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博物馆及相关文物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

按以下都是从网上收集的,和最近的一项工作有关。因此工作,还去了一趟南京。那天下午金陵29度,第二天上午回来风雪交加,零下10度。结果很自然地伤风,喷嚏了一万来个。书此铭记。

中医药博物馆及相关文物

重视并加快中医药文化基地建设,是对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直接的保护。在日前召开的中国传统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上,专家们提出了以上观点。

据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李林等介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去年已提出了建设中医药文化基地目标,并将其分为三类:保存并体现中医药文化传承的历史(人物)遗址、遗迹、遗存,集中展示中医药文物、文献的专业博物馆、陈列馆,突出反映当今中医药文化传承新特点的文化场所。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散在民间及各历史博物馆、药王庙和非文物单位临时或在简陋条件下存放的古代医药文物约有50万件,近现代医药文物约有50万件。目前,全国10多家具有相应基础和规模的中医药博物馆或陈列室,仅收藏了其中的1.8万件。调查表明,这些中医药文物、文献中的大部分,不但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且不少毁坏严重。据了解,目前散落在民间的中医药文物、文献有的被作为普通生活器具使用;收藏于单位的,限于条件简陋被长期堆放积压在库房;被挤占、征用的中医药遗址、遗迹,大都缺乏维护、修葺,其中不少已破败倒塌;还有大量文物流失海外,仅美国一陆军医学博物馆就收藏了中医药文物上千件。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是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和中医药文化的缩影。其医史博物馆分综合馆和养生康复、针灸推拿、中药方剂、中医文化、中医科教5个专题馆,展示的实物史料,中药标本陈列馆建于1958年,收藏野山人参、冬虫夏草、犀角等中药和中成药产品3000多件,介绍中药形态、功效,传播中药科学知识。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的展品和展示项目还有“中医药千年回响”铜浮雕、“精气神”浮雕、历代医家及医事活动雕塑、阴阳五行雕塑、唐?太医署场景、宋?赵太丞家(清明上河图)场景、针灸智能人、按摩点穴智能人、舌诊多面体展示、脉象仪、辨证论治触摸屏、中药标本趣味习作展示等。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SHANGHAI MUSEUM OFTCM)由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华医学会医史博物馆、中药标本陈列馆、校史陈列馆组成,2004年12月建成试开放,2005年3月面向社会正式开馆。“百草园·杏林苑”于2006年6月建成开园,免费开放。博物馆和“百草园·杏林苑”占地面积约11500m2。博物馆占地面积约2200m2,建筑面积6314m2,展出面积近4000m2,年开放日超过300天。是我国目前具有相当规模的中医药史专业博物馆,雅致、新颖、大气。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普及中医药科学知识,展示中医药悠久历史,反映中医药学从形成到繁荣、从继承到创新的轨迹,是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和中医药文化的缩影。是全国、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上海市科普旅游示范基地,上海高校民族文化博物馆,浦东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海市第二批“二期课程改革”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拓展课程教学实践基地。

  医史博物馆创建于1938年7月,是中国最早建立的中医史专业博物馆。馆藏从新石器时代至近现代的中医药文物15000多件,《黄帝内经》、《伤寒论》和《本草纲目》等古今医籍6000多册,医药报刊3000多册/种(其中有20世纪20、30年代稀见中医药刊物)。分医史综合馆和养生康复、针灸推拿、中药方剂、中医文化、中医科教5个专题馆,展项展品1000多件,反映五千年来中医药学发展的重要史实和主要成就,对中医史教学、普及中医科学知识、促进中外医学交流发挥重要作用。

  医史综合馆中的展品和展示项目有“中医药千年回响”铜浮雕、“精气神”浮雕、阴阳五行雕塑、历代医家及医事活动雕塑,汉代马王堆出土的花椒、桂皮,唐·太医署场景,秦代五角形下水道管,宋代八卦串铃,明刻本《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明代獬豸熏,明代葫芦形黑釉特大药坛,清末《世补斋医书》书板等。

  针灸推拿馆展示珍品——清乾隆九年(1744)铸造、乾隆皇帝赐与编著《医宗金鉴》官员福海的针灸铜人(医史馆的镇馆之宝,是一尊毫不起眼的针灸小铜人!”其珍贵之处,在于它是清代乾隆皇帝赐予编著《医宗金鉴》的官员铸于1744年的10多尊铜人中,惟一传承下来的一尊。)新石器时代的医疗用具砭石,明代《铜人明堂之图》(清康熙四年[1665]林起龙重刊图系统版本),针灸推拿器械等,揭示针灸推拿的发展历程和医疗成就。中医文化馆展示中医名家等书法、绘画作品和历代医家的处方手迹。康复养生馆从精神调摄、起居有常、饮食合理、健身运动、用药有道等不同侧面反映中医注重预防和病后调理的思想和方法。中药方剂馆有马王堆出土的花椒、茅香、桂皮,晋代王羲之族妹王丹虎墓中出土的丹丸,泉州湾宋代沉船中的降香、沉香,清代各式盛药器皿、质地各异的制药工具,古代药典等珍贵实物资料,还有宋·赵太丞家(清明上河图)场景,集中反映中药、方剂的发展概况和成就。中医科教馆陈列的多媒体人体针灸模型、按摩点穴智能人、MM—3中医脉象仪和辨证论治触摸屏等展项,是经过提升改造后的高科技展示内容,将古老的中医学和现代高科技相结合,普及和解读中医学知识,供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动手操练中医诊断和治疗技巧,在操作中比较感性地了解中医学。

