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选刊》2015.1期-新作推荐《咏而归》 长篇小说选刊txt下载



《长篇小说选刊》2015.1期-新作推荐《咏而归》 长篇小说选刊txt下载

《长篇小说选刊》2015.1期-新作推荐《咏而归》

http://cpxsxk.com/writting/newworks/3272.html

作者介绍

作品介绍

名家推荐

评论文章二篇

作者介绍:

王树兴,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25期高研班学员。近年以小说创作为主,出版和发表作品180多万字,作品以风趣的故事讲述和传神的人物刻画著称。其长篇小说《国戏》《裙带关系》在国外翻译出版,短篇小说曾获“四小名旦青年文学奖”“汪曾祺文学奖”等奖项。

长篇小说《咏而归》介绍:

这是一部中国小说版的《入殓师》故事。

人到中年的荀西宁成为伤心地殡仪馆的馆长。人生终点站这样一个流转的大舞台,让各色人等在这里上演着悲喜剧甚至是闹剧。人们虽然忌讳死亡,但也不乏丧事的娱乐化,丧葬过程本身甚至也成为爱恨情仇和自私罪恶的工具。深受生离死别触动的荀西宁,重新认识了自己的职业,他要给予每一位死者人生的最后尊严,做一种高尚的成全和庄重的体恤。

荀西宁与妇产科医生朱蕴,在人生的起点站和终点站互为关照,两个中年人的婚恋平静中蕴藏波澜,他们共同面对人生变故时的互为支撑,体现了知性现代人在当下生活中对传统死亡观的反思,反映出一种逆境之下不消沉也不避世的积极人生态度。

“富二代”窦亚应聘殡葬工,他年轻时尚,富有激情,不轻易苟同周围的人与事。他在工作中体验到生命的脆弱与顽强、微小与尊严,逐渐成长。他与神秘女孩“西番莲”淡淡的清纯的爱,留给世间不忍面对的结局,让人唏嘘,也让人思索生的意义和爱的代价。

殡仪馆里,年轻的父亲抱着嗷嗷待哺的遗腹子,让她笑着送别为生育她而献出生命的母亲;下岗女工为了诚实二字,不顾压力去探寻见义勇为的儿子死亡真相;“西番莲”父母对女儿的畸形的爱,父亲在女儿死后刻骨铭心的思念和希望,在生死之间让爱有了一种非世俗意义的升华。

主人公荀西宁在得知自己身患癌症后,理性对待、泰然处之。他设计了即将到来的死亡场景,在不多的来日中充实而勇敢地生活,尽情享受向死而生所带来的愉悦和幸福,让人感到即使是最后,生命也可以如沐春风。

该作品为江苏省作家协会“重点扶持文学创作与评论工程”项目。

【名家推荐】

人在现实世界里是渺小的,于是,超越暂时可变的经验世界,追寻人的神性,亦即人之于人的那部分最重要的内容,就成了人理解自己、他生命和整个世界的工作。《咏而归》所做的探索告诉人们生和死的非世俗意义。

——作家 邓一光

《咏而归》这部作品有我看《入殓师》时一样的感动,在人生终点的倒数第二站,有情,情依依;无情,情黯黯。作者看似在讲故事,实际是切开了一个剖面,吸引着读者去直面。

——《日本新华侨报》总编辑蒋丰

死去活来的故事让我唏嘘,好小说,触及了生命之重。对生命真正的敬畏是能够直面死亡,知道自己向死而生的存在还有多大的空间,这个空间在存余的日子里怎么填充,怎么让生命的意义充分彰显,在这个物质的世界上留存贡献。

——福建省作家协会主席 杨少衡

评论

悲悯与勇气

——关于王树兴的长篇小说《咏而归》

宋丽丽

活得好很不简单,死的顺遂也不容易。鼓盆而歌不是凡人的境界。对于一切有情众生,死是现实不可承受之重,是去往未知世界之分界点,是一个突如其来的大事件。在这个不确定文字还能否感人的时代,王树兴新作《咏而归》里的叙述者并不急于讨好读者,而是供出了一个眼睛如相机的促狭殡仪馆馆长荀西宁,记录了各家人离世时的不同反应,猥琐的,虚假的,残忍的,凉薄的,贫寒的,仇恨的,无告的痛苦着的,生者与生者的纠葛,生者与死者的和解,脏的丑的美的善的,一一拆解不同人物的前传与后传,以殡仪馆为圆点各自生发或洄漩。

