因此,在未来的2、3年内,市场的重点将重新转向价值,这是2013年投资的主流,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盈利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