  中药标本陈列馆于1958年5月建立,收藏中药标本、中成药和饮片等3000多件。是中药学教学、科研、对外交流和开展中药科普教育的平台,收集、制作、鉴定、保存各类中药标本。陈列1300多件展品,有麝香、野山人参、冬虫夏草等名贵珍稀标本,原药材标本,传统精制饮片,各种剂型的中成药、OTC中药及中药保健品,中药炮制加工器械,介绍中药形态、功效,传播中药科学知识。有中药命名方法标本、矿物类精选和以花、叶、全草入药的药材标本等13个展区。还有一个科普活动室,开展中药标本趣味习作和中草药植物艺术书签制作等活动。

  校史陈列馆于2004年12月成立,陈列校史图片、实物700多件。通过参观“杏林绿叶、五十春秋;创业岁月、辛勤耕耘;非常时期、风雨历程;走进春天、改革发展;弘扬中医、与时俱进”等展版,观看校门变迁、杏苑耆英、春华秋实、群贤剪影……励精图治、播扬国粹等图片和展品,观众可感受到江泽民同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亲切关怀,了解创建于1956年上海中医药大学成为我国中医药教育教学、科研、医疗一个重要基地的发展历程。收藏校史实物、图片2300多件。

  占地面积约9300m2的“百草园·杏林苑”,将景观、科普和教学融为一体,与中药标本陈列馆相映成趣。“百草园·杏林苑”是学校中医药教学与研究的资源和社会科普教育的资源,在积极为学校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服务的同时,也全方位为社会的科普教育活动服务。“百草园·杏林苑”融入并依托整个校园丰富的中医药特色生态景观绿化,充分呈现和展示“橘井飘香”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在面向社会的中医药科普教育活动中,主要接待大中小学生、社区居民等,举行包括常用药用植物品种识别、采集、观赏,挂牌、养护,观看药用植物专题短片等活动;开展青少年等参与的“挂牌认养”、“我与苗木同成长”、“采果标本发放”等活动;结合芳草园等园区的品种,开展“收集花叶闻香识药”、“采果收种选优建库”、“干花干草香熏摆件”、“功能植物餐饮食品”等趣味活动。引导观众了解、热爱中医药文化,鉴赏各类入药的奇花异草。“百草园”占地面积约7300m2,有下沉式广场、平地栈道、多媒体教室、暖房、人工小溪和喷水池等,由荫生园、水生园、丹桂园、藤蔓园、木兰园、灌木园、果树园、芳草园、茶艺园、香草园、盆景园、菜蔬园和引种园等组成,栽培近400种常用药用植物,有“中华九大仙草”之首的铁皮石斛、珍贵的毛曼陀罗、百年首乌和杜仲、辛夷、山茱萸、金银花等。“杏林苑”占地约2000m2,栽培杏树320多株。杏树由上海中医药大学系统师生、校友和单位认购。“神农尝百草”是一个古老而美丽的传说,“杏林春暖”也是医学史上流传1700多年、赞美德医双馨的一段佳话,树魂立根、育人济世是上海中医药大学的职责,所以用“百草园·杏林苑”命名。