一个作家制造一方舞台絮叨于各种临终赴死情景剧,需要匪夷所思的勇气,因为在国人的文化心理中,“死”和性一样不招人待见。说得多了,简直一样有秽亵之嫌。《咏而归》这部小说写殡仪馆内外的故事,无恐怖猎奇、无行业揭秘、无技术操练卖弄,也没有故意钝化和模糊有些死亡本身具有的尖锐和冷酷,题材选择非常的新、奇、准。一个小城市的殡葬工人们,必是为千千万万沉重的肉身送别最后一程的使者,见证各种悲喜人情。就是这么一个行业,这么一群人,他们不主动与人握手,过年过节不走亲访友,他们的工作是站立在解剖台、停尸房、火化炉前,手里的活计就是死去的人。他们要端严肃穆,他们不能有笑容。车祸遇难后裹尸袋里破碎的小学生,穷困鳏寡之人,受人敬重的师长领导,找情妇的大款,各种熟人亲友,准岳丈,自己的父母妻子,得绝症的花季少女,黄泉路上无老少,无论寿终正寝还是非常暴亡,用职业的方式来对待凡人悲伤成碎片的每一段时光,都是个折磨人心违背人性的事业。即使庄子来当殡葬工,也未必能超脱,尤其是一个善感深情血肉神经都正常的大活人。

小说里着墨较多的是窦亚这个大男孩。窦亚就是那个网络论坛发帖的“殓葬大师”。一个叫温妮的女孩得了绝症,因为看过《入殓师》受到触动,在这个最近的殡仪馆里寻找一个可以火化自己而自己又信任的人。她认真地考察了这个目标人选。窦亚并不清楚这个女孩隐藏的心思,还和她展开了一段淡淡的恋爱,最后温情而郑重地亲手火化了她。这种冲击和反差对一个年轻人来说有点酷烈。窦亚这一代从业者的出现,给这个殡仪馆带来清扬的锐气。他们对待工作和生活的态度、他们独立的个性、他们背景里的简单与脱俗,都给“烧死人”这个职业带来变革的某种可能性和新希望。

有人曾经预言“二十一世纪是欧巴桑世纪”,揭示了老龄化日益加剧的社会问题。中国目前不光是老龄化问题,老龄化和独生子女问题叠加,摆在“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面前的,还将是孤独与艰难地处理父母的衰老死亡事。困境是具体可感的。《咏而归》里,表妹面对舅父的死束手无措,只知道哭泣。彼时即使请出一个仁波切来讲经培训,也来不及解决他们的生死观。在未建立起宗教信仰的人群中,面对和处理死亡很多时候是实操性的事务。作家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所有展现,体现出了深刻的社会责任感和严肃自觉的意识。

印度教“四圣谛”认为“一切皆苦”,强调出离,克制轮回的苦就要灭掉生欲;孔子则避开死只谈生,“未知生焉知死”。在一个过于看重热闹实利的世情传统里,百般的养生、“遵生”都不为过,偶尔谈死亡,也较多停留在“礼”的设计层面。纵观国内,主题聚焦在临终之人死亡际遇的长篇小说极为罕有,《咏而归》里作家通过一群殡仪馆工作人员的所见所感,体验生死之悲欢,是一种可贵的尝试和努力。“向死而生”是一种高度的智慧。我们骨子里缺少对于生命的真正尊重,对于死的哲学体验和终极关怀,似乎只有西方哲学与宗教、欧美文艺片和日本电影里才能解读地如此超拔与深刻,细腻入骨。无论文学还是电影,死亡本身都给已死、临死之人和未亡人的世界带来了大变故,一切指向都在说明生命重建和创伤修复的难度,礼赞对于生死体验的审视和对于人类共通痛苦的理解和包容。真正的避讳是因为恐惧和无视,恐惧是因为无解、无知。