  2006年建成“多语种(汉语、英语、日语、韩语)讲解导览系统”、“多媒体动态演示(博物馆简介、处方赏析、针灸沿革、海洋药用资源、名贵中药材真伪鉴别和游戏竞猜)系统”。同年还建成“展区和文物库房恒温恒湿系统”。2007年12月~2008年4月,为纪念“人民健康好卫士”陈海新,缅怀杰出校友陈海新,更好地学习、弘扬陈海新精神,举办临展“‘轮椅上的天使’——陈海新实物图片展”。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开馆以来,先后接待乔石、习近平、王乐泉、华建敏和陈至立等领导同志来馆参观,组织开展面向中小学生和市民的多项中医药科普教育活动,受到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好评。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关系和文化事务部主任AliceBosquillon参观时说,她没有想到上海中医药大学建有这样好的博物馆,要多组织各国观众前来参观;教育部副部长、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主席章新胜参观后留言:“中华医药走向世界”;参加中美科普论坛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JoanFerrini-Mundy参观后题词:“谢谢!如此漂亮而有趣的博物馆”,美国佛罗里达州科学与发现博物馆首席执行官KimCavendish题词:“绚丽,迷人”;越南卫生部副部长、越南传统医药学院院长李玉仲参观后留言:“我很高兴访问上海中医药大学,参观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展示历史悠久的中医药学,不仅是中国人民也是全人类的宝库”;观众胡锡琪参观后留言:“祖国瑰宝发扬光大”等。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做好接待梅园小学、华师大二附中等中小学生参观博物馆的工作,参与“市民看浦东”、“我为浦东自豪”等主题教育活动,举办各类养生保健、中药鉴别等科普讲座,参加全国科技活动周、上海科技节、浦东新区科技节活动,参加浦东新区“每月免费开放日”活动,分别为闵行区、南汇区、闸北区和徐汇区320多名中小学科技教师进行培训,与南码头小学、张江镇等开展“手牵手”科普共建活动,分别到界龙村、东明路街道、北蔡社区、浦东新区环保局等举办科普讲座。熏牙器:银质,由熏锅和导管构成,使用时锅内药物加热,蒸气通过导管输至牙患处,以医治牙疾。白求恩纪念邮票亨利·诺尔曼·白求恩,1890年3月3日生于加拿大安大略州,著名胸外科医生,加共党员。1938年1月率医疗队来中国,到晋察冀边区抗日前线抢救伤员,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卓越贡献。1939年11月因抢救伤员感染中毒,白求恩在河北完县黄石村牺牲。为纪念白求恩诞辰70周年,邮电部于1960年11月20日发行纪念邮票以致纪念。该票号为“纪84·2-1”,面值8分。爱国卫生运动特种邮票:爱国卫生运动是毛泽东、周恩来1952年倡导的以除四害、讲卫生、消灭疾病为中心的群众卫生运动。1960年9月10日邮电部发行“爱国卫生运动”特种邮票一套,共5枚面值皆为8分,包括厂矿卫生、除四害、讲卫生、预防疾病、锻炼身体五大主题。此票编号为“特43.5-5”,以老人打太极拳锻炼身体为画面内容。丹丸:1965年南京象山晋王丹虎墓出土了百余粒丹丸,该藏为其中之五粒,它们是古人炼丹服丹的实物。经化验证实丹丸中主要成分是硫化汞,人服用此类丹丸,非但无益,反而有害。茅香:湖南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香料之一种。茅香甘寒,具凉血、止血、清热利尿作用,可医吐血、尿血、水肿、热淋等症。香料原木:1974年福建泉州湾宋代沉船内出土大量药物和香料,总计约2350公斤。这些药物和香料原产于东南亚、阿拉伯及非洲,是宋时药物香料应用与贸易的实物见证。葫芦:常说“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这葫芦,也源出中医。博物馆里有诸多葫芦藏品,大到半人高的葫芦铜熏,小到拇指长的牙雕葫芦,细细品来,颇有意趣。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亦称“逸夫科学馆”)

创建于1990年。总建筑面积3160平方米,是一座现代化建筑。博物馆分为中药标本和中国医学史两部分,中药标本展厅面积1500平方米,中国医学史展厅面积800平方米。中国医学史展厅收藏宏富,计有历代医史文物900余件、古代线装医籍200余种、中医书刊6000余册。展览厅以中国医药学的形成与发展为主线布展,共分为中国医药学的起源、医药学的新发展、中国医药学的新成就等十大部分。中药展厅以宏大的规模充分展示了中药学体系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中药综合展厅;中药材标本室等。现已收藏植物蜡叶标本3000种(12000份)、中药材标本2500种、各类中药饮片600余种(1000左右)、中成药千余种、药用动物剥制与浸制标本近200种及数百幅药用植物彩色照片。

天津中医药博物馆(天津中医药大学)

据了解,天津中医药大学两年前专门成立博物馆创办小组,通过两年多的收集整理,目前已收集了文物、史料近3000件(套)。据介绍,这些中医药文物年代跨度可以从近代追溯至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基本可以展现出中医药发展史的全貌。预计明年天津市民将可以一睹中医药博物馆的珍贵藏品。

全国首家中医博物馆安家苏州

全国第一家中医博物馆2002年将在苏州市景德路明代大学士申时行古宅“春晖堂”中安家。日前,修旧如旧的“春晖堂”已在能工巧匠们手下重展风采,即将迎来数百件今日已难得一见的记录着吴门医派发展历史的中医药实物和珍贵典籍。古建筑、古籍、古医药三古结合,苏州春晖堂可谓春得其所,梅开二度。据记载,春晖堂前身为明嘉靖年间苏州状元申时行故宅之遗物,清光绪年间重修并得名春晖堂后,迄今已100多年,被定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古建筑。发源于苏州市,在中医药中独树一帜,且积累了很多文化遗产的吴门医派亟须建一个博物馆传承后人,贴近中医院的古建筑春晖堂便成就了这段好事。现修复后的“春晖堂”,取中医药“杏林春晖,治病救人”意,主厅仍保留春晖堂名称,厅中将主要展陈藤玉脉枕、金石碾钵、兽皮药鼓等吴门医派诊疗实物;主厅后面阔五间、木制结构的大骑马楼,器宇恢弘,雕梁画栋,则将收藏展陈数百册珍贵的中医药典籍等;楼堂外还有辅房、回廊、照墙、漏窗、假山、荷花池等花园式建筑,总体展示出中医药“以人为本”精神。

南京市首家中医药博物馆——金陵中医药博物馆

北京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

位于北京昌平区北七家镇王府公寓的北京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宋代黑釉药缸、明代神农石像、清代宫廷御方……堪称“镇馆之宝”的稀世珍品,让人过目难忘。从药具药械、医书医案到中药标本,上溯战国、近至现代,一件件不可多得的藏品,无声地述说着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北京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是御生堂的后人1999年创立的全国首家民办中医药博物馆,面积达6800平方米。以实物见证历史是这家博物馆的一大特点,馆藏文物有近百万件,分8个部分陈列展出:清代御生堂老药铺景观、历代中医药用具、古代中草药标本、古代中草药包装及器皿、历代中医药书籍及报刊、近代名医医方医案真迹、明清中国各地老字号药庄资料和百年中医药商标广告。展厅。右侧的墙上挂着清代绘制的24张历代名医图。从汉代的张仲景到清代的吴尚先,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医圣”、“药圣”尽列其中。从一幅幅按年代排列的画像前走过,记者犹如在历史的长廊中穿行。 入口正对面的墙上挂着一百多年前制作的中草药标本。这些标本保存完好,叶脉依旧清晰可见。柏杨告诉记者,草木类为国药大宗,这些标本都是原草,是御生堂教导学徒识药辨药的教学工具。旧时药铺不论药材有毒无毒,能卖不能卖,都要预备齐全,因此有些标本是平日难得一见的奇花异草。 展厅中间,是按照老照片复原的清代御生堂老药铺景观。据柏杨介绍,御生堂始创于1608年,初为山西榆次县城东门内的白氏药铺。清代时,白家第七代传人白凌云担任御医长达25年。1755年,白家老号更名为“御生堂”。御生堂集中医医堂、中药药铺和收集古董珍玩的商号于一体,鼎盛时期分号达百余家,遍及北京、河北、河南、山西、山东、陕西等广大地区。在博物馆的二楼、三楼开辟传统养生馆,让参观者换一种感触传统文化的方式,亲身体验一下中医的神奇,体验项目包括药膳、足疗、针灸、按摩等多个方面。

扬州中医博物馆

分医史馆、名医馆、中医知识馆三部分,共10个展室。"医史馆"从最早有记载的汉代开始,按照滥觞期、发展期、成熟期、繁荣期、大成期,依次展示扬州中医药起源和发展的脉络。"名医馆"突出重点,对在扬州中医药发展中有影响的50多位人物作了详细的介绍。"中医知识馆"生动介绍了中国古代著名医家,同时对传统中医的方剂、器皿、器械做了介绍。游客通过游览可以了解扬州博大精深的中医历史。

闽台中医药博物馆

首个展示闽台两地中医发展渊源的博物馆十七日在厦门海沧青礁慈济宫义诊堂开馆。这座博物馆是全国首个室内外相结合的中医药博物馆,室内室外浑然一体。博物馆室内面积五百多平方米,一层主要展示中医药文化,以大量史料展现闽台中医药发展和交流的历史脉络;二层以中草药标本陈列为主,同时展出两岸慈济文化的成果。室内馆区不仅展出图片和实物,还有可入药的两岸常见动植物标本四十余种及中草药盆栽。室外有由八百一十一级台阶构成的中医长廊,按照由今至古的顺序,两侧排列李时珍、华佗、扁鹊等历代名中医的雕像三十二尊。此外,博物馆中还有面积四千多平方米的百草园,内有中草药三百多种。另外,闽台中医药博物馆拟申报国家级中医药文化基地,并将长期免费向市民开放。(

明贝堂中医药博物馆

宁波市首家中医药博物馆——明贝堂中医药博物馆开馆。甬上名中医、国家级名老中医钟一棠担任该馆的名誉馆长。副市长成岳冲、市政协副主席常敏毅出度开馆典礼。明贝堂中医药博物馆是明贝中药业有限公司经30多年对中医药文化用心积聚,在我市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兴建的。弘扬中医药文化是明贝堂立堂的宗旨,该博物馆以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医药学的灵魂作为指导思想,广泛搜集了历代的名中医尊像、名著、书法;精选展示了传世珍贵稀有的中药珍品。