《咏而归》这部小说里有非常狠的一手,也是一个残酷的对照——殡仪馆长查出了肝癌。是的,他也逃不过死亡。这个情节令人联想起美国电影《twoweeks》,演绎一个患了绝症的母亲离世前两个星期四个儿女赶回来向她作临终告别的故事,一个人最后的生活细节里蕴含了悲欢离合的苦,亲情与爱超越了死亡的痛楚和虚无。经过了足够的心灵成长铺垫,在见惯了成千上百种死之后,在曾经努力要改善殡葬服务仪节的各种尝试之后,殡仪馆长难说彻底悟道了,只能说他无论感情还是理性都认同了自己的死亡——他悉心设计了自己的死亡,还遵循了“先上讣告再上天堂”的秩序,这一节显然令人含笑泪奔,小幽默、小轻松里有大震恸,他对尘世生活热切的爱,对亲人的不舍拥抱,对死事的洒脱挥手,很像日本电影《象的背影》中的主角,要“活着”死,争取一种自主的能力和尊严。人类若还比大象高级那么一点点,就是清醒地认识到最终孤独赴死的宿命之后,返过来笑着拥抱余生,比好死赖活又高了一个段位。

《咏而归》是一部小说,不是关于生死学的训练手册和治疗处方,它看到了人生末端同样需要尊严的要求,哀怜在市井人情中死亡来临时的各种无序与伧俗。人们热衷于各类谈资里展示着的外人的死亡,对于自己和亲友的死则在原罪般深重的忌讳里逃避,其道德经验建立在薄脆的外壳上,内里孱弱无助。经常有人拿人间婚礼做素材,制造一个搞砸了的婚礼为闹剧悲剧的反差。传统戏剧里也不乏大闹灵堂的桥段,或者设置一些“死了没人埋”的结局作为对亡人的最后报复。其实无论婚丧还是嫁娶,都是人性的舞台,在幽微曲折处有那么一点真实的面目,回避无济于事,也不可能慧剑斩情丝那么利落。敢于正视死亡的恐惧也是一种进步。难的是共情,大的是悲悯。

殡仪馆长给自己列出了一系列弥留人生的欲望清单,甚至详细到了包括“我想有一台很高档的单反相机”,“我想和朱蕴再做1000次爱”。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维克多·弗兰克所有的至亲至爱都死于非命,他根据自己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非人经历提出了“悲剧性的乐天观”,《咏而归》里的殡仪馆长也体验了一种大悲之后的喜乐回归。也许是这份特殊的职业给他的领悟提供了一份便利,而这份叙事的便利也给读者提升了一点生死大事的诗意,给人们一点勇气,在心里最隐私的角落偶尔可以偷偷想一想如何面对自己和亲人的死。

未知死,焉知生

——评王树兴的长篇小说《咏而归》

孙生民

“未知生,焉知死?”自孔子以降,中国人就取消了对死亡的追问。但是,优秀的小说家总是另辟蹊径,在前人停止的地方开始自己关于人的生存境况的思考。王树兴新近的长篇小说《咏而归》反弹琵琶,以少见的殡葬题材,通过殡葬工这一特殊群体的视角,呈现现实生活中各色各样生死别,思考人应当如何面对生存与死亡的沉重话题。

殡仪馆,是一个常人不愿去的地方,去了就意味着你送别了一个亲朋好友;殡葬工,是一个常人不愿做的职业,做了你就意味着体会不到常人的欢乐和幸福。但是人总是要死的,总要有人为死去的人临终关怀,这是任何一个有良知的和现实关怀意识的作家回避不了、也难以回避的问题。小说《咏而归》就直面这一当今难题,聚焦高沙市大旺殡仪馆,将其设置成一个流转的社会大舞台,真实叙写两代殡葬工生活、工作和爱情,展示他们在现实的境遇,以及在各种死别中,体味到殡葬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进而深思人应当如何面对死亡。