全国首个半开放式中医药博物馆——神农草堂

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以致力推广和普及传统中医药优秀文化为己任,发起并建造了全国首家集中药材种植、中医药历史及文化展示于一体的开放式中医药博物馆。在这里,有一幅99米长的浮雕气势恢弘,从远古时代的针灸始祖到温病学派大师吴鞠通,再到当代名医钟南山、邓铁涛等,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河图洛书、神农尝百草、岭南凉茶等一个个中医药典故也都尽收眼底。

同仁堂中医药博物馆

大陸知名的同仁堂中藥店,已經有3百多年歷史,現在被列為大陸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最近同仁堂更在北京設立一座獨特的中醫博物館,展示了近千件的珍貴歷史文物,其中還包括一具碩果僅存的針灸銅人,可以讓參觀者知道,數百年前的中醫,是如何學習針灸的。走進北京這座曾經是宦官李蓮英故居的四合院裡,數百件各式各樣的中醫器具跟藥材、典籍,濃縮了有5千年歷史的中醫文化,而展廳中最受人矚目的,就是這具從明朝流傳至今,碩果僅存的針灸銅人,他可是古代最先進的針灸訓練器材。同仁堂博物館人員:「這個針灸銅人,它週身是12條經絡,360多個穴位,練習(考試)的時候,外面是封蠟(遮住小洞),裡面灌入水銀,那樣練習的人將針刺入之後,如果刺得準確的話,水銀就會從蠟中流出來。」除了這具銅人之外,還有用犀牛角做成刀柄的古董切藥刀,當年皇宮裡用的木製藥單,還有清朝留下來的精美藥瓶,這座北京同仁堂9日剛剛開設的博物館,已經被列為大陸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最近還要申請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不過目前,博物館只對團體預約開放,一般遊客,恐怕無緣欣賞。

山西中医学院数字化中医药博物馆

建成5个月,网上注册用户已达数万人,点击40万人次,成为中医药文化宣传的一个重要阵地。山西中医学院于今年3月建成了中医药文化普及数字博物馆———中医药博物馆(www.sxtcm.com/museum/)。中医药博物馆充分利用日益大众化的网络平台,大力宣传中医药的科学性,以及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的地位、作用和优势,普及中医药基本知识,提高了社会对中医药文化和优势的认知度。  中医药数字博物馆内容涵盖了中医、中药、针灸、医械、疾病等各方面。网上页面风格古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栏目设置脉络清晰,通俗易懂,便于浏览。同时还设有中华中医药论坛、伤寒论坛两个网上交流平台,注册用户已达数万人,浏览点击40多万人次。

汕头“太安堂中医药博物馆”

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医药家族展示馆落户汕头——经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认定,由太安堂集团斥资建造的“太安堂中医药博物馆”日前获此殊荣。据悉,太安堂中医药历史博物馆位于汕头市金园工业区新建太安堂制药厂区内,总占地面积约20亩,总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太安堂自明代隆庆元年(1567年)创建,创始人为柯玉井公,传至现今为第13代传人柯树泉,柯树泉从医历药30年后,接过祖传“法宝”,创办了制药企业。为了弘扬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国粹,他斥资建造“太安堂中医药博物馆”,以柯氏十三代中医药世家的历史渊源和太安堂发展轨迹作为整个陈列的情节线索,展示了大量珍贵的太安堂历代传人从事医药业的重要遗物,包括柯氏家族秘藏的医药类器物如古旧医书、明清时期的诊疗器具、锦旗、牌匾、老照片、旧家具等。太安堂中医药博物馆以大量真实历史史料、珍贵历史物品、充分展示太安堂十三代近五百年传承的中医药文化底蕴,并将中医药特色、潮汕特色和太安堂特色融为一体,呈现给世人一幅祖国中华医药长河中的瑰丽画卷,由此被认定为规模最大的中医药家族展示馆。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孔宪绍博士伉俪中医药博物馆”

博物馆集教育与学术功能于一身,介绍香港中医药发展历史,展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中医药学。博物馆占地250平方米,分为接待区、历代中医药展区、近代至现代中医药展区、中医药文化长廊展区、互动游戏区和多用途小型活动放映室。博物馆收藏展品百余件,包括“明代正统仿宋针灸铜人”复制品、太极二十四式壁画、战国青铜蒸器、汉代各式陶器、宋代黑釉碗、民初时期的中医药牌匾、清代至近代的中医药书籍等。

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

是华南地区首屈一指的科技史类专科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在对外展出中多次得到各级领导、海内外参观者的高度评价。利用这些文物,我馆除进行常规展览,成为对内进行医学史教学的基地和对外宣传我校中医药成就的窗口外,还开展了必要的科研工作,以进一步挖掘有关文物的历史和医学价值。现将我们整理馆藏文物的初步成果和有关问题,试述如下。
1 馆藏医史文物分类概述
1.1中医古籍类馆藏中医古籍近千册。其中,有不同朝代版本的古代经典,如:清·仿景宋刻本《黄帝内经素问》、清·咸丰宋山阁校本《黄帝内经·灵枢》、清·同治庚午郡双白燕堂陆氏藏板《伤寒论》、后书钞阁藏本影印《新修本草》、清·光绪当归草堂医学丛书《颅囟经》、清·光绪乙酉夏(1885年)据明万历二十四年(1586年)刊本重校本《本草纲目》、清·乾隆年间绿荫山房藏板《针灸大成》、清·乾隆七年武英殿刊本(1742年)《医宗金鉴》、清·道光丁亥年刊本(1827年)何梦瑶序郭元峰著《脉如》等。
1.2金石碑帖类金石,谓古代金属、石碑上所刻的文字,拓印流传下来即为碑帖。中国自古有勒铭纪功的传统,流传下来的金石文字非常丰富,致在有清一代,金石竟成显学。馆藏金石碑帖中,一类是古代医书、药方的碑文,这实际是另一种形式的古籍。古代镂诸金石的医学内容,多是为补印刷之不足以广流传的,其中一部分是面向民间的验方,立方简洁,用药廉,其代表者如洛阳龙门药方,馆藏有全套拓本。龙门药方是洛阳龙门石窟发现的,刻于一窟之中,存方百余首之多,国内外多所机构均已开展研究。然由于我国文物保护尚未完善,原药方洞多年来已有所损缺。我馆所藏全拓本由宋大仁先生早年搜得,其价值弥足珍贵,我馆与外单位合作已初步考证出本拓本的时代及源流[1],正待与国内外同行进一步合作整理。其他还有如桂林石刻医方照片,是反映中医学从中原向岭南传播的珍贵资料。另一部分则是古代医学校作为教材的重要文章,为供学子日夕揣摩,故立石公开。国内最著名的是宋代太医院王惟一的《新铸铜人针灸腧穴图经》,原件立于北宋大相国寺,与针灸铜人并为国宝,及靖康之变,金人捲此二宝北返幽州,下落不明,孰料千年之后在北京城郊发现此碑残石!现馆藏有此残碑拓片及据之补充完整的全文,与针灸铜人复制品一起陈列于第二展室,历尽沧桑,雄视今古,足为中医药千年不衰之见证!馆内独家收藏的另一件同类碑拓,则是清代广东越秀山炼功图,原石为道家传授人体脏象和气功修炼知识的教材,现已毁,借拓件而传,碑中图文涉及道家内景以及气功修炼与月相、节气、十二消息卦的种种关系。我馆曾有前辈对碑中图文进行初步考释[2],但此碑深邃意旨及实用价值仍未能尽透,是我馆以后研究的重点内容。类似的还有清·白云观内经图拓片等,均是珍贵的中医脏象和气功史料。
馆藏医史碑帖的另一类是古代医家的墓碑、遣址拓片(如李杲、李时珍、葛洪、宋慈等),古代书法家有关医药的碑拓(王献之地黄贴、北魏温泉铭等),还有殷商“病”字甲骨片及拓文,汉瓦当“延年”拓片,古代医生行医招牌拓片等,从各个方面直观地反映了中医药文化深厚的历史渊源。
中医药博物馆及相关文物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
1.3器具实物类医史器具实物,有陶瓷、青铜器、玉石、甲骨、瓦当、铜镜、军持、药盒、古猿人头骨、砭石、针灸铜人复制品、药用葫芦、熏炉、陶俑、医用仕女像等。这些是古代中医药活动的实物见证。陶瓷类为馆藏大宗,与医疗卫生保健有关的如:历朝研药钵、杵多套,如清代“研石捣金”药钵;宋代“神仙瓶”,十二时辰、十二生肖药瓶全套,清代各式鼻烟壶等。这些古陶瓷,单就其艺术和历史价值而言已极为珍贵难得。
馆藏其他实物如各种石器时代磨制的砭石,反映了针灸起源的原始面貌,在教学参观中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玉石类则有玉针、玉含、玉眼罩、玉钵、玉杵,古人以玉石能防腐,多作随葬饰物,还以玉研粉、研浆服食或敷用,我馆曾进行“玉与中医药文化”的专题讲座,结合马王堆女尸解释防腐的真正机理,介绍玉石的美容、镇静等功效。馆藏实物中另有两件牙雕裸体仕女卧像,曾有人认为无医学价值不宜布展,实际上,它是古代医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在古代由于男女授受不亲,男医给上层妇女诊病之时,除舌脉外不能直接触诊、切诊,给正确全面诊察疾病带来很大局限,不知何代医生触动灵机,以像代人,由病妇或其侍婢于像上指点相应部位,使医者得确定病位,协助诊断[3]。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医学在古代受礼教思想束缚的程度。
1.4字画手稿类馆藏医家墨迹、字画手稿之丰富,颇受国内同行殷羡。医家墨迹,著名者有宋·苏轼养生论卷(影印本),清薛生白书法,清·何鸿舫、潘蔚处方笺,近代陈存仁、丁福保处方等,其中前人处方,多兼记病状,文笔简洁,立方精练,常有同学抄回深研。画则有如宋·王择端清明上河图医药活动局部放大临摹图、清·章太炎墨荷图、清·王晋绘叶天士像,元·王履绘华山图,清·徐大椿像、傅山像等,以及宋大仁先生手绘中国医家系列图幅。图像拓片则有汉代武梁祠黄帝、神农画像拓片,汉·两当山扁鹊像拓片,苏州石刻天文图拓片,宋·平江府图拓片等。在此介绍两件珍品。一是清·王晋绘叶天士像。此件传为真迹,画面古松苍劲耸天,松下正中叶天士一袭长袍,捻须微笑,白鹤相倚,童子侍侧,境界高逸。作者王晋是清代著名画家,所绘人物又是医界不世奇才,更加上藏画者宋大仁先生当年遍邀医界、艺术界名人题咏,计有刘海粟、叶恭绰、马叙伦、陈邦贤等十六位,装裱画周,成为画精、人杰、字稀的三绝珍品。就此画,上海历史博物馆郭若愚先生曾亲临我馆考证,提出重要见解。