小说借用主人公“我”——荀西宁的视角,去观察各种各样的死亡,凝视逝者生存处境及围绕在逝者周围的各色人等。大旺殡仪馆就是观察当下中国的窗口,在这里上演着各种悲喜剧甚至是闹剧。大家虽然忌讳死亡,但也不乏丧事的娱乐化,甚至丧葬过程本身也能成为爱恨情仇和自私罪恶的工具。小说讲述个人经历的一个个生命故事,通过个人经历的叙事,提出殡葬工应如何殡葬死者、生者应如何祭奠死者以及人如何面对生命与死亡的问题,由此营构具体的道德意识和伦理诉求。《咏而归》具体讲述了陈瑜为生女献身,唐老师渴望安静地离世,窦亚奶奶因孤独去世,小学生校车事故,银行枪案,富豪马万朝、下岗工人崔长彪不同方式葬母,朱蕴父亲的病危到离世,三舅之死,李瑶柱妻子不愿为其送葬以至无人送葬,杨妮娜为狗火化事件,董小鲁救人事件,康超一家三口因煤气中毒之死,神秘女孩“西番莲”之死等一系列故事,这里的每一个故事都为殡葬工的成长提供绝好的教材,每一个故事背后都蕴含着一定现实社会内涵,每一个故事都可以触摸到人性温度,这些故事就组成了当下中国后现代图景,成为当下中国文化镜像。

小说从新馆长荀西宁上任伊始写起。这个爱好文学、有着真性情的汉子,在殡仪馆送走过因车祸身故的妻子,生病而逝的母亲、父亲,现在家里就剩下了在外读大学的儿子和他。但因为上级安排,这块伤心地却成了他工作的地方。起初,荀西宁只抱着干好本职工作、完成任务而已的心态。可现实呈现在他面前的殡仪馆图景是,一群被现实打入另类的看多了死亡、冷漠麻木的殡葬工,被自充内行的所谓“老师”污染和夸张类似杂耍表演的丧葬仪式,南辕北辙的永不着调的送葬音乐。殡葬仪式体会不到生者对死者的追思与哀恸,更感受不到对死者的尊重,感受到更多的是各种“杂色”的喧闹、荒诞、滑稽。随着工作开展并深入之后,他深受生离死别的触动,重新认识了这份工作的重要性。于是他不断推动殡仪馆殡葬改革,亲身体验殡葬的每一个流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设个人微博,与同行交流殡葬知识,利用网上社区发布个性化、人性化讣告,借鉴大城市先进的殡葬理念,提出要艺术处理死者遗容,殡葬仪式要办得的正式、庄严、肃穆,并且亲身示范影响身边员工。他觉得殡葬不是毫无情感的冰冷工作,要敬畏生命,协助丧户给予死者最后尊严是一种高尚的成全。

荀西宁的殡葬理念与新一代殡葬工窦亚和伊春娜产生共鸣。如果说荀西宁是被动从事殡葬工作,那么“富二代”、大学毕业生窦亚却是主动应聘殡葬工。他深受日本电影《入殓师》的影响,年轻时尚,富有激情,思想新锐,并不会轻易苟同周围的人与事。他对殡葬行业的理解是:殡的是灵魂,葬的是遗体。他应聘殡葬工的理由是“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像小林大悟那样的殡葬工,让死者有最后的尊严和人生完美,通过自己的工作也因此得到社会和家人对我的承认和尊重。”这里不排除有年轻人的冲动和寻求刺激,或者说对自己富豪父亲安排好的人生拒绝的因素。但在各式各样的死别里,他喜欢上了这项工作,体味到了殡葬工作的意思,进而感悟到殡葬工作的意义。女朋友“西番莲”之死,进一步加深了他对殡葬工这一职业的理解:“这个职业能使别人和自己的人生有意义。能让自己的生命和别人的生命有尊严的职业大概很难找到。”

小说结尾处写荀西宁到上海看病前,请窦亚安排自己在殓葬间睡一觉时说:“殡葬工这个工作要做得好其实很简单,将死人当作活人,你让他舒适;你当他是亲人,在帮他做人生最重要的最后,这就能够做好了。”荀西宁认为,殡葬与技术无关,你专心地投入工作,所做的一切就像给活人一样做,对每一个死去的人都应该尊重,让每一个死者的都有自身的尊严,因为任何一个到世上来的人都想被人和社会所尊重,这就是人道。这可能就是上一代殡葬人对下一代殡葬人的嘱托。

小说写荀西宁,还写了前任馆长祖馆长、许志群,以及副馆长陈喜国等等,写他们还是为了写荀西宁,是在参差对照中突出荀西宁在殡葬业中的“与众不同”。写窦亚,还写了伊春娜,以及荀九零,是在互补中让我们感受到八○后、九○后们对人生、爱情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追求。