另一件珍贵图像应属宋·平江图拓片,宋·平江府即今苏州市,本图为宋代苏州城市地图,刻石流传至今。在医学史上,宋代是我国历史上除新中国外最为重视中医发展的政府,首次设立翰林医官院、校正医书局、和济局、惠民局等一系列政府机构推动医药研究,首次给医生以大夫、郎中、教授等官衔,宋代医风蔚然大盛。宋代此幅地图中,难得地保留了当时有关医疗机构的设置:在平江府府门右侧,有“医院”、“惠民局”两处标志。其意义,一是作为“医院”一词出现的最早的实物标志;二是医药机构与政府机构相邻,体现了当时官立的性质和尊医的时尚,医史价值极大。
1.5岭南地方医史文物类经多年积累,目前我馆已成为岭南医学文献收藏中心之一,所藏文献,有何梦瑶、潘兰坪、郭元峰、邱熹、陈飞霞、何克谏、程康圃、杨鹤龄、张公让等岭南大家的中医著作;有最早在岭南出版的中译西医著作原本,如《西医略论》、《全体新论》、《西药略释》、《医理略述》、《西医内科全书》、《妇科精蕴图解》等,这些著作,在近代西医传入中国的早期起过积极的作用;馆藏还收集了大量近代中医抗争运动、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创办、近现代名老中医的有关图文资料。在此基础上,我馆大力开展岭南医学史和岭南医学的研究,目前已承担省校各级有关课题4项,发表有关论文多篇和专著多部。
2 对医史文物的思考
在对以上馆藏文物的整理研究过程中,结合我国其他综合或专科博物馆医史文物的情况,引申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2.1医史文物在科技史中的地位在中国各个自然科学门类中,中医药学是唯一以原生状态存在并发展着的学科,其在科学技术史上的意义不言自明。但这种意义目前看来并不尽为一些人、甚至是一些科学技术史工作者所认同。这与当前自然科学知识界一统西化的大背景有关,在目前对古代天文历算、物理数学、建筑冶炼、农业畜牧业等学科的研究中,无一不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作为阐释、还原的工具,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局限在现代科学能够解释的范围内,其他则多被归到贴着“迷信”标签的一角。对于中医药学这样一门现代科学尚不能提供注解、但又活生生地呈现着实用价值的学科,自然科学界有意无意地保持缄默,包括各地博物馆也很少收藏医史类文物。1998年由中国历史博物馆为牵头单位,在香港、广州等地巡回展出的“中国科技文物展”中,就没有中医药科技的文物。在我们看来,这是一个重要的遗漏,并非没有合适的选择,比如宋代针灸铜人,完全可以按文献及后世制品复制出来,并可以进行腊封灌水,然后针刺的演示,相信对民众极具吸引效果,这在目前我馆陈列的石膏复制品已引来众多围观即可推知。就中华文化而言,医史文物在很大程度上,恐怕比同样是复制出来的司南、地动仪、记里鼓车等更具东方文化代表意义。而对于中医界,以中医药的卓著疗效为后盾,利用医史文物向世界更多地宣传中医药科技文化的成就,更是责无旁贷的重任。
2.2从医史文物“读”中医特点从现存的医史文物探究,可以“读”出某些中医药学术的特点,如:
得神遗象——医学本来是研究人体科学的,对人体进行观察是必要的研究途径。但在古代,除《内经》有所记载外,自汉代以后人体解剖几成绝响,因为中医已形成精、气、神、脏象等不完全依赖于解剖观察的概念。中医人体结构知识不够发达和精确,解剖活动严格禁止,这与西方维萨里、达芬奇等人舍生忘死偷行解剖的执着精神大相殊异。中国古代人物绘画、雕塑中也同样是以写神为主。这种“得神遗象”的特点虽然并未影响中国艺术与中国医学的成就,不过在医史文物中,应该承认带来了一些不足。如在中医各科之中,针灸是对人体局部定位有相对严格要求的一门,但现存各种古代针灸铜人,现在看来均存在比例不合,体表标志不明显等弊病,很难说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重道轻器”——从前面的文物可以看到,医史文物中以书籍字画多,医疗用品少,与医疗技术有关的器械尤其少。各式药瓶、葫芦、药盒、药囊与研药工具并无特殊,脉枕也无甚技术因素,前面提到的医用裸女像更是不值得骄傲的历史物证。算来对临床有影响的只砭石→九针一系的演变而已。这与西方医学极大地依赖显微镜、手术刀、听诊器、体温计等器械有明显区别,体现了中医“重道轻器”的特点。中国古代华佗已开创了手术治疗,但后人认为“上古治病,原有割皮解肌、湔肠涤胃、针灸敷涂等法,后世圣人神明于药,遂代其法而专用方药”。[4]以“方药代诸法”的结果,是外科大手术等渐趋湮灭,到今天,我们对华佗所用的麻沸散、手术器械,及缝合、止血、消毒的措施等情况已无从推断,使得华佗类似于一个传说人物。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静默陈列的医史文物,既有辉煌历史的光彩,也有礼教桎梏的遗憾。收藏好、利用好医史文物,记述中医药成长的岁月留痕,为中医药学术和教育大发展提供镜鉴,医史博物馆有理由成为传扬中医药文化的丰碑。广州中医药大学的中国传统医药文化博物馆4月15日“双喜临门”:一是被列为“广州市科普基地”,二是被纳入国家科技部的“全国重点医药卫生文物”课题。数千件“藏在深闺”的珍贵医史文物、中药草药终于盼来同普通市民见面的一天!