小说中苦心经营了两条爱情线索:“我”——荀西宁与医生朱蕴、窦亚与神秘女孩“西番莲”。朱蕴是妇产科医生,在人生的起点站,她与荀西宁所在的人生终点站互为关照,引出两个中年人的婚恋故事,以及他们共同面对人生变故时的互为支撑。朱蕴经历了丈夫的背叛,父亲由病危到离世,前夫一家三口煤气中毒而死,看到临终关怀本身的意义,以及面对亲人离世应该承担的责任和感情上的准备。年轻女孩“西番莲”与窦亚淡淡的清纯的爱,“西番莲”为自己死后的精心准备,留给世间不忍面对的凄婉结局,让人唏嘘,也让人思索生的意义和爱的代价。

正当主人公荀西宁事业、爱情进展顺利时,荀西宁得知自己身患癌症,他理性对待、泰然处之。他设计了即将到来的死亡场景,在不多的来日中充实而勇敢地生活,尽情享受人生的愉悦和幸福。在荀西宁看来,生和死是多层面的,不是一个直线,它有起点和结束,热爱并不完美的生命,才能有勇气和底气迎接必然的死亡。他认为,不惧死,才能更好地生。人的出生不可选择,死亡是可以安排的。人是哭着生,无奈地来到世上;可以在死的时候笑,有尊严、有选择地离世。其实这正是小说要揭示的人面对死亡的姿态:咏而归。

一部反映殡葬工生活与成长的小说里,却有许多温情而有诗意的动人之处。其中,荀西宁风雪除夕夜殡仪馆里迎新年最为精彩。荀西宁望着窗外的鹅毛雪花,一个人在殡仪馆里走走停停,远处鞭炮的轰隆,衬托馆里的孤寂清冷,忽然让他有一种远离人群的绝对孤独。他想起年轻时读过席慕蓉的诗《请柬》,用手指着空无一人的告别厅方向大声说:“谁,谁与我作伴?”但他用手机发出的微博却是溢满温情,对世人充满关怀:“除夕夜,室外飘雪花,面前有热茶,手上有好书,甚是惬意。某某馆也有春晚,祝大家远离我们,新年平安!”此时,一个濒临死亡的陌生老者,在除夕夜打来提前预约殡葬的忏悔电话,荀西宁耐心安慰和善意的为其解脱。当然,后来,窦亚因父亲拒之门外无处可去来了,儿子荀九零因女友执意回家赶来了,三个人以馆为家迎接新年的到来。

小说《咏而归》围绕主人公荀西宁工作、生活轨迹剪裁情节,大旺殡仪馆成了人物活动的主要舞台,既有铺排细致的记述,也有画龙点睛的议论,小说跌宕起伏地讲述的一个个死别的故事,笔墨貌似轻松,其实蕴含对人情世故的深切洞察、对当下中国现实关怀、对生死大事的人文思考,使整部小说具有了追寻人类生存终极价值的厚重和大气。

2014年12月21日于瘦西湖畔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0/38259.html

更多阅读

程十庆先生散文《那时天高》《咏而归》 鲁迅先生的散文

搜罗老杂志有一段时间了,近期开始翻老徐的《开啦》。读到了这两篇散文很有共鸣,出自同一作者,贴出来分享下:那时天高 - 程十庆 (一)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也是与味道有关的日子……那时,被子是晾晒在太阳下的,晚上就闻着太阳暖烘烘的味道入睡;

六六小说《双面胶》《蜗居》完整版TXT下载 六六的小说蜗居

∷∷ 简 介∷∷《双面胶》下载地址:点此下载《蜗居》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作者简介六六,原名张辛,安徽合肥人,1995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国际贸易系,毕业后从事多年外贸工作。1999年赴新加坡定居,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至今。代表作品有小说《王贵与

推荐分享:《超级骷髅兵》全本TXT下载网址

《超级骷髅兵》作者:情终流水(全本)TXT下载类别:奇幻 > 亡灵骷髅总点击:2269127总推荐:127628小说重点字: 骷髅,黑龙,灵魂之火《超级骷髅兵》节选: 第一集 黄金骷髅 序章 第七次圣战 序章:第七次圣战 我是一具骷髅,一具不知道存活了多少年的

声明:《《长篇小说选刊》2015.1期-新作推荐《咏而归》 长篇小说选刊txt下载》为网友洒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