  医药文物藏量居全国前列这个中国传统医药文物博物馆分为三个部分,藏品数量、规模都是华南第一、全国可数!医史馆中,4000余件医药文物遍及从夏、商到清的各个历史朝代,完整反映出中医中药的浮沉发展;中药标本馆里,从上世纪50年代起精心收集自民间的上万件中药材蔚为大观,有不少还是“全国之最”;还有占地4000多平方米的药圃,令繁华的广州市中心生存了上千种山野中草药,遍地都是宝!甲骨文犹可辨“疾”和“病”在医史馆记者看到,老师们正在为文物重新拍照、编写简介。在罗英老师的指点下,我们连连惊叹:一片两厘米见方的龟壳上,依稀可见现存最早的甲骨文“病”、“疾”;商代的玉针、玉斧,是古人用来排脓放血的最初工具;早在《周礼》当中,中医已经开始分科建立医师制度,而且还有作为营养师的“食医”独立出来;在宋理宗年间(公元1229年)的苏州地图上,首次出现了沿用至今的“医院”一词;越秀山上三元宫的炼功图碑本已被毁,幸好其拓片还完整地保存于此,反映出道家修身养性的正宗;清朝年间的十二生肖药瓶精美完整,全国现仅余两套……馆藏最多的要数各朝各代的药罐、研钵、香炉、针筒等,颜色、质地各异,从小手指粗到半人高的都有。这些珍品中,有1073件是一位叫宋大仁的广东籍名医、医史家所捐赠,其它历代中医药典籍、书画也颇多善本。为保证展品的科学性,学校还曾专门请来上海博物馆收藏部前主任郭若愚先生,逐件考订其时间、真伪、器物功用。

亳州华佗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征集中医药文物(2009年)

在全国政协的委员提案(2008年)查询中心,记者看到了温健民、安阿玥、佘靖、杨金生、孙建方、邱兴贵、李佩文、赵平、范利、尚红、曹洪欣、姚乃礼、连建伟等14位委员提交的提案。大家提议,建立一座以中医为主、并包括其它民族医学文化内容的中国医药文化博物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0/38276.html

更多阅读

声明:《中医药博物馆及相关文物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为网友且美且独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